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我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想起「眾善奉行」的問題,誰能以一己之力去救濟天下蒼生?就算是集眾人之力,天下蒼生也一樣救濟不完,誰能天天救眾生?救得完嗎?
一回兒,這個國淹大水。
一回兒,那個國大地震。
一回兒,他國大瘟疫。
一回兒,兩個國、幾個國打戰。
一回兒,你的國大旱災。
一回兒,很多國鬧飢荒。
一回兒,颱風、颶風、龍捲風。
一回兒,森林大火。
一回兒,恐怖份子。
…………。
人間到底何處是淨土?人間處處危機,人間處處陷阱,人間到處有苦有難。脆弱的人身,隨時會發生意外,空難、船難、車禍、疾病,真的是苦海無邊,我見到的痛苦哀嚎太多了,太可怕了!
我無語問蒼天:「那能天天救眾生?」
我「神行」度眾生,度也度不完,就算天天做超度,也超度不完那些「枉死」的亡魂,不只是人,一切含靈,根本度也度不完,度也度不盡。
善光佛答:「只不辜負此慈悲心而已!」
「吃素?」
「只不辜負此慈悲心而已!」
「佈施?」
「只不辜負此慈悲心而已!」
「濟人危急?」
「隨分隨力隨緣。」
「救得完嗎?大瘟疫?」
善光佛答:「惠不在大小,還是一句,只不辜負此慈悲心而已!念念佛,念念咒,超度眾生,你盡力同情協助,就是天天救度眾生。」
盧勝彥文集171冊《玻璃缸裏的金魚》那能天天救眾生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潛艇中的十五小時
二戰時期,羅勃.摩爾在美國海軍服役。他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一九四五年三月,我在中南半島附近二七六英呎的海下學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課。當時我們的潛艇發現了一支日本艦隊,我們發射了五枚魚雷,都沒擊中。突然,一艘布雷艦直朝我們開來。我們下潛到一五○英呎,關閉了所有的發電機,以免被發現,同時做好應付深水炸彈的準備。
三分鐘後,天崩地裂。六枚深水炸彈在四周炸開,把我們直壓到二七六英呎深的海底。深水炸彈不停地投下。整整十五個小時,有二十幾枚炸彈就在離我們五○英呎的地方爆炸。
我奉命躺在自己的床上,嚇得幾乎無法呼吸,不停地對自己說:「這下死定了!」潛艇裡的溫度幾乎有攝氏四十度,可我卻怕得全身發冷。
這十五個小時,我感覺有十五萬年。過去的生活一一浮現眼前,我想起了做過的所有壞事和曾經擔心過的無聊小事:沒有錢買房子,沒有錢買車,沒有錢給妻子買衣服,下班回家常常和妻子為一點兒小事爭吵……我還為額頭上的小疤(一次車禍中留下的)而發過愁。所有這些煩惱,此時此刻都顯得那麼荒謬、渺小,而我過去居然對它們很在意啊!」
※ ※ ※
人生之旅途上,皆避免不了風波隱現,無端臨身,諸事常在無預警之中,變化無常,阻礙頻生。所謂無風不起浪,全是因緣際會所生,運途上一時遭受無情吞噬,猶如舟駛海域而浮沈,全不由己,一朝起浪,恐有覆舟之厄。
可惜人因心迷,不思人生短暫,以為世間的酒色財氣是人生追求的目標,為財死、為情亡、為名困、為利墮,為有限物質之爭奪,各個前撲後繼,至死無悔!有者,不惜以身冒險,詭詐環出,甚或作奸犯科,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世上此種人俯拾即是,實在是人類的悲哀。試想一口氣不來,得到什麼?一闔眼不見,名、利、財、權、情、愛又是誰的?
如今世界動盪不安,災劫迫在眉睫,盼世人能早日覺醒,莫讓珍貴人身浪費在虛無的夢幻中,待災劫驟至,哀鴻遍野之時,再回頭已是晚矣!
「一九四五年三月,我在中南半島附近二七六英呎的海下學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課。當時我們的潛艇發現了一支日本艦隊,我們發射了五枚魚雷,都沒擊中。突然,一艘布雷艦直朝我們開來。我們下潛到一五○英呎,關閉了所有的發電機,以免被發現,同時做好應付深水炸彈的準備。
三分鐘後,天崩地裂。六枚深水炸彈在四周炸開,把我們直壓到二七六英呎深的海底。深水炸彈不停地投下。整整十五個小時,有二十幾枚炸彈就在離我們五○英呎的地方爆炸。
我奉命躺在自己的床上,嚇得幾乎無法呼吸,不停地對自己說:「這下死定了!」潛艇裡的溫度幾乎有攝氏四十度,可我卻怕得全身發冷。
這十五個小時,我感覺有十五萬年。過去的生活一一浮現眼前,我想起了做過的所有壞事和曾經擔心過的無聊小事:沒有錢買房子,沒有錢買車,沒有錢給妻子買衣服,下班回家常常和妻子為一點兒小事爭吵……我還為額頭上的小疤(一次車禍中留下的)而發過愁。所有這些煩惱,此時此刻都顯得那麼荒謬、渺小,而我過去居然對它們很在意啊!」
※ ※ ※
人生之旅途上,皆避免不了風波隱現,無端臨身,諸事常在無預警之中,變化無常,阻礙頻生。所謂無風不起浪,全是因緣際會所生,運途上一時遭受無情吞噬,猶如舟駛海域而浮沈,全不由己,一朝起浪,恐有覆舟之厄。
可惜人因心迷,不思人生短暫,以為世間的酒色財氣是人生追求的目標,為財死、為情亡、為名困、為利墮,為有限物質之爭奪,各個前撲後繼,至死無悔!有者,不惜以身冒險,詭詐環出,甚或作奸犯科,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世上此種人俯拾即是,實在是人類的悲哀。試想一口氣不來,得到什麼?一闔眼不見,名、利、財、權、情、愛又是誰的?
如今世界動盪不安,災劫迫在眉睫,盼世人能早日覺醒,莫讓珍貴人身浪費在虛無的夢幻中,待災劫驟至,哀鴻遍野之時,再回頭已是晚矣!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兩袖清風去
唐代,韋善俊,是京兆杜陵人。周遊各地訪道,找遍了名山。遇到一位神仙,授予他三皇徵召的文書,因而獲得了神仙變化的道術。
他有時靜靜地棲息在山林荒野,有時喝醉了睡在道路上。他經常攜帶著一條狗,稱它「烏龍」。韋善俊不管到什麼地方,必定要把自己的食物,分出來一部分給狗吃。但是,這只狗忽然得了疥瘡病,全身的毛都脫落了,很難看,人們沒有不厭惡的。
韋善俊的哥哥做了和尚,長久居住在嵩山寺廟,功勞最高,成為長老。韋善俊將要升天的時候,忽然對別人說:「我有一點債,沒有償還。不還清債務,哪怕只差一點點,我也是走脫不了的。」
於是,韋善俊便專門進入嵩山,去見他的哥哥。眾和尚都因為他是長老的弟弟,多年外出忽然回來,所以更加尊敬他,小心的侍奉他。但是,每次登上殿堂吃齋,韋善俊就牽著狗在旁邊,分出部分食物給它吃。眾和尚因此都很討厭韋善俊,就把這事兒告訴了長老。
長老就是韋善俊的哥哥,聽完眾和尚講韋善俊的壞話後,大怒,立刻招來韋善俊,斥責他,用藤條打了他十下,然後把他趕出寺廟。
韋善俊行禮致謝說:「我過去的債已經還畢,這回可以離去,不再來了。」他又乞求洗一次澡,然後就離去。
長老答應了他。韋善俊洗完澡出來,牽著狗離開時,狗已經長到了六七尺,走到大殿前面,狗又忽然變化成為一條龍,長幾十丈!說時遲,那時快,韋善俊騎上龍背,倏的升天而去。
正是:
修行將成仙,
舊賬必須還。
既使差一點,
也難得圓滿。
不欠一粒債,
心中了無憾;
兩袖清風去,
飄然好升天!(事據《太平廣記》
※ ※ ※
受恩報恩,欠債還債。否則心不能安,必要還清,始可了卻因果,所以為人最怕受恩多。
佛徒又如何?佛怕種恩,種恩都怕,何況受恩呢。所以對受恩要極力避免,就算為善,亦切不可有行善之念,善惡亦不起分別心,就是此故。
皈依導師,只可信皈一位,切不可二信三信。何以故呢?信師一體,自可睥睨;信師超一,一片眩迷。其理由亦等於受恩多一般無二。
雨華再集-24 受恩
他有時靜靜地棲息在山林荒野,有時喝醉了睡在道路上。他經常攜帶著一條狗,稱它「烏龍」。韋善俊不管到什麼地方,必定要把自己的食物,分出來一部分給狗吃。但是,這只狗忽然得了疥瘡病,全身的毛都脫落了,很難看,人們沒有不厭惡的。
韋善俊的哥哥做了和尚,長久居住在嵩山寺廟,功勞最高,成為長老。韋善俊將要升天的時候,忽然對別人說:「我有一點債,沒有償還。不還清債務,哪怕只差一點點,我也是走脫不了的。」
於是,韋善俊便專門進入嵩山,去見他的哥哥。眾和尚都因為他是長老的弟弟,多年外出忽然回來,所以更加尊敬他,小心的侍奉他。但是,每次登上殿堂吃齋,韋善俊就牽著狗在旁邊,分出部分食物給它吃。眾和尚因此都很討厭韋善俊,就把這事兒告訴了長老。
長老就是韋善俊的哥哥,聽完眾和尚講韋善俊的壞話後,大怒,立刻招來韋善俊,斥責他,用藤條打了他十下,然後把他趕出寺廟。
韋善俊行禮致謝說:「我過去的債已經還畢,這回可以離去,不再來了。」他又乞求洗一次澡,然後就離去。
長老答應了他。韋善俊洗完澡出來,牽著狗離開時,狗已經長到了六七尺,走到大殿前面,狗又忽然變化成為一條龍,長幾十丈!說時遲,那時快,韋善俊騎上龍背,倏的升天而去。
正是:
修行將成仙,
舊賬必須還。
既使差一點,
也難得圓滿。
不欠一粒債,
心中了無憾;
兩袖清風去,
飄然好升天!(事據《太平廣記》
※ ※ ※
受恩報恩,欠債還債。否則心不能安,必要還清,始可了卻因果,所以為人最怕受恩多。
佛徒又如何?佛怕種恩,種恩都怕,何況受恩呢。所以對受恩要極力避免,就算為善,亦切不可有行善之念,善惡亦不起分別心,就是此故。
皈依導師,只可信皈一位,切不可二信三信。何以故呢?信師一體,自可睥睨;信師超一,一片眩迷。其理由亦等於受恩多一般無二。
雨華再集-24 受恩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養子不教如養豬
在河北省薊縣東南燕山有一倪氏婦人,膝下僅生一兒,名叫傳宗,年甫六歲,夫死孀居,雖貞節可稱,無如愛子過溺,不加訓誨,任其嬉遊,習以成性。
迨至八歲,入學讀書,炫其所能,掩其所劣,衣以麗都,食以甘肥。然愛子之心,誰人無之,則有養無教,父母之過也。
剛好有姊來家,見倪對於兒子,溺愛過甚,乃勸曰:「為人母者,當教子使其成器,方謂賢母,像你愛子之情,未免太異於世人,似此不教,一任無知胡鬧,習尚驕傲,將來貽害終身。」
倪氏不服姊言,及以姊為外家人而干吾家事,遂下逐客之令,不容稱留。
傳宗在旁,見母與阿姨計較,知姊教母,以責己也,心甚不悅,更拿掃帚而助母逐姨出。
倪氏並不責子之過,反稱子之賢。傳宗因之習以為常,每每鄰兒爭鬥,勝則已,敗則必呼母出頭。倪亦每聽兒言,而與人爭較,使人畏之如虎。
某日,老師責其荒疏學業,傳宗歸家哭訴其母,倪氏不甘子之受責,立刻來到學堂與師爭論。
師說:「玉不琢不成器,在家由你管束,在學須遵吾教訓。」
倪氏竟向師大罵說:「我不浪費金錢請你酷待我兒子。」甚至於想動手毆打老師。
老師不堪侮辱,告諸鄉長。鄉長說:「虎兒難教,虎母難犯。」老師無奈,令其退學。
倪更肆罵一場,謂吾能生子,豈不能教,希罕你這老頭兒教之。
由此,傳宗輟學,一味荒嬉,長大成人,兇頑更極,只有母名,目無母尊,有拂其意,便揮拳毆母,倪氏反畏子若父,任其橫行,遊手好閒,賭博非為,無惡不作,家有薄產,盡被揮霍一空。
倪氏遭此痛苦,方悟惜日不聽姊教,以致今日朽木難雕,乃將所存壽衣首飾,私寄姊家,傳宗知之,迫母取回,以當賭債。
倪不肯答應,兒竟持刀欲殺,母因逃避姊家,路過關帝廟前,見其子追迫已近,急躲廟內香案之下。
傳宗見母逃入廟內,亦隨後追入,忽見聖帝座右周將軍神像,舉起手中之青龍揠月刀,將逆子之頭,砍落地上,廟祝大驚。
倪告其始末。猶見周將軍,怒目捲鬚,威武赫然,遠近聞知神誅逆子,皆來參拜,數十日絡繹不絕,有不孝父母者,無不恐懼叩首懺悔,甚至於不敢仰視威儀者,從此香火鼎盛。
後倪氏寄食姊家,孑然一身,老死外家,無兒送終,皆由其溺愛不明,教訓不嚴所致也。
諺云:養子不教如養豬,女不教如養驢,此語誠不謬也。
《警明因果例證》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只因家教嚴,明白善惡根」,家教之嚴謹與鬆散,攸關子弟在外的舉止善惡,與讓世人之觀感好壞的程度,家庭教育能夠嚴謹,則子弟必定可以清楚的明白,何種事情可為之,曉得什麼事情是能做的,不該做的必不輕易碰觸。
嚴明之家庭教育,並不是長輩們任意的苛責晚輩,亦非矯枉過正的刻意使子女失去自我思考空間,以及消失自我希望之生活模式。
所謂的「嚴」,乃是有足夠的空間給子女或晚輩,但必須建立在道德與倫理的範圍內,令子女們在規範內,可以自我盡情的去表現,依自身所欲求之生活模式進行,及用自己的方式與人溝通,這樣才能令子女們有成長空間。
所謂:「明」,便是清楚明白的讓子女們知道人生真諦,為人處事之態度與精神,皆與道德倫理有極大的關鍵性。在家中有家庭倫理,亦即面對父母長輩之前,顏色要恭謹、誠敬、承孝、順親意。面對兄弟姊妹手足間要相親相愛,長幼有序,為人弟弟妹妹晚輩的,不可對待兄姊長上無禮,為人兄姊的,對待弟弟妹妹要疼惜惜愛才好,由家庭教育,使子女對待他人要有恭敬心及禮貌。若能如此修養,當子女步出社會時,進入職場謀求工作,屆時尚有職場倫理,面對主管的指導,要認真學習並虛心請教,對待同事,更該互相合作以增長友誼,不可自我高傲,導致與同事產生摩擦,亦不可目無尊長,對於主管的教導毫不聽從,做事皆自作主張,那麼容易在職場上被人排擠,錯不在他人,完全是自己太過孤僻,不能合群所導致。
此外,若是一個人的價值觀錯誤,那麼必定敵不過貪慾的侵襲,貪婪的眾生,為了早日達到自己的私慾,任何敗壞善良風俗的事情都做得出來,一個人若是傷風敗俗的事情都做得出來,那麼道德將被拋諸腦後,一切惡劣事情必定逐步展開,如此將使父母蒙受來自於社會各層面,極大批評之羞辱言論也。
是故,家庭教育之重點在使子女們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做人的價值雖置身於貧賤之列,亦不能違背其對道德之心志,縱使置身在富貴中,亦不能浸淫於錢財之糜爛而輕易的憑藉財大氣粗以損他人之尊嚴。自我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建立在有高尚之人文素養的身上,無論富貴貧窮,都能善盡操守,安貧樂道以及慈悲喜捨的大無畏精神,深深明白縱使窮也要窮得有骨氣,寧願餓死也不違犯倫理綱常。富裕中要帶有正義感,不可目空一切,更不可欺貧,愛慕虛榮,要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精神,則能奉善修行,逢惡止斷也。
寶德雜誌138-述論:只因家教嚴‧明白善惡根
迨至八歲,入學讀書,炫其所能,掩其所劣,衣以麗都,食以甘肥。然愛子之心,誰人無之,則有養無教,父母之過也。
剛好有姊來家,見倪對於兒子,溺愛過甚,乃勸曰:「為人母者,當教子使其成器,方謂賢母,像你愛子之情,未免太異於世人,似此不教,一任無知胡鬧,習尚驕傲,將來貽害終身。」
倪氏不服姊言,及以姊為外家人而干吾家事,遂下逐客之令,不容稱留。
傳宗在旁,見母與阿姨計較,知姊教母,以責己也,心甚不悅,更拿掃帚而助母逐姨出。
倪氏並不責子之過,反稱子之賢。傳宗因之習以為常,每每鄰兒爭鬥,勝則已,敗則必呼母出頭。倪亦每聽兒言,而與人爭較,使人畏之如虎。
某日,老師責其荒疏學業,傳宗歸家哭訴其母,倪氏不甘子之受責,立刻來到學堂與師爭論。
師說:「玉不琢不成器,在家由你管束,在學須遵吾教訓。」
倪氏竟向師大罵說:「我不浪費金錢請你酷待我兒子。」甚至於想動手毆打老師。
老師不堪侮辱,告諸鄉長。鄉長說:「虎兒難教,虎母難犯。」老師無奈,令其退學。
倪更肆罵一場,謂吾能生子,豈不能教,希罕你這老頭兒教之。
由此,傳宗輟學,一味荒嬉,長大成人,兇頑更極,只有母名,目無母尊,有拂其意,便揮拳毆母,倪氏反畏子若父,任其橫行,遊手好閒,賭博非為,無惡不作,家有薄產,盡被揮霍一空。
倪氏遭此痛苦,方悟惜日不聽姊教,以致今日朽木難雕,乃將所存壽衣首飾,私寄姊家,傳宗知之,迫母取回,以當賭債。
倪不肯答應,兒竟持刀欲殺,母因逃避姊家,路過關帝廟前,見其子追迫已近,急躲廟內香案之下。
傳宗見母逃入廟內,亦隨後追入,忽見聖帝座右周將軍神像,舉起手中之青龍揠月刀,將逆子之頭,砍落地上,廟祝大驚。
倪告其始末。猶見周將軍,怒目捲鬚,威武赫然,遠近聞知神誅逆子,皆來參拜,數十日絡繹不絕,有不孝父母者,無不恐懼叩首懺悔,甚至於不敢仰視威儀者,從此香火鼎盛。
後倪氏寄食姊家,孑然一身,老死外家,無兒送終,皆由其溺愛不明,教訓不嚴所致也。
諺云:養子不教如養豬,女不教如養驢,此語誠不謬也。
《警明因果例證》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只因家教嚴,明白善惡根」,家教之嚴謹與鬆散,攸關子弟在外的舉止善惡,與讓世人之觀感好壞的程度,家庭教育能夠嚴謹,則子弟必定可以清楚的明白,何種事情可為之,曉得什麼事情是能做的,不該做的必不輕易碰觸。
嚴明之家庭教育,並不是長輩們任意的苛責晚輩,亦非矯枉過正的刻意使子女失去自我思考空間,以及消失自我希望之生活模式。
所謂的「嚴」,乃是有足夠的空間給子女或晚輩,但必須建立在道德與倫理的範圍內,令子女們在規範內,可以自我盡情的去表現,依自身所欲求之生活模式進行,及用自己的方式與人溝通,這樣才能令子女們有成長空間。
所謂:「明」,便是清楚明白的讓子女們知道人生真諦,為人處事之態度與精神,皆與道德倫理有極大的關鍵性。在家中有家庭倫理,亦即面對父母長輩之前,顏色要恭謹、誠敬、承孝、順親意。面對兄弟姊妹手足間要相親相愛,長幼有序,為人弟弟妹妹晚輩的,不可對待兄姊長上無禮,為人兄姊的,對待弟弟妹妹要疼惜惜愛才好,由家庭教育,使子女對待他人要有恭敬心及禮貌。若能如此修養,當子女步出社會時,進入職場謀求工作,屆時尚有職場倫理,面對主管的指導,要認真學習並虛心請教,對待同事,更該互相合作以增長友誼,不可自我高傲,導致與同事產生摩擦,亦不可目無尊長,對於主管的教導毫不聽從,做事皆自作主張,那麼容易在職場上被人排擠,錯不在他人,完全是自己太過孤僻,不能合群所導致。
此外,若是一個人的價值觀錯誤,那麼必定敵不過貪慾的侵襲,貪婪的眾生,為了早日達到自己的私慾,任何敗壞善良風俗的事情都做得出來,一個人若是傷風敗俗的事情都做得出來,那麼道德將被拋諸腦後,一切惡劣事情必定逐步展開,如此將使父母蒙受來自於社會各層面,極大批評之羞辱言論也。
是故,家庭教育之重點在使子女們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做人的價值雖置身於貧賤之列,亦不能違背其對道德之心志,縱使置身在富貴中,亦不能浸淫於錢財之糜爛而輕易的憑藉財大氣粗以損他人之尊嚴。自我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建立在有高尚之人文素養的身上,無論富貴貧窮,都能善盡操守,安貧樂道以及慈悲喜捨的大無畏精神,深深明白縱使窮也要窮得有骨氣,寧願餓死也不違犯倫理綱常。富裕中要帶有正義感,不可目空一切,更不可欺貧,愛慕虛榮,要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精神,則能奉善修行,逢惡止斷也。
寶德雜誌138-述論:只因家教嚴‧明白善惡根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從睡覺到坐禪
蓮生/文
我有一位弟子,叫「蓮花樹英」,他有一句口頭禪,他常說:
「睡覺真好!」
「為什麼睡覺真好?」
他答:
「一睡覺什麼全忘了。」
我自己也覺得,「睡覺」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人生有一半是在「睡覺」,睡的深,睡的好,睡的甜,對身體有益。
「睡覺」是大學問,現代的醫學,亦有「睡眠學」呢!
有精神醫師,對我說:
「街上走的十個人,有三個睡眠有障礙!」
(三分之一)
可見醫師專門治「失眠」,是大行業。醫師又說:「失眠藥,是最暢銷的藥物之一。」
我有幾個問題大家:
一、「你是如何進入睡眠的?」
二、「你在睡眠中知道自己在睡眠嗎?」
三、「夢為何出現?」
四、「你又是如何醒的?」
這四個問題很平常,但,一般人仍然是迷迷糊糊的。
如何睡?自然睡。
知是在睡嗎?不知。
夢的出現?不知。
如何醒?自然。
專門研究睡眠的人,也許可以答的出來,但,大半的人,仍然莫名其妙。
現在,更深的問題來了──
「如何進入禪定?」
「在禪定中知正在禪定否?」
「禪定之見是何見?」
「如何出禪定?」
禪宗初祖的達摩祖師,他面壁坐禪達九年之久,他對禪定最有研究了。
達摩的四傳弟子「道信大師」,他跟隨僧璨十年,後來在湖北「破頭山」坐禪三十多年,「道信大師」可算是坐禪大師了。
道信說:
「如果想要心定,
坐時,要知坐是心。
起妄念時,
是知有心。」
我實實在在告訴大家:
「禪定」和「深眠」是不同的,禪定是在睡與醒之間。
如果找不到心的時候,你就進入禪定了。
在禪定中如果知道是禪定,那仍然有心,在禪定是不知道是禪定的。
(完全無心)
禪定之見,與夢之見不同,見之無心是禪,見之有心是夢。
如何出禪定?
四禪至三禪至二禪至初禪至出定。
實無明確的界限。
聖弟子可知:
「坐是心,身心脫落,即是禪。」
我在四禪八定中,沐浴清淨呢!
盧勝彥文集194冊《夢幻的隨想》從睡覺到坐禪
我有一位弟子,叫「蓮花樹英」,他有一句口頭禪,他常說:
「睡覺真好!」
「為什麼睡覺真好?」
他答:
「一睡覺什麼全忘了。」
我自己也覺得,「睡覺」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人生有一半是在「睡覺」,睡的深,睡的好,睡的甜,對身體有益。
「睡覺」是大學問,現代的醫學,亦有「睡眠學」呢!
有精神醫師,對我說:
「街上走的十個人,有三個睡眠有障礙!」
(三分之一)
可見醫師專門治「失眠」,是大行業。醫師又說:「失眠藥,是最暢銷的藥物之一。」
我有幾個問題大家:
一、「你是如何進入睡眠的?」
二、「你在睡眠中知道自己在睡眠嗎?」
三、「夢為何出現?」
四、「你又是如何醒的?」
這四個問題很平常,但,一般人仍然是迷迷糊糊的。
如何睡?自然睡。
知是在睡嗎?不知。
夢的出現?不知。
如何醒?自然。
專門研究睡眠的人,也許可以答的出來,但,大半的人,仍然莫名其妙。
現在,更深的問題來了──
「如何進入禪定?」
「在禪定中知正在禪定否?」
「禪定之見是何見?」
「如何出禪定?」
禪宗初祖的達摩祖師,他面壁坐禪達九年之久,他對禪定最有研究了。
達摩的四傳弟子「道信大師」,他跟隨僧璨十年,後來在湖北「破頭山」坐禪三十多年,「道信大師」可算是坐禪大師了。
道信說:
「如果想要心定,
坐時,要知坐是心。
起妄念時,
是知有心。」
我實實在在告訴大家:
「禪定」和「深眠」是不同的,禪定是在睡與醒之間。
如果找不到心的時候,你就進入禪定了。
在禪定中如果知道是禪定,那仍然有心,在禪定是不知道是禪定的。
(完全無心)
禪定之見,與夢之見不同,見之無心是禪,見之有心是夢。
如何出禪定?
四禪至三禪至二禪至初禪至出定。
實無明確的界限。
聖弟子可知:
「坐是心,身心脫落,即是禪。」
我在四禪八定中,沐浴清淨呢!
盧勝彥文集194冊《夢幻的隨想》從睡覺到坐禪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