有個富人家財萬貫,卻總是不快樂,於是決定去尋找快樂。他背著許多金銀珠寶出發了,可是走遍了千山萬水,也沒有找到快樂。
一天,一位雲遊行腳的禪師唱著山歌興高采烈地走過來,富人急忙向禪師討教快樂的秘訣。
禪師大笑著說:「哪裡有什麼秘訣呀,只要你把背負的東西放下就可以了。」
富人恍然大悟,自己背著那麼沉重的金銀珠寶,腰都快被壓彎了,住店時怕被偷,行路時怕被搶,成天憂心忡忡,驚魂不定,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
很多時候,不是快樂離我們太遠,而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和快樂之間的距離;不是快樂太難,而是我們背負的太多,活得不夠簡單。
※ ※ ※
禪本身洋溢著平靜和安詳的情趣。它能孕育每個人的心靈,它能讓世人睜開自己的法眼,勘破情緒和情感的障礙,看出人性的光明面,見到自在點滴的喜悅,看穿色相的表面,發現閒適純真的禪味。
世人往往缺乏「禪」的洗濯,普遍感受到甚大的精神壓力,無法純樸的處理自己的生活,有者甚至於將之複雜化,感到心煩氣躁,無法因應,尤其在如今功利主義的社會裡,養成不斷向外尋求,壓榨自己的時間與精力,結果,使生活變成一種負擔與不安。
世人當知,安適的情懷不是尋找可得來的,而不安的心境亦非外來給我們的,主要的關鍵是在自己能否維持純真的心態,怡然自得。
世人要養成戒慎的習慣,不要受消極的思想所牽引,不過慮和擔憂,陷入幻化和造作,自尋煩惱。應從各種的煩惱與障礙中解脫出來,以平常心回歸純真的自我。
摘錄自禪-第八章 心安怡然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讀書所為何事
濟公活佛 降
詩曰:復興文化賴鴻儒。陋巷蝸居德不孤。
端正四非成至聖。罪消何必唸南無。
濟佛曰:現代教育普及,幼童即進入幼稚園接受心智啟蒙,進而小學、中學、大學、留學,可以說半輩子不離書本,可稱為十足的「學者」。書中文字,幾乎朗朗上口,振筆亦可疾書,究其用處,只為「功名利祿」,若問「濟世利人」,恐怕「辦不到」。書籍中古聖先賢行止遺訓,僅作課題問答之用,無人效法之,豈不變為「白讀書生」?更有甚者,書讀越多,腦筋越奸巧,鑽法律漏洞及犯法技術也越高明,讀書本望「進德修業」,如今卻變為「發財事業」,令老衲感嘆萬分。願世人將課本當做「道德經」,切莫視作「生意經」,讀書求學,旨在充實學識,提高人性品質,若僅淪為「謀生工具」,把書本當做「鈔票」,那就太不值錢了。若將知識作為「犯罪技術」,那就成為「斯文掃地」了!今日我將帶賢徒楊生靈遊聖境,楊生準備上蓮台。
楊生曰:我已坐穏蓮台,請 恩師起程吧!
濟佛曰:師徒乘坐蓮台,一路乘風破雲浪,直向清靜聖界飛行,凡塵俗境,漸漸抛在身後,消失匿跡。……已到達目的地了。
楊生曰:今日到這個地方,景色逈異以前所見,到處都是文人打扮,氣質頗為超塵脫逸,有些正在吟詩散步……。
濟佛曰:今天所見,是儒門聖境,前面是大成殿,我們前去拜會大成至聖先師 孔夫子吧!
楊生曰:好好!今日榮幸來至儒門聖地,一睹杏壇風光,實在不虛此生。前面大殿,上書有「大成殿」,四週清潔,一塵不染,兩邊有儒學士打扮者,示意歡迎着我們。隨着 恩師背後,走向殿內,中殿坐着一位老者,兩邊還有門生陪坐,殿內設備古色古香,筆墨硯台整齊排列,橱中書卷更是琳琅滿目,中殿老者就是 孔夫子吧!
濟佛曰:中位坐者正是儒門至聖 孔夫子,兩邊陪坐為四配十哲,楊生快向 夫子行禮!
楊生曰:遵命!愚生參叩 至聖先師及各位聖賢,祈能指點蠢愚!
孔夫子曰:儒門有幸,楊生贊儒身立鸞堂杏壇,執聖筆著作聖書善典,作醒世之本鐸,我老夫在天之靈,甚覺心慰。儒門雖不語「怪力亂神」,然鬼神之德,盛乎宇宙,歷劫一滅,故我並不諱言之。蓋世人不知生,焉知死?我恐世人捨本逐末,不善事生前,只求死後,故對弟子訓示有關鬼神之事,皆不以「明言」之。「忠恕」之道,即「慈悲」之教,克己復禮,不違仁道,人性合天,不語天,而天道得之。生死之事,自然可以操之在我,故又言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人如能率性做事,不違背人倫道德,確守三綱五常,即合於大道,既「善事」生前,死後自得「善地」,故曰:「生而順,死而安。」可以回復到宗教所指的「安靜快樂世界」,亦即我所說的「大同世界」。反觀今日儒門,教導學生,注重文憑,以作謀生工具,至於品性道德之薫陶,每有當作「副科」看待,所以世人嘗自言:「飽學多奸巧,愚人反正直。」我願世人讀書,除充實知識外,做人做事的道理,亦要明究實用之。否則,藉學識作巧言令色、行奸為巧之舉,功名反足於毁滅自己前程,社會上所發生種種弊案,足以證明,行施巧計者,上天亦回於巧報。
楊生曰:先師不愧為「萬世師表」,對世人儒生關懷備至,故以「德配天地,道貫古今」一語稱頌讚揚,實嫌不足, 夫子之言,猶如金科玉律,愚生當奉為座右銘。請示先師,儒門徒眾生修道方面應如何進修,及其成果如何?像先師及先儒們,今天享有這份天爵,逍遙自在,愚生甚為敬慕,不知如何學習呢?
孔夫子曰:今世之儒生,為應付升學考試,日夜惡補,腦海浮滿文章數字,觀其待人接物進退禮儀,顯得僵硬陌生,故有人譏稱為「書呆子」。在學者,若有此情,尚可原諒之。一旦離開學校,出於社會,應當將書本中的聖賢教訓,應用於為人處事間,做到「溫良恭儉讓」及遠離四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日三省,修身養性,雖無出家求道,實已行道,其立身社會,清廉不貪,正是書生報國本色。更者,有教無類,感化世人;則大成至聖之天,早已安排其位,一旦身逝,至善聖域,可以讓他來此逍遙,不受輪廻之苦。
楊生曰:原來如此,儒門修道,以正「四非」而免「罪」,實與佛道無異,而且住世修煉,更切實際!
濟佛曰:一個人能夠省去四非,便修成一個正人君子,他就是清高自持的人中人,尊之曰:「聖賢」,也是「仙佛」的別名,在世界做濟世利人的工作,他的性靈與天合一,所以今天在這裡的聖賢先哲,在世間都有他一番「謀世人福利的事業」!
楊生曰:請示 夫子,您的弟子們能夠侍立身側,是否可以示知他們在天界的生活?
夫子曰:可以。弟子們因能夠受教不二心,與我合一,奉行吾道,所以今天能夠在聖域中相聚,自非偶然。我有四配十哲,七十二賢人,三千弟子,及數不盡的學人,和奉行我的教化的人,他們都能歸天靈聚一堂。儒者不具宗教儀式,且無神秘感,但若能深契吾道,正心修身、克己復禮、教育英才的話,他的靈性自然能夠超脫凡界達到聖界。以復聖顏回而言,蝸居陋巷,疏水飲食,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在現代世人,有誰能夠忍受這種清高生活,保持儒者本色,做個君子儒呢?誰能視富貴如浮雲呢?弟子們在世有這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風度,故雖無宗教戒律,亦可謂持戒,戰戰兢兢,如屐薄冰了。生前既有此風度,死後自能夠超脫俗塵牽絆,證道成聖成賢。
楊生曰:古代聖賢是這樣修法,現代聖賢呢?
夫子曰:現代聖賢,位證聖界的人也很多,如殿外這些儒士,不乏是現代教師,他們為人師表,一生教育英才,用愛心啟導學生,不貪不取,身雖寒酸,心卻清白,夜以繼日,作承先啟後工作,桃李滿天下,杏壇播芬芳,這些老師身歿都能夠返回天界逍遙自在。所以寄望世上為人師表者,不獨修身養性身教化人,在教學中,當先準備充裕,教學認真,以免領取薪津,而誤人子弟,或為貪圖課外補習費,對正常教學不予認真,這樣有虧職守,無形中磨損自己靈性,將來下場是不堪設想。此地種滿桃李樹,每位教師的成績都可從這裡看出。教學認真,品性優良者,桃李滿園,氣味芬芳;反之,桃李落葉,也無什麼結果。雖然在現代世人眼光中,也許認為此係無稽之談,但對自己道德良心,總該負點責任才是!
濟佛曰:願世上的教師,都是聖賢的化身,做個萬世師表,春風化雨,受益學子都會感恩不盡的,切莫做個「誤人子弟」的「庸師」!因時刻不早,就此告辭 夫子。
夫子曰:既不久留,願祝儒風聖德更加輝煌!
楊生曰:感謝 夫子教益金言……我已坐穏蓮台,請恩師回堂吧!
濟佛曰:聖賢堂已到,楊生下蓮台,魂魄投體。
摘錄自天堂遊記-第二六回 遊大成殿拜會 至聖先師
詩曰:復興文化賴鴻儒。陋巷蝸居德不孤。
端正四非成至聖。罪消何必唸南無。
濟佛曰:現代教育普及,幼童即進入幼稚園接受心智啟蒙,進而小學、中學、大學、留學,可以說半輩子不離書本,可稱為十足的「學者」。書中文字,幾乎朗朗上口,振筆亦可疾書,究其用處,只為「功名利祿」,若問「濟世利人」,恐怕「辦不到」。書籍中古聖先賢行止遺訓,僅作課題問答之用,無人效法之,豈不變為「白讀書生」?更有甚者,書讀越多,腦筋越奸巧,鑽法律漏洞及犯法技術也越高明,讀書本望「進德修業」,如今卻變為「發財事業」,令老衲感嘆萬分。願世人將課本當做「道德經」,切莫視作「生意經」,讀書求學,旨在充實學識,提高人性品質,若僅淪為「謀生工具」,把書本當做「鈔票」,那就太不值錢了。若將知識作為「犯罪技術」,那就成為「斯文掃地」了!今日我將帶賢徒楊生靈遊聖境,楊生準備上蓮台。
楊生曰:我已坐穏蓮台,請 恩師起程吧!
濟佛曰:師徒乘坐蓮台,一路乘風破雲浪,直向清靜聖界飛行,凡塵俗境,漸漸抛在身後,消失匿跡。……已到達目的地了。
楊生曰:今日到這個地方,景色逈異以前所見,到處都是文人打扮,氣質頗為超塵脫逸,有些正在吟詩散步……。
濟佛曰:今天所見,是儒門聖境,前面是大成殿,我們前去拜會大成至聖先師 孔夫子吧!
楊生曰:好好!今日榮幸來至儒門聖地,一睹杏壇風光,實在不虛此生。前面大殿,上書有「大成殿」,四週清潔,一塵不染,兩邊有儒學士打扮者,示意歡迎着我們。隨着 恩師背後,走向殿內,中殿坐着一位老者,兩邊還有門生陪坐,殿內設備古色古香,筆墨硯台整齊排列,橱中書卷更是琳琅滿目,中殿老者就是 孔夫子吧!
濟佛曰:中位坐者正是儒門至聖 孔夫子,兩邊陪坐為四配十哲,楊生快向 夫子行禮!
楊生曰:遵命!愚生參叩 至聖先師及各位聖賢,祈能指點蠢愚!
孔夫子曰:儒門有幸,楊生贊儒身立鸞堂杏壇,執聖筆著作聖書善典,作醒世之本鐸,我老夫在天之靈,甚覺心慰。儒門雖不語「怪力亂神」,然鬼神之德,盛乎宇宙,歷劫一滅,故我並不諱言之。蓋世人不知生,焉知死?我恐世人捨本逐末,不善事生前,只求死後,故對弟子訓示有關鬼神之事,皆不以「明言」之。「忠恕」之道,即「慈悲」之教,克己復禮,不違仁道,人性合天,不語天,而天道得之。生死之事,自然可以操之在我,故又言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人如能率性做事,不違背人倫道德,確守三綱五常,即合於大道,既「善事」生前,死後自得「善地」,故曰:「生而順,死而安。」可以回復到宗教所指的「安靜快樂世界」,亦即我所說的「大同世界」。反觀今日儒門,教導學生,注重文憑,以作謀生工具,至於品性道德之薫陶,每有當作「副科」看待,所以世人嘗自言:「飽學多奸巧,愚人反正直。」我願世人讀書,除充實知識外,做人做事的道理,亦要明究實用之。否則,藉學識作巧言令色、行奸為巧之舉,功名反足於毁滅自己前程,社會上所發生種種弊案,足以證明,行施巧計者,上天亦回於巧報。
楊生曰:先師不愧為「萬世師表」,對世人儒生關懷備至,故以「德配天地,道貫古今」一語稱頌讚揚,實嫌不足, 夫子之言,猶如金科玉律,愚生當奉為座右銘。請示先師,儒門徒眾生修道方面應如何進修,及其成果如何?像先師及先儒們,今天享有這份天爵,逍遙自在,愚生甚為敬慕,不知如何學習呢?
孔夫子曰:今世之儒生,為應付升學考試,日夜惡補,腦海浮滿文章數字,觀其待人接物進退禮儀,顯得僵硬陌生,故有人譏稱為「書呆子」。在學者,若有此情,尚可原諒之。一旦離開學校,出於社會,應當將書本中的聖賢教訓,應用於為人處事間,做到「溫良恭儉讓」及遠離四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日三省,修身養性,雖無出家求道,實已行道,其立身社會,清廉不貪,正是書生報國本色。更者,有教無類,感化世人;則大成至聖之天,早已安排其位,一旦身逝,至善聖域,可以讓他來此逍遙,不受輪廻之苦。
楊生曰:原來如此,儒門修道,以正「四非」而免「罪」,實與佛道無異,而且住世修煉,更切實際!
濟佛曰:一個人能夠省去四非,便修成一個正人君子,他就是清高自持的人中人,尊之曰:「聖賢」,也是「仙佛」的別名,在世界做濟世利人的工作,他的性靈與天合一,所以今天在這裡的聖賢先哲,在世間都有他一番「謀世人福利的事業」!
楊生曰:請示 夫子,您的弟子們能夠侍立身側,是否可以示知他們在天界的生活?
夫子曰:可以。弟子們因能夠受教不二心,與我合一,奉行吾道,所以今天能夠在聖域中相聚,自非偶然。我有四配十哲,七十二賢人,三千弟子,及數不盡的學人,和奉行我的教化的人,他們都能歸天靈聚一堂。儒者不具宗教儀式,且無神秘感,但若能深契吾道,正心修身、克己復禮、教育英才的話,他的靈性自然能夠超脫凡界達到聖界。以復聖顏回而言,蝸居陋巷,疏水飲食,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在現代世人,有誰能夠忍受這種清高生活,保持儒者本色,做個君子儒呢?誰能視富貴如浮雲呢?弟子們在世有這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風度,故雖無宗教戒律,亦可謂持戒,戰戰兢兢,如屐薄冰了。生前既有此風度,死後自能夠超脫俗塵牽絆,證道成聖成賢。
楊生曰:古代聖賢是這樣修法,現代聖賢呢?
夫子曰:現代聖賢,位證聖界的人也很多,如殿外這些儒士,不乏是現代教師,他們為人師表,一生教育英才,用愛心啟導學生,不貪不取,身雖寒酸,心卻清白,夜以繼日,作承先啟後工作,桃李滿天下,杏壇播芬芳,這些老師身歿都能夠返回天界逍遙自在。所以寄望世上為人師表者,不獨修身養性身教化人,在教學中,當先準備充裕,教學認真,以免領取薪津,而誤人子弟,或為貪圖課外補習費,對正常教學不予認真,這樣有虧職守,無形中磨損自己靈性,將來下場是不堪設想。此地種滿桃李樹,每位教師的成績都可從這裡看出。教學認真,品性優良者,桃李滿園,氣味芬芳;反之,桃李落葉,也無什麼結果。雖然在現代世人眼光中,也許認為此係無稽之談,但對自己道德良心,總該負點責任才是!
濟佛曰:願世上的教師,都是聖賢的化身,做個萬世師表,春風化雨,受益學子都會感恩不盡的,切莫做個「誤人子弟」的「庸師」!因時刻不早,就此告辭 夫子。
夫子曰:既不久留,願祝儒風聖德更加輝煌!
楊生曰:感謝 夫子教益金言……我已坐穏蓮台,請恩師回堂吧!
濟佛曰:聖賢堂已到,楊生下蓮台,魂魄投體。
摘錄自天堂遊記-第二六回 遊大成殿拜會 至聖先師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極樂世界
濟公活佛 降
詩曰:來來去去本無蹤。逍遙仙邦若雲風。
不住之性誰能學。如如其心佛聖同。
濟佛曰:哈哈!為了著書, 老衲最近常住聖天堂。
蔡生曰:這麼說來聖天堂就是 恩師的旅館了。
濟佛曰:哈哈!是的!佛堂廟宇是仙佛的旅館,只是暫住而已。世人的身體就像旅館一樣,也是暫住的。
蔡生曰:喔! 恩師的譬喻實在太妙了。
濟佛曰:哈哈!世人只知住旅館,而不知自己的肉體就是真我靈性的旅館。
蔡生曰:說得也是,有人錢就住高級旅館,窮人就住普通旅館,沒錢的人就睡在車站騎樓。
濟佛曰:福報多的就住在健康的身體,福報少的就住在有病的身體,罪障多的就住在禽獸的身體。
蔡生曰:有錢的人買別墅,窮人就租房子。
濟佛曰:仙佛就住天堂,鬼魂就住地獄。
蔡生曰:哈哈!太妙了,佛堂廟宇是仙佛的旅館,飯店,旅社是身體的旅館。身體是靈性的旅館。
濟佛曰:旅館只是暫時的,不必執著,有錢人如果想買別墅,不如也在西方極樂世界買一幢,保證你住得舒服,住得愜意,住得爽快,住得長久。
蔡生曰:怎麼買?
濟佛曰:今天就告訴你!
蔡生曰:好的,愚徒已坐穩蓮臺,請 恩師起程吧!
濟佛曰:今天 菩薩已經提早來接引了,你就隨祂去吧!
蔡生曰:是的!在此暫別恩師了。(此時蔡生叩別 濟佛之後,又向 菩薩頂禮參見。)
菩薩曰:賢生免禮,我倆起程了。
蔡生曰:麻煩 菩薩了。
菩薩曰:已到蓮花池了,今天就在蓮花池參觀吧!
蔡生曰:好的。
菩薩曰:賢生,你看到蓮花池中的蓮花,有的充滿了朝氣,有的好像快枯萎的樣子,你知道為什麼嗎?
蔡生曰:不知道!
菩薩曰:那麼你知道種植花樹,須添加什麼物品它才能枝葉茂盛嗎?
蔡生曰:我想這須要土壤好,以及肥料好。
菩薩曰:對了,須要土壤好,肥料好,那麼池中的蓮花為什麼有的花葉茂盛,有的呈現枯萎之象呢?就是有的水中的養份好,吸收好,因此才會技葉茂盛,另外那些蓮花,就是因為水中的養份不好,吸收不良,才會枯萎不振,就是這個原因。
蔡生曰:請問 菩薩如何才能使養份好,吸收好呢?
菩薩曰:如想讓養份好,吸收好,除了信心堅定之外,還須願力的加持,最主要一點就是不能善根少,福德少。方才你所說的,種植花樹須要土壤好,肥料好,那麼善根就好比土壤,!福德就好比肥料,吸收就好比唸佛的向心力。所以凡是發心願意到我佛國土的眾生,應該慈悲喜捨,廣度有緣。賢生!今日既然有緣將我佛淨土風光介紹世人,相信此書著成之後,嚮往永遠住在極樂世界的人,必然會形成一股風潮,我佛及菩薩當然會更加的忙碌接引往生的工作。可是此書著成之後,如果沒有善心人士助印,也枉費諸天佛菩薩及聖天堂門生的一片苦心。
蔡生曰: 菩薩說得是呀!如果世人能夠多多助印此書贈送有緣,相信此書能夠渡人無數的。可是有些師父對於扶鸞的善書,都不屑一顧,有的更是經常毀誘。
菩薩曰:哈哈!這只是少數的弟子,不能一慨而論,這也是每個教門都有的現象,賢生!你不可為了一些未深入了解的弟子,而心灰意冷才是。
蔡生曰:是的。
菩薩曰:剛才講到嚮往我佛國土的世人,不可少了善根及福德,善根就是向善之心,福德就是行功立德,行功立德也就是佈施的表現,那麼佈施可分為三種: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財施:就是捐獻金錢財物。法施:就是說法渡人。無畏施:就是為了護持佛法不讓它毀滅,以至不惜一切犧牲自己,成全他人。今天濟佛與賢生既然奉旨著作這本極樂世界遊記,聖天神人在著書這段期間,也嚐受各種辛、酸、苦、辣,我佛眼看聖天神人為了弘法利生,不惜犧牲任何代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此種善舉,實在令諸佛菩薩欽佩不已。因為在佛法的末法時期,你們能重振佛門的向心力,實在是一種無畏施。
蔡生曰: 菩薩過獎了。愚生只希望此書著成之後,各方善德能夠發心助印贈閱,渡化有緣,不要再有門戶爭議,互相攻擊就好了。
菩薩曰:賢生!我佛知道你用心良苦,但是你須知道,佛門是廣大的,在形式上大乘法門,就有八大宗門,而各宗門的修持方法也不同,例如禪宗修持的方法就是以「自力」為修持方法,禪宗又分為漸修與頓悟兩種修持方法。因此在同一宗門之中,就有分門別戶之現象,更何況佛門有十大宗門,八萬四仟法門,所以在修持上就經常有大乘嗤笑小乘,小乘排斥大乘,漸修毀謗頓悟,頓悟戲謔漸修,種種之舉,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善意的就是為了護持自己的宗門,惡意的就是打擊方,成就自己,像這種行為就是有違佛門的廣宗旨了。
蔡生曰:是的!承蒙 菩薩慈悲開示,愚生自覺羞愧萬分,相信世人聽到 菩薩的慈音,都能心胸開闊,打破門戶之爭才是……那麼請問 菩薩如果世人助印此本極樂世界遊記是屬於財施或是法施?
菩薩曰:凡是助印此本極樂遊記的人,是三施並行。
蔡生曰:何謂三施並行?
菩薩曰:三施並行,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做到了。
蔡生曰:這怎麼講呢?
菩薩曰:因為金錢佈施是財施。藉著此事渡化他人是法施,末法時期,眾生迷昧日深,如以鸞門作為護持佛法的力量是無畏施,此就是三施並行。須知此本遊記著成之後,可渡化許多有緣善信盡歸極樂世界,因此功德甚大。
蔡生曰:可是有些佛門人士,都說我們是外道。
菩薩曰:外道總比無道好,迷信總比不信好,因為外道雖然真理信得不真,可是總是有「道」,而且「外道」如果能護持佛法,就不是外道了,如果是「無道」就不同了,因為無道就無法無天了,這種人就要胡作非為了。
蔡生曰:是的!那麼請問 菩薩,為什麼迷信總比不信好呢?
菩薩曰:「信為道元功德母」,因此凡是信仰的人,都知道樂善好施,行功立德,犧牲自己,救助別人。可是不信的人就不同了,因為他們不信因果輪迴,不信靈性不滅,所以一再為了肉體的享受而迷戀外在的一切,為了貪慾而作出傷天害理之事,這都是不信的下場。
蔡生曰:感謝 菩薩慈悲,開示這些大道理。
摘錄自極樂世界遊記-第四回 賢生遊蓮花池,菩薩述三施亦行。
詩曰:來來去去本無蹤。逍遙仙邦若雲風。
不住之性誰能學。如如其心佛聖同。
濟佛曰:哈哈!為了著書, 老衲最近常住聖天堂。
蔡生曰:這麼說來聖天堂就是 恩師的旅館了。
濟佛曰:哈哈!是的!佛堂廟宇是仙佛的旅館,只是暫住而已。世人的身體就像旅館一樣,也是暫住的。
蔡生曰:喔! 恩師的譬喻實在太妙了。
濟佛曰:哈哈!世人只知住旅館,而不知自己的肉體就是真我靈性的旅館。
蔡生曰:說得也是,有人錢就住高級旅館,窮人就住普通旅館,沒錢的人就睡在車站騎樓。
濟佛曰:福報多的就住在健康的身體,福報少的就住在有病的身體,罪障多的就住在禽獸的身體。
蔡生曰:有錢的人買別墅,窮人就租房子。
濟佛曰:仙佛就住天堂,鬼魂就住地獄。
蔡生曰:哈哈!太妙了,佛堂廟宇是仙佛的旅館,飯店,旅社是身體的旅館。身體是靈性的旅館。
濟佛曰:旅館只是暫時的,不必執著,有錢人如果想買別墅,不如也在西方極樂世界買一幢,保證你住得舒服,住得愜意,住得爽快,住得長久。
蔡生曰:怎麼買?
濟佛曰:今天就告訴你!
蔡生曰:好的,愚徒已坐穩蓮臺,請 恩師起程吧!
濟佛曰:今天 菩薩已經提早來接引了,你就隨祂去吧!
蔡生曰:是的!在此暫別恩師了。(此時蔡生叩別 濟佛之後,又向 菩薩頂禮參見。)
菩薩曰:賢生免禮,我倆起程了。
蔡生曰:麻煩 菩薩了。
菩薩曰:已到蓮花池了,今天就在蓮花池參觀吧!
蔡生曰:好的。
菩薩曰:賢生,你看到蓮花池中的蓮花,有的充滿了朝氣,有的好像快枯萎的樣子,你知道為什麼嗎?
蔡生曰:不知道!
菩薩曰:那麼你知道種植花樹,須添加什麼物品它才能枝葉茂盛嗎?
蔡生曰:我想這須要土壤好,以及肥料好。
菩薩曰:對了,須要土壤好,肥料好,那麼池中的蓮花為什麼有的花葉茂盛,有的呈現枯萎之象呢?就是有的水中的養份好,吸收好,因此才會技葉茂盛,另外那些蓮花,就是因為水中的養份不好,吸收不良,才會枯萎不振,就是這個原因。
蔡生曰:請問 菩薩如何才能使養份好,吸收好呢?
菩薩曰:如想讓養份好,吸收好,除了信心堅定之外,還須願力的加持,最主要一點就是不能善根少,福德少。方才你所說的,種植花樹須要土壤好,肥料好,那麼善根就好比土壤,!福德就好比肥料,吸收就好比唸佛的向心力。所以凡是發心願意到我佛國土的眾生,應該慈悲喜捨,廣度有緣。賢生!今日既然有緣將我佛淨土風光介紹世人,相信此書著成之後,嚮往永遠住在極樂世界的人,必然會形成一股風潮,我佛及菩薩當然會更加的忙碌接引往生的工作。可是此書著成之後,如果沒有善心人士助印,也枉費諸天佛菩薩及聖天堂門生的一片苦心。
蔡生曰: 菩薩說得是呀!如果世人能夠多多助印此書贈送有緣,相信此書能夠渡人無數的。可是有些師父對於扶鸞的善書,都不屑一顧,有的更是經常毀誘。
菩薩曰:哈哈!這只是少數的弟子,不能一慨而論,這也是每個教門都有的現象,賢生!你不可為了一些未深入了解的弟子,而心灰意冷才是。
蔡生曰:是的。
菩薩曰:剛才講到嚮往我佛國土的世人,不可少了善根及福德,善根就是向善之心,福德就是行功立德,行功立德也就是佈施的表現,那麼佈施可分為三種: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財施:就是捐獻金錢財物。法施:就是說法渡人。無畏施:就是為了護持佛法不讓它毀滅,以至不惜一切犧牲自己,成全他人。今天濟佛與賢生既然奉旨著作這本極樂世界遊記,聖天神人在著書這段期間,也嚐受各種辛、酸、苦、辣,我佛眼看聖天神人為了弘法利生,不惜犧牲任何代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此種善舉,實在令諸佛菩薩欽佩不已。因為在佛法的末法時期,你們能重振佛門的向心力,實在是一種無畏施。
蔡生曰: 菩薩過獎了。愚生只希望此書著成之後,各方善德能夠發心助印贈閱,渡化有緣,不要再有門戶爭議,互相攻擊就好了。
菩薩曰:賢生!我佛知道你用心良苦,但是你須知道,佛門是廣大的,在形式上大乘法門,就有八大宗門,而各宗門的修持方法也不同,例如禪宗修持的方法就是以「自力」為修持方法,禪宗又分為漸修與頓悟兩種修持方法。因此在同一宗門之中,就有分門別戶之現象,更何況佛門有十大宗門,八萬四仟法門,所以在修持上就經常有大乘嗤笑小乘,小乘排斥大乘,漸修毀謗頓悟,頓悟戲謔漸修,種種之舉,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善意的就是為了護持自己的宗門,惡意的就是打擊方,成就自己,像這種行為就是有違佛門的廣宗旨了。
蔡生曰:是的!承蒙 菩薩慈悲開示,愚生自覺羞愧萬分,相信世人聽到 菩薩的慈音,都能心胸開闊,打破門戶之爭才是……那麼請問 菩薩如果世人助印此本極樂世界遊記是屬於財施或是法施?
菩薩曰:凡是助印此本極樂遊記的人,是三施並行。
蔡生曰:何謂三施並行?
菩薩曰:三施並行,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做到了。
蔡生曰:這怎麼講呢?
菩薩曰:因為金錢佈施是財施。藉著此事渡化他人是法施,末法時期,眾生迷昧日深,如以鸞門作為護持佛法的力量是無畏施,此就是三施並行。須知此本遊記著成之後,可渡化許多有緣善信盡歸極樂世界,因此功德甚大。
蔡生曰:可是有些佛門人士,都說我們是外道。
菩薩曰:外道總比無道好,迷信總比不信好,因為外道雖然真理信得不真,可是總是有「道」,而且「外道」如果能護持佛法,就不是外道了,如果是「無道」就不同了,因為無道就無法無天了,這種人就要胡作非為了。
蔡生曰:是的!那麼請問 菩薩,為什麼迷信總比不信好呢?
菩薩曰:「信為道元功德母」,因此凡是信仰的人,都知道樂善好施,行功立德,犧牲自己,救助別人。可是不信的人就不同了,因為他們不信因果輪迴,不信靈性不滅,所以一再為了肉體的享受而迷戀外在的一切,為了貪慾而作出傷天害理之事,這都是不信的下場。
蔡生曰:感謝 菩薩慈悲,開示這些大道理。
摘錄自極樂世界遊記-第四回 賢生遊蓮花池,菩薩述三施亦行。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真正迎接佛的人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忽然不在僧團中,所有的弟子到處都找不到佛陀。
後來,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用他的天眼觀察尋找,知道原來佛陀是到忉利天宮去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大概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回來人世間。大家在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非常的思念佛陀,天天盼望佛陀趕快歸來。
三個月過去了,佛陀重降人間,當佛陀還沒有到達僧團的時候,知道的弟子都爭先恐後地出去迎接。
那時佛陀弟子須菩提正在靈鷲山的洞窟中縫衣服,他聽到佛陀已經回到人間的消息,本想放下手中的針線前去迎接,但繼之一想:「我出去迎接佛陀的聖駕是為了什麼?佛陀曾經開示:『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陀的法身是無所不在的,既然我已經信受奉行佛陀的教法,已證到諸法空性的道理,就不應為事相所迷惑。」
須菩提尊者有了這樣的體悟之後,就安然地坐下來繼續縫他的衣服。
佛陀終於回來了,僧團裡大家高高興興,彷彿又回到以前其樂融融的情況,大家都搶著要去拜見佛陀。那時有一位蓮華色比丘尼,運用神通力第一個搶先到了佛陀面前,她一邊頂禮,一邊跟佛陀說:「佛陀啊!弟子蓮華色是第一個來迎接聖駕的,請接受我的頂禮!」
「蓮華色!妳不是第一個來迎接我的人。」釋迦摩尼佛微笑著,對著陸續跟上來的弟子們說:「你們很好,從那麼遠的地方就趕來迎接我,但是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須菩提,須菩提這時在靈鷲山的洞窟中觀察諸法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到我的人。」
※ ※ ※
佛曰:「譬如說,有人扯著我的衣襟,跟隨在後面,踩著我的腳印,亦步亦趨,但是心被欲望所迷亂,這樣的人離我很遠。又如雖具出家僧的形象,但他從未聽過教法;未見過教法之人,亦從未見過我。
譬如離開我何止幾千里,其心平正而安靜,且又遠離欲望,這樣的人,猶如在我身邊。何以故?因為他已接觸到教法;接觸到教法的人,就等於見到了我。」
轉載
後來,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用他的天眼觀察尋找,知道原來佛陀是到忉利天宮去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大概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回來人世間。大家在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非常的思念佛陀,天天盼望佛陀趕快歸來。
三個月過去了,佛陀重降人間,當佛陀還沒有到達僧團的時候,知道的弟子都爭先恐後地出去迎接。
那時佛陀弟子須菩提正在靈鷲山的洞窟中縫衣服,他聽到佛陀已經回到人間的消息,本想放下手中的針線前去迎接,但繼之一想:「我出去迎接佛陀的聖駕是為了什麼?佛陀曾經開示:『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陀的法身是無所不在的,既然我已經信受奉行佛陀的教法,已證到諸法空性的道理,就不應為事相所迷惑。」
須菩提尊者有了這樣的體悟之後,就安然地坐下來繼續縫他的衣服。
佛陀終於回來了,僧團裡大家高高興興,彷彿又回到以前其樂融融的情況,大家都搶著要去拜見佛陀。那時有一位蓮華色比丘尼,運用神通力第一個搶先到了佛陀面前,她一邊頂禮,一邊跟佛陀說:「佛陀啊!弟子蓮華色是第一個來迎接聖駕的,請接受我的頂禮!」
「蓮華色!妳不是第一個來迎接我的人。」釋迦摩尼佛微笑著,對著陸續跟上來的弟子們說:「你們很好,從那麼遠的地方就趕來迎接我,但是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須菩提,須菩提這時在靈鷲山的洞窟中觀察諸法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到我的人。」
※ ※ ※
佛曰:「譬如說,有人扯著我的衣襟,跟隨在後面,踩著我的腳印,亦步亦趨,但是心被欲望所迷亂,這樣的人離我很遠。又如雖具出家僧的形象,但他從未聽過教法;未見過教法之人,亦從未見過我。
譬如離開我何止幾千里,其心平正而安靜,且又遠離欲望,這樣的人,猶如在我身邊。何以故?因為他已接觸到教法;接觸到教法的人,就等於見到了我。」
轉載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怨恨
古時候,有一位獨居男子,他用茅草搭成屋子,自己耕種糧食〈諸如:稻米、蔬菜〉,至於開門七件事之「柴、油、鹽、醬、醋、茶」等生活日用品,尚能以砍柴而換取所需,不需要依靠他人供給。只是他居住之場所,老鼠特別多,白天這些老鼠成群結隊而行,夜間則到處咬食糧食與衣物。
有一天,男子喝醉了酒,回到家裡,倒頭就想睡,可是這些老鼠在屋裡鬧個不停,吵得男子無法入眠。男子大怒之下,點燃房子四周,欲驅趕老鼠;可是,怒火中燒的結果,老鼠是燒死了,而房子及他的財產也燒得一無所有。
當男子的朋友來關懷與慰問他時,他有感而發,乃悲嘆的說:「恨是可怕的東西,人切不可積恨呀!當初,因為我的腦海中,存在著十分仇恨老鼠,以致眼裡只見老鼠而不見屋子,結果竟演變成災禍呀!」
※ ※ ※
佛曰:「瞋怒煎熬心,失寧靜和平,不能享諸樂,睡亦不安寧。千劫所積聚,布施供養德,及種種善行,一念瞋心起,皆摧毀無餘。」
人與人之間必須靠回心安忍的德性,才能化解爭執;依相互之間的諒解,才能消除仇恨的良策。回心安忍的主要意義,不但可除爭執,還可設身處地發自內心的原諒別人,使人人實踐,以達到人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
回心安忍是鍛鍊心性的良機,是人生生命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心態。忍人所不能忍,耐人所不能耐,才能達到理想,成就事業。不可因一時氣盛,不容於人,你爭我奪,此乃不忍之人,是為非作歹之念也。
修身主在於修心性,慈善之人,忍而不狂,烈火不昇,為人著想,不爭名利,皆是回心而修其忍也。千萬不可一時氣忿,造橫怨於一時,構遺禍於終身,甚者傾家蕩產,累及父母、妻子、兒女,其禍害無以盡言也,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
回心於「忍」之一字,其受用無窮也,更不可須臾離也。千古聖賢,為人處事,前後一轍,乃治世之法也,豈可輕忽哉!
摘錄自回心思道-第十一章回心安忍
有一天,男子喝醉了酒,回到家裡,倒頭就想睡,可是這些老鼠在屋裡鬧個不停,吵得男子無法入眠。男子大怒之下,點燃房子四周,欲驅趕老鼠;可是,怒火中燒的結果,老鼠是燒死了,而房子及他的財產也燒得一無所有。
當男子的朋友來關懷與慰問他時,他有感而發,乃悲嘆的說:「恨是可怕的東西,人切不可積恨呀!當初,因為我的腦海中,存在著十分仇恨老鼠,以致眼裡只見老鼠而不見屋子,結果竟演變成災禍呀!」
※ ※ ※
佛曰:「瞋怒煎熬心,失寧靜和平,不能享諸樂,睡亦不安寧。千劫所積聚,布施供養德,及種種善行,一念瞋心起,皆摧毀無餘。」
人與人之間必須靠回心安忍的德性,才能化解爭執;依相互之間的諒解,才能消除仇恨的良策。回心安忍的主要意義,不但可除爭執,還可設身處地發自內心的原諒別人,使人人實踐,以達到人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
回心安忍是鍛鍊心性的良機,是人生生命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心態。忍人所不能忍,耐人所不能耐,才能達到理想,成就事業。不可因一時氣盛,不容於人,你爭我奪,此乃不忍之人,是為非作歹之念也。
修身主在於修心性,慈善之人,忍而不狂,烈火不昇,為人著想,不爭名利,皆是回心而修其忍也。千萬不可一時氣忿,造橫怨於一時,構遺禍於終身,甚者傾家蕩產,累及父母、妻子、兒女,其禍害無以盡言也,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
回心於「忍」之一字,其受用無窮也,更不可須臾離也。千古聖賢,為人處事,前後一轍,乃治世之法也,豈可輕忽哉!
摘錄自回心思道-第十一章回心安忍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狗牙舍利子
從前有個老婦,他的兒子是個商人,經常跟商隊到遙遠的印度去經商。
有一天,她對兒子說:「印度的菩提迦耶是佛陀悟道的聖地,請替我從那兒帶個珍貴的舍利子回來,我好將它當做我虔誠供養的對象。我要供在佛堂上,視為佛陀聖禮來祈禱禮拜。」
她重複這個要求很多次了,可是,每次兒子從印度聖地經商回來,才想到他又忘記母親這個迫切的懇求。許多年過去了,他一直忘了替母親帶回地想要的東西。
有一天,兒子又將啟程前往印度,母親對他說:「兒子,這趟旅程務必記住我的話。這次,你如果不從菩提迦耶帶舍利子回來給我供做禮拜用,我就死在你面前。」他被母親出乎意料的強硬所震驚,發誓一定會滿足他的願望,軌上路了。
幾個月後,他生意結束啟程返鄉。再次地,他又忘記為他的慈母請購一顆佛陀的舍利。快走到他母親的屋前,他才突然想起她的囑咐。
「糟了,我該怎麼辦才好?」他想:「我忘了帶任何東西給母親供在壇城上。如果我空手回家,她就會自殺的!」
他驚慌失色地四處張望,瞥見了路旁一副乾枯的狗頭骨,他倉促地從它的上顎拔下一顆牙齒,慎重地用絲綢也好。
回到家裏,他很虔敬地把包裹交給母親。「這是佛陀的犬齒。」他說:「我從佛的故鄉印度請回來的,您可以用它做為祈請的支柱。」
老婦人相信了。她對那顆牙齒有完全的信心,相信那真的是佛的牙齒。因此不斷地禮拜、祈請,視之為諸佛的示現。經過這樣的修行,她找到了長久以來她一直在尋求的不動搖的寧靜。
很神奇地,從狗牙生出無數半透明的小珍珠,而且放射出漩渦形的彩虹光。鄰居們天天聚在老婦的佛堂裏,大家都很歡喜能免費得到這些加持物。
當老婦臨終時,一片彩虹光罩住她,她枯乾的臉龐上浮現快樂的笑容,每個人都感受到她已獲得精神的昇華。
雖然狗牙本身並沒有什麼加持力,但是老婦堅定不移的信心使得佛的加持進入那顆牙齒。所以,即使僅是一顆狗牙,也變得與佛的真實舍利無二無別,許多人在心智上都得以提升。
※ ※ ※
世人對神佛之虔敬、之感恩、或受靈赫等而產生信念,信念即信心,乃指能讓人「起信、信服、心服」,而使己心虔摯、而虔誠、而誠信、而篤誠、而所產生出一股力量,此力量即是人之心力也。也惟有能使己心起了信念或願力,才能促使一個人激發出無比之堅心與力量來。試問每個人信念之力量到底有多鉅大?那就得視各人對信念所涵養與篤信度有多深厚,那所發乎之力量就會有多大,此即信念有多深,力量就有多大,故之,信念與力量成正比。
把信念用在宗教上,即是「信仰」,信仰就是力量,那對信仰有多深,就會使心產生同等值之力量,可鑑信念、信仰對己身之影響力實鉅且大矣,所以人人當都得慎擇一正道之宗教來信仰之。蓋宗教,旨「勸善」,以「道」、「真理」來淨化心靈之歸善。爾世人之修道、修善,即是所謂之「認理歸真」。也惟有能真正澈悟或深明「道、真理」之真諦者,始能讓己身心存養與培植堅定不偏、不倚、不變之信念,而這股堅定不移不易之信念,即是凝聚出一個人堅心之力量,亦即信念有多深厚,就有多堅心;有多堅心,就有多大力量。
惜今世人生活在物質充斥之大環境裡,每日生活起居、食衣住行無不受物欲習染而心慾日盛,既使修者們,若不能在克己止欲上不斷力下工夫,以淨化心靈,以摒除物慾習染,否則物情外力之誘惑強,身心克制力弱,故無不受物欲習染所侵蝕、所吞噬、所征服矣。又一時之虔誠易,持恆則難,道修本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此即無法維持或不斷加強心力者必定停滯、退步。這也是大多修者為何越修越難堅心之主因,故逐年退志或離道者亦多,此皆礙在不知針對空物我而修,不空則執,即易偏於執物我為重而輕「道」而不自知,這也是現今修者定慧不足而易患之通病,既輕道則信念淡薄矣,又奢談何堅心、何心力來向道、助道呢?
修,須用心力;修,須堅忍持恆;修,是畢生之行舉,所以須畢生在用心力。信念是精神之支柱,是己心靈之主宰,絕對不可輕易受蠱惑而迷昧、而動搖心志。惟秉持道義真理、虔敬神佛,才能堅定信念,有了信念,才能堅定心志(堅心是一股心力);反之,不明道之真諦,遇挫折或未能達其心意,或稍受人影響,即會輕道而離道、輕神佛而離神佛,凡道心薄弱,信念易退,自無堅心、無心力可言。吾人須知信念是堅心之力量,明智者當善予涵養這股心之力量,並持恆不懈,始能竟功,只要能向道堅心不渝,就能永遠持有這股心之力量,則修何道、做何事,無虞不成道、不成事矣。共勉之!
摘錄自修回真心(第一輯)-十七信念為堅心之力量
有一天,她對兒子說:「印度的菩提迦耶是佛陀悟道的聖地,請替我從那兒帶個珍貴的舍利子回來,我好將它當做我虔誠供養的對象。我要供在佛堂上,視為佛陀聖禮來祈禱禮拜。」
她重複這個要求很多次了,可是,每次兒子從印度聖地經商回來,才想到他又忘記母親這個迫切的懇求。許多年過去了,他一直忘了替母親帶回地想要的東西。
有一天,兒子又將啟程前往印度,母親對他說:「兒子,這趟旅程務必記住我的話。這次,你如果不從菩提迦耶帶舍利子回來給我供做禮拜用,我就死在你面前。」他被母親出乎意料的強硬所震驚,發誓一定會滿足他的願望,軌上路了。
幾個月後,他生意結束啟程返鄉。再次地,他又忘記為他的慈母請購一顆佛陀的舍利。快走到他母親的屋前,他才突然想起她的囑咐。
「糟了,我該怎麼辦才好?」他想:「我忘了帶任何東西給母親供在壇城上。如果我空手回家,她就會自殺的!」
他驚慌失色地四處張望,瞥見了路旁一副乾枯的狗頭骨,他倉促地從它的上顎拔下一顆牙齒,慎重地用絲綢也好。
回到家裏,他很虔敬地把包裹交給母親。「這是佛陀的犬齒。」他說:「我從佛的故鄉印度請回來的,您可以用它做為祈請的支柱。」
老婦人相信了。她對那顆牙齒有完全的信心,相信那真的是佛的牙齒。因此不斷地禮拜、祈請,視之為諸佛的示現。經過這樣的修行,她找到了長久以來她一直在尋求的不動搖的寧靜。
很神奇地,從狗牙生出無數半透明的小珍珠,而且放射出漩渦形的彩虹光。鄰居們天天聚在老婦的佛堂裏,大家都很歡喜能免費得到這些加持物。
當老婦臨終時,一片彩虹光罩住她,她枯乾的臉龐上浮現快樂的笑容,每個人都感受到她已獲得精神的昇華。
雖然狗牙本身並沒有什麼加持力,但是老婦堅定不移的信心使得佛的加持進入那顆牙齒。所以,即使僅是一顆狗牙,也變得與佛的真實舍利無二無別,許多人在心智上都得以提升。
※ ※ ※
世人對神佛之虔敬、之感恩、或受靈赫等而產生信念,信念即信心,乃指能讓人「起信、信服、心服」,而使己心虔摯、而虔誠、而誠信、而篤誠、而所產生出一股力量,此力量即是人之心力也。也惟有能使己心起了信念或願力,才能促使一個人激發出無比之堅心與力量來。試問每個人信念之力量到底有多鉅大?那就得視各人對信念所涵養與篤信度有多深厚,那所發乎之力量就會有多大,此即信念有多深,力量就有多大,故之,信念與力量成正比。
把信念用在宗教上,即是「信仰」,信仰就是力量,那對信仰有多深,就會使心產生同等值之力量,可鑑信念、信仰對己身之影響力實鉅且大矣,所以人人當都得慎擇一正道之宗教來信仰之。蓋宗教,旨「勸善」,以「道」、「真理」來淨化心靈之歸善。爾世人之修道、修善,即是所謂之「認理歸真」。也惟有能真正澈悟或深明「道、真理」之真諦者,始能讓己身心存養與培植堅定不偏、不倚、不變之信念,而這股堅定不移不易之信念,即是凝聚出一個人堅心之力量,亦即信念有多深厚,就有多堅心;有多堅心,就有多大力量。
惜今世人生活在物質充斥之大環境裡,每日生活起居、食衣住行無不受物欲習染而心慾日盛,既使修者們,若不能在克己止欲上不斷力下工夫,以淨化心靈,以摒除物慾習染,否則物情外力之誘惑強,身心克制力弱,故無不受物欲習染所侵蝕、所吞噬、所征服矣。又一時之虔誠易,持恆則難,道修本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此即無法維持或不斷加強心力者必定停滯、退步。這也是大多修者為何越修越難堅心之主因,故逐年退志或離道者亦多,此皆礙在不知針對空物我而修,不空則執,即易偏於執物我為重而輕「道」而不自知,這也是現今修者定慧不足而易患之通病,既輕道則信念淡薄矣,又奢談何堅心、何心力來向道、助道呢?
修,須用心力;修,須堅忍持恆;修,是畢生之行舉,所以須畢生在用心力。信念是精神之支柱,是己心靈之主宰,絕對不可輕易受蠱惑而迷昧、而動搖心志。惟秉持道義真理、虔敬神佛,才能堅定信念,有了信念,才能堅定心志(堅心是一股心力);反之,不明道之真諦,遇挫折或未能達其心意,或稍受人影響,即會輕道而離道、輕神佛而離神佛,凡道心薄弱,信念易退,自無堅心、無心力可言。吾人須知信念是堅心之力量,明智者當善予涵養這股心之力量,並持恆不懈,始能竟功,只要能向道堅心不渝,就能永遠持有這股心之力量,則修何道、做何事,無虞不成道、不成事矣。共勉之!
摘錄自修回真心(第一輯)-十七信念為堅心之力量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財富何用
一天,波斯匿王前往佛陀所在的精舍,頂禮佛陀之後向佛說道:「世尊啊!有一位長者名叫摩訶南,家裡非常有錢,幾乎可以稱作巨富了。」
佛陀聽到這裡,便問國王:「為什麼能稱為巨富呢?」
波斯匿王回答:「因為這位長者的家裡有數千萬億無法計算的金銀珍寶,更不用說其他的財產了。但非常奇怪,這位長者雖然富有,但衣食卻令人難以置信地簡陋。舉例來說,他吃的是糟米雜糠的粗食,煮菜時還混雜了一堆薑片在裡面,不但如此,還吝嗇到拿菜餚中煮過的薑片去賣錢;他穿的是用廉價布料做成的衣服,出門乘坐的是用樹葉當作車頂、已經腐朽到快要壞掉的老車。從來沒有人看過他肯出一點錢來供養修行人,或者布施給貧窮的乞丐們,乃至於到了吃飯時間,就趕快將門關起來,深怕沙門、婆羅門……前來托缽。」
佛陀聽了便告訴波斯匿王:「大王啊!這種人雖然有錢,但實在不能稱作勇於為善之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得到了財富卻不能好好運用,不但自己如此,連孝養父母師長、供給妻兒、奴僕的能力都沒有;不但吝嗇供養修行人,也不願以財富行善,累積生天的福報。就好像是產鹽的地方,雖然有一些水源,但因水質苦澀而無法飲用,到最後就會慢慢乾涸。世間人不也是同樣地愚癡?雖然得到了許多財富而感到快樂,卻無法妥善運用,吝於供養父母師長、供給妻子,亦不願給奴僕好一點的待遇,乃至於惠施親友,這樣的人即使坐擁財富又有什麼好處?」
佛陀又說:「真正的善丈夫,是得到錢財之後能樂於布施,不因怕人奪取、怕失去而掩藏吝施,故能無憂快樂。此外,亦能將財富分享予師長父母、妻子兒女、親友、奴僕,並且供養一切修行人,布施給貧窮、需要救助者。如此之人,能歡喜施財修福,必能種下將來生天的果報,這樣的財富才有價值可言!
就像是在城市、村莊聚落附近,有一座水色澄清、水溫恆涼的池子,時常湧出乾淨甜美的水。水池的形狀相當平正,周邊環境甚佳,綠蔭遍佈、草地柔軟,百花爭妍、果實美味,所有居民都能夠來此飲水及洗浴;不但是人,就連飛禽走獸都能開心地在這裡玩耍嬉戲。其實,就是要具有這樣成就諸善、利益眾人的能力,才是真正勇於為善者,才能夠稱為為善的大丈夫啊!」
在座比丘聽完佛陀的開示後,莫不歡喜,信受奉行。
※ ※ ※
夫人世間,金錢萬能,無錢萬事皆休,生活無依,生命難保,諸如國之強弱,家之貧富,人之貴賤,都是以金錢多寡為衡量標準,誰說金錢不是萬能呢?如果一個國家到了民窮財盡,人民衣食不齊時;還能保持安定而繁榮進步嗎?一個家庭到了貧無立錐之地,而又債台高築時;還能存在而不妻離子散嗎?一個人到了貧病交加,一文不存時;還能顧全顏面而充當好漢嗎?俗語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由此可以想見金錢的重要了。
但人為萬物之靈,自有適應環境之法,求取生存之道,蓋人之雙手萬能,智慧卓越,無論處於任何情況之下,都會設法大量賺錢,建高樓大廈,過豪華生活,極盡奢侈享受,此乃現代人善於支配金錢之明證,而智能較差,時運不濟的人,則可從努力不懈,卒勞耕耘中去求取,勤儉以致富,凡修道之士,不要太重視金錢,招吝嗇之譏。又不要無謂浪費金錢,貽暴殄天物罵名。最好是在能力許可之情況下,將有用之金錢移作行善佈施之需,則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總之,就人類而言,金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能濟世活人,賺取功德,帶返理天。而無論用多少金錢,也買不回片刻之生命,如古之暴君秦始皇,修萬里長城禦侮,建阿房宮行樂,遺童男童女求取長生不老藥,結果還不是落得一場空喜歡,永墜黑暗地獄而不能自拔。此乃無法以金錢權勢求取生命永駐之明證。奉勸世人;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要用金錢多多造功積德,自會躋身逍遙世界,生命即已得到永恒,何必去求那渺茫的長生呢。
摘錄自儒宗寶典第四卷-談:金錢
佛陀聽到這裡,便問國王:「為什麼能稱為巨富呢?」
波斯匿王回答:「因為這位長者的家裡有數千萬億無法計算的金銀珍寶,更不用說其他的財產了。但非常奇怪,這位長者雖然富有,但衣食卻令人難以置信地簡陋。舉例來說,他吃的是糟米雜糠的粗食,煮菜時還混雜了一堆薑片在裡面,不但如此,還吝嗇到拿菜餚中煮過的薑片去賣錢;他穿的是用廉價布料做成的衣服,出門乘坐的是用樹葉當作車頂、已經腐朽到快要壞掉的老車。從來沒有人看過他肯出一點錢來供養修行人,或者布施給貧窮的乞丐們,乃至於到了吃飯時間,就趕快將門關起來,深怕沙門、婆羅門……前來托缽。」
佛陀聽了便告訴波斯匿王:「大王啊!這種人雖然有錢,但實在不能稱作勇於為善之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得到了財富卻不能好好運用,不但自己如此,連孝養父母師長、供給妻兒、奴僕的能力都沒有;不但吝嗇供養修行人,也不願以財富行善,累積生天的福報。就好像是產鹽的地方,雖然有一些水源,但因水質苦澀而無法飲用,到最後就會慢慢乾涸。世間人不也是同樣地愚癡?雖然得到了許多財富而感到快樂,卻無法妥善運用,吝於供養父母師長、供給妻子,亦不願給奴僕好一點的待遇,乃至於惠施親友,這樣的人即使坐擁財富又有什麼好處?」
佛陀又說:「真正的善丈夫,是得到錢財之後能樂於布施,不因怕人奪取、怕失去而掩藏吝施,故能無憂快樂。此外,亦能將財富分享予師長父母、妻子兒女、親友、奴僕,並且供養一切修行人,布施給貧窮、需要救助者。如此之人,能歡喜施財修福,必能種下將來生天的果報,這樣的財富才有價值可言!
就像是在城市、村莊聚落附近,有一座水色澄清、水溫恆涼的池子,時常湧出乾淨甜美的水。水池的形狀相當平正,周邊環境甚佳,綠蔭遍佈、草地柔軟,百花爭妍、果實美味,所有居民都能夠來此飲水及洗浴;不但是人,就連飛禽走獸都能開心地在這裡玩耍嬉戲。其實,就是要具有這樣成就諸善、利益眾人的能力,才是真正勇於為善者,才能夠稱為為善的大丈夫啊!」
在座比丘聽完佛陀的開示後,莫不歡喜,信受奉行。
※ ※ ※
夫人世間,金錢萬能,無錢萬事皆休,生活無依,生命難保,諸如國之強弱,家之貧富,人之貴賤,都是以金錢多寡為衡量標準,誰說金錢不是萬能呢?如果一個國家到了民窮財盡,人民衣食不齊時;還能保持安定而繁榮進步嗎?一個家庭到了貧無立錐之地,而又債台高築時;還能存在而不妻離子散嗎?一個人到了貧病交加,一文不存時;還能顧全顏面而充當好漢嗎?俗語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由此可以想見金錢的重要了。
但人為萬物之靈,自有適應環境之法,求取生存之道,蓋人之雙手萬能,智慧卓越,無論處於任何情況之下,都會設法大量賺錢,建高樓大廈,過豪華生活,極盡奢侈享受,此乃現代人善於支配金錢之明證,而智能較差,時運不濟的人,則可從努力不懈,卒勞耕耘中去求取,勤儉以致富,凡修道之士,不要太重視金錢,招吝嗇之譏。又不要無謂浪費金錢,貽暴殄天物罵名。最好是在能力許可之情況下,將有用之金錢移作行善佈施之需,則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總之,就人類而言,金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能濟世活人,賺取功德,帶返理天。而無論用多少金錢,也買不回片刻之生命,如古之暴君秦始皇,修萬里長城禦侮,建阿房宮行樂,遺童男童女求取長生不老藥,結果還不是落得一場空喜歡,永墜黑暗地獄而不能自拔。此乃無法以金錢權勢求取生命永駐之明證。奉勸世人;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要用金錢多多造功積德,自會躋身逍遙世界,生命即已得到永恒,何必去求那渺茫的長生呢。
摘錄自儒宗寶典第四卷-談:金錢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挑撥離間
一隻老鷹飛到一棵大橡樹上築起了巢。一隻貓跑到這棵樹的樹幹上找到一個樹洞,在那裡生下小貓。一隻母野豬帶著小野豬住在這棵樹樹根的洞裡。
貓想獨占這個地方,便實行它的詭計。它先爬到老鷹巢邊說:「你們真不幸啊!不久將要被毀滅,我們也很危險。你不妨看看,那樹下的野豬天天挖土,想把這棵樹連根拔掉。樹一倒下,它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我們的孩子抓去,餵給它的孩子吃。」
這些話嚇得老鷹心驚膽戰,驚惶失措。然後,貓又爬下來,來到野豬洞裡說:「你的孩子們非常危險,只要你出去為小豬找食,樹上的老鷹就會把它們叼了去。」
貓狠狠地嚇唬了野豬一番後,假裝自己也很害怕,躲進了它的樹洞。到了晚上,它偷偷地跑出去為自己和孩子尋找食物。白天,它仍裝出一副恐懼的樣子,整天躲在洞口守望著。於是,老鷹害怕野豬,靜靜地坐在枝頭,不敢亂走;野豬也害怕老鷹,不敢走出洞來。
這樣,老鷹和野豬以及它們的孩子都餓死了。貓和它的孩子便把老鷹和野豬作為自己的食物了。
※ ※ ※
世人常因喜惡或利益衝突,乃無所不用其極,以期達到報復或遂行己願,因此在人際社會中,常見有人以挑撥離間,使人誤會,進而衝突。
離間本屬兵法之策,但人心擅巧,喜用機鋒,將之運用於商場及人際關係。不論兵法,不論民間運用,其首在即是攻心,因而造成衝突;雖然民間運用之傷害不如運用於軍事,但傷害人際和諧,乃屬必然。
凡有意對他人報復或攫取利益而思挑撥離間,即削一祿,但同一事件不累計。
凡以遂行而使人受害,輕者五件削一福,重者二件削一福。
凡能見例心生懺悔,即斟酌復其福祿。
摘錄自玉律規箴-廿九 挑撥離間
貓想獨占這個地方,便實行它的詭計。它先爬到老鷹巢邊說:「你們真不幸啊!不久將要被毀滅,我們也很危險。你不妨看看,那樹下的野豬天天挖土,想把這棵樹連根拔掉。樹一倒下,它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我們的孩子抓去,餵給它的孩子吃。」
這些話嚇得老鷹心驚膽戰,驚惶失措。然後,貓又爬下來,來到野豬洞裡說:「你的孩子們非常危險,只要你出去為小豬找食,樹上的老鷹就會把它們叼了去。」
貓狠狠地嚇唬了野豬一番後,假裝自己也很害怕,躲進了它的樹洞。到了晚上,它偷偷地跑出去為自己和孩子尋找食物。白天,它仍裝出一副恐懼的樣子,整天躲在洞口守望著。於是,老鷹害怕野豬,靜靜地坐在枝頭,不敢亂走;野豬也害怕老鷹,不敢走出洞來。
這樣,老鷹和野豬以及它們的孩子都餓死了。貓和它的孩子便把老鷹和野豬作為自己的食物了。
※ ※ ※
世人常因喜惡或利益衝突,乃無所不用其極,以期達到報復或遂行己願,因此在人際社會中,常見有人以挑撥離間,使人誤會,進而衝突。
離間本屬兵法之策,但人心擅巧,喜用機鋒,將之運用於商場及人際關係。不論兵法,不論民間運用,其首在即是攻心,因而造成衝突;雖然民間運用之傷害不如運用於軍事,但傷害人際和諧,乃屬必然。
凡有意對他人報復或攫取利益而思挑撥離間,即削一祿,但同一事件不累計。
凡以遂行而使人受害,輕者五件削一福,重者二件削一福。
凡能見例心生懺悔,即斟酌復其福祿。
摘錄自玉律規箴-廿九 挑撥離間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俾雷劈
乾隆戊辰年,河間縣城西門外的橋上被雷震死一個人。
他的屍體端端正正地跪在橋上,並不倒地,手裏還舉著一個紙包兒,雷火也沒有把紙包兒燒毀。
人們打開紙包兒一看,發現裏面包的是砒霜,大家都覺得莫名其妙。
此時他的妻子已聞訊趕來,見到丈夫這樣死去,竟然沒有哭,而且說:「早知道你會有今日,只恨你死得晚了!這人曾經辱駡老母,昨天忽然萌生惡念,要想買砒霜毒死母親,我哭著勸諫他一夜也不肯聽從,如今,上天來懲罰他啊!」
※ ※ ※
世人對孝之理念愈趨淡薄,奉養雙親計詨開銷,而自身享樂花費卻出手闊綽,天讓之別令人感慨,須知天地鬼神只重二字,一曰「忠」,一曰「孝」,若無父母之生、養、教、汝何以立身於世?為人子女對父母惡言相向,有者更動手毆打年邁之雙親,或因節約家庭之開銷,對父母之供養刻薄,使父母備受飢寒,此皆忤逆大不孝也,必遭惡報,墮入阿鼻大地獄,或轉世畜道任人宰割烹者,以消不孝之惡因。
《觀無量壽經》說:「不行孝恩,無異畜生。」《觀佛相海經》更說:「有恩不報,是阿鼻因;諸恩尚然,況於父母;父母之恩,無可校量。」《觀佛心地經》更詳細開示不孝的嚴重果報:「世間男女,若有違背父母的深厚恩德,而不孝順,以致父母心生怨恨。只要母親發一惡言,子女就會墮入餓道受苦,或墮地獄,或墮惡鬼,或入畜生道。世間上最快速的莫過於暴風,而母親對不孝子女這一念的怨恨之言,報應的速度,將比暴風還要快,而且一切如來、金剛王等,以及具有五種神通的仙人,都是沒有辦法來救護的。」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他的屍體端端正正地跪在橋上,並不倒地,手裏還舉著一個紙包兒,雷火也沒有把紙包兒燒毀。
人們打開紙包兒一看,發現裏面包的是砒霜,大家都覺得莫名其妙。
此時他的妻子已聞訊趕來,見到丈夫這樣死去,竟然沒有哭,而且說:「早知道你會有今日,只恨你死得晚了!這人曾經辱駡老母,昨天忽然萌生惡念,要想買砒霜毒死母親,我哭著勸諫他一夜也不肯聽從,如今,上天來懲罰他啊!」
※ ※ ※
世人對孝之理念愈趨淡薄,奉養雙親計詨開銷,而自身享樂花費卻出手闊綽,天讓之別令人感慨,須知天地鬼神只重二字,一曰「忠」,一曰「孝」,若無父母之生、養、教、汝何以立身於世?為人子女對父母惡言相向,有者更動手毆打年邁之雙親,或因節約家庭之開銷,對父母之供養刻薄,使父母備受飢寒,此皆忤逆大不孝也,必遭惡報,墮入阿鼻大地獄,或轉世畜道任人宰割烹者,以消不孝之惡因。
《觀無量壽經》說:「不行孝恩,無異畜生。」《觀佛相海經》更說:「有恩不報,是阿鼻因;諸恩尚然,況於父母;父母之恩,無可校量。」《觀佛心地經》更詳細開示不孝的嚴重果報:「世間男女,若有違背父母的深厚恩德,而不孝順,以致父母心生怨恨。只要母親發一惡言,子女就會墮入餓道受苦,或墮地獄,或墮惡鬼,或入畜生道。世間上最快速的莫過於暴風,而母親對不孝子女這一念的怨恨之言,報應的速度,將比暴風還要快,而且一切如來、金剛王等,以及具有五種神通的仙人,都是沒有辦法來救護的。」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一個人也能發脾氣
從前有一個脾氣非常大的人,動不動就發火,甚至跟別人大動干戈。
有一天,他躺在床上琢磨以前為什麼會跟他人動怒,打架。他想了半天覺得都是別人得罪了他,要不就冒犯了他。
第二天,他收拾好行李,一個人來到深山裡隱居。他覺得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其他人的騷擾,可以一個人安安靜靜地修身養性。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自己的修養。
一天,他去山下的小溪裡汲水,沒想到裝滿水剛一轉身,不小心就把桶子弄翻,水全倒了。他只好再汲水,可是還沒走了幾步,就被石子絆倒,桶子裡的水又全灑了。他第三次汲水,往回沒走到一半,腳不小心一滑,結果還是把水倒了。
他一氣之下,把桶子擲到一顆大石頭上,望著那個桶子,他好像明白了些什麼,自言自語道:「以前衝別人發火,都以為是別人的錯。現在就我自己一人,也能發這麼大的脾氣,可見脾氣的產生並不取決於別人,而是取決於自己。」
※ ※ ※
人身俱性,相應於一切善惡,嗔亦是由性而起,亦是經由薰習而存在於此一身心之中。若外境丕變,不合己意,則引生嗔心。《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生。」因此嗔能障道,亦是三毒之一。
嗔者在思想觀念上難成融通,性情更難契合善境而臻至祥和,反倒在事理爭辯上互不相讓,終繫種種惡因成仇,彼此若是兄弟手足,亦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毫無情義。世人須省思,嗔字對修持者是絕不可犯之事,因為一但嗔性延燒,怒火頓起,靈性清靜就被破壞,導致所修之功德喪失,也就是所謂的「火燒功德林」。如此不但對自身修行無能印可,更使清明靈性永不再現。尚且世人相互嗔恨所植下之種子,生生世世輪迴不息,如此何以能斷因了果?
唯修者明徹,面對一切橫逆挫折不為所動,平日守心定靜,則可化生清涼,才可安撫平定此一易燥怒之嗔心,以免火燒功德林!
摘錄自修之障-第十章 嗔障
有一天,他躺在床上琢磨以前為什麼會跟他人動怒,打架。他想了半天覺得都是別人得罪了他,要不就冒犯了他。
第二天,他收拾好行李,一個人來到深山裡隱居。他覺得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其他人的騷擾,可以一個人安安靜靜地修身養性。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自己的修養。
一天,他去山下的小溪裡汲水,沒想到裝滿水剛一轉身,不小心就把桶子弄翻,水全倒了。他只好再汲水,可是還沒走了幾步,就被石子絆倒,桶子裡的水又全灑了。他第三次汲水,往回沒走到一半,腳不小心一滑,結果還是把水倒了。
他一氣之下,把桶子擲到一顆大石頭上,望著那個桶子,他好像明白了些什麼,自言自語道:「以前衝別人發火,都以為是別人的錯。現在就我自己一人,也能發這麼大的脾氣,可見脾氣的產生並不取決於別人,而是取決於自己。」
※ ※ ※
人身俱性,相應於一切善惡,嗔亦是由性而起,亦是經由薰習而存在於此一身心之中。若外境丕變,不合己意,則引生嗔心。《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生。」因此嗔能障道,亦是三毒之一。
嗔者在思想觀念上難成融通,性情更難契合善境而臻至祥和,反倒在事理爭辯上互不相讓,終繫種種惡因成仇,彼此若是兄弟手足,亦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毫無情義。世人須省思,嗔字對修持者是絕不可犯之事,因為一但嗔性延燒,怒火頓起,靈性清靜就被破壞,導致所修之功德喪失,也就是所謂的「火燒功德林」。如此不但對自身修行無能印可,更使清明靈性永不再現。尚且世人相互嗔恨所植下之種子,生生世世輪迴不息,如此何以能斷因了果?
唯修者明徹,面對一切橫逆挫折不為所動,平日守心定靜,則可化生清涼,才可安撫平定此一易燥怒之嗔心,以免火燒功德林!
摘錄自修之障-第十章 嗔障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善念的堅持
日本有一部很暢銷的恐怖小說-屍鬼,被改編成動畫及漫畫,故事中的屍鬼就是傳說中的吸血鬼,大肆侵略日本的一處鄉下村落,許多村民遭到攻擊後也都變成了屍鬼,這些屍鬼為求繼續生存,不惜再吸食其他村民的血而活命。
故事中有一位名叫小律的護士,也遭到攻擊,但她變成屍鬼後卻堅持不吸人血,他的同伴皆不解她何以如此堅持。
小律說她當初之所以會選擇當護士,正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工作能救活人,能帶給人健康與希望,同時也帶給自己極大的喜樂與成就感,她以此深感自豪。如果說,現在變成屍鬼,要靠吸人血才能保住自己的命,那麼她的存在就意味著別人必須死亡,那她情願選擇死亡。因為,她不要變成自己所討厭的人。
結果,這位小律護士在極度的飢餓與痛苦中再度死去。
※ ※ ※
「人人皆菩薩」
所謂「菩薩」:乃心存善、行善而恆持不渝者是也。是以,常心生善念者,即是菩薩之心懷;常行善舉者,即是在行菩薩道。
心存「善念」,這應是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此可在平日間常習學存養之,由常心想助人、關心人做起,久久善念充塞,不衰不竭,心執善不息,則心繫天下蒼生矣!所以我們一定要讓自己一顆心懷永遠固持著「善念」而多做些好事,只要能堅持這股信念而不懈怠,那人人都是人間「活菩薩」。共勉之!
摘錄自修回真心(第一輯)-天堂地獄由心造
故事中有一位名叫小律的護士,也遭到攻擊,但她變成屍鬼後卻堅持不吸人血,他的同伴皆不解她何以如此堅持。
小律說她當初之所以會選擇當護士,正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工作能救活人,能帶給人健康與希望,同時也帶給自己極大的喜樂與成就感,她以此深感自豪。如果說,現在變成屍鬼,要靠吸人血才能保住自己的命,那麼她的存在就意味著別人必須死亡,那她情願選擇死亡。因為,她不要變成自己所討厭的人。
結果,這位小律護士在極度的飢餓與痛苦中再度死去。
※ ※ ※
「人人皆菩薩」
所謂「菩薩」:乃心存善、行善而恆持不渝者是也。是以,常心生善念者,即是菩薩之心懷;常行善舉者,即是在行菩薩道。
心存「善念」,這應是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此可在平日間常習學存養之,由常心想助人、關心人做起,久久善念充塞,不衰不竭,心執善不息,則心繫天下蒼生矣!所以我們一定要讓自己一顆心懷永遠固持著「善念」而多做些好事,只要能堅持這股信念而不懈怠,那人人都是人間「活菩薩」。共勉之!
摘錄自修回真心(第一輯)-天堂地獄由心造
障礙
一個青年人非常的不幸。十歲時母親害病去世,他不得不學會洗衣做飯,照顧自己,因為他的父親是位長途汽車司機,很少在家。
七年後,他的父親又死於車禍,他必須學會謀生,養活自己,他再沒有人可以依靠。
二十歲時他在一次工程事故中失去了左腿,他不得不學會應付隨之而來的不便,他學會了用拐杖行走,倔強的他從不輕易請求別人的幫助,最後他拿出所有的積蓄辦了一個養魚場。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將他的勞動和希望毫不留情地一掃而光。
他終於忍無可忍了,他找到了上帝,憤怒地責問上帝:「你為什麼對我這樣不公平?」
上帝反問他:「你為什麼說我對你不公平?」
他把他的不幸講給了上帝。
「噢!是這樣,的確有些淒慘,可為什麼你還要活下去呢?」
年輕人被激怒了:「我不會死的,我經歷了這麼多不幸的事,沒有什麼能讓我感到害怕。終有一天我會創造出幸福的!」
上帝笑了,他打開地獄之門,指著一個鬼魂給他看,說:「那個人生前比你幸運得多,他幾乎是一路順風走到生命的終點,只是最後一次和你一樣,在同一場洪水中失去了他所有的財富。不同的是他自殺了,而你卻堅強地活著……」
※ ※ ※
每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有一些障礙與缺陷,不能十全十美。
有人一生家財萬貫,卻讓不肖子孫揮霍無度;有人事業正處於高峰之際,卻突然病倒;有人一生不愁吃穿,卻與病魔為伍;有人生的貌美莊嚴,卻是人美命不好;有人家庭事業幸福美滿,卻逢親人災變而往生等。
許多的障礙、缺陷,修子若能逆向思考,障礙與缺陷的背後,卻也隱藏著完美。人的一生遇著許多障礙及缺陷,猶如金火同爐,火雖剋金,金必成器。人生無難,則生種種貪欲,導致放逸享樂,成為墮落之因;聰明善辯,則生傲慢之心;事無諸難,則生奢侈之心;做事易成,則生輕慢之心。權力則易使人腐化,財富則易使人墮落,名望則易使人迷失。
是故,當知障礙是一切眾生的大善知識,一切眾生的福佑良田。諸佛之所以成佛,皆是以八苦為師,逆增上緣,識得其中之道,則易解脫自在,無諸煩惱也。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89期-述論:障礙
七年後,他的父親又死於車禍,他必須學會謀生,養活自己,他再沒有人可以依靠。
二十歲時他在一次工程事故中失去了左腿,他不得不學會應付隨之而來的不便,他學會了用拐杖行走,倔強的他從不輕易請求別人的幫助,最後他拿出所有的積蓄辦了一個養魚場。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將他的勞動和希望毫不留情地一掃而光。
他終於忍無可忍了,他找到了上帝,憤怒地責問上帝:「你為什麼對我這樣不公平?」
上帝反問他:「你為什麼說我對你不公平?」
他把他的不幸講給了上帝。
「噢!是這樣,的確有些淒慘,可為什麼你還要活下去呢?」
年輕人被激怒了:「我不會死的,我經歷了這麼多不幸的事,沒有什麼能讓我感到害怕。終有一天我會創造出幸福的!」
上帝笑了,他打開地獄之門,指著一個鬼魂給他看,說:「那個人生前比你幸運得多,他幾乎是一路順風走到生命的終點,只是最後一次和你一樣,在同一場洪水中失去了他所有的財富。不同的是他自殺了,而你卻堅強地活著……」
※ ※ ※
每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有一些障礙與缺陷,不能十全十美。
有人一生家財萬貫,卻讓不肖子孫揮霍無度;有人事業正處於高峰之際,卻突然病倒;有人一生不愁吃穿,卻與病魔為伍;有人生的貌美莊嚴,卻是人美命不好;有人家庭事業幸福美滿,卻逢親人災變而往生等。
許多的障礙、缺陷,修子若能逆向思考,障礙與缺陷的背後,卻也隱藏著完美。人的一生遇著許多障礙及缺陷,猶如金火同爐,火雖剋金,金必成器。人生無難,則生種種貪欲,導致放逸享樂,成為墮落之因;聰明善辯,則生傲慢之心;事無諸難,則生奢侈之心;做事易成,則生輕慢之心。權力則易使人腐化,財富則易使人墮落,名望則易使人迷失。
是故,當知障礙是一切眾生的大善知識,一切眾生的福佑良田。諸佛之所以成佛,皆是以八苦為師,逆增上緣,識得其中之道,則易解脫自在,無諸煩惱也。
摘錄自寶德雜誌第89期-述論:障礙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畫餅豈可充饑
香嚴智閑禪師本來在百丈懷海禪師座下參禪,百丈禪師圓寂後,他就到師兄溈山靈祐禪師處參學。
溈山見到香嚴禪師時說:「聽說你過去在百丈老師那裡,聞一知十,聞十知百。現在,我不問你這許多問題,只問:未出娘胎前,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你試說一句,我為你印證。」
香嚴智閑懵然不知,沉思了一會,說了幾個答案,都不受到認可,最後就說:「請師兄指示。」
溈山說:「我不能告訴你,即使說了,那還是我的體悟,不是你的體悟,這對你的開悟沒有益處。」
香嚴智閑禪師回到寮房,把自己所擁有的語錄經卷全搬出來,左翻右翻,想要找出答案來,可是都找不到,不禁嘆息著說:「畫餅豈可充饑!」然後就將所有的典籍付之一炬,發誓說:「這輩子再也不研究經義了,從此做個行腳的雲遊僧吧。」
香嚴智閑拜辭了溈山禪師以後,來到南陽慧忠國師住過的遺址禁足潛修。
有一天,在割除雜草時,鋤頭無意中碰到石塊發出了聲音。在這一聲之下,他豁然大悟。
香嚴智閑即刻回房沐浴焚香,遙拜溈山禪師,說:「您對我的恩惠勝於父母!如果當初您為我說破這個秘密,那有今天的頓悟。」
※ ※ ※
禪,是高層次心智活動所開發之精神生活,祂不是可以學習,與學識上的研究不同,是內在的省發而對生命的澈悟。
禪是悟的,不是學的,知識是可以學來的,禪是不可能學來的,禪悟是從自然中流露的。既知禪是悟的,則必須「自度自悟」,悟的主體是「自己」,須從起點的認識自己出發,看到清醒的自已,從悟中去體會如如自在的生命。
禪是對生命的澈悟,必須由自己親身去體驗,不可能假他人之手,亦非知性的了解可以獲得的,就如同畫餅是無法充饑是一樣的道理。禪悟的本體是你自己的心,從色相及執著中解脫出來,完全明白生命的究竟與生活的本質,以求永恆的妙悅。
摘錄自禪-第二五章禪悟的本體
溈山見到香嚴禪師時說:「聽說你過去在百丈老師那裡,聞一知十,聞十知百。現在,我不問你這許多問題,只問:未出娘胎前,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你試說一句,我為你印證。」
香嚴智閑懵然不知,沉思了一會,說了幾個答案,都不受到認可,最後就說:「請師兄指示。」
溈山說:「我不能告訴你,即使說了,那還是我的體悟,不是你的體悟,這對你的開悟沒有益處。」
香嚴智閑禪師回到寮房,把自己所擁有的語錄經卷全搬出來,左翻右翻,想要找出答案來,可是都找不到,不禁嘆息著說:「畫餅豈可充饑!」然後就將所有的典籍付之一炬,發誓說:「這輩子再也不研究經義了,從此做個行腳的雲遊僧吧。」
香嚴智閑拜辭了溈山禪師以後,來到南陽慧忠國師住過的遺址禁足潛修。
有一天,在割除雜草時,鋤頭無意中碰到石塊發出了聲音。在這一聲之下,他豁然大悟。
香嚴智閑即刻回房沐浴焚香,遙拜溈山禪師,說:「您對我的恩惠勝於父母!如果當初您為我說破這個秘密,那有今天的頓悟。」
※ ※ ※
禪,是高層次心智活動所開發之精神生活,祂不是可以學習,與學識上的研究不同,是內在的省發而對生命的澈悟。
禪是悟的,不是學的,知識是可以學來的,禪是不可能學來的,禪悟是從自然中流露的。既知禪是悟的,則必須「自度自悟」,悟的主體是「自己」,須從起點的認識自己出發,看到清醒的自已,從悟中去體會如如自在的生命。
禪是對生命的澈悟,必須由自己親身去體驗,不可能假他人之手,亦非知性的了解可以獲得的,就如同畫餅是無法充饑是一樣的道理。禪悟的本體是你自己的心,從色相及執著中解脫出來,完全明白生命的究竟與生活的本質,以求永恆的妙悅。
摘錄自禪-第二五章禪悟的本體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守寡
「今生守寡為何因?前世輕賤丈夫身。」
經文明白告訴世人,夫妻姻緣締結本皆牽繫前世因果因緣延續今生姻緣了斷,在這締結姻緣過程,若不能互相容忍體諒,這段婚姻如何圓滿呢?在姻緣締結常有互不珍惜,男者拈花惹草;女者紅杏出牆,此等不知珍惜又怎能美滿呢。
凡皆有因,自己或另一半的造作難能再互相生活下去,才會導致婚姻破裂,這都是有跡可循,而論守寡原因,則是牽連到男者各自果報,女者也是需承受前世所造諸惡業,才會形成應業磨苦。
實例闡述:台中縣有一女子姓名黃○媛,自幼成長富裕家庭,物質從不缺乏,而功名也有不錯的大學學歷,然在黃女十九歲那年,經朋友介紹認識男子林氏,從此黃女就沈溺在愛情漩渦中,課業從此中斷,個性變得叛逆,後隨林氏居住在外二年多,黃氏因身已有孕不得不向父母坦承,林氏也就因此提親,黃女與林氏就在雙方家長非樂意情形下結婚。
黃林二人本高興,奈天不作美,林氏就在兩人結婚半年遇上車禍枉死,黃女自此守寡,今已年紀四十有八,仍沒能再有姻緣締結。黃氏為何今生逢此果報。
前世生於康熙年間湖南人氏,本為富家女,自幼受父母過度溺愛,因此嬌寵,常不明事理、個性強悍。在二十年歲嫁給鎮中富家子,奈強悍個性,時欺賤自己丈夫,導致為夫者常受譏笑,無顏立足,更還迷戀上鎮中一書家子弟,自己與書家子弟私通戀情,對夫不貞不守婦道,夫家含怨負氣致重疾癱床,其妻沒有悔改還變本加厲,將夫產業變賣與其書家子逃離異地,其夫就這樣癱疾而終。
黃氏前世就因造下此惡因,故今生才在姻緣上不得美滿,更是守寡孤伶,世人都因自己的心念偏差幻想不斷,造下損害姻緣的因果,是以要知夫妻緣結不易,宜知珍惜,才能在此生圓滿姻緣。
摘錄自三世因果傳記-經章二十:「今生守寡為何因?前世輕賤丈夫身。」
經文明白告訴世人,夫妻姻緣締結本皆牽繫前世因果因緣延續今生姻緣了斷,在這締結姻緣過程,若不能互相容忍體諒,這段婚姻如何圓滿呢?在姻緣締結常有互不珍惜,男者拈花惹草;女者紅杏出牆,此等不知珍惜又怎能美滿呢。
凡皆有因,自己或另一半的造作難能再互相生活下去,才會導致婚姻破裂,這都是有跡可循,而論守寡原因,則是牽連到男者各自果報,女者也是需承受前世所造諸惡業,才會形成應業磨苦。
實例闡述:台中縣有一女子姓名黃○媛,自幼成長富裕家庭,物質從不缺乏,而功名也有不錯的大學學歷,然在黃女十九歲那年,經朋友介紹認識男子林氏,從此黃女就沈溺在愛情漩渦中,課業從此中斷,個性變得叛逆,後隨林氏居住在外二年多,黃氏因身已有孕不得不向父母坦承,林氏也就因此提親,黃女與林氏就在雙方家長非樂意情形下結婚。
黃林二人本高興,奈天不作美,林氏就在兩人結婚半年遇上車禍枉死,黃女自此守寡,今已年紀四十有八,仍沒能再有姻緣締結。黃氏為何今生逢此果報。
前世生於康熙年間湖南人氏,本為富家女,自幼受父母過度溺愛,因此嬌寵,常不明事理、個性強悍。在二十年歲嫁給鎮中富家子,奈強悍個性,時欺賤自己丈夫,導致為夫者常受譏笑,無顏立足,更還迷戀上鎮中一書家子弟,自己與書家子弟私通戀情,對夫不貞不守婦道,夫家含怨負氣致重疾癱床,其妻沒有悔改還變本加厲,將夫產業變賣與其書家子逃離異地,其夫就這樣癱疾而終。
黃氏前世就因造下此惡因,故今生才在姻緣上不得美滿,更是守寡孤伶,世人都因自己的心念偏差幻想不斷,造下損害姻緣的因果,是以要知夫妻緣結不易,宜知珍惜,才能在此生圓滿姻緣。
摘錄自三世因果傳記-經章二十:「今生守寡為何因?前世輕賤丈夫身。」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乳膠工廠
有一群遊客參觀乳膠工廠,經過奶嘴部門時,他們聽到機器先發出『嘶…』,然後再『噗』的一聲,就有一個奶嘴掉出來。
技術人員一旁解釋:「當機器發出『嘶…』的響聲時,表示機器正在把乳膠灌入奶嘴模子裡,最後的那聲『噗』則是機器在奶嘴上戳洞。」
接著來到製作保險套的部門繼續參觀,同樣的也聽到機器發出『嘶…』的響聲,不同的是每隔幾個『嘶…』之後才會聽到『噗』一聲。
遊客好奇的問:「為什麼有『嘶…』的聲音我們知道。可是怎麼做保險套還是會有『噗』的一聲?」
技術人員一旁解釋:「這是因為機器會在每五個保險套中的其中一個打洞。」
遊客問道:「咦?!這樣作對你們的保險套沒好處吧?」
技術人員又解釋:「這樣做對保險套的確沒好處,但是對奶嘴的銷售量卻大有幫助!」
※ ※ ※
人自母體生下,即面對著天地宇宙、萬靈萬物,同時亦面對親人、朋友,以及生活面的任何事物,這都是不必再強調之事實,在這之中間,也因而產生相互的關係,這也是不容置疑之事實,其他相互間的關係暫且不加詳述,就近如人與人相互之間之道德來加以說明。
今之社會人人為了私欲、為了私利,致使相互的道德沒落,不管是生意上的往來,或是工廠產品,以及社會上種種之經濟等,只要利己者,就不去管什麼道德,只要是對本身有幫助的,就泯滅了良心去做,管它什麼道德,就是在任何層面也不去理會道德,就如同教育孩子,幫助他人,也都昧著道德去做,使得相互間無法信賴,相互間沒有誠信,致使整個社會因為缺乏此種相互道德的觀念,社會混亂不已,令人感嘆也。
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萬靈之間,當得提昇相互道德的觀念,才能明性。人與萬物萬靈有情,會使至情而感性;人與人之間能相互有誠,就會使得自己步入高尚道德之境界,盼世人齊勉之。
摘錄自社會道德省思-第四十二章相互道德省思
技術人員一旁解釋:「當機器發出『嘶…』的響聲時,表示機器正在把乳膠灌入奶嘴模子裡,最後的那聲『噗』則是機器在奶嘴上戳洞。」
接著來到製作保險套的部門繼續參觀,同樣的也聽到機器發出『嘶…』的響聲,不同的是每隔幾個『嘶…』之後才會聽到『噗』一聲。
遊客好奇的問:「為什麼有『嘶…』的聲音我們知道。可是怎麼做保險套還是會有『噗』的一聲?」
技術人員一旁解釋:「這是因為機器會在每五個保險套中的其中一個打洞。」
遊客問道:「咦?!這樣作對你們的保險套沒好處吧?」
技術人員又解釋:「這樣做對保險套的確沒好處,但是對奶嘴的銷售量卻大有幫助!」
※ ※ ※
人自母體生下,即面對著天地宇宙、萬靈萬物,同時亦面對親人、朋友,以及生活面的任何事物,這都是不必再強調之事實,在這之中間,也因而產生相互的關係,這也是不容置疑之事實,其他相互間的關係暫且不加詳述,就近如人與人相互之間之道德來加以說明。
今之社會人人為了私欲、為了私利,致使相互的道德沒落,不管是生意上的往來,或是工廠產品,以及社會上種種之經濟等,只要利己者,就不去管什麼道德,只要是對本身有幫助的,就泯滅了良心去做,管它什麼道德,就是在任何層面也不去理會道德,就如同教育孩子,幫助他人,也都昧著道德去做,使得相互間無法信賴,相互間沒有誠信,致使整個社會因為缺乏此種相互道德的觀念,社會混亂不已,令人感嘆也。
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萬靈之間,當得提昇相互道德的觀念,才能明性。人與萬物萬靈有情,會使至情而感性;人與人之間能相互有誠,就會使得自己步入高尚道德之境界,盼世人齊勉之。
摘錄自社會道德省思-第四十二章相互道德省思
人生如戲
人生如戲。演員在戲中千方百計的爭奪名利,可到頭來,謝幕後,他們又能帶走什麼?
一個年輕的戲子跟著師父學藝,並到處演出,也參與演了很多角色,有時演學生、商人、農夫、乞丐,有時演文人、官差、帝王、將相。為了更投入角色,他時常幻想自己就是劇中之人,隨著角色的人生起伏而悲歡,如此影響了他正常生活的情緒。
師父告訴他第一個忠告:「要看得破,放得下。」
自此,他便理智對待自己所演的角色,並時時提醒自己在演戲,這只是舞台,不是真實的。心理壓力沒有了,但卻因此融不進角色,不能很好的和其他戲子配戲,劇團準備不再用他了,演戲生涯陷入了困境。
師父告訴他第二個忠告:「拿得起,放得下。」
這樣,他又能很好的演戲了,在台上他把各種角色演得很自如,下台後馬上能走出角色,能隨時進出各種角色,無論是出演什麼,都如行雲流水,無滯無礙,終於成為一代名角。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戲子,一生中我們出演了種種角色,時時陷在戲裡,為戲中人的悲歡離合、榮華富貴、財色名利爭奪奮鬥而痛苦不堪,卻忘了其實這一切都是虛假的,下台時什麼也帶不走。那些與我們配戲的家親眷屬、恩怨仇敵也是戲子,來來去去都是導演安排的。「天地大舞台,人人是戲子,演戲與看戲,莫起貪嗔癡。」但要真做到「演戲、看戲、不入戲」是何等的難。
出生以來,人本就演過多個角色,穿娃娃裝時演過淘氣小孩,背書包時演過學子,工作後穿起白大褂演起了醫生直到現在。在六道中更是如此,做過下三流演員,有時穿獸皮演畜生,有時穿鬼皮演餓鬼,有時進油鍋演地獄;也演過穿綾羅綢緞的天人,揮舞大刀的阿修羅,頭出頭沒煩惱不斷的人。
佛陀告訴我們:我們的清淨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都是「夢幻泡影」,這個大舞台的導演和編劇就是「心」,「一切唯心造」。
※ ※ ※
俗有云人生如戲,此道出世間每一眾生,都是隨著各種因緣果報相聚在同一境域存活著,而在各不同環境各安己命、各安本分,世間每一眾生,生命皆與無常同在,此一分,那一秒都有可能生命就此結束,就因眾生的生命是如此短暫無常,故應珍惜這有生之命,安住為人本分,就算是演一場戲,演員之本分就是好好將該演的表現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
人世間不論是何事相,凡一切有相,終必是空。蓋世人在人生旅程中也像演戲一樣終會是曲終人散。是以生命的價值,是借由這短暫生命過程來發揮最高尚的生命力,運用利益眾生完成天賦生命意義,這才不枉人身之得。
摘錄自慈聖雜誌103期
一個年輕的戲子跟著師父學藝,並到處演出,也參與演了很多角色,有時演學生、商人、農夫、乞丐,有時演文人、官差、帝王、將相。為了更投入角色,他時常幻想自己就是劇中之人,隨著角色的人生起伏而悲歡,如此影響了他正常生活的情緒。
師父告訴他第一個忠告:「要看得破,放得下。」
自此,他便理智對待自己所演的角色,並時時提醒自己在演戲,這只是舞台,不是真實的。心理壓力沒有了,但卻因此融不進角色,不能很好的和其他戲子配戲,劇團準備不再用他了,演戲生涯陷入了困境。
師父告訴他第二個忠告:「拿得起,放得下。」
這樣,他又能很好的演戲了,在台上他把各種角色演得很自如,下台後馬上能走出角色,能隨時進出各種角色,無論是出演什麼,都如行雲流水,無滯無礙,終於成為一代名角。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戲子,一生中我們出演了種種角色,時時陷在戲裡,為戲中人的悲歡離合、榮華富貴、財色名利爭奪奮鬥而痛苦不堪,卻忘了其實這一切都是虛假的,下台時什麼也帶不走。那些與我們配戲的家親眷屬、恩怨仇敵也是戲子,來來去去都是導演安排的。「天地大舞台,人人是戲子,演戲與看戲,莫起貪嗔癡。」但要真做到「演戲、看戲、不入戲」是何等的難。
出生以來,人本就演過多個角色,穿娃娃裝時演過淘氣小孩,背書包時演過學子,工作後穿起白大褂演起了醫生直到現在。在六道中更是如此,做過下三流演員,有時穿獸皮演畜生,有時穿鬼皮演餓鬼,有時進油鍋演地獄;也演過穿綾羅綢緞的天人,揮舞大刀的阿修羅,頭出頭沒煩惱不斷的人。
佛陀告訴我們:我們的清淨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都是「夢幻泡影」,這個大舞台的導演和編劇就是「心」,「一切唯心造」。
※ ※ ※
俗有云人生如戲,此道出世間每一眾生,都是隨著各種因緣果報相聚在同一境域存活著,而在各不同環境各安己命、各安本分,世間每一眾生,生命皆與無常同在,此一分,那一秒都有可能生命就此結束,就因眾生的生命是如此短暫無常,故應珍惜這有生之命,安住為人本分,就算是演一場戲,演員之本分就是好好將該演的表現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
人世間不論是何事相,凡一切有相,終必是空。蓋世人在人生旅程中也像演戲一樣終會是曲終人散。是以生命的價值,是借由這短暫生命過程來發揮最高尚的生命力,運用利益眾生完成天賦生命意義,這才不枉人身之得。
摘錄自慈聖雜誌103期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有錢人,是否活得更快樂?
美國一家網站曾向網民有獎徵集聊天話題,要求是,該話題大家必須願意聊且又難以找到答案。帖子發出後不久,就收到五百多個題目,剔除掉「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之類的老生常談,最後選出這麼一個話題:有錢人,是否活得更快樂?
提供這個題目的人叫托德。馬丁,他獲得的獎品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聊天室和一張去中國旅遊的支票。不過要得到第二項獎品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他的話題聊到最後必須沒有結果。如果有人在一個月的有效時間內,對他的話題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且又獲得了半數以上的支持率,那麼,這張支票就要轉給那位得出結論的人。
「馬丁聊天室」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人光顧留言,果然沒有一個人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時間一天天過去。到第二十七天,一個名叫斯提芬。羅塞蒂的人進入了聊天室,她留下了這麼一段話——
一些我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們看來卻奇大無比。早餐的雞蛋無法下嚥,因為煎得不夠嫩;絲綢襯衫無法穿出去,因為上面有一道幾乎看不見的褶皺;襪子沒烘暖就拿來了;早報消毒後,竟然沒有熨平……他們覺得人人都和他們作對。
在服務最周全的豪華大酒店,他們也會弄出一肚子氣來。因為紅酒沒有冰到合乎他們口感的溫度;抬一抬手指,侍者沒有在三十秒內站到他們身邊;出行時,門童總是磨磨蹭蹭,打開一扇車門竟讓他們足足等了一分半鐘。
回到家裡想泡個熱水澡,安靜地呆上一會兒,可是到處都在掃他們的興。就在寬衣解帶的時候,貼身男僕突然衝了上來,趕在衣服掉在地板上之前接在手中。剛想邁入浴室,希望能在蒸騰的熱水里獨處一番,卻赫然發現女傭正躬身用臉頰測試水的溫度。把女傭攆走,一隻腳剛踏進水里,管家就手捧香檳進來了,詢問晚上的計劃,以便準備合適的衣服。剛剛擺手示意管家出去,可手還沒有放下,牆壁上的電話鈴又響了,情人說,她考慮再三,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人們都說,有錢人過得更快樂;可是,五十年來,我還沒有發現一個快樂的富人。假如你們發現了這樣的人,那一定是他(她)的錢還不夠多。
斯提芬。羅塞蒂的這段話貼出之後,馬上引來眾人的評論和猜測。有的說,她一定是個富人,為了隱瞞真實身份,才男扮女裝。有的說,她故弄玄虛,在寫小說。但是也有人說,斯提芬。羅塞蒂確有其人,她是個黑人,五十年前是法國百萬富豪達梭家的女僕,後來被伊朗國王巴列維看中,帶回伊朗。一九七九年,巴列維國王流亡美國,斯提芬。羅塞蒂隨之來到紐約……
雖然對斯提芬。羅塞蒂的猜測眾說紛紜,但最後她還是獲得了53%的支持率,她勝利了。不過。據該網站在討論結束時透露,羅塞蒂拒絕了那張支票,因為她希望過幾天寧靜的日子。
※ ※ ※
人生在宇宙間,所欲追求的是財富,但有了財富不一定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財富只能滿足物質的慾望,卻無法得到真實的快樂幸福,財富雄厚的人,以轎車代步,穿華麗衣裳,住高樓大廈,食山珍海味,表面看來幸福無窮,實則隱藏不少痛苦,若以財富衡量幸福,此種看法大有偏差。
真正的快樂幸福,雖無祖產、無汽車、無洋房、穿粗衣、食淡飯、一家大小和睦相處,過著快快樂樂的生活,夫唱婦隨,兒女繞膝,不羡慕他人錦衣玉食,不極力追求榮華富貴,祇努力奮發向上,朝理想目標邁進,自能得到永恒的幸福,過著美滿快樂的生活。如刻意貪圖享受,用不擇手段的方法強求,必遭致身敗名裂,雖然錢是萬能,有時為錢惹來很多憂慮。
人生於世,不如意事常有十之八九,遇別不如意的事,自己要克制自己,無法克制時,不得因此而受挫,不能振作。諸位:貧窮並不可恥,可恥的是喪失志節,富有不足為傲,可貴的是憑勞力賺錢,靠勤奮工作,追求理想幸福。人生要知足,知足才能常樂,不知足者一生愁苦,要美滿幸福,一家和睦,完全靠自己努力去創造。
摘錄自儒宗寶典第四卷-論:知足者謂之常樂http://www.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49/c49021.htm
提供這個題目的人叫托德。馬丁,他獲得的獎品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聊天室和一張去中國旅遊的支票。不過要得到第二項獎品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他的話題聊到最後必須沒有結果。如果有人在一個月的有效時間內,對他的話題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且又獲得了半數以上的支持率,那麼,這張支票就要轉給那位得出結論的人。
「馬丁聊天室」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人光顧留言,果然沒有一個人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時間一天天過去。到第二十七天,一個名叫斯提芬。羅塞蒂的人進入了聊天室,她留下了這麼一段話——
一些我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們看來卻奇大無比。早餐的雞蛋無法下嚥,因為煎得不夠嫩;絲綢襯衫無法穿出去,因為上面有一道幾乎看不見的褶皺;襪子沒烘暖就拿來了;早報消毒後,竟然沒有熨平……他們覺得人人都和他們作對。
在服務最周全的豪華大酒店,他們也會弄出一肚子氣來。因為紅酒沒有冰到合乎他們口感的溫度;抬一抬手指,侍者沒有在三十秒內站到他們身邊;出行時,門童總是磨磨蹭蹭,打開一扇車門竟讓他們足足等了一分半鐘。
回到家裡想泡個熱水澡,安靜地呆上一會兒,可是到處都在掃他們的興。就在寬衣解帶的時候,貼身男僕突然衝了上來,趕在衣服掉在地板上之前接在手中。剛想邁入浴室,希望能在蒸騰的熱水里獨處一番,卻赫然發現女傭正躬身用臉頰測試水的溫度。把女傭攆走,一隻腳剛踏進水里,管家就手捧香檳進來了,詢問晚上的計劃,以便準備合適的衣服。剛剛擺手示意管家出去,可手還沒有放下,牆壁上的電話鈴又響了,情人說,她考慮再三,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人們都說,有錢人過得更快樂;可是,五十年來,我還沒有發現一個快樂的富人。假如你們發現了這樣的人,那一定是他(她)的錢還不夠多。
斯提芬。羅塞蒂的這段話貼出之後,馬上引來眾人的評論和猜測。有的說,她一定是個富人,為了隱瞞真實身份,才男扮女裝。有的說,她故弄玄虛,在寫小說。但是也有人說,斯提芬。羅塞蒂確有其人,她是個黑人,五十年前是法國百萬富豪達梭家的女僕,後來被伊朗國王巴列維看中,帶回伊朗。一九七九年,巴列維國王流亡美國,斯提芬。羅塞蒂隨之來到紐約……
雖然對斯提芬。羅塞蒂的猜測眾說紛紜,但最後她還是獲得了53%的支持率,她勝利了。不過。據該網站在討論結束時透露,羅塞蒂拒絕了那張支票,因為她希望過幾天寧靜的日子。
※ ※ ※
人生在宇宙間,所欲追求的是財富,但有了財富不一定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財富只能滿足物質的慾望,卻無法得到真實的快樂幸福,財富雄厚的人,以轎車代步,穿華麗衣裳,住高樓大廈,食山珍海味,表面看來幸福無窮,實則隱藏不少痛苦,若以財富衡量幸福,此種看法大有偏差。
真正的快樂幸福,雖無祖產、無汽車、無洋房、穿粗衣、食淡飯、一家大小和睦相處,過著快快樂樂的生活,夫唱婦隨,兒女繞膝,不羡慕他人錦衣玉食,不極力追求榮華富貴,祇努力奮發向上,朝理想目標邁進,自能得到永恒的幸福,過著美滿快樂的生活。如刻意貪圖享受,用不擇手段的方法強求,必遭致身敗名裂,雖然錢是萬能,有時為錢惹來很多憂慮。
人生於世,不如意事常有十之八九,遇別不如意的事,自己要克制自己,無法克制時,不得因此而受挫,不能振作。諸位:貧窮並不可恥,可恥的是喪失志節,富有不足為傲,可貴的是憑勞力賺錢,靠勤奮工作,追求理想幸福。人生要知足,知足才能常樂,不知足者一生愁苦,要美滿幸福,一家和睦,完全靠自己努力去創造。
摘錄自儒宗寶典第四卷-論:知足者謂之常樂http://www.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49/c49021.htm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1/25920000000的男人
那天的統計課講的是「可能性」。
教授說,當我們發現一個人或一件事有A或B的可能性時,概率比同時有A和B的可能性要大。
然後他舉了一個例子:「現在我們來做一個試驗,題目是,什麼樣的男子是最完美的,換句話說,你們最想嫁給什麼樣的男子?來看看在多少男子裡可以發現一個這樣的人。」
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所有的女性都很興奮。
「他要富有。」
「一年至少掙10萬。」
「大概在30個男子裡會有這麼一個人。」
教授用力在黑板上寫下了1/30。
「要英俊。」一個矮胖的女生說。
另一個跟上來說:「50個里面能找出一個來吧。」
教授微笑著說:「能不能寬容些,1/20。」說著他又寫下了1/20。
大家接著說了以下幾條:幽默、性感、浪漫、成功、健康。分別對應的數字是:1/20,1/40,1/30,1/30,1/1。
而後排又傳來一個聲音:「忠誠。」女生們笑了一陣,終於確定對應的數字是1/60。
教授在黑板上寫下以下算式:1/30×1/20×1/20×1/40×1/30×1/30×1/60,結果是1/25920000000。
「找這樣一個男人比中彩票還難!」教授微笑著說。
「問題是,當你有幸碰見這樣的一個男人時,他願意跟你一起的可能性是多大呢?」
教室裡先是一陣安靜,然後響起了笑聲。
轉載
教授說,當我們發現一個人或一件事有A或B的可能性時,概率比同時有A和B的可能性要大。
然後他舉了一個例子:「現在我們來做一個試驗,題目是,什麼樣的男子是最完美的,換句話說,你們最想嫁給什麼樣的男子?來看看在多少男子裡可以發現一個這樣的人。」
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所有的女性都很興奮。
「他要富有。」
「一年至少掙10萬。」
「大概在30個男子裡會有這麼一個人。」
教授用力在黑板上寫下了1/30。
「要英俊。」一個矮胖的女生說。
另一個跟上來說:「50個里面能找出一個來吧。」
教授微笑著說:「能不能寬容些,1/20。」說著他又寫下了1/20。
大家接著說了以下幾條:幽默、性感、浪漫、成功、健康。分別對應的數字是:1/20,1/40,1/30,1/30,1/1。
而後排又傳來一個聲音:「忠誠。」女生們笑了一陣,終於確定對應的數字是1/60。
教授在黑板上寫下以下算式:1/30×1/20×1/20×1/40×1/30×1/30×1/60,結果是1/25920000000。
「找這樣一個男人比中彩票還難!」教授微笑著說。
「問題是,當你有幸碰見這樣的一個男人時,他願意跟你一起的可能性是多大呢?」
教室裡先是一陣安靜,然後響起了笑聲。
轉載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常把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
語出《初刻拍案驚奇。錢多處白丁橫帶篇》
有一個老人,有三個兒子,他非常喜愛他們。
老人臨死時對三個孩子說:「我一生行善,死後一定會升天的。你們三人有什麼願望,告訴我,我一定會懇求天帝,保佑你們的願望實現。」
於是,長子說:「我希望當上一品大官。」
次子說:「我希望有良田萬頃。」
唯有幼子說:「我沒有什麼奢望,只盼能夠換一對大眼睛。」
老人驚奇,問道:「你要一對大眼睛有什麼用處?」
幼子說:「等我睜開大眼睛,看他們富的富,貴的貴,能有幾時。」
古人云:「常把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把橫行不法,欺壓良民的剝削者比作橫行的螃蟹,冷眼旁觀,認定他們的命運不長久。
※ ※ ※
人在順境之中,容易得意忘形,總以為自己得天獨厚,遇上任何事故或波折,總能化轉,並且得貴人之助,轉艱困而成平順。或許有人運程如此,但其中關鍵仍在自身的福報尚未盡頭,才會看似逢凶化吉,一切順利。
語云:「為善不昌,必有餘惡;為惡未禍,必有餘蔭。」所以,人在順境之中,即是在消耗自身的福報,一旦用盡,即會遽然逆轉,尤其順境之人,在消耗福報猶倍數於平常人,因為一般人尚會見善量力而行,順境之人則會不屑、或者不會刻意去行善,因此一增一減之間,福報之比例不言可知。
當人在順境之時,通常都會認為理所當然,也就是觀念容易進入比較自我的領域,私心更加明顯,鮮少身在順境是如身在逆境,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因此不但不容易再積善福,更容易造下乖逆的言行,或是蓄意背離道德規範,在此情形下,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福報不再,並且也因為沒有善德善福之造立,即容易牽引出夙世之業力。
眾生在人生苦報場中,是了結夙世因緣,所以可以得到善福,相對也必然會有因果業債需要償了,一旦在報象出現之時,你沒有善力,亦即善因緣之能量,那麼情勢逆轉,要再挽回實在困難,尤其身在順境之人,總是認定自身的擁有,不論是權勢、財富,甚至政商人脈,一定會足以化解會遭遇之困難。換言之,他認為他有能力藉目下所擁有之力量去面對不順之情境;加上人心不足之通病,有權者、有錢者,都會想要更有權、錢,所以對此用上不當手段者,比比皆是,那麼更加速順境的消失。
因果論中,福善積多,自然得享福報而一切順利,可是沒有人可以福報不盡。相對,人皆有惡,累積夙世業緣,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當你在順境時,切要居安思危,至少也要戒慎,切勿故意違逆善道,可以延續順境,不致逆轉於不善情境之中。
摘錄自因果命程定論-第廿八章 勿順而乖
有一個老人,有三個兒子,他非常喜愛他們。
老人臨死時對三個孩子說:「我一生行善,死後一定會升天的。你們三人有什麼願望,告訴我,我一定會懇求天帝,保佑你們的願望實現。」
於是,長子說:「我希望當上一品大官。」
次子說:「我希望有良田萬頃。」
唯有幼子說:「我沒有什麼奢望,只盼能夠換一對大眼睛。」
老人驚奇,問道:「你要一對大眼睛有什麼用處?」
幼子說:「等我睜開大眼睛,看他們富的富,貴的貴,能有幾時。」
古人云:「常把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把橫行不法,欺壓良民的剝削者比作橫行的螃蟹,冷眼旁觀,認定他們的命運不長久。
※ ※ ※
人在順境之中,容易得意忘形,總以為自己得天獨厚,遇上任何事故或波折,總能化轉,並且得貴人之助,轉艱困而成平順。或許有人運程如此,但其中關鍵仍在自身的福報尚未盡頭,才會看似逢凶化吉,一切順利。
語云:「為善不昌,必有餘惡;為惡未禍,必有餘蔭。」所以,人在順境之中,即是在消耗自身的福報,一旦用盡,即會遽然逆轉,尤其順境之人,在消耗福報猶倍數於平常人,因為一般人尚會見善量力而行,順境之人則會不屑、或者不會刻意去行善,因此一增一減之間,福報之比例不言可知。
當人在順境之時,通常都會認為理所當然,也就是觀念容易進入比較自我的領域,私心更加明顯,鮮少身在順境是如身在逆境,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因此不但不容易再積善福,更容易造下乖逆的言行,或是蓄意背離道德規範,在此情形下,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福報不再,並且也因為沒有善德善福之造立,即容易牽引出夙世之業力。
眾生在人生苦報場中,是了結夙世因緣,所以可以得到善福,相對也必然會有因果業債需要償了,一旦在報象出現之時,你沒有善力,亦即善因緣之能量,那麼情勢逆轉,要再挽回實在困難,尤其身在順境之人,總是認定自身的擁有,不論是權勢、財富,甚至政商人脈,一定會足以化解會遭遇之困難。換言之,他認為他有能力藉目下所擁有之力量去面對不順之情境;加上人心不足之通病,有權者、有錢者,都會想要更有權、錢,所以對此用上不當手段者,比比皆是,那麼更加速順境的消失。
因果論中,福善積多,自然得享福報而一切順利,可是沒有人可以福報不盡。相對,人皆有惡,累積夙世業緣,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當你在順境時,切要居安思危,至少也要戒慎,切勿故意違逆善道,可以延續順境,不致逆轉於不善情境之中。
摘錄自因果命程定論-第廿八章 勿順而乖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醒鐘
日本親鸞上人九歲時,就已立下出家的決心,他要求慈鎮禪師為他剃度,慈鎮禪師就問他說:「你還這麼小,為什麼要出家呢?」
親鸞:「我雖年僅九歲,父母卻已雙亡,我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一定非與父母分離不可?所以,為了探索這層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嘉許他的志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
親鸞聽後,非常不以為然的道:「師父!雖然你說明天一早為我剃度,但我終是年幼無知,不能保證自己出家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到明天?而且,師父!你那麼高年,你也不能保證您是否明早起床時還活著。」
慈鎮禪師聽了這話以後,拍手叫好。並滿心歡喜的道:「對的!你說的話完全沒錯。現在我馬上就為你剃度吧!」
※ ※ ※
天下最貴者,莫若人身。人可修身養性,顯現大道之自然圓融:人可行善立德,返回無極之快樂幸福。可惜世人累世輪迴,污穢太重,大都沉迷於花花世界中之燈紅酒綠,人性日漸墮落,惡念與日加重,能不令人嘆哉!
際此末世之期,若再不甦醒,恐難重見天日之期,故大道托降明善,奉道揚教,並頒:醒世雜誌,醒人向善,沉迷未醒者,速速甦醒吧!醒鐘響徹,該是修身悟道的時候:寶貴之人生,必須要充實,萬物之真或假,亦應認清判斷。切莫認假為真,貪圖享受,因一時之迷誤,斷卻了歸途,將是最大的痛苦。醒鐘已響,暮鼓頻催,有緣者聞聲悟道,快樂逍遙。希望大家同沐天恩,永脫苦海,勉之!
摘錄自儒宗寶典第三卷-談:醒鐘
親鸞:「我雖年僅九歲,父母卻已雙亡,我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一定非與父母分離不可?所以,為了探索這層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嘉許他的志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
親鸞聽後,非常不以為然的道:「師父!雖然你說明天一早為我剃度,但我終是年幼無知,不能保證自己出家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到明天?而且,師父!你那麼高年,你也不能保證您是否明早起床時還活著。」
慈鎮禪師聽了這話以後,拍手叫好。並滿心歡喜的道:「對的!你說的話完全沒錯。現在我馬上就為你剃度吧!」
※ ※ ※
天下最貴者,莫若人身。人可修身養性,顯現大道之自然圓融:人可行善立德,返回無極之快樂幸福。可惜世人累世輪迴,污穢太重,大都沉迷於花花世界中之燈紅酒綠,人性日漸墮落,惡念與日加重,能不令人嘆哉!
際此末世之期,若再不甦醒,恐難重見天日之期,故大道托降明善,奉道揚教,並頒:醒世雜誌,醒人向善,沉迷未醒者,速速甦醒吧!醒鐘響徹,該是修身悟道的時候:寶貴之人生,必須要充實,萬物之真或假,亦應認清判斷。切莫認假為真,貪圖享受,因一時之迷誤,斷卻了歸途,將是最大的痛苦。醒鐘已響,暮鼓頻催,有緣者聞聲悟道,快樂逍遙。希望大家同沐天恩,永脫苦海,勉之!
摘錄自儒宗寶典第三卷-談:醒鐘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留。
在言梁武帝,性善信佛持齋,拜誌公和尚為師,欷氏皇后亦拜雲公和尚為師。
有一日雲公和尚開堂說法講經,欷后請梁武帝來聞經,武帝請誌公同來聽法。
雲公和尚登堂說法講經,即時飲酒食肉。誌公進前問曰:「雲公你現今為國后之師,今登堂說法,因何飲酒食肉?」
雲公答曰:「我飲食之猶如無食。」
誌公曰:「恐你後來遂作之猶如無作之。」
其後雲公福盡氣消,死去墜落牛胎,誌公就對梁武帝說此事情,梁武帝不信。
誌公一日遂同梁武帝,野外同遊觀山玩水,信步而來,行到野田,看見有一隻花色牛在此耕田,誌公對梁武帝曰:「這就是雲公。」
帝曰:「師父怎知之?」
誌公曰:「帝若不信,可叫三聲便知端的。」
帝連叫三聲,這頭花牛便四腳跪地,兩眼流淚。
誌公問曰:「你前日登堂說法,你自言道,食之猶如無食,今日墮落作花牛。」
花牛聞此言後遂自觸犁而死。梁武帝大驚,隨即作偈曰:
堅持修行度眾生,冒犯口業罪不輕;
酒肉不除登臺座,雲公說法墮牛身。
帝看見果有此惡報,心中有悟,堅受信心。
※ ※ ※
戒者,天下師也。釋尊明明開示:以戒為師,又云:末法眾生所行、所為、所思、一舉一動,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故末法眾生以戒為師。
何以須以戒為師?蓋因末法眾生容易因人修行、容易依字解經,此二者俱皆容易陷入迷思。
所謂「所知障」,為人處事若僅憑自我感覺為主,若全憑自我所知所思為導,那麼必定執著,一個執著心重之人必定自以為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自己高,人若存在貢高我慢之心理,將致使道德淪亡、正義罔存為伍的必定全然是敗德損義之輩,是以故,釋尊開示:以戒為師。
戒律是人生之準則,亦為處事之標的,何者該做、何者該言、何者該思、何者該視,俱皆有其標準與適當之限制。「戒」乃出於自我約束之法則,而「律」是強制遵守之規矩條例;而戒律之行持,分門別類大致可分對人、對事、對物;又可分為身、口、意之三大戒律;容易犯戒之人俱皆為自私心重之輩,而容易守戒之人乃為無私之眾,戒又可分五戒,俱皆不出於身、口、意,若是身口意清淨,則五戒不逼而自然守律。
由於戒律全為自發心,所以歡喜心守戒,易有成就,而輸誠一志,可明天心神意;由於持戒自然,所以容易圓滿夙願,積行功德周遍法界,足以舉頭昂揚、德霸一方,則戒德恆遠、流傳不朽也。
摘錄自修身養性-第三章 持戒
有一日雲公和尚開堂說法講經,欷后請梁武帝來聞經,武帝請誌公同來聽法。
雲公和尚登堂說法講經,即時飲酒食肉。誌公進前問曰:「雲公你現今為國后之師,今登堂說法,因何飲酒食肉?」
雲公答曰:「我飲食之猶如無食。」
誌公曰:「恐你後來遂作之猶如無作之。」
其後雲公福盡氣消,死去墜落牛胎,誌公就對梁武帝說此事情,梁武帝不信。
誌公一日遂同梁武帝,野外同遊觀山玩水,信步而來,行到野田,看見有一隻花色牛在此耕田,誌公對梁武帝曰:「這就是雲公。」
帝曰:「師父怎知之?」
誌公曰:「帝若不信,可叫三聲便知端的。」
帝連叫三聲,這頭花牛便四腳跪地,兩眼流淚。
誌公問曰:「你前日登堂說法,你自言道,食之猶如無食,今日墮落作花牛。」
花牛聞此言後遂自觸犁而死。梁武帝大驚,隨即作偈曰:
堅持修行度眾生,冒犯口業罪不輕;
酒肉不除登臺座,雲公說法墮牛身。
帝看見果有此惡報,心中有悟,堅受信心。
※ ※ ※
戒者,天下師也。釋尊明明開示:以戒為師,又云:末法眾生所行、所為、所思、一舉一動,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故末法眾生以戒為師。
何以須以戒為師?蓋因末法眾生容易因人修行、容易依字解經,此二者俱皆容易陷入迷思。
所謂「所知障」,為人處事若僅憑自我感覺為主,若全憑自我所知所思為導,那麼必定執著,一個執著心重之人必定自以為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自己高,人若存在貢高我慢之心理,將致使道德淪亡、正義罔存為伍的必定全然是敗德損義之輩,是以故,釋尊開示:以戒為師。
戒律是人生之準則,亦為處事之標的,何者該做、何者該言、何者該思、何者該視,俱皆有其標準與適當之限制。「戒」乃出於自我約束之法則,而「律」是強制遵守之規矩條例;而戒律之行持,分門別類大致可分對人、對事、對物;又可分為身、口、意之三大戒律;容易犯戒之人俱皆為自私心重之輩,而容易守戒之人乃為無私之眾,戒又可分五戒,俱皆不出於身、口、意,若是身口意清淨,則五戒不逼而自然守律。
由於戒律全為自發心,所以歡喜心守戒,易有成就,而輸誠一志,可明天心神意;由於持戒自然,所以容易圓滿夙願,積行功德周遍法界,足以舉頭昂揚、德霸一方,則戒德恆遠、流傳不朽也。
摘錄自修身養性-第三章 持戒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跑在大家前頭搶水
陳仲十分嚴格的要求自己克己修身。有一年大旱,沒有水喝,陳仲一大早就背著瓦罐到十里外的地方去取水。
水本來就不多,被陳仲取完後,已經所剩無幾了。這時,其他趕來取水的人也來了,他們見水已經沒了,都長籲短嘆,抱怨自己來晚了。
陳仲見此情景非常後悔,他一邊連聲責怪自己為什麼要跑在大家前頭來搶水,一邊趕快叫住空手而返的鄉民,將自己的水全部分給他們。
分完水後,陳仲將自己的瓦罐打碎,並且回去後多天沒有喝水,以此來警惕自己,去掉這顆在利益面前喜歡搶先的私心。
陳仲有一次在夢中偷拔了同村人的菜,並炒著吃了。醒來後他非常懊悔,畢竟自己的思想深處有這種不好的心。
他心裡為此非常不安,於是打算去還給人家錢,但自己又沒錢,便拿一雙自己編的草鞋去送給同村人。
同村人聽了事情原委後堅持不肯收,爭執再三後,陳仲放下鞋就走了。
後來,這雙鞋放在那裡多年都沒有人動,當地人都以此為例來教育子弟。
※ ※ ※
塵凡世界,輪迴不已,都是因為立身有誤,無法正品端行,茫然誤入歧途,不知醒覺,因而墜落也。
立身首重守戒,守戒乃是道修的根基,基不立,則偏歪而無法身成。而戒守尤須精細,不可粗枝大葉,否則無以為功。何謂守?守就是能安住良心道德,把持住仁愛慈悲之心。又何謂戒?戒就是把後天的劣根性,謹慎小心漸漸的消除,把不良的習性慢慢的歸正。所以說,修行必須守戒,否則根性不改,劣性尚在,永遠沉淪於迷途的泥淖裡頭。
雖有教別的差異,然規戒的目的則是一樣的。存仁慈的觀念,不偷盜,不輕狂,安份惜福,正德而不妄為,修行而不造業,凡事安忍,以大體為重,不欺疑,光明己性,成就本真之靈光。
世人之所以受礙無法突破,認為戒守是用來束縛自己而不願堅守,故而膽大妄為,迷失了自己,待悔醒己幾世矣。
守戒才能立身,亦才能安身,身安則性明,性明自可靈清而覺醒,迷途不復存矣,明悟之。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十四章 立身守戒,歸正迷途
水本來就不多,被陳仲取完後,已經所剩無幾了。這時,其他趕來取水的人也來了,他們見水已經沒了,都長籲短嘆,抱怨自己來晚了。
陳仲見此情景非常後悔,他一邊連聲責怪自己為什麼要跑在大家前頭來搶水,一邊趕快叫住空手而返的鄉民,將自己的水全部分給他們。
分完水後,陳仲將自己的瓦罐打碎,並且回去後多天沒有喝水,以此來警惕自己,去掉這顆在利益面前喜歡搶先的私心。
陳仲有一次在夢中偷拔了同村人的菜,並炒著吃了。醒來後他非常懊悔,畢竟自己的思想深處有這種不好的心。
他心裡為此非常不安,於是打算去還給人家錢,但自己又沒錢,便拿一雙自己編的草鞋去送給同村人。
同村人聽了事情原委後堅持不肯收,爭執再三後,陳仲放下鞋就走了。
後來,這雙鞋放在那裡多年都沒有人動,當地人都以此為例來教育子弟。
※ ※ ※
塵凡世界,輪迴不已,都是因為立身有誤,無法正品端行,茫然誤入歧途,不知醒覺,因而墜落也。
立身首重守戒,守戒乃是道修的根基,基不立,則偏歪而無法身成。而戒守尤須精細,不可粗枝大葉,否則無以為功。何謂守?守就是能安住良心道德,把持住仁愛慈悲之心。又何謂戒?戒就是把後天的劣根性,謹慎小心漸漸的消除,把不良的習性慢慢的歸正。所以說,修行必須守戒,否則根性不改,劣性尚在,永遠沉淪於迷途的泥淖裡頭。
雖有教別的差異,然規戒的目的則是一樣的。存仁慈的觀念,不偷盜,不輕狂,安份惜福,正德而不妄為,修行而不造業,凡事安忍,以大體為重,不欺疑,光明己性,成就本真之靈光。
世人之所以受礙無法突破,認為戒守是用來束縛自己而不願堅守,故而膽大妄為,迷失了自己,待悔醒己幾世矣。
守戒才能立身,亦才能安身,身安則性明,性明自可靈清而覺醒,迷途不復存矣,明悟之。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十四章 立身守戒,歸正迷途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祈禱之手
德國藝術大師AlbechtDurer有一幅名畫「祈禱之手」,這幅畫的背後有一則愛與犧牲的故事。
十五世紀時,在德國的一個小村莊裡,住了一個有十八個孩子的家庭,父親是一名冶金匠為了維持一家生計,他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
生活儘管窘迫逼人,然而這個家庭其中兩個孩子卻有一個同樣的夢想。他們是法蘭西斯和亞爾伯,兩人都希望可以發展自己在藝術方面的天份。
不過他們也瞭解到父親無法在經濟上供他們兩到藝術學院讀書。
晚上,兩兄弟在床上討論一番後,得到一個結論:以擲銅板決定─勝方到藝術學院讀書,敗方則到礦場工作賺錢;四年後,在礦場工作的那一個再到藝術學院讀書,由學成畢業那一個賺錢支持。結果,弟弟亞爾伯勝出。
亞爾伯在藝術學院表現很突出,他的作品比教授的還要好。
而當他畢業後,並沒有忘記他的承諾,立刻返回自己的村莊,尋找四年來一值在礦場工作,供他讀書的哥哥法蘭西斯。
他返回家鄉那一天,家人為他準備了盛宴,慶祝他學成歸來。席間,亞爾伯起立答謝法蘭西斯幾年來對他的支持「現在輪到你了,哥哥,我會全力支持你到藝術學院攻讀,實現你的夢想!」
親友目光都轉移到法蘭西斯身上,只見法蘭西斯兩行眼淚直流。他垂下頭,邊搖頭邊說:「不..不....」
他站起來,望著心愛的弟弟亞爾伯,握著他的手說:「看看我雙手,四年來在礦場工作,毀了我的手,關節動彈不得,現在我的手連舉杯為你慶賀也不可能,何況是揮動畫筆或雕刻刀呢?弟弟,太遲了....不過看到你能實現你的夢想,我十分高興。」
幾天後,亞爾伯不經意的看到法蘭西斯跪在地上,合起他那粗糙的手祈禱著:「主啊!我這雙手已無法讓我實現成為藝術家的夢想,願您將我的才華與能力加倍賜於我弟弟亞爾伯。」
原本對哥哥已十分感激的亞爾伯,見到這一幕立刻決定繪下哥哥的這一雙手。
時至四百五十年後的今天,亞爾伯‧丟勒的速寫、素描、水彩畫、木刻、銅刻可以在世界各地博物館找到;不過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他的「祈禱之手」。
※ ※ ※
先天之性,發乎於外為情,情可達於至性,且此人之情可洋溢溫馨,可充裕真心,且可達靈之光輝,這是多麼珍貴。
但是情不知其守,情不明其用,更因而蹧蹋了本性,造成真性之偏失與敗亂,形成亂性敗德,失卻人生之真諦與意義。
天之降賦萬靈,均有其性,亦附有其情,雖靈性有層次的高低,均其然也。像人之飼養寵物,其靈雖低,但其情怡然能與人和睦相處,亦懂人意,這就是情為根之所在也,然由而可悟知,人更當知情之珍貴,以天性高尚之情,來和頤所在天地之情,以賦情來養怡本靈,這才能使本性昇華而達至性,故而能盡量發揮至情,昇達至性。
較為明簡之情,如父母恩情、兄弟朋友之誼情、夫婦仁義之情,甚至於對子孫慈嚴之情,更須知其養蓄,方能合乎天地之情道,這就是「修」的至理,希世人能悟明,那必受益無窮矣。
摘錄自斷迷悟理-第十章 情知珍貴
十五世紀時,在德國的一個小村莊裡,住了一個有十八個孩子的家庭,父親是一名冶金匠為了維持一家生計,他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
生活儘管窘迫逼人,然而這個家庭其中兩個孩子卻有一個同樣的夢想。他們是法蘭西斯和亞爾伯,兩人都希望可以發展自己在藝術方面的天份。
不過他們也瞭解到父親無法在經濟上供他們兩到藝術學院讀書。
晚上,兩兄弟在床上討論一番後,得到一個結論:以擲銅板決定─勝方到藝術學院讀書,敗方則到礦場工作賺錢;四年後,在礦場工作的那一個再到藝術學院讀書,由學成畢業那一個賺錢支持。結果,弟弟亞爾伯勝出。
亞爾伯在藝術學院表現很突出,他的作品比教授的還要好。
而當他畢業後,並沒有忘記他的承諾,立刻返回自己的村莊,尋找四年來一值在礦場工作,供他讀書的哥哥法蘭西斯。
他返回家鄉那一天,家人為他準備了盛宴,慶祝他學成歸來。席間,亞爾伯起立答謝法蘭西斯幾年來對他的支持「現在輪到你了,哥哥,我會全力支持你到藝術學院攻讀,實現你的夢想!」
親友目光都轉移到法蘭西斯身上,只見法蘭西斯兩行眼淚直流。他垂下頭,邊搖頭邊說:「不..不....」
他站起來,望著心愛的弟弟亞爾伯,握著他的手說:「看看我雙手,四年來在礦場工作,毀了我的手,關節動彈不得,現在我的手連舉杯為你慶賀也不可能,何況是揮動畫筆或雕刻刀呢?弟弟,太遲了....不過看到你能實現你的夢想,我十分高興。」
幾天後,亞爾伯不經意的看到法蘭西斯跪在地上,合起他那粗糙的手祈禱著:「主啊!我這雙手已無法讓我實現成為藝術家的夢想,願您將我的才華與能力加倍賜於我弟弟亞爾伯。」
原本對哥哥已十分感激的亞爾伯,見到這一幕立刻決定繪下哥哥的這一雙手。
時至四百五十年後的今天,亞爾伯‧丟勒的速寫、素描、水彩畫、木刻、銅刻可以在世界各地博物館找到;不過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他的「祈禱之手」。
※ ※ ※
先天之性,發乎於外為情,情可達於至性,且此人之情可洋溢溫馨,可充裕真心,且可達靈之光輝,這是多麼珍貴。
但是情不知其守,情不明其用,更因而蹧蹋了本性,造成真性之偏失與敗亂,形成亂性敗德,失卻人生之真諦與意義。
天之降賦萬靈,均有其性,亦附有其情,雖靈性有層次的高低,均其然也。像人之飼養寵物,其靈雖低,但其情怡然能與人和睦相處,亦懂人意,這就是情為根之所在也,然由而可悟知,人更當知情之珍貴,以天性高尚之情,來和頤所在天地之情,以賦情來養怡本靈,這才能使本性昇華而達至性,故而能盡量發揮至情,昇達至性。
較為明簡之情,如父母恩情、兄弟朋友之誼情、夫婦仁義之情,甚至於對子孫慈嚴之情,更須知其養蓄,方能合乎天地之情道,這就是「修」的至理,希世人能悟明,那必受益無窮矣。
摘錄自斷迷悟理-第十章 情知珍貴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蓮池大師戒殺文
世人食肉,咸謂理之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冤業,相習成俗,不知自覺,罪過執迷。當知天本好生之德,天地生物,以供人食,種種植物類,如谷、果、蔬菜、水陸珍味可謂供食之千足萬足也。吾人怎可無仁慈之心,何苦復將同有血氣、同有母子、同有知覺、覺痛覺癢、覺生覺死、同有靈性之活物,來忍心殺而食之呢?仁人君子、良心何在?豈理也哉,尋常人說「只要心好,不在齋素。」嗟呼!利己損命,戮其身而啖其肉,以飽吾腹,殺生害命以樂己,捫心傷天理,天下之言凶心、慘心、毒心、惡心、孰甚焉!好心當在何處,此舉世行而不覺其非,可謂痛哭流涕長太息是也!今略錄七條勸戒殺文,供世人瞭解,希以真誠感天,即成物成己也。
一曰 生日不宜殺生
須知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己身始誕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也。是日也,正宜戒殺持齋放生,廣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獲超昇,見在樁萱增延福壽,何得頓忘母難,殺害生靈,上貽累於親,下不利於己,明者戒殺也。
二曰 生子不宜殺生
凡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一切禽獸,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而殺死他子,於心過毒捫心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孽,亦太愚癡矣!愛己子生當愛他子命,慈愛不殺也。
三曰 祭祖先不宜殺生
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掃,俱當戒殺,以資冥福。殺生以祭,徒增冤業。夫八珍羅於前,安能超九泉之遺骨,而使之食乎?無益而有害,智者不為矣。當移資買活物放生或作地方善事,以纍積陰德,可超度先靈永生,願大孝之人,不用葷類祭祀也。
四曰 婚禮不宜殺生
世間婚禮,自問名納采以至成婚,殺生不知其幾?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殺,理既逆矣!又婚禮乃喜慶也,前廳喜事,後廚殺生,吉日而用凶殺,不吉也。故應禁殺,當用素齋宴客為佳也。
五曰 宴客不宜殺生
良辰美景,賢主嘉賓,蔬食菜羹,不妨清致,好意食水甜,何須廣殺生靈,窮極肥甘,笙歌饜飫於杯盤,宰割冤號於碪幾,嗟乎!有良心者,能不悲乎?為我死者,折吾福,仁智者不食生靈也。
六曰 祈神不宜殺生
世人疾難,殺牲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人人愛命,物物貪生,殺他命而延補我命,逆天悖理,莫甚於此矣。夫正直仁愛者,纔可成仙做神,神其可私乎?命不可延,而殺業具在造罪神擔神仙不歡,至誠祭拜,當用青菜水果,素品既經濟又實誠,神必護庇賜福也。
七曰 營業不宜殺生
世人為衣食故,或畋獵飛禽、或漁捕水族、或屠宰牛羊、豬犬雞鴨等,以資生計,而觀一般不作此業者,同有衣食,未必受凍餓而死也。殺生營業神理所惡,以殺業成家而子孫昌盛者,百無一人。俗謂「無過三代」是也。殺多者,更種地獄之深罪因,而受來生之惡報,莫斯為甚也,何苦而不求別計乎?智者不營殺業也。
蓋聞世間至重者性命,天下最慘者殺傷,世人多殺生,遂有刀兵水火瘟疫劫,負命殺汝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人人惜命,物物求生,何得殺他,充己口食?或利刀割腹,或尖刀刺心,或剝皮剖鱗,或斷喉劈殼或滾湯活煎,可憐大痛無伸,苦極難忍,造此彌天罪業,結成萬世冤仇。今人多奇病多夭,或死蛇獸,或死官刑,或死盜賊之手,或葬瘟疫,或死凶殺,或死自刎或死落水,或死吐血,或死鴉片,或死藥毒,或死惡癥,皆殺生吃葷冤欠所致也。孟子曰「聞其哀聲,不忍見其死;見其慘亡,不忍食其肉,是仁君子遠庖廚是也。」吾今哀告世人,持齋修德戒殺,上消累世冤孽,下積德以蔭子孫茂昌,自然福壽綿長,萬事如望呈祥也。希將心比心,莫再固執迷遮性王也。
一曰 生日不宜殺生
須知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己身始誕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也。是日也,正宜戒殺持齋放生,廣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獲超昇,見在樁萱增延福壽,何得頓忘母難,殺害生靈,上貽累於親,下不利於己,明者戒殺也。
二曰 生子不宜殺生
凡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一切禽獸,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而殺死他子,於心過毒捫心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孽,亦太愚癡矣!愛己子生當愛他子命,慈愛不殺也。
三曰 祭祖先不宜殺生
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掃,俱當戒殺,以資冥福。殺生以祭,徒增冤業。夫八珍羅於前,安能超九泉之遺骨,而使之食乎?無益而有害,智者不為矣。當移資買活物放生或作地方善事,以纍積陰德,可超度先靈永生,願大孝之人,不用葷類祭祀也。
四曰 婚禮不宜殺生
世間婚禮,自問名納采以至成婚,殺生不知其幾?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殺,理既逆矣!又婚禮乃喜慶也,前廳喜事,後廚殺生,吉日而用凶殺,不吉也。故應禁殺,當用素齋宴客為佳也。
五曰 宴客不宜殺生
良辰美景,賢主嘉賓,蔬食菜羹,不妨清致,好意食水甜,何須廣殺生靈,窮極肥甘,笙歌饜飫於杯盤,宰割冤號於碪幾,嗟乎!有良心者,能不悲乎?為我死者,折吾福,仁智者不食生靈也。
六曰 祈神不宜殺生
世人疾難,殺牲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人人愛命,物物貪生,殺他命而延補我命,逆天悖理,莫甚於此矣。夫正直仁愛者,纔可成仙做神,神其可私乎?命不可延,而殺業具在造罪神擔神仙不歡,至誠祭拜,當用青菜水果,素品既經濟又實誠,神必護庇賜福也。
七曰 營業不宜殺生
世人為衣食故,或畋獵飛禽、或漁捕水族、或屠宰牛羊、豬犬雞鴨等,以資生計,而觀一般不作此業者,同有衣食,未必受凍餓而死也。殺生營業神理所惡,以殺業成家而子孫昌盛者,百無一人。俗謂「無過三代」是也。殺多者,更種地獄之深罪因,而受來生之惡報,莫斯為甚也,何苦而不求別計乎?智者不營殺業也。
蓋聞世間至重者性命,天下最慘者殺傷,世人多殺生,遂有刀兵水火瘟疫劫,負命殺汝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人人惜命,物物求生,何得殺他,充己口食?或利刀割腹,或尖刀刺心,或剝皮剖鱗,或斷喉劈殼或滾湯活煎,可憐大痛無伸,苦極難忍,造此彌天罪業,結成萬世冤仇。今人多奇病多夭,或死蛇獸,或死官刑,或死盜賊之手,或葬瘟疫,或死凶殺,或死自刎或死落水,或死吐血,或死鴉片,或死藥毒,或死惡癥,皆殺生吃葷冤欠所致也。孟子曰「聞其哀聲,不忍見其死;見其慘亡,不忍食其肉,是仁君子遠庖廚是也。」吾今哀告世人,持齋修德戒殺,上消累世冤孽,下積德以蔭子孫茂昌,自然福壽綿長,萬事如望呈祥也。希將心比心,莫再固執迷遮性王也。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布袋和尚
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他的一付尊容並不大好看,所幸他笑口常開,倒也沒有人討厭他。
他最大的特徵是肚皮很大,他的行為也是佯狂作態,瘋瘋顛顛的出語無定。住宿的地方是隨遇而安,就地便臥,看樣子他決不會犯「臥高廣大床」佛戒。
他的隨身法寶是一個禪杖和一個布袋,他的布袋可以稱為「百寶乾坤袋」,凡是供身之具,全部財產家當,都貯在袋中,這裡邊究竟裝了些什麼,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清楚。
在街市聚落村莊裡,他每見到人家吃東西,就伸手求乞,醴鹽魚俎之類的食物,不較葷素,他接到手中,先咬一口,再分一半放進寶袋之內。假使袋中之物多了,就招引小朋友們,找一塊空地坐下來,把袋子倒下,讓小孩子搶了吃,他在一旁看了呵呵的笑。因此一般小孩子都喜歡他,和他一起玩。
有一次大雪天,他臥在雪地裡一夜,不但沒有凍死,並且雪不沾身,因此人們對他感到奇異起來。他向人家化緣,把化來的貨品再售出去,將得到的錢去救濟貧苦的人。總之,他自己是不存分文的。
他示人吉凶很靈驗,天如果要下雨,也就穿上濕草鞋,在路上急驟行走,表示大雨快來似的。如果是到亢陽不雨,他就拖曳高齒的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臥。日子久了,當地的農民都以他的行動為氣象台,看他的舉動就知道天氣有什麼變化。
當和尚在世的時候,四明的亭長不信佛法,又以和尚顛瘋作態而不事事,他看見就加以垢辱,並且把他唯一的布袋,奪下放火燒掉!可是隔明天看到他仍存著布袋,來去如舊。如此三次奪燒布袋,可是三次仍然復舊。因此亭長甚為驚異,不敢再燒了。
布袋和尚,在貞明二年丙子三月三日對大眾笑著說:「明年的今天,我取彌勒果供養大眾。」果然於第二年丁醜三月三日,在岳林寺的廊下,跏趺磐石上而逝。大眾這才知道他去年所說之言。
福建莆田縣令王仁照居士,在江南天興寺遇見布袋和尚,後來在福州官捨又看到和尚,見面時和尚從懷中取出一封圓書,交給王縣令道:「我如七天不來,你就把它拆開來看。」仁煦依言,過了七天,未見其來,就如約拆開來看時,只有四句偈語: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世人俱不識。
至此大家才知道,瘋顛作態的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化身。
彌勒又名慈氏,他修的慈心三昧以慈悲為懷,忍讓為先,所以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終年笑口當開,你罵他不回言,打他不還手,實行他慈心三昧的忍耐偈。
彌勒菩薩的忍耐偈: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臉上,隨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少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因為他大肚包容,所以人人見到他都皆大歡喜,直到今天,如果你有滿腹心思,一肚皮煩惱,只要走進佛寺大門,看到笑佛彌勒的樣子,就會使你減少很多煩惱。
彌勒菩薩很有道行,衪拿一個布袋,人家問衪:「聽說你已經開悟了,請你講一講法給我們聽。」布袋和尚衪就把布袋拿下來、放在地上。問他的一些和尚都感到很奇怪,怎麼不講話,把一個布袋放下呢?
按照一般的現在的人、有智慧的人,知道這是布袋和尚在開示,就是說:「你要把所有的東西放下。」學佛的人就是要放下一切,像剛才我所講的「學佛的人就是要學到無所求」,也就是要「放下一切」,因為你要放下你心中的煩惱,放下你一切的、世俗的、一切種種的心中障礙,包括你身體上的障礙,你才能夠解脫,才能夠成佛。
結果那些和尚得到這種開示以後,又問他:「除了放下以後,還有什麼呢?」那布袋和尚又把那個布袋一提,就放在肩上就走了。
這個意思呢,有智慧的人又講:「這是要你先把所有的煩惱放下,然後再提起來放在肩膀上,就是要擔當如來的大業去救眾生。」這個提起來就是要救眾生。所以,放下呢,就是「涅槃」;提起來呢,就是「度眾」。
所以學佛的人不只是要放下,而且還要度眾生。我們修行修自己的時候要「無所求」,我們有求就是為了眾生求,「不為自己求,而為眾生求。」
彌勒菩薩的造相,提了幾個字,它那個字很好--「開囗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為什麼笑天下可笑之人呢?因為天下的人統統可笑!所以彌勒菩薩「笑口常開」!,衪的嘴角永遠是在笑。衪肚子很大--「大肚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彌勒菩薩常笑天下可笑之人,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衪的笑就等於統統開悟了。衪知道得最清楚,所以衪笑天下所有的人。衪的忍辱、忍耐功夫也是很好的,衪能夠容納天下最難容的事情,這也就是表示,衪都已經得到了整個天下。
彌勒菩薩將來是未來佛,衪將來是繼釋迦牟尼佛以後,在娑婆世界成佛度眾生的一尊佛。所謂「龍華三會」三次說法度眾生,就是彌勒菩薩衪將成為娑婆世界的教主。
※ ※ ※
許多在家修行者,不明修行之真諦,或是疏忽了自己在家之身分,造成越修越煩惱,越修越難與週遭之人相處,甚至所見之事物都不順眼,而影響了修行果位。其實在家修行除了個人言行思想依教理而修外,其餘不論是工作或家庭生活、社會人際關係等,與一般人實無太大之差異。
在家修行者應以開闊的心胸,用「善」意來對事物作解讀,才能產生力量面對當下,故以歡喜心工作、以歡喜心與人相處、以歡善心面對挫折、以歡喜心接受責難、以歡喜心諒宥他人、以歡喜心承擔、以歡喜心持戒、以歡喜心布施、以歡喜心忍辱、以歡喜心精進、以歡喜心念佛、以歡喜心誦經……如此一來不但容易與法相應,亦可轉變他人對修行之誤解。
修行是幫助行者消除憂悲惱苦、脫離苦海,讓身心趨於祥和而達到超生了死之境地,故修行絕對是一件值得振奮之事,《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有云:「常歡喜心勤修學。心不散亂,心智不失。……心歡喜則能勤精進。」《華嚴經》云:「歡喜恭敬心,能問甚深法。」修行者如果帶著無奈、委屈、不平、執著、煩惱、痛苦等以管窺天的心態,想要獲得安祥解脫,得到教法之精髓,實乃緣木求魚。故在這條漫長的修行道路上,更要以歡喜心相伴,因為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以歡喜心面對週遭百態,才不會產生厭倦或被累倒,也才容易恆持有成,法喜常盈。
摘錄自在家修行法要-第十章六節 以歡喜心修行
他最大的特徵是肚皮很大,他的行為也是佯狂作態,瘋瘋顛顛的出語無定。住宿的地方是隨遇而安,就地便臥,看樣子他決不會犯「臥高廣大床」佛戒。
他的隨身法寶是一個禪杖和一個布袋,他的布袋可以稱為「百寶乾坤袋」,凡是供身之具,全部財產家當,都貯在袋中,這裡邊究竟裝了些什麼,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清楚。
在街市聚落村莊裡,他每見到人家吃東西,就伸手求乞,醴鹽魚俎之類的食物,不較葷素,他接到手中,先咬一口,再分一半放進寶袋之內。假使袋中之物多了,就招引小朋友們,找一塊空地坐下來,把袋子倒下,讓小孩子搶了吃,他在一旁看了呵呵的笑。因此一般小孩子都喜歡他,和他一起玩。
有一次大雪天,他臥在雪地裡一夜,不但沒有凍死,並且雪不沾身,因此人們對他感到奇異起來。他向人家化緣,把化來的貨品再售出去,將得到的錢去救濟貧苦的人。總之,他自己是不存分文的。
他示人吉凶很靈驗,天如果要下雨,也就穿上濕草鞋,在路上急驟行走,表示大雨快來似的。如果是到亢陽不雨,他就拖曳高齒的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臥。日子久了,當地的農民都以他的行動為氣象台,看他的舉動就知道天氣有什麼變化。
當和尚在世的時候,四明的亭長不信佛法,又以和尚顛瘋作態而不事事,他看見就加以垢辱,並且把他唯一的布袋,奪下放火燒掉!可是隔明天看到他仍存著布袋,來去如舊。如此三次奪燒布袋,可是三次仍然復舊。因此亭長甚為驚異,不敢再燒了。
布袋和尚,在貞明二年丙子三月三日對大眾笑著說:「明年的今天,我取彌勒果供養大眾。」果然於第二年丁醜三月三日,在岳林寺的廊下,跏趺磐石上而逝。大眾這才知道他去年所說之言。
福建莆田縣令王仁照居士,在江南天興寺遇見布袋和尚,後來在福州官捨又看到和尚,見面時和尚從懷中取出一封圓書,交給王縣令道:「我如七天不來,你就把它拆開來看。」仁煦依言,過了七天,未見其來,就如約拆開來看時,只有四句偈語: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
時時示世人,世人俱不識。
至此大家才知道,瘋顛作態的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化身。
彌勒又名慈氏,他修的慈心三昧以慈悲為懷,忍讓為先,所以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終年笑口當開,你罵他不回言,打他不還手,實行他慈心三昧的忍耐偈。
彌勒菩薩的忍耐偈: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臉上,隨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少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因為他大肚包容,所以人人見到他都皆大歡喜,直到今天,如果你有滿腹心思,一肚皮煩惱,只要走進佛寺大門,看到笑佛彌勒的樣子,就會使你減少很多煩惱。
彌勒菩薩很有道行,衪拿一個布袋,人家問衪:「聽說你已經開悟了,請你講一講法給我們聽。」布袋和尚衪就把布袋拿下來、放在地上。問他的一些和尚都感到很奇怪,怎麼不講話,把一個布袋放下呢?
按照一般的現在的人、有智慧的人,知道這是布袋和尚在開示,就是說:「你要把所有的東西放下。」學佛的人就是要放下一切,像剛才我所講的「學佛的人就是要學到無所求」,也就是要「放下一切」,因為你要放下你心中的煩惱,放下你一切的、世俗的、一切種種的心中障礙,包括你身體上的障礙,你才能夠解脫,才能夠成佛。
結果那些和尚得到這種開示以後,又問他:「除了放下以後,還有什麼呢?」那布袋和尚又把那個布袋一提,就放在肩上就走了。
這個意思呢,有智慧的人又講:「這是要你先把所有的煩惱放下,然後再提起來放在肩膀上,就是要擔當如來的大業去救眾生。」這個提起來就是要救眾生。所以,放下呢,就是「涅槃」;提起來呢,就是「度眾」。
所以學佛的人不只是要放下,而且還要度眾生。我們修行修自己的時候要「無所求」,我們有求就是為了眾生求,「不為自己求,而為眾生求。」
彌勒菩薩的造相,提了幾個字,它那個字很好--「開囗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為什麼笑天下可笑之人呢?因為天下的人統統可笑!所以彌勒菩薩「笑口常開」!,衪的嘴角永遠是在笑。衪肚子很大--「大肚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彌勒菩薩常笑天下可笑之人,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衪的笑就等於統統開悟了。衪知道得最清楚,所以衪笑天下所有的人。衪的忍辱、忍耐功夫也是很好的,衪能夠容納天下最難容的事情,這也就是表示,衪都已經得到了整個天下。
彌勒菩薩將來是未來佛,衪將來是繼釋迦牟尼佛以後,在娑婆世界成佛度眾生的一尊佛。所謂「龍華三會」三次說法度眾生,就是彌勒菩薩衪將成為娑婆世界的教主。
※ ※ ※
許多在家修行者,不明修行之真諦,或是疏忽了自己在家之身分,造成越修越煩惱,越修越難與週遭之人相處,甚至所見之事物都不順眼,而影響了修行果位。其實在家修行除了個人言行思想依教理而修外,其餘不論是工作或家庭生活、社會人際關係等,與一般人實無太大之差異。
在家修行者應以開闊的心胸,用「善」意來對事物作解讀,才能產生力量面對當下,故以歡喜心工作、以歡喜心與人相處、以歡善心面對挫折、以歡喜心接受責難、以歡喜心諒宥他人、以歡喜心承擔、以歡喜心持戒、以歡喜心布施、以歡喜心忍辱、以歡喜心精進、以歡喜心念佛、以歡喜心誦經……如此一來不但容易與法相應,亦可轉變他人對修行之誤解。
修行是幫助行者消除憂悲惱苦、脫離苦海,讓身心趨於祥和而達到超生了死之境地,故修行絕對是一件值得振奮之事,《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有云:「常歡喜心勤修學。心不散亂,心智不失。……心歡喜則能勤精進。」《華嚴經》云:「歡喜恭敬心,能問甚深法。」修行者如果帶著無奈、委屈、不平、執著、煩惱、痛苦等以管窺天的心態,想要獲得安祥解脫,得到教法之精髓,實乃緣木求魚。故在這條漫長的修行道路上,更要以歡喜心相伴,因為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以歡喜心面對週遭百態,才不會產生厭倦或被累倒,也才容易恆持有成,法喜常盈。
摘錄自在家修行法要-第十章六節 以歡喜心修行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一動不如一靜
南京棲霞山的棲霞山寺,被譽為是六朝聖地,千佛名藍的道場。
棲霞山以石刻的千尊佛像工程為最大,在無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峰頂上,有一尊站立著的佛像,莊嚴生動,在峰下經過的人,無不舉目上視。
有一信徒參觀棲霞山時,見到峰頂上的佛像,就問引導的卓成禪師說:「老禪師!那尊佛叫什麼名字?」
卓成禪師回答道:「喔!那尊佛叫飛來佛!」老禪師的意思是說那個山峰很高,人沒辦法爬上去雕刻,這尊佛應該是從別處飛來的。
信徒聽後,很好奇地又問道:「既然是飛來的,為什麼又不飛走呢?」
卓成禪師道:「一動不如一靜。」
信徒再問道:「為什麼要“靜”在這裡呢?」
禪師回答道:「既來之,則安之。」
人,在動的世間上,沒有一刻的寧靜,就是睡覺的時候,獨頭意識都會起來活動(做夢),靜中的境界才是廣大的、平等的;靜中的生活才是安詳的、富有的。
所以,參禪,正如飛來佛給吾人的啟示,「一動不如一靜」、「既來之,則安之。」卓成禪師的妙答,也正是禪的妙用!
※ ※ ※
修行除了「為善積德、博愛、慈悲」,還要從「靜」字上下工夫,要使自己能「安靜、定靜、涵養心性」,因為欲淡化劣根、不良之心念,主要靠「靜修、禪定、打坐、內觀」,故〔大學〕有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凡夫俗子的許多錯誤認識與意念,都是因為不靜而產生,而靜可以「沉澱浮躁、安定精神、過濾淺薄」,故若能常「入靜、禪定」,則思維意識即可達到澄明並生正念覺知。然要如何才能入靜、不生雜念?靜坐者首先須秉持「平常心」之心念,妄想不生,只求心靈平靜,並反觀照,切莫好高騖遠,未靜而先有妄念。
獨靜之法:自己在打坐時,頭、背、腰宜直,呼吸進出勻靜,神光內歛,萬緣放下,身心俱空,天寬地闊,此時或結手印,或可持咒,或可內觀,而人只要一靜下來,思維就會重新排列,自動糾正不良之心念,且氣血周流百脈,自然暢通調勻。
摘錄自自然之道-第二七章靜修之法
棲霞山以石刻的千尊佛像工程為最大,在無人能攀上的最高山峰頂上,有一尊站立著的佛像,莊嚴生動,在峰下經過的人,無不舉目上視。
有一信徒參觀棲霞山時,見到峰頂上的佛像,就問引導的卓成禪師說:「老禪師!那尊佛叫什麼名字?」
卓成禪師回答道:「喔!那尊佛叫飛來佛!」老禪師的意思是說那個山峰很高,人沒辦法爬上去雕刻,這尊佛應該是從別處飛來的。
信徒聽後,很好奇地又問道:「既然是飛來的,為什麼又不飛走呢?」
卓成禪師道:「一動不如一靜。」
信徒再問道:「為什麼要“靜”在這裡呢?」
禪師回答道:「既來之,則安之。」
人,在動的世間上,沒有一刻的寧靜,就是睡覺的時候,獨頭意識都會起來活動(做夢),靜中的境界才是廣大的、平等的;靜中的生活才是安詳的、富有的。
所以,參禪,正如飛來佛給吾人的啟示,「一動不如一靜」、「既來之,則安之。」卓成禪師的妙答,也正是禪的妙用!
※ ※ ※
修行除了「為善積德、博愛、慈悲」,還要從「靜」字上下工夫,要使自己能「安靜、定靜、涵養心性」,因為欲淡化劣根、不良之心念,主要靠「靜修、禪定、打坐、內觀」,故〔大學〕有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凡夫俗子的許多錯誤認識與意念,都是因為不靜而產生,而靜可以「沉澱浮躁、安定精神、過濾淺薄」,故若能常「入靜、禪定」,則思維意識即可達到澄明並生正念覺知。然要如何才能入靜、不生雜念?靜坐者首先須秉持「平常心」之心念,妄想不生,只求心靈平靜,並反觀照,切莫好高騖遠,未靜而先有妄念。
獨靜之法:自己在打坐時,頭、背、腰宜直,呼吸進出勻靜,神光內歛,萬緣放下,身心俱空,天寬地闊,此時或結手印,或可持咒,或可內觀,而人只要一靜下來,思維就會重新排列,自動糾正不良之心念,且氣血周流百脈,自然暢通調勻。
摘錄自自然之道-第二七章靜修之法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千里之外收還父骨
有個齊某人,因為犯了罪,被發到黑龍江去服勞役,後來,死在黑龍江役所。那時候,他的兒子尚小,不能操持父親後事。
數年之後,兒子長大成人,心存宿願,總想把父親的遺骨收回故鄉安葬。可是他家境貧困,生活拮据,連往返的盤纏都沒有,千里迢迢,談何容易?齊某的兒子只能心懷懮愁,空存悵惆。
忽一日,這人偶然得到了幾升紅子豆。他就把這豆子輾成粉,和水揉丸,在表面塗上一層赭紅色。他假冒為江湖郎中,一路走,一路賣假藥,借此騙取幾文錢,做為行路糊口之用。可也怪了,凡是買他這藥丸吃的人,無論是大病小病,甚至是不治之症,吃了就好,藥到病除。於是,大家爭相奉告,廣作宣傳,假藥更賣了好價錢。他靠著這錢,到達了父親服役、去世的役所。
這樣,他收殮了先父的遺骨,小心地裝進一只特制的小箱子裏,踏上返回故鄉之路。他路過一片老林,林木幽深,枝條蔽日,絕無人迹。突然,不知從何處竄出三個强盜來。一急之下,他把隨身錢財全都丟棄了,只背著那裝著遺骨的小箱子,拼命逃跑。
一個强盜緊追上來,一把拉住他,搶過了箱子,打開一看,卻是一堆散發著泥味兒的燐燐白骨。强盜們沒好氣兒地駡道:「我還以為你有什麼好貨呢!背著這喪氣玩意兒,你他媽的還跑什麼?」
他不由得淚如雨下,如實地陳述了他為迎取先父遺骨所經歷的艱難險阻。三位强盜聽了非常感動,不但不加害他,反而同情他、憐憫他,把搶奪的財物歸還,另外贈送些散碎銀兩,以備路上之用,齊某兒是磕頭拜謝,感激涕憐。
忽然,一位强盜捶胸頓足,放聲大哭起來,邊哭邊說道:「像他這樣貧困而無能的子輩,還做到了到千里之外收還父骨。我是個堂堂大丈夫,整天自命為英雄豪杰,怎麼就做不到?二位兄弟暫留,我馬上動身,到甘肅取先父遺骨去,後會有期!」
說擺,强盜揮淚拱手,向西北方向而去。
※ ※ ※
孝之事,老生常談,易懂、易明,但行之則難也。尤其歐風東漸,「孝」已蕩然無存久矣,道德亦因而漸次沉淪矣。現今之人為何常悖理逆行?皆因不能修行孝道所導致者也。
孝也者,百行之本,百萬源也。孝之一字,半老半子,意言親已老,入土半矣,子女為其手足,以供養扶持。三教四民,六藝九流,貧賤富貴,男女老少,誰人不是父母所生?誰人不是爹娘所養?你又是從何而來?思及至此,就當恭敬奉養。然百善孝為先,能回心復孝,就是無盡之妙道。
孝也者,善體親心,不敢違逆,以盡其禮而盡其心,以敬其誠而盡其孝養,諸事順從,不敢違逆。上天所重者「忠與孝」,故絕不可輕忽孝,能孝者,必蒙受天降其福,且能成大功、立大業。現今之人都是因為不能回心於孝道,所以一切均偏離道德,德不修不正,哪來之安身立命呢?是以,回心於孝,乃是當前甚為重要之課題,千萬不可忽視而認為是古板老套,那如此,你將永遠無法翻身也。盼能明悟勉之!
摘錄自回心思道-第十七章回心孝道
數年之後,兒子長大成人,心存宿願,總想把父親的遺骨收回故鄉安葬。可是他家境貧困,生活拮据,連往返的盤纏都沒有,千里迢迢,談何容易?齊某的兒子只能心懷懮愁,空存悵惆。
忽一日,這人偶然得到了幾升紅子豆。他就把這豆子輾成粉,和水揉丸,在表面塗上一層赭紅色。他假冒為江湖郎中,一路走,一路賣假藥,借此騙取幾文錢,做為行路糊口之用。可也怪了,凡是買他這藥丸吃的人,無論是大病小病,甚至是不治之症,吃了就好,藥到病除。於是,大家爭相奉告,廣作宣傳,假藥更賣了好價錢。他靠著這錢,到達了父親服役、去世的役所。
這樣,他收殮了先父的遺骨,小心地裝進一只特制的小箱子裏,踏上返回故鄉之路。他路過一片老林,林木幽深,枝條蔽日,絕無人迹。突然,不知從何處竄出三個强盜來。一急之下,他把隨身錢財全都丟棄了,只背著那裝著遺骨的小箱子,拼命逃跑。
一個强盜緊追上來,一把拉住他,搶過了箱子,打開一看,卻是一堆散發著泥味兒的燐燐白骨。强盜們沒好氣兒地駡道:「我還以為你有什麼好貨呢!背著這喪氣玩意兒,你他媽的還跑什麼?」
他不由得淚如雨下,如實地陳述了他為迎取先父遺骨所經歷的艱難險阻。三位强盜聽了非常感動,不但不加害他,反而同情他、憐憫他,把搶奪的財物歸還,另外贈送些散碎銀兩,以備路上之用,齊某兒是磕頭拜謝,感激涕憐。
忽然,一位强盜捶胸頓足,放聲大哭起來,邊哭邊說道:「像他這樣貧困而無能的子輩,還做到了到千里之外收還父骨。我是個堂堂大丈夫,整天自命為英雄豪杰,怎麼就做不到?二位兄弟暫留,我馬上動身,到甘肅取先父遺骨去,後會有期!」
說擺,强盜揮淚拱手,向西北方向而去。
※ ※ ※
孝之事,老生常談,易懂、易明,但行之則難也。尤其歐風東漸,「孝」已蕩然無存久矣,道德亦因而漸次沉淪矣。現今之人為何常悖理逆行?皆因不能修行孝道所導致者也。
孝也者,百行之本,百萬源也。孝之一字,半老半子,意言親已老,入土半矣,子女為其手足,以供養扶持。三教四民,六藝九流,貧賤富貴,男女老少,誰人不是父母所生?誰人不是爹娘所養?你又是從何而來?思及至此,就當恭敬奉養。然百善孝為先,能回心復孝,就是無盡之妙道。
孝也者,善體親心,不敢違逆,以盡其禮而盡其心,以敬其誠而盡其孝養,諸事順從,不敢違逆。上天所重者「忠與孝」,故絕不可輕忽孝,能孝者,必蒙受天降其福,且能成大功、立大業。現今之人都是因為不能回心於孝道,所以一切均偏離道德,德不修不正,哪來之安身立命呢?是以,回心於孝,乃是當前甚為重要之課題,千萬不可忽視而認為是古板老套,那如此,你將永遠無法翻身也。盼能明悟勉之!
摘錄自回心思道-第十七章回心孝道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庸人自擾
雍正十二年,御史某公生性多疑,租住永光寺一所住宅居住。
這地方空曠,他顧慮有盜賊,每夜派遣幾個家奴輪流負責巡視,還怕他們鬆懈怠惰,即使是嚴寒的冬天和濕熱的盛夏,也一定拿著燈燭親自巡視,不勝其勞。
後來,他在西河租了一住宅,那市中店鋪密密地排列著,他又擔心有火災,每間房子裏都儲備水虹,到夜裏親自巡視,就像在永光寺的時候一樣,不勝其勞。
之後,他又租住虎坊橋東面的一所住宅,看見房屋幽深,又疑心有鬼怪,先延請和尚念經,放焰口,為地獄中的餓鬼做佛事;後再延請道士設壇召神將,懸掛符籙,念誦咒語。這樣一連好幾天,說是用來驅鬼。
這所住宅本來倒没什麼,但從此以後,鬼怪反而大興,拋擲磚瓦,盜竊器物,夜夜不能安居。
婢女僕役見此,亦趁機勾結為奸,所損失的財物無法計算。議論的人都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大概就是說這種人吧。
※ ※ ※
古云:人生不滿百,常使千歲憂。在這滾滾紅塵裡,只因為無明,產生了千千萬萬的牽掛,一圈一圈、一層一層的把「心」牢牢給栓住了,緊緊的幾乎窒息,濃濃的淡化不開。
所謂「疑心生暗鬼」,傷身又傷神,在一個正常之心態,其心念是正誠的,不會因某種小事或是某種之因素而產生疑慮,因心一有所疑慮,心必受攪亂而傷神,如遇有疑慮,必心神不定也,必定會傷害到己身所接觸之事物上,故當明此理,將己身修鍊至正誠、定靜的地步,而掃除一切不利之陰霾。
一個人如有疑心之惑,那在現實的生活上亦會產生甚多不利之事來。如一個經常有疑之慮,怕這個、怕那個,甚至於經常懷疑他人對己不利,或是杞人憂天,或是小事就擔心不已,或是因他人些許之錯誤,引以為會對自己有什麼甚大之傷害,如此之人,久了必生心神之疾,同時亦無法與人相處,或是跟家人在一起,不只自己生活上會產生障礙,同時亦會造成別人生活上之阻力,亦可明白此等之人必定會為人所拒於千里之外,由此可明白疑心之惑影響至深且鉅也。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這地方空曠,他顧慮有盜賊,每夜派遣幾個家奴輪流負責巡視,還怕他們鬆懈怠惰,即使是嚴寒的冬天和濕熱的盛夏,也一定拿著燈燭親自巡視,不勝其勞。
後來,他在西河租了一住宅,那市中店鋪密密地排列著,他又擔心有火災,每間房子裏都儲備水虹,到夜裏親自巡視,就像在永光寺的時候一樣,不勝其勞。
之後,他又租住虎坊橋東面的一所住宅,看見房屋幽深,又疑心有鬼怪,先延請和尚念經,放焰口,為地獄中的餓鬼做佛事;後再延請道士設壇召神將,懸掛符籙,念誦咒語。這樣一連好幾天,說是用來驅鬼。
這所住宅本來倒没什麼,但從此以後,鬼怪反而大興,拋擲磚瓦,盜竊器物,夜夜不能安居。
婢女僕役見此,亦趁機勾結為奸,所損失的財物無法計算。議論的人都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大概就是說這種人吧。
※ ※ ※
古云:人生不滿百,常使千歲憂。在這滾滾紅塵裡,只因為無明,產生了千千萬萬的牽掛,一圈一圈、一層一層的把「心」牢牢給栓住了,緊緊的幾乎窒息,濃濃的淡化不開。
所謂「疑心生暗鬼」,傷身又傷神,在一個正常之心態,其心念是正誠的,不會因某種小事或是某種之因素而產生疑慮,因心一有所疑慮,心必受攪亂而傷神,如遇有疑慮,必心神不定也,必定會傷害到己身所接觸之事物上,故當明此理,將己身修鍊至正誠、定靜的地步,而掃除一切不利之陰霾。
一個人如有疑心之惑,那在現實的生活上亦會產生甚多不利之事來。如一個經常有疑之慮,怕這個、怕那個,甚至於經常懷疑他人對己不利,或是杞人憂天,或是小事就擔心不已,或是因他人些許之錯誤,引以為會對自己有什麼甚大之傷害,如此之人,久了必生心神之疾,同時亦無法與人相處,或是跟家人在一起,不只自己生活上會產生障礙,同時亦會造成別人生活上之阻力,亦可明白此等之人必定會為人所拒於千里之外,由此可明白疑心之惑影響至深且鉅也。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愚人
從前有一個修煉人,他從年輕就想修煉。古時候修煉的人需要挖一個洞穴進去打坐。
這個人自己剛挖好了一個洞,一位長者來了,對他說:「年輕人啊,能否把這個地方讓給我呀,我已經老了,恐怕沒有太多的時間修了,你來日方長,再挖一個也不遲。」
修煉人說:「好吧,給你吧。」
他接著又挖另一個洞,剛剛挖好,又被別人占去了。就這樣,他挖了一個又一個洞,但最後總是讓給別人。
最後,他老了,他費了好大勁,為自己挖了一個,他想這一次可該好好修一修了。
不料,剛挖好,一個小夥子來了,對他說:「嗨,老頭兒,瞧你這麼大年紀了,還能修嗎?還是讓我來修吧。」
修煉人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好吧,那你就進來吧。」
上了歲數的修煉人,再也沒有力氣為自己挖洞了。
但是他心中很安慰,看著自己為別人修好的洞穴,他想:這麼多人在自己挖的洞裏修煉,不也是一種幸福嗎?我何必在乎修不修呢?
這時,一位長須長者顯現在他面前,微笑著對他說:「你已經圓滿了。」
※ ※ ※
「修道」乃天下第一等大事,修道之士雖隨世應世,然修行宜克明道德,廣積陰功,因為道德可以立己,陰功可以濟人。太上感應篇有云:「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即是此理。
人「無德不立」,欲立德,其最簡易下手之處,即在「行善」。故立德首先宜明辨是非善惡,擇其善者而行之,不善者而改之;並能日日反躬內省,為善去惡,則自能進德矣!然而修道者當須明悟:「身善不如心善,身德不如心德」,故行善立德,首貴乎存心,亦即是端正心術。觀古之聖者所以為聖賢,千百年來少人能及者,不在於他們的高才博學之不可及,而在於其心德現今世人不可及也。
故行善立德,不應求人知,也不應邀名,更不可求報,求則下矣!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歷歷不爽,正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之差別。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謂「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故修道以自然為宗,凡合於自然者即合於道,違反自然者即違於道。凡事只要一勉強,即墮於人道;而融於自然者,即入於天道。所謂天人合一之工夫,即是教人凡事應「以人合天」,若能處處以人合天,久而久之,人自與天相應。
故立德入聖,首宜去一「私」字。因為人只要一存有私心,存有我念,則萬善皆假,萬事不可成。故聖人常戒慎恐懼於此,以防私心自用,私智自謀,私利是圖。果若能把持此原則,自能不為世間物欲所迷惑,也才能明悟至理,理明才能心正,心正才行善,行善才能立德;立德才能入聖。立德入聖雖非易事,然而若能一言一語,一舉一動,一思一念,苟無所虧,眾善奉行,自能圓滿德行,可入聖入賢也。
人世間濟濟眾生,夙與夜寐,莫不醉生夢死,問其為何而生?為何而死?莫不瞠目無以對!其實,人之為聖凡,全在於己;人之為善惡,全在於心。修道者當時時從起心動念處省察,「私」念、「我」念是否仍然充塞心中,因為無「私」、無「我」方能進入善、惡不思量,純善無惡之狀態。亦即無心行善而自然行善,無心不為惡而自然不為惡,且善惡之念皆泯之境界也。
摘錄自虛原雜誌180期
這個人自己剛挖好了一個洞,一位長者來了,對他說:「年輕人啊,能否把這個地方讓給我呀,我已經老了,恐怕沒有太多的時間修了,你來日方長,再挖一個也不遲。」
修煉人說:「好吧,給你吧。」
他接著又挖另一個洞,剛剛挖好,又被別人占去了。就這樣,他挖了一個又一個洞,但最後總是讓給別人。
最後,他老了,他費了好大勁,為自己挖了一個,他想這一次可該好好修一修了。
不料,剛挖好,一個小夥子來了,對他說:「嗨,老頭兒,瞧你這麼大年紀了,還能修嗎?還是讓我來修吧。」
修煉人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好吧,那你就進來吧。」
上了歲數的修煉人,再也沒有力氣為自己挖洞了。
但是他心中很安慰,看著自己為別人修好的洞穴,他想:這麼多人在自己挖的洞裏修煉,不也是一種幸福嗎?我何必在乎修不修呢?
這時,一位長須長者顯現在他面前,微笑著對他說:「你已經圓滿了。」
※ ※ ※
「修道」乃天下第一等大事,修道之士雖隨世應世,然修行宜克明道德,廣積陰功,因為道德可以立己,陰功可以濟人。太上感應篇有云:「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即是此理。
人「無德不立」,欲立德,其最簡易下手之處,即在「行善」。故立德首先宜明辨是非善惡,擇其善者而行之,不善者而改之;並能日日反躬內省,為善去惡,則自能進德矣!然而修道者當須明悟:「身善不如心善,身德不如心德」,故行善立德,首貴乎存心,亦即是端正心術。觀古之聖者所以為聖賢,千百年來少人能及者,不在於他們的高才博學之不可及,而在於其心德現今世人不可及也。
故行善立德,不應求人知,也不應邀名,更不可求報,求則下矣!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歷歷不爽,正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之差別。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謂「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故修道以自然為宗,凡合於自然者即合於道,違反自然者即違於道。凡事只要一勉強,即墮於人道;而融於自然者,即入於天道。所謂天人合一之工夫,即是教人凡事應「以人合天」,若能處處以人合天,久而久之,人自與天相應。
故立德入聖,首宜去一「私」字。因為人只要一存有私心,存有我念,則萬善皆假,萬事不可成。故聖人常戒慎恐懼於此,以防私心自用,私智自謀,私利是圖。果若能把持此原則,自能不為世間物欲所迷惑,也才能明悟至理,理明才能心正,心正才行善,行善才能立德;立德才能入聖。立德入聖雖非易事,然而若能一言一語,一舉一動,一思一念,苟無所虧,眾善奉行,自能圓滿德行,可入聖入賢也。
人世間濟濟眾生,夙與夜寐,莫不醉生夢死,問其為何而生?為何而死?莫不瞠目無以對!其實,人之為聖凡,全在於己;人之為善惡,全在於心。修道者當時時從起心動念處省察,「私」念、「我」念是否仍然充塞心中,因為無「私」、無「我」方能進入善、惡不思量,純善無惡之狀態。亦即無心行善而自然行善,無心不為惡而自然不為惡,且善惡之念皆泯之境界也。
摘錄自虛原雜誌180期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我們現在生活在能源社會,處處都離不開能源。水、電、油是人類生活的必須品,出門坐車,要用汽油,洗車、生活要用水,電燈、冰箱、電視都離不開電。
有一天,我去逛街,只見有個小男孩,手上拿著一瓶飲料,他喝到一半就把飲料隨手扔掉了。我想:現在世界已經有這麼多的地方缺水了,才喝到一半就扔了,好浪費!我又是向前走,看見一幅海報上畫著:一瓶礦泉水旁有個牌子上寫著「$2000」。上面還寫著:當水成了奢侈品!我想:如果水越來越少,一瓶礦泉水就要2000美元,那就是人民幣一萬多元!如果缺了水,我們將如何維持生命!
還有一天,我呆在家裡,我在房間裡寫作業,開著一個檯燈和一個大燈,小姨走進來就說我怎麼這麼浪費電,接著就把燈給關了。現在主要是火力發電,發電需要煤,水力發電需要水,浪費電就是浪費能源。
從上面的幾件事中我明白了,我們要節約現在的能源,從一點點小事做起,離開房間隨手關燈,平時節約用水……每個人節約一點,那就是很大的力量,不要等沒有了才知道它們的珍貴,讓我們一起來節約並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資源。
※ ※ ※
古人云:「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珍惜資源不僅是人類傳統的美德,更是人類生存的不二法門。
所謂:「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即是對大自然索取有度,對資源節約使用,遵從一種「合於義」的節儉生活方式。觀昔時之人生活雖較為困苦,但能知慳儉以養德,不貪求,不妄取,讓大自然生生不息,地球亦因此能風調雨順。然而今非昔比,人們生活物質較為充裕,世人不但不知惜福而儉,更而無比的浪費,在資源過度索取與浪費下,造成大自然生態之破壞,形成水土失調,風雨不順,此皆是眾生浪費過度之結果。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世人應知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地球對環境污染的吸收能力以及對資源枯竭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要想在未來的世紀裡與大自然和睦共處,共生共榮,從當下該珍惜身邊每一項來之不易的資源,切莫以為資源不貴而大肆浪費。
轉載
有一天,我去逛街,只見有個小男孩,手上拿著一瓶飲料,他喝到一半就把飲料隨手扔掉了。我想:現在世界已經有這麼多的地方缺水了,才喝到一半就扔了,好浪費!我又是向前走,看見一幅海報上畫著:一瓶礦泉水旁有個牌子上寫著「$2000」。上面還寫著:當水成了奢侈品!我想:如果水越來越少,一瓶礦泉水就要2000美元,那就是人民幣一萬多元!如果缺了水,我們將如何維持生命!
還有一天,我呆在家裡,我在房間裡寫作業,開著一個檯燈和一個大燈,小姨走進來就說我怎麼這麼浪費電,接著就把燈給關了。現在主要是火力發電,發電需要煤,水力發電需要水,浪費電就是浪費能源。
從上面的幾件事中我明白了,我們要節約現在的能源,從一點點小事做起,離開房間隨手關燈,平時節約用水……每個人節約一點,那就是很大的力量,不要等沒有了才知道它們的珍貴,讓我們一起來節約並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資源。
※ ※ ※
古人云:「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珍惜資源不僅是人類傳統的美德,更是人類生存的不二法門。
所謂:「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即是對大自然索取有度,對資源節約使用,遵從一種「合於義」的節儉生活方式。觀昔時之人生活雖較為困苦,但能知慳儉以養德,不貪求,不妄取,讓大自然生生不息,地球亦因此能風調雨順。然而今非昔比,人們生活物質較為充裕,世人不但不知惜福而儉,更而無比的浪費,在資源過度索取與浪費下,造成大自然生態之破壞,形成水土失調,風雨不順,此皆是眾生浪費過度之結果。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世人應知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地球對環境污染的吸收能力以及對資源枯竭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要想在未來的世紀裡與大自然和睦共處,共生共榮,從當下該珍惜身邊每一項來之不易的資源,切莫以為資源不貴而大肆浪費。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