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餘讀書
三國時代,魏國弘農地方有一位叫董遇的人,他性情木訥,不擅言詞,但是非常好學。
當時城中局勢擾亂不安,董遇以採野生的稻子買賣為生,為了生活奔波,卻不忘隨身帶著經書,一有餘暇的時間,就拿書出來誦讀。即使別人取笑他,董遇也不改變這樣的讀書習慣。
經過長期的努力讀書,董遇於是精通《老子》和《左傳》兩部經書,有許多人想跟隨他學習,但董遇卻不肯講解經書,反而叫人先將經文熟讀百遍。
人反問他為什麼?董遇說:「讀書百遍而義自現。」
當學生對他說:「苦渴無日。」苦於渴求知識,卻沒有時間讀書。董遇回答他:「當以三餘。」
學生問三餘的意思,董遇答:「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冬天是一年的閒暇時間,夜晚是一日的閒暇時間,陰雨則是晴天的閒暇時間,這「三餘」正好用來讀書。
如同歐陽修自述他自己最喜歡在馬上、枕上、厠上等「三上」構思作文的靈感,與董遇擅長把握「三餘」相同,都是抓緊瑣碎的時間學習。曾國藩致度諸弟的家書中說:「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今日事,今日畢,不拖延也不預做,就是「常」的工夫。
※ ※ ※
束髮之時,最樂讀書,而最苦亦讀書,何也?學無止境,一旦豁然貫通,天地之薀藏,返之即在方寸,古今之義理,體之不外性情。
善學者,至此只知樂而不知苦也;倦學者,自怠自荒,學問終於寡就,不知名教中有樂地,詩書內有精華,輒生困苦難堪之意,旋作旋輟,學業廢於半途,只知苦而不知樂也。
關聖闡道篇-醒心學道不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