祩宏禪師三十二歲,投西山無門性天禪師落發,並于昭慶無塵玉禪師座下受具足戒。
不久,祩宏禪師便孤錫遊方,曾北遊五台,感得文殊菩薩放光,後入京師,參禮真圓遍融禪師及笑岩德寶禪師。
初禮德寶禪師於柳巷,祩宏禪師便請求開示修行法要。
德寶禪師道:「你三千裡外求我開示,可我有什麼開示你呢?」
祩宏禪師一下子愣住了當場,心中一片空白--他沒想到,德寶禪師會這樣說!然而,正是這當頭一棒,截斷了他向外馳求的心思,使得他心中空空靈靈,恍恍惚惚,繼而若有所悟。
但是,這種悟,不徹,不爽,猶如隔著窗紗看佳人,透過雲霧望明月,朦朦朧朧,模模糊糊,美則美矣,妙則妙也,卻不真切。
一日,祩宏禪師途經山東東昌府的時候,聽到譙樓鼓聲響起,「咚」的一聲,忽覺身心脫落,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裡外遇可奇。
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
※ ※ ※
修煉之士最重要者,乃是明悟心性,而由心意用功夫也。心者,生於心,唯有心中求之、尋之、悟之、了之,方能明其心,而見其性也。
若是由心外而探求、追究,而欲明心見性者,則無量劫以後,仍不能見其心性,以明悟之,了成之。所以佛曰:「佛向性中作,莫向心外求。」修道之人能找到自我之心,而憑此一心用功夫,則大道可成,若離此心,而錯用功夫,則誤入歧途,而走火入魔矣。
心即由心生,千千萬萬之心中,由何處去找尋一顆真心耶?一切之心皆是幻心,假心,若見心而心中無心,則心見真性道心,此心從來如如不動其所用者,無為而無所不為,乃是仙心,佛心,聖心,歸一而言之,名為道心。
了道秘要-第三品 明心性
美國一個小鎮上發生了一起銀行搶劫案,搶劫犯沒能搶到錢,卻被保安困在銀行裏,他抓住一個五歲的小男孩,要求警方準備五十萬美金和一輛車,否則開槍殺人。
談判專家尼爾森趕到了,談判未果後,他只好儘量拖延時間,讓狙擊手各就各位。
眼看綁匪就要撕票,狙擊手扣動扳機,綁匪應聲倒地,小男孩頓時給濺了一身血,嚇得號啕大哭。尼爾森趕緊抱起小男孩。
此刻,外面的媒體蜂擁而至,卻聽尼爾森高呼一聲:「演習到此結束!」小男孩這才止住哭,問媽媽是不是真的。
媽媽含著淚點頭說是,一邊的員警也上來安慰小男孩,說他表現得非常好,應該獲得獎章。
第二天,鎮上的媒體集體失聲,對搶劫案隻字不提,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地選擇保護小男孩的幼小心靈。
多年後,一個中年人找到了尼爾森,提起這件事,問他當初怎麼會喊出這樣一句話。
尼爾森笑說:「槍響的時候,我在想,這孩子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這件事留下的心理陰影,但當我走近他的瞬間,上帝給了我一個啟示,讓我說出了『演習結束』這句話。」
這時,來人緊緊擁抱著老尼爾森,半天才開口說:「我整整被瞞了三十年,前不久,媽媽才告訴我真相。謝謝,謝謝尼爾森叔叔,是你讓我擁有了一個健康的人生。」
尼爾森眨了眨眼,笑著說:「你不用謝我,如果要謝,就謝那次欺騙過你的所有人吧!」
蓮生/文
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佛陀教導弟子時,經常提起「行禪」的重要。「坐禪」重要,「行禪」亦然重要。
著衣,持缽,偏袒右肩,舉步端莊,在這種高尚的狀態之中,心依止著禪法,法依止著心,心就是法,法就是心,那就是法和心合一的情況。在行禪之中,沒有二元性,沒有世俗的干擾,沒有時間、空間或諸蘊,甚至忘了世間凡情的快樂和痛苦,心念全在行禪的狀態之中。
那麼世間的「變化」,「遷流」都無法進入行者心中去干擾,如此行禪,會走入「純淨」的境界之中。
佛陀認為「行禪」益處甚多:
一、行禪比坐禪更有耐心。一般人坐久較無耐性,但步行禪定會較有耐性。
二、行禪比坐禪較不疲困而睡著。
三、步行禪定,全身都在動,氣血流暢,身體更健康。
四、步行禪定,對腸胃好。
五、步行禪定獲得了行「長距離」的定力。
大家想一想,佛陀當初從「菩提迦耶」,步行到「鹿野苑」去度化五比丘,這段距離有多長?佛陀是步行去的,這是多麼大的定力,如果沒有行禪的功夫,何人能辦得到?
行禪時:
每一個步伐都要了了分明。
走去、走回隨時保持覺性的專注。
專注於自己的腳,及前面的路。
在「行禪三昧」之中,心意已經成為絕對純淨時,那時解脫能力就生了出來,超越言語描述的能力,超越時間和空間,是安寧和大樂的。
盧勝彥文集156《清風小語》行禪的重要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詩曰:言行之過慎思惟,風吹塵埃落心田;
纖毫不見難拂拭,澄淨明鏡惹災愆。
聖示: 娘見諸兒女常胡言亂語,說話、做事很少縝密的思慮,不經大腦就衝口說話,不經考慮就衝動行事,「忍耐不說」、「忍耐不做」似乎要諸兒女的命。娘今夜便以「心鏡塵埃」為題,與諸兒女共同參研之。
「心鏡塵埃」
每天灰塵掉落桌面、地板,若沒有一定的量很難察覺。有人每天皆要清潔環境,將桌面、地板擦拭乾淨;有些人則將灰塵累積一段時間再大掃除,乍看之下,沒有孰對孰錯,和那些對髒亂、塵垢不知不覺的人來說,諸兒女一定覺得前二者已經很好了。
對修行的諸兒女來說,這三者皆代表不同的修行方式。第一種,對塵垢不聞不問者,享現世福報,不了解因果業力造作之影響。修現世之福,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縱使命終,也無法了解一生的命運與靈性的提升。
第二種,定期掃除塵垢者。知道行善可貴,固定行善布施,了解造業之可怕,享受現世之福報,期望來生過得更順遂。
第三種,每天覺察塵垢,勤加拂拭,不許染污心田。這樣天天省視自己造作的業因與業果,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有錯立刻修正,有功也不沾沾自喜。改正自己、造福人群堪為聖賢,為他人之表率。
古時,有一儒生走過一處牛棚,見牛主人正在鞭苔老牛,儒生見了不忍,便請牛主人手下留情,牛主人抱怨老牛工作不力,載貨拖拖拉拉,故意不配合。
儒生見老牛身體瘦弱,沒有肌肉,一定拖負不了重物,便花錢買下老牛,家裡幾分薄田,就交由老牛去犁,犁快犁慢也不苛求。老牛感念其恩德,便努力耕田載物,過了十年辛苦的生活,含淚感恩儒生,安詳命終。
有一次,儒生見市集有賣菜的菜販為搶顧客而吵架,大家紛紛圍觀,你一言我一句,沒認真勸架,反而敲邊鼓說風涼話。儒生見到這種情況,便向附近賣鑼的小販借了一面小鑼,唱起哥,學起京劇的角色,唱得荒腔走板,博眾人一笑。
大家因好奇儒生在幹啥事,便圍攏過來,當儒生見大家圍過來,便想了一些頗富哲理的謎猜,給眾人當場猜謎,還自掏腰包買了一些水梨當奬品。
經過儒生的機智巧思,市集一片歡樂祥和,大家也妄記吵架的喧嘩,度過快樂的時光。
娘以上述實例勸喻諸兒女,當學習儒生之慈悲、樂觀與機智化解眾生之昏沈與悲苦,善巧利用各種方法行度化他人之功。若非儒生領悟聖賢之道,在於修己度人,否則絕對無法看破、放下自己,隨時準備救助眾生,隨機度化。
望諸兒女勤於擦拭自己之惡-「惡心,惡言、惡行、惡性」,隨時保持澄淨明亮的心思,才能看破世間虛妄,為眾生放下執著。可,娘回。
本當主席法主聖君 登台
聖示: 母娘今夜之慈訓看似簡單,行之卻需細膩善巧。尤其本堂鸞下生更應謹記 母娘之訓示,在自己的言行上多下工夫,精進省思,見眾生有難、有迷惘時,要以智慧善巧救度,莫因衝動、無知造下不可饒怨之惡業,望諸賢生暨眾善信大德思而行之。可,吾退。
全真月刊133期
澤庵宗彭禪師是日本江戶初期臨濟宗大德寺派的高僧,精通詩歌、俳句、茶道,為東海寺之開山祖師。
某天,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幅裸體的仕女畫,故意請澤庵宗彭禪師在畫上題詞。商人想,澤庵宗彭禪師一定會很尷尬的推辭。
沒想到澤庵宗彭禪師不但沒有拒絕,還一面著欣賞著畫中的美女,一面讚嘆說:「多麼好的一幅畫啊!」
禪師隨即在畫上題字:「佛賣法,祖師賣佛,末世之僧賣祖師;有女賣色身,消眾生煩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柳綠花紅,夜夜明月照清池,心不留亦影不留。」
原本是想看禪師笑話的商人,看到澤庵宗彭禪師如此心胸坦蕩,磊落自在,反而慚愧不已。
「境緣無美醜,美醜從心起,心若無美醜,妄情從何起?」
※ ※ ※
俗世多磨,萬劍針山齊試世人心靈;且色境慾邪無時不用其極,迷障人眼、人心。愚者見相執著,隨其境沈迷淪落;智者見觀不受繫縛,明其相如夢幻泡影,安心靈而撫性。
禪,乃是對外境無執著,不使外境擾亂於清淨之心,遇一切境事能保持自心不亂,謂之「真禪」。以自性智慧去破除一切有無之虛妄,便可湛然自寂,達到心中無一物之境界,大般若經云:「見相非相,便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