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去攻打魯國,到了郊外的地方,看見有一位婦女一只手牽了一個孩子,另一只手抱了一個孩子,這樣地走著,齊國的士兵就去追她。
那位婦女就把手裏抱著的小孩子丟掉,帶同牽著的孩子一同跑了。
士兵把那位婦女追到了,就問她:「你丟棄手裏抱著的孩子,卻帶了牽著的孩子一同逃走,這是什麼緣故呢?」
那位婦人回答:「帶著走的,是我哥哥的兒子。被拋棄的那一個是我自己的兒子。我看當時的情勢,這兩個孩子是不能共同存活的,所以我寧可把自己的兒子丟了!」
齊國的將官聽了就問說:「哥哥的兒子和自己的兒子,那一個比較親呢?」
那婦人答道:「對於自己的兒子,是一種私愛。對於哥哥的兒子,是一種公義。拋棄自己的親骨肉,雖然心中痛苦,可是從公義上來說,這是對的!」
齊國的將官就叫自己的軍隊停止前進,不再去攻打魯國。他感歎地說:「魯國的婦女尚且曉得行義,這種仁義的國家,那裏可以去攻打他們呢?」於是便帶兵回齊國。
那位婦女先前丟掉的自己孩子,也得以保全性命。
魯公知道這一件事,就送給那位婦人許多禮物,並且尊稱為「義姑姊」。
※ ※ ※
人在日常生活之中,要求其正與宜,實在不易也。因人之生活,因時宜、情緒、環境之不同,致而導致行事上之差異,所以要拿握得正與宜實在不是簡單之事,故因而有所偏失,在偏失之情況下,也就難免造下不正之事,致過錯之主因也。
然如有其心,不讓自己有任何之偏坦,則必先三思而行,不論大小之事,先則緩之,再行定決之,就可歸於正而適其宜矣。當然如是倫理道德上之正事,則不必思慮,秉心而行絕對沒錯,如果是其他之行事,得須力求其正,力求其宜,可免恩怨不平之來,造成禍害之根,不但可藉以成德,更可使自心坦然,除此之外,還可正正當當、堂堂正正的俯作無愧矣!盼世人能以此思悟行之,造己無虧之盛德,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 正宜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