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曾經在佛寺聽師父說了這麼一則故事。有一位心懷仁慈的賢達,出生在一個以宰羊為業的人家。長大成人後,父母準備要將殺羊的家業託付給他。
然而慈悲的孩子看到羊隻臨死前的掙扎與哀鳴,心中有如刀割,不忍見其被殺,於是憂傷的懇求父母不要再殺羊了,並堅定表示不願接下這個殺生的行業。
但是他的父母一生都以宰羊為生,眼中只看到宰羊所得利益,絕不願放棄這個賺錢的行業。兩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懇求,便商議一個妙計,一定要讓孩子有勇氣持刀殺羊。
於是,他們將孩子和一頭羊、一把利刃,一起關在屋中,並恐嚇孩子:「如果你不殺了羊,你就無法出來再見到天日,你也吃不到任何食物。」
孩子被父母關在屋內,看著這頭茫然無助的羊,再看看一旁的刀,想著:「我如果殺了這隻羊,將來必定終生都要從事殺生行業。這是何等殘忍的事,我豈能為了自己,而殺害這些無辜的生命!」於是,拿起刀結束自己的生命,希望藉由自己的捨身,能夠讓父母有所覺悟,從此停止殺生的行業。
菩薩:殺生,是指故意斷絕有情之生命。眾生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小至蠕動的蟲蟻也一樣畏懼死亡。諸佛菩薩教導諸子應以慈悲心、平等心看待一切眾生。不殺生,即是尊重一切眾生的平等,而佛法提倡吃素的原因,就在不忍眾生受苦的慈悲心。
故事中的這個孩子,會因捨身護生的善行,死後即得生天的善果。
陳生:世間的刀兵戰火,眾生遭受烽火連天無情的殺劫,都是由於殺業所造成。人與動物不斷地互殺,彼此生死輾轉於六道之間,生而又死,死而又生,永無休止。
有一次,寒山大師經過一個村莊,一戶人家正好娶親,賓客高朋滿座,主人殺雞宰羊宴請賓客,客人們吃得正歡喜時,寒山大師卻於門前放聲大哭。
主人問他:「為什麼哭泣?」
寒山大師便念了一首偈:「六道輪迴苦,孫子娶祖母,牛羊為上座,六親鍋內煮。」寒山大師以詩句來表達眾生無始以來互相食噉殺戮的悲慘。
菩薩:《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可見六道眾生實可悲,不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而一再地胡為妄作。若能明白一切眾生都與你們有親眷的關係,都是你們生生世世的父母,怎麼忍心去殺害他們呢?想想一隻動物臨死之前的嚎啕哀叫,心裡是何等悲傷無助!
陳生:修行人發菩提心,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行,長養慈悲心是最重要的。
基於慈悲心,護念動物的苦,知道眾生都有佛性,有這樣的正知正見而發心茹素,就是慈悲。更進一步,積極地護生、放生,就是真正的慈悲心、平等心。
菩薩:修行,就是要修正行為,讓你們不執著這個肉體,而是運用這個業報身,聽經聞法,用功修行,即是所謂的「身安自在」。
飲食只是為了支持這個色身,讓你們可以繼續修行。為了自己的貪欲,在三寸之舌上費盡心思,讓魚兒開腸破肚、雞鴨受刎頸拔羽之苦,只為滿足個人短暫的口腹之欲,讓其他生命飽受煎熬與迫害,於心何忍!
陳生: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佛菩薩視一切眾生如其子,所以也不希望眾生自食子肉。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自己在受傷或生病時,身心都承受極大的痛苦,這個能知道痛苦的心就是佛性。我們重視自己短短不到百年的生命,為了追求個人的貪愛與執著,加諸於他人及眾生的痛苦何其之多,若能感同身受一切眾生所受的苦,而不去傷害他們,甚至保護他們,就是佛法所教導大眾之慈悲心、平等心。謝謝菩薩慈悲指導!
菩薩:可。停筆。吾回!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菩薩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