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鳥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卷三,樂府歌辭,戰城南
在城南進行戰爭,然後戰死在外城以北,死於荒野,無人埋葬也沒關係,反正烏鴉會將屍體吃掉。請幫我跟烏鴉說,請為我們嚎哭一番吧,我們士兵們戰死於野外,想必也無人幫我們埋葬,到時候我們死屍勢必難逃被禽鳥啄食的命運。
此詩作者已經不可考,這首詩乃是屬於〈鐃歌十八曲〉之一,〈鐃歌十八曲〉所寫主題,都以戰爭為主,而詩中則描述了戰爭過後的淒涼景象。
漢代的戰爭是幾乎不曾間斷的,翻開史書,動輒見到匈奴掠奪漢土,殺掠了幾千人的記載。自尚武好戰的漢武帝掌權後,開始對邊患採取強硬的態度,征伐不斷,為了捍衛國土,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將軍,屢屢派兵出征,每次戰爭,死傷皆甚慘重。
因為戰事不斷,民生疲敝,最後使得漢朝內部虛弱,《漢書》描述當時天下變得虛耗,甚至出現了人民相食的慘狀,最後漢武帝發現了自己好戰的個性,使得國家元氣大傷,因而下詔罪己,偃息戰鼓,與民休息。
這首詩反映了漢代戰爭頻仍的慘況,以及人民對戰爭的厭惡。詩中描述了死屍遍野,受烏鴉啄食的慘況,並道出了而除了死亡之外,戰爭對經濟與物資的影響也甚鉅。在詩中,詩人點出了戰爭的另一項影響:不只是戰死的屍體堆積無數,死傷慘重,也因為橋樑上修築了堡壘,通道被阻塞,無法前往耕作,影響了農作物收穫量。無奈的人民要想為國家盡忠出力,也沒有辦法,這也是為甚麼戰爭導致整個國家民生疲敝的原因。
這首漢朝的樂府別出心裁之處在於,從戰死亡靈的角度出發,以無奈的口吻,請前來啄食屍體的烏鴉先為戰死的士兵嚎哭一番,做為哀悼儀式,並悲涼地表示:「反正無人會來收屍,我們左右都逃不過您的利嘴。」死者已死,這首詩歌所描述的不是戰時的浴血場景和受傷的痛苦,而是戰爭過後,屍橫遍野的淒涼場景。
以描述屍體及想像亡靈著手,披露了戰爭的殘酷與無奈,記錄了因戰爭而生靈塗炭的後果,而民生社稷的諸多損失亦不在話下。平民百姓對於戰爭的觀感,已然明白宣於紙表。
著名的唐代詩人杜甫的三吏、三別記載了唐代安史之亂中所見所聞,其中的〈石壕吏〉,也反映出了戰爭造成家破人亡的現象: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踰牆走,老婦出看門。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辭;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傍晚投宿在石壕村,聽到半夜有吏卒前來捉人,老公公跳牆逃走,老婆婆前去應門,說三個兒子都效力於國家了,只剩下還在吃奶的孫子跟孫子的母親,若是真的要什麼人力,就讓老婆婆我到軍中煮飯吧。聽老婦人說完,彷聽到低聲啜泣的嗚咽聲。而當天亮杜甫離開這個家庭時,只剩下老爺爺跟他道別了。杜甫藉由記載側耳所聽聞,反應出戰爭時人民被逼迫貢獻戰力,致使家庭破碎。
著名美國搖滾樂手巴布狄倫所寫〈敲敲天堂之門〉(Knocking On Heaven's Door)這麼敘述著一位垂死士兵的獨白:
「媽媽,請幫我把徽章取下。我已經用不到它了。天慢慢的黑了,黑得我幾乎要看不見。敲敲,敲敲天堂之門……媽媽,請幫我將槍放到地上吧,我再也無法對他們開槍了,那片寬廣的烏雲越來越接近,我想我正在敲那通往天堂的門,敲敲,敲敲天堂之門……」
這首反戰歌曲藉由士兵死前的呢喃,突顯了戰爭造成的不必要死亡,每一個戰士背後都有一個家庭,都有企盼他們歸來的家人,都是珍貴的個體。能與家人相守,安平順逐,命終天年,這在太平時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人生,卻在戰時成為著望。一個完整的家庭會被拆散,一個生命必需被迫持槍對向另一個陌生人?或者成為餓殍,遭逢曝屍荒野的命運?對戰爭的無奈控訴。
古今中外,人們所冀求的不就是「和平」二字而已。
中文經典一百句。古詩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