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自我省察。增上善根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古有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又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見到賢德多才的人,宜思索向他看齊與學習;遇到不求進步的人,宜內心反省自己,並自我改進。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謝謝恩師指導!現在的人總是自以為是的多,所以倫理道德才會蕩然無存。


彌勒菩薩:末法時代的眾生,劣根性確實來的驕縱、傲慢,因此,人間的人禍不斷。若不即早遵守規範,亦莫怨上天不慈、神佛不悲了。


陳生:天底下所有的好與壞,過得如意或不如意,美與醜,都是相對的。人生在世,只要我們善於觀察人事物,而且時時學習,無論是賢者或不賢者,其實都是我們的老師。


彌勒菩薩:所以,你們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陳生:學生明白。人吃五穀雜糧,亦在五行中運轉,有時候天降福祿二星,下一刻可能亦有災星降臨,結果是大禍臨頭;所以,必須時時謹慎,才能長保安康。


彌勒菩薩:是啊!你們居住的環境,昔日大家稱之為蓬萊仙島,而現在的種種現象,都在提醒大家,該是好好靜下心來,輕輕閉上眼睛,仔細想想,你們已經是多麼幸福的人了。


陳生:我知道。前天早上起床,耳鳴不已,隨之而來的痛楚,迅速傳播到頭部、臉頰、耳朵、眼睛等等,剎那間疼痛不已;到診所檢查,卻是一切都正常。


   中西醫並學的醫師,立即拿出銅人穴道圖解釋說:「問題出現在膽經的脈絡阻塞了,所以氣不能順暢。」於是醫師指導如何疏通膽經穴道,非常簡便的方式,效果極好耶!


彌勒菩薩:哈!…。疾病發生在人看不見的地方,症狀則出現在人看得見的地方;所以,不想被人知道自己的劣根性和缺點,必須在人看不見的地方多加留意,而且多用心改正自己的缺失,不能以為別人不會知道,就隨意興起邪念,這樣一來,今生才不至於犯下大過錯。


陳生:是呀!常常一得一失的,如何才能補足一得一功一德。相由心生,有的人慈眉善目、有的人張牙舞爪,有人一靠近,許多人競相靠過來,有人一跨入,許多人競相走避。其實,很多人都明白這是因為不同的人散發出不同的氣質所引起,亦即是有人氣質和善,有人性情暴虐。


彌勒菩薩:所以,你們必須謹記的是,就算別人不知道,也要做到表裡如一,不可短視近利,看到眼前一點好處,就拿自尊、自我,以交換金錢和權力。在此,期望學習和成長,可以讓你們飛向快樂的天堂。


陳生:謝謝恩師嘉勉!我們觀察一隻蛹,牠蝶變之後,從蛹殼中鑽出而成了一隻小蝴蝶,再經過幾個小時,牠便可以展翅低飛,然後找一朵花蕊,開始吸吮花蜜。在逐漸成長中,再提昇高度,飛向更遠的花叢。


   由此看來,我們可以確定,牠將順利而自然的茁壯、成長、交配、繁衍、產卵,及至死亡。


彌勒菩薩:蜘蛛完美的結網,鮭魚千里也不迷路的逆游歸鄉,孔雀求偶的美麗和舞蹈,虎父無犬子的凶殘本性。生命本然都在輪迴中,一粒種子是前世和今世的轉換驛站,帶著前生經驗來到這一今世,潛意識之中,一切的信念與能力都已俱全。


   眾生輪迴不斷,沉溺在紅塵俗世太久,積習之塵垢污染,使得潛力逐漸退化而失落;是以,為了生命的突破,為了恢復本性,層層疊疊的科技外殼,你們怎能不好好的脫去。


   最後,期望每一個人做事,沒有自我的獨斷專行,亦即無我見,故能圓滿周到。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恭向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三章 自我省察‧增上善根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三彌離提經

  世人皆說這個世間是痛苦的,因此,每個人都想要滅除世間的痛苦,以坐享安心樂意的生活。

  然而,在耗盡一生汲汲營營於富貴榮利後,絕大多數人卻依舊愁眉鎖眼,最後眼穿心死,將理想放任自流,落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窠臼。


  世人會落得此情此景,究其原因乃是不解「世間」的真義,因此無法找到問題對症下藥。


  《雜阿含第二三○經》記載:


  有一次,一位名叫三彌離提的比丘,往詣佛所,然後問佛陀說:「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


  佛陀回答三彌離提說:「就是依眼(根)與色(境)與眼識,而為眼觸,由於眼觸的因緣而生感受:內覺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依耳、鼻、舌、身、意與聲、香、味、觸、法與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而為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因緣而生感受:內覺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就名叫做世間。為什麼呢?因為由於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


  三彌離提!如果沒有眼,沒有色,沒有眼識,而沒有眼觸,沒有眼觸因緣而生感受:內覺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就沒有世間,也不會施設世間。為什麼呢?因為由於六入處滅盡則觸滅盡,…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盡。」


  本經敘述六根、六境、六識,乃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就稱為世間。因此,佛陀所說世間主要是指「五蘊世間」,也就是緣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緣於根、境、識而生觸,緣觸而生受,緣受而生愛、緣愛而生取、緣取而生有……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這樣的人生過程,而不是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故,修行並不是要逃離現實世間,尋找另外有一個清淨的世間,而是要在現實世間下手:「『眼不是我、眼識不是我,耳不是我、耳識不是我,……意不是我、意識不是我』,捐棄對五蘊的妄見」,如此才能捨除妄見與因為這個妄見所衍生的痛苦,也才是真正的「出世間」。


經典的智慧-第八章   三彌離提經

一蟹斷足,二蟹扶持

  沈宗正是松江幹山人。每到了深秋時分,他就在池塘裏設置竹籪(用竹片編成的方形或圓形籠子,用來誘捕魚蝦螃蟹),以便捉螃蟹來配菜。

  有一天,他看見三只螃蟹相靠在一起,很快地行走。他詳細一看,發現:有一只螃蟹八只手腕都斷了,不能行走。另外兩隻螃蟹扛它走過竹籪。


  沈宗正感歎地說:「人是萬物之靈,有些兄弟朋友相互爭訟,甚至還趁人之危,陷害對方。像螃蟹這麼微小卑賤的水族,尚且如此講義氣,我們能不感到慚愧嗎?」


  於是,他便叫人把竹籪拆除,從此以後,不再吃螃蟹。


 ※ ※ ※


  仁者何?仁者人也。仁遠乎哉?不遠也;我欲仁,則斯仁至矣。萬物以仁為核心,仁由兩個人所合成,一個是真人,一個是假人;秉天性即是真人,凡軀人身即是假人。是以,能行為人之道者,必能全性命者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克己復禮謂之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是以,仁最能顯現人類的道德性。仁者博愛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仁者人之心也。上天有好生之德,慈悲萬物;人有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秉仁德之心,而行仁德之事,則吉星祐之,災厄遠之,百老天年,必登聖域而成聖人。反之不仁,存不道德之心,貪圖口腹,恣意殺生,胡作非為,死後,必受地獄之懲也。


  仁乃是人之心德,心德是靈性的良知,良知即是天理,天理乃是人之元性,故當保守此性,而復還天理至正之公心,是以,回心仁道,乃是必須之課題,豈可疏忽哉!


回心思道-第十五章 回心仁道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當依何而住

蓮生/文

  我說:「我無所住、我無所得、我無所謂。」


  提示如下:


  有一位「障蔽魔王」,率領千萬眷屬,共有一千年之久。


  「障蔽魔王」一直隨著「金剛齊菩薩」,找尋「金剛齊菩薩」之處,始終不得見之。


  有一天突然見到金剛齊菩薩。


  魔王問:「汝當依何而住?我一千年覓汝不得。」


  金剛齊菩薩答:「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無住而住,如是而住。」


  我現在且問大家:


  「千百億化身,在何住?」


  「清淨妙法身,在何住?」


  「微塵相海身,在何住?」


  「解脫相嚴身,在何住?」


  「大乘根界身,在何住?」


  「十方化往身,在何住?」


  「遍法界諸身,在何住?」


  「萬億紫金身,在何住?」


  「無邊光熾身,在何住?」


  「滿分二嚴身,在何住?」


  「會嗎?」


  我再說《金剛經》的二段:

  莊嚴淨土分第十:「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此二段經文,已解答了一切。


  「會嗎?」


  今之世上:

  充斥著「找缺失」的人。


  充斥著「找缺陷」的人。


  充斥著「掲瘡疤」的人。


  充斥著「掲隱私」的人。


  這些人,凡能利用之事,無不利用。不應利用之事,也無所不利用。


  我看了。


  哈哈大笑。


  離「無所住」十萬八千里之遙,不但可憐復可悲,一點悟性也蕩然無存。


  他們以為:


  佛教即是「對手爭鋒。」


  我這位「無所住、無所得、無所謂」的人,無妨方便在這世間,與心術卑下之人相處,收他們為徒,隨緣教一教他們。


  我並不恐懼,也不可怕,也不用提防,也不用容忍,我也沒有不快,我只是早已無所覺。


  不對立。


  不搏鬥。


  不爭鋒。


  不駁斥。


  我從來不會無禮的鄙視他人,也從來不會惱怒他人,更不覺得他們可憎可鄙,我根本不會把人當敵人看。


  因為我是無我。


  因為我是無住。


  「會嗎?」


盧勝彥文集第190冊《無所謂的智慧》當依何而住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秋風鱸膾

  張季鷹奉了齊王徵召任職東曹祿的官位,當時人在洛陽,看見秋風興起,因而懷念家鄉吳中美味的菰菜、蓴羮和鱸魚膾。

  張季鷹說:「人生在世最可貴的是自在如意而已,為什麼要離開家鄉數千里來做官,只為了追求功名爵位呢?」


  於是叫人駕車返回家鄉。不久,齊王事敗而亡,當時的人都說張季鷹是一個懂得事先洞察事情變化的人。


  張翰辭官前作有一首〈鱸魚歌〉,歌云:「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從此「秋風鱸膾」成為羈旅在外之人,渴望放棄名利官爵牽絆,想早日返鄉過愜意日子的用語。


 ※ ※ ※


  人生世上,自童而壯而老,發奮爭雄世業。落後者,則鬱鬱終生;顯貴者,則揚眉振威,不可一世,此為淺看外表之象也。深察其內情,則未有一天安樂之心,常處於忙憂之境。


  試看黃土長埋之白骨,前是貴顯,或是賤貧,今則同是青山作鬼矣。世人忙碌終日,而汲汲營營於追求名利、地位,今日不知明日事,何勞計算造苦連連?


  所以對於人生,深明其循運環數之本理,不以此貴賤而擾心性,則逍遙終生,隨緣而安,時時皆是樂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