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寺裡,有一位八十多歲陀著背的老禪師,在大太陽下曬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禪師看到以後,忍不住的說:「長老!您年紀這麼老了,為什麼還要吃力勞苦做這種事呢?請老人家不必這麼辛苦!我可以找個人為您老人家代勞呀! 」
老禪師毫不猶豫的道:「別人並不是我! 」
道元:「話是不錯!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這種大太陽的時候呀! 」
老禪師:「大太陽天不曬香菇,難道要等陰天或雨天再來曬嗎? 」
道元禪師是一寺之主,指導萬方,可是遇到這位老禪師,終於認了輸。
禪者的生活,無論什麼,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別人不是我」,「現在不做,要待何時? 」這是現代人應該深思的問題。
※ ※ ※
希望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其對一個人的工作與生活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假如一個人經常頹迷不振,意志消沉,那一定是對工作或生活看不出希望,看不出其意義,總是以被動、消極的心態去應付,造成對自己嚴重的傷害。
許多上班族,在每天刻板的上班過程中,對工作都不能投入,且不肯負起責任來,這種行為的特質將擴張到整個生活的範圍,甚至於對家庭造成很多的不幸。其實負責是一種希望或意義,也是禪門所說的「承擔」,藉以肯定生命的價值。禪家說:「就是因不能承擔,所以佛性顯現不出來也。」
現今之人大多好逸惡勞,想脫離單調無聊的生活,急著去尋求安逸快樂,當然就振作不起來,精神低靡,所以希望渺茫。
世人當從工作或生命中看出希望,有著光明的導向,流露出綽越的毅力和精神,但不求立言、立功、立德的大志,也不必求什麼大事業,只要能獲得溫暖與情愛,平凡簡樸,就會有無限的希望。
禪就是要能在喜捨中看出希望,這才有朝氣、活力,有著真、善、美的未來,才有具實的佛性。
摘錄自禪-第四五章 希望的佛性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社會紛爭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吸血蝙蝠。
牠身體極小,卻是很多動物的天敵,就連強悍的野馬也常常是它們的犧牲品。
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生存,如牠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
無論野馬怎麼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動物學家們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會讓野馬死去,野馬的死亡是牠暴怒狂奔的性格所致。
※ ※ ※
炎夏日人之火氣甚大,遇些小事就大發雷霆,小則惡言相向;大則大打出手,何以說?看時下社會多少人在遭遇到一些衝突爭執,哪一個能忍氣心平氣和的來解決紛爭,多者皆是牛脾氣暴躁如雷,這些問題,都是人之心性涵養內歛不夠,以致脾氣過大,如能在遇事之際,平心靜氣來處理事情,那不但可安身,更可收歛自性。
爭執皆都因氣頭上,這個氣就是自性不安,過多執著放不下才會延生性亂氣躁。社會中多少因一時氣難忍而造成鬥毆事件,此不但傷害自己與別人,更是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祥和,今夏天熱氣侵身,凡人都多少會受到天氣的影響氣躁性烈,要除却天氣炎熱影響,唯是多心清靜安撫性情,自可排除這些問題。
轉載
牠身體極小,卻是很多動物的天敵,就連強悍的野馬也常常是它們的犧牲品。
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生存,如牠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
無論野馬怎麼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動物學家們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會讓野馬死去,野馬的死亡是牠暴怒狂奔的性格所致。
※ ※ ※
炎夏日人之火氣甚大,遇些小事就大發雷霆,小則惡言相向;大則大打出手,何以說?看時下社會多少人在遭遇到一些衝突爭執,哪一個能忍氣心平氣和的來解決紛爭,多者皆是牛脾氣暴躁如雷,這些問題,都是人之心性涵養內歛不夠,以致脾氣過大,如能在遇事之際,平心靜氣來處理事情,那不但可安身,更可收歛自性。
爭執皆都因氣頭上,這個氣就是自性不安,過多執著放不下才會延生性亂氣躁。社會中多少因一時氣難忍而造成鬥毆事件,此不但傷害自己與別人,更是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祥和,今夏天熱氣侵身,凡人都多少會受到天氣的影響氣躁性烈,要除却天氣炎熱影響,唯是多心清靜安撫性情,自可排除這些問題。
轉載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一個比丘的輪迴
我俗姓李,一九八九年三月皈依佛門,拜海空法師為師,取法名寂空。入佛門後,天天禮佛,參禪打坐,雖然對佛法了解不多,但常常看佛學書籍。對學佛、成佛堅信不疑心地虔誠。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晚,禮佛後靜坐,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加持下,約晚十點鐘左右知道了自己的宿命。當時傷心的大哭一場,下決心好好學佛。
六百年前,我是一位出家比丘,二十歲出家,曾授三壇大戒,修行五十餘年。學佛修行中做了不少好事、善事,但由於貪戀塵事,希求人天福報,最終不但沒有脫離六道輪迴,反淪入三惡道中受苦。
我由比丘身死後,投生一個有錢的財主家庭,長大成為一名公子哥兒,成天享受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身邊有侍女八名,雖不好色,但貪名、貪財、貪利十分嚴重,造下了不少惡因。
這一世死後,又投生一個當官的家庭,長大成人後,我當上領兵將軍,當時身邊有侍女二十四名,威風凜凜,要什麼有什麼,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吃不完的山珍海味,整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由於吃、喝、玩、樂再次造下種種惡因,特別是領兵殺了不少的人,將人頭砍下,拋屍於江河。即使對方藏於草叢中,我也都要找到拉出來殺掉,又結下後世怨緣。
我由將軍死後,投生三惡道變蛤蟆三次。由於前世領兵時將人頭砍了,所以變蛤蟆也無頭;又曾殺人拋屍於江河,所以我變蛤蟆時遭棒打、鉤釣、翻腹死於水面,腐爛發臭,甚至遭受抽筋剝皮之苦來償還前世之報。三次蛤蟆完後又投生山雞四次,來償還我當將軍時,指揮士兵將藏於草叢中人殺掉之債。我當財主、將軍時,貪於口福,整天吃香的,喝辣的,所以變山雞遭槍打、刀砍、烹、煮、炒之苦來償還宿債,當四次山雞償報死後,又投生豬胎,變豬三次,這就是我當財主、將軍時,好吃懶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老想吃肉造下的惡因,只好變豬來償還。變豬吃剩食、酸食,鞭打棒抽不算,還要遭千刀萬剮,以及上述種種苦來償還兩次人生,貪口福欠下的惡報。
當我知道輪迴過程受種種苦時,我非常傷心的哭了。我是一個極難流淚的人,當時我想,我曾為僧修行五十年,為什麼還要貪圖人天福報呢?由一個貪字,臨命終時一念之差竟淪入三惡道十次,又怎麼不叫人傷心後悔呢?六百年!多麼寶貴的時間,就這樣懵懵懂懂的過去,又怎麼不流淚呢?
一世比丘,得兩世人身福報,不知積善積德,反而造下種種惡因,輪迴到三惡道十次,以極苦的果報,還清債後再投生人世,這就是因果不差毫釐。有人會問,為什麼沒有輪迴到鬼道、地獄道受苦?這是因為我前生學佛的好處,所以只在三惡道的畜生道輪迴到惡緣盡時,佛種再遇善緣時又會發芽,這就是今生又學佛的原因。一個學佛人種下佛種後,這顆種子永遠不變質,只要遇到適宜的水土、溫度的時候,它就會發芽開花、結果的。
轉載
六百年前,我是一位出家比丘,二十歲出家,曾授三壇大戒,修行五十餘年。學佛修行中做了不少好事、善事,但由於貪戀塵事,希求人天福報,最終不但沒有脫離六道輪迴,反淪入三惡道中受苦。
我由比丘身死後,投生一個有錢的財主家庭,長大成為一名公子哥兒,成天享受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身邊有侍女八名,雖不好色,但貪名、貪財、貪利十分嚴重,造下了不少惡因。
這一世死後,又投生一個當官的家庭,長大成人後,我當上領兵將軍,當時身邊有侍女二十四名,威風凜凜,要什麼有什麼,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吃不完的山珍海味,整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由於吃、喝、玩、樂再次造下種種惡因,特別是領兵殺了不少的人,將人頭砍下,拋屍於江河。即使對方藏於草叢中,我也都要找到拉出來殺掉,又結下後世怨緣。
我由將軍死後,投生三惡道變蛤蟆三次。由於前世領兵時將人頭砍了,所以變蛤蟆也無頭;又曾殺人拋屍於江河,所以我變蛤蟆時遭棒打、鉤釣、翻腹死於水面,腐爛發臭,甚至遭受抽筋剝皮之苦來償還前世之報。三次蛤蟆完後又投生山雞四次,來償還我當將軍時,指揮士兵將藏於草叢中人殺掉之債。我當財主、將軍時,貪於口福,整天吃香的,喝辣的,所以變山雞遭槍打、刀砍、烹、煮、炒之苦來償還宿債,當四次山雞償報死後,又投生豬胎,變豬三次,這就是我當財主、將軍時,好吃懶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老想吃肉造下的惡因,只好變豬來償還。變豬吃剩食、酸食,鞭打棒抽不算,還要遭千刀萬剮,以及上述種種苦來償還兩次人生,貪口福欠下的惡報。
當我知道輪迴過程受種種苦時,我非常傷心的哭了。我是一個極難流淚的人,當時我想,我曾為僧修行五十年,為什麼還要貪圖人天福報呢?由一個貪字,臨命終時一念之差竟淪入三惡道十次,又怎麼不叫人傷心後悔呢?六百年!多麼寶貴的時間,就這樣懵懵懂懂的過去,又怎麼不流淚呢?
一世比丘,得兩世人身福報,不知積善積德,反而造下種種惡因,輪迴到三惡道十次,以極苦的果報,還清債後再投生人世,這就是因果不差毫釐。有人會問,為什麼沒有輪迴到鬼道、地獄道受苦?這是因為我前生學佛的好處,所以只在三惡道的畜生道輪迴到惡緣盡時,佛種再遇善緣時又會發芽,這就是今生又學佛的原因。一個學佛人種下佛種後,這顆種子永遠不變質,只要遇到適宜的水土、溫度的時候,它就會發芽開花、結果的。
轉載
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是非皆是口語多
口常開,是為了吃飯,不是為了說話,閩南語有句俗話:「飯可以多吃,話卻不可以多講。」飯吃飽一點有力氣唸書、工作,話多說卻會引起周圍的人一陣又一陣的紛亂。
魯國有位民眾,平常喜歡到處長舌,東家長西家短,非要「語不驚人,死不休」才罷休。他覺得當大家一愣一愣聽他說話的時候是很有成就感,殊不知已造下無邊的口業。周圍的親人、友朋聽信他的話,不斷的引起一陣又一陣的糾紛,大家紛紛找他對質,但此時他卻找藉口脫罪,於是大家終於了解他是禍亂的根源,漸漸的,他失去了聽眾,連家人都懶得理他。
在他病痛纏身臥病在床時,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探視,因為大家都深怕聽了他的話後,又惹了一堆麻煩,而他卻感嘆親人、友朋的冷淡,最後在離世的時候,竟只剩一條老狗在身邊,終至死前,始終不知都是自己的「嘴巴」惹的禍。
※ ※ ※
俗有云:「是非皆是口語多;煩惱皆是強出頭。」
世間人話多難守德,亦是強勢得理不饒人,口業是人們最容易犯的毛病,而這個毛病是要卻除的,若無德培作修的人,實難完全盡除口業造做,何以故?看現今社會有多少人,在閒暇之餘不在談論他人是非的呢?這是少之又少,平常朋友聚會論及某某人的事,那個不是都用自我知見來談論,而這一論則難避是非的問題了。有道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道理明確告誡,不能不守口德,不能言及他人是非,如是觀若反觀別人論及爾自身問題時,在對錯上給您做其分岐點,您聽聞後感觸如何?
蓋德者心性自清涼,聞口言是非不攀著遠離是非,口言中又煩惱多者那個不是皆因強出頭,何如此說,每一個人皆因自我個性難收斂,故在言行舉止上必定易冒犯他人,而又因性情未收斂剛毅好強便有執著爭執等等現象,這些問題何不是致使身心靈都不能安寧煩惱怎不滋生呢?世人皆有一個清靜的淨土,該住心地求淨化,莫為假境爭是非。
摘錄自慈聖雜誌 第八十一期
魯國有位民眾,平常喜歡到處長舌,東家長西家短,非要「語不驚人,死不休」才罷休。他覺得當大家一愣一愣聽他說話的時候是很有成就感,殊不知已造下無邊的口業。周圍的親人、友朋聽信他的話,不斷的引起一陣又一陣的糾紛,大家紛紛找他對質,但此時他卻找藉口脫罪,於是大家終於了解他是禍亂的根源,漸漸的,他失去了聽眾,連家人都懶得理他。
在他病痛纏身臥病在床時,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探視,因為大家都深怕聽了他的話後,又惹了一堆麻煩,而他卻感嘆親人、友朋的冷淡,最後在離世的時候,竟只剩一條老狗在身邊,終至死前,始終不知都是自己的「嘴巴」惹的禍。
※ ※ ※
俗有云:「是非皆是口語多;煩惱皆是強出頭。」
世間人話多難守德,亦是強勢得理不饒人,口業是人們最容易犯的毛病,而這個毛病是要卻除的,若無德培作修的人,實難完全盡除口業造做,何以故?看現今社會有多少人,在閒暇之餘不在談論他人是非的呢?這是少之又少,平常朋友聚會論及某某人的事,那個不是都用自我知見來談論,而這一論則難避是非的問題了。有道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道理明確告誡,不能不守口德,不能言及他人是非,如是觀若反觀別人論及爾自身問題時,在對錯上給您做其分岐點,您聽聞後感觸如何?
蓋德者心性自清涼,聞口言是非不攀著遠離是非,口言中又煩惱多者那個不是皆因強出頭,何如此說,每一個人皆因自我個性難收斂,故在言行舉止上必定易冒犯他人,而又因性情未收斂剛毅好強便有執著爭執等等現象,這些問題何不是致使身心靈都不能安寧煩惱怎不滋生呢?世人皆有一個清靜的淨土,該住心地求淨化,莫為假境爭是非。
摘錄自慈聖雜誌 第八十一期
痴心鬼
先母太夫人娘家曹氏,有個老婦能夠看到鬼。外祖母回娘家時,老婦跟她談論了一件陰間的故事......
昨天在某家見到一鬼,可說是痴到極點了,但是情狀可憐,也使人感動。鬼名叫某,住在某村,家裏也是小康,死時年二十七八歲。剛死百天以後,他的妻子約我相伴,我見到這鬼經常坐在院子裏的丁香樹下。他有時聽到妻子的哭聲,有時聽到兒子的啼哭聲,有時聽到兄嫂和妻子詬駡聲,只因活人的陽氣太盛,逼得他不敢接近,但是必定側著耳朵在窗外偷聽,淒慘的臉色異常明顯。
後來他見到媒人到他妻子的房裏,很感詫異,就驚覺起來,張開手左右張望。後來聽到議婚不成,才稍有喜色。過後媒人又來往於兄嫂和妻子兩邊,他就奔走跟隨,惶惶然如有所失。送聘禮的這一天,他坐在樹下,眼睛直直地盯著妻子的房間,眼淚像雨一般地不斷流下。從此妻子每次出入,他就跟在她的後面,眷戀之情更加深厚。
改嫁的前一天晚上,妻子收拾嫁妝,他又徘徊在屋檐外,有時靠著柱子哭泣,有時低著頭若有所思。只要稍微聽到房內的咳嗽聲,他就從縫隙縫裏偷偷張望,來回轉悠了一整夜。我嘆息說:「痴鬼何必如此!」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様。娶親的人進來,拿著燭火往前走,他就避立在牆角落,仍然伸頭望著妻子。我同他妻子出門,回頭看到他遠遠地跟著,到了娶親的人家,被門神所阻攔,他叩頭哀求,才得以進來。進來以後他就躲在牆角落,望著妻子行婚禮,凝神站立像酒醉的様子。
後來妻子進了房,他稍稍靠近窗子,那樣子就同妻子收拾嫁妝時一模一樣。到了房中滅燭睡覺,他還不去,被宅神驅趕,才狼狽而出。那時我因為受他妻子囑咐回來看望他兒子,鬼也跟著回來。看到他徑直進入妻子的房間,凡是妻子所坐所睡的地方,他都一一看遍。一會兒聽到兒子尋找母親啼哭,他跑出來環繞兒子四周,把兩手互相握在一起,做出無可奈何的樣子。一會兒嫂子出來,打了兒子一巴掌,他就頓著腳拍著胸口,遠遠地做出咬牙切齒的樣子。
我看了不忍心,就直接回家,不知道他以後怎麼樣了。後來我暗地裏講給他妻子聽,他妻子聽後,咬著牙齒,非常懊悔。鄉裏有一個年輕寡婦準備再嫁,聽到這件事後,發誓說:「我不忍心讓死去的人做出這種樣子!」
唉!君子講義氣,從不辜負他人,不因其生與死而有所差異;小人則事事辜負他人,也不因其生與死而有所差異!人之常情是:人在人情在,人亡情亦亡。苟能從死者的感情出發,為他想一想,無不使人心中戚然,泫然涕下的啊!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昨天在某家見到一鬼,可說是痴到極點了,但是情狀可憐,也使人感動。鬼名叫某,住在某村,家裏也是小康,死時年二十七八歲。剛死百天以後,他的妻子約我相伴,我見到這鬼經常坐在院子裏的丁香樹下。他有時聽到妻子的哭聲,有時聽到兒子的啼哭聲,有時聽到兄嫂和妻子詬駡聲,只因活人的陽氣太盛,逼得他不敢接近,但是必定側著耳朵在窗外偷聽,淒慘的臉色異常明顯。
後來他見到媒人到他妻子的房裏,很感詫異,就驚覺起來,張開手左右張望。後來聽到議婚不成,才稍有喜色。過後媒人又來往於兄嫂和妻子兩邊,他就奔走跟隨,惶惶然如有所失。送聘禮的這一天,他坐在樹下,眼睛直直地盯著妻子的房間,眼淚像雨一般地不斷流下。從此妻子每次出入,他就跟在她的後面,眷戀之情更加深厚。
改嫁的前一天晚上,妻子收拾嫁妝,他又徘徊在屋檐外,有時靠著柱子哭泣,有時低著頭若有所思。只要稍微聽到房內的咳嗽聲,他就從縫隙縫裏偷偷張望,來回轉悠了一整夜。我嘆息說:「痴鬼何必如此!」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様。娶親的人進來,拿著燭火往前走,他就避立在牆角落,仍然伸頭望著妻子。我同他妻子出門,回頭看到他遠遠地跟著,到了娶親的人家,被門神所阻攔,他叩頭哀求,才得以進來。進來以後他就躲在牆角落,望著妻子行婚禮,凝神站立像酒醉的様子。
後來妻子進了房,他稍稍靠近窗子,那樣子就同妻子收拾嫁妝時一模一樣。到了房中滅燭睡覺,他還不去,被宅神驅趕,才狼狽而出。那時我因為受他妻子囑咐回來看望他兒子,鬼也跟著回來。看到他徑直進入妻子的房間,凡是妻子所坐所睡的地方,他都一一看遍。一會兒聽到兒子尋找母親啼哭,他跑出來環繞兒子四周,把兩手互相握在一起,做出無可奈何的樣子。一會兒嫂子出來,打了兒子一巴掌,他就頓著腳拍著胸口,遠遠地做出咬牙切齒的樣子。
我看了不忍心,就直接回家,不知道他以後怎麼樣了。後來我暗地裏講給他妻子聽,他妻子聽後,咬著牙齒,非常懊悔。鄉裏有一個年輕寡婦準備再嫁,聽到這件事後,發誓說:「我不忍心讓死去的人做出這種樣子!」
唉!君子講義氣,從不辜負他人,不因其生與死而有所差異;小人則事事辜負他人,也不因其生與死而有所差異!人之常情是:人在人情在,人亡情亦亡。苟能從死者的感情出發,為他想一想,無不使人心中戚然,泫然涕下的啊!
摘錄自《閱微草堂筆記》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