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劉向編撰的《說苑。雜言》裡,記載這麼一則故事:
甘戊出使齊國,走到大河邊,無法前行,只好求助於船夫,船夫笑他:「連河都沒有本事渡得了,又如何能遊說齊王呢?」
甘戊則反駁:「物各有短長,老實的人可輔佐君王,卻不能帶兵打仗;千里馬日行千里,但要牠在室內捕鼠,還遠不如一隻小貓有用;寶劍干將乃天下至寶,但若讓木匠拿去砍木頭的話,它連斧頭都不如,這道理好比你我,要說在江上行船渡河,我的確比不上你,但要出使各國,遊說君王,你也是比不上我的。」船夫聽了之後心悅誠服,請甘戊上船,送他過河。
「物各有短長」、「人各有能有不能」,天地萬物本來就有自己的特性,如同人有各自擅長的事,又何須相互嘲笑或欣羨?
※ ※ ※
天生世人,賦予不同的聰明才智、性向專長,也就是說,給予世人不同的條件,造就差異的表現,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有些人技藝超群,有些人學識淵博;有些人飛黃騰達,有些人落魄失意;有些人生活富裕,有些人貧困潦倒;有些人快樂逍遙,有些人則鬱卒苦悶。總和成人生的百態,這也是世人應該明白瞭解的。
在人生不同的差別中,當確實認真自己的條件,找出平衡點,腳踏實地的生活,就會快樂,就不會失落自我,不一定凡事跟別人比,所謂:』人比人,氣死人。『你有你的才華,別人有別人的長處,他人山珍海味一餐飽,你青菜豆腐一樣好,如果強出頭要和別人比,本身條件又不足,必定走上作奸犯科、男盜女娼之路,蹧踏自己,何苦來哉!
人生在世,認知自己是最重要的,依自己的條件盡量發揮,才能安實的生活,就可安然,不要過分的企求妄想。大凡世人因為企圖心太強,慾望太重,為了達到目的,所以失落自我,徬徨自我,痛苦自我,悔恨不已。如果依自己的條件,把握住方向,一步一步的向前走,這才是最實在的,加上有修,那你的人生必定是光明燦爛的。
尋回失落的的自我-第七章 自我條件的認知
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祖先財產的爭執
蓮生/文
山下有一戶人家,發生了凶殺慘案,因為兄弟為祖先的財產起爭執,引起了猜疑、憎惡,然後接著是暴力,結果一死一重傷。
這令我想起一位富豪,這位富豪財力雄厚,富甲一方,生前有多項企業,由於有妻有妾,子女也眾多。
富豪一死,妻妾子女大家爭奪遺產,互不相讓。
富豪的喪事,根本沒有人理會,家屬甚至揚言,如果財產分配不公,不容下葬。
妻妾子女互打官司,纏訟十年。
而富豪的棺木也停靈了十年,無法入土為安。.........
這應該是人間的一場滑稽秀,你說滑稽,卻也未必,因為這樣的秀,古今中外都有,一直轟轟烈烈的上演著。說可笑嘛!欲分財產的人,個個振振有詞。你說是嚴肅的課題,卻是紛爭永遠不斷,無止無休。
釋迦牟尼佛說,財物是毒蛇,每一個人一碰到財物的爭執,就會變得粗魯,都一定會被毒蛇咬住,同時心意就會變髒了,大家都變髒,都變成粗魯,是做不出好事來的。
有人說,世人認為財物對人來說,是第一珍貴的,雖然在聖人的眼中,財物並不一定排在第一位。但,財物確實大家都愛,不會嫌多,多了要更多,如果有人意圖要爭奪,必然會引起保護權益的鬥爭了。
我一直憂慮著這種爭執!
我寧願自己放下一切,不要去想這樣的財物,我不去看,如此就不會有遺憾和憂慮了。
當我的母親過逝了。
她是留下了一些些的財物。
我第一個寫下了「拋棄書」,雖然我是長子。
我這一生,要的是道、果、涅槃。其他的,給我自己的妹妹們吧!我就是喜歡這種「捨」的感受。
盧勝彥文集第158冊《孤燈下的思維》祖先財產的爭執
山下有一戶人家,發生了凶殺慘案,因為兄弟為祖先的財產起爭執,引起了猜疑、憎惡,然後接著是暴力,結果一死一重傷。
這令我想起一位富豪,這位富豪財力雄厚,富甲一方,生前有多項企業,由於有妻有妾,子女也眾多。
富豪一死,妻妾子女大家爭奪遺產,互不相讓。
富豪的喪事,根本沒有人理會,家屬甚至揚言,如果財產分配不公,不容下葬。
妻妾子女互打官司,纏訟十年。
而富豪的棺木也停靈了十年,無法入土為安。.........
這應該是人間的一場滑稽秀,你說滑稽,卻也未必,因為這樣的秀,古今中外都有,一直轟轟烈烈的上演著。說可笑嘛!欲分財產的人,個個振振有詞。你說是嚴肅的課題,卻是紛爭永遠不斷,無止無休。
釋迦牟尼佛說,財物是毒蛇,每一個人一碰到財物的爭執,就會變得粗魯,都一定會被毒蛇咬住,同時心意就會變髒了,大家都變髒,都變成粗魯,是做不出好事來的。
有人說,世人認為財物對人來說,是第一珍貴的,雖然在聖人的眼中,財物並不一定排在第一位。但,財物確實大家都愛,不會嫌多,多了要更多,如果有人意圖要爭奪,必然會引起保護權益的鬥爭了。
我一直憂慮著這種爭執!
我寧願自己放下一切,不要去想這樣的財物,我不去看,如此就不會有遺憾和憂慮了。
當我的母親過逝了。
她是留下了一些些的財物。
我第一個寫下了「拋棄書」,雖然我是長子。
我這一生,要的是道、果、涅槃。其他的,給我自己的妹妹們吧!我就是喜歡這種「捨」的感受。
盧勝彥文集第158冊《孤燈下的思維》祖先財產的爭執
冷漠社會
一場70年前就已經結案的庭審,卻有著穿越時空的力量,至今仍然感動人心。那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偷竊案,發生在1935年的紐約。當時,拉瓜地亞剛剛出任紐約市市長,他在一個位於紐約最貧窮髒亂區域的法庭上,親眼目睹了這樁偷竊案的審理。
被指控的罪犯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她的臉有一種不健康的灰綠色,看上去憔悴不堪。在偷竊麵包時,她被麵包店老闆當場抓住,並被指控為偷竊罪。
審判長威嚴地注視著這個瘦弱的老人,詢問她是否清白或願意認罪。老婦人囁嚅著回答:「是,我確實偷了麵包。我需要麵包來餵養我幾個餓著肚子的孫子,他們已經兩天沒有吃到任何東西了。如果我不給他們點東西吃,他們會餓死的。」
審判長的回答是:「我必須秉公辦事,維護法律的尊嚴,你可以選擇十美元的罰款,或是十天的拘役。」
判決很快結束了。一直坐在旁聽席上的市長拉瓜地亞站了起來。他脫下了自己的帽子,往裡面放進去十美元,然後轉身對著旁聽席上的其他人說:「現在,請在座的每一個人都交出五十美分的罰金。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冷漠付費,因為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需要白髮蒼蒼的老祖母去偷麵包來餵養孫子的城市。」
旁聽席上的氣氛變得肅穆起來。所有的人都驚訝極了,但是每個人都默默地拿出五十美分捐了出來。
有時候我們的過錯並不在於我們做了什麼錯事,而是我們什麼都沒有做。當我們的心靈變得冷漠時,這個世界也就失去了愛的力量。而愛是能夠超越所有的困難和障礙的,失去它,世界就會從此沉淪,無法挽救。
※ ※ ※
世間為何漸於暗昧?人情為何趨向於冷漠?最主要是在世人的這顆「心」失去了調適,無法敝開心懷於關注別人,去接納你生活區間之人們,總為私欲,總為私利,在那翻騰不已,致而造成今日社會雜亂無序之根源,也因為如此,社會才會罪業深藏,無以復加也。
試向內探討之,汝之心本是良善純淨的,但為何會展現出醜陋的面呢?就是因為汝不能把自己的「仁心」施放出來,多關懷自己,多關懷身邊接觸之人,致使這份美好的善緣流失掉了,實在可惜!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造成今日冷漠的社會而令人寒心也。
希世人能由此知而起始,多發揮汝之關懷心,多綻放出汝之博愛心,讓整個人世間充滿了和暖的情份,共同攜手邁進道之里程。在此勉行之!
皇母慈音第一輯-以關懷照亮世間
被指控的罪犯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她的臉有一種不健康的灰綠色,看上去憔悴不堪。在偷竊麵包時,她被麵包店老闆當場抓住,並被指控為偷竊罪。
審判長威嚴地注視著這個瘦弱的老人,詢問她是否清白或願意認罪。老婦人囁嚅著回答:「是,我確實偷了麵包。我需要麵包來餵養我幾個餓著肚子的孫子,他們已經兩天沒有吃到任何東西了。如果我不給他們點東西吃,他們會餓死的。」
審判長的回答是:「我必須秉公辦事,維護法律的尊嚴,你可以選擇十美元的罰款,或是十天的拘役。」
判決很快結束了。一直坐在旁聽席上的市長拉瓜地亞站了起來。他脫下了自己的帽子,往裡面放進去十美元,然後轉身對著旁聽席上的其他人說:「現在,請在座的每一個人都交出五十美分的罰金。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冷漠付費,因為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需要白髮蒼蒼的老祖母去偷麵包來餵養孫子的城市。」
旁聽席上的氣氛變得肅穆起來。所有的人都驚訝極了,但是每個人都默默地拿出五十美分捐了出來。
有時候我們的過錯並不在於我們做了什麼錯事,而是我們什麼都沒有做。當我們的心靈變得冷漠時,這個世界也就失去了愛的力量。而愛是能夠超越所有的困難和障礙的,失去它,世界就會從此沉淪,無法挽救。
※ ※ ※
世間為何漸於暗昧?人情為何趨向於冷漠?最主要是在世人的這顆「心」失去了調適,無法敝開心懷於關注別人,去接納你生活區間之人們,總為私欲,總為私利,在那翻騰不已,致而造成今日社會雜亂無序之根源,也因為如此,社會才會罪業深藏,無以復加也。
試向內探討之,汝之心本是良善純淨的,但為何會展現出醜陋的面呢?就是因為汝不能把自己的「仁心」施放出來,多關懷自己,多關懷身邊接觸之人,致使這份美好的善緣流失掉了,實在可惜!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造成今日冷漠的社會而令人寒心也。
希世人能由此知而起始,多發揮汝之關懷心,多綻放出汝之博愛心,讓整個人世間充滿了和暖的情份,共同攜手邁進道之里程。在此勉行之!
皇母慈音第一輯-以關懷照亮世間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隨喜讚嘆
經典中有一段故事,佛陀教大家要「隨喜讚嘆」這樣也有功德。
弟子聽了很懷疑,讚嘆為什麼有功德?於是就請示佛陀:「如果我做好事,別人來讚嘆,那麼我佈施的功德,會不會被他分走了?」
佛陀問:「譬如一間暗室,裏面點了一盞很亮的燭燈;有很多人都拿著蠟燭,從這盞燭燈引火,這支燭燈的亮度會不會減少?」
弟子回答:「不會,但房間裏面會更亮。」
相同的道理,一個人做好事,十個人、一百個人,乃至一千個人讚嘆,本來只有一個好人,卻因此可以增加到一千個好人。因為口說好話,啟發善念就是好人。
所以,要訓練自己時時說好話,常說好話,才會讓人疼愛與敬重。
※ ※ ※
修行這條路說是簡單,亦是困難。一般人對修行有遙不可及想法,此道非如此,其實平時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這就是修行,如能將正能量發揮,身口意始終如一,怎會說修行困難呢?人皆有墮性亦更有諸多理由來排斥修行,這個毛病需世人多省思才是。
世俗間修行大好機緣,就說人與人之間,相互言談,甚多看別人長處,不見其短處,大量包容言行,讚嘆好話,此就是增強自身內德。再言心是最易變化,一念善、一念惡都在一剎那,如能安住正心,意無邪思、邪見,此則可增強內果德行,自身所為造作善業,相對也能造作惡業,如能正行善施造諸利益眾生事情,慈捨此身,那定能增強身健,也增強功德果就。
以上是基本修行課程,是否很簡單,何故會覺困難,那就在於世人自身問題了,希每一世眾深思反省勤修行。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正人君子
河南省杞縣劉理順先生,早年曾在一富翁家設館授徒。主人家為了尊師,特地雇一婢女,專門侍候劉老師的飲食起居。婢女不僅年輕貌美,且天性聰慧,朝夕在劉老師的身旁,聽候使喚,晚上更臥在老師寢室旁的床榻。
普通人的常情,男女相處日久,不免會發生感情,即使最初的感情是純潔的,日久往往會變質成為色情。因此在富翁家人及其他人看來,劉老師與婢女之間的關係,可能是不尋常的。
光陰真快,劉老師在富翁家教書,轉眼已逾三年。由於老師另有高就,向富翁表示辭意,可是老師平日教書認真,頗受學生及家長們的愛戴,大家一致挽留,奈何老師辭意堅決,決定離館。
富翁心想:「老師與婢女朝夕相處,三年之久,一定會發生難解難分的感情,現在老師一旦離去,將使婢女的感情如何安頓呢?」
館主人對老師說:「我們這位丫頭,三年來朝夕侍候老師,頗蒙照拂,倘若老師不嫌棄。她極願侍奉老師終身,請老師把她帶回府上去吧!」
老師回答說:「承蒙貴府專雇這位小姐,多年來對我起居飲食的照料,內心萬分感激,可是我家中已有妻子,怎可把她帶回去呢?像這樣容貌美麗端莊的小姐,希望你們好好替她擇配而嫁,我是不能把她帶回去的。」
富翁說:「老師家中雖有妻室,但老師既認為她貌美端莊,對她頗有好感,可以帶回作老師的姨太太,豈不是讀書人的風流韻事,有何不可呢!至於老師說替她擇配而嫁,可是大家都認為她與老師很有感情了。」
劉老師聽了,十分不悅,正色的說:「你們簡直把我當作小人,事實上三年以來,我與她雖然朝夕相處,可是從來沒有非非之想,更談不上有何非禮,確是十分純潔。至於你說那是讀書人的風流韻事,但我看來,對女孩非禮,不是韻事,那是醜惡的罪行。我讀的是聖賢書,決不會做有損人格的醜事,你們不要把我看扁了!」
富翁表面上雖向劉老師解釋,說明自己是好意,希望不要誤會,可是心上還是懷疑。富翁想:「劉老師雖然家有妻室,可是三年來從未請假回家,妻子不在身邊,又有美麗的少女朝夕相陪,怎有不動心的道理呢?」因此他決定囑妻子向婢女考驗詢問一番。
富翁太太私下把婢女叫來密談,問婢女說:「劉老師平日閑來是否向你調笑呢?」
婢女答:「劉老師平日態度很莊重,從來沒有向我調笑,從來沒有向我說過一句不規矩的話。」
「劉老師在沒有他人看到時,有沒有對你動手動腳呢?」富翁太太這樣問。
「平日劉老師身體偶有病痛,我為了看護的必要,有時照料他起居,確是有的。可是即使如此,他也毫無反應,從來沒有碰我一下。」婢女如實的回答。
富翁太太更進一步的追問:「劉老師在夜間,有沒有到過你的床上呢?」
婢女十分肯定的回答說:「每天晚上都是他先睡,早上都是我先起,他絕對不可能到過我的床上。」
雖然婢女把劉老師說得十分規矩,可是富翁太太還是不甚相信,認為婢女故意為劉老師掩飾。又對婢女說:「丫頭,你在我家很多年,我一直把你當作親生女兒,你的下體給我看一看好嗎?」
真金不怕火來燒,經富翁太太仔細的檢查,婢女的處女膜毫無破損,竟是十分純潔的完璧。
富翁太太把與婢女談話及檢查的經過,一五一十的向丈夫報告,從此他們才深信劉老師確是一位道德高尚的真君子,以前把他看扁,覺得十分慚愧。
夫婦二人立刻再找劉老師,向他解釋說:「老師多年以來,認真教導我們的子弟,獲益良多,我們為了表示感謝,原來想把婢女送給老師做姨太太,現在才恍悟我們原來的想法,真是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我們現已深深認識老師不僅學問淵博,且是品德修養很深的真君子,不是我們小人之腹所能度量的,請老師多多原諒。」
富翁即席贈詩一首云:「冶容堪愛又堪憐,三載隨君一室眠。情近坐懷從未亂,方知柳下不虛傳。」
劉老師即席答詩云:「誰謂妖嬈我亦憐,情牽不動只孤眠。席前有妓胸無妓,明道於今語尚傳。」
前面劉老師詩中引述明道曾云:「席前有妓胸無妓」,只是描寫見色不動淫心的意境,並非指婢女即妓女。至於富翁詩中讚譽劉老師像柳下惠一樣的坐懷不亂,我們不妨再談談柳下惠的故事。
柳下惠是春秋時代人,有一天,夜宿郭門,正值冰天雪地的嚴冬,忽然有一女子進門,要求同宿,柳下惠看那女人衣服單薄,冷得發抖,深恐她會凍死,就把那女人抱在懷中坐著,使她得到暖氣而不致凍死,一直坐到天明,沒有犯淫行。柳下惠為了救人而不避嫌疑,不犯淫行,所以孟子讚譽柳下惠是聖之和者。
富翁認為劉理順先生的德行,可與春秋時的柳下惠媲美,所以詩句中說:「情近坐懷從未亂,方知柳下不虛傳。」
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前途都是光明的。後來劉先生赴京應試,狀元及第。(取材自覺世篇註證)
普通人的常情,男女相處日久,不免會發生感情,即使最初的感情是純潔的,日久往往會變質成為色情。因此在富翁家人及其他人看來,劉老師與婢女之間的關係,可能是不尋常的。
光陰真快,劉老師在富翁家教書,轉眼已逾三年。由於老師另有高就,向富翁表示辭意,可是老師平日教書認真,頗受學生及家長們的愛戴,大家一致挽留,奈何老師辭意堅決,決定離館。
富翁心想:「老師與婢女朝夕相處,三年之久,一定會發生難解難分的感情,現在老師一旦離去,將使婢女的感情如何安頓呢?」
館主人對老師說:「我們這位丫頭,三年來朝夕侍候老師,頗蒙照拂,倘若老師不嫌棄。她極願侍奉老師終身,請老師把她帶回府上去吧!」
老師回答說:「承蒙貴府專雇這位小姐,多年來對我起居飲食的照料,內心萬分感激,可是我家中已有妻子,怎可把她帶回去呢?像這樣容貌美麗端莊的小姐,希望你們好好替她擇配而嫁,我是不能把她帶回去的。」
富翁說:「老師家中雖有妻室,但老師既認為她貌美端莊,對她頗有好感,可以帶回作老師的姨太太,豈不是讀書人的風流韻事,有何不可呢!至於老師說替她擇配而嫁,可是大家都認為她與老師很有感情了。」
劉老師聽了,十分不悅,正色的說:「你們簡直把我當作小人,事實上三年以來,我與她雖然朝夕相處,可是從來沒有非非之想,更談不上有何非禮,確是十分純潔。至於你說那是讀書人的風流韻事,但我看來,對女孩非禮,不是韻事,那是醜惡的罪行。我讀的是聖賢書,決不會做有損人格的醜事,你們不要把我看扁了!」
富翁表面上雖向劉老師解釋,說明自己是好意,希望不要誤會,可是心上還是懷疑。富翁想:「劉老師雖然家有妻室,可是三年來從未請假回家,妻子不在身邊,又有美麗的少女朝夕相陪,怎有不動心的道理呢?」因此他決定囑妻子向婢女考驗詢問一番。
富翁太太私下把婢女叫來密談,問婢女說:「劉老師平日閑來是否向你調笑呢?」
婢女答:「劉老師平日態度很莊重,從來沒有向我調笑,從來沒有向我說過一句不規矩的話。」
「劉老師在沒有他人看到時,有沒有對你動手動腳呢?」富翁太太這樣問。
「平日劉老師身體偶有病痛,我為了看護的必要,有時照料他起居,確是有的。可是即使如此,他也毫無反應,從來沒有碰我一下。」婢女如實的回答。
富翁太太更進一步的追問:「劉老師在夜間,有沒有到過你的床上呢?」
婢女十分肯定的回答說:「每天晚上都是他先睡,早上都是我先起,他絕對不可能到過我的床上。」
雖然婢女把劉老師說得十分規矩,可是富翁太太還是不甚相信,認為婢女故意為劉老師掩飾。又對婢女說:「丫頭,你在我家很多年,我一直把你當作親生女兒,你的下體給我看一看好嗎?」
真金不怕火來燒,經富翁太太仔細的檢查,婢女的處女膜毫無破損,竟是十分純潔的完璧。
富翁太太把與婢女談話及檢查的經過,一五一十的向丈夫報告,從此他們才深信劉老師確是一位道德高尚的真君子,以前把他看扁,覺得十分慚愧。
夫婦二人立刻再找劉老師,向他解釋說:「老師多年以來,認真教導我們的子弟,獲益良多,我們為了表示感謝,原來想把婢女送給老師做姨太太,現在才恍悟我們原來的想法,真是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我們現已深深認識老師不僅學問淵博,且是品德修養很深的真君子,不是我們小人之腹所能度量的,請老師多多原諒。」
富翁即席贈詩一首云:「冶容堪愛又堪憐,三載隨君一室眠。情近坐懷從未亂,方知柳下不虛傳。」
劉老師即席答詩云:「誰謂妖嬈我亦憐,情牽不動只孤眠。席前有妓胸無妓,明道於今語尚傳。」
前面劉老師詩中引述明道曾云:「席前有妓胸無妓」,只是描寫見色不動淫心的意境,並非指婢女即妓女。至於富翁詩中讚譽劉老師像柳下惠一樣的坐懷不亂,我們不妨再談談柳下惠的故事。
柳下惠是春秋時代人,有一天,夜宿郭門,正值冰天雪地的嚴冬,忽然有一女子進門,要求同宿,柳下惠看那女人衣服單薄,冷得發抖,深恐她會凍死,就把那女人抱在懷中坐著,使她得到暖氣而不致凍死,一直坐到天明,沒有犯淫行。柳下惠為了救人而不避嫌疑,不犯淫行,所以孟子讚譽柳下惠是聖之和者。
富翁認為劉理順先生的德行,可與春秋時的柳下惠媲美,所以詩句中說:「情近坐懷從未亂,方知柳下不虛傳。」
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前途都是光明的。後來劉先生赴京應試,狀元及第。(取材自覺世篇註證)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病苦的滋味
蓮生/文
據說,有一位大醫院的護理長,他在醫院聽病患叫苦連天,哀爸叫母聽慣了,已經麻木了,病患推進推出,看慣了,對生死也麻木了,護理長只作日常護理的工作,只上班下班。
有一天護理長,竟然發現自己生病,是癌症,而且是末期,他自己做了化學治療。
護理長的友人問他:「病況?」
他答了八個字:
「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想一想病苦的滋味是什麼?是八個字就叫人渾身發抖了。我個人經歷了「裂腦症」,腦分八瓣,四大分散之後,我終於了解,這八個字,病苦何止叫人發抖,是生不如死!
想一想,張飛的勇猛,一聽「病」字,竟然從馬上掉下來!
想一想,佛祖看了「生、老、病、死」,心中憂悶,出家尋找真理,超越生死涅槃。
坦白說,佛祖怕「生、老、病、死」,我怎能不怕,我天天修行,就是要把「生、老、病、死」解脫掉!
人生,是有温柔的快樂,但,人生也有可怕的痛苦。我經歷了少少的快樂,經歷了一連串長長的痛苦。我想同佛一樣,覺悟真理,解脫菩提,極樂淨土。這是人生的轉彎處,這是人生的意義!
我寫詩:
夕陽是很美
只是黃昏的腳步近了
烏鴉的叫聲
呀呀呀
。
人只是一個袋子
袋子該丟掉就丟掉了
袋子有漏
卡沒有用了
。
佛要我們修法喜三昧
無生無死
盧勝彥文集172冊《隨風的腳步走》病苦的滋味
據說,有一位大醫院的護理長,他在醫院聽病患叫苦連天,哀爸叫母聽慣了,已經麻木了,病患推進推出,看慣了,對生死也麻木了,護理長只作日常護理的工作,只上班下班。
有一天護理長,竟然發現自己生病,是癌症,而且是末期,他自己做了化學治療。
護理長的友人問他:「病況?」
他答了八個字:
「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想一想病苦的滋味是什麼?是八個字就叫人渾身發抖了。我個人經歷了「裂腦症」,腦分八瓣,四大分散之後,我終於了解,這八個字,病苦何止叫人發抖,是生不如死!
想一想,張飛的勇猛,一聽「病」字,竟然從馬上掉下來!
想一想,佛祖看了「生、老、病、死」,心中憂悶,出家尋找真理,超越生死涅槃。
坦白說,佛祖怕「生、老、病、死」,我怎能不怕,我天天修行,就是要把「生、老、病、死」解脫掉!
人生,是有温柔的快樂,但,人生也有可怕的痛苦。我經歷了少少的快樂,經歷了一連串長長的痛苦。我想同佛一樣,覺悟真理,解脫菩提,極樂淨土。這是人生的轉彎處,這是人生的意義!
我寫詩:
夕陽是很美
只是黃昏的腳步近了
烏鴉的叫聲
呀呀呀
。
人只是一個袋子
袋子該丟掉就丟掉了
袋子有漏
卡沒有用了
。
佛要我們修法喜三昧
無生無死
盧勝彥文集172冊《隨風的腳步走》病苦的滋味
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皮膚病業
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屠夫許方,他屠宰驢子的時候,先在地上掘出一條壕溝,在上面放一塊板,皮的四角穿四個孔,把驢的腳嵌進去。
有來買肉的,隨著所買的多少,用壺灌滾水澆驢的身子,使得毛脫肉熟,然後割而取之,說是必定要這樣肉才爽脆甘美。
過了一兩天,驢的肉被割盡,方才死去。驢還沒有死時,箝住它的口不讓出聲,它目光怒射,炯炯地像兩支蠟燭,慘不忍看,而許方卻不當回事。
後來許方患病,遍身潰爛得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形狀同他所屠宰的驢一樣。在床褥上翻來覆去,求死不得,哀聲號叫了四五十天才斷氣。
※ ※ ※
皮膚過敏,最令人苦惱,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實在苦不堪言;但有時卻看似平常,有時卻奇癢無比,甚難根治,無可奈何。
人生在世,身體健康便是幸福,然而再怎麼健康總有不能如願之時,其中皮膚過敏很難找到根源,但只要發病就奇癢無比,有人發病於背部,有人則發病於手腳、臉部、頸部、…等。此等過敏體質,通常因為進食到含有過敏原之食物,有人因為蛋而過敏,有人因為海鮮而過敏,有人則因為氣候赤熱及濕悶而產生皮膚過敏,少數人對於花生過敏,無論何種情況所產生之皮膚過敏,都脫離不了殺業之牽纏,尤其是海鮮類。
水族及海族生物,原本生活在水裡有時就已經全身不舒服,世人卻又偏愛找其麻煩,故而當這些殺業於某些機緣之下成熟,便要使眾生亦感受皮膚癢痛之狀。君不見有些眾生特別喜好蛇湯,然而蛇隻生長過程中,蛇身經常要面臨癢痛過程,這是多麼難受的一件事,但眾生好殺,造下種種殺業,促使世人常有身患皮膚過敏之禍端。
有些人僅是偶發性皮膚過敏,但有些人卻是長期性皮膚過敏,使得身體常處於不適,不敢見光,因為陽光太大,皮膚便難受,有些人甚至起紅斑、起紅點,都不太一致,唯一相同的就是癢。有時癢中帶些痛,非常難受,有人可以忍耐,有人可以漸轉佳,有人卻偶爾醫療失效。這全是殺業使然之情形,如能平時勤參放生功德,必可逐漸減輕殺業之糾葛,再輔以飲食清淡,避免食用到含帶過敏原之動植物,則能使皮膚減少癢的苦楚。
奉勸世間人,雖然美食當前,但為保本身免於皮膚過敏之纏擾,忌口是必要的,並且隨時記得自己對哪些食物過敏,便予以避免食用到,以策安全也。
探討因果病症-第十一章 皮膚過敏
屠夫許方,他屠宰驢子的時候,先在地上掘出一條壕溝,在上面放一塊板,皮的四角穿四個孔,把驢的腳嵌進去。
有來買肉的,隨著所買的多少,用壺灌滾水澆驢的身子,使得毛脫肉熟,然後割而取之,說是必定要這樣肉才爽脆甘美。
過了一兩天,驢的肉被割盡,方才死去。驢還沒有死時,箝住它的口不讓出聲,它目光怒射,炯炯地像兩支蠟燭,慘不忍看,而許方卻不當回事。
後來許方患病,遍身潰爛得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形狀同他所屠宰的驢一樣。在床褥上翻來覆去,求死不得,哀聲號叫了四五十天才斷氣。
※ ※ ※
皮膚過敏,最令人苦惱,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實在苦不堪言;但有時卻看似平常,有時卻奇癢無比,甚難根治,無可奈何。
人生在世,身體健康便是幸福,然而再怎麼健康總有不能如願之時,其中皮膚過敏很難找到根源,但只要發病就奇癢無比,有人發病於背部,有人則發病於手腳、臉部、頸部、…等。此等過敏體質,通常因為進食到含有過敏原之食物,有人因為蛋而過敏,有人因為海鮮而過敏,有人則因為氣候赤熱及濕悶而產生皮膚過敏,少數人對於花生過敏,無論何種情況所產生之皮膚過敏,都脫離不了殺業之牽纏,尤其是海鮮類。
水族及海族生物,原本生活在水裡有時就已經全身不舒服,世人卻又偏愛找其麻煩,故而當這些殺業於某些機緣之下成熟,便要使眾生亦感受皮膚癢痛之狀。君不見有些眾生特別喜好蛇湯,然而蛇隻生長過程中,蛇身經常要面臨癢痛過程,這是多麼難受的一件事,但眾生好殺,造下種種殺業,促使世人常有身患皮膚過敏之禍端。
有些人僅是偶發性皮膚過敏,但有些人卻是長期性皮膚過敏,使得身體常處於不適,不敢見光,因為陽光太大,皮膚便難受,有些人甚至起紅斑、起紅點,都不太一致,唯一相同的就是癢。有時癢中帶些痛,非常難受,有人可以忍耐,有人可以漸轉佳,有人卻偶爾醫療失效。這全是殺業使然之情形,如能平時勤參放生功德,必可逐漸減輕殺業之糾葛,再輔以飲食清淡,避免食用到含帶過敏原之動植物,則能使皮膚減少癢的苦楚。
奉勸世間人,雖然美食當前,但為保本身免於皮膚過敏之纏擾,忌口是必要的,並且隨時記得自己對哪些食物過敏,便予以避免食用到,以策安全也。
探討因果病症-第十一章 皮膚過敏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佛教辯論
馬鳴出生在中印度,原學婆羅門教,據說非常聰明,善於辯論,在中印度罕逢敵手。
他曾對當地的佛教僧侶挑戰說:「你們之中如有人能與我辯論,寺院便可以敲鍾,說法傳道,受人供養。否則,如無人能與我辯論,你們就不要敲鍾了。」
印度寺院的擊鍾,其作用是表明寺院在正常活動,有傳法講經的自由。相反,如果寺院久不聞擊鍾之聲,那就等於不能正常活動,有似於無了。馬鳴的挑戰發出了,當時佛教僧侶自認為無人能敵馬鳴的利舌,只好含羞忍辱,不再敲鍾集眾,也不再講經說法了。
此事傳到了北印度,被脅尊者知道了。為了給佛教挽回面子,也為了感化馬鳴皈依佛教,便不遠萬裏前來,尋找馬鳴論戰。終於有一天,脅尊者來到了中印度。在一座寺院,脅尊者明知故間地說:「諸位道友,你們的寺院為何不依法度擊打寺鐘啊?」
比丘回答:「有位婆羅門教土要與我們辯論,我們不敢應戰,所以只好按照他的要求,不敢擊鐘了。」
脅尊者說:「你們現在只管擊鐘好了,婆羅門教士若來,由我來對付。」
諸比丘將信將疑,一起進行討論,決定還是先擊打寺鐘,畢竟已經好久沒有聽到那熟悉的聲音了。如果婆羅門來了,就讓外來的和尚去對付吧。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也許說不定他真能取勝呢。這樣,沈寂已久的寺院終於又迴響起擊鍾的聲音來了。
馬鳴聽到鐘聲,急忙前來質問,說:「你們今天是怎麼搞的,為什麼又敲起鐘來了?」
比丘們回答:「北方來了位長老,是他敲的,不是我們。」
馬鳴於是便讓比丘們請出脅尊者,問:「你想與我辯論,是嗎?」
脅尊者回答:「是。」
馬鳴譏笑說:「這老和尚,瞧你的形貌,也不過和常人一樣,怎敢和我辯論,真是可笑。不過你既有此心,我也不能令你失望。你看我們什麼時候進行辯論呢?」
於是,兩人商定,辯論大會於七天後舉行。
到了第七天早晨,只見辯論會場人山人海,國王大臣、沙門婆羅門都來了,都想親眼目睹這場辯論的盛況。脅尊者先到,只見他心平氣靜,面帶微笑,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定了。
馬鳴後到,一看脅尊者的儀容與原來相比簡直判若兩人,不敢小瞧,心想今天的辯論可能會成為一場佳論了,但自己卻無論如何是不會輸的。
他走到脅尊者跟前說:「我們應事先立個約定,論敗者當如何謝罪。依我的意見,敗者自斷舌頭。」
脅尊者說:「斷舌就不必了。依我看,敗者應當認勝者為師。」
馬鳴說:「這樣也行。」約定便定了下來。
但是,由誰先開場呢?脅尊者說:「我年紀比你大,又遠道而來,而且今天來得也比你早,按理應由我先講。」
馬鳴同意,說:「你儘管講吧。只是凡你所說的話,我都會破斥無餘,這恐怕於你不恭了。」
脅尊者不予理睬,講道:「祝願天下太平,國王長壽,國土豐樂,沒有災患。」
馬鳴一聽便傻了。這算是什麼論題,叫人如何反駁?當下默然無語,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按照常規,辯論時只要有一方無話可說,那便輸了。所以,馬鳴被脅尊者一言所屈,只好履行約定,剃髮出家,成了脅尊者的徒弟。不想,他卻因此成為一位著名僧侶,名氣反倒超出脅尊者之上了。這就是脅尊者感化馬鳴的故事。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之發達、學派之眾多,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佛教躋身於這樣一個文化社會,與其他學派之間發生衝突是顯而易見的。
按照印度文化傳統,不同派別之間的學術衝突,經常以直接辯論的方式解決,辯論之前要定好契約。規定敗者應當履行的義務。這種義務有時是非常殘酷的,往往是自殺謝罪。所以在古印度,因辯論失敗而血濺文化祭壇的人實在不少。
佛教提倡慈悲精神,所以,它在參與辯論時提出的條件一般都是敗者認師。這樣做有許多好處,一是避免了血淋淋的場面,二是能把其他學派的優秀分子吸收到自己的教團中來,為自己傳教。
脅尊者與馬鳴的辯論決戰,他提出的條件就是敗者認師,此後的佛教僧侶辯論時,也都做了同樣的約定。這確實是解決文化爭端的一個好辦法。
另外,從佛教史籍中我們可以看到,類似上述的辯論幾乎貫通於佛教發展的全部歷史之中,足見印度文化交鋒之頻繁。若就脅尊者而言,他在辯論中以一句輕鬆愉快的祝詞難倒對方,使馬鳴無從反駁,又可見其人的機敏詼諧、舉重若輕了。
他曾對當地的佛教僧侶挑戰說:「你們之中如有人能與我辯論,寺院便可以敲鍾,說法傳道,受人供養。否則,如無人能與我辯論,你們就不要敲鍾了。」
印度寺院的擊鍾,其作用是表明寺院在正常活動,有傳法講經的自由。相反,如果寺院久不聞擊鍾之聲,那就等於不能正常活動,有似於無了。馬鳴的挑戰發出了,當時佛教僧侶自認為無人能敵馬鳴的利舌,只好含羞忍辱,不再敲鍾集眾,也不再講經說法了。
此事傳到了北印度,被脅尊者知道了。為了給佛教挽回面子,也為了感化馬鳴皈依佛教,便不遠萬裏前來,尋找馬鳴論戰。終於有一天,脅尊者來到了中印度。在一座寺院,脅尊者明知故間地說:「諸位道友,你們的寺院為何不依法度擊打寺鐘啊?」
比丘回答:「有位婆羅門教土要與我們辯論,我們不敢應戰,所以只好按照他的要求,不敢擊鐘了。」
脅尊者說:「你們現在只管擊鐘好了,婆羅門教士若來,由我來對付。」
諸比丘將信將疑,一起進行討論,決定還是先擊打寺鐘,畢竟已經好久沒有聽到那熟悉的聲音了。如果婆羅門來了,就讓外來的和尚去對付吧。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也許說不定他真能取勝呢。這樣,沈寂已久的寺院終於又迴響起擊鍾的聲音來了。
馬鳴聽到鐘聲,急忙前來質問,說:「你們今天是怎麼搞的,為什麼又敲起鐘來了?」
比丘們回答:「北方來了位長老,是他敲的,不是我們。」
馬鳴於是便讓比丘們請出脅尊者,問:「你想與我辯論,是嗎?」
脅尊者回答:「是。」
馬鳴譏笑說:「這老和尚,瞧你的形貌,也不過和常人一樣,怎敢和我辯論,真是可笑。不過你既有此心,我也不能令你失望。你看我們什麼時候進行辯論呢?」
於是,兩人商定,辯論大會於七天後舉行。
到了第七天早晨,只見辯論會場人山人海,國王大臣、沙門婆羅門都來了,都想親眼目睹這場辯論的盛況。脅尊者先到,只見他心平氣靜,面帶微笑,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定了。
馬鳴後到,一看脅尊者的儀容與原來相比簡直判若兩人,不敢小瞧,心想今天的辯論可能會成為一場佳論了,但自己卻無論如何是不會輸的。
他走到脅尊者跟前說:「我們應事先立個約定,論敗者當如何謝罪。依我的意見,敗者自斷舌頭。」
脅尊者說:「斷舌就不必了。依我看,敗者應當認勝者為師。」
馬鳴說:「這樣也行。」約定便定了下來。
但是,由誰先開場呢?脅尊者說:「我年紀比你大,又遠道而來,而且今天來得也比你早,按理應由我先講。」
馬鳴同意,說:「你儘管講吧。只是凡你所說的話,我都會破斥無餘,這恐怕於你不恭了。」
脅尊者不予理睬,講道:「祝願天下太平,國王長壽,國土豐樂,沒有災患。」
馬鳴一聽便傻了。這算是什麼論題,叫人如何反駁?當下默然無語,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按照常規,辯論時只要有一方無話可說,那便輸了。所以,馬鳴被脅尊者一言所屈,只好履行約定,剃髮出家,成了脅尊者的徒弟。不想,他卻因此成為一位著名僧侶,名氣反倒超出脅尊者之上了。這就是脅尊者感化馬鳴的故事。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之發達、學派之眾多,在世界上是罕見的。佛教躋身於這樣一個文化社會,與其他學派之間發生衝突是顯而易見的。
按照印度文化傳統,不同派別之間的學術衝突,經常以直接辯論的方式解決,辯論之前要定好契約。規定敗者應當履行的義務。這種義務有時是非常殘酷的,往往是自殺謝罪。所以在古印度,因辯論失敗而血濺文化祭壇的人實在不少。
佛教提倡慈悲精神,所以,它在參與辯論時提出的條件一般都是敗者認師。這樣做有許多好處,一是避免了血淋淋的場面,二是能把其他學派的優秀分子吸收到自己的教團中來,為自己傳教。
脅尊者與馬鳴的辯論決戰,他提出的條件就是敗者認師,此後的佛教僧侶辯論時,也都做了同樣的約定。這確實是解決文化爭端的一個好辦法。
另外,從佛教史籍中我們可以看到,類似上述的辯論幾乎貫通於佛教發展的全部歷史之中,足見印度文化交鋒之頻繁。若就脅尊者而言,他在辯論中以一句輕鬆愉快的祝詞難倒對方,使馬鳴無從反駁,又可見其人的機敏詼諧、舉重若輕了。
識大悟入法門
一、識大圓通法門經文
《楞嚴經》曰:「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
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
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
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二、經文大意
1. 彌勒菩薩授記
彌勒菩薩本出生於婆羅門家,世尊授記位補處佛,先世尊入滅,滅後生兜率天內院,並於兜率天內院講經說佛法。彌勒菩薩於其天壽四仟歲盡時,即人間壽五十七億六千萬年 (《佛說彌勒來時經》中云約於釋迦佛示滅後六十億零六十萬歲)。
以上之年數均為印土古時以千萬為億計數,如以今我國之萬萬為億計,當為五億七千六百萬年也。是時彌勒當來下生成佛,是時人皆壽八萬四仟歲,以人壽百年增減一歲,當約在卅四次增減劫壽後下生。
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時,人壽八萬四仟歲,無有中夭,人身悉十六丈長,爾時眾生皆是利根,福德豐厚。彌勒下生成佛時,先託生婆羅門女梵摩波提,婆羅門主妙覺為母父。後觀世欲致患甚多,眾生沉沒在大生死海中,甚可憐愍。自以如是正觀念故,不樂在家。
爾時此國中有轉輪王蠰佉,有一日蠰佉王共諸大臣,持一寶臺奉上彌勒。彌勒菩薩受已,施諸婆羅門。婆羅門受已,即便毀壞各共分之。
彌勒菩薩見此妙臺,須臾無常,知一切法皆亦磨滅。故修無常觀,出家學道。坐於龍華樹菩提樹下,即於出家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佛成道以來,說法僅三會,先度眾九十六億人,成就阿羅漢果;
第二會說經時,九十四億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三會說經時,九十二億沙門,皆得阿羅漢。
而彌勒佛所度化者,均是在釋迦文佛時期,誦經者、慈心布施者、不瞋恚者、作佛圖寺,持佛骨著塔中者、燒香者、燃燈者、懸繒者、散花者、讀經者、持戒者、至誠者,均將在彌勒佛時期,出家為比丘比丘尼,且都參與彌勒佛說經法會,且皆於龍華樹下得道。
2. 久遠劫前好遊且利名聞
彌勒菩薩即從其座位中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說:
我憶往昔經微塵無數劫前,有一佛出世間,其佛如來名日月燈明,具足三智如日月燈:其智能了知一切種智如日光明(佛智能通達總相空與差別相),其智能了知諸道種智如月光明(菩薩智能通達差別相),另得一切智如燈光明(二乘智能通達總相空如)。
雖然我從日月燈明如來出家,但因內心深持世間名利,故常遊歷於貴族大戶姓家。真是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好遊族姓家,棄捨所習誦,如《法華經》中云。
3. 由心識定入棄除名利心
此時日月燈明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
起先我以識觀身、口、意三業之所作,及一切世間差別之善惡、美醜等外境,悉是唯識所作。再進而了知三界唯心,心通達三界,無非是心識所變現。
心識所緣者,非為外在實境,而僅是心識緣心識,故知如夢如幻,無一真實。最後悟知能以唯心觀三界空理,以唯識觀萬法空理,故知經義了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
我因悟知心識之道理後,心不外攀緣,心虛凝而不著一切外相,入三摩地正定中。從日月燈明如來後,無數劫以來,我均以此三昧定,奉事恆河沙數如來。以前對世間名利善追求之心,以因得唯心識定,而能銷歇化為烏有。
4. 陳述識心妙圓悟道境界
我雖得識心三昧定,但未臻識性合一,得妙真如性,使識性能圓滿周遍。及至後來值燃燈佛如來出現於世間,我得事奉燃燈佛如來,並承佛教誨,乃得成就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之後,我始悟知真如、識心本是不二,真如空體起藏性,由藏心性起識。故覺明真性、識心體性本是一如,如來藏識本是妙真如體性所具有,故我由前悟知之唯識心定,進而悟入微妙真如,圓滿成就識心三昧。
5. 證知體用變化無量
由識性入真如圓明中,我了知真如性海,起一切心變及心用的道理。我悟知盡虛空一切如來國土,包括淨、穢國土,均是我心所變現,心識滅則國土盡滅,能空卻一切佛國土。佛國土中所具足的常寂光淨土,是我心所變現,屬不淨不穢,清淨法身所依止故。
次者一切佛國土,所具足的清淨壯嚴土,亦是我心所變現,屬有淨無穢,報身所依止故﹔另一切佛國土中所具足的方便有餘土,有淨有穢,凡聖同居,應化身所依止故。世尊!不管佛國土淨穢之屬,體性本自空寂,依空起自性,幻成諸有相,法相是空,法性亦空,均是唯心所變現。我了知如是一切世界所成,均是心識之故。
我悟知此道理後,識性流出一切神變,成辦有如無量如來所變現諸佛事。今得世尊授記,指我位處補處佛。
6. 結酬所問
世尊現問藉用根、塵、識、大等四,以何法修入圓通,如我本修因緣,乃因以識心悟入如來藏真性。了知識性二相本無留礙,識因性起變現,眾生妄執而成立世界或淨土。如是,我審慎諦觀十方微塵世界,均是唯識所變現。
阿賴耶識轉成如來藏真識,現如來藏識,則前七轉識均為清淨識所幻化,心識圓滿湛明不背,因故心識二者入圓而成實性之境,已能遠離遍計所執,以依他起諸性,以實性鑑照諸塵境或十方世界。因已能認知依他起諸性,更能遠離遍計所執之妄執境界。如此,而我即證悟無生法忍。
今佛問我圓通修證方法,就我所修證者,乃因以悟知識依空體真如,再依性起識,如此識性圓明不二,成就無上道。故識大本修因緣,對我而言,最為殊勝第一。
三、修習方法
1. 先瞭解識心為妄之理
行者先由觀外塵境而體知如何起識心相應,了知色相於外,心緣色相而生識,係屬依他起自見性。若能不執一切境相,則能去除遍計所執性。識心所緣為心之所變現者,故識均無所實,是謂識心皆妄。
2. 悟知唯心識定
行者起先以識觀身、口、意三業之所作,及一切世間差別之違順、善惡、好壞、美醜等外境,悉是唯識所作。
再進而了知三界唯心,心能通達三界,生於六道三界,無非是心識所變現。而心識所緣者,非為外在實境,而僅是心識緣心識,故知如夢如幻,無一真實。最後悟知以唯心,觀三界空理﹔以唯識,來觀萬法空理,了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
行者了知道理後,心能不外攀緣,讓心虛凝而不著一切外相,如此能入三摩地正定中,行者任心識起滅而不著一相。
3. 悟入識性圓通
行者雖得識心三昧定,但未認識本性與識之關係,未臻識性合一,得妙真如性,使識性能圓滿周遍,故須進一步用功。
行者進而深入悟知真如性海、如來藏識本是不二。一切識法生起,先由真如空體起覺性,由覺性起識心,故知一切法由空性而識性,覺明真性、識心體性本是一如,如來藏識本是妙真如體性所具有,故行者能由前悟知之唯識心定,進而悟入微妙真如,圓滿成就識心三昧。
4. 證性起心變處佛國土
行者由識性圓明中,能了知真如性海,起一切心變及心用的道理。若行者心識中染、淨諸法並具,則心變現為方便有餘佛國土﹔若行者心識入有淨無穢境,則心變現為清淨莊嚴佛淨土﹔若行者心識中淨穢不起,則心識住常寂光佛淨土中。行者如是了知佛國土淨或穢,其體性本自空寂,依空起自性,幻成諸有相,法相是空,法性亦空,均是唯心所變現,體自空寂。
如此行者了知一切世界所成,均是心識所現故。證至此境界,當獲得無生法忍,成就大菩薩果位。
四、修證優劣
行者當知一切識種性是智慧門,靈通變化均是識心所起,佛之正遍知亦由心想起。故行者由識入門者,當知其慧過於定,若行者不察,易入散亂而慧中無定,乃流轉生死。故古德言:微塵不去除,猶如所射之箭,勢盡還墜。又如彌勒菩薩能先得唯心識定,經至燃燈佛時,教其認識空性與識心之分別與統一相,始悟入圓通,得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然行者欲證如來地者,若以識為觀法,則識本依境而生,境謝心不起,故心識還入空。故行者當知識心非常住不壞,境滅而心識在,乃境落謝之前塵影事,名為虛妄不實。故行者所緣已不實,何能入如來佛地圓通境界。
(法爾禪修講義 --- 參證篇 )
《楞嚴經》曰:「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
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
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
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二、經文大意
1. 彌勒菩薩授記
彌勒菩薩本出生於婆羅門家,世尊授記位補處佛,先世尊入滅,滅後生兜率天內院,並於兜率天內院講經說佛法。彌勒菩薩於其天壽四仟歲盡時,即人間壽五十七億六千萬年 (《佛說彌勒來時經》中云約於釋迦佛示滅後六十億零六十萬歲)。
以上之年數均為印土古時以千萬為億計數,如以今我國之萬萬為億計,當為五億七千六百萬年也。是時彌勒當來下生成佛,是時人皆壽八萬四仟歲,以人壽百年增減一歲,當約在卅四次增減劫壽後下生。
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時,人壽八萬四仟歲,無有中夭,人身悉十六丈長,爾時眾生皆是利根,福德豐厚。彌勒下生成佛時,先託生婆羅門女梵摩波提,婆羅門主妙覺為母父。後觀世欲致患甚多,眾生沉沒在大生死海中,甚可憐愍。自以如是正觀念故,不樂在家。
爾時此國中有轉輪王蠰佉,有一日蠰佉王共諸大臣,持一寶臺奉上彌勒。彌勒菩薩受已,施諸婆羅門。婆羅門受已,即便毀壞各共分之。
彌勒菩薩見此妙臺,須臾無常,知一切法皆亦磨滅。故修無常觀,出家學道。坐於龍華樹菩提樹下,即於出家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佛成道以來,說法僅三會,先度眾九十六億人,成就阿羅漢果;
第二會說經時,九十四億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三會說經時,九十二億沙門,皆得阿羅漢。
而彌勒佛所度化者,均是在釋迦文佛時期,誦經者、慈心布施者、不瞋恚者、作佛圖寺,持佛骨著塔中者、燒香者、燃燈者、懸繒者、散花者、讀經者、持戒者、至誠者,均將在彌勒佛時期,出家為比丘比丘尼,且都參與彌勒佛說經法會,且皆於龍華樹下得道。
2. 久遠劫前好遊且利名聞
彌勒菩薩即從其座位中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說:
我憶往昔經微塵無數劫前,有一佛出世間,其佛如來名日月燈明,具足三智如日月燈:其智能了知一切種智如日光明(佛智能通達總相空與差別相),其智能了知諸道種智如月光明(菩薩智能通達差別相),另得一切智如燈光明(二乘智能通達總相空如)。
雖然我從日月燈明如來出家,但因內心深持世間名利,故常遊歷於貴族大戶姓家。真是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好遊族姓家,棄捨所習誦,如《法華經》中云。
3. 由心識定入棄除名利心
此時日月燈明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
起先我以識觀身、口、意三業之所作,及一切世間差別之善惡、美醜等外境,悉是唯識所作。再進而了知三界唯心,心通達三界,無非是心識所變現。
心識所緣者,非為外在實境,而僅是心識緣心識,故知如夢如幻,無一真實。最後悟知能以唯心觀三界空理,以唯識觀萬法空理,故知經義了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
我因悟知心識之道理後,心不外攀緣,心虛凝而不著一切外相,入三摩地正定中。從日月燈明如來後,無數劫以來,我均以此三昧定,奉事恆河沙數如來。以前對世間名利善追求之心,以因得唯心識定,而能銷歇化為烏有。
4. 陳述識心妙圓悟道境界
我雖得識心三昧定,但未臻識性合一,得妙真如性,使識性能圓滿周遍。及至後來值燃燈佛如來出現於世間,我得事奉燃燈佛如來,並承佛教誨,乃得成就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之後,我始悟知真如、識心本是不二,真如空體起藏性,由藏心性起識。故覺明真性、識心體性本是一如,如來藏識本是妙真如體性所具有,故我由前悟知之唯識心定,進而悟入微妙真如,圓滿成就識心三昧。
5. 證知體用變化無量
由識性入真如圓明中,我了知真如性海,起一切心變及心用的道理。我悟知盡虛空一切如來國土,包括淨、穢國土,均是我心所變現,心識滅則國土盡滅,能空卻一切佛國土。佛國土中所具足的常寂光淨土,是我心所變現,屬不淨不穢,清淨法身所依止故。
次者一切佛國土,所具足的清淨壯嚴土,亦是我心所變現,屬有淨無穢,報身所依止故﹔另一切佛國土中所具足的方便有餘土,有淨有穢,凡聖同居,應化身所依止故。世尊!不管佛國土淨穢之屬,體性本自空寂,依空起自性,幻成諸有相,法相是空,法性亦空,均是唯心所變現。我了知如是一切世界所成,均是心識之故。
我悟知此道理後,識性流出一切神變,成辦有如無量如來所變現諸佛事。今得世尊授記,指我位處補處佛。
6. 結酬所問
世尊現問藉用根、塵、識、大等四,以何法修入圓通,如我本修因緣,乃因以識心悟入如來藏真性。了知識性二相本無留礙,識因性起變現,眾生妄執而成立世界或淨土。如是,我審慎諦觀十方微塵世界,均是唯識所變現。
阿賴耶識轉成如來藏真識,現如來藏識,則前七轉識均為清淨識所幻化,心識圓滿湛明不背,因故心識二者入圓而成實性之境,已能遠離遍計所執,以依他起諸性,以實性鑑照諸塵境或十方世界。因已能認知依他起諸性,更能遠離遍計所執之妄執境界。如此,而我即證悟無生法忍。
今佛問我圓通修證方法,就我所修證者,乃因以悟知識依空體真如,再依性起識,如此識性圓明不二,成就無上道。故識大本修因緣,對我而言,最為殊勝第一。
三、修習方法
1. 先瞭解識心為妄之理
行者先由觀外塵境而體知如何起識心相應,了知色相於外,心緣色相而生識,係屬依他起自見性。若能不執一切境相,則能去除遍計所執性。識心所緣為心之所變現者,故識均無所實,是謂識心皆妄。
2. 悟知唯心識定
行者起先以識觀身、口、意三業之所作,及一切世間差別之違順、善惡、好壞、美醜等外境,悉是唯識所作。
再進而了知三界唯心,心能通達三界,生於六道三界,無非是心識所變現。而心識所緣者,非為外在實境,而僅是心識緣心識,故知如夢如幻,無一真實。最後悟知以唯心,觀三界空理﹔以唯識,來觀萬法空理,了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
行者了知道理後,心能不外攀緣,讓心虛凝而不著一切外相,如此能入三摩地正定中,行者任心識起滅而不著一相。
3. 悟入識性圓通
行者雖得識心三昧定,但未認識本性與識之關係,未臻識性合一,得妙真如性,使識性能圓滿周遍,故須進一步用功。
行者進而深入悟知真如性海、如來藏識本是不二。一切識法生起,先由真如空體起覺性,由覺性起識心,故知一切法由空性而識性,覺明真性、識心體性本是一如,如來藏識本是妙真如體性所具有,故行者能由前悟知之唯識心定,進而悟入微妙真如,圓滿成就識心三昧。
4. 證性起心變處佛國土
行者由識性圓明中,能了知真如性海,起一切心變及心用的道理。若行者心識中染、淨諸法並具,則心變現為方便有餘佛國土﹔若行者心識入有淨無穢境,則心變現為清淨莊嚴佛淨土﹔若行者心識中淨穢不起,則心識住常寂光佛淨土中。行者如是了知佛國土淨或穢,其體性本自空寂,依空起自性,幻成諸有相,法相是空,法性亦空,均是唯心所變現,體自空寂。
如此行者了知一切世界所成,均是心識所現故。證至此境界,當獲得無生法忍,成就大菩薩果位。
四、修證優劣
行者當知一切識種性是智慧門,靈通變化均是識心所起,佛之正遍知亦由心想起。故行者由識入門者,當知其慧過於定,若行者不察,易入散亂而慧中無定,乃流轉生死。故古德言:微塵不去除,猶如所射之箭,勢盡還墜。又如彌勒菩薩能先得唯心識定,經至燃燈佛時,教其認識空性與識心之分別與統一相,始悟入圓通,得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然行者欲證如來地者,若以識為觀法,則識本依境而生,境謝心不起,故心識還入空。故行者當知識心非常住不壞,境滅而心識在,乃境落謝之前塵影事,名為虛妄不實。故行者所緣已不實,何能入如來佛地圓通境界。
(法爾禪修講義 --- 參證篇 )
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人倫大悲劇
蓮生/文
問事之中,也有啞謎,特擇一則述異:
父親帶著兒子,到我家中問事。
這位父親五十許人,是一位高級的研究學者,兒子二十幾歲,剛大學畢業。
父親愁容滿面。
兒子則有一張詭異的臉,我無法形容那張詭異的臉,說城府甚深也不是,說嘻皮笑臉也不是,說吊兒郎當也不是,總之,一副不在乎的模樣。
父親說:
「問我倆的命運?」
我一按頭,靈光出現,馬上知道一切了。
我仰天嘆了一口氣,我說:
風籤亂葉。
老沙昏雨。
古簡蟫篇。
雲根療蠹。
父親說:「不懂!」
我說:「最好不懂。」
這位父親說:
「請盧師尊告知我倆的未來好嗎?」
我說:
「等九月九日,重九登高,我再告訴你吧!」
這位父親說:
「為什麼?何不現在就說,九月九日還要一個月呢?」
我嘆了一口氣:
「等一個月,就知道了。」
「啞謎?」
「是的。啞謎。」
●
真的,九月九日,重陽節那一天,早上的電視新聞報導,報紙也出來了。
「人倫大悲劇」。
「子拭父,共三十九刀,致命的一刀是喉頭的血管,慘不忍睹。」
我一看,正是那對父子,發生在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清晨,我雖心知肚明,但,仍然嗟嘆不已矣!
●
我打了一個啞謎,這啞謎是九月九日這一天,父子的命運就是這樣。
其因果正是:
在上一世之中,這二人是好朋友,同樣任職在一家大公司之中。
然而,為了爭取一個較高的職位,二人反目成仇,爭執不休,善緣變惡緣,互相陷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其中一位,心中大怒,狠下毒手,用一把火,燒了另外一位的房子。
這是一把無情之火,只因洩恨,這星星之火一點,烈焰騰空,火光大作,隨風顯出了威能,忽忽聲響,玻璃破碎,濃煙密佈,滿天遍地統統是紅的。
救火車來了。
但,睡夢中的人,在無人知覺之下,活活的燒成了灰炭。
(這就是父子的因果,死的那一位,在這一世之中,成了放火人的兒子。這兒子也不知怎麼回事,對父親充滿仇恨,一個爭執,用刀刺死父親三十九刀。這正是冤冤相報何時了)
我在此奉勸世人:
因果可怖畏。
最忌一時衝動。
人叫人死,也不容易。
因果叫人死,有何難。
我看見現代人,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互相結冤,常常一堆人與另一堆人,互相砍殺。又有討債的,追債殺人。財殺、情殺一大堆,這些現象全是因果輪迴之現象,修行人宜慎之,修行人一定要慎之為要。
盧勝彥文集第219冊《南山怪談》人倫大悲劇
問事之中,也有啞謎,特擇一則述異:
父親帶著兒子,到我家中問事。
這位父親五十許人,是一位高級的研究學者,兒子二十幾歲,剛大學畢業。
父親愁容滿面。
兒子則有一張詭異的臉,我無法形容那張詭異的臉,說城府甚深也不是,說嘻皮笑臉也不是,說吊兒郎當也不是,總之,一副不在乎的模樣。
父親說:
「問我倆的命運?」
我一按頭,靈光出現,馬上知道一切了。
我仰天嘆了一口氣,我說:
風籤亂葉。
老沙昏雨。
古簡蟫篇。
雲根療蠹。
父親說:「不懂!」
我說:「最好不懂。」
這位父親說:
「請盧師尊告知我倆的未來好嗎?」
我說:
「等九月九日,重九登高,我再告訴你吧!」
這位父親說:
「為什麼?何不現在就說,九月九日還要一個月呢?」
我嘆了一口氣:
「等一個月,就知道了。」
「啞謎?」
「是的。啞謎。」
●
真的,九月九日,重陽節那一天,早上的電視新聞報導,報紙也出來了。
「人倫大悲劇」。
「子拭父,共三十九刀,致命的一刀是喉頭的血管,慘不忍睹。」
我一看,正是那對父子,發生在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清晨,我雖心知肚明,但,仍然嗟嘆不已矣!
●
我打了一個啞謎,這啞謎是九月九日這一天,父子的命運就是這樣。
其因果正是:
在上一世之中,這二人是好朋友,同樣任職在一家大公司之中。
然而,為了爭取一個較高的職位,二人反目成仇,爭執不休,善緣變惡緣,互相陷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其中一位,心中大怒,狠下毒手,用一把火,燒了另外一位的房子。
這是一把無情之火,只因洩恨,這星星之火一點,烈焰騰空,火光大作,隨風顯出了威能,忽忽聲響,玻璃破碎,濃煙密佈,滿天遍地統統是紅的。
救火車來了。
但,睡夢中的人,在無人知覺之下,活活的燒成了灰炭。
(這就是父子的因果,死的那一位,在這一世之中,成了放火人的兒子。這兒子也不知怎麼回事,對父親充滿仇恨,一個爭執,用刀刺死父親三十九刀。這正是冤冤相報何時了)
我在此奉勸世人:
因果可怖畏。
最忌一時衝動。
人叫人死,也不容易。
因果叫人死,有何難。
我看見現代人,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互相結冤,常常一堆人與另一堆人,互相砍殺。又有討債的,追債殺人。財殺、情殺一大堆,這些現象全是因果輪迴之現象,修行人宜慎之,修行人一定要慎之為要。
盧勝彥文集第219冊《南山怪談》人倫大悲劇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惡習難斷淪乞身
玄天上帝 降
詩曰:浮雲世道眾生相。無常隨際悟性剛。
惟秉善願功續機。圓成渡化歸瑤廊。
聖示:俗世眾生常云:『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諸眾當知昔時為聖為賢者,其於未証果之前必立下有益世眾之善舉,方能於其圓果後所為事蹟能流傳於世中,可堪成為諸眾應學習之標的,今賢生入於聖門中,更應知其聖賢恩澤世眾之愿,更當加以發揚廣傳方不失學習先聖之道也。可,妙筆靈體出竅。
妙筆:徒兒參叩師尊聖安。
玄帝:可免!快隨為師出訪吧!
妙筆:今日正逢五路財神恩師之壽誕,見各財神廟人潮絡繹不絕,真是熱鬧啊!
玄帝:由古至今世眾皆喜錢財,此本無可厚非,但需尋求正途而取,莫循邪徑僥倖而獲,認定此為求財之道,實為誤思也,諸眾於平時皆於空閒之際,三、五好友相約往財神廟膜拜禱求事業順利,財源廣進,若逢財神賀壽之佳期更有一番賀祝之活動,以表虔誠之敬意。
妙筆:世間之財,人皆喜愛,但前題應當不違其心,方能於運用之時心無其礙。
玄帝:俗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無論錢財如何獲取皆應心存正念,方能細水長流。
(蓮台現已停駐一深山密林之中)
玄帝:此地福神已候多時,快上前參禮。
妙筆:弟子參見福神聖安,今夜乃為著書而至,請福神不吝指教。
福神:吾亦欣喜今夜有此緣機。小神參見玄天上帝。
玄帝:福神今夜有勞了。
(見其前方有一棟甚為豪華之樓房,觀此樓房前方之空地上停放數十部之車輛)
妙筆:於此密林中怎會有一棟如此豪華之樓房,見其四周有數眾往來巡查,亦有數隻大型犬類昂首警戒,不知此樓房內有何奇怪之情事?
玄帝:吾不言徒兒恐無能猜透此內乃為賭場也。
福神:此棟建築物確為聚眾行賭之地。
妙筆:怎麼可能!如此豪華之宅第怎會淪為賭場呢?
玄帝:爾若思緒聰敏當能警覺,於此深山密林人煙罕至之地怎會有此之豪宅,若行其不為人知之事,此地正可提供最佳之掩護。
妙筆,此空地上全是高級車輛,莫非只開放有身份地位之眾?
玄帝:然也,一般賭客絕無此機能至此。
福神:此集團頗俱規模,一般賭客其看不上眼,身價上億之富豪於名人方是其待宰之肥羊。
妙筆:如此隱密還偷偷摸摸,更小心防範警務人員查緝,莫如前些時日商論博奕條款,同意反對皆有,亦見雙方皆力挺己之意見而鬧得沸沸洋洋,徒兒請示師尊之看法。
玄帝:昔時立賭之眾現今依墮幽酆,此劣風至今亦不曾斷熄,多少世眾迷於其中,上至皇親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皆沉迷深,因此常常衍生許多悲劇。甚希迷於此道者當能戒悟,方不枉人世一場,咱們進去吧!
(師徒一行入於此宅第內,見有數十方桌之擺設,於每桌皆有四眾坐於其上,個個手中或嘴上皆有香煙,難怪環境中煙霧瀰漫,放眼四周酒瓶、煙蒂、檳榔渣佈滿整個地上甚為髒亂)。
妙筆:哇!怎麼亂成這個樣子,這些賭客好像不以為意,不知師尊是否已選定欲訪探之對象。
玄帝:於此右前方角落之眾,徒兒看見否?
妙筆:有!見其裝穿著似乎是『好額人』。
玄帝:吾今開示其將來令世眾知曉,此眾乃為一富商,事業經營上有其獨道之處,最近運途暢順投資不動產獲利頗豐,但此眾未能把持外界誘因,受損友設局而入於此是非之地。此賭場負責人亦非等閒之輩,知此富商名下有甚多財物與不動產,設下圈套令此富商一夜敗光其家產。
妙筆:徒兒想不透這賭局怎會如此迷人?而此富商身陷此局中猶不知,實有愧於以前努力打拼之付出。
玄帝:語云:有錢有勢之際皆生驕傲之心,更為目中無人。此眾自事業發跡至今有成甚為辛勞,但其妻亦從中而輔,致有今時之成就,而其不思夫妻情份,甚以莫須之因逼迫其妻離斷家門,靠其己身之財力於外拈花惹草。此惡行已被當地之福神錄記而呈稟上天,於今夜藉此緣機削其祿福以警其惡!
妙筆:那此眾之下場為何?
玄帝:當流落街頭中乞化一生。
妙筆:此罰是否過重?
玄帝:若無此警例恐難化世眾,沉迷者當悟也!今夜時晚,就訪探至此。可,咱們回宮吧!
(宮已到妙筆靈體入竅,可,吾回)
寰宇探真-第十五回 惡習難斷淪乞身
詩曰:浮雲世道眾生相。無常隨際悟性剛。
惟秉善願功續機。圓成渡化歸瑤廊。
聖示:俗世眾生常云:『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諸眾當知昔時為聖為賢者,其於未証果之前必立下有益世眾之善舉,方能於其圓果後所為事蹟能流傳於世中,可堪成為諸眾應學習之標的,今賢生入於聖門中,更應知其聖賢恩澤世眾之愿,更當加以發揚廣傳方不失學習先聖之道也。可,妙筆靈體出竅。
妙筆:徒兒參叩師尊聖安。
玄帝:可免!快隨為師出訪吧!
妙筆:今日正逢五路財神恩師之壽誕,見各財神廟人潮絡繹不絕,真是熱鬧啊!
玄帝:由古至今世眾皆喜錢財,此本無可厚非,但需尋求正途而取,莫循邪徑僥倖而獲,認定此為求財之道,實為誤思也,諸眾於平時皆於空閒之際,三、五好友相約往財神廟膜拜禱求事業順利,財源廣進,若逢財神賀壽之佳期更有一番賀祝之活動,以表虔誠之敬意。
妙筆:世間之財,人皆喜愛,但前題應當不違其心,方能於運用之時心無其礙。
玄帝:俗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無論錢財如何獲取皆應心存正念,方能細水長流。
(蓮台現已停駐一深山密林之中)
玄帝:此地福神已候多時,快上前參禮。
妙筆:弟子參見福神聖安,今夜乃為著書而至,請福神不吝指教。
福神:吾亦欣喜今夜有此緣機。小神參見玄天上帝。
玄帝:福神今夜有勞了。
(見其前方有一棟甚為豪華之樓房,觀此樓房前方之空地上停放數十部之車輛)
妙筆:於此密林中怎會有一棟如此豪華之樓房,見其四周有數眾往來巡查,亦有數隻大型犬類昂首警戒,不知此樓房內有何奇怪之情事?
玄帝:吾不言徒兒恐無能猜透此內乃為賭場也。
福神:此棟建築物確為聚眾行賭之地。
妙筆:怎麼可能!如此豪華之宅第怎會淪為賭場呢?
玄帝:爾若思緒聰敏當能警覺,於此深山密林人煙罕至之地怎會有此之豪宅,若行其不為人知之事,此地正可提供最佳之掩護。
妙筆,此空地上全是高級車輛,莫非只開放有身份地位之眾?
玄帝:然也,一般賭客絕無此機能至此。
福神:此集團頗俱規模,一般賭客其看不上眼,身價上億之富豪於名人方是其待宰之肥羊。
妙筆:如此隱密還偷偷摸摸,更小心防範警務人員查緝,莫如前些時日商論博奕條款,同意反對皆有,亦見雙方皆力挺己之意見而鬧得沸沸洋洋,徒兒請示師尊之看法。
玄帝:昔時立賭之眾現今依墮幽酆,此劣風至今亦不曾斷熄,多少世眾迷於其中,上至皇親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皆沉迷深,因此常常衍生許多悲劇。甚希迷於此道者當能戒悟,方不枉人世一場,咱們進去吧!
(師徒一行入於此宅第內,見有數十方桌之擺設,於每桌皆有四眾坐於其上,個個手中或嘴上皆有香煙,難怪環境中煙霧瀰漫,放眼四周酒瓶、煙蒂、檳榔渣佈滿整個地上甚為髒亂)。
妙筆:哇!怎麼亂成這個樣子,這些賭客好像不以為意,不知師尊是否已選定欲訪探之對象。
玄帝:於此右前方角落之眾,徒兒看見否?
妙筆:有!見其裝穿著似乎是『好額人』。
玄帝:吾今開示其將來令世眾知曉,此眾乃為一富商,事業經營上有其獨道之處,最近運途暢順投資不動產獲利頗豐,但此眾未能把持外界誘因,受損友設局而入於此是非之地。此賭場負責人亦非等閒之輩,知此富商名下有甚多財物與不動產,設下圈套令此富商一夜敗光其家產。
妙筆:徒兒想不透這賭局怎會如此迷人?而此富商身陷此局中猶不知,實有愧於以前努力打拼之付出。
玄帝:語云:有錢有勢之際皆生驕傲之心,更為目中無人。此眾自事業發跡至今有成甚為辛勞,但其妻亦從中而輔,致有今時之成就,而其不思夫妻情份,甚以莫須之因逼迫其妻離斷家門,靠其己身之財力於外拈花惹草。此惡行已被當地之福神錄記而呈稟上天,於今夜藉此緣機削其祿福以警其惡!
妙筆:那此眾之下場為何?
玄帝:當流落街頭中乞化一生。
妙筆:此罰是否過重?
玄帝:若無此警例恐難化世眾,沉迷者當悟也!今夜時晚,就訪探至此。可,咱們回宮吧!
(宮已到妙筆靈體入竅,可,吾回)
寰宇探真-第十五回 惡習難斷淪乞身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般若縛
天臺山德韶國師,清涼文益禪師之法嗣,俗姓陳,處州龍泉人。
其母葉氏,曾夢見白光觸體,因而有孕。德韶禪師十五歲時,曾有一梵僧來家中化緣,見他生得氣度不凡,便勸他出家。於是他十七歲便依本州龍歸寺落髮,十八歲又於信州開元寺受具足戒。
後唐同光年間,德韶禪師開始游方參學,先後參拜了五十四員善知識,雖然不無收穫,但都因為法緣不具足,未能最後徹悟。
最後,德韶國師來到臨川禮謁法眼禪師(清涼文益)。法眼國師一見,便非常器重他。德韶禪師因為遍涉叢林,見到的善知識太多,此時已不再象當年那年熱衷於向外馳求,而僅僅是隨眾而已,倦於參問。
一日,法眼禪師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禪師道:「是曹源一滴水。」
那僧一聽,不識其旨,惘然而退。
當時,德韶國師正坐在一旁。當他聽到法眼禪師的回答,豁然大悟,平生所有凝滯,渙然冰釋。
於是,他便把自己的證悟告訴了法眼禪師。
法眼禪師一聽,非常高興,並讚歎道:「汝向後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德韶國師後於般若寺開堂說法,堂上,有僧問:「承古有言,若人見般若,即被般若縛。若人不見般若,亦被般若縛。既見般若,為甚麼卻被縛?」
德韶國師曰:「你道般若見甚麼?」
僧曰:「不見般若,為甚麼亦被縛?」
德韶國師曰:「你道般若甚麼處不見?」
乃曰:「若見般若,不名般若,不見般若,亦不名般若。且作麼生說見不見?所以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無一法,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
※ ※ ※
般若即是佛性,它是空性的,所以能隨機應緣孕育智慧,產生種種認知、判斷、真見,這就是「具足一切法」。般若能觸目遇緣而生萬法,但是它的慧性,很容易被自己所產生的萬法所障蔽。
為什麼人生是苦的、是無常的、是空虛的?因為大多數人的精神生活一直處於矛盾的鎖鏈之中。如何解除這鎖鏈?惟有「禪」才是解除這鎖鏈的鑰門。
禪有明確的法門-無。以否定的態度看一切相,以肯定的態度去生平直心,在世間法中「成一切法,離一切法。」創造一切事功,離一切事功,學一切知識學問,離一切知識學問,這就是般若行,就是禪家所說的「無」門。
禪家說:自然投入「見自本性」的生活,才能讓般若發揮出來,破除一切色相,毀去一切執著,保持慧性與清醒,淨化業力,證觀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心。
禪家言:即心即佛,即佛無生(不生眾生心)。沒有心外之佛,直指而下,勿求勿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禪-第三五章 空性與慧性
其母葉氏,曾夢見白光觸體,因而有孕。德韶禪師十五歲時,曾有一梵僧來家中化緣,見他生得氣度不凡,便勸他出家。於是他十七歲便依本州龍歸寺落髮,十八歲又於信州開元寺受具足戒。
後唐同光年間,德韶禪師開始游方參學,先後參拜了五十四員善知識,雖然不無收穫,但都因為法緣不具足,未能最後徹悟。
最後,德韶國師來到臨川禮謁法眼禪師(清涼文益)。法眼國師一見,便非常器重他。德韶禪師因為遍涉叢林,見到的善知識太多,此時已不再象當年那年熱衷於向外馳求,而僅僅是隨眾而已,倦於參問。
一日,法眼禪師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禪師道:「是曹源一滴水。」
那僧一聽,不識其旨,惘然而退。
當時,德韶國師正坐在一旁。當他聽到法眼禪師的回答,豁然大悟,平生所有凝滯,渙然冰釋。
於是,他便把自己的證悟告訴了法眼禪師。
法眼禪師一聽,非常高興,並讚歎道:「汝向後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德韶國師後於般若寺開堂說法,堂上,有僧問:「承古有言,若人見般若,即被般若縛。若人不見般若,亦被般若縛。既見般若,為甚麼卻被縛?」
德韶國師曰:「你道般若見甚麼?」
僧曰:「不見般若,為甚麼亦被縛?」
德韶國師曰:「你道般若甚麼處不見?」
乃曰:「若見般若,不名般若,不見般若,亦不名般若。且作麼生說見不見?所以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無一法,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
※ ※ ※
般若即是佛性,它是空性的,所以能隨機應緣孕育智慧,產生種種認知、判斷、真見,這就是「具足一切法」。般若能觸目遇緣而生萬法,但是它的慧性,很容易被自己所產生的萬法所障蔽。
為什麼人生是苦的、是無常的、是空虛的?因為大多數人的精神生活一直處於矛盾的鎖鏈之中。如何解除這鎖鏈?惟有「禪」才是解除這鎖鏈的鑰門。
禪有明確的法門-無。以否定的態度看一切相,以肯定的態度去生平直心,在世間法中「成一切法,離一切法。」創造一切事功,離一切事功,學一切知識學問,離一切知識學問,這就是般若行,就是禪家所說的「無」門。
禪家說:自然投入「見自本性」的生活,才能讓般若發揮出來,破除一切色相,毀去一切執著,保持慧性與清醒,淨化業力,證觀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心。
禪家言:即心即佛,即佛無生(不生眾生心)。沒有心外之佛,直指而下,勿求勿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禪-第三五章 空性與慧性
般若縛
天臺山德韶國師,清涼文益禪師之法嗣,俗姓陳,處州龍泉人。
其母葉氏,曾夢見白光觸體,因而有孕。德韶禪師十五歲時,曾有一梵僧來家中化緣,見他生得氣度不凡,便勸他出家。於是他十七歲便依本州龍歸寺落髮,十八歲又於信州開元寺受具足戒。
後唐同光年間,德韶禪師開始游方參學,先後參拜了五十四員善知識,雖然不無收穫,但都因為法緣不具足,未能最後徹悟。
最後,德韶國師來到臨川禮謁法眼禪師(清涼文益)。法眼國師一見,便非常器重他。德韶禪師因為遍涉叢林,見到的善知識太多,此時已不再象當年那年熱衷於向外馳求,而僅僅是隨眾而已,倦於參問。
一日,法眼禪師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禪師道:「是曹源一滴水。」
那僧一聽,不識其旨,惘然而退。
當時,德韶國師正坐在一旁。當他聽到法眼禪師的回答,豁然大悟,平生所有凝滯,渙然冰釋。
於是,他便把自己的證悟告訴了法眼禪師。
法眼禪師一聽,非常高興,並讚歎道:「汝向後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德韶國師後於般若寺開堂說法,堂上,有僧問:「承古有言,若人見般若,即被般若縛。若人不見般若,亦被般若縛。既見般若,為甚麼卻被縛?」
德韶國師曰:「你道般若見甚麼?」
僧曰:「不見般若,為甚麼亦被縛?」
德韶國師曰:「你道般若甚麼處不見?」
乃曰:「若見般若,不名般若,不見般若,亦不名般若。且作麼生說見不見?所以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無一法,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
※ ※ ※
般若即是佛性,它是空性的,所以能隨機應緣孕育智慧,產生種種認知、判斷、真見,這就是「具足一切法」。般若能觸目遇緣而生萬法,但是它的慧性,很容易被自己所產生的萬法所障蔽。
為什麼人生是苦的、是無常的、是空虛的?因為大多數人的精神生活一直處於矛盾的鎖鏈之中。如何解除這鎖鏈?惟有「禪」才是解除這鎖鏈的鑰門。
禪有明確的法門-無。以否定的態度看一切相,以肯定的態度去生平直心,在世間法中「成一切法,離一切法。」創造一切事功,離一切事功,學一切知識學問,離一切知識學問,這就是般若行,就是禪家所說的「無」門。
禪家說:自然投入「見自本性」的生活,才能讓般若發揮出來,破除一切色相,毀去一切執著,保持慧性與清醒,淨化業力,證觀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心。
禪家言:即心即佛,即佛無生(不生眾生心)。沒有心外之佛,直指而下,勿求勿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禪-第三五章 空性與慧性
其母葉氏,曾夢見白光觸體,因而有孕。德韶禪師十五歲時,曾有一梵僧來家中化緣,見他生得氣度不凡,便勸他出家。於是他十七歲便依本州龍歸寺落髮,十八歲又於信州開元寺受具足戒。
後唐同光年間,德韶禪師開始游方參學,先後參拜了五十四員善知識,雖然不無收穫,但都因為法緣不具足,未能最後徹悟。
最後,德韶國師來到臨川禮謁法眼禪師(清涼文益)。法眼國師一見,便非常器重他。德韶禪師因為遍涉叢林,見到的善知識太多,此時已不再象當年那年熱衷於向外馳求,而僅僅是隨眾而已,倦於參問。
一日,法眼禪師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禪師道:「是曹源一滴水。」
那僧一聽,不識其旨,惘然而退。
當時,德韶國師正坐在一旁。當他聽到法眼禪師的回答,豁然大悟,平生所有凝滯,渙然冰釋。
於是,他便把自己的證悟告訴了法眼禪師。
法眼禪師一聽,非常高興,並讚歎道:「汝向後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德韶國師後於般若寺開堂說法,堂上,有僧問:「承古有言,若人見般若,即被般若縛。若人不見般若,亦被般若縛。既見般若,為甚麼卻被縛?」
德韶國師曰:「你道般若見甚麼?」
僧曰:「不見般若,為甚麼亦被縛?」
德韶國師曰:「你道般若甚麼處不見?」
乃曰:「若見般若,不名般若,不見般若,亦不名般若。且作麼生說見不見?所以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無一法,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
※ ※ ※
般若即是佛性,它是空性的,所以能隨機應緣孕育智慧,產生種種認知、判斷、真見,這就是「具足一切法」。般若能觸目遇緣而生萬法,但是它的慧性,很容易被自己所產生的萬法所障蔽。
為什麼人生是苦的、是無常的、是空虛的?因為大多數人的精神生活一直處於矛盾的鎖鏈之中。如何解除這鎖鏈?惟有「禪」才是解除這鎖鏈的鑰門。
禪有明確的法門-無。以否定的態度看一切相,以肯定的態度去生平直心,在世間法中「成一切法,離一切法。」創造一切事功,離一切事功,學一切知識學問,離一切知識學問,這就是般若行,就是禪家所說的「無」門。
禪家說:自然投入「見自本性」的生活,才能讓般若發揮出來,破除一切色相,毀去一切執著,保持慧性與清醒,淨化業力,證觀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心。
禪家言:即心即佛,即佛無生(不生眾生心)。沒有心外之佛,直指而下,勿求勿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禪-第三五章 空性與慧性
2018年6月17日 星期日
曾子論孝
在儒家思想文化中,「孝」是一個最核心的觀念。曾子說:「孝可以分為三等,下等的孝是只能供養父母,中等的孝是不侮辱父母的名聲,上等的孝是讓父母能夠獲得尊敬。」
公明儀問道:「那麼先生您可以稱得上『孝』了吧?」
曾子說道:「這是什麼話!君子為孝,應該在父母表達之前就知道他們的意思,事先做好,又能透過所做的事情讓父母明白做人的道理。我現在只是供養父母,怎麼能算得上是孝呢?」
曾子說道:「身體髮膚都是受之於父母,用父母留給我們的身體來行動,怎麼敢不恭敬呢?日常生活中的起居不莊重,這是不孝;侍奉君主不忠心,這是不孝;身在官位不謹慎行事,這是不孝;交朋友不講信用,這是不孝。這五個方面如果做不到,就會使災禍連累到父母,怎麼敢不恭敬呢?僅僅是把飯做好,品嘗以以獻給父母,這不是孝,只是供養而已。
君子所說的孝,是指要讓人們都發自肺腑地稱讚:「你有這樣的兒子,真是幸運啊!』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順。孝是教化民眾的根本,它在行為上的表現就是贍養。贍養也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敬』不是輕易能做到的;敬也許是有些人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自然而然地做到就難了;自然也許有人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堅持一生都如此就難了。
當父母去世了,還能謹慎行事,不讓父母背負惡名,這可以稱得上身為孝了。仁義的人會以孝為根本,懂禮的人會行孝,有大義的人會讓自己的行為合乎孝,信者會自己踐行孝義,強者會一直做到孝。快樂因行孝而產生,刑罰則是由於不孝的行為帶來的。」
曾子說:「砍伐樹木要等到符合季節的時候,獵殺禽獸也要等到合適的季節。老師說道:『砍伐樹木,獵殺禽獸沒有合乎時宜,那就是不孝。』孝有三等,小的孝只用花費力氣,中孝可以建功立業,大孝則沒有欠缺。
想念父母的慈愛,忘記自己的辛苦,這可以說是出了力氣;崇尚仁德的行為,遵從道義做事,這可以稱得上建功立業了;把仁德的觀念推行到天下,使每個人都能夠受益,這可以稱得上沒有欠缺了。
父母誇奬自己,那就高興地記在心裡不敢忘記;父母若批評自己,那就要反省自身行為,更君謹慎地行事而不要有怨言;父母有過失的地方,應該婉言相勸而不要忘加責備、隨意指責;父母如果去世,要用仁者的粟米來祭祀,這樣才稱得上終身行孝啊。」
公明儀問道:「那麼先生您可以稱得上『孝』了吧?」
曾子說道:「這是什麼話!君子為孝,應該在父母表達之前就知道他們的意思,事先做好,又能透過所做的事情讓父母明白做人的道理。我現在只是供養父母,怎麼能算得上是孝呢?」
曾子說道:「身體髮膚都是受之於父母,用父母留給我們的身體來行動,怎麼敢不恭敬呢?日常生活中的起居不莊重,這是不孝;侍奉君主不忠心,這是不孝;身在官位不謹慎行事,這是不孝;交朋友不講信用,這是不孝。這五個方面如果做不到,就會使災禍連累到父母,怎麼敢不恭敬呢?僅僅是把飯做好,品嘗以以獻給父母,這不是孝,只是供養而已。
君子所說的孝,是指要讓人們都發自肺腑地稱讚:「你有這樣的兒子,真是幸運啊!』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順。孝是教化民眾的根本,它在行為上的表現就是贍養。贍養也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敬』不是輕易能做到的;敬也許是有些人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自然而然地做到就難了;自然也許有人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堅持一生都如此就難了。
當父母去世了,還能謹慎行事,不讓父母背負惡名,這可以稱得上身為孝了。仁義的人會以孝為根本,懂禮的人會行孝,有大義的人會讓自己的行為合乎孝,信者會自己踐行孝義,強者會一直做到孝。快樂因行孝而產生,刑罰則是由於不孝的行為帶來的。」
曾子說:「砍伐樹木要等到符合季節的時候,獵殺禽獸也要等到合適的季節。老師說道:『砍伐樹木,獵殺禽獸沒有合乎時宜,那就是不孝。』孝有三等,小的孝只用花費力氣,中孝可以建功立業,大孝則沒有欠缺。
想念父母的慈愛,忘記自己的辛苦,這可以說是出了力氣;崇尚仁德的行為,遵從道義做事,這可以稱得上建功立業了;把仁德的觀念推行到天下,使每個人都能夠受益,這可以稱得上沒有欠缺了。
父母誇奬自己,那就高興地記在心裡不敢忘記;父母若批評自己,那就要反省自身行為,更君謹慎地行事而不要有怨言;父母有過失的地方,應該婉言相勸而不要忘加責備、隨意指責;父母如果去世,要用仁者的粟米來祭祀,這樣才稱得上終身行孝啊。」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功德迴向西方淨土
蓮生/文
又有人問我佛理:「你說行善會升天,又說升天只重享樂享福,福報享盡,又會下墮,如此行善豈無意義?」
我答:「非也,只要行者,不求生天上,功德迴向西方淨土,善果圓滿,自化生在極樂世界,不會退轉,既然不會退轉下墮,自成佛可期。」
「重點在迴向?」
「正是。」
問:「有人迴向再來人間救度眾生,可否?」
我答:「可。因為人間有苦有樂,甚至於苦多於樂,因而世人知修行者多,更勝天上界,所以,再來人間,也是修行解脫菩提的好方法。」
我說,昔日,有一比丘修定,不料被毒蛇咬了,中毒而死,這位比丘尚未證果,只持戒。
於是,上升天上界,有五百位天女侍候,這位比丘不願在天上界享樂。
便問天女,有何地可繼續修行。
天女答:「唯入妙地園出家。」
最後,比丘放棄天上界的享樂,仍然進入「妙地園」出家去了。這是不以天上界為滿足,有心學佛的人,不是為了來世享福的,而是真正的解脫菩提。
我盼望我的弟子,把一切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蓮花化生,永不退轉,見佛了生死,然後再來三界之中,自由自在的救度蒼生。
有把握在人間不迷失者,可立願再來人間,如果沒有把握的行者,功德迴向西方淨土那是最好。
佛法與其他宗教有不同之處,是因為佛法教人,不以升天為滿足。
盧勝彥文集175《天涯一遊僧》功德迴向西方淨土
又有人問我佛理:「你說行善會升天,又說升天只重享樂享福,福報享盡,又會下墮,如此行善豈無意義?」
我答:「非也,只要行者,不求生天上,功德迴向西方淨土,善果圓滿,自化生在極樂世界,不會退轉,既然不會退轉下墮,自成佛可期。」
「重點在迴向?」
「正是。」
問:「有人迴向再來人間救度眾生,可否?」
我答:「可。因為人間有苦有樂,甚至於苦多於樂,因而世人知修行者多,更勝天上界,所以,再來人間,也是修行解脫菩提的好方法。」
我說,昔日,有一比丘修定,不料被毒蛇咬了,中毒而死,這位比丘尚未證果,只持戒。
於是,上升天上界,有五百位天女侍候,這位比丘不願在天上界享樂。
便問天女,有何地可繼續修行。
天女答:「唯入妙地園出家。」
最後,比丘放棄天上界的享樂,仍然進入「妙地園」出家去了。這是不以天上界為滿足,有心學佛的人,不是為了來世享福的,而是真正的解脫菩提。
我盼望我的弟子,把一切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蓮花化生,永不退轉,見佛了生死,然後再來三界之中,自由自在的救度蒼生。
有把握在人間不迷失者,可立願再來人間,如果沒有把握的行者,功德迴向西方淨土那是最好。
佛法與其他宗教有不同之處,是因為佛法教人,不以升天為滿足。
盧勝彥文集175《天涯一遊僧》功德迴向西方淨土
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多米諾骨牌效應
談到「多米諾骨牌效應」,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經典故事:
在中國古代的楚國,有個邊境城邑叫卑梁,那裡的女子和吳國邊境成邑的女子一起在邊境上採桑葉,她們每次工作累了之後,就會在那裡玩遊戲。
有一次,她們正在玩著遊戲的時候,一位吳國的女子不小心踩傷了卑梁的女子。於是,卑梁人就帶著受傷的女子來到吳國,責備吳國人。
其中的一位吳國中由於出言不遜,使得卑梁人非常生氣,一氣之下殺死了那個吳國人,然後逃走了。
卑梁人在吳國把吳國人給殺了,這對吳國來說是一件非常過份的事情。於是,被殺的那個吳國人的家屬,又召集了一些人前去卑梁報仇,結果,就殺了那個卑梁人的全家。
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說:「吳國人怎麼敢攻打我的城邑?」
於是也發兵反擊吳國人,用屠城的方式,毫不留情地將當地的男女老幼全都殺死了。
而吳王夷昧聽到這件事之後當然非常憤怒,於是就派人領兵入侵楚國的邊境城邑,直到徹底攻佔了卑梁以後才撤兵離去。
接著,兩國就因此而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吳國公子光又率領軍隊在雞父和楚國人交戰,大敗楚軍,俘獲了楚軍的主帥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陳國的大夫夏齧之後,又接著攻打郢都,俘虜了楚平王的夫人回國。
從玩遊戲踩傷了腳,一直到兩個國家大規模的戰爭,直到吳軍攻入郢都,中間一系列的演變過程,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把事件一步步推入不可收拾的地步。這種現象被稱為多米諾骨牌效應,而這件事也就成了它的經典案例。
在中國古代的楚國,有個邊境城邑叫卑梁,那裡的女子和吳國邊境成邑的女子一起在邊境上採桑葉,她們每次工作累了之後,就會在那裡玩遊戲。
有一次,她們正在玩著遊戲的時候,一位吳國的女子不小心踩傷了卑梁的女子。於是,卑梁人就帶著受傷的女子來到吳國,責備吳國人。
其中的一位吳國中由於出言不遜,使得卑梁人非常生氣,一氣之下殺死了那個吳國人,然後逃走了。
卑梁人在吳國把吳國人給殺了,這對吳國來說是一件非常過份的事情。於是,被殺的那個吳國人的家屬,又召集了一些人前去卑梁報仇,結果,就殺了那個卑梁人的全家。
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說:「吳國人怎麼敢攻打我的城邑?」
於是也發兵反擊吳國人,用屠城的方式,毫不留情地將當地的男女老幼全都殺死了。
而吳王夷昧聽到這件事之後當然非常憤怒,於是就派人領兵入侵楚國的邊境城邑,直到徹底攻佔了卑梁以後才撤兵離去。
接著,兩國就因此而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吳國公子光又率領軍隊在雞父和楚國人交戰,大敗楚軍,俘獲了楚軍的主帥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陳國的大夫夏齧之後,又接著攻打郢都,俘虜了楚平王的夫人回國。
從玩遊戲踩傷了腳,一直到兩個國家大規模的戰爭,直到吳軍攻入郢都,中間一系列的演變過程,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把事件一步步推入不可收拾的地步。這種現象被稱為多米諾骨牌效應,而這件事也就成了它的經典案例。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虛應世俗
有一個年輕的居士,前去拜訪一位高僧。他們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到了吃飯的時間,寺院中的侍者看兩人談得十分投機,便為兩人準備了一大一小兩碗麵。
高僧看了一下面條,將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說道:「你吃大碗的吧!」
按照常理,居士應該將大碗再推回高僧面前,以示恭敬,可是居士一點都沒有推讓,而是非常自然地接過大碗就吃了起來。
高僧見他這樣,不由皺起了眉頭,心里想:「本以為他慧根不淺,可是居然一點都不懂得禮儀!」
居士吃完后,看見高僧根本就沒有動筷子,并且臉有慍色,便笑著問高僧:「師傅為何不吃?」
居士見高僧一語不發,便恭敬地說:「我確實是餓了,只顧自己狼吞虎咽,的確有失禮之處。然而我將你推給我的大碗面再推回到您的面前,那不是我的本愿。既然不是我的本愿,我為什么要那樣做呢?我要問師傅,你推我讓的目的是什么?」
高僧答:「吃飯。」
居士嚴肅地說:「既然目的是吃飯,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再你推我讓!難道您把大碗讓給我不是真心的嗎?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為什么要那樣做呢?」
※ ※ ※
世人行禮有內外表現的形態,有時因為虛應世俗而行禮,有時即真誠的發自內心。不過倘是虛應世俗之禮,一旦人事物改變,極容易違禮犯義,影響人際關係。
行禮必須發自真誠純良的內心,才能化被動為主動,雖然世俗來往有時為了功利,但若以虛應行禮,必容易顯出虛偽而令人有善變的觀感。若以真誠純良的內心發之於外在,種種言行必然符合溫良恭儉讓,是以,當以是心與人交往,功利必可不求而自得,因為行為舉止已可博得信任。
常人行禮,發之於外,汲汲功利;智者行禮,誠之于內,功利相隨。因為發自內心而行禮不因顛沛流離的環境改變,而且能因恒毅的行禮感動他人,進而施惠,因此禮不僅是人際關係的隧道,更是營謀事業不可或缺的德行。
《知禮修行》跋。
高僧看了一下面條,將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說道:「你吃大碗的吧!」
按照常理,居士應該將大碗再推回高僧面前,以示恭敬,可是居士一點都沒有推讓,而是非常自然地接過大碗就吃了起來。
高僧見他這樣,不由皺起了眉頭,心里想:「本以為他慧根不淺,可是居然一點都不懂得禮儀!」
居士吃完后,看見高僧根本就沒有動筷子,并且臉有慍色,便笑著問高僧:「師傅為何不吃?」
居士見高僧一語不發,便恭敬地說:「我確實是餓了,只顧自己狼吞虎咽,的確有失禮之處。然而我將你推給我的大碗面再推回到您的面前,那不是我的本愿。既然不是我的本愿,我為什么要那樣做呢?我要問師傅,你推我讓的目的是什么?」
高僧答:「吃飯。」
居士嚴肅地說:「既然目的是吃飯,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再你推我讓!難道您把大碗讓給我不是真心的嗎?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為什么要那樣做呢?」
※ ※ ※
世人行禮有內外表現的形態,有時因為虛應世俗而行禮,有時即真誠的發自內心。不過倘是虛應世俗之禮,一旦人事物改變,極容易違禮犯義,影響人際關係。
行禮必須發自真誠純良的內心,才能化被動為主動,雖然世俗來往有時為了功利,但若以虛應行禮,必容易顯出虛偽而令人有善變的觀感。若以真誠純良的內心發之於外在,種種言行必然符合溫良恭儉讓,是以,當以是心與人交往,功利必可不求而自得,因為行為舉止已可博得信任。
常人行禮,發之於外,汲汲功利;智者行禮,誠之于內,功利相隨。因為發自內心而行禮不因顛沛流離的環境改變,而且能因恒毅的行禮感動他人,進而施惠,因此禮不僅是人際關係的隧道,更是營謀事業不可或缺的德行。
《知禮修行》跋。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學習接納順其緣
觀世音菩薩 降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耀,清風徐徐吹來,令人舒暢許多。不一會兒時間,蓮台緩緩降落在一處學校,但見這裡的學生,有人心情愉悅,有人則似乎面無表情,不知是何因?〉
菩薩:世間上,有些學子總是有學習天份,但有些學子欠缺學習資質,但更多人老是存活在別人的期望中生活,絲毫沒有自己的理想,甚至根本不能有自己的理想,因此有些人在學習上能充分表現,有些人則暗藏痛苦與壓力,伴隨而來的,則是更多無奈。
邱生:那是否可以請那幾位面無表情的學生,前來接受訪問一番?
菩薩:當然沒問題。〈但見菩薩,衣袖一揮,剎那間,已將面無表情的學生,帶到眼前。〉
學生甲:不知喚我何事?
邱生:你好!不知你所讀的是哪一種科系呢?
學生甲:喔!我是讀醫學的。
邱生:就讀醫學,很好啊!為何你面有愁容,是否教授所教的,你聽不懂?
學生甲:不是的,因為我根本就不喜歡讀醫科。
邱生:什麼?你不喜歡讀醫科,那又為何會到此讀醫科呢?
學生甲:沒辦法啦!我爸和我媽就是要我讀醫科,否則就要去死給我看啦!你說我能不順從著他們的意思讀嗎?
邱生:哦!原來是被父母用死來威脅你,要你必須順從他們的意思,就讀醫科,不知道你讀了之後,是否還合適?
學生甲:我讀得很難受,壓力很大,真怕我無法將它讀完,苦啊!
邱生:讀自己所不願意就讀的科系,確實有壓力並且苦悶的,不知你本意屬於何種科系呢?
學生甲:我比較想讀汽修科啦!
菩薩:既然就讀醫科了,爾該放下並接納這個事實,將來尚能替眾生解決一些身體病痛。
學生甲:您看起來好像是觀音菩薩喔!
菩薩:吾便是《觀世音菩薩》本駕是也。
學生甲:弟子參見菩薩聖駕千秋千千秋!
菩薩:眾生之苦,何止萬千,就連學習上都不能有自己的主張,也是苦境人生。
邱生:過去只知道學校有太多科系,不知應該從何選讀起,但世上竟有連就讀的選擇權,都是父母下指令的,並且不得不遵從,那真是壓力倍至,苦不堪言啊!
菩薩:就是啊!人生苦短,縱使學習上,亦有令人無奈的,能不苦乎!
邱生:菩薩啊!能否再帶那位看來心情愉悅的學生以接受訪問呢?
菩薩:好的。〈但見菩薩,衣袖一揮,已將學生乙帶到眼前。〉
學生乙:您好!您看起來就覺得很眼熟,不知道在哪裡見過?
菩薩:爾貴人多忘事,吾是爾家中所供奉的那位。
學生乙:我家是供奉《觀世音菩薩》,我可是菩薩虔誠的信徒,看清楚,您確實很像菩薩。
弟子參見《觀世音菩薩》聖駕千秋!
菩薩:何須多禮!待會兒只要接受訪問即可。
邱生:你好!你讀醫科,為何在這種難懂的科系裡,你會看起來那麼的歡喜倍至呢?
學生乙:我的興趣就是讀醫科,自然心生喜悅,學習特別有心得,教授們也都很用心教,所以我學的很多,每天都生活在快樂中。
邱生:難道沒有來自家人的期望或壓力嗎?
學生乙:我的父母確實一直希望我是從醫的,主要是我本身想要當個好醫生,將來能利益群眾,因此有這個機會能學習就加把勁,輕鬆又自在。雖然偶而會遇上不好懂的事情,但只要多方請教與習作,必能將之弄明白,所以壓力反而就成為學習的動力了。
邱生:真是不簡單。
菩薩:人生在世,試著去接納各種人事物,因為接納它,所以能懂它,於是人與人之間變得更自然。當父母的,通常對子女有某種程度的期望,於是一味要求子女必須依自己的期望做事,否則就看成忤逆不孝,或認為子女在浪費青春。但一位眾生都是唯一的,每個人的生命,更應該自己作主,若父母的期許,同時是當事者的希望,那麼會是助力,若父母的期望並非子女的興趣,終必成為其生命中的壓力及無奈,遇上事情,難免要責怪父母:「都是你啦!叫我讀這種科系,現在好了,醫出問題來,都是你害的啦!」
邱生:看來,一切隨順因緣,會比較好些。
菩薩:當父母的,只能在子女無所適從時,給予建議,但不能要求照著長輩的意思,否則將來遇到問題,難免成為子女怪罪的對象。
邱生:說的也是。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 -第三十四回 學習接納順其緣
菩薩:今夜,帶領宣筆出遊。
可。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菩薩聖安!
菩薩:賢生免禮!速坐穩蓮台。
邱生:〈師生二人步入蓮台,瞬間蓮台升空,但見星光閃耀,清風徐徐吹來,令人舒暢許多。不一會兒時間,蓮台緩緩降落在一處學校,但見這裡的學生,有人心情愉悅,有人則似乎面無表情,不知是何因?〉
菩薩:世間上,有些學子總是有學習天份,但有些學子欠缺學習資質,但更多人老是存活在別人的期望中生活,絲毫沒有自己的理想,甚至根本不能有自己的理想,因此有些人在學習上能充分表現,有些人則暗藏痛苦與壓力,伴隨而來的,則是更多無奈。
邱生:那是否可以請那幾位面無表情的學生,前來接受訪問一番?
菩薩:當然沒問題。〈但見菩薩,衣袖一揮,剎那間,已將面無表情的學生,帶到眼前。〉
學生甲:不知喚我何事?
邱生:你好!不知你所讀的是哪一種科系呢?
學生甲:喔!我是讀醫學的。
邱生:就讀醫學,很好啊!為何你面有愁容,是否教授所教的,你聽不懂?
學生甲:不是的,因為我根本就不喜歡讀醫科。
邱生:什麼?你不喜歡讀醫科,那又為何會到此讀醫科呢?
學生甲:沒辦法啦!我爸和我媽就是要我讀醫科,否則就要去死給我看啦!你說我能不順從著他們的意思讀嗎?
邱生:哦!原來是被父母用死來威脅你,要你必須順從他們的意思,就讀醫科,不知道你讀了之後,是否還合適?
學生甲:我讀得很難受,壓力很大,真怕我無法將它讀完,苦啊!
邱生:讀自己所不願意就讀的科系,確實有壓力並且苦悶的,不知你本意屬於何種科系呢?
學生甲:我比較想讀汽修科啦!
菩薩:既然就讀醫科了,爾該放下並接納這個事實,將來尚能替眾生解決一些身體病痛。
學生甲:您看起來好像是觀音菩薩喔!
菩薩:吾便是《觀世音菩薩》本駕是也。
學生甲:弟子參見菩薩聖駕千秋千千秋!
菩薩:眾生之苦,何止萬千,就連學習上都不能有自己的主張,也是苦境人生。
邱生:過去只知道學校有太多科系,不知應該從何選讀起,但世上竟有連就讀的選擇權,都是父母下指令的,並且不得不遵從,那真是壓力倍至,苦不堪言啊!
菩薩:就是啊!人生苦短,縱使學習上,亦有令人無奈的,能不苦乎!
邱生:菩薩啊!能否再帶那位看來心情愉悅的學生以接受訪問呢?
菩薩:好的。〈但見菩薩,衣袖一揮,已將學生乙帶到眼前。〉
學生乙:您好!您看起來就覺得很眼熟,不知道在哪裡見過?
菩薩:爾貴人多忘事,吾是爾家中所供奉的那位。
學生乙:我家是供奉《觀世音菩薩》,我可是菩薩虔誠的信徒,看清楚,您確實很像菩薩。
弟子參見《觀世音菩薩》聖駕千秋!
菩薩:何須多禮!待會兒只要接受訪問即可。
邱生:你好!你讀醫科,為何在這種難懂的科系裡,你會看起來那麼的歡喜倍至呢?
學生乙:我的興趣就是讀醫科,自然心生喜悅,學習特別有心得,教授們也都很用心教,所以我學的很多,每天都生活在快樂中。
邱生:難道沒有來自家人的期望或壓力嗎?
學生乙:我的父母確實一直希望我是從醫的,主要是我本身想要當個好醫生,將來能利益群眾,因此有這個機會能學習就加把勁,輕鬆又自在。雖然偶而會遇上不好懂的事情,但只要多方請教與習作,必能將之弄明白,所以壓力反而就成為學習的動力了。
邱生:真是不簡單。
菩薩:人生在世,試著去接納各種人事物,因為接納它,所以能懂它,於是人與人之間變得更自然。當父母的,通常對子女有某種程度的期望,於是一味要求子女必須依自己的期望做事,否則就看成忤逆不孝,或認為子女在浪費青春。但一位眾生都是唯一的,每個人的生命,更應該自己作主,若父母的期許,同時是當事者的希望,那麼會是助力,若父母的期望並非子女的興趣,終必成為其生命中的壓力及無奈,遇上事情,難免要責怪父母:「都是你啦!叫我讀這種科系,現在好了,醫出問題來,都是你害的啦!」
邱生:看來,一切隨順因緣,會比較好些。
菩薩:當父母的,只能在子女無所適從時,給予建議,但不能要求照著長輩的意思,否則將來遇到問題,難免成為子女怪罪的對象。
邱生:說的也是。
菩薩: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菩薩聖駕!
菩薩:可。停筆。 吾回!
人生遊記 -第三十四回 學習接納順其緣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認識自心
蓮生/文
我實在不想把「心」太佛教名詞化,大家都不懂,也愈弄愈糊塗。
「心」是無形無相。
又是「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又是萬法唯心,一切從心中生出來的。
又是「心」無常,心猿意馬,奔流不止。
又有「心行」、「心印」、「心戒」、「心咒」、「心要」、「心垢」、「心智」、「心觀」、「心王」、「心所」、「心緣」、「心性」、「心量」、「心法」、「心解脫」、「心縛」、「心即是佛」、「心用」。……
要了解「心」,解說「心」,無休無止也。
我只想寫一首「認識自心」的詩:
我們盡量不去看別人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去注意
只默默的觀照著念頭
認識它在做什麼
這樣一來就有一些意思
你看住你的念頭
用固定的繩索把它索住
認真而精確的去做
你可以看見
它在掙扎
它想走過來走過去甚至會飛
這當然是最難的一步
其實不用急急忙忙的追趕它
只要觀察紮實
這就是功夫
這不是一種特技表演
你最終可以看見本來的面目
盧勝彥文集165《小詩篇篇》認識自心
我實在不想把「心」太佛教名詞化,大家都不懂,也愈弄愈糊塗。
「心」是無形無相。
又是「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又是萬法唯心,一切從心中生出來的。
又是「心」無常,心猿意馬,奔流不止。
又有「心行」、「心印」、「心戒」、「心咒」、「心要」、「心垢」、「心智」、「心觀」、「心王」、「心所」、「心緣」、「心性」、「心量」、「心法」、「心解脫」、「心縛」、「心即是佛」、「心用」。……
要了解「心」,解說「心」,無休無止也。
我只想寫一首「認識自心」的詩:
我們盡量不去看別人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去注意
只默默的觀照著念頭
認識它在做什麼
這樣一來就有一些意思
你看住你的念頭
用固定的繩索把它索住
認真而精確的去做
你可以看見
它在掙扎
它想走過來走過去甚至會飛
這當然是最難的一步
其實不用急急忙忙的追趕它
只要觀察紮實
這就是功夫
這不是一種特技表演
你最終可以看見本來的面目
盧勝彥文集165《小詩篇篇》認識自心
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無錯之人
有一次,阿明開車在路上。
「明明已經綠燈了,前面那輛車為什麼還愣著不動,搞什麼鬼?」阿明狠狠地按了兩聲罵人的喇叭。
前面的車才大夢初醒般地往前開去。
「台北的交通都是這些人害的,到底是不是色盲?」
「紅燈要闖,綠燈卻要停在那裡。會不會開車啊?」
阿明對著車裡的友人發牢騷,好像自己是全世界最會開車的人。
隔了幾天……
「叭!!」
「叭什麼叭?」
後面那一部像催命鬼似的車,對阿明不懷好意地猛按喇叭。
阿明恍惚了一下,抬頭一看原來已經是綠燈了,很無奈地踩了油門。
昨天媽媽生病,住進了加護病房,哥哥正和我商量什麼時候讓媽媽開刀的事。
一方面想著她年紀這麼大,動手術會不會危險?可是如果不動心術,擺著勢必惡化,心裡的掙扎難以言喻。
剛剛暫時失神是因為正在思索這件事,所以,才沒看有到紅綠燈。
後面那部車幹嘛沒有耐心,又不是趕投胎。
阿明獨自開著車,心裡咕噥著。
※ ※ ※
為人處事需相互體諒對方,凡各有逢遇難能融合之意,此時最易產生隔閡,意見相左,不能接受對方,這時就要有體諒的心,何以故?
因每一個人的環境與周遭人事或許有不能與意見相同,此時就無法與其意見相融。今吾何以提及以上問題,今時人們在朋友交往上或夫妻相處上都甚易有此問題發生,不能互體互諒對方,導致種種波折與不必要的爭執,是以才提起。
唯希世人懂得,人各有諸般難能圓融不能隨順其意,如果能相互的了解與體諒,那凡事都可以善圓無礙,更也不會傷了和氣與感情。
慈聖雜誌-第一五二期
「明明已經綠燈了,前面那輛車為什麼還愣著不動,搞什麼鬼?」阿明狠狠地按了兩聲罵人的喇叭。
前面的車才大夢初醒般地往前開去。
「台北的交通都是這些人害的,到底是不是色盲?」
「紅燈要闖,綠燈卻要停在那裡。會不會開車啊?」
阿明對著車裡的友人發牢騷,好像自己是全世界最會開車的人。
隔了幾天……
「叭!!」
「叭什麼叭?」
後面那一部像催命鬼似的車,對阿明不懷好意地猛按喇叭。
阿明恍惚了一下,抬頭一看原來已經是綠燈了,很無奈地踩了油門。
昨天媽媽生病,住進了加護病房,哥哥正和我商量什麼時候讓媽媽開刀的事。
一方面想著她年紀這麼大,動手術會不會危險?可是如果不動心術,擺著勢必惡化,心裡的掙扎難以言喻。
剛剛暫時失神是因為正在思索這件事,所以,才沒看有到紅綠燈。
後面那部車幹嘛沒有耐心,又不是趕投胎。
阿明獨自開著車,心裡咕噥著。
※ ※ ※
為人處事需相互體諒對方,凡各有逢遇難能融合之意,此時最易產生隔閡,意見相左,不能接受對方,這時就要有體諒的心,何以故?
因每一個人的環境與周遭人事或許有不能與意見相同,此時就無法與其意見相融。今吾何以提及以上問題,今時人們在朋友交往上或夫妻相處上都甚易有此問題發生,不能互體互諒對方,導致種種波折與不必要的爭執,是以才提起。
唯希世人懂得,人各有諸般難能圓融不能隨順其意,如果能相互的了解與體諒,那凡事都可以善圓無礙,更也不會傷了和氣與感情。
慈聖雜誌-第一五二期
錯失仙緣
宋代著名詩人陸遊,記敘了這樣一件實事:
安徽甯國府太平縣的主簿,名叫陳炳,字德先,是浙江義烏縣人。他盛情的來看望我。之後,我便駕著小船,前往陳德先那裏去致謝,順便就寄住在「甯淵觀」(道觀名)的下院之中。
甯淵觀的地址在梟矶,隔著長江,所以,甯淵觀又在附近的城鎮,也設置了另一個下院。觀裏有道士十幾個,祭祀的壇場很大,神像的設置也很多。觀主名叫何守誠,很有道行,後來被提升,做了終南山道觀的觀主。
據觀主何守誠自己講,他是從他姑姑那裏學來的道術。宋徽宗時,朝廷賜號他爲「妙靜煉師」。他建造的房舍,在葛仙峰下。他平常不吃熟食,只飲酒,吃生的瓜果。替人預言禍福,能絲毫不差。每到風清日和的時候,他總是關起門來獨自一人靜修,不與外界接觸。
有人好奇地在他的門外偷聽,只聽到好象兩個嬰兒的聲音,有時候哭,有時候唱,往往到半夜才停止。
沒有人能猜測到:他在裏面到底幹什麽。到了九十歲那年的正月初一,他說自己四月八日,應當遠行。果然在這一天,他坐化而去,他死得十分恬靜安祥,確有超然出世之態。
他曾經幾次對陳德先說:「你有仙骨,一定會遇到奇異之人,你應該珍惜。」
後來,陳德先因爲有病,身體極度虛弱,有一位從皖山來的徐先生,拿藥給他吃,當天病就好了。于是,徐先生被陳德先留住下來,徐先生便教給陳德先辟谷修行的秘訣。
陳德先的父母,很希望陳德先能夠作官成名,堅決不允許他修行。然而,從這以後,陳德先就拒絕吃美味的食物,每天只吃清淡的面條和飯罷了。象這樣過了六年,他漸漸感覺身輕了,每天能行二百裏路,也不覺得勞累。
後來,陳德先因爲考中了狀元,娶了妻子等事情,他又開始了吃葷腥。這時,徐先生也就告別離去。臨走的時候,徐先生對陳德先說:「你錯過了這次修行的機會,只好再等二十四年了。以後的事,再說吧。」
陳德先送徐先生到了河邊,正要找個船來擺渡他,徐先生卻用手提起衣裳,迅速地從水面上走了,走得又快又平穩,就跟走在陸地上行走一樣。陳德先叫他,他也不再答應。
陳德先十分後悔,但是,機會既己失去,也就無法挽回了。在很長時間裏,他悵然若失,有棄官入皖山學道之意。
正是:
爲官僅得一世欣,
修道可成萬代神。
深細思之心悵惘,
噫――
丟了金帶撿草繩!
※ ※ ※
修道子從一無所知,尚處於迷茫之際,由於機緣成熟,而有機會接近善知識,開始得知人生應有之態度與處世應有之原則和道理;從此如獲至寶一般,向內心省思求覺,形成廣行善功以培養內德,再藉由內在性德之昇華進化,開始省悟人生在世,原來是各自帶領天命降世,皆為代天宣化而來,有者乃因天壽盡而下生人間,再次補修功果而來。
然而人有隔世之迷,形成不知本身生存之意義,何況多乃淪為金錢之奴隸與追求名利之牛犬,終日庸庸碌碌,未知所得何物?最後乃落入輪回不休而已。如今大道普傳,上天大開方便法門,更有道場林立,輔以挽風化俗之功:修行者僅須依止自身適應之道場,做為護持之場所,再輔以本身並行三施,以積功累德,行功了願不在於形式上,乃在於用心而已,人心有善,無論其行持方式是如何?皆屬於行功。
了願方面多屬代天宣化,行者欲以無畏施之實際幫助貧苦人家,改善生活環境,或以一生心力,為人宣說道義,以挽轉人心向善;然而最終目的乃在自身須同時昇華進化,而德流千秋也。
祥光初現-第十章 行功了願
安徽甯國府太平縣的主簿,名叫陳炳,字德先,是浙江義烏縣人。他盛情的來看望我。之後,我便駕著小船,前往陳德先那裏去致謝,順便就寄住在「甯淵觀」(道觀名)的下院之中。
甯淵觀的地址在梟矶,隔著長江,所以,甯淵觀又在附近的城鎮,也設置了另一個下院。觀裏有道士十幾個,祭祀的壇場很大,神像的設置也很多。觀主名叫何守誠,很有道行,後來被提升,做了終南山道觀的觀主。
據觀主何守誠自己講,他是從他姑姑那裏學來的道術。宋徽宗時,朝廷賜號他爲「妙靜煉師」。他建造的房舍,在葛仙峰下。他平常不吃熟食,只飲酒,吃生的瓜果。替人預言禍福,能絲毫不差。每到風清日和的時候,他總是關起門來獨自一人靜修,不與外界接觸。
有人好奇地在他的門外偷聽,只聽到好象兩個嬰兒的聲音,有時候哭,有時候唱,往往到半夜才停止。
沒有人能猜測到:他在裏面到底幹什麽。到了九十歲那年的正月初一,他說自己四月八日,應當遠行。果然在這一天,他坐化而去,他死得十分恬靜安祥,確有超然出世之態。
他曾經幾次對陳德先說:「你有仙骨,一定會遇到奇異之人,你應該珍惜。」
後來,陳德先因爲有病,身體極度虛弱,有一位從皖山來的徐先生,拿藥給他吃,當天病就好了。于是,徐先生被陳德先留住下來,徐先生便教給陳德先辟谷修行的秘訣。
陳德先的父母,很希望陳德先能夠作官成名,堅決不允許他修行。然而,從這以後,陳德先就拒絕吃美味的食物,每天只吃清淡的面條和飯罷了。象這樣過了六年,他漸漸感覺身輕了,每天能行二百裏路,也不覺得勞累。
後來,陳德先因爲考中了狀元,娶了妻子等事情,他又開始了吃葷腥。這時,徐先生也就告別離去。臨走的時候,徐先生對陳德先說:「你錯過了這次修行的機會,只好再等二十四年了。以後的事,再說吧。」
陳德先送徐先生到了河邊,正要找個船來擺渡他,徐先生卻用手提起衣裳,迅速地從水面上走了,走得又快又平穩,就跟走在陸地上行走一樣。陳德先叫他,他也不再答應。
陳德先十分後悔,但是,機會既己失去,也就無法挽回了。在很長時間裏,他悵然若失,有棄官入皖山學道之意。
正是:
爲官僅得一世欣,
修道可成萬代神。
深細思之心悵惘,
噫――
丟了金帶撿草繩!
※ ※ ※
修道子從一無所知,尚處於迷茫之際,由於機緣成熟,而有機會接近善知識,開始得知人生應有之態度與處世應有之原則和道理;從此如獲至寶一般,向內心省思求覺,形成廣行善功以培養內德,再藉由內在性德之昇華進化,開始省悟人生在世,原來是各自帶領天命降世,皆為代天宣化而來,有者乃因天壽盡而下生人間,再次補修功果而來。
然而人有隔世之迷,形成不知本身生存之意義,何況多乃淪為金錢之奴隸與追求名利之牛犬,終日庸庸碌碌,未知所得何物?最後乃落入輪回不休而已。如今大道普傳,上天大開方便法門,更有道場林立,輔以挽風化俗之功:修行者僅須依止自身適應之道場,做為護持之場所,再輔以本身並行三施,以積功累德,行功了願不在於形式上,乃在於用心而已,人心有善,無論其行持方式是如何?皆屬於行功。
了願方面多屬代天宣化,行者欲以無畏施之實際幫助貧苦人家,改善生活環境,或以一生心力,為人宣說道義,以挽轉人心向善;然而最終目的乃在自身須同時昇華進化,而德流千秋也。
祥光初現-第十章 行功了願
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焦狀元
從前有一位書生,姓焦名雄,與數位同學赴京趕考。
有一天,他們將船停在岸邊,正好遇到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告訴焦雄說:「閣下眼光的神失散,鼻准呈現赤色,臉色和皮膚的顏色好像豬肝,都是凶兆。你這次赴京,不但無法高中,恐怕還要防著死神降臨,你不如返鄉為妙!」
焦雄聽了,雖然心生不悅。但是他曾經讀過聖賢書,心性還相當善良。他連忙向算命先生道謝,並沒有把算命先生的話記在心上。
翌日,船樓上有一位婢女,將水潑到河中,不小心遺失了一個金手鐲。金手鐲夾在船舷的縫隙中,被一位水手看見,藏在他的懷裡。
過了一會兒,船樓上傳來了一陣喧鬧聲。女主人指責婢女偷拿金手鐲,婢女無以自白,從窗蓬上竄出,想要投水自盡。
焦雄本來就非常善於游泳,看見婢女投河,他急忙下水,救起婢女,並且暗中尋找水手,交還那個金手鐲。不但婢女的冤情大白,水手也沒有拾遺的惡名,真是一舉兩得。
由於風浪過大,船被迫停留了十幾天。恰巧那位算命先生又來了,看見焦雄,凝視了好一陣子,便拱手祝賀焦雄說:「公子有了善行,逢凶化吉,已經把戾氣化為祥光了,真是可喜可賀!」
焦雄問:「您為何這麽說了?」
算命先生回答:「相公鼻頭的氣色,從前是赤色,現在已經變為嫩黃了。雙眉有紫彩而帶潤,雙目像龍鱗那麽光亮明澈,臉上呈現五彩,表示文星顯現,你必定可以高中科舉。」
焦雄搖搖頭說:「船被風浪耽擱多日,就算今天開航,算一下日期,連考場都趕不上了,那能再談到功名呢?」
算命先生再仔細看他的面相,斷言說:「我觀察你的氣色,已經改禍為祥。你此行必然考取功名,前程遠大。即使趕不上應考,也可遇到特殊的皇恩,你不可不去!」
焦雄因此決心進京。當他抵達京城時,忽然聽說考場失火,試卷付之一炬。皇帝下令重考,焦雄便得以入場應考。他果然文星高照,大魁天下。在放榜前,有孩童唱歌說:「場中不失火,那得狀元焦?」意思是說:「如果考場不失火,那裡能得到姓焦的狀元郎呢?」
※ ※ ※
語云:「命運天注定」,運是可改,但命不可改。若說人的命運,可以用燒金紙來改,那試問:世人的命都是好命,也就沒有壞運,為何世上還有許多歹命人?
「人未出生,就先注死。」此乃命中注定其人一生的運途,故難以改變。除非造大功德的人,方可改變命運,由歹運改為福運。反觀;福運的人,若造惡業,終被削除福報,改變成歹運之人。倘若能將燒金紙的錢財,轉為救濟貧困之用,或印贈善書勸世,買物放生,建造廟堂....等。此種種善功,即是改變命運的真正方法。
有一天,他們將船停在岸邊,正好遇到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告訴焦雄說:「閣下眼光的神失散,鼻准呈現赤色,臉色和皮膚的顏色好像豬肝,都是凶兆。你這次赴京,不但無法高中,恐怕還要防著死神降臨,你不如返鄉為妙!」
焦雄聽了,雖然心生不悅。但是他曾經讀過聖賢書,心性還相當善良。他連忙向算命先生道謝,並沒有把算命先生的話記在心上。
翌日,船樓上有一位婢女,將水潑到河中,不小心遺失了一個金手鐲。金手鐲夾在船舷的縫隙中,被一位水手看見,藏在他的懷裡。
過了一會兒,船樓上傳來了一陣喧鬧聲。女主人指責婢女偷拿金手鐲,婢女無以自白,從窗蓬上竄出,想要投水自盡。
焦雄本來就非常善於游泳,看見婢女投河,他急忙下水,救起婢女,並且暗中尋找水手,交還那個金手鐲。不但婢女的冤情大白,水手也沒有拾遺的惡名,真是一舉兩得。
由於風浪過大,船被迫停留了十幾天。恰巧那位算命先生又來了,看見焦雄,凝視了好一陣子,便拱手祝賀焦雄說:「公子有了善行,逢凶化吉,已經把戾氣化為祥光了,真是可喜可賀!」
焦雄問:「您為何這麽說了?」
算命先生回答:「相公鼻頭的氣色,從前是赤色,現在已經變為嫩黃了。雙眉有紫彩而帶潤,雙目像龍鱗那麽光亮明澈,臉上呈現五彩,表示文星顯現,你必定可以高中科舉。」
焦雄搖搖頭說:「船被風浪耽擱多日,就算今天開航,算一下日期,連考場都趕不上了,那能再談到功名呢?」
算命先生再仔細看他的面相,斷言說:「我觀察你的氣色,已經改禍為祥。你此行必然考取功名,前程遠大。即使趕不上應考,也可遇到特殊的皇恩,你不可不去!」
焦雄因此決心進京。當他抵達京城時,忽然聽說考場失火,試卷付之一炬。皇帝下令重考,焦雄便得以入場應考。他果然文星高照,大魁天下。在放榜前,有孩童唱歌說:「場中不失火,那得狀元焦?」意思是說:「如果考場不失火,那裡能得到姓焦的狀元郎呢?」
※ ※ ※
語云:「命運天注定」,運是可改,但命不可改。若說人的命運,可以用燒金紙來改,那試問:世人的命都是好命,也就沒有壞運,為何世上還有許多歹命人?
「人未出生,就先注死。」此乃命中注定其人一生的運途,故難以改變。除非造大功德的人,方可改變命運,由歹運改為福運。反觀;福運的人,若造惡業,終被削除福報,改變成歹運之人。倘若能將燒金紙的錢財,轉為救濟貧困之用,或印贈善書勸世,買物放生,建造廟堂....等。此種種善功,即是改變命運的真正方法。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夢中考試
蓮生/文
想到馬菁選女仙,因為在世時,偷藏兩粒上供的仙桃,而被刷了下來,心中悚然。
然而,過失雖小,當神仙確實是不能有過失的。
有過失的神仙,還是神仙嗎?
想起馬菁,我驀然想起從前──
我做了一個夢:
夢見自己是一個旅者,爬山越嶺,走得又累又渴,汗流浹背。自己的水壺已沒有水,自己的乾糧也吃光了。
突然走到一畝香瓜田。
那香瓜的色澤非常的黃艷,又大又圓,很有水份的模樣。
令我垂涎萬分。
我順手就摘下兩個大香瓜,擦了擦,準備大口大口的吃。
夢就醒了。
耳朵傳來佛菩薩的聲音:「非己之物,怎可偷吃,你考試沒有通過!」
佛菩薩給我夢中考試,我犯了夢中輕忽罪,對於夢,太輕視了,容易在夢中犯了過錯,夢中失去了「義利」的警戒,這也是要不得的。
夢中有過失!
難保醒著一樣有過失!
另外,又有一個夢:
夢見自己年輕瀟洒,英俊又大方。
一名美麗的女子出現,是我讀高中時的女朋友,這位女朋友也不知怎的,竟然到了我的房間。
我問:「你怎來的?」
「想念。」
「欲何為?」
「獻身於你。」
「你不是和別人結婚了嗎?」
「舊情綿綿。」
女朋友仍然是姿色可人的,誘人的眸子,小巧的唇,苗條的身材,她脫去衫。
軟玉溫香抱滿懷。
我驀然醒來。
原來是春夢,春夢了無痕。
耳朵傳來佛菩薩的聲音:
「你對夢中修行還不夠,認識夢不他清楚的緣故,才會在夢中與女人隨便苟合。這樣子的人,考試是不及格的,要更努力些!」
「末法時代,有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這是因為外在世界誘惑太多的緣故。末法時代的眾生根器愚劣,如果不依如來的願力,而能當下成佛成仙,了生脫死者,億億萬萬人找不到一個。」
佛菩薩要我:
不履邪徑。
非義勿動。
是道則進。
非道則退。
很多善惡是非,都是在一個緊要關頭去分辨的,最是喫力著力之點,進退全在於即時的決定及平時的定力,重要的關鍵是,義理要分明,斬釘截鐵的手段,不能夠有一絲毫猶疑不決!
心靈上光光明明。
行為上堂堂正正。
不管是白天清醒的時候,修出定力,連晚上睡夢之中,也一樣有定力。夢境是最隱密的,也是最迷離的,更是飄忽不定的,如果在夢境中,也是斷然守正不苟,那麼白日就不會有過失了。
我覺得夢中的考試,比馬菁選女仙還難,想當神仙,四個字:「正大光明。」
盧勝彥文集153《讓陽光照進來》除了夢以外
想到馬菁選女仙,因為在世時,偷藏兩粒上供的仙桃,而被刷了下來,心中悚然。
然而,過失雖小,當神仙確實是不能有過失的。
有過失的神仙,還是神仙嗎?
想起馬菁,我驀然想起從前──
我做了一個夢:
夢見自己是一個旅者,爬山越嶺,走得又累又渴,汗流浹背。自己的水壺已沒有水,自己的乾糧也吃光了。
突然走到一畝香瓜田。
那香瓜的色澤非常的黃艷,又大又圓,很有水份的模樣。
令我垂涎萬分。
我順手就摘下兩個大香瓜,擦了擦,準備大口大口的吃。
夢就醒了。
耳朵傳來佛菩薩的聲音:「非己之物,怎可偷吃,你考試沒有通過!」
佛菩薩給我夢中考試,我犯了夢中輕忽罪,對於夢,太輕視了,容易在夢中犯了過錯,夢中失去了「義利」的警戒,這也是要不得的。
夢中有過失!
難保醒著一樣有過失!
另外,又有一個夢:
夢見自己年輕瀟洒,英俊又大方。
一名美麗的女子出現,是我讀高中時的女朋友,這位女朋友也不知怎的,竟然到了我的房間。
我問:「你怎來的?」
「想念。」
「欲何為?」
「獻身於你。」
「你不是和別人結婚了嗎?」
「舊情綿綿。」
女朋友仍然是姿色可人的,誘人的眸子,小巧的唇,苗條的身材,她脫去衫。
軟玉溫香抱滿懷。
我驀然醒來。
原來是春夢,春夢了無痕。
耳朵傳來佛菩薩的聲音:
「你對夢中修行還不夠,認識夢不他清楚的緣故,才會在夢中與女人隨便苟合。這樣子的人,考試是不及格的,要更努力些!」
「末法時代,有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這是因為外在世界誘惑太多的緣故。末法時代的眾生根器愚劣,如果不依如來的願力,而能當下成佛成仙,了生脫死者,億億萬萬人找不到一個。」
佛菩薩要我:
不履邪徑。
非義勿動。
是道則進。
非道則退。
很多善惡是非,都是在一個緊要關頭去分辨的,最是喫力著力之點,進退全在於即時的決定及平時的定力,重要的關鍵是,義理要分明,斬釘截鐵的手段,不能夠有一絲毫猶疑不決!
心靈上光光明明。
行為上堂堂正正。
不管是白天清醒的時候,修出定力,連晚上睡夢之中,也一樣有定力。夢境是最隱密的,也是最迷離的,更是飄忽不定的,如果在夢境中,也是斷然守正不苟,那麼白日就不會有過失了。
我覺得夢中的考試,比馬菁選女仙還難,想當神仙,四個字:「正大光明。」
盧勝彥文集153《讓陽光照進來》除了夢以外
反己藥石.尤人戈矛
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
聖示:五教經典要多看、多閱讀,以增長法義、增廣見聞,進而提升靈慧,而且務必日日勤行,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丁酉年二月擴大共修法會」的課程中,大家專注聆聽法義之情景,讓諸聖仙佛恩師頻頻點頭稱讚。
學生有所感悟,但願日後每一場法會或擴大共修法會,每一個參加者均可安住其心,亦即是靜心,好好學習,以提升靈慧。
菩薩:培德從此而起。
陳生:謝謝菩薩嘉勉!課程內容意義深遠,專心聆聽,細心學習,一心希望勸善人心的課程能夠真正的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然而想要學習葛繁、俞都前輩們〈寶德雜誌第168期已有刊載〉的堅志精神以及持恆行持,卻非一朝一夕可成。
幸好「丙申年專書研習班」結業典禮之際,永林師兄已經特別加強調,說道:「未來的修行道路,修道子必須將懺悔、感恩之心選為當務之急;所以,隨時反省,隨地躬身親為是必然的。
昨夜靜坐之時,已經看見有人開始在播種福田囉!有一批勤奮的坤道,正彎著腰,在一畝良田中,勤奮地插秧苗。
耶!大家加油喔!
菩薩:此乃回天〈淨土〉的資糧,盼諸子再接再厲而不懈怠。
是以,期盼諸子能將過去心拋除,把握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並予以珍惜、善用。
陳生:人啊!處在安逸環境之時,會失去努力向學的心,唯有惡劣環境,才能激發人的求知慾;現今,我們沒有處在惡劣環境,乃是我們的福氣,且得以共聚一堂共同學習,一起研究道理,真的要把握。
未知之時,須一心不亂地求知,虛心學習;既知之後,亦須一心不亂地行其所知,亦即是實踐力行。
菩薩:語云:「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意思是說,農夫耕種農作物,田裡的雜草叢生,不但吸收養分,而且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若是雜草不除,則難有好收成;心中的田地,長出無明草,若是不拔除,遇事就容易為境所轉、為情所困,難有所成就。
心若是能清明靈動,禁得起環境的糾纏,忍得住周遭的誘惑,心靈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諸風靜,心持半偈萬緣空」的境界。生命中有太多空虛的架構,有不少雜草亂麻的曲徑叉路,若是心中沒有一塊淨土,若是心田沒有的良善智慧,這是很難步履調順地往歲月中走去。
有時候中庸之道不好行持,若很容易讓自己的心高高低低,平常就要反省自己的心,不要讓太多外面的事情,來干擾自己的心,這是諸子得慢慢的去體會。
陳生:是的。謝謝菩薩指導!《菜根譚》:「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尤人者,動念即是戈矛。」意思是說,一個經常反省自己的人,他日常不論接觸任何事物,都會變成修身戒惡的良藥;一個經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觀念的一動,就像是戈矛一樣帶來殺氣而指向別人。
菩薩:哈!…。人生本來就沒甚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諸子的欲望愈多,心靈的追求就愈少,一多一少,欲望逐漸侵蝕心靈,這是永無休止的陷阱。靜下心來,看看這世界的眾生,為了生活而忙碌不已,轉眼之間生命就消失,這是多麼悲哀啊!
是故,你們要把握此生,勿障礙自己,好好修持。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嘉勉!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71期
聖示:五教經典要多看、多閱讀,以增長法義、增廣見聞,進而提升靈慧,而且務必日日勤行,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丁酉年二月擴大共修法會」的課程中,大家專注聆聽法義之情景,讓諸聖仙佛恩師頻頻點頭稱讚。
學生有所感悟,但願日後每一場法會或擴大共修法會,每一個參加者均可安住其心,亦即是靜心,好好學習,以提升靈慧。
菩薩:培德從此而起。
陳生:謝謝菩薩嘉勉!課程內容意義深遠,專心聆聽,細心學習,一心希望勸善人心的課程能夠真正的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然而想要學習葛繁、俞都前輩們〈寶德雜誌第168期已有刊載〉的堅志精神以及持恆行持,卻非一朝一夕可成。
幸好「丙申年專書研習班」結業典禮之際,永林師兄已經特別加強調,說道:「未來的修行道路,修道子必須將懺悔、感恩之心選為當務之急;所以,隨時反省,隨地躬身親為是必然的。
昨夜靜坐之時,已經看見有人開始在播種福田囉!有一批勤奮的坤道,正彎著腰,在一畝良田中,勤奮地插秧苗。
耶!大家加油喔!
菩薩:此乃回天〈淨土〉的資糧,盼諸子再接再厲而不懈怠。
是以,期盼諸子能將過去心拋除,把握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並予以珍惜、善用。
陳生:人啊!處在安逸環境之時,會失去努力向學的心,唯有惡劣環境,才能激發人的求知慾;現今,我們沒有處在惡劣環境,乃是我們的福氣,且得以共聚一堂共同學習,一起研究道理,真的要把握。
未知之時,須一心不亂地求知,虛心學習;既知之後,亦須一心不亂地行其所知,亦即是實踐力行。
菩薩:語云:「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意思是說,農夫耕種農作物,田裡的雜草叢生,不但吸收養分,而且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若是雜草不除,則難有好收成;心中的田地,長出無明草,若是不拔除,遇事就容易為境所轉、為情所困,難有所成就。
心若是能清明靈動,禁得起環境的糾纏,忍得住周遭的誘惑,心靈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諸風靜,心持半偈萬緣空」的境界。生命中有太多空虛的架構,有不少雜草亂麻的曲徑叉路,若是心中沒有一塊淨土,若是心田沒有的良善智慧,這是很難步履調順地往歲月中走去。
有時候中庸之道不好行持,若很容易讓自己的心高高低低,平常就要反省自己的心,不要讓太多外面的事情,來干擾自己的心,這是諸子得慢慢的去體會。
陳生:是的。謝謝菩薩指導!《菜根譚》:「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尤人者,動念即是戈矛。」意思是說,一個經常反省自己的人,他日常不論接觸任何事物,都會變成修身戒惡的良藥;一個經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觀念的一動,就像是戈矛一樣帶來殺氣而指向別人。
菩薩:哈!…。人生本來就沒甚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諸子的欲望愈多,心靈的追求就愈少,一多一少,欲望逐漸侵蝕心靈,這是永無休止的陷阱。靜下心來,看看這世界的眾生,為了生活而忙碌不已,轉眼之間生命就消失,這是多麼悲哀啊!
是故,你們要把握此生,勿障礙自己,好好修持。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菩薩嘉勉!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171期
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還好有我在
雲巖曇晟禪師與長沙的道吾圓智禪師,同是藥山惟儼禪師的弟子,兩人非常要好。道吾禪師四十六歲才出家,比雲巖大了十一歲。
有一天,雲巖禪師生病,道吾禪師去探望時問他:「離卻這個殼漏子,向什麼處再得相見?」意思是:往生以後,我們在那裡相見?
雲巖禪師毫不遲疑地回答:「不生不滅處相見。」
道吾禪師不以為然,提出不同的意見:「何不道非不生不滅處相見?」
說完也不等雲巖的回答,拿起斗笠便往外頭走去。雲巖禪師叫道:「請停一下再走,我還有話請教。你拿斗笠做什麼?」
「有用處!」
雲巖禪師追問:「風雨來時,作麼用?」意思是大風大雨時,一頂斗笠有什麼用?
道吾禪師答:「覆蓋著。」
雲巖:「他還受覆蓋也無?」
道吾說:「雖然如此,要且無漏。」
雲巖禪師病癒後,口渴煎茶。
道吾禪師問:「煎茶給誰吃?」
雲巖答:「有一個人要吃!」
「為什麼他自己不煎?」
雲巖回答:「還好有我在!」
※ ※ ※
佛重解脫,道貴超脫,超乎象外,不落圜中,偉哉大矣。即生而超生,則生非苦,即老而脫老,則老非苦。即病而袪病,則病非苦。即死而不死,則死非苦。即苦而為樂,則苦非苦。是佛徒所謂生老病死苦者,實無一為苦,人既無苦,何用解脫?
即物而超物,則不被物累。即境而超境,則不被境轉。即理而超理,則不被理迷。即法而超法,則不被法縛。凡所有相,皆是虛幻,又皆實有。即虛幻而不作虛幻想,即實有而不作實有想。兩者超之,超之則合一矣。即虛即實,即實即虛,即有即無,即無即有,超然天地外,不在有無中。
道流,四大皆空非佛地,別有洞天是仙居。儒重入世,釋重出世,道重超世,可以入則入,可以出則出。即入世即出世,即出世即入世,即入出而無入出。無入世相,亦無出世相;無入世心,亦無出世心,心相兩無,一任超然。
本無煩惱,何用菩提。本無苦難,何用消災。本無物我,何用分別。本無道法,何用修為。契太極於無極之上,悟有我於無我之中。同不同之謂大,齊不齊之謂平,合不合之謂一,通不通之謂神。超然世外,與物無對,超凡入聖,超聖入神,超神入化,與化同忘,邁越眾流,而無邁越,超脫物外,而無超脫,與天地同流,而自在逍遙,與造化同化,而渺虛無。
悟真寶筏金玉經-超脫章第五
有一天,雲巖禪師生病,道吾禪師去探望時問他:「離卻這個殼漏子,向什麼處再得相見?」意思是:往生以後,我們在那裡相見?
雲巖禪師毫不遲疑地回答:「不生不滅處相見。」
道吾禪師不以為然,提出不同的意見:「何不道非不生不滅處相見?」
說完也不等雲巖的回答,拿起斗笠便往外頭走去。雲巖禪師叫道:「請停一下再走,我還有話請教。你拿斗笠做什麼?」
「有用處!」
雲巖禪師追問:「風雨來時,作麼用?」意思是大風大雨時,一頂斗笠有什麼用?
道吾禪師答:「覆蓋著。」
雲巖:「他還受覆蓋也無?」
道吾說:「雖然如此,要且無漏。」
雲巖禪師病癒後,口渴煎茶。
道吾禪師問:「煎茶給誰吃?」
雲巖答:「有一個人要吃!」
「為什麼他自己不煎?」
雲巖回答:「還好有我在!」
※ ※ ※
佛重解脫,道貴超脫,超乎象外,不落圜中,偉哉大矣。即生而超生,則生非苦,即老而脫老,則老非苦。即病而袪病,則病非苦。即死而不死,則死非苦。即苦而為樂,則苦非苦。是佛徒所謂生老病死苦者,實無一為苦,人既無苦,何用解脫?
即物而超物,則不被物累。即境而超境,則不被境轉。即理而超理,則不被理迷。即法而超法,則不被法縛。凡所有相,皆是虛幻,又皆實有。即虛幻而不作虛幻想,即實有而不作實有想。兩者超之,超之則合一矣。即虛即實,即實即虛,即有即無,即無即有,超然天地外,不在有無中。
道流,四大皆空非佛地,別有洞天是仙居。儒重入世,釋重出世,道重超世,可以入則入,可以出則出。即入世即出世,即出世即入世,即入出而無入出。無入世相,亦無出世相;無入世心,亦無出世心,心相兩無,一任超然。
本無煩惱,何用菩提。本無苦難,何用消災。本無物我,何用分別。本無道法,何用修為。契太極於無極之上,悟有我於無我之中。同不同之謂大,齊不齊之謂平,合不合之謂一,通不通之謂神。超然世外,與物無對,超凡入聖,超聖入神,超神入化,與化同忘,邁越眾流,而無邁越,超脫物外,而無超脫,與天地同流,而自在逍遙,與造化同化,而渺虛無。
悟真寶筏金玉經-超脫章第五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最後一美元
二十年前那個雨雪霏霏、北風烈烈的季節,剛剛中學畢業的我,帶著對音樂的狂熱,隻身來到納什維爾,希望成為一名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
然而,我卻四處碰壁,一個月下來,口袋裡差不多已空空如也。幸而一位在超市工作的朋友用那裡準備扔掉的過期食品偷偷接濟我,我才勉強度日。
最後,我只剩下一美元,卻怎麼也捨不得把它花掉,因為上面滿是我喜愛的歌星的親筆簽名。
一天早晨,我在停車場留意到一名男子坐在一輛破舊不堪的汽車裡。一連兩天,汽車都停在原地。而那名男子每次看到我,都溫和地向我揮揮手。我心裡納悶:這麼大的風雪,他待在那兒幹什麼?
第三天早晨,當我走近那輛汽車時,那名男子把車窗搖下來。我停住腳步,和他攀談起來。交談中,我瞭解到他是到這裡應聘的,但因早到了三天,所以無法立即工作,口袋裡又沒有錢,只好待在車裡不吃不喝。
他忸怩片刻,紅著臉問我是否可以借給他一美元買點兒吃的,日後再還我。
然而,我也是自身難保。我向他解釋了我的困境,不忍看到他失望的表情,我轉身離去。剎那間,我想起口袋裡的那一美元。猶豫了片刻,我終於下了決心,走到車前,把錢遞給了他。
他兩眼頓時亮了起來,「有人在上面寫滿了字。」他沒有留意那全是親筆簽名。
那一天,我儘量不去想這珍貴的一美元。
然而時來運轉,就在當天早晨,一家電臺通知我去錄節目,月薪五百美元。從那以後,我一炮打響,成為正式節目主持人,再也不用為生活發愁了。
我再沒見過那輛汽車和那名男子。有時候我在想:他到底是乞丐還是上天派來的使者?
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這是我人生碰到的一次至關重要的考試。
我通過了。
然而,我卻四處碰壁,一個月下來,口袋裡差不多已空空如也。幸而一位在超市工作的朋友用那裡準備扔掉的過期食品偷偷接濟我,我才勉強度日。
最後,我只剩下一美元,卻怎麼也捨不得把它花掉,因為上面滿是我喜愛的歌星的親筆簽名。
一天早晨,我在停車場留意到一名男子坐在一輛破舊不堪的汽車裡。一連兩天,汽車都停在原地。而那名男子每次看到我,都溫和地向我揮揮手。我心裡納悶:這麼大的風雪,他待在那兒幹什麼?
第三天早晨,當我走近那輛汽車時,那名男子把車窗搖下來。我停住腳步,和他攀談起來。交談中,我瞭解到他是到這裡應聘的,但因早到了三天,所以無法立即工作,口袋裡又沒有錢,只好待在車裡不吃不喝。
他忸怩片刻,紅著臉問我是否可以借給他一美元買點兒吃的,日後再還我。
然而,我也是自身難保。我向他解釋了我的困境,不忍看到他失望的表情,我轉身離去。剎那間,我想起口袋裡的那一美元。猶豫了片刻,我終於下了決心,走到車前,把錢遞給了他。
他兩眼頓時亮了起來,「有人在上面寫滿了字。」他沒有留意那全是親筆簽名。
那一天,我儘量不去想這珍貴的一美元。
然而時來運轉,就在當天早晨,一家電臺通知我去錄節目,月薪五百美元。從那以後,我一炮打響,成為正式節目主持人,再也不用為生活發愁了。
我再沒見過那輛汽車和那名男子。有時候我在想:他到底是乞丐還是上天派來的使者?
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這是我人生碰到的一次至關重要的考試。
我通過了。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神凝氣住就是
蓮生/文
我記得「張伯端」的詩詞:
妄想不須強滅。
真如何必須求。
本源自性佛齊修。
迷悟豈拘先後。
悟者剎那成佛。
迷者萬劫淪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
滅盡恆沙罪垢。
(重點在一念)
又:
人我眾生壽者。
寧分彼此高低。
法身通照沒吾伊。
念念體分同異。
見是何曾是是。
聞非未必非非。
往來諸用不相知。
生死誰能礙你。
(重點是無礙)
又:
善惡一時妄念。
榮枯都不關心。
晦明隱顯任浮沉。
隨分飢餐渴飲。
神靜湛然常寂。
不妨坐臥歌吟。
一池秋水碧仍深。
風動魚驚儘任。
(重點在神靜)
我說:
前一篇文章,我強調「氣住」是重要口訣,這篇短文,最主要的口訣是:
「神凝」。
氣住就能「神凝」。
神容易跑。
神容易散。
神容易飛。
神容易分。
神容易亂。
(這就是不容易靜坐,久坐一樣徒勞而無功)
我認為:
先修氣住。
再修神凝。
氣住就是息也!
藏密提到「息」是:
一息=十六次呼吸。
六息=一分。(滴漏單位)
六十分=一刻。(滴漏單位)
六十刻=一晝夜。
一分=二十四秒。(時間)
一刻=二十四分。(時間)
這些「時輪算法」我們且不去管。
最重要的是我們由「數息法」而達到了「氣住」。
由「氣住」變「神凝」,而神氣合一;神氣合一,就能入靜。
入了寂靜,佛性就自顯了!
神凝氣住,佛性自顯,就是這個道理了!
我們人是後天。
而神凝氣住就變先天。
法身就出來了!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神凝氣住就是
我記得「張伯端」的詩詞:
妄想不須強滅。
真如何必須求。
本源自性佛齊修。
迷悟豈拘先後。
悟者剎那成佛。
迷者萬劫淪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
滅盡恆沙罪垢。
(重點在一念)
又:
人我眾生壽者。
寧分彼此高低。
法身通照沒吾伊。
念念體分同異。
見是何曾是是。
聞非未必非非。
往來諸用不相知。
生死誰能礙你。
(重點是無礙)
又:
善惡一時妄念。
榮枯都不關心。
晦明隱顯任浮沉。
隨分飢餐渴飲。
神靜湛然常寂。
不妨坐臥歌吟。
一池秋水碧仍深。
風動魚驚儘任。
(重點在神靜)
我說:
前一篇文章,我強調「氣住」是重要口訣,這篇短文,最主要的口訣是:
「神凝」。
氣住就能「神凝」。
神容易跑。
神容易散。
神容易飛。
神容易分。
神容易亂。
(這就是不容易靜坐,久坐一樣徒勞而無功)
我認為:
先修氣住。
再修神凝。
氣住就是息也!
藏密提到「息」是:
一息=十六次呼吸。
六息=一分。(滴漏單位)
六十分=一刻。(滴漏單位)
六十刻=一晝夜。
一分=二十四秒。(時間)
一刻=二十四分。(時間)
這些「時輪算法」我們且不去管。
最重要的是我們由「數息法」而達到了「氣住」。
由「氣住」變「神凝」,而神氣合一;神氣合一,就能入靜。
入了寂靜,佛性就自顯了!
神凝氣住,佛性自顯,就是這個道理了!
我們人是後天。
而神凝氣住就變先天。
法身就出來了!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神凝氣住就是
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以身作則.留下榜樣
天上聖母 登台
聖示:自己努力,自己才懂得珍惜。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天上聖母:賢生免禮!
陳生:很多人習慣於尋求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尋求自己眼前以外的東西,為什麼就不會充分利用身邊的一切呢?
天上聖母:古代有位比丘尼的《悟道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是以,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每個人都具有佛性,每個人都能夠成功。
陳生:恩師慈言是說,每個人心裡的深處,都有一盞光明的燈,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腳踏實地的生活和工作,那盞光明燈便能大放異彩;它可以給人溫暖、給人信心,助長志氣,照亮前程。
天上聖母:所以,好的習慣要從小養成。
陳生:學生明白。有個老漢,育有一子,游手好閒,他想反正有父母養,不用出力幹活,有吃也有得花。
老漢年紀大了,又得重病,對老伴說:「我的家產,將來就是找一個勤快的外人來承接,就不留給兒子了。他是懶鬼,連一個銅錢也掙不回來,我不能讓他白白地糟蹋家產了。」母親愛護孩子,盡是替他說盡了好話。
老漢說:「妳說他能掙錢,那就去掙吧!只要能掙回一個銅錢,家產就留給他。」
隨後,母親拿了一個銅錢給兒子,叫他到外面去玩一天,天黑回來就把銅錢交給你父親,告訴他:「錢是你掙的。」兒子按照母親說法去做了。
老漢拿起銅錢,順手扔進火爐裡,說道:「這錢不是你掙的。」兒子笑笑走開了。
母親又給了二個銅錢,叫孩子到山裡玩,天黑前跑二里路回來,跑得滿身大汗,將錢交給你父親,告訴他錢真的是你掙的。
兒子又按照母親說的話去做了。傍晚,跑得滿身大汗,走到父親跟前說道:「我累得滿身是汗,才掙了這麼一些錢。」
老漢拿起銅錢,又扔進火爐,說道:「你別騙我,這錢不是你掙的。」兒子又笑笑地走開。
母親發現事情有些不妙,對孩子說道:「孩子,我們瞞不過你父親的,你真的需要出外幹活了,掙一些錢回來,不然家產就要送人了。」
兒子聽了母親的話,真的出外幹活,好些天後,掙了一些錢回來,交給父親。老漢拿起銅錢,又照樣扔進火爐裡,這時兒子急了,忙奔向爐前把錢抓出來,一時也忘了火會把手燒傷,轉而向父親說:「這是我辛苦掙來的一點錢,你怎麼又把它扔進爐子裡。」
此時,老漢佈滿皺紋的臉,終於浮出笑容地說:「這次我相信錢是你自己掙來的了。」
天上聖母:故事中的你,如何教育你的孩子?
陳生:喔喔!現代的人,大概會像媽媽給魚兒吧!少數應該也有像爸爸給釣竿的。
天上聖母:意念,乃是當下的心態,受到刺激後,所發出的音波,傳達到身體上有關的器官,產生有形身體上各種功能的運作,一言一行的作用,莫不由心念而起。
陳生:可見無形與有形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常人鮮少注意與此,使得我們對於心地的了解,非常貧乏,造成迷迷糊糊的過一生。
天上聖母:所以,為了讓你及你的孩子心裡深處之光明能夠大放異彩,希望每一個人都仔細思量,並以身作則。
你們對於自己太過於寬恕,偶爾犯錯,以天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來安慰自己,粉飾太平。當犯下大過時,還運用金錢勢力,找關係來擺平,以展現自己的人脈,仍不時向人誇耀這種令人不恥的成就,顯出得意洋洋的樣子;這樣的作為,必然養成自己驕慢無禮的態度。這樣一來,是無法做好榜樣。
陳生:學生懂得。以往工作上常見到一些人,當別人稍有過失,不但不去諒解,或是寬恕他人,還小題大作,吹毛求疵,讓人有十惡不赦的感覺。
天上聖母:結果呢?
陳生:這樣的行徑,讓有德的人離而遠去,無德的小人卻靠攏身邊,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失敗的道路,還殃及孩子。
天上聖母:古人說:「帆只揚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穩。」就是提示「滿招損,謙受益」的意思。諸如:漢朝三傑乃是蕭何、韓信、張良,天下既已平定,為免於皇帝的猜忌;於是,張良以神仙自托,蕭何以謹畏自保,只有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最後,以功高震主被擒殺。
由歷史的案例,就是告訴諸子在日常生活之中,不要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要儘量採取謙卑的態度,更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好的磁場一定會帶動好的環境。在此,奉勸諸子以身作則,奠立好的榜樣給子女。
可。停筆。吾退!
陳生:叩謝恩師教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學子奠良基-第三章 以身作則‧留下榜樣
聖示:自己努力,自己才懂得珍惜。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天上聖母:賢生免禮!
陳生:很多人習慣於尋求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尋求自己眼前以外的東西,為什麼就不會充分利用身邊的一切呢?
天上聖母:古代有位比丘尼的《悟道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是以,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每個人都具有佛性,每個人都能夠成功。
陳生:恩師慈言是說,每個人心裡的深處,都有一盞光明的燈,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腳踏實地的生活和工作,那盞光明燈便能大放異彩;它可以給人溫暖、給人信心,助長志氣,照亮前程。
天上聖母:所以,好的習慣要從小養成。
陳生:學生明白。有個老漢,育有一子,游手好閒,他想反正有父母養,不用出力幹活,有吃也有得花。
老漢年紀大了,又得重病,對老伴說:「我的家產,將來就是找一個勤快的外人來承接,就不留給兒子了。他是懶鬼,連一個銅錢也掙不回來,我不能讓他白白地糟蹋家產了。」母親愛護孩子,盡是替他說盡了好話。
老漢說:「妳說他能掙錢,那就去掙吧!只要能掙回一個銅錢,家產就留給他。」
隨後,母親拿了一個銅錢給兒子,叫他到外面去玩一天,天黑回來就把銅錢交給你父親,告訴他:「錢是你掙的。」兒子按照母親說法去做了。
老漢拿起銅錢,順手扔進火爐裡,說道:「這錢不是你掙的。」兒子笑笑走開了。
母親又給了二個銅錢,叫孩子到山裡玩,天黑前跑二里路回來,跑得滿身大汗,將錢交給你父親,告訴他錢真的是你掙的。
兒子又按照母親說的話去做了。傍晚,跑得滿身大汗,走到父親跟前說道:「我累得滿身是汗,才掙了這麼一些錢。」
老漢拿起銅錢,又扔進火爐,說道:「你別騙我,這錢不是你掙的。」兒子又笑笑地走開。
母親發現事情有些不妙,對孩子說道:「孩子,我們瞞不過你父親的,你真的需要出外幹活了,掙一些錢回來,不然家產就要送人了。」
兒子聽了母親的話,真的出外幹活,好些天後,掙了一些錢回來,交給父親。老漢拿起銅錢,又照樣扔進火爐裡,這時兒子急了,忙奔向爐前把錢抓出來,一時也忘了火會把手燒傷,轉而向父親說:「這是我辛苦掙來的一點錢,你怎麼又把它扔進爐子裡。」
此時,老漢佈滿皺紋的臉,終於浮出笑容地說:「這次我相信錢是你自己掙來的了。」
天上聖母:故事中的你,如何教育你的孩子?
陳生:喔喔!現代的人,大概會像媽媽給魚兒吧!少數應該也有像爸爸給釣竿的。
天上聖母:意念,乃是當下的心態,受到刺激後,所發出的音波,傳達到身體上有關的器官,產生有形身體上各種功能的運作,一言一行的作用,莫不由心念而起。
陳生:可見無形與有形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常人鮮少注意與此,使得我們對於心地的了解,非常貧乏,造成迷迷糊糊的過一生。
天上聖母:所以,為了讓你及你的孩子心裡深處之光明能夠大放異彩,希望每一個人都仔細思量,並以身作則。
你們對於自己太過於寬恕,偶爾犯錯,以天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來安慰自己,粉飾太平。當犯下大過時,還運用金錢勢力,找關係來擺平,以展現自己的人脈,仍不時向人誇耀這種令人不恥的成就,顯出得意洋洋的樣子;這樣的作為,必然養成自己驕慢無禮的態度。這樣一來,是無法做好榜樣。
陳生:學生懂得。以往工作上常見到一些人,當別人稍有過失,不但不去諒解,或是寬恕他人,還小題大作,吹毛求疵,讓人有十惡不赦的感覺。
天上聖母:結果呢?
陳生:這樣的行徑,讓有德的人離而遠去,無德的小人卻靠攏身邊,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失敗的道路,還殃及孩子。
天上聖母:古人說:「帆只揚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穩。」就是提示「滿招損,謙受益」的意思。諸如:漢朝三傑乃是蕭何、韓信、張良,天下既已平定,為免於皇帝的猜忌;於是,張良以神仙自托,蕭何以謹畏自保,只有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最後,以功高震主被擒殺。
由歷史的案例,就是告訴諸子在日常生活之中,不要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要儘量採取謙卑的態度,更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好的磁場一定會帶動好的環境。在此,奉勸諸子以身作則,奠立好的榜樣給子女。
可。停筆。吾退!
陳生:叩謝恩師教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學子奠良基-第三章 以身作則‧留下榜樣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禪定之要
河北智隍禪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姓氏不詳。出家後,曾參學五祖弘忍和尚,自認為已得正受,後離開五祖,來到河朔,結庵隱修,時間長達二十年。
有一天,六祖的弟子婺(wu)州(治所在今浙江金華)玄策禪師游方來到河朔,順便拜訪了智隍禪師。他發現智隍禪師並不象他自認為的那樣已經得了正受,於是便有意點撥他說:「汝在此作什麼?」
智隍禪師道:「入定。」
玄策禪師問道:「汝言入定,有心入邪?無心入邪?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類,皆應得定,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之流,亦合得定。」
智隍禪師道:「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玄策禪師道:「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智隍禪師被駁得啞口無言,良久才問:「師嗣阿誰(請問你拜誰為師)?」
玄策禪師道:「我師曹溪六祖。」
智隍禪師問:「六祖以何為禪定?」
玄策禪師道:「我師所說:‘無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智隍禪師聞言,於是南下曹溪,禮請六祖為他解決心中的疑團。
六祖問:「仁者何來?」
智隍禪師於是把他與玄策禪師相遇的因緣詳細地告訴了六祖。六祖對智隍禪師不遠千里前來求法,心生憫念,於是開示道:「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智隍禪師一聽,言下大悟。心中二十年禪修所得的種種知見和心得,一下了全被掃空了。
智隍禪師開悟的那天晚上,河北一帶的人還聽到空中有個聲音說:「隍禪師今日得道。」智隍禪師悟道後不久又重新回到了河北,在那裡大開法化,一直到他入寂。
「斷除妄想徒增病,趨向真如即是邪。」
※ ※ ※
自性之生發智慧,方可以進入禪定,禪定是梵語,禪那平常在修持之當中,所謂度散亂也。
在佛法當中,本無禪定之可言,因之有散亂,故有禪定之名也。
一般之謂禪定者,住心不動,萬念不起,謂之禪定。非也,修道之事,若是住心不動,萬念不起,有如煉性如灰,此非禪定。
禪乃是佛之心要,心若不起,是斷滅之法,斷佛種性,頑空也。
佛法以禪定之言,是有禪機之妙哉,道本不可言,非言不能顯,又出言則差矣。佛故以波羅蜜拈花以示眾而眾皆默然不知,摩訶迦葉知佛之禪機而破顏微笑,他悟道,是佛的禪機耳。
故禪有死禪活禪之分,凡夫之禪,死禪也,佛之無上禪,不在相中,如如之中,自有妙機之在也。
故禪定是極其自然的行為,心不必靜而自靜,不必清而自清,散亂則免也,故名謂禪定也。
白陽天柱
有一天,六祖的弟子婺(wu)州(治所在今浙江金華)玄策禪師游方來到河朔,順便拜訪了智隍禪師。他發現智隍禪師並不象他自認為的那樣已經得了正受,於是便有意點撥他說:「汝在此作什麼?」
智隍禪師道:「入定。」
玄策禪師問道:「汝言入定,有心入邪?無心入邪?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類,皆應得定,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之流,亦合得定。」
智隍禪師道:「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玄策禪師道:「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智隍禪師被駁得啞口無言,良久才問:「師嗣阿誰(請問你拜誰為師)?」
玄策禪師道:「我師曹溪六祖。」
智隍禪師問:「六祖以何為禪定?」
玄策禪師道:「我師所說:‘無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智隍禪師聞言,於是南下曹溪,禮請六祖為他解決心中的疑團。
六祖問:「仁者何來?」
智隍禪師於是把他與玄策禪師相遇的因緣詳細地告訴了六祖。六祖對智隍禪師不遠千里前來求法,心生憫念,於是開示道:「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智隍禪師一聽,言下大悟。心中二十年禪修所得的種種知見和心得,一下了全被掃空了。
智隍禪師開悟的那天晚上,河北一帶的人還聽到空中有個聲音說:「隍禪師今日得道。」智隍禪師悟道後不久又重新回到了河北,在那裡大開法化,一直到他入寂。
「斷除妄想徒增病,趨向真如即是邪。」
※ ※ ※
自性之生發智慧,方可以進入禪定,禪定是梵語,禪那平常在修持之當中,所謂度散亂也。
在佛法當中,本無禪定之可言,因之有散亂,故有禪定之名也。
一般之謂禪定者,住心不動,萬念不起,謂之禪定。非也,修道之事,若是住心不動,萬念不起,有如煉性如灰,此非禪定。
禪乃是佛之心要,心若不起,是斷滅之法,斷佛種性,頑空也。
佛法以禪定之言,是有禪機之妙哉,道本不可言,非言不能顯,又出言則差矣。佛故以波羅蜜拈花以示眾而眾皆默然不知,摩訶迦葉知佛之禪機而破顏微笑,他悟道,是佛的禪機耳。
故禪有死禪活禪之分,凡夫之禪,死禪也,佛之無上禪,不在相中,如如之中,自有妙機之在也。
故禪定是極其自然的行為,心不必靜而自靜,不必清而自清,散亂則免也,故名謂禪定也。
白陽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