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世上最大的仇人
無知而愚蠢的人,對待自己好像仇敵一樣。因為他行惡業,給自己身上帶來了苦果。
如果知道應該愛惜自己的話,不可將自己與惡結連在一起。因為,行惡果、行惡業、做壞事的人們是得不到安樂的。
惡是由自己做,苦是由自己受。惡要由自己去解除,淨化是由自己去達成。潔與不潔完全在乎於自己,沒有人能淨化他人。
無論任何人,於他的行為所做的是惡行,他的話所說的是惡語,他的意所想的是惡念的話,在身口意三業行惡的人,他們不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
無論任何人,於他的行為所做、所說、所想的身口意三業行善的話,那麼可以說,他們才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
引用自《法句經》
電鰩的故事
童生曰:恩師開頭所提仗勢欺人、欺壓良善者,這世間多的是,數都數不清,上天對於這些人是如何處理的呢?
濟佛曰:人生在世貴於助人,而不是欺人。助人是福,欺人是禍,官場上不是有句話說:「官大學問大」嗎?這就是說明世人常倚仗自己之權勢去欺壓他人,別人說的、做的都錯,只有他做的、說的才對。如有不從便以公報私,讓被欺壓者敢怒而不敢言,達到其欺壓善良之目的。令被欺壓者身心俱受創,如若因而讓對方想不開而尋短,那可就罪加一等也。老衲望世之人有犯此過者急宜猛醒回頭,以免悔之晚矣!
(就在濟佛師徒談論間,佛扇已飛臨東海水域上空,並迅速穿入海中向九三○公尺深的海域過來。)
童生曰:恩師啊!前面是什麼東西?怎麼身上會發光?那是什麼魚?
濟佛曰:那是「電鰩」。
童生曰:「電鰩」?那牠身上之光是如何形成?
濟佛曰:牠身上會發出四十伏特之電流,如果不小心游到牠身旁的魚類,都會被電死,而變成電鰩的食物。
童生曰:那人類接近會不會有危險?
濟佛曰:除非像「電鰻」身上所發出六百五十伏特之電壓,否則四十伏特之電壓對人體尚不致構成嚴重之威脅。為師可調前面那隻「電鰩」原靈出來,你可訪問之以便列入金篇。
(此時濟佛佛扇一揮,此「電鰩」之原靈隨即被調出。)
。。。。。
電鰩曰:請問調我出來有何貴幹?
童生曰:千里迢迢來此,就為訪求案例以勸化世人,勿重蹈爾等水族之覆轍,如是而已。
電鰩曰:如我說出,可否請濟佛念在參助金篇有功之情況下,給予減輕罪刑?
濟佛曰:只要你肯誠心說之,那是沒問題的。
電鰩曰:好!那我就將我前世所做之壞事全盤說之,以警世人。我本是一所公家機關之主管,因國家賦予我職權,故常藉職權之便欺壓良善。以致認真做事的人,沒法獲得應有之獎賞與升遷,反倒是那些奉承阿諛,請我喝酒、吃飯、打牌、玩女人的,個個都考績甲等。那些不會送禮、不會拍馬屁的,常找機會或藉口修理他,也就是「公報私仇」。本來我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作威作福幾十年,不但沒被發現,反而官運步步高昇。每當有人勸我反省或悔過時,我就大聲喝斥:「『子不語怪力亂神。』去!去!去!這天地間哪有鬼神?」勸諫者亦無可奈何。
一直到有一次在外面接受廠商喝花酒及性招待時,突然間血壓升高滿臉脹紅,渾身覺得不適,突然腦神經斷裂,一命嗚呼哀哉!靈魂飄飄盪盪之間,忽見牛頭馬面帶著腳鐐手銬前來,將我銬住,一路上拖行、鞭打至地府。冥王謂我有福報得以當高官,卻不知自我珍惜,反倒藉勢欺壓弱小、欺負老實人,又毀謗聖神仙佛,是非不明、善惡不分,判我輪轉水族百世,以警之。自從投生在深水為電鰩之後,因眼睛退化看不到,只能靠身上所發出之四十伏特電壓,來電死經過之魚兒,再將之吃食,如同我生前仗勢欺人般,如今知悔已來不及了,望濟佛救我!
濟佛曰:相信世人閱讀此篇心中應有所感,不可再胡作非為、仗勢欺人,好好努力修持、行善渡眾,方不枉此生也。好了!今夜就此結束訪遊,回去吧!
摘錄自四海遊記《第十一回》
別用尺度量他人
我們常常將尺拿來量東西,所以希望尺愈精準愈好,甚至當各種尺有磨損、毀壞時,即立刻丟棄再添新尺。相對的,凡人也常用苛刻的標準要求他人,只要別人不合乎自己的標準,則妄加批評,甚至可以為別人一些小缺點,而抺滅了對方所有的優點,當我們批評別人的長短時,可曾拿面鏡子照照自己,看自己的面容是多麼可憎;當別人用這種可憎的臉指責自己時,自己又能覺得歡喜與接受嗎?
所以從今天起將量測別人的尺拋棄吧!如果要量,也應該留著量自己。『待人寬,律己嚴』才能成就自我,否則被自己批評的人往往最後都過得比自己好。
摘錄自全真月刊
蓮花
佛言:「世間夫妻即使恩愛白頭,終不免生離死別;縱有榮華富貴,仍不免憂戚煩惱,難得自在。汝等當知,世間之苦當急捨離,唯有清淨涅槃,方能永斷生死;唯有滅除眾惡,才能永恆安樂。」
長者子聞法歡喜,個個發心隨佛出家修行。
城中親友聽聞此一盛事,相約來到崛山供養讚歎,並且祈請佛陀及諸大比丘於次日午齋接受大眾的齋供。次日,佛陀親領法師到城裡應供,用齋完畢,即為大眾開示妙法,聽聞者莫不法喜。然而,甫出家的長者子回到城中,看到親眷,一時卻萌生了戀家捨道的微細心念。
佛陀知道後,於回程途中,恰見田溝的污泥糞壤裡,有五色蓮花生長其中;花香溢滿四周,掩蓋了所有臭味,於是佛陀饒富深意地宣說一偈:
「如作田溝,近於大道,中生蓮華,香潔可意。
有生死然,凡夫處邊,智者樂出,為佛弟子。」
語畢,便與大眾返回崛山。
回到精舍,阿難尊者向佛請示:「世尊在田溝旁所說的偈語,弟子未能了達其義,願世尊慈悲開示。」
佛言:「阿難!你有看到那朵生於污泥糞壤中的蓮花嗎?」
阿難答言:「有。」
佛陀又開示:「人於世間展轉相生,壽命或長於百歲、或不滿百年,世世苦樂齊受,飢渴寒熱交替,熱惱逼人,不得自在,猶如田溝中所蓄藏的糞壤污泥,臭穢不淨。若人能覺悟世間無常之理,因而發心學道,捨諸妄念,修清淨行,亦如泥中能生香潔蓮花。一旦修行成就,不僅能令自己得到解脫之樂,亦能救度宗親族人,乃至一切有情眾生;猶如此株香蓮芬芳遠揚,能掩遠近臭穢惡氣。」
五十位比丘聞佛說法,頓捨妄情染想,生堅固道心,精進不退。不久,皆證阿羅漢果。
轉載自佛典故事-比丘聞蓮喻堅固道心
惜福
聖示:人生得意無時久,福運盡頭處,便是災難來。世人常有謂:「某人時有橫財可得,某人命大福大,災難不能害,逢凶化吉」等等之語。殊不知,福有盡時,如未能善為把握,再加修善功德,以求福慧延長,則後患深矣!
勇筆:恩師之意,是否指人之福份均有註定。故某人之時有橫財,及大難不死,均在享福。
恩師:不止於此。享福次數愈多,則相對減少;比如每人均有存款壹佰萬,省吃節用的人,夠一生之衣食無缺,奢侈浪蕩的人,就不夠用了。
勇筆:也就是說,那些時有橫財命及逢凶化吉、福大命大的人,均是透支福運,等福運享完就慘了?
恩師:大致如此。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福份,只是各人的福份顯現時期不一,如果過份的顯現福份,就好像是奢侈浪蕩的人在使用存款一樣,終必享用罄盡。
勇筆:可是,總也不能說,時有橫財、福大命大不是好事啊?
恩師:當然是好事。可是,你必須體會出個中道理,不能一味享福而不求再補充福份。難道你沒看過福份享盡的後患嗎?
勇筆:有是有,就像恩師所說,時常有橫財可得,可是到頭來,他仍然是落魄潦倒。
恩師:這就對了,你的人生時常有福運的顯現,當然是好事,可是相對的,你也要警愓,一旦福份享盡,你再也沒有這種幸運,那麼帶來的困擾,就很讓人頭痛。
勇筆:請問恩師,人的福份怎麼會有易顯與不易顯之差別?
恩師:這個關鍵在於你前世因。當然,後天即此世亦有很大關連。比如說,你前世尚有餘些善功德帶轉此世,那麼就註定有那些福份。再就所餘的功德是如何造立,此世又會安排怎樣出現,這種詳細安排,是地府條律,一時也述不完的。而後天即此世,你所處的環境、言行等,也都有可能左右你的福份顯現時機。
勇筆:又要如何才能補充福份。
恩師:當你享受到一次福份時,你的福份將減少一分,而不論這次的福份是財或物,肯定的是你必然有所受益。所以,你應該以回饋的心理,施行於公益的事物,那麼,自然可以再得福份延長。
勇筆:也就是再造立功德,以此功德,求得再補充本身的福份了。
恩師:當然也可以這樣。
勇筆:所以,也就可以造立功德來祈求福份的早日顯現助益人生?
恩師:不錯。
勇筆:感謝恩師開示。這樣也就可以啟示那些身在褔中不知褔的人快行功立德;更可以讓那些褔份還未顯現的人有所體悟。
詩曰:享盡人生意外財。逢凶化吉避橫災。
福星拱照堪安樂。尚要提防患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