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位道士久聞長安城外的終南山有靈秀之氣,準備進山修煉長生不老術。他倆不顧山高林密,道路險峻,終於爬上了一座高峰。
山頂地方不大,幾乎沒有多少平地。他倆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個岩洞,裏面似乎有人影在晃動。走近一看,原來是一位精神飽滿、閒雲野鶴般的老者。
老人見兩位年輕的道士氣喘呼呼,衣衫不整,非常奇怪,問他倆為何要到達這密林深山。兩位道士向老人說明打算在此修煉道術的構想。
老人搖搖頭笑著說:「修仙成道,不一定非要到深山裏來,只要心誠專一,繁華都市也是修煉的道場,也一樣能長生不老。」
老人語調誠懇,態度坦然,不像是開玩笑。
兩位道士猜眼前的老者一定是得道高人,不由得肅然起敬,請教他如何修行,才能成道。
老人回答說:「修行關鍵在於道德修養,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樣自然就積了功德。我之所以長壽,就是這個原因。能夠遵守五戒十善會得到神靈護佑,你們也不必留在山裏,還是下山回去修煉吧。」
兩個道士聽了,向老人告辭就下山去了。
至此以後,他們格守五戒,廣行十善,果然得以長壽。
※ ※ ※
修行一辭,不外乎在正知理解上取得正見、正行,由心的知解身行融合作為。現今對修行有著正解者略少,大多只是求於形相示現,難真正入髓參悟。
在一般修行者而言,最基礎也需要能俱足人天福報,了脫三惡道,而這基本修行則是需要先俱備深行十善業以除十惡報。再則五戒十善的修行,對一個修行者而言是必備條件,大體而言,殺盜淫妄、惡口綺語、貪嗔癡都是最易淪落罪業之源。故要有明徹其源進而修行持戒,以圓基礎斷因。
綜多修行法門與教義不同,但始終離不了專精,更要有堅信持恒,若能在十善業作深修,自也尚能圓滿人天福報與三惡道絕緣,是以修行重於參覺開悟,聞閱寶書重由心去覺悟,方得真正效益。
修行-綱繹大解-序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人不進山,怎會被虎吃
有位官僚的兒子,他家資巨萬,闊氣得很。有一幫流氓惡少就假裝和他親近,引誘他嫖娼宿妓、狂飲賭博,迷戀於歌舞女色。沒過幾年,他家財蕩盡,落得吃不上飯,凍餓而死。
臨死之前,他對妻子說:「我被人愚弄了,才到了這地步,我到了陰間,非控告這幫人不可。」
死後半年,他又托夢告訴他妻子說:「這場官司我沒打贏。冥官對我說:『妖童娼女,都是些拋棄廉耻,靠出賣聲色來維持生命的人;他們媚人取財,就像虎豹吃人、鯨鯢吞舟一樣凶猛。
然而,人不進山,怎會被虎豹吃掉?船不入海,怎麼會被鯨吞?你自蹈死地,又何怨於人?唯有那些狐朋狗友、淫夫狎客才是最可惡的!他們就和設陷阱捉野獸、垂香餌釣游魚一樣不把你拉下水是絕不罷休的。陽間有明確的刑律,陰間也會有相應的報應,他們必然會受到懲處的。』」
※ ※ ※
語有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在此所指,乃係自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卻又沒有能耐應付突變,謂之自作孽;然則,天作孽,何謂也?並非老天作惡,實乃眾生自積罪業,而干天譴之罰。所以天作孽之意,即乃眾生累世因業至此成熟,而遭業報,乃將之形容為此;若屬自身行為蓄意往歧途險境,則是自作孽。
吾淺舉一例而言:吸毒者分成兩大類,一大類乃受引誘,不論是認為可以牟取暴利,或者受劣友所惑等等,可以將之歸類為眾生不善因果所牽引。另一類則為自身好奇,或躭於其間樂趣(當然是其自身不正確之判斷),可以歸類為自作孽。因此,若屬業報成熟,是可以有轉機(不論事前解因果,或事後消因果),故,可謂猶可違。但若自身執迷於其間,九牛拉不回,只有毀滅自身做終結,故謂之不可活。既曰如此,那麼形成此善惡因緣而牽引業報的關鍵,當然是在當下自己的明智抉擇。
古人有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雖然己是發霉發臭的老生常談,但卻有其真實的道理存在。首先,善可以追溯到難以計數的輪迴之前,只要你曾經播下一粒善的種籽,它一定會發芽茁壯(即是因緣成熟),而給你善福的報象,只不過它的形成,最關鍵的動能即是牽引,亦即本文開頭之銘言,只要在因緣成熟的時候,你有善福,那麼遇上災禍,縱然不能完全扭轉化除,但卻可以消除一部分衝擊以及凶厄,使你有機會死裡逃生。反之,惡緣亦如是。佐証此之理論,吾試以台疆近日八八水災而言,許多死裡逃生得到生出機會的災民,他們累世的善因,在此時成熟,因而牽引許多巧機,而使他們得到重見天日的生機。當然,不是說此次罹難之災民並無種善因,只是不幸他們的善因緣還沒成熟,所以沒有動力牽引事機救他們出生天。
因緣是因果報業中的動力,他們有種因的分別,有業緣成熟的時機,有受報者自身的言行抉擇(亦即有可避免以及不能避免者),最後即是業報現象。所以善惡緣存乎一心,縱然往者已矣,但來者可追。眾生從此努力種善因、結善緣,以期未來世結善果。
因果命程定論-第九章 善惡緣之形成
臨死之前,他對妻子說:「我被人愚弄了,才到了這地步,我到了陰間,非控告這幫人不可。」
死後半年,他又托夢告訴他妻子說:「這場官司我沒打贏。冥官對我說:『妖童娼女,都是些拋棄廉耻,靠出賣聲色來維持生命的人;他們媚人取財,就像虎豹吃人、鯨鯢吞舟一樣凶猛。
然而,人不進山,怎會被虎豹吃掉?船不入海,怎麼會被鯨吞?你自蹈死地,又何怨於人?唯有那些狐朋狗友、淫夫狎客才是最可惡的!他們就和設陷阱捉野獸、垂香餌釣游魚一樣不把你拉下水是絕不罷休的。陽間有明確的刑律,陰間也會有相應的報應,他們必然會受到懲處的。』」
※ ※ ※
語有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在此所指,乃係自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卻又沒有能耐應付突變,謂之自作孽;然則,天作孽,何謂也?並非老天作惡,實乃眾生自積罪業,而干天譴之罰。所以天作孽之意,即乃眾生累世因業至此成熟,而遭業報,乃將之形容為此;若屬自身行為蓄意往歧途險境,則是自作孽。
吾淺舉一例而言:吸毒者分成兩大類,一大類乃受引誘,不論是認為可以牟取暴利,或者受劣友所惑等等,可以將之歸類為眾生不善因果所牽引。另一類則為自身好奇,或躭於其間樂趣(當然是其自身不正確之判斷),可以歸類為自作孽。因此,若屬業報成熟,是可以有轉機(不論事前解因果,或事後消因果),故,可謂猶可違。但若自身執迷於其間,九牛拉不回,只有毀滅自身做終結,故謂之不可活。既曰如此,那麼形成此善惡因緣而牽引業報的關鍵,當然是在當下自己的明智抉擇。
古人有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雖然己是發霉發臭的老生常談,但卻有其真實的道理存在。首先,善可以追溯到難以計數的輪迴之前,只要你曾經播下一粒善的種籽,它一定會發芽茁壯(即是因緣成熟),而給你善福的報象,只不過它的形成,最關鍵的動能即是牽引,亦即本文開頭之銘言,只要在因緣成熟的時候,你有善福,那麼遇上災禍,縱然不能完全扭轉化除,但卻可以消除一部分衝擊以及凶厄,使你有機會死裡逃生。反之,惡緣亦如是。佐証此之理論,吾試以台疆近日八八水災而言,許多死裡逃生得到生出機會的災民,他們累世的善因,在此時成熟,因而牽引許多巧機,而使他們得到重見天日的生機。當然,不是說此次罹難之災民並無種善因,只是不幸他們的善因緣還沒成熟,所以沒有動力牽引事機救他們出生天。
因緣是因果報業中的動力,他們有種因的分別,有業緣成熟的時機,有受報者自身的言行抉擇(亦即有可避免以及不能避免者),最後即是業報現象。所以善惡緣存乎一心,縱然往者已矣,但來者可追。眾生從此努力種善因、結善緣,以期未來世結善果。
因果命程定論-第九章 善惡緣之形成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遇見「無賴」
蓮生/文
有一種人,非常難以相處,這等人,我們稱為是「無賴」。「無賴」非常難以溝通。
曾經有這樣的故事:
有一個人,排隊進戲院。
守門口的問:
「你的票呢?」
那人答:
「我沒有票。」
守門口的人說:
「沒有票的人,不能進去!」
那人答:
「但,我好喜歡看這場電影。」
兩個人就僵在那裡了。一問一答。
又:
有一個人去吃一碗麵。
麵來了,這個人不吃了!
他說:
「麵可以換一碗豆漿、打兩個蛋嗎?」
老板說:「可以!」
於是,那人就喝完了豆漿及蛋。
吃完,那人拍拍屁股就走人。
老板急追了出來,問:
「你沒給錢?」
那人說:
「我是用麵換的。」
老板說:
「那麵你也沒有給錢?」
那人說:
「麵我沒有吃,為什麼要給錢?」
那人走遠了!
老板一時還意會不過來。
我說:
這二則小故事,說明,「無賴」是不以正道行事的,沒榮譽心,沒有責任感,好的事,自己包了,壞的事,全賴在別人身上,自己的本身,是沒有原則的人。
很多人告訴我:
「不要跟無賴的人打交道。」
我想:
「無賴的人也是人啊!我發了不捨一個眾生的願,所以我遇見很多無賴。」
「無賴」專門做毫無意義的事。
一反一覆。
道三道四。
很像流氓。
痞子。
「無賴」拿走很多盧師尊的東西,然後,他說是自己的。
又說,是盧師尊拿他的東西。
我與「無賴」相處,要習慣「無賴」的言行舉止,默化他,變成一個有原則的人。
等待!
等待!
等待!
寫一首詩:
我明明是對的耶
但他仍在賴
我只能
等待
。
就像遇到瘋子一樣
沒有理由
就只能無可奈何
忍耐
盧勝彥文集244《心的悸動》遇見「無賴」
有一種人,非常難以相處,這等人,我們稱為是「無賴」。「無賴」非常難以溝通。
曾經有這樣的故事:
有一個人,排隊進戲院。
守門口的問:
「你的票呢?」
那人答:
「我沒有票。」
守門口的人說:
「沒有票的人,不能進去!」
那人答:
「但,我好喜歡看這場電影。」
兩個人就僵在那裡了。一問一答。
又:
有一個人去吃一碗麵。
麵來了,這個人不吃了!
他說:
「麵可以換一碗豆漿、打兩個蛋嗎?」
老板說:「可以!」
於是,那人就喝完了豆漿及蛋。
吃完,那人拍拍屁股就走人。
老板急追了出來,問:
「你沒給錢?」
那人說:
「我是用麵換的。」
老板說:
「那麵你也沒有給錢?」
那人說:
「麵我沒有吃,為什麼要給錢?」
那人走遠了!
老板一時還意會不過來。
我說:
這二則小故事,說明,「無賴」是不以正道行事的,沒榮譽心,沒有責任感,好的事,自己包了,壞的事,全賴在別人身上,自己的本身,是沒有原則的人。
很多人告訴我:
「不要跟無賴的人打交道。」
我想:
「無賴的人也是人啊!我發了不捨一個眾生的願,所以我遇見很多無賴。」
「無賴」專門做毫無意義的事。
一反一覆。
道三道四。
很像流氓。
痞子。
「無賴」拿走很多盧師尊的東西,然後,他說是自己的。
又說,是盧師尊拿他的東西。
我與「無賴」相處,要習慣「無賴」的言行舉止,默化他,變成一個有原則的人。
等待!
等待!
等待!
寫一首詩:
我明明是對的耶
但他仍在賴
我只能
等待
。
就像遇到瘋子一樣
沒有理由
就只能無可奈何
忍耐
盧勝彥文集244《心的悸動》遇見「無賴」
福運與風水
傳說以前有一位風水先生,因為長途跋涉而口乾舌燥,他走到一處井邊,見一老婦人正在打水。
風水先生就向他要一碗水喝,老婦人欣然允諾,從井裡盛出一碗水端給風水先生。正當風水先生準備喝這碗水的時候,老婦人又匆匆灑進了一把米糠,由於米糠漂浮在水面上,使得風水先生無法一飲而盡,只得慢慢的小口小口喝。
這時風水先生,因為非常口渴,又不能大口喝水來解渴,心中十分怨恨。他想,這個老太太真刻薄,施捨一碗水,還不肯讓人痛痛快快地喝,實在可惡,一定要讓這位老太太得到報應才行。
於是風水先生就與老太太聊天,得知老太太的家境並不富裕,先生早已經過世,靠兒子出去做零工養家。
風水先生自告奮勇,向老太太表示,願幫其擇一處好風水,老太太欣然拜謝。
誰知風水先生暗暗選了一處「五鬼絕地。」也就是大凶之地,老太太不知有詐,很快的就帶了兒子搬進去住了。
過了許多年,這位風水先生又路過該地,在歇腳的時候,故意向人打聽老太太的下落,豈料鄉人告知老太太自從遷居之後,便鴻運當頭,事業順利,如今不但家財萬貫,同時兒子也都當了官。
風水先生大吃一驚,心想住進這「五鬼絕地」,怎麼可能有如此的際遇,因而登門造訪,欲一探究竟。
老太太聽說風水先生來到,立刻奉為恩人,禮遇有加,並且叫兒子一一拜見。
風水先生一看其五個兒子,心中暗暗叫苦;原來老太太五個兒子的長相,文質彬彬,德性很好,因此住進了「五鬼絕地」,反而一正破萬邪,能夠大旺大發。
最後風水先生實在忍不住,便開口問老太太,當年為什麼要在水杓中灑一把米糠之事?
老太太回說:「當年見你又熱又渴,怕你猛喝下涼水會傷到腸胃,因此才灑下米糠,讓你只能小口小口的喝。」
風水先生恍然大悟道:「福地福人居,有德者必得善報。」
※ ※ ※
堪輿地理,這一門學問時至今日,形成正反兩極的認定,有人深信不疑,有人卻斥之無稽。
簡而言之,堪輿地理是正式名詞,俗謂之即「風水」,但由其正式名詞即知,風水所涵蓋的層面是天象(氣),與地形(氣)。天有風、雷、雨、電,此為氣候所產生之動能,至浩鉅幾難抵擋;地形有山川河嶽所蘊含五行之能量,又多潛藏於地土之內。因此天有天氣,大地亦因有地氣,而且天地之氣不但相生,亦且相衝,甚至與人身之氣亦同。人氣干於天地之氣,必病傷損耗;人氣順於天地之氣,必生息綿長。
解釋至此,風水之概略眾生應有初步認知,吾並以最簡單的解說:風水即是「風生」(故其地理必要能藏風),「水起」(故其要有流動能量)。堪輿師最喜歡的用詞就是「風起雲湧」,代表這塊寶地有莫大能量,當然尚有相關配套,如龍虎兩邊平衡,五行可以無傷,才能具備基本的條件。再來,才是興建的硬體格局。
行文至此,眾生好像會認定吾乃偏於相信風水這一邊,實則不然,風水有必要相信的理論,但最終也是最關鍵的卻是福運。簡言之,堪輿地理是一門專精而且是確有影響之事項;但是具備了這些,你卻未必可以得到好風水,那就是你的福運所影響。語云「福地福人居,凶宅亦可成吉厝」,這就是主人家的福運了。
「靈數」是什麼?最早是姓名學,但時至今日,卻有許多人加入所謂門牌號、汽機車牌號、電話號碼等等,真讓人眼花瞭亂,但是有其根據否?有之。如人之姓名數,會以天、地、人之命格,形成相生或扞格;如人之出生,八字四柱之數,有與干、支之順生,或刑剋等等。因此,關鍵就是這些靈數長期伴隨著你,而對你產生影響。所以門牌號、汽機車牌號、電話號碼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就相對降低,而最大的動能,仍是個人的福報。
吾對眾生闡述此風水與靈數,是要細述其原理以及相關的影響,更要眾生正視此一問題,不要受到無謂的蠱惑及困擾。它們的影響,不會像一般別有圖者的言論如此影響重大。
拱衡雜誌216期-述論:堪輿地理及靈數
風水先生就向他要一碗水喝,老婦人欣然允諾,從井裡盛出一碗水端給風水先生。正當風水先生準備喝這碗水的時候,老婦人又匆匆灑進了一把米糠,由於米糠漂浮在水面上,使得風水先生無法一飲而盡,只得慢慢的小口小口喝。
這時風水先生,因為非常口渴,又不能大口喝水來解渴,心中十分怨恨。他想,這個老太太真刻薄,施捨一碗水,還不肯讓人痛痛快快地喝,實在可惡,一定要讓這位老太太得到報應才行。
於是風水先生就與老太太聊天,得知老太太的家境並不富裕,先生早已經過世,靠兒子出去做零工養家。
風水先生自告奮勇,向老太太表示,願幫其擇一處好風水,老太太欣然拜謝。
誰知風水先生暗暗選了一處「五鬼絕地。」也就是大凶之地,老太太不知有詐,很快的就帶了兒子搬進去住了。
過了許多年,這位風水先生又路過該地,在歇腳的時候,故意向人打聽老太太的下落,豈料鄉人告知老太太自從遷居之後,便鴻運當頭,事業順利,如今不但家財萬貫,同時兒子也都當了官。
風水先生大吃一驚,心想住進這「五鬼絕地」,怎麼可能有如此的際遇,因而登門造訪,欲一探究竟。
老太太聽說風水先生來到,立刻奉為恩人,禮遇有加,並且叫兒子一一拜見。
風水先生一看其五個兒子,心中暗暗叫苦;原來老太太五個兒子的長相,文質彬彬,德性很好,因此住進了「五鬼絕地」,反而一正破萬邪,能夠大旺大發。
最後風水先生實在忍不住,便開口問老太太,當年為什麼要在水杓中灑一把米糠之事?
老太太回說:「當年見你又熱又渴,怕你猛喝下涼水會傷到腸胃,因此才灑下米糠,讓你只能小口小口的喝。」
風水先生恍然大悟道:「福地福人居,有德者必得善報。」
※ ※ ※
堪輿地理,這一門學問時至今日,形成正反兩極的認定,有人深信不疑,有人卻斥之無稽。
簡而言之,堪輿地理是正式名詞,俗謂之即「風水」,但由其正式名詞即知,風水所涵蓋的層面是天象(氣),與地形(氣)。天有風、雷、雨、電,此為氣候所產生之動能,至浩鉅幾難抵擋;地形有山川河嶽所蘊含五行之能量,又多潛藏於地土之內。因此天有天氣,大地亦因有地氣,而且天地之氣不但相生,亦且相衝,甚至與人身之氣亦同。人氣干於天地之氣,必病傷損耗;人氣順於天地之氣,必生息綿長。
解釋至此,風水之概略眾生應有初步認知,吾並以最簡單的解說:風水即是「風生」(故其地理必要能藏風),「水起」(故其要有流動能量)。堪輿師最喜歡的用詞就是「風起雲湧」,代表這塊寶地有莫大能量,當然尚有相關配套,如龍虎兩邊平衡,五行可以無傷,才能具備基本的條件。再來,才是興建的硬體格局。
行文至此,眾生好像會認定吾乃偏於相信風水這一邊,實則不然,風水有必要相信的理論,但最終也是最關鍵的卻是福運。簡言之,堪輿地理是一門專精而且是確有影響之事項;但是具備了這些,你卻未必可以得到好風水,那就是你的福運所影響。語云「福地福人居,凶宅亦可成吉厝」,這就是主人家的福運了。
「靈數」是什麼?最早是姓名學,但時至今日,卻有許多人加入所謂門牌號、汽機車牌號、電話號碼等等,真讓人眼花瞭亂,但是有其根據否?有之。如人之姓名數,會以天、地、人之命格,形成相生或扞格;如人之出生,八字四柱之數,有與干、支之順生,或刑剋等等。因此,關鍵就是這些靈數長期伴隨著你,而對你產生影響。所以門牌號、汽機車牌號、電話號碼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就相對降低,而最大的動能,仍是個人的福報。
吾對眾生闡述此風水與靈數,是要細述其原理以及相關的影響,更要眾生正視此一問題,不要受到無謂的蠱惑及困擾。它們的影響,不會像一般別有圖者的言論如此影響重大。
拱衡雜誌216期-述論:堪輿地理及靈數
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
每日大笑三,壽高比泰山
在泰山腳下,普照寺門前,有一塊巨石,上面鐫刻著三個大字「三笑處」。原來這一段故事,說起來,還頗耐人尋味的。
話說,元君得道後,一日,漫遊到山後,碰見了三位老翁,正圍坐在普照寺門前一塊大石頭上,爭辯得喋喋不休。
元君好奇,趨前問道,才知道原來這三位老翁,正在標榜自己的長壽秘訣,各自誇耀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適逢元君來到,三人商請元君作個評判。
元君要他們介紹自己的攝生之道。第一位老翁說:「我每天吃半飽,身體不見老。」
第二位接著說:「我的山妻醜,閻王拖不走。」
最後一位老翁說道:「我每日大笑三,壽高比泰山。」
元君聽了各人的養生之道,覺得各有千秋,實在難分軒輊,於是又問道:「未知高壽如何?」
第一位說他已歷開山闢地之時,年屆九九高齡。
第二位答著說:「在王母娘娘栽種蟠桃時,我就有九十九歲了。」
最後一位說道:「我屢經寒暑易節,說不出到底有多大的歲數。」語畢,元君不禁莞爾,原來此翁乃古金仙也。其德配天地,壽高誠可比泰山。
終於元君裁定第三位老翁之說為延年益壽之至上良方。蓋人唯有無嗔無恨,笑容常駐,當可同躋遐齡也。故後人凡登臨此地,皆在此大笑三聲,祈能長壽也。
※ ※ ※
世人之情緒,除了喜、怒、哀、樂之外,仍有恐懼以及攫取、佔有等等,以此而形成心緒起伏波動。其中,如長時間處於恐懼之中,必然形成自閉,或者極端之性格。若長時期處於事物均想佔有或攫取,則必然形成偏激之心態。若時時懷有哀愁、憂慮,必然形成軟弱性格。因而有人說:「時時有歡樂心情、保持身心愉悅狀態,是為長生之道。」斯言有理!試看,每天笑嘻嘻、保持樂觀心境,鮮有不長壽者;若時時陷於憂心、哀愁之中,則鮮有長壽者!
但是心境中最為關鍵、世人是否得有長壽之契機,是在日常中少生氣、少忿怒。此一「怒」之情緒,不但干擾心情,更會有傷身之虞!其理何在?簡言之,「氣怒攻心」是為致命之重!我人之身心,一旦受到外在事務所刺激,或有頂觸、乖違、不順遂等等,即容易生起怒心;此一「怒氣」,屬極剛之氣,在體內容易干礙氣血循環。一旦怒到極點,氣岔而阻,即容易產生致命性之危險,如中風,甚至剎那斷魂!
因而古來養生之人,甚重修養自身脾性,亦即控制自身情緒;縱然遇有不順心之事務,亦節制自己不生怒氣,使氣馴於氣血循環無礙。樂天之人,尤能將逆境事務解釋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總此而言,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因而欲求長壽延命,必定要養成樂天心境;更要體認生氣、發怒於事無補,更且傷身害命!當然,修養並非朝夕之功,因此必要先有體認,而後實踐。
延命珠璣-第二十八節 情緒
話說,元君得道後,一日,漫遊到山後,碰見了三位老翁,正圍坐在普照寺門前一塊大石頭上,爭辯得喋喋不休。
元君好奇,趨前問道,才知道原來這三位老翁,正在標榜自己的長壽秘訣,各自誇耀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適逢元君來到,三人商請元君作個評判。
元君要他們介紹自己的攝生之道。第一位老翁說:「我每天吃半飽,身體不見老。」
第二位接著說:「我的山妻醜,閻王拖不走。」
最後一位老翁說道:「我每日大笑三,壽高比泰山。」
元君聽了各人的養生之道,覺得各有千秋,實在難分軒輊,於是又問道:「未知高壽如何?」
第一位說他已歷開山闢地之時,年屆九九高齡。
第二位答著說:「在王母娘娘栽種蟠桃時,我就有九十九歲了。」
最後一位說道:「我屢經寒暑易節,說不出到底有多大的歲數。」語畢,元君不禁莞爾,原來此翁乃古金仙也。其德配天地,壽高誠可比泰山。
終於元君裁定第三位老翁之說為延年益壽之至上良方。蓋人唯有無嗔無恨,笑容常駐,當可同躋遐齡也。故後人凡登臨此地,皆在此大笑三聲,祈能長壽也。
※ ※ ※
世人之情緒,除了喜、怒、哀、樂之外,仍有恐懼以及攫取、佔有等等,以此而形成心緒起伏波動。其中,如長時間處於恐懼之中,必然形成自閉,或者極端之性格。若長時期處於事物均想佔有或攫取,則必然形成偏激之心態。若時時懷有哀愁、憂慮,必然形成軟弱性格。因而有人說:「時時有歡樂心情、保持身心愉悅狀態,是為長生之道。」斯言有理!試看,每天笑嘻嘻、保持樂觀心境,鮮有不長壽者;若時時陷於憂心、哀愁之中,則鮮有長壽者!
但是心境中最為關鍵、世人是否得有長壽之契機,是在日常中少生氣、少忿怒。此一「怒」之情緒,不但干擾心情,更會有傷身之虞!其理何在?簡言之,「氣怒攻心」是為致命之重!我人之身心,一旦受到外在事務所刺激,或有頂觸、乖違、不順遂等等,即容易生起怒心;此一「怒氣」,屬極剛之氣,在體內容易干礙氣血循環。一旦怒到極點,氣岔而阻,即容易產生致命性之危險,如中風,甚至剎那斷魂!
因而古來養生之人,甚重修養自身脾性,亦即控制自身情緒;縱然遇有不順心之事務,亦節制自己不生怒氣,使氣馴於氣血循環無礙。樂天之人,尤能將逆境事務解釋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總此而言,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因而欲求長壽延命,必定要養成樂天心境;更要體認生氣、發怒於事無補,更且傷身害命!當然,修養並非朝夕之功,因此必要先有體認,而後實踐。
延命珠璣-第二十八節 情緒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