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庵善悟住持雲居寺,每遇僧徒入室參禪而未能契合禪機、體悟佛法之時,他便用手握住僧徒的衣袖,面色嚴肅地責備說:「父母親養育了你的身體,明師良友幫助成就了你的志願。這裏內無饑寒的逼迫,外無差役征戍的辛勞,於此你不立下堅定之志,以勇猛精進之修行成就福果道業,將來有何面目見父母師友呢?」
僧徒聽到高庵善悟這一番開示激勵的言辭,不少僧徒禁不住泣涕不已。
高庵善悟治理寺院,教誡僧眾,威嚴整肅而又感動人心,就是這樣。
※ ※ ※
此一名詞,幾幾乎各家宗脈之諸天佛聖,無不苦口婆心而開示,故吾以最淺白直接而分析。
所謂「精進」,在修程上,即是突破目下的位階,而晉升更深層之位階。簡而言之,一個人由拜神而皈依,而增上、而出離,乃致成就,此一過程,必需是精進再精進。
然則,世人皆有劣根性、怠惰心,
若沒有深入,甚至領悟法教之可貴,則很容易時起怠惰而阻障精進。所以修行者欲求精進,必要先明白你來道場所為何事?若不明白來道場之初心,斷定終究是寶山枉走一趟,空手而出。
奉勸世之善德仔細研悟吾言,必有所得。
拱衡雜誌234期 述論:精進
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煩惱製造機
在一次聚會中,我認識一個「青春永駐」的朋友。剛看到她的樣子,我猜想她不過是個大學生,但聽她用行動電話處理事情時語調老練精確,我忍不住把她的年齡多猜了幾歲。
答案揭曉了:她年過三十五,自己擁有兩家業務蒸蒸日上的公司,是個日理萬機的總經理。
光滑的臉龐、樸實的穿著、開朗的微笑和溫柔的語調,只要不談公事,她看來頂多像是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有人問她:如何青春永駐,喝「歐蕾」嗎?
問的人大約只有二十歲,在她的腦袋瓜裡,三十五「should be」很老很老了。
「我不知道……大概是因為我……沒有煩惱吧!」
「沒有煩惱?」在我聽來,對一個每天要處理這麼多事的人來說,簡直是個天方夜譚。當下我以為她是那種「心裡波濤洶湧,表面故作輕鬆」的那種人。
「從前『年輕』的時候,常常為雞毛蒜皮的事就煩得不得了,連男朋友對我說:喂,妳怎麼長了顆青春痘,我都會煩惱得睡不著覺,心想:他講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不愛我了?」她笑著說:「直到……我大哥去世。」
我們安靜下來。
「我大哥從小就是個有為的青年,二十多歲就開始創業,他車禍去世前幾天,正為公司少了一筆十萬元的帳煩惱。
我大哥一向不愛看帳本,那個月他忽然把會計帳本拿出來瞧,管會計的是他的合夥人,因為這一筆帳去路不明,他開始懷疑兩個人多年來的合作是否都有被吃帳的問題。
我嫂嫂說,他開始睡不著,睡不著就開始喝酒,喝酒後就變得煩躁,越煩躁越喝酒,有天晚上應酬後開車回家,發生了車禍,他就走了……他走了之後,我嫂嫂處理他的後事時發現:他的合夥人只不過是把這個公司的十萬元挪到那個公司用,不久又挪了回來。
沒想到我哥為了一筆小錢,煩了那麼久……」
開口問,怕傷害了信任;不開口問,又製造了幢幢疑雲。有時我們的頭腦像個碎紙機,一張紙絞了進去,變成占據空間更龐大的紙屑。
她說:「我學到了一件事,不要創造煩惱,不要自找麻煩,就以最單純的態度去應付事情本來的樣子。這也許是我不太會長皺紋的原因吧!」
她總是開開心心,不只是人家願意和她相處,做生意時也會覺得和她合作很愉快。所以,生意做得越來越好。
每個人的周遭一定有一些看來像「煩惱製造機」的人,他們總在為不可能發生的事、不足掛齒的小事、煩死也沒用的事、事不關己的事煩惱,在日積月累的煩惱中,對別人一個無意的眼神、一句無心的話,都有了疑心病,彷彿在努力地防衛病毒入侵,也防衛了快樂的可能。
別人怎樣想我們、沮喪怎樣包圍我們,其實都是我們投射出來的,都是「魔由心中生」。除非你改變你的態度,一定要在你裡面找到原因。煩惱只是投影。
答案揭曉了:她年過三十五,自己擁有兩家業務蒸蒸日上的公司,是個日理萬機的總經理。
光滑的臉龐、樸實的穿著、開朗的微笑和溫柔的語調,只要不談公事,她看來頂多像是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有人問她:如何青春永駐,喝「歐蕾」嗎?
問的人大約只有二十歲,在她的腦袋瓜裡,三十五「should be」很老很老了。
「我不知道……大概是因為我……沒有煩惱吧!」
「沒有煩惱?」在我聽來,對一個每天要處理這麼多事的人來說,簡直是個天方夜譚。當下我以為她是那種「心裡波濤洶湧,表面故作輕鬆」的那種人。
「從前『年輕』的時候,常常為雞毛蒜皮的事就煩得不得了,連男朋友對我說:喂,妳怎麼長了顆青春痘,我都會煩惱得睡不著覺,心想:他講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不愛我了?」她笑著說:「直到……我大哥去世。」
我們安靜下來。
「我大哥從小就是個有為的青年,二十多歲就開始創業,他車禍去世前幾天,正為公司少了一筆十萬元的帳煩惱。
我大哥一向不愛看帳本,那個月他忽然把會計帳本拿出來瞧,管會計的是他的合夥人,因為這一筆帳去路不明,他開始懷疑兩個人多年來的合作是否都有被吃帳的問題。
我嫂嫂說,他開始睡不著,睡不著就開始喝酒,喝酒後就變得煩躁,越煩躁越喝酒,有天晚上應酬後開車回家,發生了車禍,他就走了……他走了之後,我嫂嫂處理他的後事時發現:他的合夥人只不過是把這個公司的十萬元挪到那個公司用,不久又挪了回來。
沒想到我哥為了一筆小錢,煩了那麼久……」
開口問,怕傷害了信任;不開口問,又製造了幢幢疑雲。有時我們的頭腦像個碎紙機,一張紙絞了進去,變成占據空間更龐大的紙屑。
她說:「我學到了一件事,不要創造煩惱,不要自找麻煩,就以最單純的態度去應付事情本來的樣子。這也許是我不太會長皺紋的原因吧!」
她總是開開心心,不只是人家願意和她相處,做生意時也會覺得和她合作很愉快。所以,生意做得越來越好。
每個人的周遭一定有一些看來像「煩惱製造機」的人,他們總在為不可能發生的事、不足掛齒的小事、煩死也沒用的事、事不關己的事煩惱,在日積月累的煩惱中,對別人一個無意的眼神、一句無心的話,都有了疑心病,彷彿在努力地防衛病毒入侵,也防衛了快樂的可能。
別人怎樣想我們、沮喪怎樣包圍我們,其實都是我們投射出來的,都是「魔由心中生」。除非你改變你的態度,一定要在你裡面找到原因。煩惱只是投影。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反覆思索「無所得」
蓮生/文
很坦白說,我的開悟,是反覆思索: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這是這句話,就是這短短的一句,縮成三個字:
「無所得。」
這三個字使我暈倒在地。
這三個字使我死去活來。
這三個字使我大慟特慟。
這三個字,包括了山河大地,包括了宇宙空間,包括了歷史文明,包括億億年無數的時光。
歷史王朝。
英雄好漢。
天子百姓。
聖賢盜寇。
忠臣奸臣。
貪官污吏。
全在洪流之中,消失殆盡,一切均「無所得」也。
在「無所得」之中,我發現了:
「出離心」。
「菩提心」。
「中觀正見」。
佛法所以是佛法,只因為具備了出離心、菩提心、中觀正見。
出離心—我教眾生出離世間。
菩提心—我教眾生即菩提心。
中觀正見—我教眾生無所得。
我個人強調「出離心」、「菩提心」、「中觀正見」。正是因為我確確實實明白了「無所得」的緣故。
我說:
「偉大的具德根本上師,只因為智慧如海一般,又證悟了無所得,不只是內心證悟,甚至於在他的言行上,他是一位大菩薩,他實踐無所得。」
開悟者明白:
「世間一切欲、世間一切瞋、世間一切垢、世間一切罪、世間一切法、世間一切有情、世間一切智智、一切般若波羅蜜多……。」
均:
「無所得。」
由於「無所得」,所以我們看穿「憤怒」、「貪欲」、「罪過」、「愚笨」。
不是自他對立的。
在「無所得」上。
是平等的。
這是真正世界的真理了!
有僧人問善道禪師:
「曾到五台否?」
善道禪師回答:
「曾到。」
僧問:
「見到文殊菩薩嗎?」
善道禪師:「見。」
僧問:「文殊菩薩向你說什麼?」
善道禪師答:
「文殊說:你生身父母在深草裡。」
我現在告訴大家:
從古至今,有誰不在深草裡?悟否?
盧勝彥文集第200冊《開悟一片片》反覆思索「無所得」
很坦白說,我的開悟,是反覆思索: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這是這句話,就是這短短的一句,縮成三個字:
「無所得。」
這三個字使我暈倒在地。
這三個字使我死去活來。
這三個字使我大慟特慟。
這三個字,包括了山河大地,包括了宇宙空間,包括了歷史文明,包括億億年無數的時光。
歷史王朝。
英雄好漢。
天子百姓。
聖賢盜寇。
忠臣奸臣。
貪官污吏。
全在洪流之中,消失殆盡,一切均「無所得」也。
在「無所得」之中,我發現了:
「出離心」。
「菩提心」。
「中觀正見」。
佛法所以是佛法,只因為具備了出離心、菩提心、中觀正見。
出離心—我教眾生出離世間。
菩提心—我教眾生即菩提心。
中觀正見—我教眾生無所得。
我個人強調「出離心」、「菩提心」、「中觀正見」。正是因為我確確實實明白了「無所得」的緣故。
我說:
「偉大的具德根本上師,只因為智慧如海一般,又證悟了無所得,不只是內心證悟,甚至於在他的言行上,他是一位大菩薩,他實踐無所得。」
開悟者明白:
「世間一切欲、世間一切瞋、世間一切垢、世間一切罪、世間一切法、世間一切有情、世間一切智智、一切般若波羅蜜多……。」
均:
「無所得。」
由於「無所得」,所以我們看穿「憤怒」、「貪欲」、「罪過」、「愚笨」。
不是自他對立的。
在「無所得」上。
是平等的。
這是真正世界的真理了!
有僧人問善道禪師:
「曾到五台否?」
善道禪師回答:
「曾到。」
僧問:
「見到文殊菩薩嗎?」
善道禪師:「見。」
僧問:「文殊菩薩向你說什麼?」
善道禪師答:
「文殊說:你生身父母在深草裡。」
我現在告訴大家:
從古至今,有誰不在深草裡?悟否?
盧勝彥文集第200冊《開悟一片片》反覆思索「無所得」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答案其實很簡單
父親是數學老師。那天,父親在外面吃喜酒,回來時帶回了些糖果給我,我拿出一顆正要剝開來吃,父親叫住了我。他從糖果包裡數出17顆,一顆一顆地擺在桌面上。
他要我把這17顆糖果分成三份,第一份是桌上糖果的1/2,第二份是1/3,第三份是1/9。這下可把我難壞了。17不能被2、3和9整除,怎麼也不可能按父親的要求分開的呀。我急得抓耳撓腮,還是無計可施。
父親見狀,在一旁歎了一口氣說:要是有18顆糖果就好分了。我還不算太笨,一聽這話,知道是父親在提醒自己,趕緊把那顆還沒來得及吃的糖果拿出來,湊成了18顆,難題迎刃而解。
父親後來對我說:「孩子,這下你應該知道了吧,解這道題的關鍵是你必須捨得。你要是捨不得把手裡的糖果拿出來,你就永遠不可能解開這道題的,你要是捨得,你就很容易地解開這道題。解題是如此,與人相處何償不是如此呢?孩子,你要記住,人生也是一道題,時時處處你都必須捨得。」
痛苦,是因為捨不得;幸福,是因為捨得;憂鬱,是因為捨不得;快樂,是因為捨得。
※ ※ ※
執著乃佛家語,乃固執事物而不離。簡而言之乃不論人、事、物、觀念皆放不下,且非他人之力輕易可改變,因此在意自身之存在而形成痛苦之病也。
執著與毅力之觀念迥異,執著帶來痛苦而毅力即為不偏執,依循正道且不違背眾人所認可之道德規範。然而我人於其二者間卻困難於辨別。
其實辦別之道,可由他人之表現看出端倪,比如男女情愛而言,男方乃眾所皆知用情不專之花花公子,但女方不聽信朋友之婉勸,依然認為可以扭轉乾坤,死心踏地深愛對方,導致結果男方離棄,痛苦難言,此乃執著而非毅力也。
執著乃我識作祟,倘若將塵世皆看開放下,了悟變通之道則可輕易化解之。有者云既然執著帶來痛苦,那麼執著於真理是否依然如此?其實真理是假像,會因時間、空間而不同:譬如從前認為地球是平面的,但經時間與科學家之檢驗,事實則證明不然。是以,執著於食古不化之真理,痛苦當然隨著大眾認知不同而痛苦也。
修道不論修至何種程度皆必歷經道魔之考,那麼該如何克服之?最根本之道,惟有尋找執著點而捨棄之,因為我人降生,受後天形成許多固有觀念、形式之障蔽,觀念難免與真理不符,所以思想受制,特別其私欲干擾最易與執著欲望契合,心念不易放下,因此認識執著解決執著皆仰賴智慧且不斷更新所知,深明現下眾人所認同之道德規範、真理,如此一來歡喜心則隨遇顯成也。
醒明寶鈔-第六章 認識執著
他要我把這17顆糖果分成三份,第一份是桌上糖果的1/2,第二份是1/3,第三份是1/9。這下可把我難壞了。17不能被2、3和9整除,怎麼也不可能按父親的要求分開的呀。我急得抓耳撓腮,還是無計可施。
父親見狀,在一旁歎了一口氣說:要是有18顆糖果就好分了。我還不算太笨,一聽這話,知道是父親在提醒自己,趕緊把那顆還沒來得及吃的糖果拿出來,湊成了18顆,難題迎刃而解。
父親後來對我說:「孩子,這下你應該知道了吧,解這道題的關鍵是你必須捨得。你要是捨不得把手裡的糖果拿出來,你就永遠不可能解開這道題的,你要是捨得,你就很容易地解開這道題。解題是如此,與人相處何償不是如此呢?孩子,你要記住,人生也是一道題,時時處處你都必須捨得。」
痛苦,是因為捨不得;幸福,是因為捨得;憂鬱,是因為捨不得;快樂,是因為捨得。
※ ※ ※
執著乃佛家語,乃固執事物而不離。簡而言之乃不論人、事、物、觀念皆放不下,且非他人之力輕易可改變,因此在意自身之存在而形成痛苦之病也。
執著與毅力之觀念迥異,執著帶來痛苦而毅力即為不偏執,依循正道且不違背眾人所認可之道德規範。然而我人於其二者間卻困難於辨別。
其實辦別之道,可由他人之表現看出端倪,比如男女情愛而言,男方乃眾所皆知用情不專之花花公子,但女方不聽信朋友之婉勸,依然認為可以扭轉乾坤,死心踏地深愛對方,導致結果男方離棄,痛苦難言,此乃執著而非毅力也。
執著乃我識作祟,倘若將塵世皆看開放下,了悟變通之道則可輕易化解之。有者云既然執著帶來痛苦,那麼執著於真理是否依然如此?其實真理是假像,會因時間、空間而不同:譬如從前認為地球是平面的,但經時間與科學家之檢驗,事實則證明不然。是以,執著於食古不化之真理,痛苦當然隨著大眾認知不同而痛苦也。
修道不論修至何種程度皆必歷經道魔之考,那麼該如何克服之?最根本之道,惟有尋找執著點而捨棄之,因為我人降生,受後天形成許多固有觀念、形式之障蔽,觀念難免與真理不符,所以思想受制,特別其私欲干擾最易與執著欲望契合,心念不易放下,因此認識執著解決執著皆仰賴智慧且不斷更新所知,深明現下眾人所認同之道德規範、真理,如此一來歡喜心則隨遇顯成也。
醒明寶鈔-第六章 認識執著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貪為苦本
佛鑒慧懃禪師對智昺首座說:「凡是作長老的人,必須做到心中對於外物無一貪愛。若是有所貪愛,就受到外物的侵害了。
若是有了貪慾,則眷戀愛慕之心就產生了;若是喜好財利供養,則奔走競逐的念頭就興起;若是喜歡別人順從奉承,則阿諛諂詐的小人便前來相合了;若是爭強好勝,就會傲慢自負、人我之見比山高了;若是喜愛聚歛財富,就會激起下屬的怨憤歎息了。
總而言之,外物的侵害離不開自己之心。自心若能不起無明貪慾,則一切萬物是非自然沉寂,不能發生作用。我平生所得,沒有起越這一認識的。你應該努力依此奉行,以規範前來參學的徒眾。」
※ ※ ※
貪婪是一種饑渴的心態,其本質是『不安』。一個貪婪之人,永遠不知滿足是什麼?不停地向外追求、佔有、囤積,在意識上存著甚深的匱乏感。
在如今功利主義抬頭,生活意識形態的改變,產生貪婪嚴重的氾濫。貧者不一定是貪婪,富俗者也不一定會滿足,貪婪是性格的特質,也因而造成一個人的吝嗇、拘泥,且沒有創意。
貪婪不只是貪圖在名利錢財上,若在各種的事物上力求其十全十美,也是另一種貪婪的形態,變得批評、挑剔與異端的苛刻,造成心理上的壓力,無法快樂,也因而認為生活是一種負擔。
渴求別人的重視讚美,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貪婪,就是俗話所說的『大頭病』。期求別人的掌聲、羨慕與肯定,總是害怕別人的批評,放棄自我的肯定,造成疲憊不堪。
禪告訴世人,貪婪是一種惡習,必須割除,才能從種種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也惟有真正的放下一切而恬淡,才能『於相而離相』,懂得知足,那一切的貪婪與苦悶才能自然的消退。惟有化貪婪為恬淡,才是真正解除煩惱的獨一無二法門。
禪-第十八章 化貪婪為恬淡
若是有了貪慾,則眷戀愛慕之心就產生了;若是喜好財利供養,則奔走競逐的念頭就興起;若是喜歡別人順從奉承,則阿諛諂詐的小人便前來相合了;若是爭強好勝,就會傲慢自負、人我之見比山高了;若是喜愛聚歛財富,就會激起下屬的怨憤歎息了。
總而言之,外物的侵害離不開自己之心。自心若能不起無明貪慾,則一切萬物是非自然沉寂,不能發生作用。我平生所得,沒有起越這一認識的。你應該努力依此奉行,以規範前來參學的徒眾。」
※ ※ ※
貪婪是一種饑渴的心態,其本質是『不安』。一個貪婪之人,永遠不知滿足是什麼?不停地向外追求、佔有、囤積,在意識上存著甚深的匱乏感。
在如今功利主義抬頭,生活意識形態的改變,產生貪婪嚴重的氾濫。貧者不一定是貪婪,富俗者也不一定會滿足,貪婪是性格的特質,也因而造成一個人的吝嗇、拘泥,且沒有創意。
貪婪不只是貪圖在名利錢財上,若在各種的事物上力求其十全十美,也是另一種貪婪的形態,變得批評、挑剔與異端的苛刻,造成心理上的壓力,無法快樂,也因而認為生活是一種負擔。
渴求別人的重視讚美,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貪婪,就是俗話所說的『大頭病』。期求別人的掌聲、羨慕與肯定,總是害怕別人的批評,放棄自我的肯定,造成疲憊不堪。
禪告訴世人,貪婪是一種惡習,必須割除,才能從種種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也惟有真正的放下一切而恬淡,才能『於相而離相』,懂得知足,那一切的貪婪與苦悶才能自然的消退。惟有化貪婪為恬淡,才是真正解除煩惱的獨一無二法門。
禪-第十八章 化貪婪為恬淡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疲於奔命
「作吳令無復人理,幾不知有昏朝寒暑矣。何也?錢穀多如牛毛,人情茫如風影;過客積如蚊蟲,官長尊如閻老。以故七尺之軀,疲於奔命。」袁宏道《沈博士》
譯文:
當我擔任吳縣縣令時,沒有人真正打從內心體會我的生活與感受,以至於我幾乎渾沌過日,不知時間早晚與季節的寒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必須管理多如牛毛的賦稅雜役,必須面臨廣渺如風的人情世故,必須應對累積多如蚊蟲般的飄蓬過客,以及嚴肅冷酷如閻羅王的長官。所以堂堂七尺成人的軀體,不斷宿夜從公、勞累奔走。
本篇名句出自袁宏道與沈博士的尺牘,敍述陳為官時隱微艱難的埋怨心情。疲於奔命的忙碌生活,不僅讓袁宏道陷入行屍走肉般的機械式生活,同時更利用賦稅、人情、來往官差,頂頭上司的描述,表達心裡的深遂感受。
袁宏道於萬曆二十三出任吳縣知縣,兩年後因不耐官場繁瑣終於辭官遠遊。其實,在袁宏道心中,對於官場難為的心情描摹,同樣出現在其與湯義仍、丘長孺的書信來往中。
袁宏道說明在朝為官的複雜心境,苦樂兼容而苦多於樂的表述,讓他不禁在內心產生懷疑與探問:湯顯祖擔任浙江遂昌知縣時,為何能夠找尋出生活樂趣呢?在〈丘長孺〉中也說道:「遇上官則奴,候過客則妓,治錢穀則倉老人,論百姓則保山婆。」更栩栩如生地將官宦生涯進行一番戲謔性的說明。袁宏道認為在朝當官時,遇見長官上司,好像一副屈膝哈腰的奴才樣貌;服侍過往官員、公差之時,則仿若妓女候客一樣;管稅賦銀庫時,又好像是佝僂老人;向百姓說明政策與規範時,則像是叨叨絮絮的媒人婆一般。
透過與沈博士、湯義仍和丘長孺的筆談中,讀者分明看見袁宏道心中對於官宦的萬般無奈,以及利用各種身分角色的特質詮釋,說明他內心的苦楚。
袁宏道厭倦官職生活的表現,不僅出現在他與友人的書簡往來之中,在〈戲題齋壁〉也云:「一作刀筆吏,通身埋故紙。鞭笞慘容顏,簿領枯心髓。奔走疲馬牛,跪拜羞奴婢。複衣炎日中,赤面霜風裡。」無不再三聲明縣官生活的繁忙與辛苦。
雖然擔任縣令職位的兩年時光中,袁宏道憑其清廉與才能,獲得吳縣居民的青睞擁。然而,鎮日埋首公務的形容枯槁、忙碌如牛馬的奔波生活,就好像是穿厚重官服在烈日下行走、奔波於冷冽寒風中導致面頰枯紅的萬般辛苦,足見官場生涯對於袁宏道的折磨。
其實,袁宏道並非對於官場富貴毫不在乎,只是與其讓自己陷入如陀螺般的忙碌生活,他寧願選擇順心自適的悠閒生活。此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態度,不僅是一種生活哲學的品味展現,同時也為身處繁忙生活的我們,提供另一種思考的殷鑑。(季旭昇)
譯文:
當我擔任吳縣縣令時,沒有人真正打從內心體會我的生活與感受,以至於我幾乎渾沌過日,不知時間早晚與季節的寒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必須管理多如牛毛的賦稅雜役,必須面臨廣渺如風的人情世故,必須應對累積多如蚊蟲般的飄蓬過客,以及嚴肅冷酷如閻羅王的長官。所以堂堂七尺成人的軀體,不斷宿夜從公、勞累奔走。
本篇名句出自袁宏道與沈博士的尺牘,敍述陳為官時隱微艱難的埋怨心情。疲於奔命的忙碌生活,不僅讓袁宏道陷入行屍走肉般的機械式生活,同時更利用賦稅、人情、來往官差,頂頭上司的描述,表達心裡的深遂感受。
袁宏道於萬曆二十三出任吳縣知縣,兩年後因不耐官場繁瑣終於辭官遠遊。其實,在袁宏道心中,對於官場難為的心情描摹,同樣出現在其與湯義仍、丘長孺的書信來往中。
袁宏道說明在朝為官的複雜心境,苦樂兼容而苦多於樂的表述,讓他不禁在內心產生懷疑與探問:湯顯祖擔任浙江遂昌知縣時,為何能夠找尋出生活樂趣呢?在〈丘長孺〉中也說道:「遇上官則奴,候過客則妓,治錢穀則倉老人,論百姓則保山婆。」更栩栩如生地將官宦生涯進行一番戲謔性的說明。袁宏道認為在朝當官時,遇見長官上司,好像一副屈膝哈腰的奴才樣貌;服侍過往官員、公差之時,則仿若妓女候客一樣;管稅賦銀庫時,又好像是佝僂老人;向百姓說明政策與規範時,則像是叨叨絮絮的媒人婆一般。
透過與沈博士、湯義仍和丘長孺的筆談中,讀者分明看見袁宏道心中對於官宦的萬般無奈,以及利用各種身分角色的特質詮釋,說明他內心的苦楚。
袁宏道厭倦官職生活的表現,不僅出現在他與友人的書簡往來之中,在〈戲題齋壁〉也云:「一作刀筆吏,通身埋故紙。鞭笞慘容顏,簿領枯心髓。奔走疲馬牛,跪拜羞奴婢。複衣炎日中,赤面霜風裡。」無不再三聲明縣官生活的繁忙與辛苦。
雖然擔任縣令職位的兩年時光中,袁宏道憑其清廉與才能,獲得吳縣居民的青睞擁。然而,鎮日埋首公務的形容枯槁、忙碌如牛馬的奔波生活,就好像是穿厚重官服在烈日下行走、奔波於冷冽寒風中導致面頰枯紅的萬般辛苦,足見官場生涯對於袁宏道的折磨。
其實,袁宏道並非對於官場富貴毫不在乎,只是與其讓自己陷入如陀螺般的忙碌生活,他寧願選擇順心自適的悠閒生活。此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態度,不僅是一種生活哲學的品味展現,同時也為身處繁忙生活的我們,提供另一種思考的殷鑑。(季旭昇)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上坡下坡皆自然
蓮生/文
人生之路,有那一個人是永遠平平坦坦的?有那一個人是永遠順順暢暢的?有那一個人是永遠健健康康的?答案很簡單:「根本就沒有。」
《易經》有句話,最佳解釋:「無平不坡,無往不復。」
哈!這種反反復復,上坡下坡是自然現象也。例如:白晝與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的交替,大寒大暑的交替,花開花落的交替,人生之路也一樣,扮演著「世代交替」的自然現象。
我曾如此說:
現代或古代都一樣,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當了一陣子,便下台了,換另一個人上台。而這位新上任者,當一陣子之後,也下台了,又換另一位上台,如此循環。(勘破了)
再說本來如此: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中國古代八卦講得更明白:「泰極否來,否極泰來!」
行者當知,天地間的至理便是如此,人生之路便是如此,沒有什麼叫大歡喜、大悲怨,自自然然去隨順之,便是聖賢之道了。
詩:
因果循環自然纖毫不爽
光陰虛擲不暫留
捉住當下
可以遺留香澤
。
多情為誰一樣過
恨事成嘆息
變成一去無跡的人間過客
盧勝彥文集第174冊《一道彩虹》上坡下坡皆自然
人生之路,有那一個人是永遠平平坦坦的?有那一個人是永遠順順暢暢的?有那一個人是永遠健健康康的?答案很簡單:「根本就沒有。」
《易經》有句話,最佳解釋:「無平不坡,無往不復。」
哈!這種反反復復,上坡下坡是自然現象也。例如:白晝與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的交替,大寒大暑的交替,花開花落的交替,人生之路也一樣,扮演著「世代交替」的自然現象。
我曾如此說:
現代或古代都一樣,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者,當了一陣子,便下台了,換另一個人上台。而這位新上任者,當一陣子之後,也下台了,又換另一位上台,如此循環。(勘破了)
再說本來如此: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中國古代八卦講得更明白:「泰極否來,否極泰來!」
行者當知,天地間的至理便是如此,人生之路便是如此,沒有什麼叫大歡喜、大悲怨,自自然然去隨順之,便是聖賢之道了。
詩:
因果循環自然纖毫不爽
光陰虛擲不暫留
捉住當下
可以遺留香澤
。
多情為誰一樣過
恨事成嘆息
變成一去無跡的人間過客
盧勝彥文集第174冊《一道彩虹》上坡下坡皆自然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健康生活
本道院 王母娘娘 登台
聖示:從大自然的現象中,春、夏、秋、冬不斷的變化,成、住、壞、空不斷的形成,因而世人應該學習大自然的自強不息,面對各種境遇時,無論是對你們有利或無利,都是讓你們學習的好時機。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王母:賢生免禮!
陳生:人身之必須營養素,都在蔬菜、五穀、雜糧之中,尤其現代物資生活富裕,對於飲食更要小心提防注意。因肉類的油脂,會直接引起血管阻塞;油炸物亦會影響血管硬化,造成血液不順流,一旦火氣上升時,就會發生血管爆斷而成中風。
王母:所以,還是蔬菜、水果類能吸取天地陰陽之氣,吃了亦會清血液,循環良好,心情亦佳。
陳生:是呀!即如張飛恩師所言:「他什麼都不怕,只怕生病,一旦生病,英雄就毫無用武之地也。」
王母:中風是大病,本人亦不自由,兒女照顧更苦。對於飲食有營養、沒營養,仍是觀念之差,目前有很多人素食,世人可以學習之。
陳生:謝謝恩師慈言!大多數的人,一生一世都是為自己的生活名利打拼,很難知道自己來到人間的任務;本來食、衣、住、行、育、樂,是人類生活的一部份,只要能夠追求溫飽,維持生命的存在就可以了。
然而人們過度的慾望,使自己沉醉在酒醉金迷的環境中,為了自己的享受,不惜破壞社會秩序,毀壞自己的人格,消滅人生的志向,讓自己的品德遭受到破壞,進而導致自己流落於苦海中沉浮,萬劫難復,無法出離。
王母:諸佛菩薩為了眾生降臨人間,啟發著你們的良知、良能,能在生活中裡維持生存的基本要求,其他應盡全力於身心的淨化以及心靈的提升。
陳生:現在站在彰化縣二林鎮地區的農田旁,放眼看過去,乃有許多的將士正在實行軍事訓練以及兵法操練,動作一致;而有紅光滿面的指揮官正在督導,若有將士鬆散、散漫,則受到嚴厲的斥責。如此一來,整齊劃一的劍術好看極了。
胡蘿蔔甲:在田野上,我們都聽到了妳說話的聲音,一會兒土地公在哪兒,一會兒土地阿伯在前方,去找他聊聊天。
喔!師姐!我們靜下來也想說:「只要吃進好的東西,就是對身體好,而好的食材其實不需要過度烹調,保有原有的味道就是好吃。」
胡蘿蔔乙:是啊!從日常飲食、順應四時、精神調理等自然養生法,持之以恆的做,來達到人體的陰陽平衡,提高內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從而做到精神內守,疾病安從何來。
如此一來,身心就能健康,而且身體亦無病痛。
胡蘿蔔丙:平常勤做簡易的拍打功,可以讓身體氣血通暢;此外,提神茶飲,消除疲勞,好用又實際。
陳生:嗯!…。我有看見你們的練習。
胡蘿蔔丁:不通則痛,是中醫的病理,氣血不通暢,人就容易有病痛。
氣血不通,如同水溝,若是死水,就會有細菌、微生物滋長,水溝就會發臭堵塞;若要改善,只要讓水流暢通,水溝自然能如常運作。
胡蘿蔔乙:世人生活作息不規律,已成現代上班族的共同困擾,工作忙碌,工時長,壓力大,常熬夜,已然影響到三餐、睡眠之時間,甚至排便都不規律。
忙碌生活中,要減輕身體的負擔,除了攝取充足蔬果及水份之外,也可補充含有益生菌的優酪乳,促進消化以及腸道蠕動,讓身體更健康。
陳生:謝謝大家的建言!我們懂得各位的好意。你們與白蘿蔔的修持真是不容易,站功不是一般人有辦法修練的,而且你們的指導仙佛很嚴厲,還是白蘿蔔的指導仙佛溫厚,辛苦你們了!不過,大太陽底下,能夠如此堅持,真的讓我非常感佩!
對於胡蘿蔔、白蘿蔔的好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唯一不知道的地方,乃是指導你們的仙佛,胡蘿蔔的指導仙佛乃是《關聖帝君》恩師的元靈、白蘿蔔的指導仙佛乃是《劉備》恩師的元靈。
胡蘿蔔甲:人類既是知道胡蘿蔔、白蘿蔔的好處,那麼請多多食用。
王母:哈!…。世人為生活、事業而忙碌,甚而晚上加班,既然不規律的生活作息難以避免,那麼大家更應該積極培養健康的好體質。是以,應該多吃蔬果、少吃紅肉,養成運動的習慣,並定期健康檢查。
夕陽西下,爾等也該收工。咱們師徒也該離去。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謝謝大家!
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藥草勝境》
聖示:從大自然的現象中,春、夏、秋、冬不斷的變化,成、住、壞、空不斷的形成,因而世人應該學習大自然的自強不息,面對各種境遇時,無論是對你們有利或無利,都是讓你們學習的好時機。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王母:賢生免禮!
陳生:人身之必須營養素,都在蔬菜、五穀、雜糧之中,尤其現代物資生活富裕,對於飲食更要小心提防注意。因肉類的油脂,會直接引起血管阻塞;油炸物亦會影響血管硬化,造成血液不順流,一旦火氣上升時,就會發生血管爆斷而成中風。
王母:所以,還是蔬菜、水果類能吸取天地陰陽之氣,吃了亦會清血液,循環良好,心情亦佳。
陳生:是呀!即如張飛恩師所言:「他什麼都不怕,只怕生病,一旦生病,英雄就毫無用武之地也。」
王母:中風是大病,本人亦不自由,兒女照顧更苦。對於飲食有營養、沒營養,仍是觀念之差,目前有很多人素食,世人可以學習之。
陳生:謝謝恩師慈言!大多數的人,一生一世都是為自己的生活名利打拼,很難知道自己來到人間的任務;本來食、衣、住、行、育、樂,是人類生活的一部份,只要能夠追求溫飽,維持生命的存在就可以了。
然而人們過度的慾望,使自己沉醉在酒醉金迷的環境中,為了自己的享受,不惜破壞社會秩序,毀壞自己的人格,消滅人生的志向,讓自己的品德遭受到破壞,進而導致自己流落於苦海中沉浮,萬劫難復,無法出離。
王母:諸佛菩薩為了眾生降臨人間,啟發著你們的良知、良能,能在生活中裡維持生存的基本要求,其他應盡全力於身心的淨化以及心靈的提升。
陳生:現在站在彰化縣二林鎮地區的農田旁,放眼看過去,乃有許多的將士正在實行軍事訓練以及兵法操練,動作一致;而有紅光滿面的指揮官正在督導,若有將士鬆散、散漫,則受到嚴厲的斥責。如此一來,整齊劃一的劍術好看極了。
胡蘿蔔甲:在田野上,我們都聽到了妳說話的聲音,一會兒土地公在哪兒,一會兒土地阿伯在前方,去找他聊聊天。
喔!師姐!我們靜下來也想說:「只要吃進好的東西,就是對身體好,而好的食材其實不需要過度烹調,保有原有的味道就是好吃。」
胡蘿蔔乙:是啊!從日常飲食、順應四時、精神調理等自然養生法,持之以恆的做,來達到人體的陰陽平衡,提高內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從而做到精神內守,疾病安從何來。
如此一來,身心就能健康,而且身體亦無病痛。
胡蘿蔔丙:平常勤做簡易的拍打功,可以讓身體氣血通暢;此外,提神茶飲,消除疲勞,好用又實際。
陳生:嗯!…。我有看見你們的練習。
胡蘿蔔丁:不通則痛,是中醫的病理,氣血不通暢,人就容易有病痛。
氣血不通,如同水溝,若是死水,就會有細菌、微生物滋長,水溝就會發臭堵塞;若要改善,只要讓水流暢通,水溝自然能如常運作。
胡蘿蔔乙:世人生活作息不規律,已成現代上班族的共同困擾,工作忙碌,工時長,壓力大,常熬夜,已然影響到三餐、睡眠之時間,甚至排便都不規律。
忙碌生活中,要減輕身體的負擔,除了攝取充足蔬果及水份之外,也可補充含有益生菌的優酪乳,促進消化以及腸道蠕動,讓身體更健康。
陳生:謝謝大家的建言!我們懂得各位的好意。你們與白蘿蔔的修持真是不容易,站功不是一般人有辦法修練的,而且你們的指導仙佛很嚴厲,還是白蘿蔔的指導仙佛溫厚,辛苦你們了!不過,大太陽底下,能夠如此堅持,真的讓我非常感佩!
對於胡蘿蔔、白蘿蔔的好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唯一不知道的地方,乃是指導你們的仙佛,胡蘿蔔的指導仙佛乃是《關聖帝君》恩師的元靈、白蘿蔔的指導仙佛乃是《劉備》恩師的元靈。
胡蘿蔔甲:人類既是知道胡蘿蔔、白蘿蔔的好處,那麼請多多食用。
王母:哈!…。世人為生活、事業而忙碌,甚而晚上加班,既然不規律的生活作息難以避免,那麼大家更應該積極培養健康的好體質。是以,應該多吃蔬果、少吃紅肉,養成運動的習慣,並定期健康檢查。
夕陽西下,爾等也該收工。咱們師徒也該離去。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謝謝大家!
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藥草勝境》
尊莫尊乎道
明教嵩和尚曰:「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伯夷、叔齊,昔之餓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桀、紂、幽、厲,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劫位之不在乎己。」《鐔津集》
※ ※ ※
夫,性靈、命炁,乃天賦予、乃先天之有而後培。性命乃人之生命源泉、乃人生活之動力。善乎!性靈、命炁蘊藏於身,乃人之真善、乃人之真德,發露於外,即轉化為天地之奧秘,何也乎?即彰顯於一「道」字,綜論可明。
外在之道與內含之德,併合而成「道德」一詞、而成道德一絕妙真學。故,常云:「外聖內王」,非僅以武道而視天下,當以文理綻揚自我性靈光輝,以修身養性為基、以修心培德為礎,內在韜養,外在感召。故,儒術得以綿傳亙古迄今,實乃道德之延續、發揚哉!
觀古時天下紛爭,肇因於上位者之貪婪無道、無德,方使煙烽連天。然,為黎庶者,只期溫飽內心,猶充善生德。故,雖居陋巷,然而簞食者有、瓢飲者有,安於貧、樂於道歟!
反觀今世,雖云為天下昇平,然實上下交相利,致使表象為平,實暗潮洶湧,遑論道德二字矣。
悟道箴言-序
※ ※ ※
夫,性靈、命炁,乃天賦予、乃先天之有而後培。性命乃人之生命源泉、乃人生活之動力。善乎!性靈、命炁蘊藏於身,乃人之真善、乃人之真德,發露於外,即轉化為天地之奧秘,何也乎?即彰顯於一「道」字,綜論可明。
外在之道與內含之德,併合而成「道德」一詞、而成道德一絕妙真學。故,常云:「外聖內王」,非僅以武道而視天下,當以文理綻揚自我性靈光輝,以修身養性為基、以修心培德為礎,內在韜養,外在感召。故,儒術得以綿傳亙古迄今,實乃道德之延續、發揚哉!
觀古時天下紛爭,肇因於上位者之貪婪無道、無德,方使煙烽連天。然,為黎庶者,只期溫飽內心,猶充善生德。故,雖居陋巷,然而簞食者有、瓢飲者有,安於貧、樂於道歟!
反觀今世,雖云為天下昇平,然實上下交相利,致使表象為平,實暗潮洶湧,遑論道德二字矣。
悟道箴言-序
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推舉賢良
趙普是宋代建國時一位才德兼備的大功臣,也是宋太祖的宰相,他一生忠厚而果斷,以高度的責任感來協助國君。每當他發現一位好人才,一定向皇上極力推薦,他認為如果有好的人才而不被錄用,便是自己的過錯。
有一次他又推萬一位善於斷案的人,但被太祖一口回絕;第二天他又上書此事,請求太祖批准,太祖見他如此執拗纏人不捨,憤怒之下,便將奏章撕毀丟在地上。此時趙普臉色不變地默默將奏摺撿起,便告辭回去。次日又把被撕破的奏摺全部貼好再呈上去,太祖看了知道是自己的錯,便批准了此事。而那位被薦舉的人,果然外趙普所預料的,克盡自己的職責,同待也洗清了很多冤案。
又有一次,有一位功臣其功績足已晉升,可是沒有太祖的緣,故不准他晉升,但趙普仍極力地舉薦,希望太祖能答應此事。太祖惱火了,便向趙普生氣的說:「如果我不批准你怎麼樣?」
趙普回答:「刑罰是用來懲治惡人的,而賞賜是用來酬報有功勞的,這是古來一貫的道理;而且刑當應由天下民意來決定,並非陛下個人的權利,因此不能以個人的感情來擅自更改。」
太祖非常的生氣而離去,趙普也跟在後面,可是太祖一直閉鎖在官中不出來,趙普也一直站在官廷外等侯,最後太祖沒辦法,只好批准了這件事。
※ ※ ※
「道也者,天下為公也。」眾生心中若能不存私情,則可以一心推舉賢良人才以利益群生,雖然一時間自己尚未獲見,能有大富大貴及身份地位,但因為無私欲之德風典範,漸而左鄰右舍相互的見賢思齊,秉持賢能之才,彼此互相讚嘆、互相學習,共同增上緣。
君子載道,但因無私之德,為人處事必能對事而力求完善,凡處事與道德有所違背,雖是自家子弟,乃不寬己嚴人,理當責罰,絕不輕忽;倘若是外人,因而損折其事,必不因非親而予加重懲,反而能予以善導。如此一來,可得長才,能安穩民心,人事豈能不守之。
時下芸芸眾生,非常喜愛誇己、貶人,稍有絲毫影響之力,仍堅持留用自己子弟或親友,轉而排擠有能力、有真實才能者。然而自己堅持留用者,卻未必能勝出,造成良好的人才埋沒了,以此損人不利己之事敗德無道,天下人共同恥笑之。有德之君子們,完全秉持愛國愛民之精神處世,因此,普天之下只要有能力者,只要品格高尚者,君子總是能夠予以培育選拔推舉。仁人君子以德立人,不以親疏而分別,於是事能臻善,物可臻美,此乃導化人心以興仁之故,天下無不推崇之,無不效法之。
凡世上欲使地方人人敬重,則必定先自身無私、家庭無私,以德服人,拔賢出萃,事事以福利群生為目的,行之有年,德自重,譽自深遠,以成威望也。
寶德雜誌124期-述論:無私載道
有一次他又推萬一位善於斷案的人,但被太祖一口回絕;第二天他又上書此事,請求太祖批准,太祖見他如此執拗纏人不捨,憤怒之下,便將奏章撕毀丟在地上。此時趙普臉色不變地默默將奏摺撿起,便告辭回去。次日又把被撕破的奏摺全部貼好再呈上去,太祖看了知道是自己的錯,便批准了此事。而那位被薦舉的人,果然外趙普所預料的,克盡自己的職責,同待也洗清了很多冤案。
又有一次,有一位功臣其功績足已晉升,可是沒有太祖的緣,故不准他晉升,但趙普仍極力地舉薦,希望太祖能答應此事。太祖惱火了,便向趙普生氣的說:「如果我不批准你怎麼樣?」
趙普回答:「刑罰是用來懲治惡人的,而賞賜是用來酬報有功勞的,這是古來一貫的道理;而且刑當應由天下民意來決定,並非陛下個人的權利,因此不能以個人的感情來擅自更改。」
太祖非常的生氣而離去,趙普也跟在後面,可是太祖一直閉鎖在官中不出來,趙普也一直站在官廷外等侯,最後太祖沒辦法,只好批准了這件事。
※ ※ ※
「道也者,天下為公也。」眾生心中若能不存私情,則可以一心推舉賢良人才以利益群生,雖然一時間自己尚未獲見,能有大富大貴及身份地位,但因為無私欲之德風典範,漸而左鄰右舍相互的見賢思齊,秉持賢能之才,彼此互相讚嘆、互相學習,共同增上緣。
君子載道,但因無私之德,為人處事必能對事而力求完善,凡處事與道德有所違背,雖是自家子弟,乃不寬己嚴人,理當責罰,絕不輕忽;倘若是外人,因而損折其事,必不因非親而予加重懲,反而能予以善導。如此一來,可得長才,能安穩民心,人事豈能不守之。
時下芸芸眾生,非常喜愛誇己、貶人,稍有絲毫影響之力,仍堅持留用自己子弟或親友,轉而排擠有能力、有真實才能者。然而自己堅持留用者,卻未必能勝出,造成良好的人才埋沒了,以此損人不利己之事敗德無道,天下人共同恥笑之。有德之君子們,完全秉持愛國愛民之精神處世,因此,普天之下只要有能力者,只要品格高尚者,君子總是能夠予以培育選拔推舉。仁人君子以德立人,不以親疏而分別,於是事能臻善,物可臻美,此乃導化人心以興仁之故,天下無不推崇之,無不效法之。
凡世上欲使地方人人敬重,則必定先自身無私、家庭無私,以德服人,拔賢出萃,事事以福利群生為目的,行之有年,德自重,譽自深遠,以成威望也。
寶德雜誌124期-述論:無私載道
2018年1月19日 星期五
請忘卻無奈
蓮生/文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固然心已灰,意也漸冷,卻也懷念神聖的弟子們!
當然知道,人生有很多很多的失落,可曾有人,自認為滿意自己的人生,摸一摸自己的心坎想一想,是滿意的多,還是失意的多?
可曾有人,很滿意自己的朋友,還是相交滿天下,知己無一人,數一數可以談得來的,交心的,是不是真正能彼此了解,還是戴著虛偽的面具?
查一查,自己想要完成的心志,有幾件已完成,還是充滿著缺憾,如此美妙的歲月,是不是匆匆而逝了,老大徒傷悲。
可曾有人,正面對著你說恭維的話,背面卻譭謗你,不只譭謗,還不客氣的捅你一刀,問一問,你交心給他,但他憑什麼害你?
可曾有人,真正是講道理的,公道人心何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誰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評判真理的?
也許,我自己也曾大喊「蒼天」,也曾大叫「我的媽呀!」我也曾不敢相信,但,相信不相信是另一回事,事實上就是如此,這固然是一大諷刺,然而,心靈深處,午夜夢迴,有多少傷心事?
其實,我已將這些往事,轉化成一種激勵和鞭策,但,一個完整的心願,卻被外界或自己人,箭箭中的,在心上,射滿了銳箭,淌著血的內心,豈不是人生的悲歌,及臨死前的嚎叫。
不知誰說的,一位英雄偉人,往往是殉道者,在悲慘的歷史中,是血和生命寫成的,這裏面充滿了無奈,當然是「悲歌」。
警惕是沒有用的,想度眾生,是一廂情願的,也無須世人灑同情之淚,而只是現實來臨時,你只能修持「忍辱」。
我想對聖弟子說,請繼續我的心志去度眾生,不要當懦夫,雖說我的脊樑已被皮鞭抽彎了,但骨氣還在,時時還發出慷慨的笑聲呢!每一個神聖的弟子,要承繼度眾生的香火,縱然我消亡,但點燈的傳承,要傳至世世代代。
誓願不能斷,修行本來就苦,度眾生更多阻礙,明知與虎謀皮,縱然捨身餵虎,也要維護誓願不能斷。
固然行者的心裏憂傷,但憂傷歸憂傷,更需要熱血和勇氣,在人生的陰影之下,請忘卻無奈,繼續飛,繼續飛!
忘了無奈吧!
忘了已逝去的無奈。忘了寂寞,忘了「斯人獨憔悴」,笑一笑,把無奈摔掉!
詩:
花總會散出芳香
人生總有一些些滋味昂然
往事漸逝
無奈也漸遠
如今天天看斜陽
。
度眾生的壯志
依靠誓願在法座上
一回首
也許滿目淒涼
。
在天涯海角已無算計
只是感傷又感傷
三更時
哭斷愁腸
怎麼辦
千種思量
願傳承天遠路長
盧勝彥文集176《小雨繽紛集》請忘卻無奈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固然心已灰,意也漸冷,卻也懷念神聖的弟子們!
當然知道,人生有很多很多的失落,可曾有人,自認為滿意自己的人生,摸一摸自己的心坎想一想,是滿意的多,還是失意的多?
可曾有人,很滿意自己的朋友,還是相交滿天下,知己無一人,數一數可以談得來的,交心的,是不是真正能彼此了解,還是戴著虛偽的面具?
查一查,自己想要完成的心志,有幾件已完成,還是充滿著缺憾,如此美妙的歲月,是不是匆匆而逝了,老大徒傷悲。
可曾有人,正面對著你說恭維的話,背面卻譭謗你,不只譭謗,還不客氣的捅你一刀,問一問,你交心給他,但他憑什麼害你?
可曾有人,真正是講道理的,公道人心何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誰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評判真理的?
也許,我自己也曾大喊「蒼天」,也曾大叫「我的媽呀!」我也曾不敢相信,但,相信不相信是另一回事,事實上就是如此,這固然是一大諷刺,然而,心靈深處,午夜夢迴,有多少傷心事?
其實,我已將這些往事,轉化成一種激勵和鞭策,但,一個完整的心願,卻被外界或自己人,箭箭中的,在心上,射滿了銳箭,淌著血的內心,豈不是人生的悲歌,及臨死前的嚎叫。
不知誰說的,一位英雄偉人,往往是殉道者,在悲慘的歷史中,是血和生命寫成的,這裏面充滿了無奈,當然是「悲歌」。
警惕是沒有用的,想度眾生,是一廂情願的,也無須世人灑同情之淚,而只是現實來臨時,你只能修持「忍辱」。
我想對聖弟子說,請繼續我的心志去度眾生,不要當懦夫,雖說我的脊樑已被皮鞭抽彎了,但骨氣還在,時時還發出慷慨的笑聲呢!每一個神聖的弟子,要承繼度眾生的香火,縱然我消亡,但點燈的傳承,要傳至世世代代。
誓願不能斷,修行本來就苦,度眾生更多阻礙,明知與虎謀皮,縱然捨身餵虎,也要維護誓願不能斷。
固然行者的心裏憂傷,但憂傷歸憂傷,更需要熱血和勇氣,在人生的陰影之下,請忘卻無奈,繼續飛,繼續飛!
忘了無奈吧!
忘了已逝去的無奈。忘了寂寞,忘了「斯人獨憔悴」,笑一笑,把無奈摔掉!
詩:
花總會散出芳香
人生總有一些些滋味昂然
往事漸逝
無奈也漸遠
如今天天看斜陽
。
度眾生的壯志
依靠誓願在法座上
一回首
也許滿目淒涼
。
在天涯海角已無算計
只是感傷又感傷
三更時
哭斷愁腸
怎麼辦
千種思量
願傳承天遠路長
盧勝彥文集176《小雨繽紛集》請忘卻無奈
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落土八字命
正值趕考時節,有一位秀才欲赴省城的大考,偏偏妻子大腹便便,隨時可能臨盆。留她一人在家中也不放心,遂帶著妻子同行,希望能趕到省城之後才生產。
一路旅途勞頓,也不知是否動了胎氣;或是孩子急著想早一刻出來。妻子竟在半途肚子痛了起來,眼看就要生產了。
沿途民家稀少。勉強前行了一段路,才找到一處人家,秀才急忙上前敲門。這戶人家以打鐵為業,剛巧鐵匠的老婆也正在生產,算來也是秀才的運氣好,現成的接生婆正好順道幫妻子接生。
過不多時,秀才的妻子和鐵匠的老婆安然產下兩名麟兒,母子倆皆平安。兩個男嬰算來是同年同日同一時辰所生下的。
十六年後,秀才的兒子長大了,考上了秀才。老秀才大喜之餘,想起鐵匠的兒子與自己的秀才兒子的生辰八字相同,想末此時必定也是個秀才了。
回想當年收容妻子臨盆之恩,秀才便即準備了四色禮物,專程趕往鐵匠家中,欲向他道賀兒子高中之喜。
待到了鐵匠家中,只見老鐵匠坐在門口吸著早煙,屋內一個年輕後生,精赤著上身正在打鐵。秀才將禮物呈上,並問孩子哪兒去了。
老鐵匠指了指門內,說道:「喏,不就在那兒。哪裡也沒去啊!」
秀才詫異道:「是他,那可就奇了。按命理說來,你兒子和我兒子生辰時刻相同,八字也一樣,理應此際也該是個秀才方是,怎麼會…」
鐵匠大笑:「什麼秀才,這小子從小跟著我打鐵,大字也識不得一個,拿什麼去和人考秀才啊!」
老秀才至此方才大悟,生辰命理作不得準,處於不同環境的際遇,自然也大不相同。
※ ※ ※
俗語常言:「落土八字命。」今之醫學十分發達,有人分娩為求良時吉日,選擇時辰生產,以求轉命,實乃於事無補。有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僅是出胎先後巧合而已。其命運終身遭遇,事業、壽夭、富貴、貧賤、榮辱卻大不相同,更有天壤之別。所謂生死由命,富貴在天,自有其宿世因果分別定論。
世上有同一階級,同等尊爵,不同勞逸。國家有同一官職,同等品位,也不同勞逸。社會有同一事業,同等生產,卻不同勞逸。鄉黨有同一財富,同等顯貴,不同勞逸。家庭有同一兄弟,同等教育,不同勞逸。同一父子,同等夫婦,更不同勞逸。有人先勞而後逸;有人先逸而後勞。有人居富貴享榮華,不知惜福,而墜入勞碌。有人命艱困知奮勉,得自渡獲安逸。有人願辛勞,貧變富,轉安逸。有人惡勞碌,富變貧,則勞困。有人謀財利,好高騖遠,不量力而為,極盡勞碌,為人所困。有人圖安逸,顧享受,不思生產,妄想不法,終必得厄而受難。時也!運也!命也!
至聖先師孔夫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是故君子不論命,無勞逸得失,無憂無懼,知天知命,素位而行。故常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諸生修學,更要了解,歡喜做,甘願受。面對命中一切橫逆波折,必須坦然以對。一世修,一世成。正在此時,端看爾等有用心否。藉此與諸生共研,仔細領悟為人處事、謀業興家有莫大助益也。
善道薪傳-述勞逸之命
一路旅途勞頓,也不知是否動了胎氣;或是孩子急著想早一刻出來。妻子竟在半途肚子痛了起來,眼看就要生產了。
沿途民家稀少。勉強前行了一段路,才找到一處人家,秀才急忙上前敲門。這戶人家以打鐵為業,剛巧鐵匠的老婆也正在生產,算來也是秀才的運氣好,現成的接生婆正好順道幫妻子接生。
過不多時,秀才的妻子和鐵匠的老婆安然產下兩名麟兒,母子倆皆平安。兩個男嬰算來是同年同日同一時辰所生下的。
十六年後,秀才的兒子長大了,考上了秀才。老秀才大喜之餘,想起鐵匠的兒子與自己的秀才兒子的生辰八字相同,想末此時必定也是個秀才了。
回想當年收容妻子臨盆之恩,秀才便即準備了四色禮物,專程趕往鐵匠家中,欲向他道賀兒子高中之喜。
待到了鐵匠家中,只見老鐵匠坐在門口吸著早煙,屋內一個年輕後生,精赤著上身正在打鐵。秀才將禮物呈上,並問孩子哪兒去了。
老鐵匠指了指門內,說道:「喏,不就在那兒。哪裡也沒去啊!」
秀才詫異道:「是他,那可就奇了。按命理說來,你兒子和我兒子生辰時刻相同,八字也一樣,理應此際也該是個秀才方是,怎麼會…」
鐵匠大笑:「什麼秀才,這小子從小跟著我打鐵,大字也識不得一個,拿什麼去和人考秀才啊!」
老秀才至此方才大悟,生辰命理作不得準,處於不同環境的際遇,自然也大不相同。
※ ※ ※
俗語常言:「落土八字命。」今之醫學十分發達,有人分娩為求良時吉日,選擇時辰生產,以求轉命,實乃於事無補。有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僅是出胎先後巧合而已。其命運終身遭遇,事業、壽夭、富貴、貧賤、榮辱卻大不相同,更有天壤之別。所謂生死由命,富貴在天,自有其宿世因果分別定論。
世上有同一階級,同等尊爵,不同勞逸。國家有同一官職,同等品位,也不同勞逸。社會有同一事業,同等生產,卻不同勞逸。鄉黨有同一財富,同等顯貴,不同勞逸。家庭有同一兄弟,同等教育,不同勞逸。同一父子,同等夫婦,更不同勞逸。有人先勞而後逸;有人先逸而後勞。有人居富貴享榮華,不知惜福,而墜入勞碌。有人命艱困知奮勉,得自渡獲安逸。有人願辛勞,貧變富,轉安逸。有人惡勞碌,富變貧,則勞困。有人謀財利,好高騖遠,不量力而為,極盡勞碌,為人所困。有人圖安逸,顧享受,不思生產,妄想不法,終必得厄而受難。時也!運也!命也!
至聖先師孔夫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是故君子不論命,無勞逸得失,無憂無懼,知天知命,素位而行。故常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諸生修學,更要了解,歡喜做,甘願受。面對命中一切橫逆波折,必須坦然以對。一世修,一世成。正在此時,端看爾等有用心否。藉此與諸生共研,仔細領悟為人處事、謀業興家有莫大助益也。
善道薪傳-述勞逸之命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趙州粥
唐時,有僧人不遠千里,來到趙州觀音院禮佛參禪。然而佛法深奧難測,禪理玄妙之極,雖日夜用功,怎奈難入悟境。
這天早齋後,僧人來到趙州禪師前,畢恭畢敬,請教開悟之機。
僧人虔誠地對禪師道:「如何是學人自己事?」
禪師淡淡的問:「吃粥了也未?」
僧人答:「吃粥也。」
禪師說:「洗缽去!」
僧人當下大悟。
一句稀鬆平常的話,足以令人恍然頓悟。
趙州講的話平實無奇,對僧人而言卻如當頭棒喝。他原本認為要有深奧的、奇特的、玄妙的道理才能通往悟境,不意經趙州簡言一句,悟境現前、煩惱頓消。
是否吃粥、洗缽就能開悟?不是!關鍵在於趙州針對僧人的妄心當下打破,這是高明的回答。應該吃粥時吃粥,吃完粥就洗缽,生活不過如此,悟境不離現實。
很多人認為開悟深不可測,其實日常生活一舉一動無一不是真實世界的顯露。只要對當前、當下的生活踏踏實實,不扭曲、不妄想、不執著、不分別,當下就是悟,就是佛心的體驗。
這天早齋後,僧人來到趙州禪師前,畢恭畢敬,請教開悟之機。
僧人虔誠地對禪師道:「如何是學人自己事?」
禪師淡淡的問:「吃粥了也未?」
僧人答:「吃粥也。」
禪師說:「洗缽去!」
僧人當下大悟。
一句稀鬆平常的話,足以令人恍然頓悟。
趙州講的話平實無奇,對僧人而言卻如當頭棒喝。他原本認為要有深奧的、奇特的、玄妙的道理才能通往悟境,不意經趙州簡言一句,悟境現前、煩惱頓消。
是否吃粥、洗缽就能開悟?不是!關鍵在於趙州針對僧人的妄心當下打破,這是高明的回答。應該吃粥時吃粥,吃完粥就洗缽,生活不過如此,悟境不離現實。
很多人認為開悟深不可測,其實日常生活一舉一動無一不是真實世界的顯露。只要對當前、當下的生活踏踏實實,不扭曲、不妄想、不執著、不分別,當下就是悟,就是佛心的體驗。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點亮心燈,驅除黑暗
本道院 彌勒慈尊 登台
聖示:有意義的人生,只有一種追求,一種至高無上的追求,那就是對美德的追求。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慈尊:賢生免禮!
陳生:身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可以沒有富足的金錢物資,可以沒有功成名就的事業,可以沒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但絕不能沒有堅定的道德信仰。
慈尊:是的。每一個人都要有堅定自己的信仰,也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目標。因此,期盼諸子能夠遵從古聖先賢的格言做起,即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陳生:一個明確的是非善惡與美醜好壞的標準,都是為人處事必須具有的基本道德信仰。
慈尊:然也。更要時時刻刻牢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陳生:學生明白。謝謝恩師慈言!
慈尊:在人生旅途中,你們工作上難免遇到困境或阻礙。一旦陷入失望,心情低落,失去挑戰的意志,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更無法自我成長。應該面對問題,把它當作成長的契機,一一加以克服,磨練提昇自己的人生。
陳生:樂觀的人,在失敗中看到希望;而悲觀的人,在勝利中看到幻滅。
慈尊:哈!…。空氣會污染,情緒會傳染。悲觀,是暗淡的、落寞的、頹靡的,一顆悲觀的心靈,好像是幽暗地窖中的老鼠一般,竄來竄去,到處都是一片漆黑。樂觀,則是光明的、飛揚的、奮起的,樂觀的心靈像一隻白鴿,振起雙翅,翱翔在藍天白雲中。
陳生:所以,我們要點亮心燈,驅除黑暗的魅影,拿起彩筆,為暗淡的心靈上彩妝,讓樂觀時時充滿我們的心田。
慈尊:懂得為心靈上彩妝的人,人生不但健康,而且明亮多彩。因此,心能轉境,有健康的內心觀照,就有健康的外在視野。
陳生:好話不嫌多,為世界帶來祥和;好事不嫌多,為人間帶來希望;好心不嫌多,為社會帶來光明。
慈尊:哈!…。然也。認真做好事,咔贏吃早齋。
陳生:喔!喔!恩師慈悲!水在我們人類眼中就只是水,但在魚蝦眼中卻變成牠們的房子,據說在鬼道的眾生眼中,水就變成了火,在天神的眼中又變成了晶瑩剔透的水晶。一種東西四樣情,樣樣有別,心的境界越高,所看出來的境界就越發高貴。對不對?
慈尊:日子何嘗不是如此!有人認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裡,天天有吉有凶,其實日子本無吉凶,是你們人類有顆執著的心,恣意地把日子定出吉凶,只要你們的心能體悟、能轉境,處處是好風景。這種心境就是悟後轉境,人生能夠這樣地正向思考,生命的每一天、每一月肯定都是五彩繽紛的好日子。
陳生:學生明白了。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73期-點亮心燈.驅除黑暗
聖示:有意義的人生,只有一種追求,一種至高無上的追求,那就是對美德的追求。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慈尊:賢生免禮!
陳生:身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可以沒有富足的金錢物資,可以沒有功成名就的事業,可以沒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但絕不能沒有堅定的道德信仰。
慈尊:是的。每一個人都要有堅定自己的信仰,也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目標。因此,期盼諸子能夠遵從古聖先賢的格言做起,即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
陳生:一個明確的是非善惡與美醜好壞的標準,都是為人處事必須具有的基本道德信仰。
慈尊:然也。更要時時刻刻牢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陳生:學生明白。謝謝恩師慈言!
慈尊:在人生旅途中,你們工作上難免遇到困境或阻礙。一旦陷入失望,心情低落,失去挑戰的意志,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更無法自我成長。應該面對問題,把它當作成長的契機,一一加以克服,磨練提昇自己的人生。
陳生:樂觀的人,在失敗中看到希望;而悲觀的人,在勝利中看到幻滅。
慈尊:哈!…。空氣會污染,情緒會傳染。悲觀,是暗淡的、落寞的、頹靡的,一顆悲觀的心靈,好像是幽暗地窖中的老鼠一般,竄來竄去,到處都是一片漆黑。樂觀,則是光明的、飛揚的、奮起的,樂觀的心靈像一隻白鴿,振起雙翅,翱翔在藍天白雲中。
陳生:所以,我們要點亮心燈,驅除黑暗的魅影,拿起彩筆,為暗淡的心靈上彩妝,讓樂觀時時充滿我們的心田。
慈尊:懂得為心靈上彩妝的人,人生不但健康,而且明亮多彩。因此,心能轉境,有健康的內心觀照,就有健康的外在視野。
陳生:好話不嫌多,為世界帶來祥和;好事不嫌多,為人間帶來希望;好心不嫌多,為社會帶來光明。
慈尊:哈!…。然也。認真做好事,咔贏吃早齋。
陳生:喔!喔!恩師慈悲!水在我們人類眼中就只是水,但在魚蝦眼中卻變成牠們的房子,據說在鬼道的眾生眼中,水就變成了火,在天神的眼中又變成了晶瑩剔透的水晶。一種東西四樣情,樣樣有別,心的境界越高,所看出來的境界就越發高貴。對不對?
慈尊:日子何嘗不是如此!有人認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裡,天天有吉有凶,其實日子本無吉凶,是你們人類有顆執著的心,恣意地把日子定出吉凶,只要你們的心能體悟、能轉境,處處是好風景。這種心境就是悟後轉境,人生能夠這樣地正向思考,生命的每一天、每一月肯定都是五彩繽紛的好日子。
陳生:學生明白了。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73期-點亮心燈.驅除黑暗
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絕望而快樂
蓮生/文
我曾說過:
「我過著絕望而快樂的日子!」
這句話,也許令人想不通,既然絕望,何有快樂可言?
我自己也想過,絕望應該等於沮喪,不等於快樂吧!但是,一回頭想,絕望確實是「大安樂」。
沒有富貴之想。
沒有愛僧之想。
沒有名利之想。
沒有執著之想。
沒有顛倒妄想。
因為我一心「出離」,在做真正的大事,「了生死」的大事,三界之苦樂全不理會了,這是最重要的解脫課程。我的絕望是放開自己,去關懷別人,把握住每一天能活的時刻,好好貢獻自己。
我的絕望是不煩惱今天、明天。因為有了希望,一定有失望,有失望就有煩惱,活一天就痛苦一天,活愈久,痛苦癒久。倒不如絕望,只將服務眾生當快樂。
菩薩的精神是:
捨已為人。
忘卻自身。
但為眾生得離苦。
不為自己求安樂。
「念佛心境真開朗,慈悲出妙香,怨親等慈常歡喜,共享極樂邦。」
我率領著一群「中陰」靈魂,天天教他們佛法,天天念佛持咒,雖然獨居,也一樣度眾生啊!
我對過逝的「靈魂」說法:
「誰的狂熱,不平靜下來,誰又真正有所得,茫茫世界誰是親眷,誰不是絕望中的絕望,此時,應該一無所有,一無所愛,此時,成佛的時刻已經來臨也!」
開天門。
閉地戶。
塞人道。
絕鬼路。
盧勝彥文集168《孤獨的傾訴》絕望而快樂
我曾說過:
「我過著絕望而快樂的日子!」
這句話,也許令人想不通,既然絕望,何有快樂可言?
我自己也想過,絕望應該等於沮喪,不等於快樂吧!但是,一回頭想,絕望確實是「大安樂」。
沒有富貴之想。
沒有愛僧之想。
沒有名利之想。
沒有執著之想。
沒有顛倒妄想。
因為我一心「出離」,在做真正的大事,「了生死」的大事,三界之苦樂全不理會了,這是最重要的解脫課程。我的絕望是放開自己,去關懷別人,把握住每一天能活的時刻,好好貢獻自己。
我的絕望是不煩惱今天、明天。因為有了希望,一定有失望,有失望就有煩惱,活一天就痛苦一天,活愈久,痛苦癒久。倒不如絕望,只將服務眾生當快樂。
菩薩的精神是:
捨已為人。
忘卻自身。
但為眾生得離苦。
不為自己求安樂。
「念佛心境真開朗,慈悲出妙香,怨親等慈常歡喜,共享極樂邦。」
我率領著一群「中陰」靈魂,天天教他們佛法,天天念佛持咒,雖然獨居,也一樣度眾生啊!
我對過逝的「靈魂」說法:
「誰的狂熱,不平靜下來,誰又真正有所得,茫茫世界誰是親眷,誰不是絕望中的絕望,此時,應該一無所有,一無所愛,此時,成佛的時刻已經來臨也!」
開天門。
閉地戶。
塞人道。
絕鬼路。
盧勝彥文集168《孤獨的傾訴》絕望而快樂
敬老憐貧
有一天,公藝正在家中教兒子讀書,忽然來了一位年老的乞丐,家人給他一碗飯,就要打發他離開。
這乞丐很生氣的說:「我久聞張公道德深厚常憐憫貧窮人,我想要討一頓飯吃,討一件衣服穿,為何施給我一碗飯就要叫我走呢?」
家人也很生氣的說:「我又不是欠你的。」
此時乞丐就大聲咒罵,家人就叫僕人拿棍子來打他。公藝聽到有人鬧事,就急忙出來,看見僕人拿棍子正要打人,公藝急忙阻止,問是什麼事情?
僕人說:「這乞丐討東西還要佔便宜。」
公藝叱退僕人,看到乞丐是一個上年紀的老人,衣服破爛不堪,兩足流血,又流眼淚,嘴巴亂說話,看到公藝就跪下來,卻默默無言。
公藝問說:「老先生貴姓?今年幾歲了?」
乞丐回答說:「我姓龔,今年七十八歲。」
公藝又問:「你的腳足為何流血?」
乞丐答說:「被狗咬傷,所以前來向先生討乞衣飯。」
於是公藝就施一件衣服及一頓飯,乞丐說聲「謝謝」後離去。公藝隨即拿筆寫一篇訓文來教家人說:
人處貧賤最難當,朝也無方,暮也無方;
一心只望富人劻,如見爹娘,好似爹娘;
富人不施又不償,兩眼淚汪,空眼淚汪;
天地循環有主張,富者一行,貴者一行;
循環週轉果報藏,要得其長,莫失其長;
貧討富施積德良,富纔久昌,貴亦久昌;
幸喜今日未逞強,不惹乎殃,免累乎殃;
爾等謹記性莫剛,福亦無彊,壽亦無疆。
說畢,從此家人都知道要敬老憐貧。過了七天,聽人家傳說,龔姓的年老乞丐,到了杜家行乞要飯,前性不改,與人發生衝突,被人毆打致死,經過官府審理,花了一大筆錢才平息。
這是張公藝「敬老憐貧,善勸一家」,為第六十五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衣食周貧苦,陰功得便宜;
教家兼有法,福集禍終移。
※ ※ ※
冬季時分,常有寒風吹襲大地,冷氣使眾生感受到刺骨之凍意,於是每一個人無不是增衣添裘,為了保暖通常是穿著得非常厚重,舉止之間忽然間變得不太便捷。
世間上,每到寒風降臨之際,很多貧困之眾生,卻是置身曝露在飢餓的生活中,乏人問津,寒氣降臨凡塵,本來就特別容易促使眾生自體燃燒熱能,以抵禦外在冷凍之氣候,身體為了持續維持禦寒本能,必須藉由人體進食,做為補充為了抵禦寒凍而燃燒出去之熱能量,當人體再度進食之後,身體才有足夠之儲備能量,以供給燃燒來繼續禦寒。但該如何才能讓人體知道要進食補充能量呢?那便是藉由飢餓的感覺,令眾生曉得要進一步的進食,一般人或許想要在寒冷的天氣裡多吃一些食物,諸如:飯麵或巧克力等,可以做為增加身體熱能的食物很容易,甚至於許多人想要臨時喝一些熱湯非常便利,唾手可得。
但就在社會上某些角落的人們,卻於普遍大眾滿足餐食並且大塊朵頤之際,困苦家庭的成員們卻愁憂著餐食之來源缺乏著落,更不必說想要飽足一餐的因緣了。
紅塵俗世裡,普遍的眾生想要吃飽都沒問題,但願在飽足之際,每一個人都能夠珍惜食物來源得之不易,更必須懂得惜福,若有機緣則隨機幫助那些正在遭受飢餓摧殘的困苦人家,讓社會每一個角落都提昇一些溫暖,使地方遍佈人文民情之溫馨,每一個人多為人群盡一份心力,自能祥和社會,造福人群。
但願眾生於餐飲之間多一分思維,思之「人飢己飢」,有了這等精神,就能更珍惜五穀,便能更體恤困苦人家,將會以實際的付出成全進一步困苦的家庭,在寒風裡有飽足的一餐也。
寶德雜誌第142期-述論:寒冷遍飢心
這乞丐很生氣的說:「我久聞張公道德深厚常憐憫貧窮人,我想要討一頓飯吃,討一件衣服穿,為何施給我一碗飯就要叫我走呢?」
家人也很生氣的說:「我又不是欠你的。」
此時乞丐就大聲咒罵,家人就叫僕人拿棍子來打他。公藝聽到有人鬧事,就急忙出來,看見僕人拿棍子正要打人,公藝急忙阻止,問是什麼事情?
僕人說:「這乞丐討東西還要佔便宜。」
公藝叱退僕人,看到乞丐是一個上年紀的老人,衣服破爛不堪,兩足流血,又流眼淚,嘴巴亂說話,看到公藝就跪下來,卻默默無言。
公藝問說:「老先生貴姓?今年幾歲了?」
乞丐回答說:「我姓龔,今年七十八歲。」
公藝又問:「你的腳足為何流血?」
乞丐答說:「被狗咬傷,所以前來向先生討乞衣飯。」
於是公藝就施一件衣服及一頓飯,乞丐說聲「謝謝」後離去。公藝隨即拿筆寫一篇訓文來教家人說:
人處貧賤最難當,朝也無方,暮也無方;
一心只望富人劻,如見爹娘,好似爹娘;
富人不施又不償,兩眼淚汪,空眼淚汪;
天地循環有主張,富者一行,貴者一行;
循環週轉果報藏,要得其長,莫失其長;
貧討富施積德良,富纔久昌,貴亦久昌;
幸喜今日未逞強,不惹乎殃,免累乎殃;
爾等謹記性莫剛,福亦無彊,壽亦無疆。
說畢,從此家人都知道要敬老憐貧。過了七天,聽人家傳說,龔姓的年老乞丐,到了杜家行乞要飯,前性不改,與人發生衝突,被人毆打致死,經過官府審理,花了一大筆錢才平息。
這是張公藝「敬老憐貧,善勸一家」,為第六十五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衣食周貧苦,陰功得便宜;
教家兼有法,福集禍終移。
※ ※ ※
冬季時分,常有寒風吹襲大地,冷氣使眾生感受到刺骨之凍意,於是每一個人無不是增衣添裘,為了保暖通常是穿著得非常厚重,舉止之間忽然間變得不太便捷。
世間上,每到寒風降臨之際,很多貧困之眾生,卻是置身曝露在飢餓的生活中,乏人問津,寒氣降臨凡塵,本來就特別容易促使眾生自體燃燒熱能,以抵禦外在冷凍之氣候,身體為了持續維持禦寒本能,必須藉由人體進食,做為補充為了抵禦寒凍而燃燒出去之熱能量,當人體再度進食之後,身體才有足夠之儲備能量,以供給燃燒來繼續禦寒。但該如何才能讓人體知道要進食補充能量呢?那便是藉由飢餓的感覺,令眾生曉得要進一步的進食,一般人或許想要在寒冷的天氣裡多吃一些食物,諸如:飯麵或巧克力等,可以做為增加身體熱能的食物很容易,甚至於許多人想要臨時喝一些熱湯非常便利,唾手可得。
但就在社會上某些角落的人們,卻於普遍大眾滿足餐食並且大塊朵頤之際,困苦家庭的成員們卻愁憂著餐食之來源缺乏著落,更不必說想要飽足一餐的因緣了。
紅塵俗世裡,普遍的眾生想要吃飽都沒問題,但願在飽足之際,每一個人都能夠珍惜食物來源得之不易,更必須懂得惜福,若有機緣則隨機幫助那些正在遭受飢餓摧殘的困苦人家,讓社會每一個角落都提昇一些溫暖,使地方遍佈人文民情之溫馨,每一個人多為人群盡一份心力,自能祥和社會,造福人群。
但願眾生於餐飲之間多一分思維,思之「人飢己飢」,有了這等精神,就能更珍惜五穀,便能更體恤困苦人家,將會以實際的付出成全進一步困苦的家庭,在寒風裡有飽足的一餐也。
寶德雜誌第142期-述論:寒冷遍飢心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心靜即道場
有人出了個題目給兩位畫家,題目是「安靜」,要他們各畫一張表達同一主題的畫。
第一位畫家畫了一個湖,湖面十分平靜,好似一面鏡子,另外還畫了些遠山和湖邊的花草,讓它們倒映在水中。
第二位畫家則畫了奔流直瀉的瀑布,瀑布旁邊有一棵小樹,樹上一條小枝上安有一個鳥巢,鳥巢裡有一只小鳥,小鳥正在恬靜酣睡。
※ ※ ※
靜即是心地最佳的風光,離心之外無靜境,一切的靜與動完全依心的趨向而定。若心裡浮動,外境亦隨之浮動、雜亂,道德觀念也跟著亂,人生之所以造業由此而起;是以,修行即要保持靜的境界,不管什麼境界都要能把心境靜下來。
偏偏人有著豐富的得失心,牽離著人心,故而生活在天地宇宙間。雖然天空寬闊,但是心中狹小也無益,雖然能夠在環境中行動自由,而自我心理束縛也無作用。因此,反觀自性,修養自己,使心地自靜,是修道人的課題。
心靜即是道場,心不靜即亂境生,因此造業不斷。現在的社會呈現動與亂的形態,心動則一切人事皆亂。因此,造罪犯案者愈來愈多。學佛要靜,只要把心調理得清靜,靜心即是道,直心即是道場。
寶德雜誌第177期-述論:修行落實在日常中
第一位畫家畫了一個湖,湖面十分平靜,好似一面鏡子,另外還畫了些遠山和湖邊的花草,讓它們倒映在水中。
第二位畫家則畫了奔流直瀉的瀑布,瀑布旁邊有一棵小樹,樹上一條小枝上安有一個鳥巢,鳥巢裡有一只小鳥,小鳥正在恬靜酣睡。
※ ※ ※
靜即是心地最佳的風光,離心之外無靜境,一切的靜與動完全依心的趨向而定。若心裡浮動,外境亦隨之浮動、雜亂,道德觀念也跟著亂,人生之所以造業由此而起;是以,修行即要保持靜的境界,不管什麼境界都要能把心境靜下來。
偏偏人有著豐富的得失心,牽離著人心,故而生活在天地宇宙間。雖然天空寬闊,但是心中狹小也無益,雖然能夠在環境中行動自由,而自我心理束縛也無作用。因此,反觀自性,修養自己,使心地自靜,是修道人的課題。
心靜即是道場,心不靜即亂境生,因此造業不斷。現在的社會呈現動與亂的形態,心動則一切人事皆亂。因此,造罪犯案者愈來愈多。學佛要靜,只要把心調理得清靜,靜心即是道,直心即是道場。
寶德雜誌第177期-述論:修行落實在日常中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一天的價值
有一個守財奴,生性非常慳吝,從來從來不會佈施一毛錢。他對自己也十分小氣,也捨不得吃,捨不得用,只喜歡橫聚金幣。他把屯積的金幣,藏在一個秘密的房間,每到夜裡,什麼事都不想做,只是數自己收藏的金幣,一直到數完,才能安心的睡覺。
這樣的日子,整整過了六十年,他總共收藏了三萬個金幣。
有一天夜裡,他邊數著金幣,忽然腦海中閃進了一個想法:「我這一生都在聚集金幣,從來有過過一天好日子,也等沒有真正的生活過,現在我已經有三萬個金幣,明天開始,我不再累積金幣了,我要好好的享受生活。」
當他正在想的時候,突然看見房間裡站著一位黑衣老人,,神態嚴肅,面無表情。
守財奴大吃一驚,以以為有人來搶他的金幣,大聲喝斥:「你是誰?要幹什麼?」
老人說:「我是掌管死亡的死神,奉命來命來將你帶離開這個世界,你不用你不用金幣了,跟我走吧!」
守財奴驚慌失措失措,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死,於是,他討好的對死神說:「死神,我這輩子還沒有真正的活過呢!既然您來了,我不讓你空手而回。這樣好了,我送您一萬個金幣,您讓我多活三天,讓我看看這個世界吧!」
死神淡淡的搖搖頭。
守財奴說:「拜託拜託!我給您兩萬個金幣,我已經一無所有了,您讓我多活一天吧!」
死神嚴肅的搖搖頭說:「每個人死的時候都是一無所有的,少囉嗦!趕快趕快跟我走!」
守財奴跪下來痛苦涕,衷求死神:「既然非死不可,我求您,我送給您三萬個金幣,你讓我多活三分鐘,寫幾句話告訴後人吧!」
死神笑著說:「寫吧!我就讓你多活三分鐘。」
守財奴一邊流淚,一邊寫著:
「世人呀!不要只想累積財富,要好好珍惜生命,用心生活,因為總有一天,三萬個金幣也不到一天的生命啊!」
※ ※ ※
朝暮忙碌為生計,身疲力竭總是為了生活,世間眾生無一不是要生存努力,而人因在生活物質上的追求太過於貪求,不能想到如何來安定原有生計生活,一心總是要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財富,更好的生活。
以上都是世人迷昧在物質上追求,忘卻了自我心靈的平靜安逸。或許時代變遷,人們的心較往物質上的追求,故才導致少從心靈上來追求真正所需,這點則要每一世人深思,那就是物質上的享受只是一時間,能夠讓身心靈真正得到快樂,唯有身心靈的解脫,這希每一個人返思問題。
慈聖雜誌第一六一期
這樣的日子,整整過了六十年,他總共收藏了三萬個金幣。
有一天夜裡,他邊數著金幣,忽然腦海中閃進了一個想法:「我這一生都在聚集金幣,從來有過過一天好日子,也等沒有真正的生活過,現在我已經有三萬個金幣,明天開始,我不再累積金幣了,我要好好的享受生活。」
當他正在想的時候,突然看見房間裡站著一位黑衣老人,,神態嚴肅,面無表情。
守財奴大吃一驚,以以為有人來搶他的金幣,大聲喝斥:「你是誰?要幹什麼?」
老人說:「我是掌管死亡的死神,奉命來命來將你帶離開這個世界,你不用你不用金幣了,跟我走吧!」
守財奴驚慌失措失措,因為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死,於是,他討好的對死神說:「死神,我這輩子還沒有真正的活過呢!既然您來了,我不讓你空手而回。這樣好了,我送您一萬個金幣,您讓我多活三天,讓我看看這個世界吧!」
死神淡淡的搖搖頭。
守財奴說:「拜託拜託!我給您兩萬個金幣,我已經一無所有了,您讓我多活一天吧!」
死神嚴肅的搖搖頭說:「每個人死的時候都是一無所有的,少囉嗦!趕快趕快跟我走!」
守財奴跪下來痛苦涕,衷求死神:「既然非死不可,我求您,我送給您三萬個金幣,你讓我多活三分鐘,寫幾句話告訴後人吧!」
死神笑著說:「寫吧!我就讓你多活三分鐘。」
守財奴一邊流淚,一邊寫著:
「世人呀!不要只想累積財富,要好好珍惜生命,用心生活,因為總有一天,三萬個金幣也不到一天的生命啊!」
※ ※ ※
朝暮忙碌為生計,身疲力竭總是為了生活,世間眾生無一不是要生存努力,而人因在生活物質上的追求太過於貪求,不能想到如何來安定原有生計生活,一心總是要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財富,更好的生活。
以上都是世人迷昧在物質上追求,忘卻了自我心靈的平靜安逸。或許時代變遷,人們的心較往物質上的追求,故才導致少從心靈上來追求真正所需,這點則要每一世人深思,那就是物質上的享受只是一時間,能夠讓身心靈真正得到快樂,唯有身心靈的解脫,這希每一個人返思問題。
慈聖雜誌第一六一期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普同尊重眾生
蓮生/文
《金剛經》說:「尊重弟子。」
我說:「尊重眾生。」
娑婆世界,每一個人的思想不同,每一個人的專長不同,每一個人的智慧不同,每一個人的體能不同,所以,各行各業一一不同。
你讀書從政也好。
你務農畜牧也好。
你工程鑄造也好。
你經商財政也好。
你體育成就也好。
你藝術技藝也好。
你修行明心也好。
……。
總之,眾生不管從事那一行業,我們都應該尊重才是。
各行各業只要細心,正確的經營,只要眾等的滿意,必然得到世人的掌聲,而不是世人的噓聲。
大部份的行業,有眼皆可見之。
但,有一種事業,凡眼皆不識,這就是「明心見性」的大事業。
大部分的行業,有生有滅。
唯有「明心見性」的事業,無生無滅。
而今天,我走的道路,正是「如來」的大事業,真正是「珍罕」的,真正是大「造化」,真正是「隱潛」,真正是「完美」的。
「金錢」次之。
「名位」次之。
「其他」次之。
這「明心見性」,才算是第一等的事業了,我個人認為應該最受稱頌的。
你認同也好。
你不認同也好。
只因為凡眼不識。
●
由於我對眾生的事業,普同尊重。我對修行的種種法門一樣普同尊重。
只要是佛陀說的法門,普同尊重。
一切大菩薩說的法門,普同尊重。
一切大善知識說的法門,普同尊重。
例如:
中觀。
唯識。
淨土。
禪。
般若。
瑜伽。
戒律。
等等等等。
我個人以為,只要是正法,都應該普同尊重才是。
我個人修習瑜伽密教,但對中觀、唯識、淨土、禪、般若、戒律,一一敬重。
我不像有些人,僅僅學了「唯識」的一些口頭禪,「唯識」理論文字,便自我吹噓,批判其他所有的法門。
我告訴大家:
世事有賴眾生讚賞,各種法門皆有悅慕者,欲成最高成就者,需要專精於一法門,貫通其他諸法門,如此,才是「普門三昧」,你可知「普門三昧」是什麼嗎?
所有大菩薩,皆如此也!
這是:
眾菩薩所向。
眾菩薩所歸。
這是「不生不滅」的正理。
盧勝彥文集第190冊《無所謂的智慧》普同尊重眾生
《金剛經》說:「尊重弟子。」
我說:「尊重眾生。」
娑婆世界,每一個人的思想不同,每一個人的專長不同,每一個人的智慧不同,每一個人的體能不同,所以,各行各業一一不同。
你讀書從政也好。
你務農畜牧也好。
你工程鑄造也好。
你經商財政也好。
你體育成就也好。
你藝術技藝也好。
你修行明心也好。
……。
總之,眾生不管從事那一行業,我們都應該尊重才是。
各行各業只要細心,正確的經營,只要眾等的滿意,必然得到世人的掌聲,而不是世人的噓聲。
大部份的行業,有眼皆可見之。
但,有一種事業,凡眼皆不識,這就是「明心見性」的大事業。
大部分的行業,有生有滅。
唯有「明心見性」的事業,無生無滅。
而今天,我走的道路,正是「如來」的大事業,真正是「珍罕」的,真正是大「造化」,真正是「隱潛」,真正是「完美」的。
「金錢」次之。
「名位」次之。
「其他」次之。
這「明心見性」,才算是第一等的事業了,我個人認為應該最受稱頌的。
你認同也好。
你不認同也好。
只因為凡眼不識。
●
由於我對眾生的事業,普同尊重。我對修行的種種法門一樣普同尊重。
只要是佛陀說的法門,普同尊重。
一切大菩薩說的法門,普同尊重。
一切大善知識說的法門,普同尊重。
例如:
中觀。
唯識。
淨土。
禪。
般若。
瑜伽。
戒律。
等等等等。
我個人以為,只要是正法,都應該普同尊重才是。
我個人修習瑜伽密教,但對中觀、唯識、淨土、禪、般若、戒律,一一敬重。
我不像有些人,僅僅學了「唯識」的一些口頭禪,「唯識」理論文字,便自我吹噓,批判其他所有的法門。
我告訴大家:
世事有賴眾生讚賞,各種法門皆有悅慕者,欲成最高成就者,需要專精於一法門,貫通其他諸法門,如此,才是「普門三昧」,你可知「普門三昧」是什麼嗎?
所有大菩薩,皆如此也!
這是:
眾菩薩所向。
眾菩薩所歸。
這是「不生不滅」的正理。
盧勝彥文集第190冊《無所謂的智慧》普同尊重眾生
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行歌拾穗
林類(古時候的隱者)是個快一百歲的老人。春天的時候,卻穿著冬天的皮衣,沿著田埂,拾著稻穗,唱歌前行。
孔子正要到衛國去,遠遠的看到他在田地間且走且唱,回頭向學生說:「那位老人,似乎是明理懂事的人,誰去跟他交談一下?」
子貢自告奮勇,走到田地的一端,等著老人走到,一照面就嘆著氣說:「老先生,您可曾後悔過自己的一生?一大把年紀了,怎麼還幹這種『行歌拾穗』的事?」
林類並不停止他的『行歌拾穗』。子貢緊接著要問出一個所以然,老人才抬頭說:「我那有什麼可後悔的?」
子貢說:「先生『少不勤行(年輕時代不認真修練),長不競時(到了相當的年紀,還不有志於出人頭地),老無妻子,死期將至』,卻快快樂樂的行歌拾穗,這是為什麼呢?」
林類笑著答說:「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我享受的這種快樂,誰都可以有的,他們卻反把它當做一種憂慮了)。我就是『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才能活得這麼久;一大把年紀而仍無妻子,死期也將到,才能盡情享受眼前的快樂啊。」
「長壽不是人人企求的嗎?死亡不是人人厭惡的嗎?您說,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這是為什麼呢?」
「死啦,生啦,這好譬是一來一往啊。說不定現世的死,就等於來世的生,至於哪一種才好,誰能斷言呢!忙碌辛苦的活著,也許就是一種迷戀;目前的一死了之,也許比以前的活著更有意義啊!」
子貢就是聽不出他話裡的真義,只好折回來告訴孔子,孔子批評說:「我看得出他是一位明理懂事的人,果然沒錯。可是,照他的答話推測,他對生死的道理還沒體會到造極的地步。」
子貢倦於學,因而問孔子說:「學問這一回事,究竟要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停止下來?」
「活一輩子,就得學一輩子呀。」
「那不等於說無從休息了?」
「可以休息的,您且看那些墳墓,廣大的、堆高的、隆起的,像鍋底的,雖然形狀各異,躲進那兒,你就息之有所了。」
「這麼說,死,真是了不得的一件事呀。說穿了,死,對君子而言,是樂天知命,泰然以待終;對小人而言,是去離憂苦,味然而終了?」
「看來,你已經體會到個中的真義了。人,只知活著的樂趣,就不會想到活著的痛苦;年邁之後,只知體衰力弱的一面,就不會想到它安寧的一面;一口咬定死是令人厭惡的事,就不會想到它是令人安息的處所呢。」
晏嬰曾經說過:「真好啊!自古以來都有死!仁德的君子可以在那裡安息了,就是德行的回歸。因此,古代稱死人為歸人。把死人叫做歸人,那麼活人就該叫做行人。
只知出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棄家不顧的人。一個人拋棄家庭,社會上的人都要譴責他;天下人都拋棄家庭,卻沒有人去譴責了。假如有人離開鄉土,辭別至親,荒廢家業,遊蕩四方而不知道回家,這是什麼樣的人呢?社會上的人一定認為他是個狂亂放蕩的人。又假如有人熱衷於世事,自以為聰明有能耐,沽名釣譽,到處誇張而不知休止,這又是什麼樣的人呢?社會上一定認為他是個有智有謀的人。
這兩種人,其實都是失家忘歸的人,但社會上卻讚賞後一種人而不讚賞前一種人。只有聖人才知道應該讚賞什麼,應該摒棄什麼。」
孔子正要到衛國去,遠遠的看到他在田地間且走且唱,回頭向學生說:「那位老人,似乎是明理懂事的人,誰去跟他交談一下?」
子貢自告奮勇,走到田地的一端,等著老人走到,一照面就嘆著氣說:「老先生,您可曾後悔過自己的一生?一大把年紀了,怎麼還幹這種『行歌拾穗』的事?」
林類並不停止他的『行歌拾穗』。子貢緊接著要問出一個所以然,老人才抬頭說:「我那有什麼可後悔的?」
子貢說:「先生『少不勤行(年輕時代不認真修練),長不競時(到了相當的年紀,還不有志於出人頭地),老無妻子,死期將至』,卻快快樂樂的行歌拾穗,這是為什麼呢?」
林類笑著答說:「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我享受的這種快樂,誰都可以有的,他們卻反把它當做一種憂慮了)。我就是『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才能活得這麼久;一大把年紀而仍無妻子,死期也將到,才能盡情享受眼前的快樂啊。」
「長壽不是人人企求的嗎?死亡不是人人厭惡的嗎?您說,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這是為什麼呢?」
「死啦,生啦,這好譬是一來一往啊。說不定現世的死,就等於來世的生,至於哪一種才好,誰能斷言呢!忙碌辛苦的活著,也許就是一種迷戀;目前的一死了之,也許比以前的活著更有意義啊!」
子貢就是聽不出他話裡的真義,只好折回來告訴孔子,孔子批評說:「我看得出他是一位明理懂事的人,果然沒錯。可是,照他的答話推測,他對生死的道理還沒體會到造極的地步。」
子貢倦於學,因而問孔子說:「學問這一回事,究竟要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停止下來?」
「活一輩子,就得學一輩子呀。」
「那不等於說無從休息了?」
「可以休息的,您且看那些墳墓,廣大的、堆高的、隆起的,像鍋底的,雖然形狀各異,躲進那兒,你就息之有所了。」
「這麼說,死,真是了不得的一件事呀。說穿了,死,對君子而言,是樂天知命,泰然以待終;對小人而言,是去離憂苦,味然而終了?」
「看來,你已經體會到個中的真義了。人,只知活著的樂趣,就不會想到活著的痛苦;年邁之後,只知體衰力弱的一面,就不會想到它安寧的一面;一口咬定死是令人厭惡的事,就不會想到它是令人安息的處所呢。」
晏嬰曾經說過:「真好啊!自古以來都有死!仁德的君子可以在那裡安息了,就是德行的回歸。因此,古代稱死人為歸人。把死人叫做歸人,那麼活人就該叫做行人。
只知出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棄家不顧的人。一個人拋棄家庭,社會上的人都要譴責他;天下人都拋棄家庭,卻沒有人去譴責了。假如有人離開鄉土,辭別至親,荒廢家業,遊蕩四方而不知道回家,這是什麼樣的人呢?社會上的人一定認為他是個狂亂放蕩的人。又假如有人熱衷於世事,自以為聰明有能耐,沽名釣譽,到處誇張而不知休止,這又是什麼樣的人呢?社會上一定認為他是個有智有謀的人。
這兩種人,其實都是失家忘歸的人,但社會上卻讚賞後一種人而不讚賞前一種人。只有聖人才知道應該讚賞什麼,應該摒棄什麼。」
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雪上更加霜
隨州雙泉山梁家庵永禪師,僧問:「達摩九年面壁意旨如何?」
師曰:「睡不著。」
師問護國長老:「隨陽一境是男是女,各伸一問,問問各別。長老將何祗對?」
護國以手空中畫一圓相,師曰:「謝長老慈悲。」
護國曰:「不敢。」
師低頭不顧。
僧問:「如何得頓息諸緣去?」
師曰:「雪上更加霜。」
※ ※ ※
《太上清靜經》提及:「煩惱妄想,憂苦身心」,本文之意乃是《太上老君》明白的指示,眾生之心,一旦有了妄念之後,便開始起煩惱,輕則憂苦不已,嚴重則永失真道。
當一個人開始有了煩惱之後,伴隨而來的,便是一連串的妄想紛飛,這個妄想的念頭,經常造成眾生內心產生許許多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再由這些不切實際的一些想法中,又衍生出來許許多多虛構而不夠真實的言論,繼而產生諸多不能受到外界所認可的行為舉止,從中又產生出種種似是而非的一切事端。反覆如此,促使眾生經常不能明心以照見本性,卻永遠處在幻想中過著虛幻的生活。
如同一個修行之人,由於得不到真正的佛性真如,因此內心逐漸產生了煩惱障。當煩惱入侵修行人的內心深處之後,加上修行者本身急於表現的結果,完全不懂得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道理,就因為急於有所成就,就因為自己想要有所表現,並且認為自己已經付出一段很久的時間之後,卻仍然看不到自己真實的成就〈例如升遷〉之際,就這樣很容易造成自我將內心予以閉塞,認為外面所說的都是假的,唯有自己所認定的才是最真實的,從此產生不少煩惱。
眾生之心,經常將太多的時間與精神,浪費在種種不切實際的思慮上,這些浪費掉的思慮,完全對於日常生活上的改變,一點幫助都沒有,卻還沾沾自喜,樂此不疲,並且有許多眾生浪費太多時間與精神,去造作一些對提昇智慧及修行無關緊要的事情,不但對於心靈的淨化助益不了,甚至於更加的造成心靈的痛苦,亦大有人在。
奉勸世間人,欲使身心遠離憂愁苦楚,必須先除去障礙內心之妄思、妄念,以及掃除一切偏頗之想法與偏差觀點,這樣才能夠逐漸的免除掉閉塞身心的煩惱;能得如此,必然可以令清靜真如本性重新執掌性德,而身心靈永處佛性光明自在的清涼地也。
清靜真詮 -第四十章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師曰:「睡不著。」
師問護國長老:「隨陽一境是男是女,各伸一問,問問各別。長老將何祗對?」
護國以手空中畫一圓相,師曰:「謝長老慈悲。」
護國曰:「不敢。」
師低頭不顧。
僧問:「如何得頓息諸緣去?」
師曰:「雪上更加霜。」
※ ※ ※
《太上清靜經》提及:「煩惱妄想,憂苦身心」,本文之意乃是《太上老君》明白的指示,眾生之心,一旦有了妄念之後,便開始起煩惱,輕則憂苦不已,嚴重則永失真道。
當一個人開始有了煩惱之後,伴隨而來的,便是一連串的妄想紛飛,這個妄想的念頭,經常造成眾生內心產生許許多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再由這些不切實際的一些想法中,又衍生出來許許多多虛構而不夠真實的言論,繼而產生諸多不能受到外界所認可的行為舉止,從中又產生出種種似是而非的一切事端。反覆如此,促使眾生經常不能明心以照見本性,卻永遠處在幻想中過著虛幻的生活。
如同一個修行之人,由於得不到真正的佛性真如,因此內心逐漸產生了煩惱障。當煩惱入侵修行人的內心深處之後,加上修行者本身急於表現的結果,完全不懂得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道理,就因為急於有所成就,就因為自己想要有所表現,並且認為自己已經付出一段很久的時間之後,卻仍然看不到自己真實的成就〈例如升遷〉之際,就這樣很容易造成自我將內心予以閉塞,認為外面所說的都是假的,唯有自己所認定的才是最真實的,從此產生不少煩惱。
眾生之心,經常將太多的時間與精神,浪費在種種不切實際的思慮上,這些浪費掉的思慮,完全對於日常生活上的改變,一點幫助都沒有,卻還沾沾自喜,樂此不疲,並且有許多眾生浪費太多時間與精神,去造作一些對提昇智慧及修行無關緊要的事情,不但對於心靈的淨化助益不了,甚至於更加的造成心靈的痛苦,亦大有人在。
奉勸世間人,欲使身心遠離憂愁苦楚,必須先除去障礙內心之妄思、妄念,以及掃除一切偏頗之想法與偏差觀點,這樣才能夠逐漸的免除掉閉塞身心的煩惱;能得如此,必然可以令清靜真如本性重新執掌性德,而身心靈永處佛性光明自在的清涼地也。
清靜真詮 -第四十章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學習放下互包容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閃,不一會兒時間,蓮台悄悄落在一處企業的上空。有一位企業主,正坐在辦公室,時而歡笑,又時而面露不悅。〉
菩薩:賢生稍後仔細訪問這位企業主,以利本文能更收教化之功效。
邱生:學生謹遵菩薩指示!
〈經菩薩衣袖一揮,已將企業主喚到眼前。〉
企業主:眼前不就是《觀世音菩薩》嗎?弟子叩見菩薩聖駕!不知菩薩傳喚我前來有何事情交待?
菩薩:善士免禮!今時正值奉旨著作《人生遊記》,爾僅須盡情配合採訪的正鸞生訪問,其它的就別多想了。
邱生:您好!方才看你時而笑容滿面,時而卻又面呈不悅,不知究竟是為何因?
企業主:你有所不知,我之所以會展露笑臉,乃是因為我辛苦創立的企業,終於有了現在的規模,想到這裡不覺喜悅之念猶如湧泉般湧上心頭;為何又會面顯不喜悅,乃是只要一想到好不容易在辛苦的經營有了現在的規模,前後又制定了一些勞資雙方共同遵守的約定,卻從此在層層管理的情況下,很多事情我都管不了,不知不覺內心就有了一些嘔,不由得生起悶氣來。
邱生:究竟有什麼事情,是您所管不了的呢?
企業主:想當年,我與少數幾位同仁一起奮鬥打拼,經營方針明確,逐漸擴大事業,原本所有同仁共進共退,全都在掌握之中,隨著事業愈大,員工愈來愈多,主管幹部亦不少,從此卻掌握不了這些主管及員工們的一切,不由怨氣上升而不悅。
菩薩:人生在世,必須學習放下,像爾這般喜歡掌握他人的動向,難免積累形成內心的掌控慾,因為通常一個人在自信過度之餘,內心容易自大,繼而產生自傲,有了驕傲的心,不免對任何的人事物都想要去掌控它。
起初,先由掌握人事物得宜,進而漸漸興起想要操控他人的念頭,希望每一個人都要依自己的指令行事,如果有人未依指令行事,便會氣得急跳腳;這種心念,若不能盡早察覺,並予以學習放下,很容易處在痛苦的深淵而不自知。
企業主:這個我知道,但又能怎麼辦?我就是無法釋懷,我也不想要去操控別人,但偏偏時常起了這個念頭。
菩薩:吾予以淨化一番,助爾能有堅定的意志力,去學習放下的法益。
企業主:感恩菩薩慈悲!
邱生:〈瞬間,蓮台移到一位工人的上方,停了下來。看這位工人似乎面無血色,不知何因?經菩薩恩師衣袖一揮,工人已到眼前。〉
工人:您好!不知喚我何事?
邱生:您好!方才見您悶悶不樂,究竟是什麼原因?
工人:若說到我們老闆,天就黑一邊。
邱生:此話怎講?
工人:我們老闆從來就不曾關心過我們,成天只知道應酬,也不會將應酬的經費撥個一部份給我們,多少可以增添一些生活上的費用,就會應酬,吃得好,穿得好,卻從不關心我們的溫飽。
菩薩:做工人的,但須盡一己之本份,做好份內的事,至於老闆是否能下放額外福利,切不可有所期盼,畢竟老闆自己有其必須煩惱的事,這些煩惱並非件件都有人知道,因此,必須學習放下才是。
工人:我就是不甘心啊!哪有當老闆的吃好、用好,工人卻得勞苦窮忙。
菩薩:各有各的辛苦所在。多少放下一些不滿,這樣生活才會多一份悠然自在,千萬不要想去影響老闆的作風。因為雙方觀念有落差,彼此無法相容,若硬要以自己的想法框住對方,認為對方應依自己的想法行事,那麼必然彼此都生活在不喜悅中,日子又怎麼會好過呢?唯有學習放下各自的執著點,才可以逐漸達到皆大歡喜,為人處事,也才有朝氣與活力。
工人:感恩菩薩為我開示!
邱生:原來事事都各有其想要掌控的地方,包括想法,都有人想要控制別人的想法,好複雜的世間,好複雜的人心呀!
菩薩:人之心念萬千,人之控制慾亦旺盛;因此,才有諸多煩惱與痛苦。喜歡控制別人的,不但造成別人的困擾,也使自己在控制不力的情況下,產生懊悔與痛苦,何苦來哉?願世人學習放下也。
邱生:感恩菩薩開示。相信會有不少人受益。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安!
菩薩:可。停筆。 吾退!
人生遊記 -第卅五回 學習放下互包容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剎時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閃,不一會兒時間,蓮台悄悄落在一處企業的上空。有一位企業主,正坐在辦公室,時而歡笑,又時而面露不悅。〉
菩薩:賢生稍後仔細訪問這位企業主,以利本文能更收教化之功效。
邱生:學生謹遵菩薩指示!
〈經菩薩衣袖一揮,已將企業主喚到眼前。〉
企業主:眼前不就是《觀世音菩薩》嗎?弟子叩見菩薩聖駕!不知菩薩傳喚我前來有何事情交待?
菩薩:善士免禮!今時正值奉旨著作《人生遊記》,爾僅須盡情配合採訪的正鸞生訪問,其它的就別多想了。
邱生:您好!方才看你時而笑容滿面,時而卻又面呈不悅,不知究竟是為何因?
企業主:你有所不知,我之所以會展露笑臉,乃是因為我辛苦創立的企業,終於有了現在的規模,想到這裡不覺喜悅之念猶如湧泉般湧上心頭;為何又會面顯不喜悅,乃是只要一想到好不容易在辛苦的經營有了現在的規模,前後又制定了一些勞資雙方共同遵守的約定,卻從此在層層管理的情況下,很多事情我都管不了,不知不覺內心就有了一些嘔,不由得生起悶氣來。
邱生:究竟有什麼事情,是您所管不了的呢?
企業主:想當年,我與少數幾位同仁一起奮鬥打拼,經營方針明確,逐漸擴大事業,原本所有同仁共進共退,全都在掌握之中,隨著事業愈大,員工愈來愈多,主管幹部亦不少,從此卻掌握不了這些主管及員工們的一切,不由怨氣上升而不悅。
菩薩:人生在世,必須學習放下,像爾這般喜歡掌握他人的動向,難免積累形成內心的掌控慾,因為通常一個人在自信過度之餘,內心容易自大,繼而產生自傲,有了驕傲的心,不免對任何的人事物都想要去掌控它。
起初,先由掌握人事物得宜,進而漸漸興起想要操控他人的念頭,希望每一個人都要依自己的指令行事,如果有人未依指令行事,便會氣得急跳腳;這種心念,若不能盡早察覺,並予以學習放下,很容易處在痛苦的深淵而不自知。
企業主:這個我知道,但又能怎麼辦?我就是無法釋懷,我也不想要去操控別人,但偏偏時常起了這個念頭。
菩薩:吾予以淨化一番,助爾能有堅定的意志力,去學習放下的法益。
企業主:感恩菩薩慈悲!
邱生:〈瞬間,蓮台移到一位工人的上方,停了下來。看這位工人似乎面無血色,不知何因?經菩薩恩師衣袖一揮,工人已到眼前。〉
工人:您好!不知喚我何事?
邱生:您好!方才見您悶悶不樂,究竟是什麼原因?
工人:若說到我們老闆,天就黑一邊。
邱生:此話怎講?
工人:我們老闆從來就不曾關心過我們,成天只知道應酬,也不會將應酬的經費撥個一部份給我們,多少可以增添一些生活上的費用,就會應酬,吃得好,穿得好,卻從不關心我們的溫飽。
菩薩:做工人的,但須盡一己之本份,做好份內的事,至於老闆是否能下放額外福利,切不可有所期盼,畢竟老闆自己有其必須煩惱的事,這些煩惱並非件件都有人知道,因此,必須學習放下才是。
工人:我就是不甘心啊!哪有當老闆的吃好、用好,工人卻得勞苦窮忙。
菩薩:各有各的辛苦所在。多少放下一些不滿,這樣生活才會多一份悠然自在,千萬不要想去影響老闆的作風。因為雙方觀念有落差,彼此無法相容,若硬要以自己的想法框住對方,認為對方應依自己的想法行事,那麼必然彼此都生活在不喜悅中,日子又怎麼會好過呢?唯有學習放下各自的執著點,才可以逐漸達到皆大歡喜,為人處事,也才有朝氣與活力。
工人:感恩菩薩為我開示!
邱生:原來事事都各有其想要掌控的地方,包括想法,都有人想要控制別人的想法,好複雜的世間,好複雜的人心呀!
菩薩:人之心念萬千,人之控制慾亦旺盛;因此,才有諸多煩惱與痛苦。喜歡控制別人的,不但造成別人的困擾,也使自己在控制不力的情況下,產生懊悔與痛苦,何苦來哉?願世人學習放下也。
邱生:感恩菩薩開示。相信會有不少人受益。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安!
菩薩:可。停筆。 吾退!
人生遊記 -第卅五回 學習放下互包容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我欣賞劉伯溫
蓮生/文
讀過劉伯溫的「燒餅歌」,感佩他的道行,他的「宿命通」真可說驚世駭俗了。是光亮,是高飛。
劉伯溫是明朝朱元璋的軍師,明朝開國的宰相。
但,幫忙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卻不戀棧。
劉伯溫即刻歸隱山林,遁出紅塵。
劉伯溫身為宰相,歸隱山林之後,一茅屋,一椅,一床,一包袱,一無所有了。
他心中無所謂。
他心中無需求。
劉伯溫真是「上士」啊!「上士」無爭,是充滿智慧的人,把欲望全部降伏了,所以心中毫無掛礙,充滿了「真靜」。
反之。
大家看看現代人,「下士」好爭,真是愚痴的人啊!執著一點點有形質,就爭奪個你死我活,沉迷於欲望的追求,殺盜搶騙拐,什麼惡業全做盡了,內在的心性全被矇蔽,每天煩惱憂愁,業障不休。
我向現代人傳法──
對井蛙如何言海。
對夏蟲如何語冰。
對淺薄如何談道。
我自言,不捨一個眾生,才發覺自己的淺陋,自己的無知,自己的愚痴啊!我真是侏儒!
我現在隱居於「葉子湖」,生活簡樸,衣食簡單,像我這樣子的人,已經很少很少了。雖然「神行」也能度眾生,「寫作」也能度眾生,但,只有隨緣了。
我欣賞劉伯溫。
劉伯溫一棄俗,宰相不做了,馬上歸隱山林,之後他就沒有回來過,這才是一個真正了不起的聖哲。
上德不德。
下德教德。
像我講的這些話,在現代人來說,又會有幾個人,真正能聽得懂呢?聽得進去呢?
盧勝彥文集167冊《靜聽心中的絮語》我欣賞劉伯溫
讀過劉伯溫的「燒餅歌」,感佩他的道行,他的「宿命通」真可說驚世駭俗了。是光亮,是高飛。
劉伯溫是明朝朱元璋的軍師,明朝開國的宰相。
但,幫忙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卻不戀棧。
劉伯溫即刻歸隱山林,遁出紅塵。
劉伯溫身為宰相,歸隱山林之後,一茅屋,一椅,一床,一包袱,一無所有了。
他心中無所謂。
他心中無需求。
劉伯溫真是「上士」啊!「上士」無爭,是充滿智慧的人,把欲望全部降伏了,所以心中毫無掛礙,充滿了「真靜」。
反之。
大家看看現代人,「下士」好爭,真是愚痴的人啊!執著一點點有形質,就爭奪個你死我活,沉迷於欲望的追求,殺盜搶騙拐,什麼惡業全做盡了,內在的心性全被矇蔽,每天煩惱憂愁,業障不休。
我向現代人傳法──
對井蛙如何言海。
對夏蟲如何語冰。
對淺薄如何談道。
我自言,不捨一個眾生,才發覺自己的淺陋,自己的無知,自己的愚痴啊!我真是侏儒!
我現在隱居於「葉子湖」,生活簡樸,衣食簡單,像我這樣子的人,已經很少很少了。雖然「神行」也能度眾生,「寫作」也能度眾生,但,只有隨緣了。
我欣賞劉伯溫。
劉伯溫一棄俗,宰相不做了,馬上歸隱山林,之後他就沒有回來過,這才是一個真正了不起的聖哲。
上德不德。
下德教德。
像我講的這些話,在現代人來說,又會有幾個人,真正能聽得懂呢?聽得進去呢?
盧勝彥文集167冊《靜聽心中的絮語》我欣賞劉伯溫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生活之道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心室要空,唯空才能容物;做事要實,唯有實才能成物。效法自然,才能領悟人生;體認聖賢,才知入世態度。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自古以來,金滿堂、玉滿堂指的就是王室之家,即使富貴榮華一世,最後也只是埋骨荒草,成了一個不可追尋的歷史灰塵。
現代人不是在為生活而爭奪努力,生存只是為了堆積財富的藉口,只是奢望人上人、名位的慾望與饜足。為生活,一簞食、一瓢飲,亦可以維持生命;為生存,清淨的窄巷、木屋,也可以遮雨避風。
菩薩:安份守己的過著你們自己的生活,並留一點空間給別人,這樣你們的人生就會更完美。所以,要培德,有德才有福份,還要留餘,留給別人一些餘地,也等於給你們自己種了一些德。
陳生:嗯!在進德修業中,希望每一個修行的人都很圓陀,意見一樣,或是隨和,有親和力,不要給別人製造苦惱。
菩薩:是。生命要活得超越,要活得自然,若是不能夠識透真理,生命對你們來說就是一種懲罰。對於人生,宇宙要有一個透徹的了解;是以,要先了解人生是無常,來去都無常。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春秋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鄉下農夫,有一天,在溪邊耕作的時候,挖到一塊質地溫潤的玉石,他為了討好地方官,便呈獻給縣老爺。
子罕為官清廉高潔,沒有接受其供養。
農夫很疑惑的問說:「這塊玉石對我來說是一塊寶貝,我誠心的送給你,希望你能夠接受它。」
子罕也誠懇的回答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而你卻把玉石當作寶貝。」
菩薩:言下之意,就是農人以玉石當寶貝,子罕卻以清廉高潔為寶貝。玉石有價,用之即盡;德性無價,猶如皓月,皎潔發光!
富不過三代,紈絝子弟,坐吃山空,身陷囹圄的常見,家財散盡的常聞,乃至家道瞬間煙消雲散,家破人亡,不勝唏噓的更是常上演的社會悲劇。
一朵花被人供養在花瓶中,這是因為花正開著,等到花謝了,就被人丟在垃圾桶裡了。花會開就會謝,月會圓就會缺,人會生就會死;一個房子若是荒廢,就沒有人了,你們的假色身,若是死去,一切亦沒有了,名位、地位、榮華富貴、各種事業皆化為烏有。所以,過去的已不能挽回,趁現在的還在,就應善加把握,進而生起道心、慈悲心。
可 。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 -第卅二章 德性無價.猶如皓月
聖示:心室要空,唯空才能容物;做事要實,唯有實才能成物。效法自然,才能領悟人生;體認聖賢,才知入世態度。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自古以來,金滿堂、玉滿堂指的就是王室之家,即使富貴榮華一世,最後也只是埋骨荒草,成了一個不可追尋的歷史灰塵。
現代人不是在為生活而爭奪努力,生存只是為了堆積財富的藉口,只是奢望人上人、名位的慾望與饜足。為生活,一簞食、一瓢飲,亦可以維持生命;為生存,清淨的窄巷、木屋,也可以遮雨避風。
菩薩:安份守己的過著你們自己的生活,並留一點空間給別人,這樣你們的人生就會更完美。所以,要培德,有德才有福份,還要留餘,留給別人一些餘地,也等於給你們自己種了一些德。
陳生:嗯!在進德修業中,希望每一個修行的人都很圓陀,意見一樣,或是隨和,有親和力,不要給別人製造苦惱。
菩薩:是。生命要活得超越,要活得自然,若是不能夠識透真理,生命對你們來說就是一種懲罰。對於人生,宇宙要有一個透徹的了解;是以,要先了解人生是無常,來去都無常。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春秋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鄉下農夫,有一天,在溪邊耕作的時候,挖到一塊質地溫潤的玉石,他為了討好地方官,便呈獻給縣老爺。
子罕為官清廉高潔,沒有接受其供養。
農夫很疑惑的問說:「這塊玉石對我來說是一塊寶貝,我誠心的送給你,希望你能夠接受它。」
子罕也誠懇的回答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而你卻把玉石當作寶貝。」
菩薩:言下之意,就是農人以玉石當寶貝,子罕卻以清廉高潔為寶貝。玉石有價,用之即盡;德性無價,猶如皓月,皎潔發光!
富不過三代,紈絝子弟,坐吃山空,身陷囹圄的常見,家財散盡的常聞,乃至家道瞬間煙消雲散,家破人亡,不勝唏噓的更是常上演的社會悲劇。
一朵花被人供養在花瓶中,這是因為花正開著,等到花謝了,就被人丟在垃圾桶裡了。花會開就會謝,月會圓就會缺,人會生就會死;一個房子若是荒廢,就沒有人了,你們的假色身,若是死去,一切亦沒有了,名位、地位、榮華富貴、各種事業皆化為烏有。所以,過去的已不能挽回,趁現在的還在,就應善加把握,進而生起道心、慈悲心。
可 。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 -第卅二章 德性無價.猶如皓月
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節操養正氣
曉舜禪師對浮山法遠說:「若是要體會佛法的精妙,就應該做到境遇困頓而志向愈益堅定,年紀衰老而壯志愈強。不可以阿附世俗,苟媚取容,竊得聲名榮利,而喪失最寶貴的德操。
美玉貴在精純潤澤,所以外飾的顏色不能改變其本質。青松挺拔於歲寒時節,所以霜雪不能損傷其節操。由此可知節義是天下最重要的原則了。您的風神氣度其高尚可法,超出眾人之上,怎能不奮發自強?
古人說道:『鵬鳥凌空而起,志向遠大,獨翔高天之上,凡鳥無法與之比翼。」禪師修持佛法,也應該是如此了。」
※ ※ ※
所謂:「節操」,就是氣節、操行、正義感,指人的氣節操守之意。所謂:「正氣」,就是剛正之氣,指人的正直偉大的氣質。
節操,是做人的標準,不但是檢驗一個人品格的試金石,而且是展現一個人的天性。是以,具有高尚節操者,誠信無欺,見義勇為,甚至捨生取義;換句話說,具有高度節操者,能做到「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桃園明聖經》明列「忠孝廉節之章」,並予以詳述,有關「節」之闡述,乃是「人之節,如竹又如月,廣大與高明,圓容更清潔,一生直不彎,挺挺欺霜雪,一勁參天秀,舞風弄明月。」由於在世,時存節操之心,謹言慎行,猶如長養浩然正氣;是以,《關聖帝君》告示說:「節義全,神聖悅,或掌天曹事,或補城隍缺,或生公與侯。」意思是說,具備節義之人,公正無私,死後擔任天神或地方神祇之職司,得享天爵,或轉生為公侯,得享人間榮華富貴。
節操養正氣-簡介
美玉貴在精純潤澤,所以外飾的顏色不能改變其本質。青松挺拔於歲寒時節,所以霜雪不能損傷其節操。由此可知節義是天下最重要的原則了。您的風神氣度其高尚可法,超出眾人之上,怎能不奮發自強?
古人說道:『鵬鳥凌空而起,志向遠大,獨翔高天之上,凡鳥無法與之比翼。」禪師修持佛法,也應該是如此了。」
※ ※ ※
所謂:「節操」,就是氣節、操行、正義感,指人的氣節操守之意。所謂:「正氣」,就是剛正之氣,指人的正直偉大的氣質。
節操,是做人的標準,不但是檢驗一個人品格的試金石,而且是展現一個人的天性。是以,具有高尚節操者,誠信無欺,見義勇為,甚至捨生取義;換句話說,具有高度節操者,能做到「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桃園明聖經》明列「忠孝廉節之章」,並予以詳述,有關「節」之闡述,乃是「人之節,如竹又如月,廣大與高明,圓容更清潔,一生直不彎,挺挺欺霜雪,一勁參天秀,舞風弄明月。」由於在世,時存節操之心,謹言慎行,猶如長養浩然正氣;是以,《關聖帝君》告示說:「節義全,神聖悅,或掌天曹事,或補城隍缺,或生公與侯。」意思是說,具備節義之人,公正無私,死後擔任天神或地方神祇之職司,得享天爵,或轉生為公侯,得享人間榮華富貴。
節操養正氣-簡介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為師無德
明世宗嘉靖年間,陸簣齋之子陸仲錫,幼年時就能詩能文,天資穎異,凡看過的書很快就朗朗上口。
十七歲那年,跟隨邱老師住在京城準備考試,居處對門住了一位容顏嬌麗的少女,師徒兩人常借機偷窺少女。
這位老師不但沒有乘機勸告學生非禮勿視,應當端正行誼,專心一志於學問,反而告訴陸仲錫說:「宣武門外的都城隍廟很靈,有求必應,你去祈求城隍老爺給你們撮合。」陸仲錫真的就去祈求了。
當天晚上陸仲錫回來就做夢,並狂哭不止,被叫醒後問他:「究竟何事哭得這麼淒慘?」
他說:「剛才我夢見城隍爺在追趕我和老師,而且很嚴厲的斥責我。然後又叫掌管福祿之神,查看老師和我,兩個人名下的前途是記載什麼?我的名字下寫著「甲戌年之狀元」而老師的名字下,是一片空白,什麼功名也沒有。
城隍爺說,將立即向天帝稟奏:我們師徒兩人居心不正,不思本份,盡作非想,立即削除我的狀元祿位及功名富貴;老師名下本來即空無所有,所以將抽腸以懲罰為師無德、誤人子弟。」
說完仍嚎哭未停,此時,書僮急急忙忙的跑到陸仲錫的房內說:「邱老師忽得絞腸痧死了!」
陸仲錫後來果然屢試不中,真的貧賤潦倒以終。他年少即有才華,聰明博學,理應於考場奏捷,登科及第,可惜沒遇到好老師!
我們常聽世人說:「考運很重要,沒考運的話,往往以微分之差而落榜。」考運從哪來呢?得失全憑心地!
邱老師何以受到如此嚴重的懲罰?因為他未能善盡老師的責任去導引學生,匡正學生的思想。
十幾歲的少年情竇初開,易生妄念,見到美麗的少女幻想更多,如果不加抑制,欲火動時,勃然難以遏止,而做出荒唐敗德之事,所以老師如果誤導學生是非常嚴重的事,因為這些學生又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他們的同學,以致為害社會,如此綿亙下去,則後果堪憂!
※ ※ ※
師也者,傳道、授業、解惑。世人自受啟蒙學習以來,均賴師者之教化。易言之,人之成敗,其師至少佔有一半之功勞。因此為人師表,若不能善盡師者之職責,稍有荒廢即易誤人子弟,造成許多英才埋沒,甚至使其誤入歧途。因此,本殿有此罰責。
凡為人師表荒廢自身職責,即削一福一祿。若有造成他人子弟受到延誤,每人削除一福五祿,可以重複累計。
凡為人師表者有私心為用,對待學生私心考量乃有偏頗,即削除一福,可以累計。若造成學生實質傷害,則削除三福五祿。
凡為人師表者,以私廢公,不盡師職,即削三祿。
凡為人師表背德悖倫,對學子有侵害行為,即削五福百祿,並報東嶽加速顯成業報。
師者,位列『天、地、君、親、師』五倫之中,若有不當,貽患甚深。列此篇,用在敦勉世之為人師表者,勤於化育英才,功德無量。
玉律規箴 十五、為人師表誤人子弟
十七歲那年,跟隨邱老師住在京城準備考試,居處對門住了一位容顏嬌麗的少女,師徒兩人常借機偷窺少女。
這位老師不但沒有乘機勸告學生非禮勿視,應當端正行誼,專心一志於學問,反而告訴陸仲錫說:「宣武門外的都城隍廟很靈,有求必應,你去祈求城隍老爺給你們撮合。」陸仲錫真的就去祈求了。
當天晚上陸仲錫回來就做夢,並狂哭不止,被叫醒後問他:「究竟何事哭得這麼淒慘?」
他說:「剛才我夢見城隍爺在追趕我和老師,而且很嚴厲的斥責我。然後又叫掌管福祿之神,查看老師和我,兩個人名下的前途是記載什麼?我的名字下寫著「甲戌年之狀元」而老師的名字下,是一片空白,什麼功名也沒有。
城隍爺說,將立即向天帝稟奏:我們師徒兩人居心不正,不思本份,盡作非想,立即削除我的狀元祿位及功名富貴;老師名下本來即空無所有,所以將抽腸以懲罰為師無德、誤人子弟。」
說完仍嚎哭未停,此時,書僮急急忙忙的跑到陸仲錫的房內說:「邱老師忽得絞腸痧死了!」
陸仲錫後來果然屢試不中,真的貧賤潦倒以終。他年少即有才華,聰明博學,理應於考場奏捷,登科及第,可惜沒遇到好老師!
我們常聽世人說:「考運很重要,沒考運的話,往往以微分之差而落榜。」考運從哪來呢?得失全憑心地!
邱老師何以受到如此嚴重的懲罰?因為他未能善盡老師的責任去導引學生,匡正學生的思想。
十幾歲的少年情竇初開,易生妄念,見到美麗的少女幻想更多,如果不加抑制,欲火動時,勃然難以遏止,而做出荒唐敗德之事,所以老師如果誤導學生是非常嚴重的事,因為這些學生又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他們的同學,以致為害社會,如此綿亙下去,則後果堪憂!
※ ※ ※
師也者,傳道、授業、解惑。世人自受啟蒙學習以來,均賴師者之教化。易言之,人之成敗,其師至少佔有一半之功勞。因此為人師表,若不能善盡師者之職責,稍有荒廢即易誤人子弟,造成許多英才埋沒,甚至使其誤入歧途。因此,本殿有此罰責。
凡為人師表荒廢自身職責,即削一福一祿。若有造成他人子弟受到延誤,每人削除一福五祿,可以重複累計。
凡為人師表者有私心為用,對待學生私心考量乃有偏頗,即削除一福,可以累計。若造成學生實質傷害,則削除三福五祿。
凡為人師表者,以私廢公,不盡師職,即削三祿。
凡為人師表背德悖倫,對學子有侵害行為,即削五福百祿,並報東嶽加速顯成業報。
師者,位列『天、地、君、親、師』五倫之中,若有不當,貽患甚深。列此篇,用在敦勉世之為人師表者,勤於化育英才,功德無量。
玉律規箴 十五、為人師表誤人子弟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骷髏」的密密密
蓮生/文
到一地,見一位男者,猛抱著一具「骷髏」,猥瑣那具「骷髏」,淫穢到了極點。
這男的舌根狂吻,骷髏頭口中的蛆蟲。
又吻骷髏的耳孔,耳中又有異物。
口對骷髏口吸允滿滿的屍延。
雙手更不規矩,一手在安撫骷髏的胸。
另一手往下探,撫摸下面雙腳的中間。
這男的下根置於其臀部之間。
如怒蛙。
如面杆子。
我見此狀大駭。
冥史告訴我:
「接下去還有後續!」
但見那女骷髏張口露牙,把那舌根咬斷,「哢擦」一聲。
舌根斷了,血流如注,掩面叫痛。
那骷髏雙眼噴火,燒得男者的臉,全焦了。
那骷髏用雙臀一夾,那話兒也「哢擦」一聲斷了。
那骷髏又用雙手,掐其脖子,一下子男者不能呼吸,窒息而亡。
我問:
「這男人,何以如此淫穢?」
冥史答:
「我們看的是骷髏,但,這男的眼中,那具骷髏是嬌美嫵媚的蕩婦呢!這全是化出來的。
其實這等淫蟲,到了地獄,就是這等下場,有的舌斷,話兒也斷,痛苦而死。」
冥史說:
「有些淫蟲下了地獄,與骷髏相交媾,直至精血流枯,死的亦非常多。」
「這豈不是樂死?」
「正是樂死。」
「馬上風?」
「正是馬上風。」
「這哪裡是刑罰?」
「是刑罰。」
冥史說:
「好淫之人,無非為了美色,等他她復活,再讓他她看到真實的物件是誰時,莫不頓足捶胸,後悔不已。」
「與骷髏邪淫?」
「有時是異形。」
「電影中的異形?」
「正是。」
我說:
「淫之一字,害盡天下英雄好漢。邪緣未遇,則生「妄想心」;勾引不到,則生「計謀心」;稍有阻礙,則生「嗔恨心」;欲情顛倒,則生「貪著心」;羡慕別人有,則生「嫉妒心」;奪人之愛,則生「殺害心」;這是廉恥喪盡,倫理懼虧的事。」
《佛說四十二章經》有言:
視老如母。
視長如姐。
視小如妹。
視幼如女。
我問:
「亂倫如何?」
冥史答:
「地獄根苗,孽海洪波,大多墮為飛禽走獸。」
「修行人應先守五戒,殺、盜、淫、妄、酒。」
在陽間:
「是肉蟲交纏!」
在陰間:
「是骷髏打架!」
盧勝彥文集234冊《蓮生活佛盧勝彥的密密密》「骷髏」的密密密
到一地,見一位男者,猛抱著一具「骷髏」,猥瑣那具「骷髏」,淫穢到了極點。
這男的舌根狂吻,骷髏頭口中的蛆蟲。
又吻骷髏的耳孔,耳中又有異物。
口對骷髏口吸允滿滿的屍延。
雙手更不規矩,一手在安撫骷髏的胸。
另一手往下探,撫摸下面雙腳的中間。
這男的下根置於其臀部之間。
如怒蛙。
如面杆子。
我見此狀大駭。
冥史告訴我:
「接下去還有後續!」
但見那女骷髏張口露牙,把那舌根咬斷,「哢擦」一聲。
舌根斷了,血流如注,掩面叫痛。
那骷髏雙眼噴火,燒得男者的臉,全焦了。
那骷髏用雙臀一夾,那話兒也「哢擦」一聲斷了。
那骷髏又用雙手,掐其脖子,一下子男者不能呼吸,窒息而亡。
我問:
「這男人,何以如此淫穢?」
冥史答:
「我們看的是骷髏,但,這男的眼中,那具骷髏是嬌美嫵媚的蕩婦呢!這全是化出來的。
其實這等淫蟲,到了地獄,就是這等下場,有的舌斷,話兒也斷,痛苦而死。」
冥史說:
「有些淫蟲下了地獄,與骷髏相交媾,直至精血流枯,死的亦非常多。」
「這豈不是樂死?」
「正是樂死。」
「馬上風?」
「正是馬上風。」
「這哪裡是刑罰?」
「是刑罰。」
冥史說:
「好淫之人,無非為了美色,等他她復活,再讓他她看到真實的物件是誰時,莫不頓足捶胸,後悔不已。」
「與骷髏邪淫?」
「有時是異形。」
「電影中的異形?」
「正是。」
我說:
「淫之一字,害盡天下英雄好漢。邪緣未遇,則生「妄想心」;勾引不到,則生「計謀心」;稍有阻礙,則生「嗔恨心」;欲情顛倒,則生「貪著心」;羡慕別人有,則生「嫉妒心」;奪人之愛,則生「殺害心」;這是廉恥喪盡,倫理懼虧的事。」
《佛說四十二章經》有言:
視老如母。
視長如姐。
視小如妹。
視幼如女。
我問:
「亂倫如何?」
冥史答:
「地獄根苗,孽海洪波,大多墮為飛禽走獸。」
「修行人應先守五戒,殺、盜、淫、妄、酒。」
在陽間:
「是肉蟲交纏!」
在陰間:
「是骷髏打架!」
盧勝彥文集234冊《蓮生活佛盧勝彥的密密密》「骷髏」的密密密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朋友買來紙筆硯台,請我題幾個字讓它掛在新居客廳補壁。這使我感到有些為難,因為我自知字寫的不好看,何況已經有很多年沒寫書法了。
朋友說:「怕什麼?褂你的字我感到很光榮,我都不怕了,你怕什麼?」
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紙、磨墨,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
朋友說:「這是什麼意思?」
我說:「意思是說我字寫的不好,你看到這幅字,請多多包涵,多想一、二件我的好處,就原諒我了。」
看到我玩笑的態度,朋友說:「講正經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生命裡面不如意的事佔了絕大部份,因此,活著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朋友聽了,非常歡喜,抱著「常想一二」回家了。
幾個月之後,他來探視我,又來向我求字,說是:「每天在辦公室裡勞累受氣,一回家之後看見那幅『常想一二』就很開心,但是牆壁太大,字顯得太小,你再寫幾個字吧!」
對於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應,於是為「常想一二」寫了下聯「不思八九」,上面又寫了「如意」的橫批,中間隨手畫一幅寫意的瓶花。
沒想到過幾個月,我再婚的消息披露報端,引起許多離奇的傳說與流言的困擾,朋友有一天打電話來,說他正坐在客廳我寫的字前面,他說:「想不出什麼話來安慰你,唸你自己寫的字給你聽: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接到朋友的電話使我很感動,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錦上添花容易,在別人的苦難裡雪中送炭卻很困難,那種比例,大約也是八九與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當然更甭說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不過,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後,在生活中大概都鍛鍊出寵辱不驚的本事,也不會在乎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阱下石了。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歷過生命的痛苦與挫折,也經驗了許多情感的相逢與離散,慢慢的尋索出生命中積極的、快樂的、正向的觀想。這種觀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觀想。
常想一二的觀想,乃在重重烏雲中尋覓一絲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滾滾紅塵中開啟一些寧靜的消息,乃是在瀕臨窒息時,有一次深長的呼吸。
生命已經夠苦了,如果我們把幾十年的不如意事總和起來,一定會使我們舉步惟艱。生活與感情陷入苦境,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但是如果連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討苦吃,苦上加苦了。
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航行,我早已學會面對苦境的方法。我總是想:從前萬般的折磨我都能苦中做樂,眼下的些許苦難自然能逆來順受了。
我從小喜歡閱讀大人物的傳記和回憶錄,慢慢歸納出一個公式: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難的,他們的生命幾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真實證言,但他們在面對苦難時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後他們超越苦難,苦難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養料,是為了他們開啟蓮花所準備的。
使我深受感動的不是他們的苦難,因為苦難到處都有,使我感動的是:他們面對苦難時的堅持、樂觀、與勇氣。
原來如意或不如意,並不是決定人生的際遇,而是取決於思想的瞬間。
原來,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朋友說:「怕什麼?褂你的字我感到很光榮,我都不怕了,你怕什麼?」
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紙、磨墨,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
朋友說:「這是什麼意思?」
我說:「意思是說我字寫的不好,你看到這幅字,請多多包涵,多想一、二件我的好處,就原諒我了。」
看到我玩笑的態度,朋友說:「講正經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生命裡面不如意的事佔了絕大部份,因此,活著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朋友聽了,非常歡喜,抱著「常想一二」回家了。
幾個月之後,他來探視我,又來向我求字,說是:「每天在辦公室裡勞累受氣,一回家之後看見那幅『常想一二』就很開心,但是牆壁太大,字顯得太小,你再寫幾個字吧!」
對於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應,於是為「常想一二」寫了下聯「不思八九」,上面又寫了「如意」的橫批,中間隨手畫一幅寫意的瓶花。
沒想到過幾個月,我再婚的消息披露報端,引起許多離奇的傳說與流言的困擾,朋友有一天打電話來,說他正坐在客廳我寫的字前面,他說:「想不出什麼話來安慰你,唸你自己寫的字給你聽: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接到朋友的電話使我很感動,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錦上添花容易,在別人的苦難裡雪中送炭卻很困難,那種比例,大約也是八九與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當然更甭說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不過,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後,在生活中大概都鍛鍊出寵辱不驚的本事,也不會在乎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阱下石了。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歷過生命的痛苦與挫折,也經驗了許多情感的相逢與離散,慢慢的尋索出生命中積極的、快樂的、正向的觀想。這種觀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觀想。
常想一二的觀想,乃在重重烏雲中尋覓一絲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滾滾紅塵中開啟一些寧靜的消息,乃是在瀕臨窒息時,有一次深長的呼吸。
生命已經夠苦了,如果我們把幾十年的不如意事總和起來,一定會使我們舉步惟艱。生活與感情陷入苦境,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但是如果連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討苦吃,苦上加苦了。
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航行,我早已學會面對苦境的方法。我總是想:從前萬般的折磨我都能苦中做樂,眼下的些許苦難自然能逆來順受了。
我從小喜歡閱讀大人物的傳記和回憶錄,慢慢歸納出一個公式: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難的,他們的生命幾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真實證言,但他們在面對苦難時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後他們超越苦難,苦難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養料,是為了他們開啟蓮花所準備的。
使我深受感動的不是他們的苦難,因為苦難到處都有,使我感動的是:他們面對苦難時的堅持、樂觀、與勇氣。
原來如意或不如意,並不是決定人生的際遇,而是取決於思想的瞬間。
原來,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人間善處
南海古佛降
詩曰:人身難遇莫蹉跎 宦海浮沉豈快活
胸納風雲酬壯志 娑婆世界證佛陀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六章 善處經
一個人能夠出生於娑婆世界,乃是有甚多因緣結合而成。雖然娑婆世界不完美,但娑婆世界卻是造就一個人修成無上正等正覺,解脫輪迴的福地,因此要常常心存感恩,並且把握有限生命,修行正法,完成人生使命。
《增一阿含》等見品第三○○經記載:
有一次,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
「當天神快要命終時,有五種未曾有的先兆會顯現在前,云何為五?第一就是華冠會自行萎謝,第二就是衣裳會被垢穢所沾染,第三就是身體會出污汗臭,第四就是不樂於其本座,第五就是諸天女都會星散。這就是所謂天神當臨命終之時,有此五種先兆。
那時,天神會極懷愁憂,椎胸頓足喚叫。此時,會有其他諸天神趕赴這位天神之處所,告訴他說:『你將來可以生於善處,快得到善處、善利了。由於得到善利之故,就當念念不忘安處善業。』那時,諸天神就是這樣教授他的。」
當下,就有一位比丘問世尊說:「三十三天所說的善處,是指轉生在什麼地方呢?如何叫做快得善利呢?什麼是安處善業呢?」
世尊告訴他說:「人間這地方,對於天神來說,就是其善處。所謂得善處、得善利,就是指能出生在具足正見的家庭,能與專業的修行者共事共處,並且在如來法當中得到信根,就是所謂快得善利。
什麼是稱為安處於善業呢?就是在如來法中,得到信根後,而剃除鬚髮,又由於信堅固之故,會出家學道。他因學道之故,而戒性具足,諸根修持不缺,飯食知足,持恒不忘經行,因此能獲得三達明(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就是所謂安處於善業之意思。」
當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間為天人的善處,良友為善利,出家為善業,能有漏滅盡而獲得無漏。比丘們!當知!三十三天仍著於五欲,他們以人間為善趣之處,因為他們在人間,能於如來法中得以出家,而為善利,而得三達明。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自人間,非在天上而得果也。
是故,比丘們!他們在人間命終後,當生涅槃天上。」
那時,那位比丘就問世尊說:「云何比丘當生善趣呢?」
世尊即告訴他說:「涅槃者,就是比丘的善趣。比丘!你現在應當力求方便,得至於涅槃;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由此經中敘述可知,諸天皆以人間為善處,因為在人間能於如來之法中出家學道,而得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
故,世之人應當珍惜身處人間的有限生命,修行證果,否則生生世世六道輪迴,難有止境之日也。
※ ※ ※
觀今社會,宗教齊發,學說林立,大道普傳,人人垂手可得,此皆投生的人們有著很大福報,也是過去生法緣、佛緣俱足、俱備,故才得以降生在這世間。
就因有那麼好的宿緣、宿因,今已投生契合大好良機、良緣,理應好好修行,從善斷惡,研悟精進,離苦得樂,尋得真正了悟,解脫,這樣才不浪費這大好緣機。
可憐世人更是不懂珍惜此身,不知借假修真,人人卻視大道如糞土,一再的沈戀世間假境,致使性命遭受惡業束縛慧命斷送,身終壽盡直落幽冥再受罪業磨苦,嗟嘆!
詩曰:人身難遇莫蹉跎 宦海浮沉豈快活
胸納風雲酬壯志 娑婆世界證佛陀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六章 善處經
一個人能夠出生於娑婆世界,乃是有甚多因緣結合而成。雖然娑婆世界不完美,但娑婆世界卻是造就一個人修成無上正等正覺,解脫輪迴的福地,因此要常常心存感恩,並且把握有限生命,修行正法,完成人生使命。
《增一阿含》等見品第三○○經記載:
有一次,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
「當天神快要命終時,有五種未曾有的先兆會顯現在前,云何為五?第一就是華冠會自行萎謝,第二就是衣裳會被垢穢所沾染,第三就是身體會出污汗臭,第四就是不樂於其本座,第五就是諸天女都會星散。這就是所謂天神當臨命終之時,有此五種先兆。
那時,天神會極懷愁憂,椎胸頓足喚叫。此時,會有其他諸天神趕赴這位天神之處所,告訴他說:『你將來可以生於善處,快得到善處、善利了。由於得到善利之故,就當念念不忘安處善業。』那時,諸天神就是這樣教授他的。」
當下,就有一位比丘問世尊說:「三十三天所說的善處,是指轉生在什麼地方呢?如何叫做快得善利呢?什麼是安處善業呢?」
世尊告訴他說:「人間這地方,對於天神來說,就是其善處。所謂得善處、得善利,就是指能出生在具足正見的家庭,能與專業的修行者共事共處,並且在如來法當中得到信根,就是所謂快得善利。
什麼是稱為安處於善業呢?就是在如來法中,得到信根後,而剃除鬚髮,又由於信堅固之故,會出家學道。他因學道之故,而戒性具足,諸根修持不缺,飯食知足,持恒不忘經行,因此能獲得三達明(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就是所謂安處於善業之意思。」
當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間為天人的善處,良友為善利,出家為善業,能有漏滅盡而獲得無漏。比丘們!當知!三十三天仍著於五欲,他們以人間為善趣之處,因為他們在人間,能於如來法中得以出家,而為善利,而得三達明。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自人間,非在天上而得果也。
是故,比丘們!他們在人間命終後,當生涅槃天上。」
那時,那位比丘就問世尊說:「云何比丘當生善趣呢?」
世尊即告訴他說:「涅槃者,就是比丘的善趣。比丘!你現在應當力求方便,得至於涅槃;應當要作如是而學!」
由此經中敘述可知,諸天皆以人間為善處,因為在人間能於如來之法中出家學道,而得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
故,世之人應當珍惜身處人間的有限生命,修行證果,否則生生世世六道輪迴,難有止境之日也。
※ ※ ※
觀今社會,宗教齊發,學說林立,大道普傳,人人垂手可得,此皆投生的人們有著很大福報,也是過去生法緣、佛緣俱足、俱備,故才得以降生在這世間。
就因有那麼好的宿緣、宿因,今已投生契合大好良機、良緣,理應好好修行,從善斷惡,研悟精進,離苦得樂,尋得真正了悟,解脫,這樣才不浪費這大好緣機。
可憐世人更是不懂珍惜此身,不知借假修真,人人卻視大道如糞土,一再的沈戀世間假境,致使性命遭受惡業束縛慧命斷送,身終壽盡直落幽冥再受罪業磨苦,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