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愚者忍辱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對比丘們開示:很久以前,天帝釋提桓因率領天眾與阿修羅作戰。釋提桓因告訴阿修羅王:「今天,我們不要用打仗的方式來互相傷害,不如以辯論的方式決定勝負。」

  阿修羅王回答:「可以!但是由誰來決定輸贏?」


  釋提桓因回答:「天人及阿修羅眾中,都有睿智、辯才無礙者,就由他們共同來決定勝負。」


  阿修羅王回應:「帝釋你先說!」


  釋提桓因謙讓地說:「我可以先說,但您是舊天王,理應由您先開始。」


  阿修羅王表示:「愚者忍辱,是因為害怕,他還以為這是自己勝過他人的地方。」


  釋提桓因則說:「愚者雖然因為怖畏而忍辱,但是忍辱對自己卻是最有利的,即使擁有一切財寶和名利,都無法勝過忍辱的功德。」


  阿修羅王又說:「愚者沒有智慧,所以要先制止他們,就像慢吞吞的牛要被後面奔騰的牛趕上,所以要藉助刀杖來摧伏愚者。」


  釋提桓因則說:「我認為要制止愚者,沉默忍耐是最好的方法。面對怒氣騰騰的人,如果能忍辱而不發一言,他自然會平息下來。一個人如果沒有嗔心、惱害心,他就是聖賢,抑是聖賢的弟子,我們應該常常親近這樣的人。容易憤怒的人,因為嗔心重,障礙就會像山一樣高;如果起嗔心,能忍耐克制,就是善業,就像用韁繩駕馭惡馬一般。」


  負責評斷的諸天和阿修羅眾認為,阿修羅王所說以諍鬥為本,釋提桓因則是止息諍訟,且沒有忿恚、爭執之心,因此評斷天帝釋提桓因贏得此次辯論。


  佛告訴比丘們:「釋提桓因在天中最自在,因為他能常行忍辱,並讚歎忍辱法。如果比丘們能行忍辱、讚歎忍辱,就是真正的出家。」比丘們聽完佛陀的開示,都非常歡喜並信受奉行。


《別譯雜阿含經•卷二》


  《佛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辱是十方諸佛菩薩所共行、所讚歎,若日常生活中,面對一切順逆境界都能忍辱,不論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都能如如不動,如此,自然能化除種種障礙,廣結善緣,諸事成就。


※ ※ ※


  修道中人,最重一個「忍」字,有所謂:「忍一時,無憂無慮」。紅塵俗世之間,一切災禍,無不是缺乏「忍辱」心量所形成的,人人逞強鬥狠,互不肯退讓,自然要衍生出各種事端。


  真實的修行者,乃是有「堅忍不拔」的節操,所謂:「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不到最後的關頭,絕不輕言戰鬥」,就像梅花生長在寒冷的季節裡,氣候愈冷,梅花就愈能開出美麗的花朵,並且使得梅花芬芳,清香陣陣傳揚。而修行者在修持「忍辱」功夫上,絕對不會因為置身所在的環境惡劣,而動搖向道的決心,亦不會因為貧苦而動搖修持正法的堅定意志。


  真實修行之人,雖然對別人釋出善意,反而常被別人誤解及懷恨,仍舊不會改變其面對正道的心念與初衷。修行者奉行「恕道」精神,經常遭受到無情的打擊,又為了使正法能恆常運轉,雖然常無端飽受流言、妄語、謗詆,乃至於無端的威脅、迫害,仍能秉持正念行持,並不會因為遭受外在的不實在加諸於身的迫害,而去動搖初發心;反而是絲毫都不會影響到修行正道的志向,並且能「更積極」的讓正道之光輝,展現出燦爛而綺麗的妙道法華,使世界都沐浴在正教、正法的普照之下。


  「忍辱」,就是在面對別人一句無情的怒吼與辱悔言語加身時,切記不能動肝火、起怨念,更不能反造辱言去回應。若是在別人無端對我人發出辱罵言語時,亦當息滅嗔恚之心,並且要降伏憤怒的心,不要讓自己再去造作口業,以免因為惡劣口語互相往來,而產生肢體衝突。若無此逆境出現時,我人在修行的路程上,不但未能有增進功行,反而會退步減功。


  在人與人之間,經常會因為個人脾氣、毛病不斷,又俱皆喜歡挑剔別人的缺失,而不檢討自己的缺點,因此容易互相產生辱言、妄語,此時必須更加「包容」,並且心裡不該產生「計較與比較」的心。畢竟人際之間,欲和睦相處不易,是故千萬不可因為言語上的小事件,而造成人際關係上的變質與惡劣,修行者必須克服來自於家庭的壓力,並該克服在團體間的人際因緣,必須讓劣境轉為佳境,更當克服我所:亦即誤認為身邊一切地位、名利、田宅…等,都是我所擁有的,始能成就「忍辱菩提」。因為眾生通常會將他人不實加諸的言語想成是在說我,因而嗔恚之心頻起。


  世人必須知道,別人所說的是「妄語」;而現在我的身軀不過是短暫數十載的使用而已,別人造作的妄語根本不是在說我,因為我無法去控制別人不造口業,故實在沒有任何人所說的辱毀言語是在說我啊!「過去並無這個我、未來亦無這個我」,就連現在的我也不是我,別人的辱罵、謗詆並不是在說我。


  願勉世人能領悟現在這個我,便能增進一果境界也。


鸞門修行次第論-第十五章  堅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