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我們娑婆世界中的眾生,其實人人都生活在「迷惑」之中。
第一個是「無明」。
第二個是「惡業」。
第三個是「障蔽」。
輪迴六道無休無止,如此的過了一生,或是多生,或是「一劫」,或是「多劫」,可以說永遠解脫不了。
這些帶給我們:
痛苦。
黑暗。
無望。
沉淪。
我們愈是追求外在的快樂,其實更陷入無邊痛苦的深淵之中,而且欲拔不能。
●
我覺得藉著修行,以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種煩惱痛苦,固然是有效的佛法,但,卻要經歷很長久的時間。
反反覆覆。
三大阿僧祇劫。
清除一切的垃圾,才能超越一切的痛苦。
我們有三法,可以立即成就的,我覺得是:
禪。
大圓滿。
大手印。
這些都是在認識「自心本質」的剎那智慧光明。
有一個比喻非常好:
一盞燈炬的光明。
進入暗室。
這暗室就完全光亮了。
重點是要親證,「自心本質的光明」。
●
你做到嗎?
聖弟子做到了嗎?
我說:我做到了!
我覺悟:
「人無我」。
「法無我」。
「人法皆空」。
這一種覺知就是「明性」,我以我的親證,獲得了「空性」與「光明」的結合。
這個才是!
我稱為:
「無所得之得!」
認明「無所得」,才算「得」。
●
大圓滿稱之:
「阿達爾瑪佛」、「普賢王如來」、「本初佛」。
大手印稱之:
「金剛總持」、「金剛持」。
我稱之:
「日月燈明王佛」。
我親證:
日月燈明王佛,三十二相,在日輪月輪的蓮花上。頭上有燈,胸前有燈,雙肩各有一燈,雙足又各有一燈。
前方有七燈。
後方有七燈。
共二十盞燈。
這「日月燈明王佛」,是我的親證。
●
親愛的聖弟子:
請認證「無我」。
認證「無生」。
如果你認證了「心的本質」。
你的「明性」就出來了,黑暗就去除了!
盧勝彥文集241冊《遇見本尊》親證「日月燈明王佛」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提燈天使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爭奪到些什麼,而是貢獻了些什麼!多少頂尖的風雲人物在歷史中淹沒,然而讓我們歌頌的,卻是常常奉獻自我,成就他人,不計較得失的耕耘者。
「提燈天使」南丁格爾,原是出身名門貴族,在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護士的地位低下,只有窮人女孩願意擔任,而南丁格爾放棄了自身的享受,自願擔任護士。
當時正值英俄戰爭,南丁格爾前往前線,她發現傷患們吃著發霉的麵包,穿著血跡斑斑皂骯髒衣褲,醫護環境惡劣。她不嫌辛勞,親自為傷患清洗傷口、消毒、包紮,並且按時換藥,努力改善伙食。不但如此,她經常跪在地上擦洗地板,洗滌傷患帶有血跡的衣物,維護環境的衛生。
南丁格爾每天晚上提著一盞油燈,在四公里的巡診線上逐一看顧傷患的病情,為他們唱歌,給他們溫暖與安慰。繁重的工作,她不以為苦,常常一天工作二十小時以上。也因為她的努力,傷兵的死亡率大為降低,從百分之六十下降至百分之零點三,她一直堅持著,直到英、俄停戰,最後一名士兵離開戰場,她才回到家鄉。
回國後,南丁格爾又把英國人民為鼓勵她而募捐的五萬英鎊全部拿出來,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因她的貢獻良多,世界紅十字會在她逝世後,將她的生日五月十二日定為「國際護士節」。
※ ※ ※
中秋佳節,人人賞月。唯,爾等佛子可否知曉賞月之另番真義乎?善哉!觀玉兔高懸穹天,光芒普照,不因地域之別而滅少月光之施捨,若有所分別者,乃在人心之惆悵而生感觸、而生感懷矣!
故,俗常云:「月是故鄉圓」、俗亦常云:「月到中秋分外明也。」善哉!月之明暗自有科學定律。故,由朔而望、由晦而明,陰晴圓缺,自然依循軌道定理而行動不變哉。所謂故鄉月,乃人心所生之惆感悵然也!
天造萬物,各有其特性、各有其角色、各有其功能也。故,日月輪替使世界有明暗之別;人心因有十字相隔,故能燃生是非對錯之別。士農工商分門別類,各立塵世,發揮自我專長,促使世界繁榮、促使社稷進步、促使家庭、人人得以安居樂業矣。何以能達此安居樂業之目的乎?惟在人人各守厥職,發揮所長,服務人群,效勞大眾,各盡角色扮演耳。
天地無私,既造爾等佛子誕登中華世界,必有其妙用與目的。爾等佛子仰首觀月,除應感恩月娘與萬物之辛勞外,亦當自我惕勵,以學習日月之光芒普照世塵也。光何來乎?即為佛子之真性心光哉!
盼爾等佛子,得知恆心修持,綻放日月之光!
悟道箴言-述:「各盡本份,造福人群」
「提燈天使」南丁格爾,原是出身名門貴族,在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護士的地位低下,只有窮人女孩願意擔任,而南丁格爾放棄了自身的享受,自願擔任護士。
當時正值英俄戰爭,南丁格爾前往前線,她發現傷患們吃著發霉的麵包,穿著血跡斑斑皂骯髒衣褲,醫護環境惡劣。她不嫌辛勞,親自為傷患清洗傷口、消毒、包紮,並且按時換藥,努力改善伙食。不但如此,她經常跪在地上擦洗地板,洗滌傷患帶有血跡的衣物,維護環境的衛生。
南丁格爾每天晚上提著一盞油燈,在四公里的巡診線上逐一看顧傷患的病情,為他們唱歌,給他們溫暖與安慰。繁重的工作,她不以為苦,常常一天工作二十小時以上。也因為她的努力,傷兵的死亡率大為降低,從百分之六十下降至百分之零點三,她一直堅持著,直到英、俄停戰,最後一名士兵離開戰場,她才回到家鄉。
回國後,南丁格爾又把英國人民為鼓勵她而募捐的五萬英鎊全部拿出來,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因她的貢獻良多,世界紅十字會在她逝世後,將她的生日五月十二日定為「國際護士節」。
※ ※ ※
中秋佳節,人人賞月。唯,爾等佛子可否知曉賞月之另番真義乎?善哉!觀玉兔高懸穹天,光芒普照,不因地域之別而滅少月光之施捨,若有所分別者,乃在人心之惆悵而生感觸、而生感懷矣!
故,俗常云:「月是故鄉圓」、俗亦常云:「月到中秋分外明也。」善哉!月之明暗自有科學定律。故,由朔而望、由晦而明,陰晴圓缺,自然依循軌道定理而行動不變哉。所謂故鄉月,乃人心所生之惆感悵然也!
天造萬物,各有其特性、各有其角色、各有其功能也。故,日月輪替使世界有明暗之別;人心因有十字相隔,故能燃生是非對錯之別。士農工商分門別類,各立塵世,發揮自我專長,促使世界繁榮、促使社稷進步、促使家庭、人人得以安居樂業矣。何以能達此安居樂業之目的乎?惟在人人各守厥職,發揮所長,服務人群,效勞大眾,各盡角色扮演耳。
天地無私,既造爾等佛子誕登中華世界,必有其妙用與目的。爾等佛子仰首觀月,除應感恩月娘與萬物之辛勞外,亦當自我惕勵,以學習日月之光芒普照世塵也。光何來乎?即為佛子之真性心光哉!
盼爾等佛子,得知恆心修持,綻放日月之光!
悟道箴言-述:「各盡本份,造福人群」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訶五欲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第二卷
言五欲者。即是世間上妙色聲香味觸等。常能誑惑一切凡夫。壞於善事。若不明識過罪訶責厭離。則諸禪三昧。無由可獲一。
訶色欲者。所謂男子女人。形貌端嚴。修目高眉。朱脣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縹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即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獨在婬女阿梵婆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色過罪。如摩訶衍中廣說。
二訶聲欲者。所謂箜篌箏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讚頌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中住。聞甄迦羅女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如摩訶衍中廣說。
三訶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訶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種種因緣。知香過惡。如摩訶衍中廣說。
四訶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餚饍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後即生酪中。受於蟲身。如是等種種知味過罪。如摩訶衍中廣說。
五訶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沈沒。起障道業。如獨角仙人。因觸欲故。退失神通。為婬女騎頸。如是等種種觸欲過罪。如摩訶衍中廣說。
問曰。云何訶五欲。答曰。訶欲之法。如摩訶衍中。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五欲無益。如狗齧枯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此五欲法與眾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坐此弊欲墜墮三塗。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當急遠之。如禪經中說偈。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怨入丘塚 廣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間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禪定 是名行頭陀
言五欲者。即是世間上妙色聲香味觸等。常能誑惑一切凡夫。壞於善事。若不明識過罪訶責厭離。則諸禪三昧。無由可獲一。
訶色欲者。所謂男子女人。形貌端嚴。修目高眉。朱脣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縹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即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獨在婬女阿梵婆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色過罪。如摩訶衍中廣說。
二訶聲欲者。所謂箜篌箏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讚頌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中住。聞甄迦羅女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如摩訶衍中廣說。
三訶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訶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種種因緣。知香過惡。如摩訶衍中廣說。
四訶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餚饍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後即生酪中。受於蟲身。如是等種種知味過罪。如摩訶衍中廣說。
五訶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沈沒。起障道業。如獨角仙人。因觸欲故。退失神通。為婬女騎頸。如是等種種觸欲過罪。如摩訶衍中廣說。
問曰。云何訶五欲。答曰。訶欲之法。如摩訶衍中。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五欲無益。如狗齧枯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亦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此五欲法與眾生同有。一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坐此弊欲墜墮三塗。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賊。當急遠之。如禪經中說偈。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怨入丘塚 廣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間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禪定 是名行頭陀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公德即功德
天上聖母 登台
聖示:文筆,今夜不出遊,有鑑於陽間善眾一念偏差總是認為小事情而已,故不去遵守法規,世眾宜知自身辛勤累積之福德,恐就在己身一念一行當中被司錄神登錄,而被削減福報(功德)。
文筆:恩師,可以舉例解說嗎?
聖母:例如:人世間最常見的便是交通之違規,若車速快之闖紅燈便扣減三大功,此為何?一則因無遵守人間之律法,二則為貪一時之便恐造成他人的驚嚇或車禍之衍生。如:隨手丟棄垃圾,亦扣之一大功。
如:在外吃完東西用衛生紙擦拭嘴巴,卻濫用多張之衛生紙擦拭,此亦被扣罰二大功,因物品皆取之天地之用品而製成,理應珍惜之,需多少、用多少,過多便是浪費!
再如:吃不完之物品理應放置於廚餘桶,而非垃圾桶,丟棄一次扣二十大功,但尚須視物品之多少再衡量扣減之功!
所舉之例,乃是眾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容易忽視、誤犯之小錯誤。宜知!天地之萬物亦取之於天地之生養,本應隨手惜福。但眾生大多不知此之行為已在無形之中被減扣「福德」。故眾生常哀嘆:我行功立德那麼多為什麼卻感應渺渺。
並非無感應而是自身辛勤所造之功,在不自知之當下,一分一毫的被司錄神扣減之,是以福德不足故所求皆難以如願,故語云:「人無公德心,何來功德財。」
希諸善生能了悟此理,世間陽律本應遵守之,萬物之取用亦需適之,方免辛勤累積之福德卻被自身之不當行為削減之。
文筆:恩師之開示,真猶如暗夜之明燈,讓眾生更清楚原來一言一行便是福德的增減。
聖母:然也,希眾生知之、守之。可,吾退!
文筆:恭送恩師聖駕!
禍福一念間-第五回 公德即功德
聖示:文筆,今夜不出遊,有鑑於陽間善眾一念偏差總是認為小事情而已,故不去遵守法規,世眾宜知自身辛勤累積之福德,恐就在己身一念一行當中被司錄神登錄,而被削減福報(功德)。
文筆:恩師,可以舉例解說嗎?
聖母:例如:人世間最常見的便是交通之違規,若車速快之闖紅燈便扣減三大功,此為何?一則因無遵守人間之律法,二則為貪一時之便恐造成他人的驚嚇或車禍之衍生。如:隨手丟棄垃圾,亦扣之一大功。
如:在外吃完東西用衛生紙擦拭嘴巴,卻濫用多張之衛生紙擦拭,此亦被扣罰二大功,因物品皆取之天地之用品而製成,理應珍惜之,需多少、用多少,過多便是浪費!
再如:吃不完之物品理應放置於廚餘桶,而非垃圾桶,丟棄一次扣二十大功,但尚須視物品之多少再衡量扣減之功!
所舉之例,乃是眾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容易忽視、誤犯之小錯誤。宜知!天地之萬物亦取之於天地之生養,本應隨手惜福。但眾生大多不知此之行為已在無形之中被減扣「福德」。故眾生常哀嘆:我行功立德那麼多為什麼卻感應渺渺。
並非無感應而是自身辛勤所造之功,在不自知之當下,一分一毫的被司錄神扣減之,是以福德不足故所求皆難以如願,故語云:「人無公德心,何來功德財。」
希諸善生能了悟此理,世間陽律本應遵守之,萬物之取用亦需適之,方免辛勤累積之福德卻被自身之不當行為削減之。
文筆:恩師之開示,真猶如暗夜之明燈,讓眾生更清楚原來一言一行便是福德的增減。
聖母:然也,希眾生知之、守之。可,吾退!
文筆:恭送恩師聖駕!
禍福一念間-第五回 公德即功德
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螞蟻窩
蓮生/文
(省略)
我讀佛經,知道佛陀的弟子「目犍蓮」有這樣的一件事:
有一回,「目犍蓮」運用大神通力,到了極遙遠的一個佛國。
這裡有一位「廣大佛」正在說法,佛的身量有三十丈,而聽法的聖賢身量一樣是三十丈。
「目犍蓮」在這佛國之中出現,如同一隻小螞蟻。
當時,眾聖賢看見小螞蟻的「目犍蓮」出現在佛國,內心非常的好奇。
「廣大佛」對眾聖賢說:「這位小螞蟻般的小人,正是娑婆世間,釋迦牟尼佛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蓮啊!他今天以他的神通力,來到我們的國度。」
我當時,讀經讀至此,有一個感悟:在「廣大佛」的佛眼之中,看「目犍蓮」尊者是一隻小螞蟻,而娑婆人間豈不是一只螞蟻窩嗎!
這螞蟻窩有什麼好爭的?
這螞蟻窩有什麼好鬥的?
由這小小故事裡,我體會虛空的偉大,其實願力如果無量無邊,「目犍蓮」尊者不是一只小螞蟻,「廣大佛」也不是大佛,真正的「大」是與「道」合者大啊!
有怨嗎?
當然無怨。
有悔嗎?
當然無悔。
因為,因為,這娑婆人間,真的很像一只螞蟻窩而已!
盧勝彥文集第151冊《獨居小語》無怨無悔
(省略)
我讀佛經,知道佛陀的弟子「目犍蓮」有這樣的一件事:
有一回,「目犍蓮」運用大神通力,到了極遙遠的一個佛國。
這裡有一位「廣大佛」正在說法,佛的身量有三十丈,而聽法的聖賢身量一樣是三十丈。
「目犍蓮」在這佛國之中出現,如同一隻小螞蟻。
當時,眾聖賢看見小螞蟻的「目犍蓮」出現在佛國,內心非常的好奇。
「廣大佛」對眾聖賢說:「這位小螞蟻般的小人,正是娑婆世間,釋迦牟尼佛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蓮啊!他今天以他的神通力,來到我們的國度。」
我當時,讀經讀至此,有一個感悟:在「廣大佛」的佛眼之中,看「目犍蓮」尊者是一隻小螞蟻,而娑婆人間豈不是一只螞蟻窩嗎!
這螞蟻窩有什麼好爭的?
這螞蟻窩有什麼好鬥的?
由這小小故事裡,我體會虛空的偉大,其實願力如果無量無邊,「目犍蓮」尊者不是一只小螞蟻,「廣大佛」也不是大佛,真正的「大」是與「道」合者大啊!
有怨嗎?
當然無怨。
有悔嗎?
當然無悔。
因為,因為,這娑婆人間,真的很像一只螞蟻窩而已!
盧勝彥文集第151冊《獨居小語》無怨無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