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青草堂禪師,素有戒行,九十多歲的時候,有位曾家婦人常常供養他,禪師很受感動,答應托生到她家。
後來這位婦人生了兒子,曾家派人去找禪師,禪師果然已經坐化了。所生的兒子就是曾魯公,因為前世修福修慧,所以少年登科,官至宰相。
明末浙江僧人釋大成,擔任寺院收飯工作,常到開飯店的史家收飯。史家一直沒有兒子,後來他妻子忽然有孕,分娩的時候,看見大成走入臥房(後來到寺院查問,大成於當天謝世),生下的兒子便取名為大成。大成從小就很聰慧,胎素,順治乙未年(1655年)考中狀元。
從世俗的眼光來看,這兩個人都很享福。如果從佛法的眼光來看,兩位僧人真的是自誤啊!如果他們修行得道,永離凡世,何至於僅得宰相、狀元的小福報呢?
※ ※ ※
夫,人生苦海,本是業障,亦即了卻前世因,造結來世果。若能頓悟覺起立修,除了結前緣,並種菩提,以脫生了死。
但世上言修說性,只論善惡,其實所言之善惡,即觀人所作之好歹。但性非止此而已,依余之見,即在元神與識神。元神判命求美、求善、求真;識神好貪、趨懶、就惡。因之元神與識神各半,所以人臨事取捨遲疑,勤與情交加而戰。
此性之未定未悟,使有此情,所以世人,有名利雙收於世,或身敗名裂。世人有高官顯爵,或輪為乞丐,甚至大善大惡,即主一性之為用。所以昔日五祖傳道,六祖以偈監別性之概況,以神誘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曰:性之悟迷,即執著生死之關鍵。
依神秀之偈曰:乃性未定,心不堅,貪戀於世俗之權柄名利,七情六慾,時時困擾,無法把定心頭,所以生死之見未明也。而惠能心情神靜,七情六慾皆空,生於世無有貪戀可取之處,五祖謂惠能曰:無期自性常生淨,無期自性不生不滅,無期自性永不反覆,無期自性萬法自生,即說性乃主誠立修,可以成大丈夫,亦為天人師,甚至作佛。
因之而知,元神者,性修之成仙作佛立聖,識神者,命也,貪於七情六慾,害性不得超生,即人之善惡各半,勤惰各一。修身學道之人,乃煉性與合命,亦即修勤勉、斬懶惰、去迷情、就本性、捨識神用事,就元神理性。賢者,知取捨,即就善棄惡,愚痴不識,隨世遷移,所以就六道之輪迴,智悟而修,不至永生,而證金仙作佛,亦超極樂。
總之,性者元神,誠心作佛之種子,識神者,害性之魔王,所以降魔即須修性,性誠魔降,為性所用,即性命合一之仙弗也。此說願世人好自琢磨。
警世箴言-說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