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太上道祖註解《道德經》1/3

太上無極混元教主 元始天尊 降
  序
  真道難談,真道難說;真道難言,真道難書。自古至今《道德經》五千言盡述真道之機,但是奈於文言深奧,文義深藏,因此使有心人探究道德真機者,往往望而生畏,不知所云。
  今聖天堂諸生崇尚道德,推行普化大任,夕道甚勤,當仁不讓。此種精神感召 太上道祖下凡註解《道德經》,尤以在文言文義方面,一理貫通;更原文對照,白話通俗,使有心深究道德真義者,能夠一目了然,洞徹真機。故此書一出,誠為修道者之福音,智慧者之聖典,讀書者之經書;更是人生永恆之真理,哲學之泰斗,又是一本通俗最簡明的翻譯法。
  因此,凡是觀看此書者,定能領悟 道祖的真實智慧,進而腳踏實地,確實履行道德之真義,方不失 太上道祖下凡註解之苦心。
  今值《道德經註解》完成之際,特降壇加頌其德,是為序。
元始天尊謹序於台中聖天堂
天運甲子年十月初八日


靈寶天尊 降
  序
  大道久遠,奈何世人偏行羊腸小道;大道光明,奈何世人偏向黑暗之途。
  故,人心不古,已成事實,在此之際幸有南贍部洲台疆寶島,台中聖天堂,適時適途,奉旨開堂闡教,諸生道志,如虹貫日,感召天心。因此 仙佛紛紛降鸞著書。尤以 道祖老子,慈悲惻隱,一來為了開示道德真機;二來為了扶助聖天道務發展。所以不惜雲路迢迢,臨壇註解道德經,更以通俗白話文翻譯成書,書中字字珠璣,言言沉檀,深入淺出,微妙精深,誠為無上大法一氣呵成之巨作,更是末世之指針,茫海之燈塔。
  故,此書一出正可復興道德之文化,振起世人崇尚道德之共鳴。希聖天諸生能廣傳天下,有德之士能誠心助印,俾使此書流傳不朽。
  茲值道德經註解即將付梓之前,特降序,以為勉。
靈寶天尊謹序於台中聖天堂
天運甲子年十月初八日


廣成子仙翁 降
  序
  道隱無名,道隱無言;道隱無形,道隱無相,但是「道」之無名、無狀、無形、無相;卻顯其有名、有言、有形、有相,更藏於「道德經」五千言之中。只是世人智慧淺薄,靈根日昧,難以體悟,難以力行而已。
  故末法以來,能透視道德真機者,寥寥無幾。今 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為了使道德真義能廣播世人知曉,不惜瑣屑之煩,下凡註解道德經,更以最通俗最簡明之方法翻譯成書,讓人人皆能體悟真實的道德良知,使人觀看此書,好比 道祖登壇說法,一樣親近平實。
  所以,有心深入道德經八十一章之士,不必再受古文之隔閡,而不能領悟 老子的真實智慧。 吾希天下有德之士,在此書出版之後,能宣化知音,使五濁惡世漸入清平之象。今道德經註解即將付梓之際, 余特臨壇祝賀,願此書一出芸芸蒼生,咸歸彼岸,是為序。
廣戊子仙翁謹序於台中聖天堂
天運甲子年十月初八日


本堂主席 關 登台
  序
  溯自癸亥年九月十九日本堂奉旨開堂闡教以來,神人在歷盡滄桑,蓽路藍縷之下,諸子艱苦奮鬥,方能推行道務之進展,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也。
  余觀此種現象,亦欣慰無比,因為本堂之道務,除了諸天仙佛降壇著書之外,尚承蒙善心人士,默默扶助之功,始能完成如期之巨作。苦心血汗,並無白流。尤以 太上道祖臨壇所註解之道德經,人人注目期待,人人樂見其成。可見末法之中有好道之音,默默行善之士。
  今此書在千呼萬呼之下,終著成功,道德精華盡洩無遺,希天下之士,凡閱此書者,當沐手誠心閱讀,如遇深奧妙理難以體悟之處,只要閉目靜心幾分,遂能深入其妙,體會內在真實之智慧,得到內在震撼之寧靜,此是道德經精髓之處。
  今值此書出版之前,余特作序以為勉。
天運甲子年十月初八日


  老子道德經


  觀妙章第一 第一講 道與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道這一個字,是表示宇宙萬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虛空之間,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因此人類是難以使用語言與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可是,世人卻偏偏喜歡以語言,或文字去表達這個道,而目說得很多很多。
非常道:依我看來,這只是口頭之道而已,因為這個道,如果是可以講出來,或是形容出來,就不是真正本來的道了,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因為講出來的道,只是描寫與形容而已,與事實畢竟是距離很遠的。
譬如說:一張桌子,就是一張桌子,你就是巧奪天工,畫得跟真的一樣,畢竟還不是真正的桌子,這就是,本來的東西與形容描寫的差別距離。可是世人就是這麼頑固,喜歡門戶之爭,都去強調我們才是道,你們不是道,而且每個人所強調的道都不一樣,更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衡突與矛盾。因此,我看到這種情形,才發覺到,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已經不是真正的道了,因為這只是形容與描述而已,而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述的,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談到說:「我說法四十九年,實在是沒有說法的,如果你們以後講,我有說法,就是在毀謗我。」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對道的體悟,也是難以使用言語代替的,所以修行的人,如果自己不去體悟大道的話,只想依靠別人的說詞,像這樣的了解,還是離道很遠的。
名可名:名這一個字,是指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之前的名字,那個時候宇宙萬物,都沒有名字,可是沒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名字。
一旦到了,宇宙萬物變成有形體,可以看得出來,又可以摸得到的時候,人類就會給它立個名字,可是這只是人間的巧立名目而已。
非常名:因為萬物是經常在變換更改的,因此這個名字也就跟著變換更改。譬如人的名字,隨著人的死亡之後,這個名字也就跟著死亡。所以有名字的稱呼,都不是並正長久的稱呼。
無名,天地之始:所以說,沒有名號及沒有名稱的東西,才是天地之間的原始。
有名,萬物之母:照這樣說來,稱呼與名字,不就像萬物的母親嗎?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以我說,人的心靈在清清淨淨,連一點欲望也沒有的時候,才能觀察出一切萬物的本來面目,如果在心中充滿欲望的時候,所觀察到的,只是萬物的外表而已。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以上兩種人的心境不同,所以所觀察到的事物,當然就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這不是很玄嗎?
玄之又玄:在如此玄妙之下,如果我們再深入去探討的話,便可得到更玄妙的問題,你相信嗎?
眾妙之門:所以我說,研究道這門學問,的確是所有玄妙之門中最玄妙的了,你說不是嗎?

  觀竅章第二 第二講 相對論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假使為了表現美好的形相,就一再去虛偽的巧扮,像這種作為,難道還能算是美好嗎?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讓別人知道,才去作善事,那麼這種行為,還能算是行善嗎?
故有無相生:因此凡事沒有有的感覺,就沒有無的感覺,因為有與無是相對的。
難易相成:沒有困難的感覺,就沒有容易的感覺,所以困難與容易,也是相對的。
長短相形:沒有長的名稱,就沒有短的名稱,所以長與短,也是相對的。
高下相傾:沒有高的名稱,就沒有下的名稱,所以高與下,也是相對的。
音聲相和:沒有小聲的分別,就沒有大聲的分別,所以小聲與大聲,也是相對的。
前後相隨:沒有前方的分別,就沒有後方的分別,所以前方與後方,也是相對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聖人知道以上這些相對的問題之後,為了要超越褒獎與煩惱的包袱,所以他就以無為的心去處事,因為以無為的心處事,他就不會感到困擾。因此他對人民的教化,就不喜歡以辯論的語氣去實行。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他會學著天地培養萬物一般,不辭辛勞,而且不自傲,更不視為己有一樣的無為。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因此聖人,他以天地之德為榜樣,所以就做了許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許多事情之後,還是感到自己沒有做一樣。因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這個榮譽。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像他這樣寬容大量的涵養,連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緣,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萬古流芳啊。

  安民章第三 第三講 無為之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一個人最好不要標榜自己的尊大,就不會讓人去爭取虛名的地位,那麼人與人之間,反而能達到和平相處。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要特別去標榜,或是珍藏難得的財貨,這樣別人的不會有貪欲的妄念,而淪為盜賊。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因此,由以上的啟示,我們就可以了解,如果不去見,那些足以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心思就不會受到外物的迷惑。
是以聖之治,虛其心,實其腹: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斷除一切的邪思妄念,為首要的步驟。因為能斷除邪思妄想念,身心才能神清氣爽,精神飽滿。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再來又教人,消除高傲與自滿的骨氣,及不擇手段的互相競爭之心,能夠這樣的話,爭端就平息了。再其次,是增加人的體魄,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以及堅定自強不息的概念,更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詐的心智,及爭奪的欲念。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像這樣教化人民的方法,縱然有幾位詭計多端的陰謀家,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照這樣無為,又安然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天下那裡還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不盈章第四 第四講 道的功用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道體雖然像虛空一樣的渺茫,然而它所產生的能量,卻能讓萬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淵兮似萬物之宗:它深厚博大的樣子,不就像萬物的宗主嗎?
挫其銳,解其紛:因此它的本性是虛無彌漫的,決不鋒芒顯露,這就是它沒有爭強好勝的鬥心。就因為它不與萬物相爭,所以它有解脫紛擾的寬宏大量。
和其光,同其塵: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塵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
湛兮似若存:在清靜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見它的妙用,是如何的廣大又變化無窮,難怪凡俗的人,難以觀察它的跡像,只是說它好像存在的樣子。
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道體既然如此的玄妙,在天地之間又無跡可尋,所以吾也不知它的來歷。但是它應該在主宰萬物的上帝之前,就有了它的存在了。

  守中章第五 第五講 天地與聖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萬物,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天下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其實天地化育萬物,是遍及一切的,聖人博愛的精神,也是遍及一切的,他們的心境,絕不存有偏狹之意,與分別之念,因此萬物的退化,完全是隨著他們的因果造化,這怎能怪罪天地的不仁慈,或是聖人的不仁慈,其實這完全是人民自己所作所為,自己招來的因果禍福啊。
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
多言數窮:因此天地與聖人的心境是無為的,而現在有些人的思想,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能守中庸之道,常常以為自己很聰明,妄作主張,固執己見,互不相讓,像這種作為,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嗎?
不如守中:如果要像以上這些多余的做作,倒不如守住中和之道,譬如說:
一,眼睛如果不多看,魂氣就隱藏在肝髒。
二,鼻子如果不多嗅,魄氣就隱藏在肺髒。
三,嘴巴如果不多說,神氣就隱藏在心髒。
四,耳朵如果不多聽,精氣就隱藏在腎髒。
五,身體如果不多動,意氣就隱藏在脾髒。
以上這五種神氣,如果能夠守中,身體中的五氣自然歸於本位,濁精自然化為元氣,元氣自然化為神氣,神氣自然歸於虛無之中,這就是修身的要訣,性命的關鍵,學道之人不可不知呀!

  谷神章第六 第六講 無形的真神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是為玄牝:天地有無形的真神,人體有無形的元神,這都是虛無妙有的,看也看不到的。現在我們就簡稱,祂為萬物之母吧!
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萬物之母,雖然毫無門路可尋,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而出,從此而入,因此祂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呀!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所以妙有之門是至虛至無的,是用之不盡,取不不竭的,像這種變化的玄妙,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來就有的。

  無私章第七 第七講 無私之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從無法計算的年代之前,天仍然是這個天,地仍然是這個地,可見它的生命是長久的,那麼天地為什麼能夠如此的長久呢?就是因為它不是自己生長自己,而生長萬物,不為自己而為別人,所以它能夠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因此聖人,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也學著天地一樣,將自己的事放在後面,將別人的事放於前面,可是祂的靈性,卻永遠在別人之上。
外其身而身存:祂雖然將自己置之度外,但是祂的真我,反而永遠長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這就是聖人,祂沒有私心,反而能成就祂的偉大。而且等到祂的身體死了以後,祂的靈性永遠超脫三界,不再受到六道輪回之苦,還受到後人的敬仰,這就是祂沒有私心,反而得到了好處。

  若水章第八 第八講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世人都想學善,今日吾就來講最上等的善到底是什麼?那就是水了,為什麼呢,不信的話,我可用以下的比喻去分析之: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水的善德在那裡呢?就是它利益萬物,滋潤萬物,也不去爭名爭利,爭功爭大。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二,它處在眾人所厭惡又卑下的地方,這就是它最接近道的作為了。
居善地:三,它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能隨處而安,真靜自守。
心善淵:四,而且它的善德,淵深得很,幾乎難以測量,為什麼呢?因為它能夠沉靜,又能和合萬物之用。
與善仁:五,水施予萬物,皆出自於仁愛之心,這就是它的仁慈。
言善信:六,水本無言,可是無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適時而去來,這就是水的信用。
政善治:七,水的滋潤萬物,就好比處理政治一樣,遇熱就升成雨露,多余就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的現像,不就是水善於處理政治的表現嗎?
事善能:八,水在行事方面,又能盡其所長,如行舟渡筏,滋潤萬物,煮飯燒菜洗衣,無不是水的善能。
動善時:九,在舉動方面,很合乎自然的,如水流到圓的地方,它就成為圓形,流到方的地方,它就成為方形,氤瘟的時候,就會下雨;晴天的時候,它就升華。人如果能夠像水一樣,不違背天時行事,不妄做,不妄為,不妄言,這才是學習水的善德。
夫唯不爭,故無尤:尤其水不與它物相爭,所以它物也不會與水相爭,這就是水以和的表現,所以如果人能夠學水的涵養與和氣,自然也不會有錯誤之紛爭了。

  持盈章第九 第九講 為人的道理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為人的道理,應該知道進退的分寸,凡事適可而止,不要自誇自大,因為自信自滿的人,往往就像水溢流出來一樣,得不償失的。倒不如放下自大自滿的心,使得自己安逸恬適。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自恃自己聰明才智,就鋒芒顯露的人,將會受到別人的排斥與打擊,因此這種人就不可能受到別人的擁載與愛護。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金與玉雖是珍貴之物,但仍是身外之物,因此縱然是富有之人,金玉堆積滿堂,一旦臨命終時,還是守不住的,所以修道之人,倘若能直取身中之金玉,養性命之真常,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也。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還有富貴之人,如不生驕傲之心,他人必定會以讓恭之心,禮敬於你。倘若貪戀富貴又驕傲自得,這將使人嫉妒批評,又是自取禍殃的開始。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所以,只有成功身退的人,才最合乎自然的天道了。

  玄德章第十 第十講 修道難易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修道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因為人心一外馳,魂就與魄相離,那麼你們能夠保持神不外游,意不散亂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你能夠專守先天的元氣,如嬰兒赤子一樣,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你能洗除貪執之心,自淨其意,使心靈清淨澄澈而毫無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你能在愛國家愛民族,或是治理國政的時候,保持一種天真博愛,自然無為之心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人心為一身之主,那麼你的一身之主,在喜怒哀樂出入動靜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守住安靜柔弱呢?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你們能夠在事物完全明白之後,還能保持不以聰明為驕傲,而守住無見無聞,無為無欲的境界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以上這些道理,其實都是要你們學習天地一般,因為天地雖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是它仍然不把萬物當成自己的。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它生育萬物,養育萬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還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長養育萬物,還不認為自己是主人翁,像天地這種作為,便可稱為最深,最厚最高,最遠,更難以立名的德行了。

  虛中章第十一 第十一講 無的用途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車輪要三十支徑木,插入中間的軸心,這個車輪才有作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制造盛物的器具,要留個中空的地方,這些器具才能盛物。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建造房屋,開鑿門窗,要留個空間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所以說,有形的東西是給人方便使用的,無形的空間,才是活動的地方,如天與地之間是中空的,才能讓萬物來去無阻,通行無礙,如天與地之間,沒有這個中空的地方,萬物就沒有活動與生化的余地了。

  為腹章第十二 第十二講 追求外在的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追求外在的形色,將離去本性的靈明,譬如聲色貨利本是身外之物,但是受到眼睛物欲的影響,就會流逸奔馳,因此五色使人的本性趨於迷盲,就是這個原因。
五音令人耳聾:貪求外在的聲色,也會使人本性蒙蔽,一旦蒙蔽了本性,正法的聲音,就難以聽入心靈之中,像這種人不是好像耳聾的人嗎?
五味令人口爽:人一旦貪求食物的滋味,本性便被味覺所惑,所以五味常使人的本性流逸奔放,而不知本性之中,淡中有味,如子曰,飯疏食飲水,而樂在其中,此就是真味也。
馳聘田獵,令人心發狂:如果人無所事事,每天騎著馬,追逐鳥獸打獵競技,這種人將會使自己瘋狂於鬥爭之心,導致身心不寧,而迷失天賦之本性。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擁有珍貴寶物的人,常使自己行動受到妨礙,而過份虛榮的人,往往會不顧節操以至身敗名裂。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聖人知道物欲之害,所以在為人處事方面,就不去強求物質的享受,一心一意,常養性中之腹飽,不愛外物而亂心,就是這個原因呀!

  寵辱章第十三 第十三講 寵愛與羞辱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寵辱若驚:世人皆注重於寵愛與羞辱的差別,所以一旦遇有外來的寵愛或是羞辱,就感到驚慌而不知所措。
貴大患若身:而聖人就不同了,祂對於別人的寵愛,就好像我們有這個身體一樣的禍患,因為人身是四大(水火風土)假合。
何為寵辱若驚:為什麼寵愛及羞辱會讓吾感到驚慌呢?
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因為寵愛就好像得到功名富貴一樣,有一天恐怕又要失去,而羞辱就好像被辭職的人,將要受人嘲笑。
何為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為什麼有身體是禍患呢,因為人生在世,有了此身,便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聖人便將這個身體當做禍患,更將別人的寵愛與羞辱看成,我有這個身體一樣的禍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所以有道的人,他雖然得到尊榮的地位,但是他不視為自己的榮耀,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尊貴,就是天下人的尊貴,自己的榮耀,就是天下人的榮耀,像這種有道之人,我們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
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因此,如果有人貴重自己的身體,但並不為了貪享榮華富貴,而是為了拯救天下眾生的大任務,像這種人,我們就可以將天下托負給他。

  道紀章第十四 第十四講 無相無聲無形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視之不見名曰夷:看不出什麼東西,就叫做無相。
聽之不聞曰希:聽不出什麼聲音,就叫做無聲。
搏之不得名曰微:摸不著的東西,就叫做無形。
此三者不可致詰:以上三樣,無相無聲無形,就是道體的微妙,所以世人是看不見,聽不到又摸不著,這就是道體的不可思議之處。
故混而為一:雖然無相無聲無形的理論,可以分開來說,可是它的本體其實還是混合的。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而有形的世界就不同了,凡是有一邊明的,就有一邊是暗的,如上面是明的,下面就是暗的。而道體的微妙就不同了,它上面不是明的,下面也不是暗的。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它綿綿不絕,充塞於天地宇宙之間,似乎是有個物體,又難以立言,因為它畢竟是非常虛無的東西,雖然它生長了萬物,而又好像不是它生長的。
是為無狀之狀: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物體。
無像之像,是謂恍惚:所以有人說道體為恍惚不定的,好像有,又好像沒有的。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如果你想在前頭去迎接道體的話,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頭,你要是想在後面跟著它,你還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因此聖人就是秉著持著,這古始以來就存在的道,去治理世間的一切。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所以,我說能夠知道古始之道的人,就是知道,道的系統的人,因為這個系統,就是道的綱紀呀!

  不盈章第十五 第十五講 古代的有道之士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時候的有道之士,他們的靈性是微細奧妙的。他的本性是永遠通達的,這都是外人難以窺測,難以了解的玄機。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就是這樣難以窺測他的玄機,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有道之士的話,也只能勉強形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比如他們在處理事物方面的行動,絕對不會急迫衝動,就好像古時候的豫獸一樣,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的冰結凍了,才敢走過,否則未等到河水結冰,就魯莽走過去,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嗎?
猶兮若畏四鄰:他慎獨的工夫,就好古時候的猶獸,要下山一樣的謹慎,不敢擾動山下村莊的百姓,否則牠的生命就危險了。
儼兮其若客: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他為人恭敬的樣子,就好像身為主人,禮遇貴賓一樣的謹慎,不敢輕舉妄動。
渙兮若冰將釋:在心性清靜方面,他對一切外緣的干擾心不染著,就好像春風中的冰,自然的解凍散開一樣。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就好像一塊木頭尚未雕琢一樣的樸實無華。心胸的開闊,就好像空曠中的山谷,能夠虛受一切,涵容萬物。
渾兮其若濁,:並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將自己混合在污濁的水中一樣。這就是聖人不自以為自己是聖人,所以才能成為聖人,凡人自命不凡,所以才越像一個凡人的道理呀!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所以,誰能像他們(古時有道之士),在動蕩之中,還能除去心中污濁的惡水,使他慢慢的澄清呢?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誰能在安定自守之中,久久以待使體內的清正之氣發動呢?(另本多孰能陽以久靜之徐陰,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因此能夠保持以上這章道理的人,他一定是虛心知足的人,不自滿不自傲的人。就是因為他不自滿,不自傲,只是為了世人著想,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復命章第十六 第十六講 致知的極點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致虛極,守靜篤:如果人能夠致知,達到虛無妙境,虛空妙有的時候,便可達到大智慧到極點。達到大智慧的極點,又能誠心誠意的守靜,達到最高止境之時。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那麼萬物的生長,孕育,死亡,我們就能從無形的氣胞,觀察到有形的物體,又能從有形的物體,觀察到無形的氣胞,這些生生化化的過程,我們不難去發現它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的奧妙。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因此雖然萬物是眾多的,但是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生命的根源。萬物回歸到自己生命根源的,叫做靜,靜也就是回復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回復到真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長生,知道什麼是長生的人,可說是明白,什麼是假我,什麼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不明白,靈性不滅的人,大都是胡亂想,或是異想天開的人,因此容易輕舉妄動,一旦輕舉妄動,往往就要招來災殃了。
知常容,容乃公: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他能容受一切,無所不包,所以這種人的心胸開朗,更是大公無私的。
公乃王,王乃天:像這樣至公無私的人,就會將挽救蒼生,視為己任,這就是聖人了,所以聖人也稱為王,既然是王,必然是順天行事了。
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能夠順天行事,就合乎真常之道了。能夠合乎真常之道的人,就是假我的肉體死了,也不會六道輪回了。

  知有章第十七 第十七講 國君的治世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太上不知有之:上古時候,有德的聖君,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使天下百姓不知不覺的自化,如此人民暗受聖君的恩賜,仍然不知道有聖君的存在。
其次親之譽之:再其次的賢明國君,雖然不能像上古的聖君一樣,淳樸無為,但尚能以德教化百姓,親近百姓,如此仁德的國君,還能得到天下百姓的稱贊頌揚。
其次畏之:再其次的時期,再其次的國君,他教化百姓,就以刑政與賞罰去治理人民,這時候的人民,就知道畏懼國君了。
其次侮之:最差一等的國君,就無道無德了,他只會以權術愚弄人民,所以人民也就開始輕視侮辱國君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這種國君本身的誠信不足,所以人民也就不相信他呀!
猶兮其貴言:因此想要達到上古淳樸的治世風氣,首先必要貴重他的號令,誠信他的語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使人民都能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人人都能順利將自己的事做好,這種國君的治世,才可算是大功告成了。可是大功告成之後,人民還是不曉得這是國君的功勞,反而說這是很自然的事嘛!所以這種國君的治世,才是最上等無為的國君呀!

  四有章第十八 第十八講 仁義與孝慈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廢,有仁義:很多事情是很巧妙的,不相信你看,當大道難行於世的時候,才顯出仁義的可貴,大道普行的時候,反而現不出仁義在什麼地方,也不知什麼叫做仁義。就好像上古時代,人心純樸,順天行事,大道普行,到中古時代,大道就漸漸難行於世了,因此至聖孔子,看到大道就要廢棄的時候,便大力提倡仁義。這也是大道廢棄以後,才出現的仁義呀!
智慧出,有大偽:但是一旦到了,科學越發達,社會越文明的時候,人心越奸巧虛偽,到那個時候,人民也不遵守仁義道德了。因此投機取巧,欺詐攻訐的事,也就層出不窮了。
六親不和,有孝慈:當六親和的時候,雖然有孝慈的人,但因為六親祥和,就顯不出有什麼孝慈。而且因為人人孝慈,則不知誰是孝慈,一旦在六親不和的情況下,倘若有人還能守孝慈的事,這就難能可貴了,更顯出這個人的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有忠臣必有奸臣,但是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就顯不出誰是忠臣,誰是奸臣,一旦到國家戰亂的時候,奸臣則賣國求榮,忠臣便盡其無私之心,舍身報國,成為萬古不朽的忠臣之名,因此是國家昏亂有忠臣。

  樸素章第十九 第十九講 回復純真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真正的聖人,不自以為聖人,如至聖先師,孔子在世的時候,以聖人之行,但不以聖人之名自居,反而使他的聖名長久,就是因為他能夠棄除智巧的心機,順其自然,反而能夠讓人民學習他言行的榜樣,這對人民來說,是利益百倍的。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在力行仁義的時候,也是一樣,不必刻意去標榜自己,能夠這樣的話,人人才能回復到孝慈的自然本性,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比如說,人人都不以奸巧的手段去騙人,那麼其它的人就不會起盜賊之心了。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以上這三種理論,有些人認為是多余的,文章是難以感化天下的。所以我就另外傳下一種啟示,來教導天下的百姓。
見素抱樸,少私無欲:就是持守樸素純潔,少思寡欲,回復到純真的本性。

  食母章第二十 第二十講 視萬物為一體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絕學無憂:只要斷絕奸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沒有分別計較的憂愁。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比如在接待對話之間,輕輕和氣的回答,唯,和不耐煩回答,阿,這兩句話同樣是聲音,相差沒有多少?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雖然相差沒有多少,可是在別人聽到耳裡的感受,就不同了,一種是覺得良善的,另一種就覺得惡意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所以只是一句話的應聲回答,良善與惡意,就很明白的表露出來,每個人相信都覺得很可怕,我也一樣不能不怕呀!
荒兮其未央哉:可是世人不修心德,心田寶地都好像荒廢的田園一樣,忿恨貪欲的雜草到處叢生,不去修剪。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這種貪欲無厭的樣子,就好像要參加豐盛的筵席一樣,很想嘗試。又像春天登上高台,遠眺風景一樣的愉快。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唯有我的心境淡泊恬適,心清意定,就好像嬰兒在母體的懷抱中。
乘乘兮若無所歸:好像動,又好像不動,沒有思欲,也沒有煩惱,像這種不沾染世俗的樣子,又好像無所歸的游子一般。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不像世人經常自得意滿,尤其在追求功名利祿的時候,就像有用不完的才智與能力,而我的才智與能力。就好像遺失一樣,心境之中空空洞洞。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我真像愚人啊,是那麼的無知無識,渾渾沌沌的,尤其世人的眼目,謀慮多端,就好像很精明銳利的樣子。唯有我昏昏昧昧,像無知的小孩,還有世人斤斤計較的樣子,就好像很會分別,唯我像沒有知識的人,不知道怎樣去分別與計較。
澹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所止:哈!我的心恬淡寧,就好像大海一樣的深闊廣大。像風一樣的飄搖自在,不執著一定的住所。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世人都仗恃自己聰明才智,以為自己很有作為,而我呢,就像一位愚頑又鄙陋的粗人。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唯有我跟世人不一樣,是因為我一心以道為重,視萬物為一體,就好像時時要吸食母奶的嬰兒一樣,得到母奶,性命可全,失去母奶,性命就難保了呀!

  從道章第二一 第二一講 道的顯現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如果想去洞悉,德的真實面目,惟有從道體之中,才能夠找出目標與答案。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那麼道體又是什麼呢?它本自無形,又無一定的形像。是恍恍惚惚的,說有又無,說無又有。
惚兮恍兮,其中有像:可是,在這恍惚之間,它又具備一切的形像。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這恍惚之中,它又包涵了天地一切萬物。
窈兮冥分,其中有精:它是那麼長遠,又是那麼幽深,在這長遠幽深之中,又具有生命之源的東西,難以窺測的原素與原理。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而這些原素與原理,又是非常真實的,如天地沒有這些原素,天地就不能悠久,人類沒有這些原素,人類就不能生存。而且其中又包涵了,應用不失其時的信驗,與循環不息的根據。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所以它從古代到今天,它一直還是存在的,它的名字也沒有消失,更沒有改變,像這些跡像,已足以讓天下人,去印證去體會,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但是,我何以發現這些呢,就是道,給我的啟示。

  抱一章第二二 第二二講 不用爭奪的爭奪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1]。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曲則全,枉則直:能夠虛受委屈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是很完全的,能夠涵受冤枉的人,他的心性一定是最坦蕩率直的。
窪則盈,敝則新:能夠低心下氣的人,他的心靈一定很充盈圓滿。能忍受穿用破舊衣物的有德之士,他的心地,一定非常清新。
少則得,多則惑:能夠減少自己欲望的人,他的心中反而什麼都有,什麼都得到。所以說,貪求外在物質的人,他的內心是最迷惑的時刻。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因此聖人的心境是充實的,他抱持著,心的原點,佛性,就足以為天下人的模範。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所以說,不固執自己成見的人,他的心才能夠明白。不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才是全對的人,他的德性才能夠彰顯出來。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誇耀自己功德的人,才是最有功德的人,因為他將功德,保全於心性之中,沒有遺漏,不誇耀自己才干的人,他的才干才能長久,因為他不驕不傲,更受人尊敬。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因為他不與人爭奪,但是他不與人爭奪,反而天下的人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他爭奪。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因此古人所說,委屈就是完全,的道理,難道是虛偽的言語嗎?所以說,能夠時時誠於中的人,天下自然就歸向於他。

  同道章第二三 第二三講 自然之道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減少言論的爭辯,更合乎自然的道。你看狂風刮不了一早晨,他自然就停止了。暴雨下不了一天,它也難以再下了。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誰刮的狂風?誰下的暴雨?就是天地啊!誰能比得上天地呢?天地這麼大,如果不順乎自然而為,尚且還不能長久。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小小的人呢?何必去違反自然,去爭辯是非呢?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所以說,想修行大道的人。如同面對一位有道的人,我們就以道來互相研究討論。
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如果面對一位有德的人,我們就以德來互相勉勵。如果面對一位失意的世俗人,我們就以慈悲的心去安慰他。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能夠這樣做的話,你跟有道的人在一起,有道的人也感到很快樂。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你跟有德的人在一起,有德的人也感到很快樂。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你跟失意的世俗人在一起,失意的人也感到很愉快。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因為無形的道,是很微妙深遠的,可是有些人,對道就是信心不足。有些人根本不信,所以你就是強辯也是沒用啊!

  不處章第二四 第二四講 多余的貪吃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跂者不立:凡是腳跟不著地,只是翹起腳尖,就希望出人頭地的人,反而站立不穩。
跨者不行:凡是跨著大步,想要走快的人,反而走不了多遠,就要累了。
自見者不明:因此,以私我之見,而好求於表現的人,反而會令人唾棄,更讓人覺得,他的心性還是不清明。
自是者不彰:以為自己的意見是全對的人,反而讓人不敢苟同,覺得他的意見有些偏差,如此一來他的意見,反而不能得到贊同。
自伐者無功:自我稱功的人,反而讓人覺得他是位好炫耀的人,而且讓人懷疑他所說的功勞。
自矜者不長:經常自我誇耀自己本事的人,也是一樣讓人否定他的能力,因為他驕傲的缺點已顯露出來,還有什麼真正的長處。
其於道也,曰余食贅行:以上這些好勝好強的行為,站在道的觀點來看,就好像肚子已經吃飽了,別人叫你再吃,不是等於多余的貪吃嗎?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像這種行為,動物或植物的東西尚且討厭,更何況我們是萬物之靈的人類。因此有道之人,了解這些道理之後,就不會這樣了。

  混成章第二五 第二五講 道的真面目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渾成,先天地生:道的真實面目,本來就是無名的,但是我們相信它是一個大物體,一個混成物,也即是鴻蒙未判之前,天地未分之前的無極。它在天地之未分前,就有了,所以是,先天地而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它沒有聲音,也沒有形相,超然於萬物之上,因此它是亙古不會改變的。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而且它周行天下,循環不息,你看萬物,沒有一樣不是依靠它而生生化化的,所以它可以說是天下萬物的母親啊!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像這樣微妙的變化,吾不知道怎樣去稱呼它,只好給它取個名字,叫做道。如果再勉強去取一個名字,就應該稱為大。
大曰逝:大到沒有極限,不就是消逝了嗎?所以這個大,也不是最恰當的名稱,應該稱為逝。
逝曰遠:消逝到極限,不就是很遠了嗎?所以這個逝,也不是最恰當的名稱,應該稱為遠。
遠曰反:到很遠的地方,又能夠循環回來,不就是返嗎?所以這個遠,也不是最恰當的名稱,應該稱為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因此,能夠生天生地生萬物的道,是最大的,其次是能夠覆蓋一切萬物的天,它也是大的,再其次是,能夠承載萬物的地了,它也是大的,再其次,就是能盡天地之德的聖王了。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所以在宇宙之中,可分為四種大,而聖王就居於其中的一種。
人法地:但是世人只知道聖王大,而不知聖王之所以為大,乃是效法於天地之德。因此人受大地的承載之恩,也應該法大地才是。
地法天:地受天的覆蓋,所以大地也時時刻刻,在效法天的法則而運轉。
天法道:然而道又是天的依歸,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則而周流不息。
道法自然:而道呢?它是生天地萬物之母,它是無為的,像這樣無為而為的做法,不就是好像它是在效法自然嗎?因此我們修道,行道最後的步驟,也當效法道的無為自然,也就是說有功德於天下也不去居功,有能力也不仗恃自己的才干,這樣才能達到,無爭無欲無為的自然境界。

  輜重章第二六 第二六講 輕與重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心性穩重原是輕浮妄動的根基,心性清靜鎮定本是急躁暴氣的主人。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所以聖人,終日之間,不離穩重清靜的心,如果有外出的時候,因為身份極為榮貴,所以離不了載著衣物糧食的兵車。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雖然外表看來,是極為尊貴又美觀,可是他的心,仍然要安然穩重,不可受到尊貴美觀而紛擾心境。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可是有些擁有萬輛兵車的君王,他就不同了,他不知道以自身的修養為重,而輕浮妄動於聲色貨利之間,因此他不知自重,自身就輕了,自身輕了,天下也就輕了,所以,這就是他自取滅亡的時候。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所以我說,輕浮的人,他就是想早日失去自己的根本。就好比躁動的國王,想早日失去他君主的尊位一樣。


  襲明章第二七 第二七講 至善的人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行無轍跡:至善的人,他行善於天下,心裡沒有虛偽的做作,也不想讓別人知道的念頭,因此他的心中,絲毫不留下行善的痕跡。
善言無瑕謫:而且至善的人,他說話的時候,純粹是自然本性的流露,因此他所說的話,就是真理,所說的既是真理。當然就讓人心服口服,所以也就沒有缺點讓人責備。
善計不用籌策:更何況至善的人,他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所以他所做的事,不用什麼計劃,一行一動,都是仙佛的顯現。不像凡人,想做好一件事情,都是用盡心機,結果無論怎麼算,怎麼計劃,所做的事,還是離不了因果輪回。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還有至善的人,他的心境,物我兩忘,純粹自然無為,不去執著身外之物,所以他的心門,不必使用門鎖,別人也偷不了他的解脫之心。不像凡人巧設機關之門,裝設門鎖,可是最後,還是被奸詐之徒破壞。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而且至善之人,他立了誓願,要救度天下之人,因此他時時刻刻,不會將這個誓願忘記,因此天下的人,也時時刻刻沒有忘記他的恩德。像這種不必立下條約,不必交換信物的約定,可是有誰能夠解開他們的約定?不像凡人經常以信物約定,或是立了契約書,好像已經用約定將兩個人綁住,可是到後來,還是難免有一方黃牛,而解除了約定。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所以聖人,他具有以上至善的心境,因此他常常懷著,善良的本心去救助別人。
故無棄人:他認為教育是不分別的,所以他不嫌棄人的貴賤與貧愚,一樣的施以教化。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所以他的心與萬物合而為一,因此他無論對動物植物,都沒有毀損與輕棄的念頭。這就是聖人他承襲古人的明德啊!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所以至善的人,他的言行很合乎大道,就成為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的作為,就成為至善人的資料。
不貴其師:但是至善的人,仍然不會執著,擁有老師的資格。
不愛其資:因為他希望每個人,都是至善的人,所以他也希望以後,再也沒有不善的事,成為他的資料。
雖知大迷:雖然他有超人的智慧,可是他仍然大智若愚。
是謂要妙:這才是了解真理的人,更是悟到精深之道的人。

  常德章第二八 第二八講 剛強與柔順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如果知道,什麼叫做剛強之道的人,他反而會守住溫和柔順的謙虛。為什麼呢?
為天下溪: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就好像叢山之間的水溝,以卑下自處,自然成為眾流之所歸。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能夠像眾流之所歸的人,他更不敢離開他的德性。就好像回歸到嬰兒的時代,那樣的無知,那樣的純真。
知其白,守其黑:如果知道什麼是真正潔白光明的人,他反而會像一位昏昧無知的傻人一樣。為什麼呢?
為天下式:因為他有內在的涵養,與眾人打成一片,又沒有自傲的表現。這才是天下人的榜樣。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一個人能夠做為天下人的榜樣,他的德性便不會差錯了。
復歸於無極:那麼這種人的心境是什麼呢?他的心境,就是回復到原始之前,那樣的無知無識,好像渾然忘我的境界。
知其榮,守其辱:如果知道什麼是,真正光榮的人,他反而會守住低下賤卑之道。為什麼?
為天下谷: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就好像山谷一樣,能夠虛受一切,自然使人歸服。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但是他的德性,反而比別人充足。就好像回復到木頭未割開以前的純樸無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完全。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因此木頭割開以後,只能成為一種器具使用。所以聖人守住,這無為的樸,就能包涵一切器具的長處,不像裁成的器具之後,只能有一種用處。所以它不就成為一切器具的主人翁嗎?
故大制不割:因此,大有作為的聖人,他寧願守住純真樸素無華,不願意像木頭割開制成器之後,滿身粉飾而且又帶著虛偽的外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