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金子與石頭
古時候,一座小城鎮裏住著一個守財奴。平時他只吃粗糧、喝涼水,從不多花一文錢,一年四季衣衫襤褸。凡是賺到的錢,不論多少,他都一點點儲存起來,盼望積少成多,有朝一日家財萬貫。
有一天,守財奴翻出所有的積蓄,點了一遍又一遍,感覺真的蠻多了,就買了一塊大金錠。那天晚上,他擔心金錠被人偷走,一整夜抱在懷裡不敢入睡。最後,他終於想出一個萬無一失之計。
次日凌晨,天空矇矇朧朧,他已在院子裡挖了一個足足三尺深的深坑,不捨地把金錠埋了進去,又在上面鋪了一些苔蘚偽裝。認為這樣萬一竊賊進入,也絕不可能發現他的至寶藏匿之處,是最妥善的辦法。
從此每隔幾天,守財奴總要踏進院子裡翻開土來,從土坑取出金錠捧在胸前,愛不忍釋地把玩半天,然後,又心滿意足重新埋入坑中。
誰知這一天不妙了,有個人無意間窺視到他正在埋金錠,就在半夜,小偷按耐不住,於是乎趁他熟睡之際,悄悄地潛入院子,迅速挖出金錠,然後回填泥土,蓋好苔蘚,恢復原貌。
幾日後,守財奴再度來到土坑前,挖坑時驚覺他的財寶已經不翼而飛,不禁捶胸頓足,號啕大哭起來。
一位僧人路過,獲悉事情的來龍去脈,不由自主笑了起來,安慰他道:「你這個傻瓜,原來為這件事傷心,太不值得了!你想想,你有金錠的時候,並沒有把它派上用場,卻把它埋入泥土中。它和一塊石頭並沒什麼兩樣。所以,你大可不必難過。你現在就去把一塊大石頭埋入坑裡,當作是金錠,每次把玩一番不就成了!反正,你又不想使用金子,所以泥土裡埋金錠與埋石頭,對你而言,有何區別呢?」
※ ※ ※
煩惱是生活的致命傷,煩惱不但傷及性靈,當然也波及肉身,這是很明顯無形之毒也。所以在佛門常勸言要能斷除煩惱就是這個意思,因煩惱其害則大也,那道就無從修起也。
世人自墜入凡塵,受諸塵凡欲利之誘引,致而產生煩惱,更因無以了悟,看不透,看不開,受到各種之束縛,而有無邊的煩惱存在,就因為時時心存煩惱,也因而常會有毒害在身,心性永無清寧之時,痛苦萬分。
身之有毒(煩惱),心性怎會怡人清爽呢?那道心當然就無法萌生,永遠受到阻滯,無法滋長。試看世人常因錢財名利,以及各種之欲望而使自己產生無限的煩惱,也就是自己往毒潭裡面掉了進去,無法回頭也。甚至有些世人連小孩子等都放不下(兒孫自有兒孫福,造化看他自己,世間沒有餓死之人),真是奇怪!難怪乎永遠的受毒,無法去除,真是悲哀。
無形之毒最為可怕、厲害,放開心境,去除這惱人之毒,悠哉自己,勉之。
蠱- 第廿八章 惱蠱
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束蘊請火
《漢書。蒯通傳》有一則故事,話說齊悼惠王時,曹參做宰相,他將賢能的蒯通奉為上賓。要蒯通隨時舉發他的錯誤,並為他推薦有才幹的人。
當時,齊國有兩位處士東郭先生和梁石君,因不滿齊王田榮脅迫齊國賢士為他做事,所以在田榮死後,一起逃到深山隱居。
有客人對蒯通說:「先生既知道梁石君和東郭先生是舉世難得的賢士,為什麼不推薦他們到曹相國那裡去呢?」
蒯通說:「你提起他們二人,使我想起一件事。我住的里巷有一個婦人,和鄰居相處得很好。
一天,這婦人在夜裡失掉一塊肉,她的婆婆以為是她偷吃了,發起怒來,把她趕了出去。這婦人次日早晨到鄰居處,把整件事告訴鄰居,並準備和大家辭行。
有個鄰居說:『妳暫且不要走,我有辦法要妳婆婆把妳追回來。』
於是這名鄰居拿了一束亂麻搓成的引火繩,去失肉的那家討火,說:『昨晚我家裡的狗得了一塊肉,相互搶奪,弄得身負重傷死了,現在想向你們討個火去把牠們燒掉。』
失肉那家的人聽了這話,便慌忙把自己的媳婦追回來。我現在也向曹相國請火便是了。」
人才難得,更難留住。若是不懂得反省自己,修養德行,就是強迫他們留下,又怎麼可能留得住呢?
香積菩薩如是說
蓮生/文
香積菩薩,這位菩薩較少人知!.
我見到這位菩薩,原來菩薩的穿著很樸素,身材適中,容貌平平,溫文爾雅,不卑不亢。
菩薩身上散發出來的光,非常柔和。
我問:「菩薩掌管何門?」
香積菩薩答:「戒門。」
(觀音菩薩慈悲門,文殊菩薩智慧門,普賢菩薩大行門,地藏菩薩大願門)
「原來香積菩薩是指戒的菩薩。」
「正是。」
我向香積菩薩請示「持戒與戒守」的問題。
香積菩薩告訴我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人家,他吃素是從娘胎裡就吃素的,因為母親懷了他的時候,就不能吃葷,一吃就吐,所以是「胎裡素」。
他一出生,就自動吃素。葷是碰不得的。
吃素吃了六十多年。
這一年他得了病,醫師主張一定要開刀輸血。
老人家堅持不肯:「血是葷的。」
眾人沒有辦法,就說:「找一位吃素人的血來幫忙。」
老人家仍然堅持:「凡是血都是葷的。」
家人講道理:「吃素人的血是素的。」
老人家辯答:「那羊的血也是素的,牛的血也是素的了!」
家人無法。
我問香積菩薩:「老人家破戒否?」
「是持戒!」
「為什麼?」我問:「老人家明明被輸入葷血。」
「老人家戒之在心,其心已守戒,就是指戒。其他的,是可以不論的,可以開解的。」
「所謂守戒,心戒第一。」我說。
「正是。」香積菩薩答。
我問:「密教行者,喝酒時將酒化為甘露,喝酒但不醉酒,不為酒所制。吃肉時,將動物的神識,以密咒超度之,吹氣清淨。犯戒否?」
香積菩薩答:「仍然持戒!」
「何以故?」
「酒已不是酒,肉已不是肉,既然非酒非肉,何有犯戒!」
香債菩薩告訴我:「釋迦牟尼佛的說法開示中的,常常開示定法與不定法,也就是佛法是活的,而不是死的。過與不及都不是好的,最重要的是心。佛陀明白告訴我們,太緊了不好,太鬆了也不好,不緊不鬆最美妙!」
我在本文中,要告訴大家的是:
一個隨緣行者,修行方式大約有三
苦行。(無苦)
樂行。(無樂)
苦樂齊受。(無苦無樂)
不管這三式,你如何修,要能苦中而不覺其苦,樂中而不覺其喜。知道這一切皆從緣生,是過去宿因所感,緣份盡了也變成無。
順境不喜。心不動,樂也是空。
逆境無憂。心不動,苦也是空。
隨緣行道,清淨無染,就是守戒!
盧勝彥文集第147冊《不要把心弄丟了 》香積菩薩如是說
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
諂媚小人
景公問道:「諂媚的小人怎樣侍奉君主的?」
晏子回答說:「說清他們很難,難就難在不容易識破他們。
這種人,本來沒做的事,他卻在君主面前標榜自己做了,來粉飾自己,謊說自己沒有私心,以討人喜歡;
尊敬那些接近國君的人,來顯示他愛君;
察言觀色,了解國君的心事,乘機迎合他;
追隨君主的近臣,暗地裏與他們勾結;
內心很看重官位棒祿,而表面上卻裝得很鄙棄;
卑躬屈膝,去侍奉君主左右近臣,外表卻裝扮得公正無私,以獲取清廉的美名;
希望國君採納近臣吹捧自己的意見,而僥倖得到官職;
假裝傲視俸祿,以此手段求得更多的俸祿;
假意辭謝官職,以此手段謀求更高的官職;
在撈取利益上工於心計,很有技巧;
在賜給別人上則顯得很遲鈍;
喜歡結交新的伙伴,卻怠慢往日的朋友;
對錢財,非常吝惜,對施捨,少得可憐;
看見窮苦的親朋,就像不認識一樣,爭名奪利,則唯恐不及;
在外結交是用來宣揚自己,背棄親戚是為了私肥自己;
搜積豐富的生活品,卻聲稱自己有憐憫孤寡的美德;
批評贊譽別人合乎情理,但從不實踐自己的諾言;
插足時俗的議論,卻奢談別人賢德與否;
自己已經有的,就誹謗別人;
自己沒有的,就要挑剔苛求他人;
他的言論表面上慷慨淚昂、誠實可怕,他的進逼敏捷、謙遜而和順。
這些就是佞人的實際表現。聖明的君主就要鏟除這種人,糊塗的君主卻會信賴這種人。」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依教踐行
從前有兩位出身高貴家庭的比丘,他們倆是好朋友。其中一位精通三藏,爛熟於唱誦並弘揚經文,他教導眾多比丘,而成為十八個比丘團的指導老師。
另一位比丘則是認真、精進的修行,不久之後,他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並且透過止觀的禪修,而證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證得阿羅漢果位的比丘,到衹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這兩位比丘碰面了。
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反而輕視他的朋友。他認為這位老比丘,對神聖的經藏所知不多,因此決定盤問他幾個有關經藏的問題。
佛陀知道他這種不友善的行為,他知道他一定會自取其辱的。所以,佛陀出於慈悲心,就去探視他們兩人,以避免熟悉經藏的比丘,取笑他的朋友。
佛陀親自提出問題,他問那位熟悉經藏的比丘,有關禪那和道果的問題(即是透過禪修,而得到的高級境界)。熟悉經藏的比丘無法作答,因為他只知道教導別人,而自己卻不親自修行。
另一位老比丘,由於精進奉行佛法而修行,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所以輕輕鬆鬆回答了所有的問題。佛陀因此讚嘆阿羅漢比丘,而對熟悉經藏的比丘不讚一詞。
其他比丘們不明白,為何佛陀大力稱讚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老比丘,卻沒有稱讚化們的指導老師,於是佛陀就向他們解釋說:「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丘,就像牛主人一樣,享受牛的五種生產品。也就是說,熟悉三藏的丘,只得到學生對他的服務,卻沒有修行聖果的益處。
而阿羅漢比丘雖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誦一些經文,但卻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義,確實精進修行,並且克服了貪、瞋、痴。他的內心完全沒有精神的煩惱,對於今生與來世,沒有任何的執著,所以他真正獲得了修行的聖果。」
此時佛說偈語曰:「雖多誦經集,於逸而不行,如牧數他牛,自無沙門分;雖誦經點少,能依教實行,具足正知識,除滅貪、瞋、痴,善淨解脫心,棄捨於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門分。」
※ ※ ※
行者,乃是實踐、踐行。修道無他,貴在行持,如此方能產生德氣。
而如今大多數修行之人所聽聞之道理甚多,也能說的頭頭是道,然而進步與否乃是看其悟了多少、以及做了多少而定。如心存孝念之人,若無行,仍是不孝。
是故,踐行才是最重要的,故只要跨出第一步,即是進步的開始也,勉行之。
虛原雜誌-第207期
2023年4月23日 星期日
AI回答對比(ChatGPT-4 VS Claude)
(各AI擅長的領域不同,謹作參考。)
哲學問題:
「如果有一個壞人不殺死他的話,會有一百人因這壞人而死亡,那麼是否應該殺了那壞人?」
ChatGPT-4:
這個問題涉及到道德和倫理方面的辯論,不同的道德觀和倫理理論會對此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道德和倫理觀點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功利主義:功利主義認為,應該追求最大的幸福和最小的痛苦。在這個例子中,如果殺死這個壞人可以拯救一百人的生命,那麼根據功利主義觀點,應該殺死這個壞人,因為這樣可以使得最大的幸福(拯救一百人的生命)和最小的痛苦(壞人的死亡)。
義務論:義務論主張,人們應該遵循一定的道德規則和原則,而不是僅僅關注結果。在這個例子中,如果一個人認為殺人是絕對錯誤的行為,那麼他們可能會選擇不殺死這個壞人,即使這意味著有一百人可能會因此而死。
德性倫理學:德性倫理學強調人的品德和品格,認為道德判斷應該基於人的品質。在這個例子中,德性倫理學可能會考慮一個人是否具有勇敢、慈悲和正義等品質,並基於這些品質來判斷是否應該殺死這個壞人。
情境主義:情境主義認為,道德判斷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作出。在這個例子中,情境主義者可能會考慮這個壞人和這一百人的具體情況,以及其他可能的選擇,如能否逮捕這個壞人而不是殺死他,以保護這一百人的生命。
總之,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不同的道德觀和倫理理論會對此問題給出不同的看法。在具體情況下,個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也將影響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Claude:
這是一個典型的倫理困境思考實驗。如果不殺死那個壞人,會有100條無辜生命因此喪命,那麼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似乎應該選擇殺死那個壞人。但若選擇殺人,也同樣違反不殺生的倫理原則。
我個人的看法是:
1)應該盡最大努力避免使用暴力或非法手段對待任何人,包括壞人。殺人絕非正確的解決方法。
2)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制止壞人的惡行,並將其依法繩之以法。如果必要可以採取自衛或防衛措施,但不能蓄意致人於死。
3)如果真的無法避免壞人的惡行導致重大傷亡,那麼在事後應以法律手段對壞人進行嚴懲,並視情況賠償受害者。
4)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勞永逸的答案。要在保護無辜生命與不能蓄意傷害生命間作出智慧抉擇。同時也要盡可能預防此類情況的發生。
5)若真的作出了導致生命損失的選擇,也應認真反思、擔負責任,並繼續努力確保不再發生同樣的情況。
綜上,我認為不應選擇直接利用暴力致人於死,而應採取合法和道德上正當的方式解決問題。如果真的導致生命損失,也要勇於承擔責任並繼續努力。這是一個無法使用絕對原則解決的困境,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科幻問題:
「漫畫一拳超人打出的拳與盟主高達打出的石破天驚拳哪一拳更厲害?」
ChatGPT-4: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這兩個拳都是虛構的,而且所處的漫畫世界也有不同的設定和力量規則。因此,無法進行客觀的比較。
在《一拳超人》中,主角復仇者索尼克所使用的“石破天驚拳”是一個非常強力的招式,可以輕易地粉碎巨大的岩石和建築物。而盟主高達所使用的拳法也被描述為非常強大,能夠打破岩石和金屬。
然而,在這些漫畫中,每個角色的力量和技能都是不同的,且沒有明確的力量比較標準。因此,哪個拳更厲害取決於漫畫作者的創意和角色設定。
總之,這是一個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取決於每個人的主觀觀點。
Claude:
從特性上比較,漫畫一拳超人打出的「一拳超人」應該更加厲害一些。
主要原因有:
「一拳超人」是一拳超人自己創造出來的獨特拳式,具有其獨特的威力。而「石破天驚拳」是盟主高達運用的絕技,實際威力依賴於高達本身的力量。一拳超人的力量遠超高達。
「一拳超人」可以發揮壓倒性的威力,一次擊中可以把對手打爆或者破壞地面。「石破天驚拳」的威力更依賴於打擊力與速度,不如「一拳超人」那般具有破壞性。
「一拳超人」是一拳超人不停訓練與鑽研的絕技,應該更為強大精準。「石破天驚拳」作為盟主高達的絕技,威力雖強但相對來說可能不及一拳超人的「一拳超人」。
總的來說,漫畫一拳超人的「一拳超人」應該比盟主高達的「石破天驚拳」更加厲害 powerful。但實際上也依賴於情境與對手而定。兩拳都極為強力,任何一拳擊中都可能造成毀滅性。
無心道人
蓮生/文
元安禪師在夾山禪師處得了玄旨,他成了夾山禪師的法嗣。
他在澧陽洛浦山立下道場,又在朗州蘇谿立下道場。共有二處道山。
四方玄侶,奔走而至。
元安禪師得玄旨之後,其智慧辯才更是無礙。
我在這裡,節錄幾則對話,大家看看元安禪師的禪機。
其一:
問:「供養百千億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未審百千億佛有何過?無心道人有何德?」
元安禪師答:
「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元安禪師只這一句。
就叫諸聖動容。
我提示:
百千億佛是多事。
無心道人是無事。
這裡面,大家去意會,意會出來了,叫人拍案叫絕。
其二:
問:
「不生如來家,不坐法王座時如何?」
元安禪師答:
「你說火爐重多少!」
又問:
「祖意教意,是同是別?」
元安禪師答:
「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
我提示:
「火爐裡重多少?」
仍然是一個「無心道人」也,「無心道人」生什麼如來家?坐什麼法王座?什麼都不是。
祖意教意?
一隻獅子,一隻象王,什麼是同?什麼是別?文殊菩薩坐獅子,普賢菩薩坐象王,又有什麼同別?說什麼同別?
其三:
問:「四大從何而有?」
元安禪師答:
「湛水無波,漚因風激。」
又問:
「如何離得生死去?」
元安禪師答:
「一念忘機,大虛無玷。」
我提示:
仍然從「無心道人」參去!
風來波浪起。
風去是大虛。
其四:
問:
「如何是生機?」
元安禪師答:
「敲空有響,擊木無聲。」
我在這裡問大家,為何敲空反而有響?為什麼擊木反而無聲?這裡面是大禪機。
試答來!
會嗎?
如果仍然想不出。回家找你媽媽去,找你媽媽,吃奶去!這就是「生機」。
哈哈哈!
盧勝彥文集203冊《孤影的對話》無心道人
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瞋恨難除
從前有一個人,與別人產生了怨恨,整天憂愁不樂。
有人問他:「你近來為什麼這麼憂愁憔悴?」
他回答:「有人詆毀我,但我想不出什麼辦法來報復他,所以愁苦。」
那人說:「有一種咒語叫毗陀羅咒,可以敕令屍體殺人。不過有個壞處,如果殺不成,它會來殺你。」
這人聽了非常高興,說:「你馬上教我這個咒語,即使可能會害死自己,我也要報復他。」
世人也是這樣,瞋恨難息,處心積慮報復別人,結果還沒害到別人,自己已被怒火燃燒,後世還要墮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飽受煎熬。(《百喻經》)
※ ※ ※
問題:思想上經常浮現憎恨的念頭,怎麼辦?
人工智能Claude回答:
憎恨的念頭經常出現,這是很常見的問題。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 觀察自己的憎恨心,找出其根源。通常憎恨的背後隱藏著害怕、嫉妒、執著等念頭。明白了根源,就可以針對性地修正。
2. 培養慈悲心。每當憎恨生起,想想那個人也和你一樣,也有苦痛,也追求幸福。生起同情心,憎恨就會減少。
3. 不要將責任完全推給外界。外界只是觸發因素,憎恨心是你內心的問題。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弱點和陰暗面。
4. 轉化觀點。試著以更正面和包容的角度來理解那個讓你憎恨的人或事。不同的觀點可以帶來不同的感受。
5. 鍛鍊耐心。意識到自己的憎恨,但不必去纏繞它。允許這個念頭存在,但不追隨它。隨時間過去,它自然就會減弱。
6. 多做回顧和反省。每天靜下心來,回顧白天的所作所為。反省自己有哪些話語和行為可能讓別人感到不舒服,然後提醒自己需改進的地方。這可以避免你憎恨別人的同時,別人也憎恨你。
總之,要減少憎恨心,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覺知與理解,豐富內心的慈悲,轉化對人事物的觀點,並且鍛鍊出耐心與容忍的心。這需要時間與修鍊,但定能收效。
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
是非人論是非事
有一個小和尚非常苦惱,因為師兄師弟們老是說他的閒話,讓他無所適從。念經的時候,他的心卻不在經上,而是在那些閒話上。
他跑去向師父告狀:「師父,他們老說我的閒話。」
師父雙目微閉,輕輕說了一句,「是您自己老說閒話。」
小和尚不服:「他們瞎操閒心。」
師父:「不是他們瞎操閒心,是您自己瞎操閒心。」
小和尚:「他們多管閒事。」
師父:「不是他們多管閒事,是你自己多管閒事。」
小和尚:「師父為什麼這麼說?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
師父:「操閒心、說閒話、管閒事,那是他們的事,就讓他們說去,與您何干?您不好好念經,老想著他們操閒心,不是您在操閒心嗎?老說他們說閒話,不是您在說閒話嗎?老管他們說閒話的事,不也是你在管閒事嗎……」
話未說完,小和尚茅塞頓開。
「是非人總喜談論是非事」,世間上能不談是非者不多,修行人若能「閒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則不但可少造口業,又可讓心靈清淨,可謂一舉數得也。
※ ※ ※
所謂「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前二眾即出家男女,後二眾即在家男女。云何不說四眾過?此在道場中甚為忌諱。
我佛現廣長舌是要說利樂法益舌底生蓮,為眾生行法施、引渡修行。若口出盡是「雞蛋挑骨頭」話鋒藏針,不但對同修情誼有礙,更是自身造甚深口業。尤其道場中,更應有尊師重道,以及尊重先進前賢之心;因為資深修行者,縱然是愚駑之材,但勤能補拙,且時炙善知識之薰陶。智者千慮,亦有一失;愚者當有一得。
故同修間,若常有云非說過,道場氛圍必然不甚和諧;輕者影響個人向上、精進之心,重者影響整體道場運作,故修行者當要謹慎於此戒。
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 廿三、不說四眾過戒
2023年4月20日 星期四
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
這天,蘇軾正在家裡看書,忽聽僕人通報門外有人求見。
他出來一看,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婆,便問道:「老人家有什麼事?」
老婆婆指指門上的對聯,問:「先生真已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了?」
蘇軾一聽,心裡很不高興,傲慢地說:「難道我能騙人?」
老婆婆從口袋裡摸出一本書,遞上前說:「我這裡有一本書,請先生幫我識識看,那上面寫的是什麼?」
蘇軾想:「這有何難!」他接過書,看也不看,就說:「你聽著,我念給你聽!」
可他仔細一看,從頭翻到尾,又從尾翻到頭,那書上的字竟一個也不認得。蘇軾急得滿頭大汗,只得問:「你這書是從哪裡來的?」
老婆婆笑笑說:「先生,別問是哪裡來的啦!天下的書你不是都已讀完了嗎?」
蘇軾滿臉通紅,只好回答說:「我沒有讀過這本書。」
「你這本書都沒有讀過,那為什麼要貼這副對聯呢?」老婆婆問道。
蘇軾聽了,羞愧萬分,伸手想把門上的對聯撕掉。老婆婆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這副對聯改一下吧。」邊說邊把對聯改成:
發憤讀遍天下書
立志識盡人間字
並諄諄告誡說:「年輕人,學無止境啊!」
蘇軾回到書房,立刻找出啟蒙老師曾經贈給自己的「學無止境」的條幅,把它張貼起來。從此,他謙恭苦讀,勤奮學習,終於成為有名的大學問家。
※ ※ ※
篤者,勤勉不怠之謂也。篤志勤學,為進修之道。不篤其志,自逞聰明,惟吾獨知,恥於問,終必自誤前程。論語公冶長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為之文也。」夫求學者,要之在篤志勵行,不怠其志,自為進修,日益求精,功在勤篤,立志廣博道德也。
篤者,堅定之謂也。篤為志之堅也,是為好學之固。論語泰伯篇,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此謂篤而得信實,勤而得好學,堅其心志,至死不變,為君子成道之方也。篤之有道,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安窮樂道,篤之體現也。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五節 篤
2023年4月18日 星期二
你還需要什麼
蓮生/文
有一天,瑶池金母趁我入「奢摩他」的時候,出現在我的面前。
瑤池金母問我:
「盧師尊!你還需要什麼?你還想要得到什麼?」
我想了一陣子,突發奇想:
「我要能飛空,也要能變化。」
瑤池金母也不答話,從自己的口袋中,掏啊掏的,掏出二顆藥丸,一顆是紅色的,一顆是黑色的,放手掌上。
我二話不說,拿了二藥丸就急急呑了下去。
瑤池金母說:
「做夢去吧!」
然後瑤池金母就不見了。
我自從吃了二顆藥丸,自覺身心起了變化,一禪定,心就奔向虛空,心也能隨時變化:
可變佛陀。
可變觀世音菩薩。
可變濟公活佛。
可變哪吒三太子。
可變大威德金剛。
可變大鬼王。
我可以十方法界飛來飛去,入火不燒,入水不濕,穿山透壁,無所不能。我眞的如瑶池金母所說的,吃了二顆藥丸,「做夢」去了。
夢中,一樣飛行。
夢中,一樣變化。
但,在白天,我有一種要飛不飛,要變不變的覺受。
我說:
「我白天也要能飛,白天也要能變化。在禪定中,在夢中,不稀奇!」
瑤池金母下降對我說:
「盧師尊,要飛能飛,要變能變,只不過是大功德鬼,就可以了。你不過想顯異惑眾而已!」
瑤池金母問:
「你欲飛何處?」
我想了想,終於知道:
「無處可飛!」(第一義諦)
瑤池金母又問:
「你又要變化什麼?你想變化什麼?」
我想了想,終於知道:
「無可變化!」(第一義諦)
瑤池金母說:
「你難道不知道,一切無所得嗎?」
我點點頭,我說:
「我明白了!」
瑤池金母說:
世界被黑暗所覆蓋啊!
人心持續被毒蟲所咬噬!
飛行及變化又有何用?
爲什麼你不尋找如來的智慧光明。
我一聽,就完全明白了。
原來對塵世間有益的是智慧,而不是飛行及變化,飛行及變化對自己對他人均是無意義的。
只有智慧,才是光明,才是救度,利益自己及利益他人。
煩惱除了!
魔障除了!
黑暗除了!
實相出現了!
自己可以救自己,自己可以救眾生,我應該要求智慧丸,而不是飛行丸及變化丸。我眞傻啊!
瑤池金母說:
「你愈來愈有智慧了!」
盧勝彥文集235冊《虛空來的訪客》你還需要什麼
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
生天之路
濟公活佛 降
詩曰:滄桑歲月眼前馳,誰料淒涼老去時;
順應乾坤明聖義,登天奮進莫延遲。
聖示:吾今日降著:「生天並不難」
第一章 生天之路
要成為一位傑出的運動員,需要不同強度的鍛鍊體能,提升技巧。
要成為一位傑出的律師,需要豐富的法律知識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要成為一位傑出的醫生,需要嫻熟的醫學知識,膽大心細的醫術,優質抗壓性與同理心。
相同的道理,要成為天界的天神,需要瞭解生天的條件,並完成這些條件,自然就可以如願走上生天之路。
在《雜阿含‧十善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有一位容色絕妙的年輕天神,於後夜(約凌晨二時至六時)時來到佛前,頂禮佛足後,恭敬地退坐一旁,他身上所散放的光明則遍照整個園林。
這位年輕天神問佛陀說:「要具備那些戒條、行為、功德、善業,才能往生天界呢?」
佛陀回答說:「
一、不殺生:遠離殺生,不要有傷害眾生的心,此即是生天之路。
二、不偷盜:遠離偷盜,斷除賊盜心,此即是生天之路。
三、不邪淫:遠離邪淫,自足自己的妻色,此即是生天之路。
四、不妄語:遠離妄語,不論是為自己、他人,或為錢財、戲笑,都應遠離妄語,此即是生天之路。
五、不兩舌:遠離兩舌,不挑撥離間他人或親友,應讓彼此和合相處,此即是生天之路。
六、不惡口:遠離惡口,常說淳美之言,軟語之言不傷害他人,此即是生天之路。
七、不綺語:遠離綺語,不說空話、八卦、無益於人的話,應說符合「法」之言,此即是生天之路。
八、不貪欲:遠離貪欲,不要在聚落或空野之處,看見有利於我之事物,就說這是屬於我的,想要占為己有,此即是生天之路。
九、不嗔恚:遠離嗔恚,心無怨結,無害人的念頭,又能常生起慈心,此即是生天之路。
十、不愚痴:遠離愚痴,要有正見,堅信善有善報及惡有惡報的業果法則,此即是生天之路。
年輕天神聽完佛陀的解說後,心生歡喜、隨喜,頂禮佛足後,即隱沒消失不見。
本經是一位天神前來問佛陀,應該如何修行才能生天?
佛陀則答以「奉行十善」即能如願。
世之人應該明白,墮落三惡道有墮落三惡道的因件,生天有生天的因緣條件,解脫輪迴有解脫輪迴的因緣條件。如果,你想未來世能生天,就需如實奉行十善,長期培養良好習慣,不但今生現世平安喜樂、後世也能幸福安樂。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在國忠邦.賣國畜牲
岳武穆王 降
岳武穆王:賢生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恩師聖安!
岳武穆王:賢生免禮!今夜,吾等要探討「在國忠邦‧賣國畜牲」這個議題。
邱生:忠誠乃是每一個人應盡之義務,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販夫走卒,都必須擁有忠誠安邦定國之精神。
岳武穆王:是的。「忠誠、忠貞」乃是做人的根本,一個為人處事不能夠忠誠的人,做任何事情亦都不可能盡心盡力,更何況是對國家盡忠貞呢?
邱生:一個人,為人處事能夠忠誠,就能對國家善盡忠貞嗎?
岳武穆王:萬事由基本原則開始,平時有良好的為人處事態度,自然能夠延伸到對國家的忠貞精神。因此每一個眾生,都應該在本份上善守一己之忠誠,方能有浩然之氣不斷散發,經常隨身左右。
邱生:不知是否有較為明確的說明?
岳武穆王:眾生身在國家機構任職,無論本身所處之階位高低,都應該對得起該職位的使命,不得任意將一些屬於機構之各種情報資訊外洩出去,尤其是不能貪圖利益而出賣情資給外邦人士,國家機密一旦外洩,恐怕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紛爭,甚至危害到某些人士的身家財產安全。
邱生:因為機密外洩,造成國家前途堪慮,甚至危害無辜者,這是很要不得的事。
岳武穆王:諸如國家決策,凡是經手的人以及知情者,都應該善加保密。任何情報資訊之洩露,極可能造成原計劃被迫中斷,甚至危害國家安全,這都應該予以避免。否則恐怕促使本身於別世後,將因此業過,喪失做人的資格,日後尚有多生累劫的沉淪,必須在畜牲道報中輪迴不休。
邱生:為貪利益致國家前程受脅迫,而喪失人格,甚至得多生披毛戴角,真是苦啊!
岳武穆王:很多時候,眾生總是自以為,只不過是小小的事情,對外述說一下又沒關係,但往往這些自以為細微沒關係的事情,卻極有可能造成軒然大波,無論文官、武官都應謹言慎行。
邱生:若是文官、武官於平時言行常不謹慎,又會如何?
岳武穆王:若是文官、武官經常性的言不謹、行不慎,則很有機會促使自己於無意中犯下出賣國家機密的罪業。另外,例如:軍備需要,當國家撥放預算後,負責單位卻不能如實全數用於軍需上,反倒利用職務之便,予以中飽私囊,則屬於出賣國家之罪業,其後果必脫離不了畜牲道報。因為軍需攸關國防大事,其罪亦深重。
邱生:文官,能出賣國家的事情就少了吧!
岳武穆王:非也。文官者,一言語,一動作,稍有不慎,文字之間機密便洩。有少數劣質者,貪圖利益,隨便將聽到的或手中擁有的訊息任意洩露出去,都犯出賣國家機密之罪業。甚至有人任意洩露某些官員之行程,意圖使該官員遭受不利等事,都屬出賣國家機密之罪業。
邱生:機密一洩,稍有差池,後果不堪設想。
岳武穆王:文官、武官平時便應該善盡職責,為國盡忠。
邱生:文官、武官於平時該怎麼行忠呢?
岳武穆王:戰時,文武一心衛國,平時,文武連結便民,都是最佳盡忠之機,文官則定期規劃種種利益民生之措施。武官於平時,則定期訓練紮實,不懈怠,不苟且,都能不斷展現忠誠、忠貞之志,不但保家衛國,更能於辭世之後,位列仙班。
邱生:感恩恩師慈悲開示!
岳武穆王:時候不早,也該回道院。
道院已到,賢生靈投體。
邱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
岳武穆王:可。停筆。吾回!
行道育德遊記-第十九回在國忠邦‧賣國畜牲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在詩巫講四念處
蓮生/文
一九九三年元月二日下午六時。
「詩巫」大法會,我說法開示「四念處」。
「詩巫」是一個小鎮,在「打瀾江」畔,巿面看來十分繁榮,是相當安詳平和的小鎮,人口才十多萬人。
我們在公教中學的大禮堂舉行法會,五仟人擁擠在一起,差一點把大禮堂擠破了。裡裡外外都是人,運動場設閉路電視,連運動場也爆滿,這在小鎮,是從來沒有的事。
●
「四念處」有所謂的「四念處觀」,又稱「四念住」。一般是小乘行人於「五停心觀」之後,修「四念處觀」。
「五停心觀」如下:
一、不淨觀。
二、慈悲觀。
三、因緣觀。
四、界分別觀。(觀佛觀)
五、數息觀。
而「四念處」是:
一、身念處──觀身不淨。
二、受念處──觀受為苦。
三、心念處──觀心無常。
四、法念處──觀法無我。
這是依「四念處」,而產生「發慧」的方法,這是以慧為體,慧之力能使念身受心法所觀之處,故名「四念處」。
●
我在「詩巫」所提到的「四念」,是「念」的四種調伏、如何使心念不動,是為果妙、於境決斷。
我提到的四法:
一、止法──念頭一出,馬上斷之。
二、縱法──念頭一出,不斷,反而由它去,自然平靜。
三、觀法──如兒童觀畫,走馬看花,不擾心。
四、三法互用──前面三法,互相使用。
我深深覺得,修習禪定密行,完完全全是「自調」、「自淨」、「自度」。例如,持戒是自調,修禪是自淨,智慧是自度。在八正道來說,自調者是正語、正業、正命。自淨者是正念、正定。自度者是,正見、正思維、正方便。
●
接著,我又在詩巫妙理堂開示「無事」二字。
我如此說:
「無」是悟道之關門。
「無事」,是根本沒有什麼事。
趙州和尚曰:「參學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祖關不透,心路不絕,盡是依學附木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者一個無字,乃宗門一關也,遂目之禪宗無門觀。」
我說:
「無事」是真解脫者。
這「無事」是最不可思議的,是如來開悟的覺受,可說是無上妙覺,可說是「涅槃」。
「天下的大事」到我面前,均是「無事」。
我這「無事」是:
真如之理。
涅槃之體。
遠離生滅。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一個修行人,能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其心,這是「無生法忍」的境界。
智度論:「無生忍法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
智度論:「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
我說:
過去無我。現在無我。未來無我。
(一切無事)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非生非滅,四相之所不遷,無去無來,三際莫之能易。
原人論曰:「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之,執之為我。」
若修證「無我」。
自證「無事」。如此而已。
盧勝彥文集第104冊《層層山水秀》在詩巫講四念處
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圓形玩具
有戶人家的奶媽做了一個可以旋轉的圓形玩具來取樂嬰兒,嬰兒很喜歡。奶媽經常拿它轉動,吸引來許多小孩子與嬰兒一起玩樂。
這家有位朋友叫公植的,聽說有這個玩具,就請主人拿出來一看,他一看就急忙把玩具燒了,還責怪主人說:「古代討厭圓形的君子歌吟道:寧可方正而為奴僕,不可圓滑而為大官;寧可方正而受到污辱,也不可圓滑取得榮耀。」
其中有特別固執的君子還終生不抬頭看天,因為討厭天是圓的。有人解釋說,天大無比,難以看清,所以說天是圓的,實際上它不是圓的。
可君子回答說:「天即使不圓,但人們已稱它為圓,所以我還是討厭它。您家為什麼要造出這旋轉的圓器,放肆地讓它來取樂兒童呢?兒童小時候喜歡它,長大後必然偏愛圓東西。引導小孩子喜歡圓東西已是一種不義之舉,又親自玩弄圓東西,則更有失方正之道。
可嘆啊,您在家裡寵愛圓形的東西,出門在外一定會喜歡小人的趨附圓滑之風。我又怎知您以後會不會說圓做圓,終了一生呢?我又怎能做您的朋友呢?」
這家的主人只好哭笑不得地說道:「我因為嬰兒有了一個圓形玩具,您便如此責怪於我,假如我以圓的態度來對待外物,以圓的品性來趨附時尚,不是圓的不參與,不是圓的不去做,那麼公植您豈不是要拿刀或箭把我殺了麼?」
這個故事的邏輯雖然比較誇張和荒謬,但也說明任何事情都有兩重性。
圓形本無所謂好和壞,圓形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用途。車輪子做成圓的才能阻力最小,可如果做成圓形磚去砌牆危險就很大。做人也是這樣:太圓滑,就喪失了原則和立場;一點不機靈,也難以把事做圓滿。因此,不必一概地討厭圓形,而應是該方則方,該圓則圓。
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恬愉無為,靜因之道
道樹禪師,建了一所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放不下觀邊的這所佛寺,因此每天變一些妖魔鬼怪來擾亂寺裡的僧眾,要把他們嚇走。今天呼風喚雨,明天風馳電掣,確實將不少年輕的沙彌都嚇走了。
可是,道樹禪師卻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後,道士所變的法術都用完了,可是道樹禪師還是不走,道士無法,只得將道觀放棄,遷離他去。
後來,有人問道樹禪師說:「道士們法術高強,您怎能勝過他們呢?」
禪師說:「我沒有什麼能勝他們的,勉強說,只有一個“無”字能勝他們。」
「無,怎能勝他們呢?」
禪師說:「他們有法術,有,是有限、有盡、有量、有邊;而我無法術,無,是無限、無盡、無量、無邊;無和有的關系,是不變應萬變。我“無變”當然會勝過“有變”了。」
※ ※ ※
人可以用殺戮來鎮壓,這是因為他們怕死;可以用不利之事來阻止,這是因為他們貪利。所以君子不被愛好之事所誘惑,不被厭惡之事所脅迫,安愉無為,消除了智謀和故巧。
他的處事,不是出於他自己的主觀籌劃;他的行動,不是出於他自己的主觀擇取。有過錯在於自以為是,發生罪過在於妄加變化。因此。有道的君子,他在自處的時候,像是沒有知識;他在治理事物時,像是只起配合的作用,這就是靜因之道。
《管子讀本》
【原文】人之可殺,以其惡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惡,恬愉無為,去智與故。其應也,非所設也;其動也,非所取也。過在自用,罪在變化。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2023年4月11日 星期二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布思·塔金頓是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和劇作家,他的作品《偉大的安伯森斯》和《愛麗絲·亞當斯》均獲得普利策獎。在塔金頓聲名最鼎盛時期,他在多種場合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那是在一個紅十字會舉辦的藝術家作品展覽會上,我作為特邀的貴賓參加了展覽會。其間,有兩個可愛的十六七歲的小女孩來到我面前,虔誠地向我索要簽名。
「我沒帶自來水筆,用鉛筆可以嗎?」我其實知道她們不會拒絕,我只是想表現一下一個著名作家謙和地對待普通讀者的大家風範。
「當然可以。」小女孩們果然爽快地答應了,我看得出她們很興奮,當然她們的興奮也使我倍感欣慰。
一個女孩將她的非常精致的筆記本遞給我,我取出鉛筆,瀟灑自如地寫上了幾句鼓勵的話語,並簽上我的名字。女孩看過我的簽名後,眉頭皺了起來,她仔細看了看我,問道:「你不是羅伯特·查波斯啊?」
「不是,」我非常自負地告訴她,「我是布思·塔金頓,《愛麗絲·亞當斯》的作者,兩次普利策獎獲得者。」
小女孩將頭轉向另外一個女孩,聳聳肩說道:「瑪麗,把你的橡皮給我用用。」
那一刻,我所有的自負和驕傲瞬間都化為了泡影……
無論自己多麼出色,都要保持冷靜,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佛陀修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