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永遠不會忘記他派徐福出海尋求仙藥的那一年——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二一九年),他第二次出巡東遊,登上泰山,立下石碑。
碑文的開頭寫著:「皇帝登基,制訂昌明法令,臣下整治政事。二十六年,統一天下,沒有不臣服的。」
這段話說得多麼氣派!
自古以來,從沒有一個君主自稱為「皇帝」,是他創造了這個詞。不僅如此,他也是第一個為自己的王朝向未來預訂千秋萬世的君主。因此,他把自己稱為「始皇帝」。想到這一點,秦始皇不免在腦海裡,將自己樹立的豐功偉業又瀏覽了一遍。
秦始皇姓嬴名政,十三歲即位時(西元前二三四年),周朝王室早已崩壞,有名無實,徒有一具空殼,而天下勢力由秦、楚、齊、燕、韓、趙、魏等七國分佔,連年交相征戰。在這幾個諸侯國當中,以秦國最強——這是多少代先祖的經營才累積出的實力,更何況朝中有李斯、尉繚等能臣,軍中又有王翦、王賁等大將。
秦始皇在位的第二十六年(西元前二二一年),也就是三十九歲那年,終於完全消滅其他六國,完成統一大業。
當年,臣子們建請他在「三皇」中取最尊貴的「泰皇」來稱呼。但嬴政想自己是何等君王,僅稱「皇」是不夠的,不如把「五帝」的「帝」也拿來一併使用,合稱為「皇帝」,如此才能顯示他是曠古以來的第一人。
名列第一的作為
難道他不值得擁有這個稱號嗎?秦始皇心想,光是他做過的一些「在所有君王中名列第一」的事績,就算堯舜也會自慚不如。
他是第一個實施「郡縣制」的君主,也就是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然後在郡下設縣。這樣的設計可以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過去各個朝代的君王只知道實施「分封制」,以為多分封一些有血緣關係的諸侯就能夠鞏固王室,其實大錯特錯,因為分封得愈多,日後自相殘殺的機會也愈多。
他是第一個大力「修驛道,通溝渠」的君主。中央的政令若想迅速的下達到地方,就得依賴方便的交通,因此修築大馬路和運河是有必要的。為此,他還設立了驛站制度,而這也是創舉。
他是第一個實現「車同軌,書同文」的君主。所有車輛的車軌都統一寬度,就能在全國暢行無阻;全國的文字都統一字體,就不怕看不懂彼此的書信。
他是第一個統一貨幣的君主,讓「錢同幣,幣同形」從前六國使用的貝、玉等貨幣都要禁止,統一用秦朝鑄造的金、銅兩種圓形貨幣。
他還是第一個統一度量衡的君主,讓「度同尺,權同衡」。過去,各地方所使用的長度和重量的測量單位都不相同,沒有一致的標準,因此他把度量器具和單位都做了統一。
像這樣的改革,都是過去的君王沒做過,而他做到了。一想到這裡,秦始皇心中更覺得驕傲。
然而秦始皇只看到自己的聰明和氣魄,卻沒看到自己的冷酷和豪奢。自從秦朝建立以來,始皇帝的許多作為雖然很有前瞻性,但由於他不善待人民,惹出的民怨也是「在所有君王中名列第一」。
一輛狂奔的馬
秦始皇相信「五德始終」的學說,五德就是木火土金水,每一德到了特定時期就會衰落,而另一德就會取而代之。他認為秦朝能夠興旺,是因為秦朝主的是五德中的水德,水德屬陰,因此命主水德的秦朝凡事要冷峻,不能講人情。
秦始皇採取嚴刑峻法,嚴苛的管理老百姓。政府所要求的事,百姓若是不遵從,不僅自身有罪,甚至可能會連累到家人。
他把天下的兵器收集起來,銷鎔後鑄成十二個銅人,放在宮中;把全國十二萬戶的富人從各地遷移至首都咸陽,一方面就近管束,一方面繁榮首都。
燕人盧生出使海邊回來,獻上抄錄的圖書,其中有句讖語:「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定這個「胡」必定是北方的胡人,便派蒙恬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攻打北方的匈奴。
此外,他也派人去征伐位在西南方的百越。
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每年徵調四十萬民夫,凡因飢寒勞累而死的人,屍骨便直接埋進長城下;修建阿房宮和位在驪山的陵墓,則動用七十萬名受刑人,而修造陵墓的工匠和奴隸在完成驪山陵墓的機關和布置後,全被埋在墓道中。
秦始皇很喜歡修築宮殿,所建造的宮殿在關中有三百座,在關外有四百多座。
他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燒毀不是秦國歷史的史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只留下醫藥、卜筮和種植一類的書;又因為文學方術士批評他,便把四百六十多名文學方術士活埋在咸陽城。這就是「焚書坑儒」,但遭活埋的其實大都是術士。
對於民間累積的怨氣,秦始皇全然不當一回事。他的大兒子扶蘇為了坑殺犯禁者的問題勸了他幾句:「天下才剛底定,遠方百姓還沒歸順,士子讀書效法孔子,而皇上用重刑來處罰。我擔心天下不安。」秦始皇聽了這些話,非常生氣,便把他派到蒙恬的手下去當監軍。
在這樣一個國君的駕馭下,新建立的秦朝就像一輛狂奔的馬車,看似跑得很快很猛,其實正衝向萬丈深淵。
顯赫的聲名與鮑魚的氣味
自認為功績遠遠超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即使一次又一次的被騙,仍然渴盼著長生不老的仙藥。
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二一〇年),在生平第五次出巡東遊的途中,秦始皇射殺了一條大魚,以為這樣就除掉了作祟的惡神,可以招來好運。但沒想到巡遊至平原津時,他竟然生病了。
秦始皇病得不輕,愈來愈嚴重。他生平很討厭提到「死」這個字,不料還是躲不過這個字的追捕,終究病故在沙丘。
秦始皇臨死之前,留下了加封的詔書,交代大兒子扶蘇:「趕快回來處理喪事,將我葬在咸陽城。」意思也就是要讓扶蘇繼任。但這封詔書被隨行的小兒子胡亥和權臣李斯、趙高等人偷偷改成:「胡亥接下帝位,扶蘇和蒙恬兩人都賜死。」
為了避免引起恐慌,胡亥和李斯、趙高背著天下人,暫時隱瞞了秦始皇駕崩的消息,以致秦始皇的遺體在車子裡都腐爛發臭了,他們只好拿成簍的鮑魚來掩蓋氣味。
直到返回咸陽城,胡亥才把秦始皇葬在驪山的陵墓,然後繼任為秦王朝的二世皇帝。
推倒大房子的竹竿
胡亥謀殺哥哥,當上皇帝,然而這個至尊之位,他只坐了三年,就被趙高逼迫自殺了。
繼任的子嬰在位期間更短,不過他在死前誅殺了趙高。
前後只維持了十五年的秦朝,就像一棟使用了不合格的建材所搭蓋成的大房子,一推就塌。
最先推搖這棟大房子而使它出現嚴重裂縫的,不是什麼偉大的人物,只是兩個平凡的農夫,名叫陳勝和吳廣。他們最初只率領了幾百個人,由於沒有武器,所以砍削木頭當作武器,也由於沒有旗幟,所以舉起竹竿當作軍旗。這就是所謂的「揭竿起義」
從《秦始皇本紀》來看,秦始皇絕對是個追求效率的領導人,而且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還懂得賦予創意。按理來說,這樣的人應該會成功才對,怎麼會如此快就遭到失敗?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秦始皇所追求的效率不是用來服務人民,而是用來服務政府,甚至僅僅服務他自己;他並沒有將人民放在心上,而只是用來當作達到目的的工具,因此在征戰、修築大型工程的過程中,犧牲了多少人命都無所謂。當人民最終知道自己是如此被對待時,自然會在適當的時機起身反抗。
這段歷史讓我們體會到:要追求效率,也要追求正確的目的性。對秦始皇來說,他就是沒有將人民的希望放在最優先的地位。
說起來很諷刺,創造許多「第一」的秦始皇,他所建立的秦朝,在所有王朝壽命的紀錄上,差點也成了中國歷史的「倒數第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