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習慣的可怕

  我們常常會忽略一些小問題,認為「這是一件小事,不會有太嚴重的後果」,卻沒想到積水成湖。人如果在小事上不能把持,最終也無法在大事上持守。就像巨樹被白蟻蠶食,倒下只是遲早的事。

  有個學生,每次見到同學抽煙就會躲得遠遠的,因為他知道抽煙有害身體健康,而且被學校發現會被記過處分。


  有一次,他與同學一起出遊,幾個同學又在抽煙,其中一個人邀他一起抽,他拒絕了。那位同學就說:「吸一口就好了嘛!吸一口又不會死人。」他經不住同學的一再慫恿,就吸了一口,結果嗆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


  事後他想:香煙這麼難抽,怎麼還有那麼多人在抽煙呢?


  幾天之後,那位同學又叫他抽煙,他回答說:「煙很嗆,我不敢抽。」同學就說:「第二次抽,就不會那麼嗆了。


  他半信半疑地吸了一口,雖然還是很嗆,可是已經好多了。


  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也抽起煙來了—習慣成自然。


  柏拉圖曾告誡一個遊蕩的青年說:「一種習慣養成後,就再也無法改變過來。」


  那個青年回答:「逢場作戲有什麼關係呢?」


  柏拉圖立刻正色說道:「不然,一件事一經嘗試,就會逐漸成為習慣,那就不是小事啦!」


  沒錯,像說髒話、發脾氣、找藉口、吃零食、彎腰駝背、抽煙喝酒、賭博吸毒,等等,在開始時,都是不經意的,但是等到我們覺察自己有這種壞習慣時,大多早已根深蒂固。這就是習慣的可怕。


  我們自以為崇尚自由,但是當我們養成習慣,然後上癮,到那時反而無自由可言,因為我們已經成為惡習的奴隸。


  我聽過石油大王保羅•蓋帝的一個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住在法國,有一天夜裡兩點他醒了過來,煙癮犯得厲害。開燈後,他自然地伸手去抓他睡前放在桌上的那包煙,結果是空的,搜尋衣服口袋,也一無所獲。


  他歎了口氣,下床穿衣,走到泥濘的街上,外面正下著大雨,離此一裡外的夜間市場才有香煙賣。過了二十分鐘,才走到半路,泥漿已濺得他滿腳都是,他停下腳步,仿佛被閃電擊中一般。他抬頭望著傾盆大雨,朝著隆隆雷聲大叫道:「我這是在幹什麼?」


  這是蓋帝第一次意識到習慣的巨大力量。他下定決心,從此再也不吸煙。


  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說過:「不能控制自己的人,便無自由可言。」所以,早點克服你的惡習吧,不然惡習最終會將你征服。


  一口吃不成胖子,但胖子卻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英國劇作家王爾德說:「起初是我們養成習慣,之後是習慣養成我們。」好習慣不容易養成,一旦養成一輩子受用;壞習慣很容易養成,一旦養成一輩子受制。好習慣是最好的僕人,壞習慣是最壞的主人。你有權選擇其一。

莫向外邊覓

  隆興府黃龍牧庵法忠禪師,龍門清遠佛眼禪師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人。

  法忠禪師少時即出家,十九歲試經得度,一度專習天臺教法,已悟一心三觀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絕能觀所觀之跡。


  於是,他便放棄義學,遍歷禪席,後投龍門清遠佛眼禪師座下參學。


  一日,法忠禪師看見流水推動著水磨在旋轉,於是發明心要,當即述偈云:


  轉大法輪,目前包裹。


  更問如何,水推石磨。


  法忠禪師後將此偈呈給佛眼禪師。


  佛眼禪師見後,便問:「其中事作麼生?」


  法忠禪師道:「澗下水長流。」


  佛眼禪師為了進一步勘驗他,便道:「我有末後一句,待分付汝。」


  法忠禪師一聽,便掩耳而出。


  佛眼禪師遂予印可。


  法忠禪師後至廬山,在同安的一棵大枯樹中,絕食清坐。


  北宋徽宗宣和年間,湘潭一帶大旱,當地老百姓想盡種種辦法禱雨,皆不應驗。


  一日,法忠禪師跳進一個龍潭裡,大呼道:「業畜!當雨一尺。」


  話剛說完,大雨隨至。


  法忠禪師後移居南嶽,經常跨虎出遊,當地儒釋信眾皆望塵而拜。


  法忠禪師住山后,曾有僧問:「如何是佛?」


  法忠禪師道:「莫向外邊覓。」


  那僧又問:「如何是心?」


  法忠禪師道:「莫向外邊尋。」


  那僧問:「如何是道?」


  法忠禪師道:「莫向外邊討。」


  那僧又問:「如何是禪?」


  法忠禪師道:「莫向外邊傳。」


  那僧再問:「畢竟如何?」


  法忠禪師道:「靜處薩婆訶。」


  六祖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無論是佛、是法、是禪,還是實相,均不離當人現前一念心性。因此切忌向外尋覓。法忠禪師對來僧的開示,其要旨莫非此乎?


※ ※ ※


  所謂「法由心生,心生萬法。」這是一句絕對正確的道修指標,即是說明了「法」本於人之心中,不待外求,往往世人就因為不明此理而胡亂向外企求,結果呢?不但沒有收獲,反而偏離了自性,實在值得深思。


  當然諸法存於三界之中,這也是沒錯,但是諸界之中之法理,亦得由心人之「靈心」去體悟,才能澈底的悟覺出來,這外界之妙理並不是由你去求,而是由「心」於悟,所以說道法在人之心中,就是這個道理。


  又每種宇宙的事態,也各有其本身心悟之道法,這也得由世人有「心」去認悟,才能藉以修己之「心」也,故而心生萬法之理在此也,故當內求己心,外悟三界,自能得知也。又如人之「心」也是變化多端,法之變亦難以捉摸,就如同人之心念,自己之誤,不知其錯而自以為是,這就是所謂心相(心生法之因也),無法及時的更正,因而造成終身之心執心誤,無法回頭,所以世人應知曉惟心是道,惟心是法,多內歛謹修,自可悟明萬道萬法矣。


皇母慈音第二輯 萬法心生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奢侈走向滅亡

岳武穆王 降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岳武穆王:賢生免禮!


陳生:商紂王時,紂王送給妲己一雙象牙做的筷子,旁邊有位賢臣叫箕子,他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就想商朝要滅亡了。


恩師慈悲!為什麼箕子看到一雙象牙筷子,就可以瞭解到這個國家要滅亡呢?


岳武穆王:爾細細想一想,當妲己拿著一雙象牙做的筷子,可能她用的杯子就是犀牛角做的;至於,她飲食所用的會是什麼名貴的碗碟呢?


陳生:對喔!可能是金子、銀子做的,吃著山珍海味,穿著綾纙綢緞,住著華麗的皇宮,生活過著很奢侈,……。


岳武穆王:所以,當他奢侈的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時,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陳生:錢呀!錢是很實際的,因為所有物質都需要它,才能得到。


岳武穆王:錢就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他要剝奪、榨取老百姓的錢財,老百姓就會群起而攻之,要革命把他推翻,一個國家奢侈必亡;相同的道理,一個家庭過度的奢侈,也一定會窮困潦倒。因此,奢靡之風絕不可長,這一點諸生必須一定要謹慎。


陳生:謹遵恩師慈語!古代所有能建立功業的君王,都是因為他身旁有非常好的臣子,懂得對他直言不諱。在所有諫臣當中,最有名的是唐朝的魏徵,魏徵曾對唐太宗說:「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賢臣。」唐太宗覺得很納悶,問道:「為什麼你不做忠臣呢?」魏徵說:「因為忠臣都會被殺頭,所以我做良臣就好了。」唐太宗一聽笑了。


唐太宗是個聰明人,他一邊笑、一邊想,忠臣都被誰殺的,當然是被暴君殺的。


岳武穆王:就因為魏徵這一個善巧的提醒,唐太宗一定不想做暴君。所以,魏徵的言詞非常有藝術,這麼一敘述,已經把他的命給保住了。


陳生:一個家庭的風氣偏差,家庭會敗;一個國家的國君帶錯風氣,國家就滅亡,正所謂:「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岳武穆王:箕子看到一件小事情,就馬上聯想到商朝保不住了;所以,古代讀書人都可以「見微知著」,從一些日常細微之處,就可以聯想到往後會有很不好的影響。因而,國君榨取民脂民膏,人民一定群起而攻之,亦即所謂的:「一人貪戾,一國作亂」。諸子切記!貪字害人呀!


陳生:所以,以銅為鑑,可以正容顏、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岳武穆王:願諸子學習仁、讓的風範也。


可。停筆。吾回!


陳生: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萬事忠為首-第二十九章 仁讓

西城很無聊

蓮生/文

  有一個人對我說:


  「西雅圖很無聊!」


  我問:


  「哪裡才不無聊?」


  他答:


  「紐約。」


  我問:


  「為什麼?」


  他答:


  「美國紐約是最大的城市。人口眾多,世界上的東西,在紐約都可以買得到;在紐約繁華的大都市,要什麼,有什麼,很好玩,這才是人生。而西雅圖只是西北角,寧靜的小都市。」


  我「哦」的一聲,沒說什麼。


  我想到李白的詩:


  古來聖賢皆寂寞,


  唯有飲者留其名。


  又想到李祖嘉師姐講的:


  好山好水好無聊。


  又髒又亂又好玩。


  又說:


  相識滿天下。


  知音無幾人。


  我說,在這人世間,有很多人發覺自己很無聊、很寂寞,他她已經覺知了「無聊」、「空虛」、「寂寞」佔住了她他心靈很久了。


  怎麼辦?


  詩:


  小庭院的雨增加了涼意

  石頭上長竹風吹聲聲砌
  他的生活很從容
  放下窗簾
  小睡

  起來時又侳北亭中

  無知音
  只看藍天
  滴盡珍珠淚

  晚霞已散去

  月亮又如鉤
  清秋已鎖
  又是一夜

  呷呷!

  雨雨!


  我也有這種感覺,自己覺得無聊,而且非常無聊,每一個人都有無聊的感覺。


  然而:


  無聊也隱含了另一種意義,是要改變了,不要刻板的活著,自己要突破無聊的網,去創造另一個世界。


  很多人唱歌去!


  很多人跳舞去!


  很多人旅遊去!


  很多人玩麻將!


  很多人迷網咖!


  ……。


  而我們不同,我們學習佛法,在修法中得「真實大樂」;大樂出現,無聊就不見了!


盧勝彥文集230冊《又一番雨過》西城很無聊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貧富之別

  有一名富人,家財萬貫,卻一毛不拔,生性貪慳,因經商而致富。家中育二子,卻也是紈絝子弟,不學無術,耗盡了家財。

  此富人深怕死後無人祭祀,無人送終,早就于鄰近地區有名的棺材店,私下訂了一付上等豪華頂級的棺材,耗資一百兩,交待著做棺材的,要如何……如何做的……一付氣勢淩人、霸氣沖天的樣子。


  此時走進來一位身著破爛的窮農夫,四處打量著店內所有棺材,一副很仔細,又怕付不出錢來的樣子。


  因中國人死者為大的觀念,再窮、再省吃儉用的情況下,雖買不起店內頂級豪華價值一百兩棺木,也不能窮酸到買最簡陋木板夾層的十兩棺木,於是窮農夫訂了一副價值五十兩的棺木,很高興的付了錢,很滿意地走了出來,大笑三聲。


  所有人心中都狐疑著、猜忌著……。然而他卻笑而不答,這個疑問永遠只存在他心中,所有人都不瞭解。


  因為在他心中,冷冷地笑著。原有富可敵國、三餐大魚大肉的富有人家,和他身無分文、三餐不繼,但生活過得滿愜意著的農夫,三寸絲斷,雙腳一蹬,原來貧富差距只有五十兩而已。此時他心滿意足地踏出了棺木店。


  在這裡,不管你是位高權重、聲名顯赫的達官貴族,還是腰纏萬貫、一擲千金的富翁大款;或是默默無聞、一貧如洗的平民百姓,最後都要來到這裡,以同樣的姿勢,安安靜靜的躺在那裡。


  其實人生就這麼簡單,來時一絲不掛,去時一縷青煙,什麼榮華富貴,都一筆勾銷。


 ※ ※ ※


  夫,人為萬物之靈首,才學智識,善惡知分,修身立德之本也。德者本,財者末,財之為物,聚散靡常也。若非夙夜經營,曷能得之?若非出入勤儉,曷能蓄之?善作經營,發達之根本,善勤積儉,乃是成家之良模。


  故凡以本求利,公平交易,此之意義得之以道,問己之心,對天無愧,亦何歉於多財。嘗見省儉人家,辛苦粒積,惜財如珠,細戒浮華,日常粗衣淡飯,勤儉善用,故金錢財寶在世使用,未死之前,至死何補。


  世上之財,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日遇無常一招,空空了了無一物,故有餘額之財,如能善用,濟困扶危,施捨貧病饑寒之人,造成真實功德,功德者,靈正之財產,如有陰功積德,終皈依聖域,如果有餘之財不善用,待死臨頭,知反悔不及也。


  俗云:「深山多見千年樹,人間罕見百歲人,何苦妄作千年計,一旦無常萬事休。」了卻終生,然持有萬貫之財,不能常帶身邊,只於遺留子孫,如子孫不能善用其財,不安份守己,胡亂揮霍,浮華驕縱,好名誇大,日夜迷沉賭場,放僻邪侈,持財而無惡不作,雖榮耀一時,卒之招尤欉怨,反禍其身,如此者,留財反害子孫也。


  夫君子者,矜孤恤寡,濟困扶危,廣行善舉,至於傾囊而不惜,故如有餘財之家,宜廣為周濟;若中產以下,如能克險以自奉,施捨而無過者,真能善用其財也。孔夫子曰:「見義而不為,無營也。」吝嗇金錢,見善而不為,孜孜於留子孫,恐未必善守,故財施,善自一己之力量,作一時之公益,施恩不望報,行善不懊悔,不以小善而不為,勿以難為而竟止。


  願今世人,視吾財世上公用之物,勿以私已有,持財行善,造功立德,積福德皈身加修,前程錦繡,可補造化之缺。財果善用,則財不竭,智者過之,遇者不及,孟子云:「窮可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善之一字,生生世世受用不竭。


警世箴言-談善用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