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聲色未起之時

  僧那禪師,俗姓馬氏,少年神俊聰穎,通究古書。他二十歲時,在東海邵宣講《禮記》、《周易》,聽者眾多,如同集市。

  僧那後往相州,從學徒眾隨從而至。正好二祖慧可在那裡演說佛法,僧那就與十個志趣相同者一起投奔二祖出家。自此以後,僧那手不執筆,永棄俗世典籍,惟有一件衣服、一只托鉢,晝夜長坐,一天一食,奉行頭陀苦行。


  僧那禪師侍奉二祖很長時間,後來對門人慧滿說道:「祖師所傳心印,並非專於苦行,而是以苦行助益修道而已。如若契合本心,發揮隨意真光的作用,那麼苦行之作用就好像是點石成金。如若只知苦行而不明瞭本心,使本心為憎恨愛欲所束縛,那麼苦行之結果就像是在月黑夜深而行走於險惡的山路上。


  你若希望明瞭本心,就應當審視細思推究觀察,遇到色與聲而未起發覺觀之時,心往何處去?是有?是無?既然不是墜落於有無之處所,那麼心珠獨得明朗,當照耀於世間,而無有一塵之空間間隔,未嘗有一剎那的時間斷續之相。


  所以我初祖菩提達磨大師在付法之時,兼付《楞伽經》四卷,對我師二祖說道:『我看震旦惟有此經文可以印心,仁者依此經修行,自然能度化世人。』


  又二祖說法幾乎完畢時,才說道:『此經傳至四世之後演變成為名相之物,深為可悲啊!』我今天將《楞伽經》傳付給你,你要善加護持,非是傳人慎物傳授之。』


  僧那禪師付囑完畢,就雲遊四方而去,再沒有人知道其結果如何。


 ※ ※ ※


  子曰:「性俱於心,心空一分,則見性一分;心空十分,則見性十分,性見則性盡。」所以明心見性,是止念存誠,盡性則神凝。


  而神乃為氣之母,氣為神之子,心息相依,如母子相見,神氣融渾,打成一片,緊緊密密,自然久久而成大定。但心有一絲之未忘,息不能定,所以欲盡性,則須性源清靜,當無七情六慾,三心四相,如寒潭印月,一塵不染,不波不興,上下光明,玲瓏透澈,無微小垢污或動搖,則若儒曰:洗心退藏於密;或曰知止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或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則心無惡念之貪瞋痴,身無惡行之淫殺盜,口不出惡言,綺語妄言,若能率情而用,即若佛曰:照見五蘊皆空,自然知命安生,不致淪為慾海情波,好似浪裏洫漾一般。


  所以能性海清靜,命蒂自固,亦即性命由我不由天也。


警世箴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