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曾參孝行

   曾子名「參」,字「子輿」,是周朝春秋時期魯國人。他與父親「曾點」都是孔老夫子的優秀學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順承親意,養父母之志的孝行,成為了後世普遍贊美和傚彷的典範。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飯的時候,曾子一定都會細心觀察和體會父母的飲食口味與習慣,並將父母最喜歡吃的食物牢牢記在心裡。因此,一日三餐,曾子總能準備出父母最愛吃而又很豐盛的菜餚。


  父親曾點深受聖賢教誨的熏陶,平常樂善好施,經常接濟貧困的鄰里鄉親。對於父親的這個習慣,曾子也同樣銘記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過飯後,他都會畢恭畢敬地向父親請示,這一次餘下的飯菜該送給誰。


  在曾子的心中,時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愛的一切事物,他也都會放在自己的心裡,以便隨時可以滿足父母的心願。父親平時很喜歡吃羊棗,曾子就會在外出時儘量給父親多帶回一些。待父親過世之後,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棗,他就想到父親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無限的傷痛。所以從那以後,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棗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裡頭去砍柴,只有母親在家。不巧家裡突然來了客人。母親一時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禮,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頭,希望曾子在山裡頭心能有所感應,趕快回家。果然,母子連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覺一陣心痛,他馬上就想到了母親,於是,就趕緊背著木柴趕回家中。


  還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給年邁的婆婆吃。當時梨蒸得還不熟,她就端給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氣,也很懊惱,就把妻子休出家門。從此,曾子父兼母職,也沒有再娶,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把兒子「曾元」從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後來也成為了賢達之人。


  曾元在他長大成人之後,曾因為思念自己的母親,向父親請求是否可以把母親接回來住,但是曾子並未答應。他告訴兒子說:人一生最重要的無過於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於孝道。一個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這個家能夠承上啟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導子女,輔佐丈夫。


  由此可見,曾子極其重視孝道。他認為妻子連蒸梨這種小事都處理不好,又怎能承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怎能盡到一個兒媳、母親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會有損於家風,導致家門不修,也會影響到後世子孫。所以與妻子分離也實在是不得已之舉。曾元聽到父親這番意義深遠的話語,自然也理智地認同了父親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過一個叫「勝母」的地方,他很避諱這個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這個地方。
 

※ ※ ※
 

  自古以來,忠臣出於孝子之門,華夏民族又以孝傳家,五千餘年來,無論朝代如何替換,歷代以來,對於孝道乃是非常重視的。


  眾生雖然置身在功利的社會中生活著,但社會各階層仍然相當注重世人對於孝親的表現,一朝若傳出有任何人不知孝親,哪怕是在社會上的身份地位有多高尚,屆時將備受社會輿論批評;因此,世間人必須知所孝敬於尊長。一心孝敬父母之人,必然在外之言行舉止,皆能持守中道,凡事秉以法規處事,待人有所禮儀,為使家教之彰揚於世,職務上必然善盡職責,事事力求合法,循規蹈矩,絕不投機取巧,務使父母之教弘揚在世。


寶德雜誌-第148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