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年輕、漂亮的蝴蝶,不同於同伴隨處飛舞,享受快樂,卻像一名哲人般,總是思考著一個問題:
生命實在短暫,生命的價值究竟是什麼?我該追求些什麼?
苦思不解,蝴蝶決定去拜訪一位得道的禪師。
蝴蝶飛到一個山谷中的一座古廟,看到禪師,迫不急待的問說:
生命短暫,我們應該追求什麼當作生命目標?
禪師回答:
生命本來是清淨、自由和快樂的。如果特意追求些什麼,等於讓生命拷上枷鎖,成了機器上的齒輪,失去自我!
我們人類都是帶著枷鎖的生命。
但是他們卻是混然不知自己被牢綁著,而歡歡喜喜相互糾結,直到生命終了!
其實蝴蝶家族很幸福,生命雖短暫,卻活得無奎礙。
看似沒有家,卻到處可為家。你們每天活在歡舞的氣氛中,遠離痛苦……
蝴蝶沒有聽懂。
這時有一隻貓經過,看到蝴蝶,飛撲過來想要抓他。
蝴蝶從爪縫間閃過,貓轉身再向他撲來,他又一次靈巧的躲過……
看似柔弱的蝴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前忽後,
敏捷又優美的翻飛躲閃著,最後這隻貓用盡力氣,失望又生氣的離開了。
蝴蝶停在茶桌上,他一點都不累,喜滋滋的笑著那隻氣喘噓噓的貓!
這時禪師問蝴蝶:
剛才你在專心閃躲那隻貓時,你在想什麼?
蝴蝶說:
哦,我什麼也沒有想。
禪師說道:
讓你能夠戰勝挑戰與威脅的秘訣就是「什麼也沒有想」!
這隻迷失的蝴蝶忽然明白了!就在這一刻他回到了源頭,回到了內在的家。
人生的價值如何判斷?坐擁豪宅、名牌房車、崇高的社會地位?
然而命運都會滿足每一個人所追求無窮盡的慾望嗎?
即使一個人所設定的目標理想都達成了,最後他還是會覺得空虛。
秦始皇做了統一中國的皇帝,他仍不滿足,還希望能夠長生不老……
人實在很難滿足自己,皆是因為追求的東西太多,想要得到的永遠都不夠!
※ ※ ※
觀世之人一生皆在追求幸福快樂,但常常所聽所聞卻多是無止境的煩惱痛苦,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快樂,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快樂呢?
世人不論有錢沒錢、有權沒權,都一樣深受煩惱痛苦之害,因現今之人為名為利,日日奔波忙碌,若謀財不多,爭權不利,即煩惱痛苦。縱使財裕亨通,權勢大展了,也一樣眉鎖印堂,甚至煩惱更大。本來一個人成家、立業、生子、安居,就是為了幸福快樂,但是為什麼五子登科了,心中依然不覺得有得到快樂與幸福呢?其原因就是「貪著」、「貪戀」之關,對世間的貪著與貪戀乃是六道輪迴之根,也是一切煩惱、痛苦的來源。
世人可以擁有世間的福報,但是不可以有貪著,不可以有貪戀,有貪著、貪戀就有輪迴,有輪迴就要感受痛苦,可惜世人終其一生都沒有明白。其實,執著、煩惱是多餘的,因為不執著、不煩惱,一樣可以生活,可以工作,而且會生活得更幸福,工作會更圓滿,此乃福德圓滿、智慧圓滿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快樂的活法。
故當一個人不「貪著」、不「執念」,擁有一顆自由的心,祥和、寧靜、自在、無住而住時,就可享有真正的快樂幸福也。
因緣與果報-第八章
凡夫俗子,身居五濁惡世之紅塵裏,行事常有事倍功半之慨嘆,並且世人常有空懷一身技能,辛勤善盡崗位職能,反而遠遠不如別人的一句話來得受用,所謂:「做到流汗,被人嫌到流涎。」
眾生經常有遇到本身非常恪盡職守,卻有無端流言及不利事件,造成其身不利之事件層出不窮,甚至有對待他人和善且諸事坦然告知,卻反倒被他人憑此造謠生事。乃至工作、感情及種種人生旅程中,原本應該平順無波阻,怎知「空穴竟來風」,使我人平白無故蒙受莫名之冤。有時原本已談妥之業務,卻因某些人之破壞,讓業務從中幻滅,凡此種種,俱皆過去生中造種種惡因及結種種惡緣,以致形成如今之小人當道。
在二十年前,於台中地區有位陳某,生性忠厚老實,但是無論其工作再如何認真,卻總是有人會對其不愉悅,並常無端辱罵並且藉種種細故找陳某麻煩,此人乃是頂頭上司之表弟兼合夥人。豈料表兄弟個性相差天壤之別,上司乃陳某之貴人,處處體諒及鼓勵下屬;上司之表弟,卻是陳某不折不扣的惡緣及小人,常藉故找陳某麻煩,並造謠不利陳某之事件;後來,陳某感傷無奈的離開服務處所,往他處謀求工作。不料卻常有一、二位同事在主管耳邊訴說些不利於陳某之事件,使陳某逐漸在同事間及主管眼裏失去依靠,形成孤立現象。
溯源於陳某在宿世之中,曾經是某商行之員外,經常為了生意而無故在外流放出一些不實謠言,意在使同業名譽受損,進而影響其生意,然後轉向陳某之商行買賣。並且多次為打壓某些人,乃命手下四處造謠生事,使無知的人們以訛傳訛,造成該人員遭受鄉里之排擠。今世,因緣成熟,陳某在現實生活上,謀求工作,多逢小人阻障,造成陳某工作常無法穩定,苦不堪言,此乃過去生中積造業孽的緣故。
又在十五年前,於台北地區,有位何某經營一家工廠,原本生意平穩,卻在數載後,於事業上遭受同行欺詐,不但事業因而停頓,並且負債累累。追溯何某之過去生中曾為官吏,自身常藉故向地方人士收取財物,若遇不肯配合之人士,便經常命人臨檢其經營之事業。有時為了逼眾人就範,乃做移花接木、轉嫁禍端,使善良人士平白受屈。以此惡業,今世之何某在現實生活中,飽受他人詐欺,而使身心磨擾不已。
因此,眾生置身在世間,理當時時稟持正念,刻刻充滿正氣,凡不義及不善事,俱皆不做,則生生世世之間,小人乃不遇,得遇者俱皆貴緣也。
末法消災錄-第七章 小人災
蓮生/文
我經過一「蛇窟」,見群蛇翻滾,實在令人心驚膽裂,那數千數萬的毒蛇,群聚一處,目吐凶光,獠牙外露,使我大駭。
我平生最怕的一種動物,就是「蛇」。我常常想,如果有人,將我拋棄於蛇群之中,牠不咬我,我已經嚇死了。
我看見有一個人,在「蛇窟」之中,被群蛇困住,他的身子被巨蟒纏住,其口被「蛇叻」,雙眼被蛇咬掉。
身上的四肢,皮膚被咬得血肉橫飛而見骨,最後剩下一具枯骨。
枯骨經風一吹,又活了過來。
接著又重新表演一次。
我見了。
心生不忍。
我問:「此人何以如此?」
冥吏答:「拋入蛇窟者,只因其心性如毒蛇一般耳!」
我問:「所犯何業?」
冥吏答:「世間有一種人,自持有些才識,喜歡議論人的是非,尤其是文人口業,恃其口才及文筆,逞其口舌,譏評人短為快,揭人隱私,致損陰德。」
「所謂佛口蛇心,心懷奸詐,心藏陷阱。不忠、不孝、不信、不義的極惡之人,其心如蛇蝎,所以惡報就是如此。」
我問:「這是口業嗎?」
冥吏答:正是口業。
妄言──說的全是假話,推測的話,推理的話,根本不是事實。
綺語──花言巧語去迷惑人,講風涼話,說風花雪月的譏諷之語。
惡口──口出惡言,下筆粗俗,凶暴狠毒,惡口惡文,如刀如劍,欲將對方置於死地,將對方的人格賤踏。
兩舌──用甲名罵乙,用乙名罵甲,挑撥他人是是非非,好揚人之短,訐人之隱私。
這些全是口業。
我問:「剛剛這進入蛇窟的人是誰?」
冥吏笑了:「他是蔡順。」
「啊!是他。」
冥吏說:「他是最早攻訐你的人,見你寫書出了名,便思想計謀害你。為人陰險狡詐,他在年輕時,有點才華,因而寫書譭謗。」
冥吏又說:「娶妻妻喪,到了晚年,兒子、女兒車禍身亡,只剩下一個窮困的老人,淪落到衣食不繼的地步,他向城隍祈禱,為何如此?」
冥吏又說:「城隍神明告訴他,你辱罵聖賢,你造了惡業。到今天,妻病喪,子女車禍亡。今你的壽命也盡了,你還以為只是家破人亡而已,生活貧困而已。你已經要下地獄了,入蛇窟受千生萬死,就算轉世,也是下賤之人也。」
我聽了大駭。
我問:「這如何是好?」
冥吏答:「你可以用法力超度他,如此他未來必是你的弟子!」
盧勝彥文集234冊《盧勝彥的密密密》「蛇窟」的密密密
出自《閱微草堂筆記》
有位姓李的太學生的妻子,經常虐待他的妾,一發怒就剝去她褲子鞭打,幾乎沒有停過一天。
同村有個老婦,能夠入陰司,她規勸李妻說:「娘子同這個妾有前世的冤業,不過應償還二百鞭罷了。現在妒心旺盛,鞭打她幾乎超過十多倍,又欠她的債了。而且良家婦女受刑罰,即使官法也不剝去衣服。娘子一定要使她裸露以表示羞辱,這様做雖稱心痛快,但就是觸犯鬼神的禁忌。娘子同我情厚,因為暗地裏見到了陰間的簿冊,故特以相告。」
李妻譏笑說:「死老太婆!你這完全是騙人的話!要想我祈禱消災,撈取我錢財嗎?」
就在這時,當地碰到王輔臣叛變,亂黨紛紛起來,李太學生死於戰事,妾被副將韓公得到,喜歡她聰明智慧,就把她獨佔寵愛。
韓公沒有正妻,理家的事就由妾掌管。李妻被賊所劫掠,賊敗被俘,分賞給將士,恰巧也歸了韓公。
妾留著她做婢女,讓她跪在堂上,對她說:「你如能受我的指揮,每天早晨起來,先跪在梳妝台前面,自己脫去下身的衣服,伏在地上接受五鞭,然後供使喚,就饒了你的命。」
李妻怕死,失去志氣,叩頭表示願意照辦。
但是妾不要她很快就死,鞭打不很厲害,讓她知道痛楚罷了。
一年多後,李妻才因別的疾病死去。計算她受鞭打的次數,恰巧相當。
這個女人落得如此下場,正是因為她的刑罰過於失德,觸犯鬼神所禁忌,而暗地裏奪去了她的福壽。
有福莫享盡,享盡見貧窮。有勢莫使盡,使盡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勢宜常自恭,人間勢與福,有始多無終。
※ ※ ※
為人處世當存有信念,才有依靠,也就有長遠有效的準則,那就是法演四誡。
第一誡: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待人不可竭澤而魚,做事不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不知自制而過於傷人,他人必定記恨在心而反擊,所以為人處世不可過於投入,否則對自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二誡: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福不是一個人獨享的,一個正常人的心態,「與人同享」才是真正的快樂,任何的喜悅當與人分享,那福氣才會應運而生,不斷的滋長。
第三誡: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言語是人與人溝通、交換意見、與宣慰情感的橋樑。話說明白即可,不可過於淚烈、偏頗、虛偽與諂媚,這都是不好的。過份的阿諛(即是灌迷湯、拍馬屁),都會引起反感。又過份的武斷,也會引起反彈。佛家所說:惡口、兩舌、綺語、妄語,這都是說明話不可說盡的禁絕。
第四誡: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規矩是用來約束人的行為,要適其當,不可過苛,也不可過於放縱,當恰到好處最為微妙,如此才能中規中矩而達到人生的温暖與關懷。
法演四誡是圓融的信念,是現代人所需要的,有化簡馭繁的實際效果,開創出無限的空間與希望。
禪-第五四章 法演四誡
釋迦佛陀將入涅槃,阿難請示佛陀四事:
阿難問一:佛滅後,應依誰為師?
佛陀曰:佛涅槃後,弟子要守規則,奉「戒律」為師。
問二:應依何安住?
佛陀曰:弟子應依「四念住」而生活。
問三:如何調伏惡性比丘?
佛陀曰:對於無理取鬧的惡人,採忍辱態度,默然不理。
問四:如何結集經典令人證信?
佛陀曰:在一切經的開頭,安放一句「如是我聞」,表示是佛說的。在佛陀臨入涅槃之前,弟子們懇求師父作最後一次啟示,佛陀慈祥的答允了。
他說:「生命是無常的,有出生就有死亡,有聚會就有別離,這是自然的法則。眾弟子啊!我入涅槃以後,你們要遵守戒律,守戒律的人好像窮人得到寶貝,黑暗得到光明。大家要安分知足,節制慾望。忠直是做人的根本,忍辱是處世的良方。不要貪圖財利,不要占卜星相,也不要用異術妖言迷惑大眾。學貴有恒,細小的河流,它精進不懈,乃能夠流過高坡、流過山頭、通到大海。眾弟子,你們要負起普度眾生的責任。」
佛陀享年八十歲,在二月十五日的午夜,佛陀安詳的入涅槃了,他的肉體離開人世,靈性卻無所不在。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他的嘉言懿行是世人的模範。我們都應秉誠信以實踐佛陀的教理,更須弘揚佛陀的教化。
註解:「四念住」如下:
一、觀身不淨-人有五不淨:(1)種子不淨。(2)住處不淨。(3)生前不淨。(4)死後不淨。(5)究竟不淨。
二、觀受是苦-人之一切享受皆是苦惱。
三、觀心無常-人無常心,即非本心;因有妄想心,所以真良心不能實現。
四、觀法無我-人之一切苦惱,皆受有「我」所迷惑住,實則世界所有之物,實無我也。奈能打破「我身」,摒棄「我識」而能「無住」者幾稀。
※ ※ ※
佛教本來只有禪淨兩宗,達摩師長傳入我國時,就只傳禪宗。禪字本屬梵語,譯意為定,故又稱禪定,此乃正宗正派。
唐宋以後,五花八門,為邪道利用;時至今日,更加復雜,居然將神道混合,弄至後學更感模糊,此無他,人為而矣。各宗各派巧立名目,曲解佛義,以遷就個人意志。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便知有今日,是以特將四不依之儆語留給後世,以拯後世之誤入迷津者。
一、依法不依人:學佛要依法,法者佛法。即佛陀所說過的話,切不可依人所說的話。人到底是人,所說的經,間或有多少利己說法,或有曲解佛理,導人迷誤。
二、依了經義,不依不了經義:了者,明也。意義了然者方是好經,有些含糊不清,就不可依。
三、依智不依識:從智中所得者,即般若,可依。從意識中所得者,不可依。
四、依義不依語:所謂義,就是經中之意釋,是佛陀或其弟子依義所釋。故可依。語釋則是後進法師或居士所講而加之註釋。若非依義所釋,切不可依。
雨華再集-34四不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