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太上道祖註解《道德經》2/3


  自然章第二九 第二九講 不要違背天意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如果為了滿足私欲去奪取天下,吾的看法是不可能的。
天下神器:因為天下是一種很神聖的東西。
不可為也,不可執也:不是有強暴武力的人,就可以去控它,也不是聰明自用的人,就可以占有它。
為者敗之: 因此如果想以武力去控制它的人,最後都會得到失敗的後果。
執者失之: 如果想以私欲去占有它的人,最後都會嘗到失望的痛苦。
夫物或行或隨:因為,人雖然是萬物之靈,可是也離不了物體的原理。譬如說,當你想走在前面,結果還是有人走在你的前面,當你想走在人的後面,結果後面還是有人跟隨。
或噓或吸:當你張開口慢慢的呼一口暖和之氣,後面就有一陣風將你的暖氣吹散。
或強或羸:當你想成為最強的人,總是還有人比你更強,因為人的身體總有衰弱的一天。
或載或隳:如果你想扛載重物,不久你就累了,你又要將所扛載的東西放下來。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所以聖人知道這些道理之後,他就不想去做過份的事,也不想去做誇大不實的事,更不想去做不必要的事。

  不道章第三十 第三十講 不可仗恃兵強力壯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如果知曉使用道,去輔佐國君的人,是不會仗恃自己的兵力,而去逞強天下的。
其事好還: 因為用兵去殺人的事,對方一定不服氣,一旦有機會,對方也會想盡辦法,來報復殺人的行為。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而且兩軍戰鬥所到的地方,農夫不能順利耕耘,都讓雜草到處叢生。
大兵之後,必有凶年: 等到戰鬥之後,人死的死,逃的逃,病的病,這都是造成凶荒之年的主要原因。
善者果而已: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是為了不使殘民害國的事繼續漫延,是為了討伐侵侮橫行的行為,才用兵,他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兵,只是求得平息亂世而已。
不敢以取強: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不敢仗恃自己的兵力,就去侵犯鄰邦。
果而勿矜: 而且善於用兵的人,他等到戰事平息之後,就不再炫耀自己的能力。
果而勿伐: 也不誇耀自己的功勞。
果而勿驕: 更不以驕傲的眼光去看待別人。
果而不得已: 因為他認為戰爭之事,是不得已才戰的呀!
果而勿強: 所以等到戰事平定之後,就不再逞強兵力了。
物壯則老: 因為逞強不是長久之道,譬如萬物它是循著自然軌道行走的,它由成長而壯大,由壯大而衰老,由衰老而死亡。
是謂不道: 所以仗恃逞強的行為,是不合乎大道的!
不道早已: 既然知道不合乎道的,就要趕快停止好強好勝好戰之心了。

  貴左章第三一 第三一講 用兵之道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 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 禮處之。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勇猛的精兵,銳利的兵器,精巧的戰艦,都是最好的兵器,可是它們都是殺人甚速的武器。也就是說,它們都是不吉祥的東西。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連一些動物植物或許都討厭它,所以有道的君子,是不輕易去使用它的。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因為有道的君子,平時都注重心平氣和。只有在用兵的時候,才使用陰謀的殺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由此可見,兵器是一種不吉祥的東西。不是君子使用的東西。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所以有道之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它。但是也要以心平氣和為首要的條件,就是戰勝了,也不以為光彩。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因為,如果你認為那是一件光彩的事,就是你的心裡很喜歡殺人。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喜歡殺人的人,就是難以得到天下人的歸服,所以在治理天下時,就難以順利了。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所以說,喜慶的事,都以左邊為尊上。只有遇到不吉利的凶事,才以右邊為尊上。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因此兵家以偏將軍站在左邊,表示他不是主將,人殺得不多。而上將軍呢,要站在右邊,表示他是主將,雖然他居於上勢,可是在他主權之下,殺人眾多,所以要以凶事的喪亂來看待。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這就是說,殺人殺多了,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哭泣。
戰勝以喪禮處之:戰爭勝利了,要以喪禮的心情去慶祝。

  知止章第三二 第三二講 知止之道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道常無名:未有天地之前,本來就沒有名字可言,可是雖然沒有名字,卻是造化萬物,養育萬物的根源,所以說,凡是有名字的,必定會變遷,凡是有名相的,皆是不實在的。因此道是常久存在的,因為它本來就是沒有名字。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樸是無名的比喻,好比木頭尚未分割前的名字叫做樸,若割開做成器具後,便有了名字,因此樸字的意思,就是表示未有天地之前,與道一樣的形像。所以雖然是小小的名字,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無名之樸,生化而來,因此天地之源,是尊貴無比的,就好比一個國王,有誰敢以宰相去稱呼呢?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因此,如果侯王能夠守住這種渾全的樸,就是無為之治了,萬物就自然了,百姓也可以和樂相助,安居樂業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不信你看,天地必先和合這個陰陽之氣,陰陽之氣就能夠調合,氤氳之氣,自然也就調合了,氤氳之氣,既然調合,甘露之水未有不降的。
人莫之令而自均:因此,上天如果降下這祥瑞的甘露,去滋潤萬物的話,也根本不需要人們去指揮它,或是去分配它,它就是會很自然平均的降下來。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但是,當國家還沒有安定的時候,不能制造一些有名的器具來治理天下,但是有了器具,能夠達到和平之後,就應該知道止了。
知止所以不殆:因為知道知止,就是歸於道,歸於道,就是沒有危險的禍患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就好比天地的運轉,順著軌道而行,又好像河川與溪水,流入大海一樣有了歸宿。有德的仁君,這樣去治理天下,就成為天下人的歸宿。

  盡己章第三三 第三三講 真正的永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知人者智:能夠洞察人的善惡與賢愚,能夠分別人的是非與作為,這些都是智的表現。
自知者明:能夠反省自己的過錯,知道自己的不對,這就是明白自己心性的表現。
勝人者有力:能夠戰勝別人,打敗別人,這是表示你有力量,有能力。可是你有力量,有能力去戰勝別人,去打敗別人,並不表示,你就是一位堅強的人,更非永恆之道,因為今天你有力量去戰勝別人,去打敗別人,待以時日,別人也一定千方百計,想辦法來打敗你,所以這就不是永恆之道了。
自勝者強:所以說,只有戰勝自己的人,克服自己的人,這種人才是最堅強的人,因為人的能力量不過百斤,但是若能守住仁德之心,才能真正戰勝一切,達到永恆。
知足者富:所以能夠知足的人,他的心裡反而沒有欠缺,沒有欠缺,就是不窮,不窮,就是富有的人了。
強行者有志:假使勉強去做事的人,就須要靠志氣,因為(沒)有這個志氣,他就好像一位半途而廢的失敗者。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所以說,一個人做事應該不要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如果能夠做到,不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去處理事務,才是長久之道,就是肉體死了之後,他的精神還是永留人間,他的靈性上升天堂,像這種人,才是真正的永生,真正的長壽了。

  成大章第三四 第三四講 天地的胸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天與地之間的能源是非常充沛的,可以任其自然的,要往左邊就左邊,要往右邊就右邊。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甚至於萬物依賴著它生長,它都不會推辭。而且它還在滋潤萬物與培養萬物之後,就是成功了,也不想去爭功,爭名爭利。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它甚至於以博愛的心去養育萬物,就像父母關懷子女一樣的愛護著,可是它還是不以為自己就是天地萬物的主人翁,像這種胸襟是何等偉大呀!
常無欲,可名於小:它無所欲望,也不居功,就好像它很微小一樣。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萬物生化以後,都歸向於它,它還不知來當主人翁,因為它能虛受一切,所以這種才是真正的大啊!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就好像聖人一樣,他總是不以為自己很大,這才是真正的偉大,更成就他的偉大。

  大像章第三五 第三五講 道的玄妙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執大像,天下往:大道之體是沒有形像的,就是因為沒有形像,所以天地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人的心如果能像大道之體一樣,無所不包的話,那麼天下之人,沒有一個不歸從他的。
往而不害,安平泰:如果天下的人,都歸從他,這是最好不過了,因為天下將要太平了。
樂與餌,過客止:可是等到太平安樂之後,也不可一味貪求享受,因為享受就像作客一般的短暫,是不能長久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只有道的顯現,彌漫在虛空之中,它是那麼的淡薄,那麼的毫無味道。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你想要去看它,又看不到它,你想要去聽它,又聽不到它,可是當你要用它的時候,卻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呀!這不就是道的玄妙嗎?

  微明章第三六 第三六講 物極必反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天下之物,物極必反,陽極必陰,陰極必陽,譬如月缺之後必圓,圓了之後必缺,由此可見,收斂隱藏之後,必定張明。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就好比秦始皇作長城,想鞏固自己的霸業,但是這種作法,違反了自然的天意,反而得不到民心的擁護。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因此凡事如果不循著自然的天意,而想以壓迫的手段去迫害,這是不可能的。例如有人要摧毀中華文化,反而使中華文化復興,所以是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如果想以不法的手段,去剝奪別人的生命,這也是不可能的,如猶太人奪了耶穌的生命,反而使耶穌揚名於後世,而且自古以來,忠臣孝子,英雄烈女,皆是奉獻犧牲自己,反而使他們的身名俱存,流傳千古。
是謂微明:像這種道理,看起來好像很隱微,其實是很明顯的,只是你們沒有去注意到而已。
柔勝剛,弱勝強:所以說,不能少看一些外表顯得柔弱的人,其實柔弱才能真正的勝過剛強,如聖人處事,他常以卑下柔弱自處,反而成就他的萬古流芳。
魚不可脫於淵:人一離開道,就被氣數所困,反而失去了目標,就好像汽車脫離了軌道,必然發生車禍,船沒有指南針,必然失去方向,魚一旦離開水面必然死去。
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所以說國家傷人的利器,不可使誇示於人,一旦誇示於人,就很可能危害了自己,因為他國也一定要制造更利害的武器來威脅你,如此戰事就更難以避免了。

  無為章第三七 第三七講 人民的自然歸化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雖然是無為的,但是因為他的無為,反而使它無所不為,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變遷,四季之調配,沒有一樣不是它的造化,沒有一樣不是從它的懷裡生長出來,所以是無為,而無所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因此假使一位君主,能夠守住無為的道,萬物自然就歸向於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但是在萬物歸順之後,難免還有些惡人,使出欺詐的作為。如果為君王的人,能善於挽救的話,只要以無為的道理去開導他,人民自然好清好靜而無爭奪。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倘若人民好清好靜無爭奪的話,則他們自然歸化於清淨自正了。

  處厚章第三八 第三八講 道德為上,仁義次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有道理的人,他做了許多善事,可是他心地善良,不想去占這份榮譽,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可是沒有道德的人,就不同了,他一旦做了善事,恐怕別人不知道,所以就到處宣揚。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因此有道德的人,他對人的犧牲與奉獻,是出自無為的,他就是做了許多好事善事,還以為自己沒做一樣。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但是沒有道德之人,他一旦做了一些善事,就銘記在心,像這種人的心,就是未能達到純真,因此對自己所做的善事,就恐怕失去名譽。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最有仁慈的人,他視萬物為一體,觀天地為一身,沒有分別之心,因此忘物忘我,渾然是無為而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可是有義氣的人,就不同了,因為他無法出自無為之心,所以在為人處事方面,往往失去仁德之心。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有些人以為自己很有禮貌,但是一旦遇到了對方沒有回禮,就很不高興,真恨不得伸出手來指著對方,強迫對方回禮。
故離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所以萬事的開頭,是先失去了大道,然是德才失去了,失去了德之後,仁也就開始失去了,失去了仁之後,義也開始失去了,失去了義之後,禮也開始失去了。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因此禮,只不過是忠信之心最薄的一種,到了這個時候,禍亂與災變,可以說就要開始了。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從這個時候,知識開始競爭了,就像花一樣,只擁有華麗的外表,一切就更顯得虛偽,這種虛偽的開始,等於是愚昧的開端,將到這個時候,大家都愚蠢與盲從了。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所以大丈夫做人處事,應該以道德為上,仁義次之。
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然後講求實質的意義,不要追求虛偽浮華的作為。所以凡是大丈夫的人,都是注重這方面而實質意義,不為虛偽的事物而煩惱,就是這個原因啊!

  得一章第三九 第三九講 道的根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昔之得一者:大道是清淨無為的,它的本體是精一無二的,所以道又稱為一。
天得一以清:自古以來,天如果得到一的話,就顯得很清明。
地得一以寧:地如果得到一的話,就顯得安祥寧靜。
神得一以靈:神得到一的話,就玄妙靈敏。人得到一的話,就明理清靜。
谷得一以盈:山谷如果得到一的話,就充足盈滿。
萬物得一以生:萬物如果得到一的話,就能生化成長。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君王如果得到一的話,天下就安定自足。所以這一切的事物,都很有密切的關係。
天無以清,將恐裂:否則天不清明的話,就會崩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地得不到寧靜,恐怕就會暴發天災地變。
神無以靈,將恐歇; 神得不到靈妙,恐怕就會衰頹消失。
谷無以盈,將恐竭: 谷得不到充盈,恐怕於要干涸竭盡了。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萬物得不到生化的話,恐怕就要滅絕。
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以正道去治理天下,還要以尊貴的高位自居,恐怕就要遭到顛簸坎坷了。
故貴以賤為本:所以說尊貴的人要以低賤為根本。
高以下為基:高尚要以低下為根基,這樣的話才能契合萬機。沒有分別之心才能和合。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因此侯王尚且要自謙,稱孤王寡人。這些名稱,不都是以低賤為本嗎?難道不是嗎?
故致數輿與無輿:不相信,以車子比喻好了,如果要算它的零件,當然很多,如果要算車子的數量,只有一部,一部就不用算了。所以由一而歸於無,無才是道的本體,回復到道的本體,才能合於萬物之用。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所以說,高貴的人,不要將自己看成寶玉一樣那麼的尊貴,不要將他人看成石頭一樣那麼的低賤。因為這樣已失去道的根本了。

  反復章第四十 第四十講 無有生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萬物皆在生生化化反復的運轉著,但是它無論怎樣的運轉變化,也是從道的本體中而發。
弱者道之用: 可是它雖然反復的運行,到最後還是要歸於柔弱與寧靜,就好像一陣風吧,它雖然很強勁,但是不久便要歸於平靜。又好比一陣雨,它雖然下得很大,但是下不了多久,還是要歸於平靜。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所以說,天下萬物皆從有之中而生,可是這個有,還是從無之中生化而來的。

  聞道章第四一 第四一講 道的尊貴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的賢人,因為根基深厚,見識超群,志量廣大,所以一聽到道,就志同道合,努力的去行實踐。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等根智的人,因為見識不足,對道的認識不清,所以雖然有緣聽到道,也有慕道之心,但是道心總是不能持續長久。
下士聞道,大笑之:下等愚頑的人,因為見識淺薄,不知道為何物,而且本性迷昧,貪享欲樂,所以一聽到道,就哈哈大笑。
不笑不足以為道:哈哈!如果這些愚昧的下等人,不笑的話,還不知,道的尊貴在於何處。
故建言有之:所以在古時候,有些先見之明的人,立下了一些含有哲理的言詞如下:
明道若昧:一,明白大道的人,他的作為必是機智全無,意念清淨,這種人因為大智若愚,所以從外表看來,好像很愚昧的樣子。
進道若退:二,行道的人,因為不作有為之事,不逞勞力之能,事事讓人三分,不敢先進於人。
夷道若類:三,有道德的人,因為心與道合,不作矜異之舉,不說矜奇之言,不分富貴貧賤,很平實感。
上德若谷:四,上等道德的人,心量廣大,涵受一切,如空谷一般。
大白若辱:五,心裡潔淨的人,像明月當空,蓮花出污泥一樣,雖然他們純真貞潔,可是他們仍不計較得失是非,好像受辱的樣子。
廣德若不足:六,有廣大德行的人,常常不自以為有德,所以仍很謙虛。
建德若偷:七,建立廣大功德的人,他常常不向人誇耀他的功德,就好小偷一樣,偷偷摸摸的去做,不想讓別人知道,所以是建德若偷。
質直若渝:八,聖人品性之質最為純真,但仍然不執著於事物分別之中,悠於他的本然天性,所以聖人的心好像是變的。
大方無隅:廣大的空間,如宇宙之大,浩瀚無垠,所以沒有角落可立,好像聖人之心,心量廣大,無邊際,無角落一般。
大器晚成:世上要完成一件大器物,必須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要成為一個偉人,也是一樣,必經時間與人格的考驗,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就,所以是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汽車跑的時候有聲音,飛機飛的時候有聲音,可是宇宙的律動,天體超音速的運轉,能夠響澈整個宇宙的大聲音,但是人住在宇宙之中,就好像人坐在飛機之內,卻聽不到他的聲音,所以是大音希聲。
大像無形:有形體的東西,一定是有限大,只有無形的東西,才能無限大,就像無極的虛空一樣,所以是大像無形。
道隱無名:道,雖是一切萬物的大根源,可是至玄至微,無形跡可尋,因為它很隱微,好像連名字都沒有,所以是道隱無名。
夫惟道,善貸且成:所以說,道,這個大生命力的本體,經常把它的力量,氣,借給萬物,資助萬物,成就天下的萬物,等到他們生成之後,不用了,才將借用的氣,還給道,所以是善貸且成。


  衝和章第四二 第四二講 道的造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2]。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生一:道的造化總原理是這樣的,道為萬物之本,但是道本無名,強名為一。
一生二:由一而分為二,則是有了陰陽,自然天地定位,就是二的數。
二生三:有了二數之後,就開始有了對待,有對待必有兩端,如善惡分別,有兩端必有中心處,所以一就開始成為三數。
三生萬物:因此易經的數理,就以三為生數,而演變的,一切飛潛動植,一切有形有色之物,就成為萬物了。
萬物負陰而抱陽:陰的一面,居於幽暗,而且是柔弱的,所以往往是萬物所持的正明面,因此陰以無形而身負其內,陽以有形身抱其外。
衝氣以為和:衝氣就是陰陽一氣的中心,虛中之氣。虛中之氣是含有萬物造化之機的,所以萬物得其衝,便有生生化化之妙,此中之理若以人身比喻如下,(目有)虛靈而能視,耳有虛洞而能聽,鼻有虛孔而能嗅,口有虛空而能吃,意有虛魂而能思,心有虛竅而能應,因此萬物,皆以衝虛為本。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因此,剛才所講的,皆以柔弱衝虛為本,就是因為它實在太偉大了。你看人都最討厭聽到,孤寡,不谷,這些話,但是高高在上的王,卻喜歡以它自稱,這豈不是以柔弱來自損嗎,如果侯王不自損,天下便不自歸了,所以以虛下為用,實在太妙了。
故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因此表面上,看來是受損的,實際上是得益的,在表面上看來,是得到利益的,實際上是受損的,如國君以孤王寡人自稱是損的,反而得到天下人民的歸心,如果國君以驕傲自滿來誇示天下的話,反而會受到眾叛親離。如桀紂將天下視為己有,驕滿自大,雖有天下而天下反叛之,就是一個借鏡。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這是右代聖人所教導的遺訓,我也就拿這個來教導別人。
強梁者,不得其死:也就是人生在世,應體悟大道而行,不可仗恃自己的力量,稱強霸道,或是向人誇耀,否則會得不到善終的。
吾將以為教父:所以我將以上這些巧妙的道理,當成父親教導我一樣,永遠的記住它。

  至柔章第四三 第四三講 柔勝剛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就是水了,水它雖然很柔弱,確能穿山透地。又以無形之氣為比喻吧!它能載運各種星球,所以這些無形柔弱的力量,往往能勝過有形剛健的物體。又好比聖人是柔弱的,祂常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這種身教勝於言教的無言之教,反而勝過其它的教育。又比喻天下的母親是柔弱的,可是世人無不是從母親的懷孕育出來的。所以無形柔弱的力量,外表看來是不中用,但它確是最偉大的。
無有入於無間:所以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有形間隔,以及有形體的東西,更能支配它們。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因此我才知道,這無為的益處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所以這些沒有言話的教化,不用言話的教化,實在非常有益的,如四時的變換,天地的運轉,萬物的生化。
天下希及之:像這些不言之教,天下實在很少有一物能比及的。

  知止章第四四 第四四講 身與名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與身孰親:身外的聲名與身內真我的生命,那一樣應該親近呢?
身與貨孰多:身內真我實質的生命與身外多余的物質,那一樣應該重視呢?
得與亡孰病:得到身外的聲名,與失去真我永恆的生命,兩者之間比起來,那一樣貴重呢?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所以說,過份的貪求物質與名利欲望的人,必定要勞心勞力,大費精神,結果失去越大。貪求利祿的人,必定喜愛寶貴的珍品,但是珍品藏很越多,反而使人嫉妒怨恨,結果往往身遭橫禍。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所以知足的人,他的心就減少貪求,身心自然超於無憂無慮之間,遠離了羞辱侮蔑之事,更不會遭到危險的禍事,像這樣的人,可以與天地共長了。

  清靜章第四五 第四五講 清淨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大成若缺:大有成就的人,反而謙虛待人,這樣的謙虛作為,在凡人的眼中,就好像尚未完滿的樣子,所以看起來有點缺失,其實這種人才是大有成就的人。
其用不敝:但是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在一般人看來好像不值得學習,可是他的一切功用,反而沒有絲毫的破壞,因為別人反而會更尊敬他更崇拜他,更擁護他更聽從他。
大盈若衝:因此在聖人的眼裡,能夠達到功德滿的人,心境就像虛無一樣,心裡反而什麼也沒有得到。
其用不窮:可是他的作用,反而生生化化,沒有窮盡。
大直若屈:就好像正直的人,反而能包容一切,所以有時在外表起來,就好像受委屈一樣。
大巧若拙:而巧妙的人呢?就好比聖人的心,根本毫無貪得的機心,也沒有多余的做作與行為,但以凡人眼光看來,就好像他們都是很笨拙的人一樣。
大辯若訥:所以說,對宇宙萬物有深刻體悟的人,此種人應該是最有辯解的人,但他反而體悟心中,難以言諭,就是有時候他講出來的大道理,別人也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因此大辯論的人,反倒像不多說話的人。
躁勝寒,靜勝熱: 人在急躁生氣的時候,雖然體內熱氣沸騰,暫時勝過寒冷的天氣,可是畢竟是不能長久,就像大風大雨一樣,雨過仍然天晴,風過仍然平靜,所以平心靜氣,才能永久勝過急躁的熱氣。
清靜為天下正: 所以說,清靜無為才是天下人民所應追循的目標,因為這樣能使萬物各得其所,人民各得其歸,天下自然就太平清正了。

  知足章第四六 第四六講 天下有道與天下無道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有道的時候,國泰民安,人人知足,這個時候,能夠用來戰爭的馬,都可以讓他在田野之中,糞田施肥,清閑自在。就好比有道的人,身心泰然,沒有心猿意馬胡亂奔馳之患,而以中正之道立命,以和煦之氣養身,自然清靜無事了。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但是一旦到了天下無道的時候,人人貪得無厭,這個時候,戰亂難免要發生了。因此,兵馬也都要生死於荒郊野外了,就好比修道的人,如果不守清靜無為的話,時時便會產生貪得無厭之念,導致心上之刀兵橫出,性中之意馬胡闖,不得一時的寧靜,這個時候,三魂七魄盡成魔君之輩,時時擾亂。五髒六腑盡為交戰之場,神無一刻之守舍,心無時刻之安閑,此就是人心無道之時,因此,性命怎能長保呢?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由此看來,天下罪惡之大的,還不能超過這些多思的欲望,如兄弟鬩牆,朋友反目,覆宗滅族之事,皆是一念之微所害,就好像星星之火雖微,卻可以燎原廣闊。所以說修行之人,先要止念,念頭如果不止,雖是日夜不眠的一心求道,但是只不過是勞形而已,因此學道之人就是受了欲望與不知足所害。
故知足常足:所以說,知足之人,無所不足,無往而不泰然。因為不求身外之物,反得身中自性之寶,如此之人,還有什麼可貪求的呢!

  天道章第四七 第四七講 自然的原則與定理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不出戶,知天下:天下總一個原則與定理,聖人是就是能夠體悟這個原則與定理,所以天下雖然很大,但是還是離不開這個原則與定理,所以聖人不必走出門戶,就可以完全知道天下的一切事物了。
不窺牖,見天道:因為宇宙天地之間,不過是陰陽動靜而已。陰陽動靜,不過是無極太極之理而已,聖人盡其本性,就是盡其天道,所以聖人之本性,就是行其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但是凡夫之人,則不同,每每要以自己的眼睛,來了解天下的事物,而不知天下的事物是不可窮盡的,所以凡夫俗子費盡了畢生的精力,走遍天下,迷於身外之見,反而更迷失自己的本性,所以是走得越遠,知道的反而越少,因為自己越遠離了本性,受到外物之染的原因呀!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所以說,聖人他反而不必走遍天下,自己只求淡然無欲,但他仍然可以知道一切的,何必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搜尋身外之物呢?眼前就是法界了,心上圓明的人,自然可以洞見一切,因此聖人不必行遠而可知一切啊!
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所以也不必視察外界,就可以說出自然法則的名目了。也不必去多余的造作,只要盡己之性,自然而就完成聖業了。

  日損章第四八 第四八講 無為的妙處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一個人如果是為了學問求知見的話,是有益的,但是這種益只是短暫的。而學道就不同了,因為學道是要損去知見,除去情欲,更要排除妄念,所以是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除了損去了知見,情欲妄念之外,更要把人情世態,及名利虛華一並丟棄,這樣物我兩忘,私欲淨盡之後,就是達成無為的境界了。
無為而無不為矣:有了無為的境界,就是無所不為了,可是這個無為,其中隱藏著深妙的玄機,是動中之靜,靜中之動的無為,是虛中之實,實中之虛的無為。譬如天之無為而四時能行,地之無為而萬物能生。因此人與天地合為三才,如果人能無為,真性了然,萬物的造化,無不在身心之中,此是人之無為的妙處。
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所以要得到天下,如果以私欲之心,或是仗恃自己的力量,去取得的人,那麼將不可得,所以一個真正體悟大道的人,他會以道德仁義去取得天下,如古時候的堯舜禹,這些聖人就是一個榜樣,不但取天下,又取得天下人民的心,這才是真正的取得天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而秦始皇就不同了,他以私欲的作為,想將天下納為己有,其實這種作為,反而使人痛恨,使天地神祇不悅,所以像這種取得天下的方法,是不足以效法的。

  德善章第四九 第四九講 聖人之心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所以說聖人的心,是隨百姓的心態習俗,隨宜制化的,祂不以一己之見教人,更不以私見或是分別之心待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所以聖人既然無分別之心,那麼看到善良的人,或是見到良善的事情,聖人也以仁慈之心去親近他;看到不善的人,見到不善的事情,聖人也一樣以仁德之心去感召他。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而且聖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皆以誠信待人,無論是守信的人,聖人他這樣對待他們,連一些沒有信的人,他也是一樣以誠信對待他們,使這些不誠信的人,能受到聖人的德信感召而歸於誠信,這就是聖人的德信啊!
賢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所以聖人生活於天下之間,每每為天下的百姓,因為不知泰然自處,更做出悖理越軌的醜事而擔憂,及感到恐懼不安,所以聖人何等的慈悲,他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而渾濁了自己清靜的性體。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因此聖人有這麼大的慈悲心,所以天下的百姓,皆以他為依歸,時時的仰望著他,想聽聽他的話,聽聽他的道理,想看看他,看看聖人的慈容,所以聖人有這無上的德威,他看到天下百姓,就像看到自己親生的小孩一樣,去教導去感化他,這就是聖人可敬之處啊!

  生死章第五十 第五十講 出生入生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出生入死:人與萬物一樣,凡出生於世,就有死去的一天。
生之徒十有三:可是人生存在生與死之間,可分為三種:第一種人,是小孩正在生長的年齡,這種比例,在十個人當中,占有三個。
死之徒十有三:第二種人,是老年,將死的年齡,也是十個人當中占有三個。
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第三種人,是在中年的時期,就轉向死亡的人,像這種人,也是十個人當中,占有三個。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這種人,他嗜欲太深了,自奉太厚了,常常因謀求衣食而勞累了生命,所以反而傷了生命,因此很早就歸向死亡之路了。
蓋聞攝生者:但是聽說很會攝養生命的人,這種人大概十個人之中,還不到一個人吧!這種人他了解真正的生死之道,所以他不屬於生,也不屬於死,他超越了生死的假相,所以他生在世,也不感到可喜,就是死了也不會悲哀,因為他已領悟到真我的生命,是不生也的不死的。
陸行不遇兕虎:所以這種人,在陸地上走的時候子,像不會遇到一些犀牛老虎之類的野獸,就是遇到了,這些野獸也不會去傷害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聖人慈懷愛物,不傷害萬物,就好像動物園的園丁一樣,他了解動物的心,動物也了解他的心,所以就不會被傷害了。
入軍不避甲兵:而且這種人,即使走入了戰場,也是出入無妨的,因為一個有聖德的人,不但是將軍敬畏祂,連兵卒都敬畏祂。
兕無所投其角:因此以上所說的,犀牛雖然凶悍,卻不以角去攻擊他。
虎無所措其爪:老虎雖然勇猛,可是看了這種人,爪子也好像失去了作用一般。
兵無所容其刃: 連兵卒作戰的刀器,看到這種人,也都不知道攻擊了。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聖人早已把生命托付給天地了,因此他把假我的肉體早已看空了,在我空之下,豈有死亡之理呢,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仇視與野獸這類的敵人,因為他已把萬物看成一體了。

  尊貴章第五一  第五一講 道的真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之:道為萬物之母,所以萬物皆從道體中而生的,但是萬物生出來以後。
德畜之:還要以德去滋潤它,這個德就是天地中的陽和之氣,這個陽和之氣能夠蘊育萬物使它生長。
物形之:成長以後才有種種的萬物,可是這些萬物,本來就是從無形的道所生的,與無形天地之德培育而成的。所以我們看到這些有形的萬物,才知道無形道德的偉大。
勢成之:但是在萬物生長以後,如果沒有四季寒暑的更替,陰陽互換的交流,則雖生長了萬物。也不能使萬物趨於成熟,所以勢之所在,就有陽春之氣的培物,及寒秋之氣的逼物,這些四時的代謝。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所以萬物沒有不尊崇道及貴重德的。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但是道雖然偉大,德雖是尊貴,卻不以偉大與尊貴而自命不凡,仍然以自然處之,可是它這樣的自然處之,反而得到永恆自然的尊貴。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所以道生了萬物,德滋潤了萬物,讓它們長大,又給它們撫育,又讓它們自立成長,又讓它們成熟,這些長養與覆護的大恩。
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道還不以為自有,像這些大有作為的事,它還是不仗恃自己的能力,雖然是萬物之主,但是它仍然不以主宰為自居。
是謂玄德:所以道實在是,具有極深遠的至德呀!

  守母章第五二 第五二講 道的本源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地萬物都有它的本源,這個本源就是道,道創造天地萬物,所以道是天地萬物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然知道天地萬物是道之所生,就知曉道為母,物為子;道為體,物為用,所以現在的人,只知物而不知道,是背道而馳呀!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因此當你認識這個道以後,就要秉守這創造天地萬物的道,就是身亡的時候,也不會感到恐怖與危險,因為你已經回歸到道的母懷中了。
塞其兌,閉其門:所以如果不想讓精氣神外馳,就要塞住了人的欲望之口。
終身不勤:修道之人,如果能塞閉欲望之口,與六賊之門,則一輩子受用不盡,不必動用多大的勤勞,自然可以成就大道的。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否則終身不知閉住這聲色貨利之門,只知仗恃自己的才能,而喪心爭鬥於紅塵之中,那就不可救藥了。
見小曰明:因此能夠察覺微小事的人,才是明白大道的人。
守柔曰強:能夠守著柔弱之道的人,才是真正強勝之人。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但是,明白大道還是不夠的,仍然須要回光反照,使得心德內外相應,這樣才能歸於靈明覺悟之中。
是謂襲常:能夠這樣做的人,就能達到身心無掛,安然自得了,更可說是實行大道已經習慣了。

  大道章第五三 第五三講 大道之行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夸盜。非道也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假使我有一些智能,要行於大道的話,還須要小心謹慎,因為不小心的話,還恐怕會走入歧途末路之中呀!這為什麼呢?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因為我看到了大道本來就很平坦的,很寬大的。可是偏偏有些貪妄的人,他喜歡尋找小路走,這樣的結果不但無益,反而害了自己,這些都留給我很大的警惕!
朝甚除:就以一些當朝的文武百官,為譬喻吧!朝綱都已經保不住了。
田甚蕪:百姓的田地也都已經荒蕪了。
倉甚虛:倉庫的稻米也已經快要沒有了。
服文采:但是還有一些貪官污吏,尚穿著華麗的衣服,來顯示自己的尊貴。
帶利劍:身上還帶著明亮的利劍,來誇耀自己的強悍。
厭飲食:不但如此,更是一心追求美餐,美酒來吃喝享受。
資貨有余:而且只顧自己的財貨有余,更不去接濟別人。
是謂盜竽:像這種人,不就是像極了惡人的作為嗎?
非道也哉:所以像這樣的作為實在很不合乎大道的。


  善建章第五四 第五四講 德的余蔭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天地之間,如果建立有形的東西,容易被拔去,購置有形的物品,容易被取走。因此唯有善於建立道德的人,才不容易被拔去,不容易披取走,這為什麼呢?因為道德是建立於無形的心中,所以沒有形體讓力量拔去,也沒有其它力量,能讓無形的道德脫落。
子孫祭祀不輟:所以能夠在生的時候,行乎道德的人,他死了之後,仍然有社稷宗廟,讓子子孫孫祭祀,代代相傳不絕。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因為他的德,實行於身,所以他的善德,才有如此的完美。
修之於家,其德乃余:所以說,一個有道德的人,他修德充實於身的話,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余蔭。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如果這個有德望的人,德化於鄉裡之間,則鄉裡之間必然能夠得到教化上的長處。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如果德化於國家的話,這個國家也必然會得到興旺。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如果德化於天下的話,也一樣能夠感召天下。
故以身觀身:因此我明白以上這些道理之後,我就以自己的身心體悟,去觀察別人的一切作為。
以家觀家:以自己的家庭教化,去觀察別人的家庭教化。
以鄉觀鄉:以自己的鄉裡教化,去觀察他的鄉裡教化。
以邦觀邦:以自己的國家教化,去觀察其它國家教化。
以天下觀天下:以現在的天下教化,去觀察未來天下教化。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所以我何以知道天下的變化情況呢?就是以上的道理推究而得的。

  含德章第五五 第五五講 德性深厚的人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之厚,比於赤生:包含德性深厚的人,就好像天真無邪的嬰兒一樣,那麼的無知識,那麼的順天自然。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所以毒蟲要螫他,他也不怕。猛獸要傷害他,他也不怕。凶惡的野鳥要撲抓他,他也不怕。因為他毫無傷人之心,亦無懼怕之意,心靈中純然物我兩忘,那裡會去顧忌毒蟲之螫,猛獸之害,以及野鳥的撲抓呢?
骨弱筋柔而握固:別小看這些嬰兒,雖然筋骨柔弱,可是當他握起小拳來,卻是非常的硬朗。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他雖然不懂得男女之間的情欲,更不懂雌雄之間的交合,可是他的真陽之物,卻能常勃起。
精之至也:這就是他的真精已達到極點的表現啊!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你看他終日的號哭,但是聲音仍不沙啞,這就是他保守太和之氣,已達到極致的表現啊!
和和曰常:因此由以上的舉動,我們可以知道,赤子之心,不但不怕外物的傷害,況且骨弱而握固,無知而陽舉堅,哭叫而不嘶啞,這些表現,就可知道嬰兒他保全了太和之氣,而我們不能保持這些太和之氣,就是我們欲心動而神亂,嗔心動而氣耗,情欲動而精散,這就是我們不能返回先天真常之的原因啊!
知常曰明:如果夠知道真常之道的人,可算是明白誰是真我的人,能夠明白真我的人,他的心自然能夠像秋天的月那麼明亮,像晴天中的潭水那樣明淨。所以,這種人,也是明智的人。
益生曰祥:這種人,也自然知道,保養先天太和之氣,以增益長生之道。能夠增益長生之道的人,就是吉祥的人了。
心使氣曰強:但是,現代的人,往往不去保固先天的元氣,反而妄動暴躁,自以為很剛強的樣子,其實這都是不對的舉動。
物壯則老:因為你妄動暴躁,這都是勉強的行為,勉強的行為,總是支持不久,支持不久,就好像萬物的強壯,就會老了,老了不是早日邁向死亡之道嗎?
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所以這都是不會合乎道的舉動呀!不合乎道的舉動,就要早日自我滅亡了!

  道貴章第五六 第五六講 悟道的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者不言:真正悟到道的人,心與道合,可是卻難以用言語表達,就像釋佛所說,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達摩祖師所說,達摩東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工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醮干洞庭湖。可見道是如何的微妙了。
言者不知:可是偏有一些好於炫耀自己的人,喜歡在大庭廣眾,高談闊論,行為乖張,高傲自取,其實這種人反而是不知道的人。
塞其兌:所以有道的人,他自先塞住了,他首先塞住了他的口舌紛爭。
閉其門:關閉他七情六欲之門。
挫其銳:折挫他鋒芒又高傲的銳氣。
解其紛:這一切才是解脫紛擾煩惱的方法。
和其光:同時,有德之人,他毫無高傲之心,就是有功於眾生,可是他的心與眾生的心,仍然能夠像燈光與燈光,在一起的時候那樣的混合。
同其塵:那樣的不矜奇,不立異,不粉飾,隨俗同塵。
是謂玄同:他的作為沒有一點特殊的地方,使人感到特別,反而與人共同相處。
故不可得而親:但是這種人,你想親近他,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心同虛空,是不染情欲的。
不可得而疏:你想疏遠他,也是很難的,因為他慈悲為懷,關愛世人,使人難以舍棄他的恩德。
不可得而利:你想利益給他,其實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淡然無欲,只是抱著,取之眾生,用之眾生而已。
不可得而害:你想加害他,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有解脫之心,能夠超出生死的假相。
不可得而貴:你想貴重他,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不貪慕榮華富貴的虛名地位。
不可得而賤:你想輕賤他,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心靈中時時懷有,如瑰寶般的牟尼寶珠。
故為天下貴:因此,外在的形像,以及褒貶毀譽,都不能打動他本心的自在,所以這才是天下最尊貴的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