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諗大師是趙州的一位得道高僧。一天,權重位高的王大帥帶著自己的幾個兒子到寺裡來拜佛,臨走時從諗大師端坐在禪座上問:「施主可有所得?」
王大帥答:「佛在心中,慈悲為懷!」
從諗大師說:「慈悲不在於嘴,而在於行!」
王大帥聽後若有所思。
王大帥回去後,勤理政務,秉公執法,懲惡揚善,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四方百姓交口稱頌。
二年後,王大帥又帶著幾個兒子來到寺中參禪拜佛,從諗大師聽說大帥到了,走下禪座步出大殿外相迎。
王大帥臨走時從諗大師又問:「施主可有所得?」
王大帥答:「廣種善因,不求善報!」
從諗大師點了點頭。
王大帥回去後輕徭薄賦,養民生息,興修水利,推廣種植技術,治下百姓日漸富足起來。不料王大帥的所作所為嚴重侵犯了朝中權貴們的利益,權貴們聯合起來參了王大帥一本,王大帥被削職為民遣返原籍。
臨行前王大帥又帶著幾個兒子到寺中參禪拜佛,也順便向從諗大師告辭。從諗大師早早步出山門外迎侯。
見面後,王大帥不解地問:「我第一次上山時大師端坐於禪座,第二次上山時大師殿外相迎,如今我乃一介布衣,大師反而步出山門迎侯,何故?」
從諗大師微微一笑反問道:「為百姓而丟棄了官職與榮華富貴,施主後悔否?」
王大帥答道:「佛說眾生平等,無有貴賤,為民脫離困苦何悔之有?」
從諗大師說道:「施主不僅能悟道而且能力行,貧僧豈有不越迎越遠之理呢?」
從諗大師與王大帥相視而笑!
※ ※ ※
夫修身之道,祇在誠虔,絕無貧富,男女、老少之別也。人能堅強意志,不氣餒,不退縮,遵守聖訓而自勉於庸德庸言之行持,必能了脫生死而超凡人聖。
今日一旦為人,儘管物質生活是日常所需,但是用而不奢,切莫沉迷於五音,五色之種種生理感官之享受。人終極一生,除了物質之外,應好好思考精神方面之平衡,亦即做人責任方面的徹底擔待,此包括孝親尊長、友愛兄弟,並將此仁愛之心擴而大之,回饋於社會,報效於國家。另者,個人之心靈上應有滿足之寧謐,不貪不怨,怡然而自得。總此以言,才是生命之責任,亦是生命之享受,了悟及此,乃真正悟徹人生真諦者也,亦就是把抽象之人生,轉化為實際之人生,並且是快樂無憾的人生。
中庸云:修道之謂教。修身立德,謀福萬民,固然是人生幸福之路。但是,人有無明,所以起怨瞋,人有習性,所以重名利,所以教之以聖賢之道,曉之以禮義之規,此謂之教化。人皆有善性,雖因累世輪迴而積下污染之習性和無明,而產生今天爭鬥慳吝之痛苦,但人總有冷靜之時刻,在冷靜片刻當中,應思考痛苦之因由,探索癥結所在,余相信,祇要世人俱誠深省,進而學禮習義,由聖賢遺訓之理來勤勉勵行,必能去苦得樂,變消極為積極,是謂:修道之真諦。
余今宵略言「修道」為題,使世人了悟,自身週圍,一切皆道,包括言行舉止,應對進退等等日常行動,無一不是道,使有志於修道者知曉由何而修,從何入門。言語雖淺近,卻是進道必行之途徑。誠者成也,有誠心者,修之必成,勉之!
儒宗寶典第四卷-談:修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