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行善不為人知

  隋朝人李士謙,從小父親就過世了,李士謙事奉母親非常的孝順。


  他十二歲的時候,就被魏廣平王重用,擔任開府參軍的職位,家庭也逐漸的富有,他就拿出幾千石的粟米,借給鄉人。


  若是碰到荒年欠收的時候,他就召集了欠他糧米的鄉人,當場就把借據燒掉,並且對他們說:「你們欠我的已經還完了,沒欠了啊!」


  第二年的春天,他又拿出種子,分給貧窮的農人去耕種,因此而救活了許多人;若是死了的人,他就會出錢幫助埋葬死者。


  有人就歌頌李士謙在積陰德,李士謙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能夠聽到能夠知道,別人是無法聽到知道的啊!現在你已經知道了,那還叫什麼陰德呢?」


  有一天李士謙夢到一位穿著紫色衣服的天神告訴他說:「上帝嘉許你積了許多的陰德,要使你後代的子孫昌盛無比啊!」


※ ※ ※


  善者,德也。故德有陽德與陰德之分,陽德者,行善宗旨正確,但有其名讓人知之者謂之。陰德者,乃行善不為人知,且不求他報,安然自在謂之,亦即是所謂之「陰騭」是也。兩者較之,雖均屬有功,但後者之福遠大於前者也。


  善惡之行,全在於內心,亦即是行善與做惡全在於人內心一念之間定之,行善則身心受樂,做惡則身心受其苦,此理不得不知。因行善者心情愉如,心無任何之罣礙,則身心血氣流暢,諸病疾不生,身心安樂;做惡者,心慌終日,無以停息,悶懷其心,氣血阻滯,病疾染身,除造業而外,身亦必苦也。


  所以善者福壽,惡者必削其壽祿,其理在此也。世人當確實明悟此理以行之!


皇母慈音第三輯-善正

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有一位黃姓的讀書人,千里迢迢的由福建馬不停蹄的趕路,想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這天他終於趕到京城附近的小村莊,天色已黑了,他找了一間客棧休息。當他把行李放好,便叫了一頓豐富的晚餐,想慰勞一下自己一路辛苦的趕路。


  正當他一人開懷大飲時,客棧外面,走來一個身著襤褸,精神憔悴的人,他正用羨慕的眼光,直瞪黃生,黃生看他可憐,便邀他一起吃喝。


  那人也不客氣坐下來,就大吃大喝把桌上的飯菜、美酒一掃而光,吃完後,就躺在地上,呼呼睡著了,黃生也沒有怨言,吃完後,就回去房間睡覺。


  到了半夜,黃生聽到有人叫他,說:


  「請您到客棧外頭,我有話跟你說。」黃生一看是晚上邀請他一起吃喝的客人,他正在猶豫不決,但那人一直催促,只好跟著出去。客棧外頭靜悄悄,明月高掛,遠處傳來幾聲的狗吠聲。


  那人說:「我並不是人,是陰間的官吏,承蒙您今天請我吃飯,我想報答您,請您準備筆墨和三張紙、三個信封。」


  黃生知道他是地府的人,開始時,心裡很害怕,但看他並沒有惡意,於是放下心來,回去房間拿出筆墨和三張紙、三個信封。


  那人從衣袋裡拿出一本書,書上所寫的文字,好像不是凡間的字,黃生自然看不懂。那人翻開書,查了又查,在紙上寫好字,把三張紙放入信封內,封好。又註明一、二、三的號數。那人把三封信交給黃生,再三忠告說:


  「您如果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就焚香禱告天地,再按次序將信封拆開,信封裡面有妙計可以幫忙您渡過難關,但如果您自己已想出解決的辦法,那就不用拆了。」


  那人說完,突然不見了。


  黃生愣了一下,就把信封收好,但不以為意。


  這件事之後,黃生來到京城,找了客棧,準備參加考試,但很不幸的,黃生突然病倒了,這一病就一個多月,因此無法參加考試,連付客棧的房租也成問題,他在京城又沒有親戚朋友可以幫助,每天餓著肚子。


  有一天,黃生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但實在餓得睡不著,難以忍受,突然間他想起那三封信,於是拿出房間的桌子當香案擺在客棧外面,焚香禱告天地。當黃生打開第一封信時,只見信紙上寫著:


  「可到菩提寺見該寺主持。」


  從客棧到菩提寺,相隔遙遠,少說也得走上一天,可是事到如今,已經沒有其他辦法了。只好向客棧主人借了一匹驢子,騎著往菩提寺走去。


  一路上,颳大風、下大雪,黃生拖著疲憊、饑餓的身體,快昏過去,僅存的希望就是能見到菩提寺的主持,於是他繼續走下去,好不容易,來到菩提寺。


  才一下驢子,寺裡走出一位老和尚,向他大吼,說:


  「你是誰?鬼鬼祟祟的,是不是到寺裡偷東西,給我滾吧!」


  黃生嚇得魂不附體,不斷發抖,連忙答道:


  「我是來京城考試的讀書人,走到貴寺,天已黑了,又颳風、下雪,能不能在貴寺住一個晚上?」


  老和尚這時臉上才綻開笑容,點點頭說:


  「原來是一個讀書人,剛才冒犯之處請多多包涵,因為最近寺裡常遭小偷,東西經常被竊,不得不提防。」


  說完,老和尚很親切的將黃生引進寺裡,黃生也拖著疲憊的身體,與老和尚進到寺裡休息,老和尚並吩咐準備晚餐。


  用完晚餐後,老和尚和黃生聊天起來,老和尚說:


  「聽施主的口音好像是福建人,有位叫黃有義的人,您是否認識?」


  黃生驚訝說:「我叫黃泉源,黃有義正是我的伯父,他早年到京城作生意,就如黃鶴般渺無訊息!」


  老和尚聽了,高興的說:


  「黃老先生曾經寄託老納五千兩後,就因病去世,老納年紀也大了,說不定哪天也要往西天去了。把銀子交給您,我也可以了一樁心事。」


  黃生拿了這些銀子,就蓋起高樓,買了車馬、僕人,又娶了嬌妻美妾,京城裡的人都知道有一個少年英俊的黃老爺。


  但是有錢,享受豪宅和山珍海味、美妾的黃生,還有一件遺憾的事,那就是沒有功名,當初來到京城就是想一榜成盟名,求得一官半職。但因自己生病,錯過考試的機會。他想起第二封信,或許可以幫個忙。於是又焚香禱告天地,打開信封一看,上面寫著:


  「七月五日到東門悅賓樓二樓的上座。」


  黃生於是七月五日到東門悅賓樓二樓的靠垂簾的上座。叫了一杯茶,喝起來,一會兒,只見幾位讀書人走上樓來,叫了一些酒菜,就說起話來。


  其中一個穿藍衣的年輕人說:


  「本來只要五百,現在非要一千不可,但對鄭兄,我算七百就好。」


  那位姓鄭的說:「七百雖然多些了,但為了進士的頭銜,我一定照付。」


  黃生聽了知道是買進士的交易,於是站起來,走到他們的面前,恭恭敬敬的拱手作揖說:


  「這是一百兩,給公子當見面禮,另一百兩,是給各位學長的酒菜錢,請不要拒絕。」


  這位穿藍衣服的年輕人,原來是當今朝庭進士主考官的兒子,他本性很貪,又奉父親的命令,負責充當白手套。


  黃生作風豪爽,出手大方,又很會奉承,使得這個公子更加高興。


  這年的進士考試,黃生又送上一千兩的白銀,在考試時,黃生受到主管的拔取,是意料之事。


  黃生自此仕途一帆風順,很受朝庭的重用,他又奉公守法,盡力為國家作事,沒有多久就升上河東節度使,黃生當節度使後,頗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這時候的黃生,真是春風得意,名利雙收。


  但是過了幾年之後,他生了一場嚴重的大病,每天躺在床上,延攬所有名醫,都沒辦法治好。沒有辦法之下,只有打開第三封信看看信上寫什麼?


  這天晚上,他焚香禱告天地,把信封打開,上面寫著:


  「散盡家財!」


  黃生看了,歎了一口氣說:


  「也罷!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我的死期已經到了,不過我這輩子享盡榮華富貴,眾人辛辛苦苦追求的名與利,我都輕易的得到,如果就這樣的死,也沒有什麼遺憾。」


  於是他把所有財產拿去鋪橋築路,普救眾生,散盡家產後,他心平氣和的等待死亡。


※ ※ ※


  世人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何差異呢?還不是空走世間又一回。天有定數,人有生命,留得這身軀何用乎?到終了,還不是一堆白骨,爭名得利,英明一世,何苦來哉?


  蒼生啊!用有限之臭皮囊,體天之忠,恤萬物之情,定能返本故鄉。勤勞一世,終也是雙手空空而已,此世之偉業和錢財,那一樣能帶走呢?空空來世,空空轉世,唯你行善積德,修身養性,方能逆己之命而達婆娑佛陀之境界。


明性傳真-述:生死有定,富貴在天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銅鐵刮臉小地獄

濟公活佛 降


詩曰:淫風遍佈實堪傷。罪惡滔天勝虎狼。

   寄語陽間貪色輩。改頭換面莫猖狂。


濟佛曰:世道崎嶇,修道者魔考重重,誰能一帆風順到西方?抱定信心,至死不渝,雖殉道而靈證極品,逢逆境更加努力,咬緊牙根,何怕魔風妖雨遍地,古聖云:「見怪不怪,怪自亡。」道路障礙阻塞,抽出慧劍斬斷亂絲,經過一番寒澈骨,必得梅花撲鼻香。今日遊冥準備起程,楊生提起精神。這條不平凡的道路能走到盡頭,才配稱「忍辱道漢」。


楊生曰:多謝恩師相勸,自知業重不修,難得脫離種種魔難,請恩師放心,我已坐穩蓮臺,隨師遊冥。……


濟佛曰:已到了,快下蓮臺,今日我們師徒參觀「銅鐵刮臉地獄」。


楊生曰:喔!前面獄官及將軍已出迎。叩見諸位仙官!我乃聖賢堂聖帝門生,今日由濟佛引導前來參觀貴獄,以登載「地獄遊記」勸化世人,使其知陰府各獄刑罰罪犯情形,請諸位仙官賜予方便。


獄官曰:那裏,太客氣了,勿跪,快起來,歡迎你及濟佛前來本獄,請隨我入獄參觀。


將軍曰:本獄是「銅鐵刮臉地獄」,刑罰世間不知廉恥、不愛面皮之人。請二位快進來。


楊生曰:獄前陰差牛頭馬面各押甚多罪魂,男女都有,年紀不一,個個垂頭喪氣,面色驚慌,先押在獄門旁邊辦理報到手續,後再陸續被押入獄內。


濟佛曰:不要多看,快隨獄官及將軍進入裏面參觀。


楊生曰:噯唷!慘叫聲音傳自牢囚內……各罪犯被綑綁在鐵柱,牛馬鬼卒正在施刑,用鐵刀或銅刀將人之臉皮刮下,好像屠宰場殺豬剝皮一樣,個個罪魂哀聲痛叫,只見血肉淋漓,每人只有哀叫,滿面模糊不清,皮被刮後,頭部呈現糊爛紅肉,狀甚殘忍。請問獄官,這些罪魂是犯何罪?為何被判來此獄受苦。


獄官曰:一言難盡,不如叫幾個出來,讓你問個清楚。


楊生曰:這樣最好,有案可證。


將軍曰:這位男魂快出來,將在世作何惡事,照實供出,給這位陽間善生聽之。


楊生曰:請問這位先生,為何墮落此獄?


罪魂曰:我在生因父母早死,缺少教育,被人僱傭,覺得辛苦,心想不如改行做乞丐,每戶如能討到一元,一日伸手去討一百戶,就可過活,免本錢,又輕鬆。


可是我身體粗壯,惟恐主人不施捨,所以先節食二個月,每日只吃粥及飲水,果然身體轉弱,再將面塗泥沙,身穿破衣,假裝跛腳,四處挨戶向人乞憐要錢,逢人便說自己苦境,家中無人,腳又殘廢,許多人看我很可憐,紛紛捨財,因此一個月所得也有四五千元。


回到家裏,暗自高興,輕易得財,晚上便換上新衣,到街上大吃大喝或進入風化區尋歡,並常往酒家買醉淫樂。後來心想要發財,須向主人索取更多錢財,如給我一元、三元均不要,最少要十元,所以也常被較吝嗇主人臭罵,或不理睬。死後被冥王判入此獄受刑,刮臉刑罰非常痛苦,後悔已經遲了!


獄官曰:孽畜!論起此人,前世不修,生在不幸家庭,不思年青力壯好好工作謀生,卻假裝殘廢,厚顏求乞。凡有血氣者,非至山窮水盡,誰願拋頭露面伸手乞討?不但如此,還將乞來金錢花費在酒色場中,大逆不道,生既不愛臉皮,死後讓他無臉見人,受刮皮刑罰,希世人警惕之。快入獄內!我再叫一魂出來,楊善生可以再發問。


楊生曰:多謝將軍。請問這位先生,我看你只有三十餘歲,為何未老先死?又被判入此獄受罰?


罪魂曰:說來慚愧,小人上辱祖先,我在十七、八歲,讀高中時,朋友相約,常至公園遊玩,見有少女便趨前調戲,或出言下流,時常被女性臭罵「青仔叢」,或是「沒有受教育、不要臉」,但我被罵心中卻更加快樂。也時常在暗路,趁機挑戲女郎,或從背後突然擁抱過路女性,或騎車從旁伸出綠山之爪,偷襲婦女身體,並曾強姦一位少女。雖然生前從未被人送警法辦,但有一次騎車重施故技,伸手不規矩時,被該位女性大叫,我一時慌張,車子跌下水溝而死亡,冥王大怒,言我惡性不改,故折壽十年,後判我入此獄受苦。至今已有五年多,尚有十三年才能出獄,另有其他過錯,將交他殿審判,實太可憐。請這位善人代我向冥王求赦一二吧!


獄官曰:不要多言,誰叫你生前浪漫不節,不知禮義廉恥為何物,萬惡淫為首,罪有應得,白受教育,辱及尊親,生既不愛面子,死後當受此報應,至於強姦之罪,刑滿後當再交他殿嚴辦。將軍!快將此魂押入。


將軍曰:遵命!


濟佛曰:因時刻不早,我們師徒準備回堂,楊生走吧!


獄官曰:失儀之處,請濟佛及楊善生原諒。


楊生曰:豈敢!多謝獄官及將軍之幫助,完成著書任務,向二位辭駕了。


濟佛曰:快上蓮臺。


楊生曰:我已坐穩,恩師可以回堂了。……


濟佛曰:聖賢堂已到,楊生下蓮臺,魂魄投體。


地獄遊記目錄-第十七回 遊銅鐵刮臉小地獄

2016年6月1日 星期三

不動心

蓮生/文


  在佛法中,有「九種煩惱」的說法:


  一、貪愛。二、瞋恚。三、愚痴。四、驕慢。五、疑念。六、邪見。七、見取見。八、慳惜。九、嫉妒。


  在佛法中,又有所謂的「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坦白說,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眾生的心,不只眾生的心,連行者的心也難免受影響。


  除此之外,又有當代人說:


  「聖賢多寂寞!」


  「曲高和寡。」


  「生為無聊,死了可惜!」


  一個修行人,要修到八種法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淨」、「虛空」、「不動」、「極樂」。這實在太困難了,太困難了也。


  今人──


  見利忘義。貪名貪利不滿足。


  見衰則無情。親朋四散,落井下石。


  見毀則心傷。


  見讚譽稱許高興異常,錦上添花。


  見譏則苦。


  苦則哀叫痛哉。


  樂則欣喜欲狂。


  今之世人,所「愛」所「憎」,喜怒哀樂,最是搧動人心。世上又有誰,真正修到「不動心」?


  我讀《楞嚴經》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其中,觀大觀小。」


  又曰:「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偏能含受,十方國土。」


  由《楞嚴經》中得知,人都是糊裡糊塗的,以為物質就是一切,以致於迷失在煩惱、八風、喜怒哀樂之中,隨著外緣、外境而轉化,成為物己的奴隸了。


  要修「不動心」,就要看出「無得無失」,要真正心無罣礙,才能夠「八風吹不動」,真心是永遠不受動搖的。


盧勝彥文集164冊《一日一小語》不動心

謙卑低下,志節高遠

本道院副院尊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老子‧道德經》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意思是說江海之能夠成為河流百川所匯集之地,因為它本身就處於低下的位置,所以才能夠容納百川,而成為百川之王。


   《老子》提倡:「處下、不爭」,認為統治者能夠有謙卑低下的態度,無論是對自己的自我要求,或是對百姓的統治,還是對國家、人民的利益,都是非常有益的。事實上,這也是我們做人處事的常勝之道。


菩薩:一棵合抱的大樹,它的成長,是從一粒細小的種子開始萌芽而成長起來的;一座九層的高臺,是由一筐筐的泥土所堆積而成;千里的行程,是累積一步步走出來的。


   根據此理,諸子應當學習從別人的錯誤中發現自己的責任,這是人與人彼此互動最好的方法。從包容別人,更進一步造就別人,這就是所謂:「百川之王的風範」。


   是以,學習寬宏大量,那麼所有的美妙將含笑而降。


陳生:謝謝菩薩恩慈悲指點!


   東漢末年傑出的文人陳蕃,聲望很高。在當時士大夫中屬於名流,他說的話是當時世人的行為準則,他的行為更是當時士人效法的榜樣。


   陳蕃看到天下戰爭不息、生靈塗炭,慨然而有匡正天下的志向。他的人氣很旺,鄉親父老對他期望很高,他自己也十分自負;因此,他逃避種種瑣事,任何小事都不屑動手,搞得家裡塵土飛揚,家具和天花板間到處都是蜘蛛網,真是又髒又亂。


   有個書生對他十分崇拜,慕名造訪,一走進他家的大門口,看到這種亂糟糟的情形,覺得非常奇怪,於是便問:「先生為什麼不把家裡清掃乾淨?」


   陳蕃卻慷慨激昂地說道:「大丈夫應當為國家盡一分心力,進而清掃天下,哪裡只顧自己而浪費時間清掃家室?」


   書生卻不以為然地說:「你連自己家裡巴掌大的地方也都清掃不了,怎麼有能力去清掃天下的紛亂?」


菩薩:書生確實說的好。諸子且記,任何事要從小事、細微處做起,才能成就大事,因為這是自然發展的規律。


   陳蕃的錯誤不在志存高遠,而是錯在不重視從小事做起、不明白大做於細的道理。做為一個現代人,只有既存遠大志向,又能務實地一步一腳印,才能不斷成就自己的事業。知否!


   可。停筆。 吾退!


陳生:學生明白。謝謝菩薩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節操養正氣-第十章 謙卑低下‧志節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