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男女對眼結成婚,朝夕相處變仇人;
誰記當年甜蜜事,心中盡是今日仇。
聖示:吾觀眾生一到適婚年齡總是盡想著「成家」,挑三撿四的,好不容易總算找到一個意中人,滿懷期望步入禮堂,卻在組成家庭後變成了仇人。可嘆呀!良緣變惡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吾今夜將以「良緣靠自己」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同參研。
「良緣靠自己」
古時以媒妁之言,讓不太認識甚至不認識的男女雙方結成婚配,婚後縱使有了紛爭或意見不和,大致上雙方尚能互相忍讓,度過一生。現今社會崇尚自由戀愛,很多男女還不願透過中間人介紹來找另一半,總盼望自己如電影情節般結識未來的伴侶,殊不知姻緣的呈現,不是只有單一方式,一旦雙方戀愛而結婚,即戲稱「婚姻是戀愛的墳墓」,此乃大錯特錯矣!戀愛只是一段追求的過程,絢爛而短暫,最重要是男女雙方為了承擔家庭及教養子女責任的付出與犧牲,是偉大而值得敬佩的。有人說:「羅漢腳仔,一個人飽,規家伙仔飽。」(閩語)雖然單身也沒什麼不好,只是少了經營家庭的挑戰罷了,而白陽時期的修子,聖凡兼修,在家的修行亦不可忽視。
看到現在的父母,雖已身為孩子的父母,但吵起架來仍像孩子般的無理取鬧、任性自我。不顧孩子的感受,甚至意氣用事,一意孤行憤而離婚,此舉不但破壞家庭的完整性,更摧毀孩子心目中美好的世界,美其名是為孩子好,其實從不好好站在孩子的立場想。
新竹市有一位國小的楊姓學童,父母在婚後吵吵鬧鬧,二度結婚又離婚,之後父母各自交往別的異性朋友,此學童心中總企望著父母能在一起,甚至做夢都會夢到美好的結局。一旦看到父母有任何的風吹草動,他根本無心於功課,雖然母親很認真賺錢,想要給他一個舒適的房子,也抽空帶他出國旅遊,但這位學童的心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喜樂,常擔心父母如另再娶、再嫁,自己將變成一顆人球在父母間被送來送去。
吾今夜以「良緣靠自己」為題,呼籲為人父母者當體諒孩子的痛苦,努力為家人改變自己的個性和脾氣,不要一天到晚盯著另一半或家人的缺點,當思夫妻及親人的緣份得來不易,多修身養性,看家人的優點並多行善積福。不管前世結的是否為惡緣或怨結,總有一天會成為良緣。莫再輕言離婚,在生氣或失去理智甚至怨恨對方的當下,不要輕易簽下離婚協議書,否則彼此生生世世糾纏不清,而無辜可憐的孩子又將如何自處?思悟之。可,吾退。
全真法雨第77期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宗教狂熱份子
蓮生/文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登門來找我的人,接近於「零」;但,也有例外的,例如登門要求樂捐的,登門要求我買東西的,登門傳教的等等。
其中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約翰教友,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他竟然相中了我,狂熱的向我傳教。
第一次登門:「我們都是罪人!」
我說:「是的,是的。」
第二次登門:「耶穌要救你!」
我說:「我認識耶穌。」
(我年輕時是查經班老師)
第三次登門:「你要受洗禮!」
我說:「我受洗過了。」
我確實在長老教會,受牧師蘇天明的洗禮,那是初中時代。
後來,約翰看見我「經行」,有時候在半路上便阻止我,向我高喊:「主要救你!」約翰不只對我如此,甚至任何一個人,他都高喊:「主要救你!」
約翰傳教的狂熱,誰都知道,他隨手一部《聖經》,見人即說:「你是上帝的兒子!」
很多人看見約翰走來,便先下手為強:「上帝的兒子來了!我們快閃吧!」約翰聽了,也大樂。
據我所知,約翰除了睡覺之外,他過分熱忱的傳教,整日死纏爛打的結果,人家見了他,便逃之夭夭,怕和他交往,因為他除了傳教之外,沒有別的可以交談。
約翰很「用力」的傳教,關心你信了沒有、受洗沒有、三餐有沒有禱告,大家都快給他逼死了,看見他來,便把門戶關緊。
約翰一家家敲門,大家覺得他「怪怪」的,紛紛嚇得躲起來。
我「經行」時,他會從樹林突然跳了出來,嚇了我一跳,然後說:「審判的日子近了。」
或:
「耶穌快來了。」
對於約翰,我佩服他的精神毅力,佩服他信仰的虔誠,但他的傳教方式,我不敢苟同,我認為傳教的言論要「適量」,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心靈世界和信仰方向,對有緣人,你可傳教;對無緣人,適可而止。
彼此之間,交個朋友,慢慢的度化,這樣也是可以的。千萬不可有一絲一毫的勉強,這樣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強迫式的傳教方式,過份的熱心,造成了困擾就不好了。
要傳教,佛陀說的「四攝法」很重要:
一、布施攝──若有眾生樂財,樂財則布施財,樂法則布施法,使因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
二、愛語攝──隨眾生根器而善言慰喻,使因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
三、利行攝──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由此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
四、同事攝──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同行之,使其相隨,依我受道。
這「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才是度化眾生的方法。
我們行者度化眾生,不要過份熱忱,不要過份強迫,不要過份勉強。
有緣多說,無緣少說。
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人,這樣才重要。
「過」與「不及」,均不適之。
盧勝彥文集178《登山觀浮雲》宗教狂熱份子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登門來找我的人,接近於「零」;但,也有例外的,例如登門要求樂捐的,登門要求我買東西的,登門傳教的等等。
其中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約翰教友,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他竟然相中了我,狂熱的向我傳教。
第一次登門:「我們都是罪人!」
我說:「是的,是的。」
第二次登門:「耶穌要救你!」
我說:「我認識耶穌。」
(我年輕時是查經班老師)
第三次登門:「你要受洗禮!」
我說:「我受洗過了。」
我確實在長老教會,受牧師蘇天明的洗禮,那是初中時代。
後來,約翰看見我「經行」,有時候在半路上便阻止我,向我高喊:「主要救你!」約翰不只對我如此,甚至任何一個人,他都高喊:「主要救你!」
約翰傳教的狂熱,誰都知道,他隨手一部《聖經》,見人即說:「你是上帝的兒子!」
很多人看見約翰走來,便先下手為強:「上帝的兒子來了!我們快閃吧!」約翰聽了,也大樂。
據我所知,約翰除了睡覺之外,他過分熱忱的傳教,整日死纏爛打的結果,人家見了他,便逃之夭夭,怕和他交往,因為他除了傳教之外,沒有別的可以交談。
約翰很「用力」的傳教,關心你信了沒有、受洗沒有、三餐有沒有禱告,大家都快給他逼死了,看見他來,便把門戶關緊。
約翰一家家敲門,大家覺得他「怪怪」的,紛紛嚇得躲起來。
我「經行」時,他會從樹林突然跳了出來,嚇了我一跳,然後說:「審判的日子近了。」
或:
「耶穌快來了。」
對於約翰,我佩服他的精神毅力,佩服他信仰的虔誠,但他的傳教方式,我不敢苟同,我認為傳教的言論要「適量」,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心靈世界和信仰方向,對有緣人,你可傳教;對無緣人,適可而止。
彼此之間,交個朋友,慢慢的度化,這樣也是可以的。千萬不可有一絲一毫的勉強,這樣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強迫式的傳教方式,過份的熱心,造成了困擾就不好了。
要傳教,佛陀說的「四攝法」很重要:
一、布施攝──若有眾生樂財,樂財則布施財,樂法則布施法,使因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
二、愛語攝──隨眾生根器而善言慰喻,使因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
三、利行攝──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由此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
四、同事攝──以法眼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同行之,使其相隨,依我受道。
這「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才是度化眾生的方法。
我們行者度化眾生,不要過份熱忱,不要過份強迫,不要過份勉強。
有緣多說,無緣少說。
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人,這樣才重要。
「過」與「不及」,均不適之。
盧勝彥文集178《登山觀浮雲》宗教狂熱份子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家醜不外揚
本道院瑤池金母 登台
聖示:自古以來,婆媳相處一直是社會、家庭的重要問題。有的婆媳親如母女,相處得水乳交融;有的婆媳則勢如水火與冰炭,彼此互不相容。
陳生:徒兒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金母:徒兒免禮!
陳生:以前,有一位為人媳婦者,說有多不孝,就有多不孝,何止不孝,簡直是忤逆之至。但是,她的婆婆卻是人間少有的慈善好婆婆,不但心胸寬闊,而且非常慈祥。
這位婆婆不以一位惡媳而哀、怒,更是常對左鄰右舍說:「若要說到孝順,就是我家那一位媳婦,不但賢慧而且乖巧,早上我一起來,她是如何的服侍我,洗臉水、牙刷、毛巾等一切盥洗之東西端到面前,還有三餐料理的很好,家裡整理得既乾淨又整齊,睡覺前,床舖、棉被舖整得非常好,……。要說孝順,非我家那個媳婦莫屬。」
由於她逢人常提起這些事,因此她家有一位孝媳之事,傳到全鄉鎮人都曉得。
有一天,縣老爺要選拔模範媳婦,結果從傳聞中,就選中了她。此一惡媳領取獎品,被褒揚之後,在回家的途中,沿途越想越慚愧。「我!是模範媳婦!」回到家中,留下懺悔的眼淚,跪在婆婆的面前,痛哭不已,請求原諒。至此之後,一改以往之行為,從一惡媳便成為名符其實之孝媳,也就是模範媳婦。
金母:婆媳問題,自古以來,不只是家庭問題的主因,亦是社會問題的關鍵。因此,一般人都希望娶到一門賢慧的媳婦;若不然,將感到無限的哀傷!
世人將婚姻列為終身大事,可見對此事情之重視,然而,儘管如此的謹慎行事,可是往往事與願違,因為婆媳關係惡劣,而造成家庭不和以及社會問題之事件者,仍是層出不窮,在莫可奈何的情況之下,只好委諸於天意、命運了。
這個固然不錯,前世種下善因,祖先積下德澤,所以能娶到賢慧的媳婦,進而興旺家道;相反的,則不然。但這只不過是種客觀的因素之一,最重要的當然要歸於婆媳相處之道。
陳生:故事中所娶的是一位惡媳,但因為有一位慈善的好婆婆,終於感化惡媳成為一位模範媳婦。
從這則故事之中,不難讓我們體會到,任何事情的發生,雙方面皆有關係,不只歸咎於單方面,若不能兩方面皆相互牽就、體諒,明理的一方面,只要應用得體,假以時日,必也可感化對方的。
金母:一般而言,人際關係發生變化,無論是誤會,或是意見不和,甚而吵架,必然破壞感情與友誼;若是不能平息,怨恨加深,則是感情破裂的因子。因此,所謂:「兩忍則息吵,兩讓則息爭,兩諒則息恨,兩恕則息怒。」亦即:忍耐、退讓、原諒、寬恕,乃是平息兩造爭吵的良方。
慈善的好婆婆之所以能感化惡媳,在於她能包容、能感化,而且「家醜不外揚」,予以隱惡揚善,更是主要關鍵。媳婦的不孝,婆婆若存怨恨之心,心存芥蒂,又在左鄰右舍講她的不是,不但不會讓她改善,反而會促使她變本加厲不孝得更徹底。
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別人的好處要多說幾句,別人的壞處當三緘其口,不但可以化除很多的紛爭,更可帶來許多祥和之氣。所謂:「責人則招怨,怨為不和之根,損人則招恨,恨為搗亂之本。」怨恨兩字,是感情破裂的主因。
是故,待人之道,寬人之過,化人之惡,讚人之善,繼人之德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徒兒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百善孝為先-第卅一章 婆媳相處‧重在包容
聖示:自古以來,婆媳相處一直是社會、家庭的重要問題。有的婆媳親如母女,相處得水乳交融;有的婆媳則勢如水火與冰炭,彼此互不相容。
陳生:徒兒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金母:徒兒免禮!
陳生:以前,有一位為人媳婦者,說有多不孝,就有多不孝,何止不孝,簡直是忤逆之至。但是,她的婆婆卻是人間少有的慈善好婆婆,不但心胸寬闊,而且非常慈祥。
這位婆婆不以一位惡媳而哀、怒,更是常對左鄰右舍說:「若要說到孝順,就是我家那一位媳婦,不但賢慧而且乖巧,早上我一起來,她是如何的服侍我,洗臉水、牙刷、毛巾等一切盥洗之東西端到面前,還有三餐料理的很好,家裡整理得既乾淨又整齊,睡覺前,床舖、棉被舖整得非常好,……。要說孝順,非我家那個媳婦莫屬。」
由於她逢人常提起這些事,因此她家有一位孝媳之事,傳到全鄉鎮人都曉得。
有一天,縣老爺要選拔模範媳婦,結果從傳聞中,就選中了她。此一惡媳領取獎品,被褒揚之後,在回家的途中,沿途越想越慚愧。「我!是模範媳婦!」回到家中,留下懺悔的眼淚,跪在婆婆的面前,痛哭不已,請求原諒。至此之後,一改以往之行為,從一惡媳便成為名符其實之孝媳,也就是模範媳婦。
金母:婆媳問題,自古以來,不只是家庭問題的主因,亦是社會問題的關鍵。因此,一般人都希望娶到一門賢慧的媳婦;若不然,將感到無限的哀傷!
世人將婚姻列為終身大事,可見對此事情之重視,然而,儘管如此的謹慎行事,可是往往事與願違,因為婆媳關係惡劣,而造成家庭不和以及社會問題之事件者,仍是層出不窮,在莫可奈何的情況之下,只好委諸於天意、命運了。
這個固然不錯,前世種下善因,祖先積下德澤,所以能娶到賢慧的媳婦,進而興旺家道;相反的,則不然。但這只不過是種客觀的因素之一,最重要的當然要歸於婆媳相處之道。
陳生:故事中所娶的是一位惡媳,但因為有一位慈善的好婆婆,終於感化惡媳成為一位模範媳婦。
從這則故事之中,不難讓我們體會到,任何事情的發生,雙方面皆有關係,不只歸咎於單方面,若不能兩方面皆相互牽就、體諒,明理的一方面,只要應用得體,假以時日,必也可感化對方的。
金母:一般而言,人際關係發生變化,無論是誤會,或是意見不和,甚而吵架,必然破壞感情與友誼;若是不能平息,怨恨加深,則是感情破裂的因子。因此,所謂:「兩忍則息吵,兩讓則息爭,兩諒則息恨,兩恕則息怒。」亦即:忍耐、退讓、原諒、寬恕,乃是平息兩造爭吵的良方。
慈善的好婆婆之所以能感化惡媳,在於她能包容、能感化,而且「家醜不外揚」,予以隱惡揚善,更是主要關鍵。媳婦的不孝,婆婆若存怨恨之心,心存芥蒂,又在左鄰右舍講她的不是,不但不會讓她改善,反而會促使她變本加厲不孝得更徹底。
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別人的好處要多說幾句,別人的壞處當三緘其口,不但可以化除很多的紛爭,更可帶來許多祥和之氣。所謂:「責人則招怨,怨為不和之根,損人則招恨,恨為搗亂之本。」怨恨兩字,是感情破裂的主因。
是故,待人之道,寬人之過,化人之惡,讚人之善,繼人之德也。
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徒兒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百善孝為先-第卅一章 婆媳相處‧重在包容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統統是魔說
仰山慧寂是溈山禪師二弟子。溈山曾對他說:「你要快些開悟,切莫入邪道。」
仰山答曰:「我慧寂連信仰都不要!」
溈山問:「你是信了才不要,還是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答曰:「除了我自己,我還能信個什麼?」
溈山云:「如果這樣,你只能稱是個小乘佛教之徒罷了。」
仰山答曰:「我連佛也不信。」
溈山問:「《涅槃經》四十卷中,多少是佛說的?」
仰山答:「統統是魔說的!」
溈山日:「此後,再沒有什麼可以困擾你了。」
後來,仰山正是繼承溈山的衣鉢,開創了溈仰宗的禪風。溈仰宗把體認和發掘自心的佛性放在首位,認為萬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能明心見性,即可成佛。
以上這段公案,正是溈山引導仰山,體認自心,要他不要被文字所束縛。無論讀書讀經,如果被文字所遮障,喪失自心,佛說的也會變成魔說
※ ※ ※
天賦予人之元靈天性,本皆存含有其清明、正善之根性,而此清明、正善即是人之真性,亦即是所謂之道心、佛性也。故佛云:「心即佛,佛即心。」「修佛即修心,修心即修佛。」或云:「人人俱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等之說辭與引述則多也。由而可認知人之心性靈根本俱佛性、道根,而吾人之修佛、修道、修真,就是要鍊修己心靈性以昇化之,惟能鍊修之,始可清性明靈,以返己天性,這就是所謂「自心是佛自心修」之真諦所在也。惟總是會有不少修者混淆不清,依然迷昧、心礙而難以醒悟,為何不修己心而偏要往外去追求呢?不免令人搖頭嘆惜!
吾人習道、修佛,首先得須認知前段定義,始能定下心志而針對己心性勤下工夫,以免一味離心遠求,而苦苦追逐什麼才是真教、真道、真神啦;認為往高深鑽研才是道,老覬覦幻想學什麼神通法術、奇門遁甲、符籙密咒;或喜歡作興追隨各教門、宗派所標新立異之說辭與修法;或崇信神佛靈赫,而只知到處求神拜佛。凡犯上述諸行舉者,皆屬有所偏離正心、正道之修法,殊不知己心即是佛,佛即是己心,此等離心、違心、偏心而往外追逐者,試問到底要往何處修?要修什麼?既背道而馳,自是越修越遠,此又如何修養正心、修歸正道呢?
凡不懂修己心者,不論如何修法、或再如何認真、或如何苦修,到頭來事倍功半,或僅屬小成小得而已,甚或白耗一生而結果是枉修一場,何苦來哉!這都是人心固執,不願接受理智的勸導,最是愚癡、悲哀之一群。
修回真心(第一輯)五自心是佛自心修
仰山答曰:「我慧寂連信仰都不要!」
溈山問:「你是信了才不要,還是不相信才不要呢?」
仰山答曰:「除了我自己,我還能信個什麼?」
溈山云:「如果這樣,你只能稱是個小乘佛教之徒罷了。」
仰山答曰:「我連佛也不信。」
溈山問:「《涅槃經》四十卷中,多少是佛說的?」
仰山答:「統統是魔說的!」
溈山日:「此後,再沒有什麼可以困擾你了。」
後來,仰山正是繼承溈山的衣鉢,開創了溈仰宗的禪風。溈仰宗把體認和發掘自心的佛性放在首位,認為萬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能明心見性,即可成佛。
以上這段公案,正是溈山引導仰山,體認自心,要他不要被文字所束縛。無論讀書讀經,如果被文字所遮障,喪失自心,佛說的也會變成魔說
※ ※ ※
天賦予人之元靈天性,本皆存含有其清明、正善之根性,而此清明、正善即是人之真性,亦即是所謂之道心、佛性也。故佛云:「心即佛,佛即心。」「修佛即修心,修心即修佛。」或云:「人人俱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等之說辭與引述則多也。由而可認知人之心性靈根本俱佛性、道根,而吾人之修佛、修道、修真,就是要鍊修己心靈性以昇化之,惟能鍊修之,始可清性明靈,以返己天性,這就是所謂「自心是佛自心修」之真諦所在也。惟總是會有不少修者混淆不清,依然迷昧、心礙而難以醒悟,為何不修己心而偏要往外去追求呢?不免令人搖頭嘆惜!
吾人習道、修佛,首先得須認知前段定義,始能定下心志而針對己心性勤下工夫,以免一味離心遠求,而苦苦追逐什麼才是真教、真道、真神啦;認為往高深鑽研才是道,老覬覦幻想學什麼神通法術、奇門遁甲、符籙密咒;或喜歡作興追隨各教門、宗派所標新立異之說辭與修法;或崇信神佛靈赫,而只知到處求神拜佛。凡犯上述諸行舉者,皆屬有所偏離正心、正道之修法,殊不知己心即是佛,佛即是己心,此等離心、違心、偏心而往外追逐者,試問到底要往何處修?要修什麼?既背道而馳,自是越修越遠,此又如何修養正心、修歸正道呢?
凡不懂修己心者,不論如何修法、或再如何認真、或如何苦修,到頭來事倍功半,或僅屬小成小得而已,甚或白耗一生而結果是枉修一場,何苦來哉!這都是人心固執,不願接受理智的勸導,最是愚癡、悲哀之一群。
修回真心(第一輯)五自心是佛自心修
鸞門
朱光治
後學寫這篇文章有二個目的:
一、修行是一件好事,這一生蒙受不到正法,就可說是一場大災難。但修行人往往執念很重,常常會認為只有自己修的法門才是最好的,才能了脫生死,其它的法門都不能了脫生死。所以,往往就會「勸告」他人要依照自己的法門來修。後學常看到因為修行,反而造成了夫妻失和、父子反目等憾事,實在是太可惜了,後學希望能借助本文來化解信仰上的爭執、使家庭更和諧。
二、後學在堂裡服務善信大德時,偶有佛門同修、天道道親等,對本堂有一些疑慮,所以要借助本文來作一個說明。後學才疏學淺,謹將仙佛的教誨整理提供出來,希望能用精準的解析,去突破文字的障礙,還原宗教的真相,打通各宗教之間的任督二脈,協助世人能生正知正見。當然,也希望某些佛門同修、天道道親等,能有正確的認知,欣然地來到本堂拈香,同得法益。
現在要先說明一下,世界上五大正敎(儒、釋、道、耶、回教)興起的原因及其後演變的經過。後學在此先恭錄濟公活佛所說的一段精闢的講話:「試觀上古之前,並無各教各派,難道人死之後就無法回天嗎?(光治按:本文中的「天」或「天界」都是指「無極理天」或簡稱「理天」或「天」。而非佛門所稱六道輪迴中「天道」的「天」。)各教各派只不過是數千年之事耳,在教主未降生傳道之前,難道就無法解脫嗎?非忚。上古之人,人心淳樸,無有欲念之心,一切行事作為順天理應人心而為,無有惡念產生,故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大同世界在也。……故上古之人,上天雖未設教,但因心性純真,死後魂直接回天,無有地府之慘報,更不用設教而民自化矣!
後來人心丕變,倫常、人心漸轉乖戾(光治按:大約是在我國周代,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以後,人心漸壞。),上天不得不有地府之設,及派令五教聖人降生五方(光治按:五教教主領 母娘懿旨下凡。),以渡五方之眾生回天(光治按:由此可見五教都是可以回天的。)。
今因交通之便,宗教交流日益頻繁,以致彼此因教主在當時之時空環境下所宣說之理,搬移至另一區域之後,產生不相容或矛盾之現象,導致宗教間之攻訐,令教主在天皆傷心不已,亦令 母娘老淚縱橫。
最後,濟公活佛說了一段語重心長,很具有警示性的話:「在此呼籲世之修道、辦道者,當秉持「無私無我」、「大公至正」之心來辦道,才不會自誤誤人,否則天堂上不去,地府刑罰有你份」。現在冄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堂主在著作《冥遊記》時,濟公老師帶領堂主到地府,見到很多一貫道(光治按:即是天道)的前人、經理、講師在受刑台上受刑,為何他們會落得如此下場?都是「貢高我慢」。天道的某些前賢們,到底在「貢高我慢」什麼?似乎都是犯了「只有自己修的法門才是高高在上的,卻心存傲慢,把其它的法門都看成是低低在下」的通病。實在是令世人引以為戒,應該要虛心反省,有則改之,免得「自誤誤人」,將來也墮落到地府「在受刑台上受刑」,到了那個時候就連後悔都已經來不及了。
接著,有人會問,天道與鸞門是怎麼來的呢?佛經裡面只提到末法時期的種種現象,並冇末後大三災與小三災的說法,至於在末後的災難之中,上天是如何大慈大悲對苦難的眾生施以援手,出手相救的事實則在佛經裡確實未有述及。而上天慈悲,值此末法之際,天時緊急, 母娘鴻慈,為普渡收圓,除了五大正教之外,乃先後再成立了天道與鸞門,要更加緊急地搶救眾生回天。現在說明如下:
天道乃由彌勒祖師掌天盤,活佛師尊(濟公老師)掌道盤。師尊、師母同領 母娘天命,普渡收圓。 母娘已命:「西方不留一佛子,天宮不留一菩薩,全部下凡打幫助道。成立以來教化群迷,又至世界各地或開荒,或下種,其犠牲奉獻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早已渡人無數,天人共讚,有目共睹。」
鸞門乃應五教教主之請,奉 母娘懿旨而辦道。 母娘說:「晚近以來,由於人心漸趨腐敗,貪迷物慾之享樂,造罪造惡,惡氣衝天,善德式微,娘心憂之,深怕玉石俱焚(光治按:「玉石俱焚」就是指,因世人惡業積造,共業所感,以致上天末後收圓,而浩劫降臨的慘況。)故有鸞門之應運普化以渡群迷,諸天仙佛亦齊心助力,故鸞門乃末劫中之明燈、法船也。」 母娘又說:要「大開方便之門,廣渡有緣之人。」 母娘疼惜兒女,在末後的災難之中,已用盡了一切的方便法門,務必要拔濟兒女們出苦。濟公活佛說:「老衲在此普勸世人多效勞於鸞門,則功果之累積迅速且快也。」濟公活佛又說:「鸞門乃新起之法門,鸞門修子其造功之速度冠於其他宗教,也是 母娘所降下回天之快速階梯也。」達摩祖師也說:「盼世人多入鸞門來修,此是末世渡人最快速之寶筏也。」在此,要特別強週的是:
天道裡的 母娘與鸞門裡的 母娘都是同一位。
天道裡的濟公活佛與鸞門的濟公活佛也都是同一位。
另外,有修持念佛法門的人認為,只有向佛而修才能證果,才能脫離輪迴,其它的法門都不能了脫生死。真的是這樣的嗎?且看 母娘怎麼說:「此乃大錯特錯矣!五教聖人領為娘之懿旨下凡,各據一方普化有緣,應以何種識趣得成證果者,即由該教教主渡化之。而佛門只是娘所化下救渡眾生寶笩之一耳,非全部,諸生不可不知。」 母娘已說得很清楚:五教都是可以回天的,佛教只是回天的途徑之一而已。又恩師說:「世人總有錯誤之想法,以為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是解脫之地,其實謬也。只要是仙佛清修之聖境,能在其國土修行,皆能證至超脫輪迴之金仙或佛之果位,而非只是狹隘的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解脫生死輪迴。」(光治按:本文中的「仙」是指「大羅金仙」或簡稱「金仙」的「仙」。而非指《楞嚴經》第八卷中所稱:地行仙、飛行仙、遊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絕行仙等的十種「仙」。在《楞嚴經》裡,佛告訴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是等皆於人中練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所以,這十種仙皆尚在輪迴之內。)
又自古以來,佛、道的爭執不斷,濟公活佛對此有深入的分析:「大道是圓融的,無教派、畛域之分,乃人心之礙。礙在佛比較大、比較高,可了生死,道比較低、比較庸俗,尚在三界輪迴之中,無法出苦。此乃大錯特錯之觀念,如修者心中有此錯誤狹隘之心念,必難證果也,需在天牢受禁,直到懺悔己罪、己非後,方得出天牢,再貶下凡間繼續修行。故老衲奉勸世之修子,勿有門派之見,應彼此同心,為代天宣化、普渡眾生而努力,則眾生幸甚,蒼天幸甚。」後學要再說的是,依佛而修,最高可修至最高果位而成佛;依道而修,可修至最高果位而成大羅金仙。「佛」與「大羅金仙」無有差別,只是名詞不同而已。所以,依佛而修也可以,依道而修也可以,隨各人因緣、根性就好了。佛、道的爭執其實是多餘的。
總之,世之宗教本無教派、畛域之分,只因人心作崇而妄生分別,自設圈圈而窄化,實在是誤解得太深了。且看在我國,自古以來,儒、釋、道之間的衝突從來就沒有斷過,即使是同在佛門之內,禪宗與淨土的爭論也沒有停過;明、清之際,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更是閙得不可開交;晚近更有天道與鸞門的相互批評。世界上各宗教之間的攻訐甚至戰爭,已到了無日無之的可怕地步。說明了世人愚癡,門戶之見太深,才會築起了不可跨越的鴻溝、相互毀謗、排斥、攻擊,難怪讓 母娘潸然淚下。所以,實在是應該要打從心底去破除一切藩籬之念才對。
因此,後學要說,不輪是五大正教、天道及鸞門,都是上天所賜下救世的寶筏,都是可以證道脫離六道輪迴,了脫生死的,都是可以回天的。天界本是圓融無礙,無有分別的。有者稱「天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有者稱「無極理天」或簡稱「理天」、「天」(天道及鸞門),有者稱「佛土」(釋),有者稱「福地洞天」、「仙境」(道),都是一真法界。而最高果位者,有者稱「聖」(儒),有者稱「佛」(釋),有者稱「大羅金仙」或簡稱「金仙」、「仙」(道),有者稱「上帝」(基督教),有者稱「天主」(天主教),有者稱「真主」(回教),有者稱「母娘」(天道及鸞門)。其實,也只不過是名稱的不同罷了。
再看看諸佛菩薩的懿行典範,世人就應該知道要如何的去效法、去故了。
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身誓願渡盡眾生,衪大慈大悲「千處祈求千處現」,祂會以分別心說,凡天道道親、鸞門弟子就一概不渡嗎?就見死不救嗎?不會!因為觀世音菩薩沒有教派的分別。
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而基督徒、回教徒也是眾生,難道就不渡了嗎?不是的!地藏王菩薩說:「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說之。」(地藏經囑累人天品第十三)。地藏王菩薩只「隨其根性而度脫之」,並沒有隨其「教派」而度脫之。
濟公活佛乃佛門出身,以羅漢之身應化世間,但在天道、鸞門、道門裡屢屢顯化救渡眾生疾苦,飛鸞闡教,所以各教的信徒都有,因為濟公活佛沒有教派的分別。
如果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濟公活佛有偏狹之心,有門戶之見,衪門能修成佛果再倒駕慈航,普渡蒼黎嗎?不能!世人要多學學諸佛菩薩的榜樣才好。
再看看《西天佛國遊記》裡的大慈愛佛的淨土,除了比丘、比丘尼之外,亦有基督教之修士、及一般在家修士,凡符合資格者,都會被大慈愛佛攝度至此淨土清修。又有大愛如來在世時乃一孤兒院的院長,是信仰天主的,犠牲了自己的青春,去照顧許多無依無靠的孤兒,「歿後上帝(即是 母娘,這是我證道後方知的)謂我發揮人性之大愛,一生為院童無怨無悔的奉獻犠牲,功果累至「如來」果位,遂恩賜名為「西天大愛如來」。」可以看出,諸佛如來是沒有教派、畛域、人種、國度等的分別之心的。
綜觀以上說明,後學可以這麼說:
五大正教、天道、鸞門本同一源、同一家。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的。都是救世的寶筏,都是可以脫離六道輪迴,了脫生死的,都是可以回天的。
各宗教之間本來就應該要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充滿祥和的。
世人應當唯善是修,唯善是進。
請放下執念,放下分別。
我們都是 母娘的兒女(就如同基督教所說「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一樣),我們本是一家人,歡迎佛門同修、天道道親、道門弟子等來堂拈香,同沾法喜。阿彌陀佛!
全真月刊131期
後學寫這篇文章有二個目的:
一、修行是一件好事,這一生蒙受不到正法,就可說是一場大災難。但修行人往往執念很重,常常會認為只有自己修的法門才是最好的,才能了脫生死,其它的法門都不能了脫生死。所以,往往就會「勸告」他人要依照自己的法門來修。後學常看到因為修行,反而造成了夫妻失和、父子反目等憾事,實在是太可惜了,後學希望能借助本文來化解信仰上的爭執、使家庭更和諧。
二、後學在堂裡服務善信大德時,偶有佛門同修、天道道親等,對本堂有一些疑慮,所以要借助本文來作一個說明。後學才疏學淺,謹將仙佛的教誨整理提供出來,希望能用精準的解析,去突破文字的障礙,還原宗教的真相,打通各宗教之間的任督二脈,協助世人能生正知正見。當然,也希望某些佛門同修、天道道親等,能有正確的認知,欣然地來到本堂拈香,同得法益。
現在要先說明一下,世界上五大正敎(儒、釋、道、耶、回教)興起的原因及其後演變的經過。後學在此先恭錄濟公活佛所說的一段精闢的講話:「試觀上古之前,並無各教各派,難道人死之後就無法回天嗎?(光治按:本文中的「天」或「天界」都是指「無極理天」或簡稱「理天」或「天」。而非佛門所稱六道輪迴中「天道」的「天」。)各教各派只不過是數千年之事耳,在教主未降生傳道之前,難道就無法解脫嗎?非忚。上古之人,人心淳樸,無有欲念之心,一切行事作為順天理應人心而為,無有惡念產生,故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大同世界在也。……故上古之人,上天雖未設教,但因心性純真,死後魂直接回天,無有地府之慘報,更不用設教而民自化矣!
後來人心丕變,倫常、人心漸轉乖戾(光治按:大約是在我國周代,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以後,人心漸壞。),上天不得不有地府之設,及派令五教聖人降生五方(光治按:五教教主領 母娘懿旨下凡。),以渡五方之眾生回天(光治按:由此可見五教都是可以回天的。)。
今因交通之便,宗教交流日益頻繁,以致彼此因教主在當時之時空環境下所宣說之理,搬移至另一區域之後,產生不相容或矛盾之現象,導致宗教間之攻訐,令教主在天皆傷心不已,亦令 母娘老淚縱橫。
最後,濟公活佛說了一段語重心長,很具有警示性的話:「在此呼籲世之修道、辦道者,當秉持「無私無我」、「大公至正」之心來辦道,才不會自誤誤人,否則天堂上不去,地府刑罰有你份」。現在冄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堂主在著作《冥遊記》時,濟公老師帶領堂主到地府,見到很多一貫道(光治按:即是天道)的前人、經理、講師在受刑台上受刑,為何他們會落得如此下場?都是「貢高我慢」。天道的某些前賢們,到底在「貢高我慢」什麼?似乎都是犯了「只有自己修的法門才是高高在上的,卻心存傲慢,把其它的法門都看成是低低在下」的通病。實在是令世人引以為戒,應該要虛心反省,有則改之,免得「自誤誤人」,將來也墮落到地府「在受刑台上受刑」,到了那個時候就連後悔都已經來不及了。
接著,有人會問,天道與鸞門是怎麼來的呢?佛經裡面只提到末法時期的種種現象,並冇末後大三災與小三災的說法,至於在末後的災難之中,上天是如何大慈大悲對苦難的眾生施以援手,出手相救的事實則在佛經裡確實未有述及。而上天慈悲,值此末法之際,天時緊急, 母娘鴻慈,為普渡收圓,除了五大正教之外,乃先後再成立了天道與鸞門,要更加緊急地搶救眾生回天。現在說明如下:
天道乃由彌勒祖師掌天盤,活佛師尊(濟公老師)掌道盤。師尊、師母同領 母娘天命,普渡收圓。 母娘已命:「西方不留一佛子,天宮不留一菩薩,全部下凡打幫助道。成立以來教化群迷,又至世界各地或開荒,或下種,其犠牲奉獻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早已渡人無數,天人共讚,有目共睹。」
鸞門乃應五教教主之請,奉 母娘懿旨而辦道。 母娘說:「晚近以來,由於人心漸趨腐敗,貪迷物慾之享樂,造罪造惡,惡氣衝天,善德式微,娘心憂之,深怕玉石俱焚(光治按:「玉石俱焚」就是指,因世人惡業積造,共業所感,以致上天末後收圓,而浩劫降臨的慘況。)故有鸞門之應運普化以渡群迷,諸天仙佛亦齊心助力,故鸞門乃末劫中之明燈、法船也。」 母娘又說:要「大開方便之門,廣渡有緣之人。」 母娘疼惜兒女,在末後的災難之中,已用盡了一切的方便法門,務必要拔濟兒女們出苦。濟公活佛說:「老衲在此普勸世人多效勞於鸞門,則功果之累積迅速且快也。」濟公活佛又說:「鸞門乃新起之法門,鸞門修子其造功之速度冠於其他宗教,也是 母娘所降下回天之快速階梯也。」達摩祖師也說:「盼世人多入鸞門來修,此是末世渡人最快速之寶筏也。」在此,要特別強週的是:
天道裡的 母娘與鸞門裡的 母娘都是同一位。
天道裡的濟公活佛與鸞門的濟公活佛也都是同一位。
另外,有修持念佛法門的人認為,只有向佛而修才能證果,才能脫離輪迴,其它的法門都不能了脫生死。真的是這樣的嗎?且看 母娘怎麼說:「此乃大錯特錯矣!五教聖人領為娘之懿旨下凡,各據一方普化有緣,應以何種識趣得成證果者,即由該教教主渡化之。而佛門只是娘所化下救渡眾生寶笩之一耳,非全部,諸生不可不知。」 母娘已說得很清楚:五教都是可以回天的,佛教只是回天的途徑之一而已。又恩師說:「世人總有錯誤之想法,以為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是解脫之地,其實謬也。只要是仙佛清修之聖境,能在其國土修行,皆能證至超脫輪迴之金仙或佛之果位,而非只是狹隘的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解脫生死輪迴。」(光治按:本文中的「仙」是指「大羅金仙」或簡稱「金仙」的「仙」。而非指《楞嚴經》第八卷中所稱:地行仙、飛行仙、遊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絕行仙等的十種「仙」。在《楞嚴經》裡,佛告訴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是等皆於人中練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所以,這十種仙皆尚在輪迴之內。)
又自古以來,佛、道的爭執不斷,濟公活佛對此有深入的分析:「大道是圓融的,無教派、畛域之分,乃人心之礙。礙在佛比較大、比較高,可了生死,道比較低、比較庸俗,尚在三界輪迴之中,無法出苦。此乃大錯特錯之觀念,如修者心中有此錯誤狹隘之心念,必難證果也,需在天牢受禁,直到懺悔己罪、己非後,方得出天牢,再貶下凡間繼續修行。故老衲奉勸世之修子,勿有門派之見,應彼此同心,為代天宣化、普渡眾生而努力,則眾生幸甚,蒼天幸甚。」後學要再說的是,依佛而修,最高可修至最高果位而成佛;依道而修,可修至最高果位而成大羅金仙。「佛」與「大羅金仙」無有差別,只是名詞不同而已。所以,依佛而修也可以,依道而修也可以,隨各人因緣、根性就好了。佛、道的爭執其實是多餘的。
總之,世之宗教本無教派、畛域之分,只因人心作崇而妄生分別,自設圈圈而窄化,實在是誤解得太深了。且看在我國,自古以來,儒、釋、道之間的衝突從來就沒有斷過,即使是同在佛門之內,禪宗與淨土的爭論也沒有停過;明、清之際,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更是閙得不可開交;晚近更有天道與鸞門的相互批評。世界上各宗教之間的攻訐甚至戰爭,已到了無日無之的可怕地步。說明了世人愚癡,門戶之見太深,才會築起了不可跨越的鴻溝、相互毀謗、排斥、攻擊,難怪讓 母娘潸然淚下。所以,實在是應該要打從心底去破除一切藩籬之念才對。
因此,後學要說,不輪是五大正教、天道及鸞門,都是上天所賜下救世的寶筏,都是可以證道脫離六道輪迴,了脫生死的,都是可以回天的。天界本是圓融無礙,無有分別的。有者稱「天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有者稱「無極理天」或簡稱「理天」、「天」(天道及鸞門),有者稱「佛土」(釋),有者稱「福地洞天」、「仙境」(道),都是一真法界。而最高果位者,有者稱「聖」(儒),有者稱「佛」(釋),有者稱「大羅金仙」或簡稱「金仙」、「仙」(道),有者稱「上帝」(基督教),有者稱「天主」(天主教),有者稱「真主」(回教),有者稱「母娘」(天道及鸞門)。其實,也只不過是名稱的不同罷了。
再看看諸佛菩薩的懿行典範,世人就應該知道要如何的去效法、去故了。
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身誓願渡盡眾生,衪大慈大悲「千處祈求千處現」,祂會以分別心說,凡天道道親、鸞門弟子就一概不渡嗎?就見死不救嗎?不會!因為觀世音菩薩沒有教派的分別。
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而基督徒、回教徒也是眾生,難道就不渡了嗎?不是的!地藏王菩薩說:「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說之。」(地藏經囑累人天品第十三)。地藏王菩薩只「隨其根性而度脫之」,並沒有隨其「教派」而度脫之。
濟公活佛乃佛門出身,以羅漢之身應化世間,但在天道、鸞門、道門裡屢屢顯化救渡眾生疾苦,飛鸞闡教,所以各教的信徒都有,因為濟公活佛沒有教派的分別。
如果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濟公活佛有偏狹之心,有門戶之見,衪門能修成佛果再倒駕慈航,普渡蒼黎嗎?不能!世人要多學學諸佛菩薩的榜樣才好。
再看看《西天佛國遊記》裡的大慈愛佛的淨土,除了比丘、比丘尼之外,亦有基督教之修士、及一般在家修士,凡符合資格者,都會被大慈愛佛攝度至此淨土清修。又有大愛如來在世時乃一孤兒院的院長,是信仰天主的,犠牲了自己的青春,去照顧許多無依無靠的孤兒,「歿後上帝(即是 母娘,這是我證道後方知的)謂我發揮人性之大愛,一生為院童無怨無悔的奉獻犠牲,功果累至「如來」果位,遂恩賜名為「西天大愛如來」。」可以看出,諸佛如來是沒有教派、畛域、人種、國度等的分別之心的。
綜觀以上說明,後學可以這麼說:
五大正教、天道、鸞門本同一源、同一家。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的。都是救世的寶筏,都是可以脫離六道輪迴,了脫生死的,都是可以回天的。
各宗教之間本來就應該要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充滿祥和的。
世人應當唯善是修,唯善是進。
請放下執念,放下分別。
我們都是 母娘的兒女(就如同基督教所說「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一樣),我們本是一家人,歡迎佛門同修、天道道親、道門弟子等來堂拈香,同沾法喜。阿彌陀佛!
全真月刊131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