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遠以前,有一隻與眾不同的水牛王,牠有著莊重的姿態,稟性仁慈善良,富於同情心,品高德重,因此有很多水牛,都紛紛前來歸附。
一日,水牛王與牠的眷屬來到一條河邊,在這地方有青翠的草可食用,並且地方寬廣,能有足夠的空間讓牠們行走,因此便在此安住下來。
河邊的另外一旁,住著一隻獼猴。這隻獼猴來到水牛住的地方,見到水牛王氣宇不凡,行止安詳,又有眾多眷屬,於是心懷嫉妒,對著水牛王破口大罵,並拿起地上的石頭朝著水牛王不停地丟,最後對水牛王說:「快點離開,這裡是我的範圍,你趕快帶著水牛們離開這裡。」
水牛王看到這情形,不但沒有以惡攻惡,心當中也沒有起一點瞋心,態度依然安詳自在,默然受之而不加以報復。
過了沒多久,另一群牛也來到此處,獼猴看見了一樣辱罵,並一把抓起地上的小石頭,擲向牠們,這群牛看到了水牛王寬大為懷的表現,心中生起尊敬之心,並且效倣水牛王忍辱的精神,也不對獼猴起瞋恨之心,只是安靜地離去。
不遠處,有一隻脫隊的小牛,正趕著要追上群牛,牠看到了這幕景象,因而當獼猴對牠毀罵並也以石礫丟打時,雖然心中懷恨,很想對這隻獼猴報復,但是心裡想:「前面的大牛們,遇到獼猴態度如此惡劣,卻忍心不動,亦不加以傷害對方,我身為小牛,應該跟大牛學習牠們的忍辱精神,不跟這隻惡獼猴一般見識。」於是小牛決定不理會獼猴,繼續趕路。
水牛王前行不久,經過一片樹林,一位遊居其中的樹神好奇地問水牛王:「我看到獼猴如此不講理,對你又罵又打,依你的力量,對付牠一定沒有問題,而你為什麼不還手,給牠一點教訓,反而默然不應呢?」
水牛王回答:「世間上所有事情皆有因果,獼猴對我謾罵,同樣也會對其他動物做出這樣的行為,等到惡因緣現前,牠的惡報就會現前,看到牠不識因果,而不斷造惡,對牠起慈悲心都恐有不及,怎麼忍心加害於牠?況且若我真的動手,依我力量如此大,一下子就將牠致命,那自己將來也會遭受惡報,所以忍辱才是對自己生命的最大保障。」
這隻水牛王即是釋迦牟尼佛修菩薩行時之化現,由於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中常行忍辱、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最後終能圓滿佛果。
※ ※ ※
世人就因為不知修,長遠陷入迷矇的道途之中,無以知返,由而可知蓄養度量就更顯得重要。有度量,才能有容,也才能步入修的境界。又度量亦是造福的大本,所謂:「量大福大,量小福小。」更修至如天地般,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廣量。
想跳脫迷途,心中必須開闊舒展,不爭長短,不爭是非,任何毀謗、辱罵,不與爭辯,不存怨恨心,不存退悔心,不招惹麻煩而擾亂心思,放下一切外在的雜事,以修為重,以蓄養為樂,以道為榮。
五濁(眾生濁、見濁、煩惱濁、命濁、劫濁)世界,煩惱處處,如不能包容一些事,就無法享清福。紅塵世界,如不能蓄養度量,就無法忍受大小俗事而自尋煩惱,何苦呢?人生不如意之事,轉眼成空,人生短暫,本無可爭,亦當無可怒者,何苦罣礙呢?更何況累劫輪迴,各人有各人該了之願,多照管自己的正事,拋開一切,安份守本。
蓄養度量是正本清源之道,也是遠離迷途的關鍵,當徹底的覺醒,才能有回歸本真的希望。
摘錄自迷途知返.思歸覺路-第二四章蓄養度量,不墜迷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