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貴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只蓋普通棉被。
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只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
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瞭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謄。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 ※ ※
日食三餐,夜眠一榻,千幢大廈,所棲有限,萬傾良田,所須無多。祇因人心不足,每多過量奢求,既抱明月又摘星,已得權貴再圖霸。是以慾海難填,常懷醉迷夢想,或乘小雨而興瀾,或藉微風以掀波。
彼騙此詐,導致紛紜勢局,明爭暗鬥,以符獨享美夢。各逞世識爭雄,不顧宇宙同廬之義,盡將良知擱置霄外,遺忘天賦同仁之德。致令大好山河,變成瘡痍滿地,本是清華美景,翻作瘴氣瀰天。何令致之耶,乃不知足之作祟耳。
實則浮生有限,幾見百歲壽亭,若能稍具放下之心,謙讓成風,則世界何有爭端,人群何來烽火之痛,知乎足也,意義大矣哉!世賢學道鐘門,可將此理闡揚,警醒醉迷俗客,而平頹亂,亦是功德無量矣。
鐘道聖訓-浮生有限應知足
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巴亞西經
南海古佛 降
詩曰:因果循環有正觀, 身心舒卷化山川。
豪情浩蕩雲天外 不戀人間水一彎。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卅二章 巴亞西經
在《長部》第二三經/巴亞西經中記載:
有一次,巴亞西去申恕林見年輕的咖沙巴尊者,在相互寒暄後,於一旁坐下,巴亞西說:「我既不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也不相信有化生有情,更不相信因果業報。」
咖沙巴尊者回答說:「我不曾見過、聽過這麼說者,持這種見解者。」
巴亞西說:「我有親戚朋友是行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貪婪、嗔害者,在他們臨終前我去見他們,並說:『有一些沙門、婆羅門說行惡者死後會投生苦界、惡趣、地獄。你是行惡者,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所說的言詞是真的,你命終投生苦界、惡趣、地獄後,一定要回來告訴我,那麼我就會相信有因果業報。』
他們也答應我了,但是至今既沒來告訴我,也沒遣使者來告訴我,所以沒有未來世,沒有化生有情,也沒有因果業報。」
咖沙巴尊者回答說:「那我反問你,如果有人抓住盜賊後,來見你:『大德!這位是盜賊罪犯,任憑你處置。』
你說:『將這位盜賊反綁手腕,剃光頭,然後打著鼓,到城南的斬首台去斬頭。』行刑前,盜賊對行刑者說:『行刑者尊師!在這村落或城鎮有我的親戚朋友,請等我去告訴他們,再行刑可以嗎?』行刑者會可憐他或會斬頭呢?」
巴亞西說:「咖沙巴尊者!行刑者不會可憐他,會斬頭。」
咖沙巴尊者又說:「相同的道理,行惡者死後投生苦界、惡趣、地獄,又將如何對獄卒說:『獄卒尊師!請等我去告訴波亞西,再行刑可以嗎?』
巴亞西回答說:「即使咖沙巴尊者這麼說,但我還是不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有化生有情,有因果業報。」
巴亞西又說:「我有親戚朋友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貪婪者、無瞋害心者、正見者,在他們臨終前我去見他們,並說:『有一些沙門、婆羅門說行善者死後會投生善趣、天界。你是行善者,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所說的言詞是真的,你命終投生善趣、天界後,一定要回來告訴我,那麼我就會相信有因果業報。』
他們也答應我了,但是至今既沒來告訴我,也沒遣使者來告訴我,所以沒有過去世、未來世,沒有化生有情,也沒有因果業報。」
咖沙巴尊者回答說:「猶如男子掉進糞坑,好不容易被人救上來,以竹片從那位男子身上徹底刮下糞便,再用黃土團、油、細粉末重複三次清洗乾淨,然後梳理髮鬚,穿上潔淨華麗的衣服,並以香水、花鬘裝飾一番後,請他登上殿樓享樂,他是否還願意再次栽入糞坑呢?
同樣地,對諸天來說,人類是不淨的、惡臭的、嫌惡的、厭膩的,人的臭氣上逼至天界一百由旬,你的親戚朋友為什麼還會想回來告訴你呢?
即使他想到要回來告訴你,但人間的一百年等於三十三天的一晝夜,三十晝夜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而一千天年是三十三諸天的壽量。若你那些行善的親戚朋友投生到天界後,這麼想:『讓我先享受三十三天界的五欲二、三個日夜後,再去告訴巴亞西吧!』當他想到回來告訴你的時候,你已經死去很久了。」……
經過咖沙巴尊者以各種譬喻開示後,巴亞西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也相信有化生有情及因果業報,因此勤於布施,身壞命終後往生到謝力色葛空天宮中,與四大天王天諸天為同伴。
所以,從此部經典可知,由於諸天的福報和欲樂比人類殊勝不知多少倍,故天人除非是命終,或者福報享盡而再投生來人間,否則他們一般都不喜歡前來人間,特別是那些更高層級的天人。
當然,世人也不可執持斷滅見,以為人死如燈滅,而應該相信因果業報,並勤於布施,如此才能獲得善報。
詩曰:因果循環有正觀, 身心舒卷化山川。
豪情浩蕩雲天外 不戀人間水一彎。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卅二章 巴亞西經
在《長部》第二三經/巴亞西經中記載:
有一次,巴亞西去申恕林見年輕的咖沙巴尊者,在相互寒暄後,於一旁坐下,巴亞西說:「我既不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也不相信有化生有情,更不相信因果業報。」
咖沙巴尊者回答說:「我不曾見過、聽過這麼說者,持這種見解者。」
巴亞西說:「我有親戚朋友是行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貪婪、嗔害者,在他們臨終前我去見他們,並說:『有一些沙門、婆羅門說行惡者死後會投生苦界、惡趣、地獄。你是行惡者,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所說的言詞是真的,你命終投生苦界、惡趣、地獄後,一定要回來告訴我,那麼我就會相信有因果業報。』
他們也答應我了,但是至今既沒來告訴我,也沒遣使者來告訴我,所以沒有未來世,沒有化生有情,也沒有因果業報。」
咖沙巴尊者回答說:「那我反問你,如果有人抓住盜賊後,來見你:『大德!這位是盜賊罪犯,任憑你處置。』
你說:『將這位盜賊反綁手腕,剃光頭,然後打著鼓,到城南的斬首台去斬頭。』行刑前,盜賊對行刑者說:『行刑者尊師!在這村落或城鎮有我的親戚朋友,請等我去告訴他們,再行刑可以嗎?』行刑者會可憐他或會斬頭呢?」
巴亞西說:「咖沙巴尊者!行刑者不會可憐他,會斬頭。」
咖沙巴尊者又說:「相同的道理,行惡者死後投生苦界、惡趣、地獄,又將如何對獄卒說:『獄卒尊師!請等我去告訴波亞西,再行刑可以嗎?』
巴亞西回答說:「即使咖沙巴尊者這麼說,但我還是不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有化生有情,有因果業報。」
巴亞西又說:「我有親戚朋友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貪婪者、無瞋害心者、正見者,在他們臨終前我去見他們,並說:『有一些沙門、婆羅門說行善者死後會投生善趣、天界。你是行善者,如果那些沙門、婆羅門所說的言詞是真的,你命終投生善趣、天界後,一定要回來告訴我,那麼我就會相信有因果業報。』
他們也答應我了,但是至今既沒來告訴我,也沒遣使者來告訴我,所以沒有過去世、未來世,沒有化生有情,也沒有因果業報。」
咖沙巴尊者回答說:「猶如男子掉進糞坑,好不容易被人救上來,以竹片從那位男子身上徹底刮下糞便,再用黃土團、油、細粉末重複三次清洗乾淨,然後梳理髮鬚,穿上潔淨華麗的衣服,並以香水、花鬘裝飾一番後,請他登上殿樓享樂,他是否還願意再次栽入糞坑呢?
同樣地,對諸天來說,人類是不淨的、惡臭的、嫌惡的、厭膩的,人的臭氣上逼至天界一百由旬,你的親戚朋友為什麼還會想回來告訴你呢?
即使他想到要回來告訴你,但人間的一百年等於三十三天的一晝夜,三十晝夜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而一千天年是三十三諸天的壽量。若你那些行善的親戚朋友投生到天界後,這麼想:『讓我先享受三十三天界的五欲二、三個日夜後,再去告訴巴亞西吧!』當他想到回來告訴你的時候,你已經死去很久了。」……
經過咖沙巴尊者以各種譬喻開示後,巴亞西相信有過去世、未來世,也相信有化生有情及因果業報,因此勤於布施,身壞命終後往生到謝力色葛空天宮中,與四大天王天諸天為同伴。
所以,從此部經典可知,由於諸天的福報和欲樂比人類殊勝不知多少倍,故天人除非是命終,或者福報享盡而再投生來人間,否則他們一般都不喜歡前來人間,特別是那些更高層級的天人。
當然,世人也不可執持斷滅見,以為人死如燈滅,而應該相信因果業報,並勤於布施,如此才能獲得善報。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本道院彌勒菩薩 登台
聖示:別人用勢力加在你們的身上,而你們則以寬宏的度量,去容忍他如此的偏差行為;這樣一來,便可以掃除內心層層障礙的烏雲,熄滅心中想要報復的星星之火了。
所以,你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不要「念舊惡」的精神。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至於私人的恩恩怨怨,唯有靠領悟,亦即是可以用理性來排遣,可以用感情來原諒,因此而逐漸消除化解。
若是仍然還是念念不忘,牽纏不斷,則冤冤相報也就永無休止了。動物尚且懂得知恩報恩,人為什麼還敢違背道德天理,難道不怕因果報應嗎?
彌勒菩薩:一般的人見識淺薄,不能想到如此深的道理。不過遠離奉承阿諛以及諂媚迎合的人,倒是每個人都應該明白的。
所以,事事都應當依循著道理去做,千萬不可以有貪圖而自私自利,使人有機可乘,向自己迎合拍馬;這樣一來,才不會有過失之累積啊!
切記!奉承迎合,屈膝諂媚,只是徒然的喪失自己的良心與人格,和別人結下了無窮的怨業。
因此,希望每個人懂得道理,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陳生:我們已經開始在加強學習,也已經在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雖然無法做到小細微的處事方針,但大家若會省思言行、管理自己、約束自己,相信假以時日的進步,必然會愈來愈好。
彌勒菩薩:很好。第一章著書之時,爾即見諸佛菩薩備妥相關簿冊,記載著每個人日常的生活常規,也就是《太上感應篇》所記載的細節,你們每日讀誦,深思熟慮後,就不容易犯戒了。
陳生:好喔!
子貢問說:「貧窮的人,常有求於人而現出諂媚的姿態,富有的人卻自恃富有而驕慢對方。如果貧窮的人能做到不諂媚巴結,富有的人能不驕慢,這樣的人,老師覺得如何?」孔子回答:「這樣算是可以了。但是比不上貧窮而能安貧樂道、富有而彬彬有禮的人呀!」
希望我們不要時常在日常生活中「貧而思諂」啊!動一個念,就是一個業,念頭必須非常小心的。
彌勒菩薩:諸子宜謹記在心呀!貧而思諂,一日即一失啊!如此一來,日積月累,積沙成塔,地獄就在你的眼前啊!
如果是貧而無諂,一日即是一得。如此一來,日積月累,積沙成塔,天堂之路離你們就不遠囉!
陳生:看來日後小心謹慎,當是每個人的責任、義務。現代人的冷漠,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自我圍籬,也是危機意識下的自我孤立。
彌勒菩薩:日常生活中,給陽台的花草一點水,給社會邊緣的殘障人士一點陽光,給自己親情和友情滋潤一點溫馨,只一點,並不多,每個人一定負擔得起,每一個人一定施捨得了,只要在你們投足之間,只要在你們口耳之上;尤其是內在的一念之間,放下一些,立可成佛,留心一下,天地的慈悲盡是你們生命的大福緣、大造化。
陳生:恩師慈悲!看來我們每一個人要學習以及努力的地方真的很多,以往總是認為自己甚麼都會、甚麼都懂,其實,一切都是表象罷了。
彌勒菩薩:哈!……。求富貴的祕訣就是,能充實內德,謂之「富」;能實行外德,謂之「貴」;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二章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聖示:別人用勢力加在你們的身上,而你們則以寬宏的度量,去容忍他如此的偏差行為;這樣一來,便可以掃除內心層層障礙的烏雲,熄滅心中想要報復的星星之火了。
所以,你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不要「念舊惡」的精神。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
彌勒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至於私人的恩恩怨怨,唯有靠領悟,亦即是可以用理性來排遣,可以用感情來原諒,因此而逐漸消除化解。
若是仍然還是念念不忘,牽纏不斷,則冤冤相報也就永無休止了。動物尚且懂得知恩報恩,人為什麼還敢違背道德天理,難道不怕因果報應嗎?
彌勒菩薩:一般的人見識淺薄,不能想到如此深的道理。不過遠離奉承阿諛以及諂媚迎合的人,倒是每個人都應該明白的。
所以,事事都應當依循著道理去做,千萬不可以有貪圖而自私自利,使人有機可乘,向自己迎合拍馬;這樣一來,才不會有過失之累積啊!
切記!奉承迎合,屈膝諂媚,只是徒然的喪失自己的良心與人格,和別人結下了無窮的怨業。
因此,希望每個人懂得道理,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陳生:我們已經開始在加強學習,也已經在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雖然無法做到小細微的處事方針,但大家若會省思言行、管理自己、約束自己,相信假以時日的進步,必然會愈來愈好。
彌勒菩薩:很好。第一章著書之時,爾即見諸佛菩薩備妥相關簿冊,記載著每個人日常的生活常規,也就是《太上感應篇》所記載的細節,你們每日讀誦,深思熟慮後,就不容易犯戒了。
陳生:好喔!
子貢問說:「貧窮的人,常有求於人而現出諂媚的姿態,富有的人卻自恃富有而驕慢對方。如果貧窮的人能做到不諂媚巴結,富有的人能不驕慢,這樣的人,老師覺得如何?」孔子回答:「這樣算是可以了。但是比不上貧窮而能安貧樂道、富有而彬彬有禮的人呀!」
希望我們不要時常在日常生活中「貧而思諂」啊!動一個念,就是一個業,念頭必須非常小心的。
彌勒菩薩:諸子宜謹記在心呀!貧而思諂,一日即一失啊!如此一來,日積月累,積沙成塔,地獄就在你的眼前啊!
如果是貧而無諂,一日即是一得。如此一來,日積月累,積沙成塔,天堂之路離你們就不遠囉!
陳生:看來日後小心謹慎,當是每個人的責任、義務。現代人的冷漠,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自我圍籬,也是危機意識下的自我孤立。
彌勒菩薩:日常生活中,給陽台的花草一點水,給社會邊緣的殘障人士一點陽光,給自己親情和友情滋潤一點溫馨,只一點,並不多,每個人一定負擔得起,每一個人一定施捨得了,只要在你們投足之間,只要在你們口耳之上;尤其是內在的一念之間,放下一些,立可成佛,留心一下,天地的慈悲盡是你們生命的大福緣、大造化。
陳生:恩師慈悲!看來我們每一個人要學習以及努力的地方真的很多,以往總是認為自己甚麼都會、甚麼都懂,其實,一切都是表象罷了。
彌勒菩薩:哈!……。求富貴的祕訣就是,能充實內德,謂之「富」;能實行外德,謂之「貴」;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可。停筆。 吾退!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道在日常中》第二章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悠然見浮雲
蓮生/文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已四年多了,有一段時間,我幾乎無法去適應,因為昔日很「燦爛」,而今日很「孤獨」,昔日的節奏快而樂,今日的節奏慢而苦。
一隱居閉關,大腦沒有了刺激,千篇一律的生活,人生的味道彷彿沒有了,食而無味,睡眠也不深,生活彷彿「不知所以然」。
我試著「調整」,試著從生活中,再尋找出「活著的滋味」。如果不找出滋味,我知道這裏面有潛在危機,「憂鬱症」會來襲。
我想,隱居閉關之後,永遠把自己關起來,不行,會得「自閉症」呢?
那就要走出去!
走出去,不是去過「庸碌熙攘」的日子,而是出去「經行」,在山間小道、在森林、在溪畔,紮紮實實的念佛持咒。
我悠然見浮雲,回首夢已遠,自己認知,個人必須對「隱居閉關」或是現代名詞「退休生涯」,要做點自我的、個人的、獨立的生活行動標桿,更優質的一種情緒需要培養。
運動,我以「經行」當運動,去呼吸清新的空氣。一面修行,一面運動,每天俯地挺身,每天做金剛拳,活動筋骨時,一邊唸佛。
我吃飯當供養,每餐三菜一湯,小碗飯,覺得清淡無味,於是有一菜翻新,在吃方面,要有一菜嚐新,增加「食之味」。
我睡眠,據說,年歲一至,會有風險。我把自己弄得很疲累,再加「瑜伽功法」,讓自己不受情緒干擾,睡得更甜美。
我天天悠然見浮雲。
覺得人間事不過如此。
「鬱躁之心」就一股腦全掃光了。
睡眠就正常了。
我在「三昧」禪定中去度眾生,自有法味快樂:
幽居也是一種獨樂
與弟子虛擬
夢中入手
快樂之事隨處有
世間無拘無礙
我的弘願仍然未曾改
你我夢中相會
真的
幻的
一樣滿懷
我曾經自己問自己,你在人生的過程中,你想要的是什麼?
真佛宗「創辦人」?虛名而已。
雷藏寺「住持」?虛位而已。
名聞天下?一坯黃土。
富貴?浮雲。
在我悠然見浮雲之後,我沒有持定的計劃,沒有準備換房子,沒有準備給小孩子特別投資基金,也不考慮自己的養老金。
如果在將來,有幾位了解自己的人,自己也了解他們,彼此之間也亮無牽纏,互相生活在一起,互相扶助,這就活得更快樂更踏實了。
我一個人看浮雲,
快樂。
更多人一起看浮雲,
更快樂。
我這一輩子,不會去想要什麼,一切都很滿足了,我不知道,諸弟子明白師尊的心沒有,如果明白了,而你也無所求了,我邀你一起來看浮雲,一起快樂,無煩無惱。
盧勝彥文集第178冊《登山觀浮雲》悠然見浮雲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已四年多了,有一段時間,我幾乎無法去適應,因為昔日很「燦爛」,而今日很「孤獨」,昔日的節奏快而樂,今日的節奏慢而苦。
一隱居閉關,大腦沒有了刺激,千篇一律的生活,人生的味道彷彿沒有了,食而無味,睡眠也不深,生活彷彿「不知所以然」。
我試著「調整」,試著從生活中,再尋找出「活著的滋味」。如果不找出滋味,我知道這裏面有潛在危機,「憂鬱症」會來襲。
我想,隱居閉關之後,永遠把自己關起來,不行,會得「自閉症」呢?
那就要走出去!
走出去,不是去過「庸碌熙攘」的日子,而是出去「經行」,在山間小道、在森林、在溪畔,紮紮實實的念佛持咒。
我悠然見浮雲,回首夢已遠,自己認知,個人必須對「隱居閉關」或是現代名詞「退休生涯」,要做點自我的、個人的、獨立的生活行動標桿,更優質的一種情緒需要培養。
運動,我以「經行」當運動,去呼吸清新的空氣。一面修行,一面運動,每天俯地挺身,每天做金剛拳,活動筋骨時,一邊唸佛。
我吃飯當供養,每餐三菜一湯,小碗飯,覺得清淡無味,於是有一菜翻新,在吃方面,要有一菜嚐新,增加「食之味」。
我睡眠,據說,年歲一至,會有風險。我把自己弄得很疲累,再加「瑜伽功法」,讓自己不受情緒干擾,睡得更甜美。
我天天悠然見浮雲。
覺得人間事不過如此。
「鬱躁之心」就一股腦全掃光了。
睡眠就正常了。
我在「三昧」禪定中去度眾生,自有法味快樂:
幽居也是一種獨樂
與弟子虛擬
夢中入手
快樂之事隨處有
世間無拘無礙
我的弘願仍然未曾改
你我夢中相會
真的
幻的
一樣滿懷
我曾經自己問自己,你在人生的過程中,你想要的是什麼?
真佛宗「創辦人」?虛名而已。
雷藏寺「住持」?虛位而已。
名聞天下?一坯黃土。
富貴?浮雲。
在我悠然見浮雲之後,我沒有持定的計劃,沒有準備換房子,沒有準備給小孩子特別投資基金,也不考慮自己的養老金。
如果在將來,有幾位了解自己的人,自己也了解他們,彼此之間也亮無牽纏,互相生活在一起,互相扶助,這就活得更快樂更踏實了。
我一個人看浮雲,
快樂。
更多人一起看浮雲,
更快樂。
我這一輩子,不會去想要什麼,一切都很滿足了,我不知道,諸弟子明白師尊的心沒有,如果明白了,而你也無所求了,我邀你一起來看浮雲,一起快樂,無煩無惱。
盧勝彥文集第178冊《登山觀浮雲》悠然見浮雲
溫暖人間
有個紐約人名叫麥克,每個月一領薪水,都會先買三雙手套,並且存起來。
直到寒冷的冬天來臨,他就把手套拿到街上,沿途發給那些沒有手套的行人。
「多少錢?」拿到的人驚訝地問。
「不要錢,握握手就行了。」
他的善行傳出之後,每年都有人寄來手套,請他幫忙分贈。
麥克的這項舉動,為冷漠的紐約帶來無數的溫暖。原來他在經濟大恐慌中長大,下雪的冬天根本沒有手套可戴,因此他的父親曾教導他:「永遠不要使自己失去施予的機會。」
※ ※ ※
世間之因為有愛,才有和諧之存在;人與人之間因為有愛,才會充滿祥和。世間因為有愛,才能推動生機的原動力,所以說此種人間之愛是非常之重要,且得加以培養與修持者也。
然愛存附於每個人之身上,秉持著各種不同之愛,來溫暖不同之角落與階層,使得此份愛能夠受到其光芒而成長,所以此等之愛是何等之重要。但往往世人無法將此等各種之愛,能予以廣泛的施與,故而使得整個社會缺乏了生命力,缺少了那種滋潤的原動力。大家都是存念私心的愛,且受局限而不能發揚光大,故得加以深思與檢討。
但反觀之,又有愛之施與,不分青紅皂白的胡亂給予,但得濫而不能真受其用者亦有之,故而在愛之施與上,亦得深加思慮與檢討。現今社會甚多不良者,就藉此等之心態到處斂財,然後做其不該做之事者亦多也,所以雖須懂得愛之施與能發揮本身之靈性外,還得慎思在愛的施與上,是否會反害予對方?否則愛的施予就失去了意義。盼世人能明以適用之,發揮真正之愛施,使得受施人亦能獲其所需。
思歸覺路-第八章 愛心的施與
直到寒冷的冬天來臨,他就把手套拿到街上,沿途發給那些沒有手套的行人。
「多少錢?」拿到的人驚訝地問。
「不要錢,握握手就行了。」
他的善行傳出之後,每年都有人寄來手套,請他幫忙分贈。
麥克的這項舉動,為冷漠的紐約帶來無數的溫暖。原來他在經濟大恐慌中長大,下雪的冬天根本沒有手套可戴,因此他的父親曾教導他:「永遠不要使自己失去施予的機會。」
※ ※ ※
世間之因為有愛,才有和諧之存在;人與人之間因為有愛,才會充滿祥和。世間因為有愛,才能推動生機的原動力,所以說此種人間之愛是非常之重要,且得加以培養與修持者也。
然愛存附於每個人之身上,秉持著各種不同之愛,來溫暖不同之角落與階層,使得此份愛能夠受到其光芒而成長,所以此等之愛是何等之重要。但往往世人無法將此等各種之愛,能予以廣泛的施與,故而使得整個社會缺乏了生命力,缺少了那種滋潤的原動力。大家都是存念私心的愛,且受局限而不能發揚光大,故得加以深思與檢討。
但反觀之,又有愛之施與,不分青紅皂白的胡亂給予,但得濫而不能真受其用者亦有之,故而在愛之施與上,亦得深加思慮與檢討。現今社會甚多不良者,就藉此等之心態到處斂財,然後做其不該做之事者亦多也,所以雖須懂得愛之施與能發揮本身之靈性外,還得慎思在愛的施與上,是否會反害予對方?否則愛的施予就失去了意義。盼世人能明以適用之,發揮真正之愛施,使得受施人亦能獲其所需。
思歸覺路-第八章 愛心的施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