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佛住世時,有一比丘發心遠離塵囂,來到鄰近河邊的僻靜森林,獨自一人於樹下靜坐,心中滿懷希求能在道業有所成就。
不過這位比丘,身雖處於僻靜的林中,過著寂靜的生活,外表看似無求,但心中的欲望總是蠢蠢欲動。當今日食用到好蔬果,飲用到甜美的泉水,景色怡人,身心就舒服暢快;若遇到氣候不佳、或飲食粗糙,便心生煩惱,甚至怨天尤人。心念隨著色、聲、香、味、觸等外境起伏不定,時而歡喜、時而憂愁,心中始終無法安定。
如此日復一日、春去秋來,匆匆十二年的歲月過去了,這位比丘依然沒有得道,於是心生煩惱,想著:我如此的用功,為何還是凡夫一個?
佛陀知道這位比丘得度的因緣即將到來,就化作一位沙門,來到比丘所居住的森林,與比丘一起精進用功。
一日,當夜幕低垂,明月高掛之際,兩位比丘共同看見一隻烏龜從河中慢慢的爬上岸邊,而遠處正來了一隻饑餓的狐狸急於尋找食物。
狐狸看見烏龜,張口就咬。烏龜為了保命,急急忙忙將頭、尾、四肢往殼內收。狐狸以前爪撥弄龜殼,發現莫可奈何,就漸漸遠去。
當狐狸離開之後,好不容易保全性命的烏龜也緩緩將頭尾、四肢向外伸展,最後又爬回河中。
兩人皆看到這一幕,比丘告訴佛陀化現成的沙門,烏龜有保護生命的龜殼,所以狐狸無法傷害牠。
化沙門回答說:「世間的人,還比不上這隻烏龜呢!烏龜遇到危難,知道收起頭尾、四肢。而世間人完全不知無常殺鬼時時窺視,要想奪取自己的生命,反而恣情放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追逐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造做種種惡業,使得煩惱魔、死魔、病魔有機可趁,就這樣隨著業力的牽引,在六道的輪轉中,無有止盡受百千萬種的苦難。這一切都是由於心念無法作主,才會感招生死流轉的苦果。」
化沙門接著以一首偈勸告比丘:「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比丘聽聞此偈語心開意解,斷除對世間色、聲、香、味、觸的種種貪求,專注一心修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
「險之道,儉於目可以養神;儉於言可養氣;儉於慾可以養精,儉於事可以養心,儉於心可以出生死,是儉為萬化之柄。」
※ ※ ※
眾生在日常起居上,通常處於偏頗之中,有失莊嚴之言行舉止,失儀者卻在日漸增加當中。
世間人的(眼根)原本只是作用在觀察之(視覺)感官上,讓眾生在走路時,行車方面,不會互相追撞;(眼根)的作用,原本僅供在適當時察覺路況,何時可以前進,何時可以向左轉或向右轉,及何時應該停止步伐,如此的作用而已。但眾生卻是眼根常不莊嚴,在行車間偏愛觀看美色,因此經常發生一些不必要之車禍事端;原本眼睛只是給世人用來觀察學習知識,明白真理的用途,卻有人失去眼的莊嚴性,移用在淫詩穢詞及春宮圖上。
(耳根)原是作用在聽取真理,聆聽師長訓誡及人際相處的溝通上,卻有人將耳根用來聽取是非言語,造成世間紛亂,致使耳根不淨不莊嚴,導致常患耳部諸疾以敗壞耳根。
(鼻根)原是用在嗅聞大自然的氣息及供呼吸用,然而世間人卻常用鼻來嗅聞肉品味及男(女)人香水味,導致鼻子不莊嚴,常產生鼻部諸疾而敗壞身體。
(舌根)原僅供眾生辨別口味(酸甜苦辣澀)等之辨別,卻被世人用來遍嚐人間百味,使之好逞是非、兩舌,造作諸業障,令舌根莊嚴不在,敗壞身體而使口舌常產生諸疾。
(身體)原本僅供眾生造福人群之用,卻被用來拿取權勢名利,而敗壞身體,使身體不清淨、不莊嚴,於行住坐臥無法自在,更不能莊嚴。
(意根)原本僅供眾生,用來分析事理及決定事務之用途,卻被世人用以謀奪、興訟、欺詐、拐騙,使意根不能莊嚴,敗壞五臟六腑。
因不能莊嚴,致使六根無法清淨,只有腐化身心靈;眾生若身心靈獲得健全、康泰,應莊嚴六根,使六根趨向清淨,始能通達天心人意也。
寶德雜誌第39期-述論:六根清淨道心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