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錄》中,描述了一段韋將軍參問玄沙禪師的公案。
韋將軍問玄沙禪師:「什麼是『日用而渾然不知』?」
玄沙禪師隨手拿起桌上的果子招待他。
將軍吃完了以後,又再問一次:「禪師,到底什麼是『日用而渾然不知』?」
玄沙禪師看著他微笑說:「這就是『日用而渾然不知』啊!」
人心日日用,我們又何嘗認識我們當下的這一念自性清淨心呢?
※ ※ ※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萬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實。──唐.布袋和尚
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但不見得人人都認識它。人,往往重視自己的身體,平常要給它營養、要為它保健、美容,要為它清潔,還要照顧衣食住行一切所需,卻忽略了自己的這一顆真心。
我們的真心就如虛空,它是生命的本體,一切現象都由心所生。經典裡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都是說明了心的作用。
心,無形無相;雖沒有形相,當它隨緣應物時,卻又無處不是,無時不有。沒有修心,沒有養心,就會任由心去造業、妄動,所以心也有「心如盜賊」、「心猿意馬」等的譬喻。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我們的心,就像是一座意念的工廠,當我們一念真心起,上可以成佛;當心被五欲六塵遮蔽,一念妄心起時,下也可以墮到地獄、餓鬼、畜生,我們成聖、成凡都由它,一個人的善惡、迷悟、成敗,也都在一念之間。
十方世界中,沒有什麼比我們的真心更為靈慧的寶物了,假如沒有好好照顧它、使用它,非常可惜。因此,人生最要緊的,就是不要任由我們的心在生死煩惱的大海裡輪迴流轉,要讓它回到自己的老家,體證自己的佛性本心。
這顆心是「縱橫妙用萬境生,一切不如心真實」,世間上,擁有妻子、兒女、田園、屋宅,擁有權勢名利甚至一切財富,終究都不是自己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只有這顆心。人生大限一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有功德即受福,沒有功德則受苦,心都會替我們做裁判,心,才是最真實的。
佛法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無非是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要能提起正念,反觀自心;面對世俗的種種誘惑,也要能不為外境所動搖,能夠如此,自然能找到自心,做自己的主人了。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生前與死後的關係
無極老母曰:人生數十寒暑,轉眼過去,世人當怎樣的渡過這一段數十年的生活呢?在人死後,離開這個世界,人的生命是否終了呢?娘今堅決的指示:「生命不死」,肉體雖死,而生命可昇天,永遠不死的。
軒轅黃帝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者,即人的生命,生命也名之曰「玄牝」,牝是天地的根源,一切萬有,都是從谷神產生的。谷神好似生命的本體,一切生命都是從祂那裡來的,源源滾滾的流動,永遠不息。黃帝修天道一百餘年而得道,故知「生命永遠不死」的道理。
所以說:人之肉體雖已敗壞,生命並未滅亡,他是永遠與天地並存的。可惜世人不知道「生命」的尊貴,也不了悟修「天道」可以超生了死。很多人在摧殘他自己的生命,把自己送入地獄中,這是由於罪惡造成的,也是魔鬼的力量。修道者當與魔鬼戰爭,不能使魔鬼在心理立足,更不能讓魔鬼放縱姿肆。不過這場戰爭也不簡單,修道者自己的力量能否戰勝魔鬼,須要憑其恆心與毅志了。
修道為求「超生了死」,故必須了悟「生前與死後的關係」,娘特闡述人之生前與死後關係如何?以開悟諸迷子。
-、生前好貪者,死後必受貪火的燒煉。
生前多有貪心,貪之起,由於內心火之燃燒,凡是火盛的,都有貪心。所以,生前犯貪者,死後必受火的燒煉,此火即生前的貪火也。
二、生前好怒者,死後必遭暴力之壓力。
怒者氣盛,自不免凌人。所以,死後將遭暴力之壓力。此種暴力就是魔鬼。所謂魔鬼者,實為其生前「怒」的反應。是故,世人必須戒「嗔」,蓋「嗔」之結果,是魔鬼的糾纏。
三、生前好淫者,死後必受女鬼的侵擾。
姦他人之女者為淫,其結果,死後多病,受女鬼的侵擾。再來世時,將為鰥夫。
四、生前好爭者,死後必被惡鬼所鬥爭。
好與人爭奪者,死後必被惡鬼所鬥爭,這就是必然的反應。有感自然有應,如同回音,絲毫不爽。生前的所為,死後親受,這是感應的道理也。
五、生前好財者,死後成餓鬼。
生前好財,視財如命者,死後必為餓鬼,饑寒交迫,永遠沉淪在貧困艱苦的途中。
六、生前好私者,死後都要補償出來。
凡是好自私的,許多事不公平,死後遭審判,將許多自私,都要補償出來,並且還要加倍的賠償。
七、生前好妄者,死後遭割舌頭之苦。
說謊話為妄,說謊話即是騙人、騙人者死後割舌頭,因為罪起於舌頭,當然受到處罰。
八、生前好迷者,死後墜入迷魂河。
凡是生前迷迷糊糊的、不明事理,不知是非,死後將墜入迷魂河裡,永遠不清醒。
世人須知死後的問題與生前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在生前,必須保持下列二種態度,庶免死後,多受苦楚也。
一、為人必須清明。
清明者,清醒明白也,不渾渾噩噩的生活著。對於人生有根深刻的認識,不為名利所混淆,不為物慾所困惑。
二、為人必須和平。
遇事不可爭持,對人要謙恭,在世一日要和平一日,以養成慈祥之心地。
三、為人必須快樂。
人生短暫,不可多悲愁,一有悲愁,便有鬱結,則淪為魔道。娘所說的快樂,不是徵逐於聲色,而是一種自然陶冶心情的快樂。
果能生前清明、和平、快樂,則死後可免除許多苦惱,這是非常重要的,希世人應多注意。為了死後,舖平一條大道,在生前一定要多立功德,今日的功德,就是為來日的準備。準備的好,自然多享幸福。其功德分為下列四種:
一、供品大,功德小。
某人捐獻雖多,而別有用意,其心不誠,凡是不誠者,功德小也。
二、供品小,功德大。
某人甚貧,奉獻一文錢,已傾其所有,所以,功德最大也。
三、供品小,功德小。
某人本不願立功德,而勉強捐獻。供品小,自然功德亦小也。
四、供品大,功德大。
某人願意奉獻,心亦誠懇,供品大,功德自然亦大也。
然則,奉獻要看自己的力量,不必勉強,主要在心誠,不誠無物,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與不善,是兩條道路,世人當選擇一條路行走,不可再敷衍。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不知何時離開這個世界?如果不早作準備,一旦劫數到來,悔之晚矣。
天道奧義-第二十一章 生前與死後的關係
軒轅黃帝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者,即人的生命,生命也名之曰「玄牝」,牝是天地的根源,一切萬有,都是從谷神產生的。谷神好似生命的本體,一切生命都是從祂那裡來的,源源滾滾的流動,永遠不息。黃帝修天道一百餘年而得道,故知「生命永遠不死」的道理。
所以說:人之肉體雖已敗壞,生命並未滅亡,他是永遠與天地並存的。可惜世人不知道「生命」的尊貴,也不了悟修「天道」可以超生了死。很多人在摧殘他自己的生命,把自己送入地獄中,這是由於罪惡造成的,也是魔鬼的力量。修道者當與魔鬼戰爭,不能使魔鬼在心理立足,更不能讓魔鬼放縱姿肆。不過這場戰爭也不簡單,修道者自己的力量能否戰勝魔鬼,須要憑其恆心與毅志了。
修道為求「超生了死」,故必須了悟「生前與死後的關係」,娘特闡述人之生前與死後關係如何?以開悟諸迷子。
-、生前好貪者,死後必受貪火的燒煉。
生前多有貪心,貪之起,由於內心火之燃燒,凡是火盛的,都有貪心。所以,生前犯貪者,死後必受火的燒煉,此火即生前的貪火也。
二、生前好怒者,死後必遭暴力之壓力。
怒者氣盛,自不免凌人。所以,死後將遭暴力之壓力。此種暴力就是魔鬼。所謂魔鬼者,實為其生前「怒」的反應。是故,世人必須戒「嗔」,蓋「嗔」之結果,是魔鬼的糾纏。
三、生前好淫者,死後必受女鬼的侵擾。
姦他人之女者為淫,其結果,死後多病,受女鬼的侵擾。再來世時,將為鰥夫。
四、生前好爭者,死後必被惡鬼所鬥爭。
好與人爭奪者,死後必被惡鬼所鬥爭,這就是必然的反應。有感自然有應,如同回音,絲毫不爽。生前的所為,死後親受,這是感應的道理也。
五、生前好財者,死後成餓鬼。
生前好財,視財如命者,死後必為餓鬼,饑寒交迫,永遠沉淪在貧困艱苦的途中。
六、生前好私者,死後都要補償出來。
凡是好自私的,許多事不公平,死後遭審判,將許多自私,都要補償出來,並且還要加倍的賠償。
七、生前好妄者,死後遭割舌頭之苦。
說謊話為妄,說謊話即是騙人、騙人者死後割舌頭,因為罪起於舌頭,當然受到處罰。
八、生前好迷者,死後墜入迷魂河。
凡是生前迷迷糊糊的、不明事理,不知是非,死後將墜入迷魂河裡,永遠不清醒。
世人須知死後的問題與生前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在生前,必須保持下列二種態度,庶免死後,多受苦楚也。
一、為人必須清明。
清明者,清醒明白也,不渾渾噩噩的生活著。對於人生有根深刻的認識,不為名利所混淆,不為物慾所困惑。
二、為人必須和平。
遇事不可爭持,對人要謙恭,在世一日要和平一日,以養成慈祥之心地。
三、為人必須快樂。
人生短暫,不可多悲愁,一有悲愁,便有鬱結,則淪為魔道。娘所說的快樂,不是徵逐於聲色,而是一種自然陶冶心情的快樂。
果能生前清明、和平、快樂,則死後可免除許多苦惱,這是非常重要的,希世人應多注意。為了死後,舖平一條大道,在生前一定要多立功德,今日的功德,就是為來日的準備。準備的好,自然多享幸福。其功德分為下列四種:
一、供品大,功德小。
某人捐獻雖多,而別有用意,其心不誠,凡是不誠者,功德小也。
二、供品小,功德大。
某人甚貧,奉獻一文錢,已傾其所有,所以,功德最大也。
三、供品小,功德小。
某人本不願立功德,而勉強捐獻。供品小,自然功德亦小也。
四、供品大,功德大。
某人願意奉獻,心亦誠懇,供品大,功德自然亦大也。
然則,奉獻要看自己的力量,不必勉強,主要在心誠,不誠無物,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善與不善,是兩條道路,世人當選擇一條路行走,不可再敷衍。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不知何時離開這個世界?如果不早作準備,一旦劫數到來,悔之晚矣。
天道奧義-第二十一章 生前與死後的關係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度先人出苦
蓮生/文
原則上,「定業不可轉」,這是佛陀說的。
但是,「地藏經」中記載:
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然而,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婆羅門女,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
後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維,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婆羅門女,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
無毒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女,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
這段經文,是我簡略錄之,但是,可以證明,只要我們後人,大發慈悲孝心,為自己的先人哀懇三寶,多行善事,多助印佛經善書,恭塑佛菩薩形像,廣設供養塔寺,自然可以感應道交,度先人出苦輪。
在「替代」方面,有要點:
一、真實懺悔,自身清淨。
二、廣大孝心,憶念如來。
三、人有誠心,佛有感應。
這是如來化眾的機緣,各有妙用矣!
《葉子湖之夢》替代
原則上,「定業不可轉」,這是佛陀說的。
但是,「地藏經」中記載:
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然而,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婆羅門女,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
後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維,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婆羅門女,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
無毒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女,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
這段經文,是我簡略錄之,但是,可以證明,只要我們後人,大發慈悲孝心,為自己的先人哀懇三寶,多行善事,多助印佛經善書,恭塑佛菩薩形像,廣設供養塔寺,自然可以感應道交,度先人出苦輪。
在「替代」方面,有要點:
一、真實懺悔,自身清淨。
二、廣大孝心,憶念如來。
三、人有誠心,佛有感應。
這是如來化眾的機緣,各有妙用矣!
《葉子湖之夢》替代
遷葬祖墳
方孝儒的祖父為了子孫的榮華富貴,請風水先生選擇一塊龍地,並擇日要遷葬祖墳。
遷葬的前一夜,夢見一位穿紅衣服的老人,向他三拜,請求說:「你現在所選的這個地,我以及眷屬在此已居住很久。請寬限三天,讓我的眷屬先搬走,然後你再使用這塊地。」
他的祖父不予理會,隔日仍然照常施工,卻發現此地有個洞穴,裡面有很多紅色的蛇。方孝儒的祖父即刻命人點火把這些蛇都燒死,然後挖開這個穴。
晚間,這位紅衣服的老人又來了,哭著對他說:「你現在殺我八百個眷屬,將來我要報仇,也要殺你八百個眷屬!」之後,乃得了方孝儒這個孫子,方孝儒的性情耿直。
燕王即位,就是明成祖。即位之前,命方孝儒草擬登基詔書,以便詔告天下。方孝儒不願草擬,只寫「燕賊篡位」。燕王一見,很不高興,要他改寫,可是方孝儒說:「我不能寫這份詔書。你就是把我殺了,誅滅我十族,我也不寫這種文章!」結果,燕王就下命令,抄滅他十族!
方孝儒是紅衣老人來投胎的,也就是被燒死八百條紅蛇的首領,被殺的十族,共計八百人與燒死八百條紅蛇是同一數字,因果報應豈不是絲毫不爽嗎?
※ ※ ※
世間一切爭端之開始,都是因為不能相互體諒所引起的,如果能「將心比心」,何來之糾紛呢?然今之世人此種道德之觀念已漸次淡漠矣,故不得不在此喚醒之。
人與人之間相處,不但要有正誠之心相面對,更能以相互體諒之心來相忍受,始能安和。站在別人之立場來考量,站在別人的方位來體會,那就可瞭解如何去解決事情,且能以最合適的方式去解決,使得事情能圓滿。反觀今之世人不但不能以此之方法與理念去解決,就只以自己之立場去堅持,完全不考慮別人的處境,試問事情怎會和諧的達到目的呢?在這種道德的理性已漸趨向於嚴重性,也就是說此種道德已近於沉淪矣。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步,世間無憂。故能多替別人想想,那世間就無任何紛爭,世間就可達於安和之境,大家如能以此為修之基準,社會就不亂矣。
社會道德省思-第四十七章 諒心道德省思
遷葬的前一夜,夢見一位穿紅衣服的老人,向他三拜,請求說:「你現在所選的這個地,我以及眷屬在此已居住很久。請寬限三天,讓我的眷屬先搬走,然後你再使用這塊地。」
他的祖父不予理會,隔日仍然照常施工,卻發現此地有個洞穴,裡面有很多紅色的蛇。方孝儒的祖父即刻命人點火把這些蛇都燒死,然後挖開這個穴。
晚間,這位紅衣服的老人又來了,哭著對他說:「你現在殺我八百個眷屬,將來我要報仇,也要殺你八百個眷屬!」之後,乃得了方孝儒這個孫子,方孝儒的性情耿直。
燕王即位,就是明成祖。即位之前,命方孝儒草擬登基詔書,以便詔告天下。方孝儒不願草擬,只寫「燕賊篡位」。燕王一見,很不高興,要他改寫,可是方孝儒說:「我不能寫這份詔書。你就是把我殺了,誅滅我十族,我也不寫這種文章!」結果,燕王就下命令,抄滅他十族!
方孝儒是紅衣老人來投胎的,也就是被燒死八百條紅蛇的首領,被殺的十族,共計八百人與燒死八百條紅蛇是同一數字,因果報應豈不是絲毫不爽嗎?
※ ※ ※
世間一切爭端之開始,都是因為不能相互體諒所引起的,如果能「將心比心」,何來之糾紛呢?然今之世人此種道德之觀念已漸次淡漠矣,故不得不在此喚醒之。
人與人之間相處,不但要有正誠之心相面對,更能以相互體諒之心來相忍受,始能安和。站在別人之立場來考量,站在別人的方位來體會,那就可瞭解如何去解決事情,且能以最合適的方式去解決,使得事情能圓滿。反觀今之世人不但不能以此之方法與理念去解決,就只以自己之立場去堅持,完全不考慮別人的處境,試問事情怎會和諧的達到目的呢?在這種道德的理性已漸趨向於嚴重性,也就是說此種道德已近於沉淪矣。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一步,世間無憂。故能多替別人想想,那世間就無任何紛爭,世間就可達於安和之境,大家如能以此為修之基準,社會就不亂矣。
社會道德省思-第四十七章 諒心道德省思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斷臂求法
昔日,慧可禪師從香山前往至少室山,來到達磨祖師面壁的地方求法。
開始,達磨祖師只顧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談不上有什麼教誨。
但是,慧可禪師並不氣餒,內心反而愈發恭敬和虔誠。他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絲毫不敢懈怠。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年臘月初九的晚上,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並下起了鵝毛大雪。慧可禪師依舊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天快亮的時候,積雪居然沒過了他的膝蓋。
這時,達磨祖師才慢慢地回過頭來,看了他一眼,心生憐憫,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慧可禪師流著眼淚,悲傷地答道:「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磨祖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達磨祖師曰:「欲求正道須去左旁,要待紅雪齊腰,方可傳授。」
慧可禪師誤聽,遂取出戒刀,斷下左膀,雪染周身遍紅。
達磨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舉動所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個法器,於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慧可禪師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師曰:「諸佛法印,非從人得。」
慧可禪師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我心不得安寧,請求大師為我安心。)
祖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拿心來,我替你安。)
慧可禪師沈默良久,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我已替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禪師聽了祖師的回答,當即豁然大悟,心懷踴躍。原來並沒有一個實在的心可得,也沒有一個實在的「不安」可安,安與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禪師開悟後,繼續留在達磨祖師的身邊,時間長達六年之久(亦說九年),後繼承了祖師的衣缽,成為禪宗的二祖。
※ ※ ※
古昔欲訪師,求道聞法,須入深山古洞,跋山涉水,路途千里,受盡風霜之苦。求真道,需真心,如神光斷臂示誠,顏回簞瓢陋居,曲肱而枕,慧能拋家求師,七真苦修,呂祖黃粱夢覺等等,為求道而家散人亡者有之,由此可知古昔求道聞法,須經千考百煉之苦,何等不易。今逢末劫,惡愆頻降,眾生如置火坑,命如懸絲,上蒼憐憫開恩,應運降道,化劫救世,使在俗即可求道聞法,修身立德。奈世人迷昧,知者鮮矣。知而真修者更稀,難怪聖神仙佛,自感世人難渡,憂心責重,感嘆萬千。
觀今人世,刀兵火劫,空難澇旱,干戈四起,浩劫連連,令人心驚膽寒,天災一旦禍劫臨身,誰能倖免,究其劫源,乃係人人視道德為無稽,視聖教為腐朽,視聖賢為愚不可及,視聖教修子為痴心慒懂。須知人生如戲,時刻一到,曲終人散,一切化為塵土。
道者體也,求道者識道、體道,有事物之根源。德者用也,萬有事物之準則,亦曰路,是乃人人返本歸源之路徑。古云:行盡人間路,唯有修道不誤人。今道降火宅,鸞堂是攜妻帶子修道之方便法門,與古修道之艱辛,是難比擬,實乃今世生民之大幸。希望諸賢修子,明知天時、地利、人和、效聖之德,盡聖之能事,把握機緣,悟徹人生假景,拋棄名利、地位、權勢之煩惱。自渡渡人,積功培德,功成果滿,可達彼岸聖地也。
善道薪傳-述落實求道
開始,達磨祖師只顧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談不上有什麼教誨。
但是,慧可禪師並不氣餒,內心反而愈發恭敬和虔誠。他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絲毫不敢懈怠。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年臘月初九的晚上,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並下起了鵝毛大雪。慧可禪師依舊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天快亮的時候,積雪居然沒過了他的膝蓋。
這時,達磨祖師才慢慢地回過頭來,看了他一眼,心生憐憫,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慧可禪師流著眼淚,悲傷地答道:「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磨祖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達磨祖師曰:「欲求正道須去左旁,要待紅雪齊腰,方可傳授。」
慧可禪師誤聽,遂取出戒刀,斷下左膀,雪染周身遍紅。
達磨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舉動所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個法器,於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
慧可禪師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祖師曰:「諸佛法印,非從人得。」
慧可禪師曰:「我心未甯,乞師與安。」(我心不得安寧,請求大師為我安心。)
祖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拿心來,我替你安。)
慧可禪師沈默良久,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祖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我已替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禪師聽了祖師的回答,當即豁然大悟,心懷踴躍。原來並沒有一個實在的心可得,也沒有一個實在的「不安」可安,安與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禪師開悟後,繼續留在達磨祖師的身邊,時間長達六年之久(亦說九年),後繼承了祖師的衣缽,成為禪宗的二祖。
※ ※ ※
古昔欲訪師,求道聞法,須入深山古洞,跋山涉水,路途千里,受盡風霜之苦。求真道,需真心,如神光斷臂示誠,顏回簞瓢陋居,曲肱而枕,慧能拋家求師,七真苦修,呂祖黃粱夢覺等等,為求道而家散人亡者有之,由此可知古昔求道聞法,須經千考百煉之苦,何等不易。今逢末劫,惡愆頻降,眾生如置火坑,命如懸絲,上蒼憐憫開恩,應運降道,化劫救世,使在俗即可求道聞法,修身立德。奈世人迷昧,知者鮮矣。知而真修者更稀,難怪聖神仙佛,自感世人難渡,憂心責重,感嘆萬千。
觀今人世,刀兵火劫,空難澇旱,干戈四起,浩劫連連,令人心驚膽寒,天災一旦禍劫臨身,誰能倖免,究其劫源,乃係人人視道德為無稽,視聖教為腐朽,視聖賢為愚不可及,視聖教修子為痴心慒懂。須知人生如戲,時刻一到,曲終人散,一切化為塵土。
道者體也,求道者識道、體道,有事物之根源。德者用也,萬有事物之準則,亦曰路,是乃人人返本歸源之路徑。古云:行盡人間路,唯有修道不誤人。今道降火宅,鸞堂是攜妻帶子修道之方便法門,與古修道之艱辛,是難比擬,實乃今世生民之大幸。希望諸賢修子,明知天時、地利、人和、效聖之德,盡聖之能事,把握機緣,悟徹人生假景,拋棄名利、地位、權勢之煩惱。自渡渡人,積功培德,功成果滿,可達彼岸聖地也。
善道薪傳-述落實求道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