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一)
有人問我「善惡」事?
我答:「無善無惡。」
「善惡何來?」
「比較而來。」我答。
「聖尊如何開悟?」
「我不牽掛善惡事,善惡都是自己想的,天下的萬事萬物同出於本源的,也同時存在這宇宙之間。其實開悟者的眼中,並無善惡之分,因為同是宇宙自然界的一份子,享受同樣的天地啊!」
「何謂善人?何謂惡人?」
「我如此說,善人心如天,惡人心如地。天地皆有其功用,德澤與罪孽也非絕對,在內在的真我之中,有了罪孽才會產生德澤啊!這是互相襯托的,請仔細思之。」
所以,我曾如此寫:
「光明」就是「善」嗎?「黑暗」就是「惡」嗎?
「公」就是「善」嗎?「私」就是「惡」嗎?
「讚揚」就是「善」嗎?「罵人」就是「惡」嗎?
「濟人」就是「善」嗎?「殺人」就是「惡」嗎?
「食素」就是「善」嗎?「食葷」就是「惡」嗎?
其他…………。
有人說,有黑暗,才反映光明。先要有私,才會努力為公。罵人是為了將來的讚揚,殺人刑罰是抑惡,等於濟人。食葷是超度,比食素更積極。……。
在明眼人的眼光之中,「惡」是來考驗「善」的,更明白的說,「惡」是來幫助「善的」。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世人,最成熟的境界:
忘掉善。
志掉惡。
無我。
無他。
完全沒有善惡的分別。
如此,天地合一,放縱自如,千變萬化,可以隨意自在矣!
(二)
我常問:「假如沒有人的時候,什麼又是善?什麼又是惡?」
答:「無善無惡。」
我常問:「假如有人的時候,善惡如何來?」
答:「比較而來,接觸而來。」
是啊!我說:「善惡之觀,如此而已。」
「善惡」由「接觸」(染)而來,我有二個比喻:
佛本行經:世尊與長老難陀,共入迦毘羅婆蘇都,至一賣魚店,告難陀曰,汝入此魚店,取彼鋪腐魚上之茅草一把,難陀如世尊教,取之。佛復告曰,汝少時捉之,而後放地。難陀捉彼草,經一時間,放之於地。爾時佛告難陀,汝嗅自手,汝手有何氣?難陀答曰:世尊!唯有不淨腥臭。佛即告難陀,實然!若人親近諸惡知識,共交為朋友者,少時惡業染習,其惡名遠聞。
佛本行經:世尊又與長老難陀,共至香舍,告難陀,汝取此店之香囊來,難陀依佛教,取店上香。佛又告難陀,汝一漏刻間,持其香而後放地!難陀如命,經一刻間,放於地上。爾時佛告難陀,汝今當自嗅手,其手作何等香也?難陀白佛言:世尊!其手香氣微妙不可量。佛告難陀,實然!若人親近諸善知識,常自隨順,習染其德,又得舉大名。
佛告比丘:
近香則香。
繫魚則腥。
漸染翫習。
各自不覺。
在這二段經文之中,以「香」表示「善」,以「臭」表示「惡」,完全說明了「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之理。這是「善惡」由接觸及比較而來。
而在我開悟者的眼中:我超然於香臭之上,超然於美醜之上,超然於好壞之上,超然於黑白之上,超然於是非之上,超然於對錯之上,超然於喜怒之上,當然更超然於善惡之上。
我能消解「善惡」。混同「善惡」。
達到「無善無惡」。
(省略……)
盧勝彥文集第80冊《佛王之王》第二十章:開悟者的善惡之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