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巖曇晟禪師與長沙的道吾圓智禪師,同是藥山惟儼禪師的弟子,兩人非常要好。道吾禪師四十六歲才出家,比雲巖大了十一歲。
有一天,雲巖禪師生病,道吾禪師去探望時問他:「離卻這個殼漏子,向什麼處再得相見?」意思是:往生以後,我們在那裡相見?
雲巖禪師毫不遲疑地回答:「不生不滅處相見。」
道吾禪師不以為然,提出不同的意見:「何不道非不生不滅處相見?」
說完也不等雲巖的回答,拿起斗笠便往外頭走去。雲巖禪師叫道:「請停一下再走,我還有話請教。你拿斗笠做什麼?」
「有用處!」
雲巖禪師追問:「風雨來時,作麼用?」意思是大風大雨時,一頂斗笠有什麼用?
道吾禪師答:「覆蓋著。」
雲巖:「他還受覆蓋也無?」
道吾說:「雖然如此,要且無漏。」
雲巖禪師病癒後,口渴煎茶。
道吾禪師問:「煎茶給誰吃?」
雲巖答:「有一個人要吃!」
「為什麼他自己不煎?」
雲巖回答:「還好有我在!」
※ ※ ※
佛重解脫,道貴超脫,超乎象外,不落圜中,偉哉大矣。即生而超生,則生非苦,即老而脫老,則老非苦。即病而袪病,則病非苦。即死而不死,則死非苦。即苦而為樂,則苦非苦。是佛徒所謂生老病死苦者,實無一為苦,人既無苦,何用解脫?
即物而超物,則不被物累。即境而超境,則不被境轉。即理而超理,則不被理迷。即法而超法,則不被法縛。凡所有相,皆是虛幻,又皆實有。即虛幻而不作虛幻想,即實有而不作實有想。兩者超之,超之則合一矣。即虛即實,即實即虛,即有即無,即無即有,超然天地外,不在有無中。
道流,四大皆空非佛地,別有洞天是仙居。儒重入世,釋重出世,道重超世,可以入則入,可以出則出。即入世即出世,即出世即入世,即入出而無入出。無入世相,亦無出世相;無入世心,亦無出世心,心相兩無,一任超然。
本無煩惱,何用菩提。本無苦難,何用消災。本無物我,何用分別。本無道法,何用修為。契太極於無極之上,悟有我於無我之中。同不同之謂大,齊不齊之謂平,合不合之謂一,通不通之謂神。超然世外,與物無對,超凡入聖,超聖入神,超神入化,與化同忘,邁越眾流,而無邁越,超脫物外,而無超脫,與天地同流,而自在逍遙,與造化同化,而渺虛無。
悟真寶筏金玉經-超脫章第五
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最後一美元
二十年前那個雨雪霏霏、北風烈烈的季節,剛剛中學畢業的我,帶著對音樂的狂熱,隻身來到納什維爾,希望成為一名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
然而,我卻四處碰壁,一個月下來,口袋裡差不多已空空如也。幸而一位在超市工作的朋友用那裡準備扔掉的過期食品偷偷接濟我,我才勉強度日。
最後,我只剩下一美元,卻怎麼也捨不得把它花掉,因為上面滿是我喜愛的歌星的親筆簽名。
一天早晨,我在停車場留意到一名男子坐在一輛破舊不堪的汽車裡。一連兩天,汽車都停在原地。而那名男子每次看到我,都溫和地向我揮揮手。我心裡納悶:這麼大的風雪,他待在那兒幹什麼?
第三天早晨,當我走近那輛汽車時,那名男子把車窗搖下來。我停住腳步,和他攀談起來。交談中,我瞭解到他是到這裡應聘的,但因早到了三天,所以無法立即工作,口袋裡又沒有錢,只好待在車裡不吃不喝。
他忸怩片刻,紅著臉問我是否可以借給他一美元買點兒吃的,日後再還我。
然而,我也是自身難保。我向他解釋了我的困境,不忍看到他失望的表情,我轉身離去。剎那間,我想起口袋裡的那一美元。猶豫了片刻,我終於下了決心,走到車前,把錢遞給了他。
他兩眼頓時亮了起來,「有人在上面寫滿了字。」他沒有留意那全是親筆簽名。
那一天,我儘量不去想這珍貴的一美元。
然而時來運轉,就在當天早晨,一家電臺通知我去錄節目,月薪五百美元。從那以後,我一炮打響,成為正式節目主持人,再也不用為生活發愁了。
我再沒見過那輛汽車和那名男子。有時候我在想:他到底是乞丐還是上天派來的使者?
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這是我人生碰到的一次至關重要的考試。
我通過了。
然而,我卻四處碰壁,一個月下來,口袋裡差不多已空空如也。幸而一位在超市工作的朋友用那裡準備扔掉的過期食品偷偷接濟我,我才勉強度日。
最後,我只剩下一美元,卻怎麼也捨不得把它花掉,因為上面滿是我喜愛的歌星的親筆簽名。
一天早晨,我在停車場留意到一名男子坐在一輛破舊不堪的汽車裡。一連兩天,汽車都停在原地。而那名男子每次看到我,都溫和地向我揮揮手。我心裡納悶:這麼大的風雪,他待在那兒幹什麼?
第三天早晨,當我走近那輛汽車時,那名男子把車窗搖下來。我停住腳步,和他攀談起來。交談中,我瞭解到他是到這裡應聘的,但因早到了三天,所以無法立即工作,口袋裡又沒有錢,只好待在車裡不吃不喝。
他忸怩片刻,紅著臉問我是否可以借給他一美元買點兒吃的,日後再還我。
然而,我也是自身難保。我向他解釋了我的困境,不忍看到他失望的表情,我轉身離去。剎那間,我想起口袋裡的那一美元。猶豫了片刻,我終於下了決心,走到車前,把錢遞給了他。
他兩眼頓時亮了起來,「有人在上面寫滿了字。」他沒有留意那全是親筆簽名。
那一天,我儘量不去想這珍貴的一美元。
然而時來運轉,就在當天早晨,一家電臺通知我去錄節目,月薪五百美元。從那以後,我一炮打響,成為正式節目主持人,再也不用為生活發愁了。
我再沒見過那輛汽車和那名男子。有時候我在想:他到底是乞丐還是上天派來的使者?
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這是我人生碰到的一次至關重要的考試。
我通過了。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神凝氣住就是
蓮生/文
我記得「張伯端」的詩詞:
妄想不須強滅。
真如何必須求。
本源自性佛齊修。
迷悟豈拘先後。
悟者剎那成佛。
迷者萬劫淪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
滅盡恆沙罪垢。
(重點在一念)
又:
人我眾生壽者。
寧分彼此高低。
法身通照沒吾伊。
念念體分同異。
見是何曾是是。
聞非未必非非。
往來諸用不相知。
生死誰能礙你。
(重點是無礙)
又:
善惡一時妄念。
榮枯都不關心。
晦明隱顯任浮沉。
隨分飢餐渴飲。
神靜湛然常寂。
不妨坐臥歌吟。
一池秋水碧仍深。
風動魚驚儘任。
(重點在神靜)
我說:
前一篇文章,我強調「氣住」是重要口訣,這篇短文,最主要的口訣是:
「神凝」。
氣住就能「神凝」。
神容易跑。
神容易散。
神容易飛。
神容易分。
神容易亂。
(這就是不容易靜坐,久坐一樣徒勞而無功)
我認為:
先修氣住。
再修神凝。
氣住就是息也!
藏密提到「息」是:
一息=十六次呼吸。
六息=一分。(滴漏單位)
六十分=一刻。(滴漏單位)
六十刻=一晝夜。
一分=二十四秒。(時間)
一刻=二十四分。(時間)
這些「時輪算法」我們且不去管。
最重要的是我們由「數息法」而達到了「氣住」。
由「氣住」變「神凝」,而神氣合一;神氣合一,就能入靜。
入了寂靜,佛性就自顯了!
神凝氣住,佛性自顯,就是這個道理了!
我們人是後天。
而神凝氣住就變先天。
法身就出來了!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神凝氣住就是
我記得「張伯端」的詩詞:
妄想不須強滅。
真如何必須求。
本源自性佛齊修。
迷悟豈拘先後。
悟者剎那成佛。
迷者萬劫淪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
滅盡恆沙罪垢。
(重點在一念)
又:
人我眾生壽者。
寧分彼此高低。
法身通照沒吾伊。
念念體分同異。
見是何曾是是。
聞非未必非非。
往來諸用不相知。
生死誰能礙你。
(重點是無礙)
又:
善惡一時妄念。
榮枯都不關心。
晦明隱顯任浮沉。
隨分飢餐渴飲。
神靜湛然常寂。
不妨坐臥歌吟。
一池秋水碧仍深。
風動魚驚儘任。
(重點在神靜)
我說:
前一篇文章,我強調「氣住」是重要口訣,這篇短文,最主要的口訣是:
「神凝」。
氣住就能「神凝」。
神容易跑。
神容易散。
神容易飛。
神容易分。
神容易亂。
(這就是不容易靜坐,久坐一樣徒勞而無功)
我認為:
先修氣住。
再修神凝。
氣住就是息也!
藏密提到「息」是:
一息=十六次呼吸。
六息=一分。(滴漏單位)
六十分=一刻。(滴漏單位)
六十刻=一晝夜。
一分=二十四秒。(時間)
一刻=二十四分。(時間)
這些「時輪算法」我們且不去管。
最重要的是我們由「數息法」而達到了「氣住」。
由「氣住」變「神凝」,而神氣合一;神氣合一,就能入靜。
入了寂靜,佛性就自顯了!
神凝氣住,佛性自顯,就是這個道理了!
我們人是後天。
而神凝氣住就變先天。
法身就出來了!
盧勝彥文集252冊《三摩地玄機》神凝氣住就是
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以身作則.留下榜樣
天上聖母 登台
聖示:自己努力,自己才懂得珍惜。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天上聖母:賢生免禮!
陳生:很多人習慣於尋求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尋求自己眼前以外的東西,為什麼就不會充分利用身邊的一切呢?
天上聖母:古代有位比丘尼的《悟道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是以,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每個人都具有佛性,每個人都能夠成功。
陳生:恩師慈言是說,每個人心裡的深處,都有一盞光明的燈,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腳踏實地的生活和工作,那盞光明燈便能大放異彩;它可以給人溫暖、給人信心,助長志氣,照亮前程。
天上聖母:所以,好的習慣要從小養成。
陳生:學生明白。有個老漢,育有一子,游手好閒,他想反正有父母養,不用出力幹活,有吃也有得花。
老漢年紀大了,又得重病,對老伴說:「我的家產,將來就是找一個勤快的外人來承接,就不留給兒子了。他是懶鬼,連一個銅錢也掙不回來,我不能讓他白白地糟蹋家產了。」母親愛護孩子,盡是替他說盡了好話。
老漢說:「妳說他能掙錢,那就去掙吧!只要能掙回一個銅錢,家產就留給他。」
隨後,母親拿了一個銅錢給兒子,叫他到外面去玩一天,天黑回來就把銅錢交給你父親,告訴他:「錢是你掙的。」兒子按照母親說法去做了。
老漢拿起銅錢,順手扔進火爐裡,說道:「這錢不是你掙的。」兒子笑笑走開了。
母親又給了二個銅錢,叫孩子到山裡玩,天黑前跑二里路回來,跑得滿身大汗,將錢交給你父親,告訴他錢真的是你掙的。
兒子又按照母親說的話去做了。傍晚,跑得滿身大汗,走到父親跟前說道:「我累得滿身是汗,才掙了這麼一些錢。」
老漢拿起銅錢,又扔進火爐,說道:「你別騙我,這錢不是你掙的。」兒子又笑笑地走開。
母親發現事情有些不妙,對孩子說道:「孩子,我們瞞不過你父親的,你真的需要出外幹活了,掙一些錢回來,不然家產就要送人了。」
兒子聽了母親的話,真的出外幹活,好些天後,掙了一些錢回來,交給父親。老漢拿起銅錢,又照樣扔進火爐裡,這時兒子急了,忙奔向爐前把錢抓出來,一時也忘了火會把手燒傷,轉而向父親說:「這是我辛苦掙來的一點錢,你怎麼又把它扔進爐子裡。」
此時,老漢佈滿皺紋的臉,終於浮出笑容地說:「這次我相信錢是你自己掙來的了。」
天上聖母:故事中的你,如何教育你的孩子?
陳生:喔喔!現代的人,大概會像媽媽給魚兒吧!少數應該也有像爸爸給釣竿的。
天上聖母:意念,乃是當下的心態,受到刺激後,所發出的音波,傳達到身體上有關的器官,產生有形身體上各種功能的運作,一言一行的作用,莫不由心念而起。
陳生:可見無形與有形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常人鮮少注意與此,使得我們對於心地的了解,非常貧乏,造成迷迷糊糊的過一生。
天上聖母:所以,為了讓你及你的孩子心裡深處之光明能夠大放異彩,希望每一個人都仔細思量,並以身作則。
你們對於自己太過於寬恕,偶爾犯錯,以天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來安慰自己,粉飾太平。當犯下大過時,還運用金錢勢力,找關係來擺平,以展現自己的人脈,仍不時向人誇耀這種令人不恥的成就,顯出得意洋洋的樣子;這樣的作為,必然養成自己驕慢無禮的態度。這樣一來,是無法做好榜樣。
陳生:學生懂得。以往工作上常見到一些人,當別人稍有過失,不但不去諒解,或是寬恕他人,還小題大作,吹毛求疵,讓人有十惡不赦的感覺。
天上聖母:結果呢?
陳生:這樣的行徑,讓有德的人離而遠去,無德的小人卻靠攏身邊,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失敗的道路,還殃及孩子。
天上聖母:古人說:「帆只揚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穩。」就是提示「滿招損,謙受益」的意思。諸如:漢朝三傑乃是蕭何、韓信、張良,天下既已平定,為免於皇帝的猜忌;於是,張良以神仙自托,蕭何以謹畏自保,只有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最後,以功高震主被擒殺。
由歷史的案例,就是告訴諸子在日常生活之中,不要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要儘量採取謙卑的態度,更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好的磁場一定會帶動好的環境。在此,奉勸諸子以身作則,奠立好的榜樣給子女。
可。停筆。吾退!
陳生:叩謝恩師教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學子奠良基-第三章 以身作則‧留下榜樣
聖示:自己努力,自己才懂得珍惜。
陳生:學生恭向恩師接駕五叩首!
天上聖母:賢生免禮!
陳生:很多人習慣於尋求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尋求自己眼前以外的東西,為什麼就不會充分利用身邊的一切呢?
天上聖母:古代有位比丘尼的《悟道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是以,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每個人都具有佛性,每個人都能夠成功。
陳生:恩師慈言是說,每個人心裡的深處,都有一盞光明的燈,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腳踏實地的生活和工作,那盞光明燈便能大放異彩;它可以給人溫暖、給人信心,助長志氣,照亮前程。
天上聖母:所以,好的習慣要從小養成。
陳生:學生明白。有個老漢,育有一子,游手好閒,他想反正有父母養,不用出力幹活,有吃也有得花。
老漢年紀大了,又得重病,對老伴說:「我的家產,將來就是找一個勤快的外人來承接,就不留給兒子了。他是懶鬼,連一個銅錢也掙不回來,我不能讓他白白地糟蹋家產了。」母親愛護孩子,盡是替他說盡了好話。
老漢說:「妳說他能掙錢,那就去掙吧!只要能掙回一個銅錢,家產就留給他。」
隨後,母親拿了一個銅錢給兒子,叫他到外面去玩一天,天黑回來就把銅錢交給你父親,告訴他:「錢是你掙的。」兒子按照母親說法去做了。
老漢拿起銅錢,順手扔進火爐裡,說道:「這錢不是你掙的。」兒子笑笑走開了。
母親又給了二個銅錢,叫孩子到山裡玩,天黑前跑二里路回來,跑得滿身大汗,將錢交給你父親,告訴他錢真的是你掙的。
兒子又按照母親說的話去做了。傍晚,跑得滿身大汗,走到父親跟前說道:「我累得滿身是汗,才掙了這麼一些錢。」
老漢拿起銅錢,又扔進火爐,說道:「你別騙我,這錢不是你掙的。」兒子又笑笑地走開。
母親發現事情有些不妙,對孩子說道:「孩子,我們瞞不過你父親的,你真的需要出外幹活了,掙一些錢回來,不然家產就要送人了。」
兒子聽了母親的話,真的出外幹活,好些天後,掙了一些錢回來,交給父親。老漢拿起銅錢,又照樣扔進火爐裡,這時兒子急了,忙奔向爐前把錢抓出來,一時也忘了火會把手燒傷,轉而向父親說:「這是我辛苦掙來的一點錢,你怎麼又把它扔進爐子裡。」
此時,老漢佈滿皺紋的臉,終於浮出笑容地說:「這次我相信錢是你自己掙來的了。」
天上聖母:故事中的你,如何教育你的孩子?
陳生:喔喔!現代的人,大概會像媽媽給魚兒吧!少數應該也有像爸爸給釣竿的。
天上聖母:意念,乃是當下的心態,受到刺激後,所發出的音波,傳達到身體上有關的器官,產生有形身體上各種功能的運作,一言一行的作用,莫不由心念而起。
陳生:可見無形與有形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常人鮮少注意與此,使得我們對於心地的了解,非常貧乏,造成迷迷糊糊的過一生。
天上聖母:所以,為了讓你及你的孩子心裡深處之光明能夠大放異彩,希望每一個人都仔細思量,並以身作則。
你們對於自己太過於寬恕,偶爾犯錯,以天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來安慰自己,粉飾太平。當犯下大過時,還運用金錢勢力,找關係來擺平,以展現自己的人脈,仍不時向人誇耀這種令人不恥的成就,顯出得意洋洋的樣子;這樣的作為,必然養成自己驕慢無禮的態度。這樣一來,是無法做好榜樣。
陳生:學生懂得。以往工作上常見到一些人,當別人稍有過失,不但不去諒解,或是寬恕他人,還小題大作,吹毛求疵,讓人有十惡不赦的感覺。
天上聖母:結果呢?
陳生:這樣的行徑,讓有德的人離而遠去,無德的小人卻靠攏身邊,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失敗的道路,還殃及孩子。
天上聖母:古人說:「帆只揚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穩。」就是提示「滿招損,謙受益」的意思。諸如:漢朝三傑乃是蕭何、韓信、張良,天下既已平定,為免於皇帝的猜忌;於是,張良以神仙自托,蕭何以謹畏自保,只有韓信「以蓋世之功,進退無以自明」,最後,以功高震主被擒殺。
由歷史的案例,就是告訴諸子在日常生活之中,不要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要儘量採取謙卑的態度,更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好的磁場一定會帶動好的環境。在此,奉勸諸子以身作則,奠立好的榜樣給子女。
可。停筆。吾退!
陳生:叩謝恩師教導!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
學子奠良基-第三章 以身作則‧留下榜樣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禪定之要
河北智隍禪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姓氏不詳。出家後,曾參學五祖弘忍和尚,自認為已得正受,後離開五祖,來到河朔,結庵隱修,時間長達二十年。
有一天,六祖的弟子婺(wu)州(治所在今浙江金華)玄策禪師游方來到河朔,順便拜訪了智隍禪師。他發現智隍禪師並不象他自認為的那樣已經得了正受,於是便有意點撥他說:「汝在此作什麼?」
智隍禪師道:「入定。」
玄策禪師問道:「汝言入定,有心入邪?無心入邪?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類,皆應得定,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之流,亦合得定。」
智隍禪師道:「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玄策禪師道:「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智隍禪師被駁得啞口無言,良久才問:「師嗣阿誰(請問你拜誰為師)?」
玄策禪師道:「我師曹溪六祖。」
智隍禪師問:「六祖以何為禪定?」
玄策禪師道:「我師所說:‘無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智隍禪師聞言,於是南下曹溪,禮請六祖為他解決心中的疑團。
六祖問:「仁者何來?」
智隍禪師於是把他與玄策禪師相遇的因緣詳細地告訴了六祖。六祖對智隍禪師不遠千里前來求法,心生憫念,於是開示道:「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智隍禪師一聽,言下大悟。心中二十年禪修所得的種種知見和心得,一下了全被掃空了。
智隍禪師開悟的那天晚上,河北一帶的人還聽到空中有個聲音說:「隍禪師今日得道。」智隍禪師悟道後不久又重新回到了河北,在那裡大開法化,一直到他入寂。
「斷除妄想徒增病,趨向真如即是邪。」
※ ※ ※
自性之生發智慧,方可以進入禪定,禪定是梵語,禪那平常在修持之當中,所謂度散亂也。
在佛法當中,本無禪定之可言,因之有散亂,故有禪定之名也。
一般之謂禪定者,住心不動,萬念不起,謂之禪定。非也,修道之事,若是住心不動,萬念不起,有如煉性如灰,此非禪定。
禪乃是佛之心要,心若不起,是斷滅之法,斷佛種性,頑空也。
佛法以禪定之言,是有禪機之妙哉,道本不可言,非言不能顯,又出言則差矣。佛故以波羅蜜拈花以示眾而眾皆默然不知,摩訶迦葉知佛之禪機而破顏微笑,他悟道,是佛的禪機耳。
故禪有死禪活禪之分,凡夫之禪,死禪也,佛之無上禪,不在相中,如如之中,自有妙機之在也。
故禪定是極其自然的行為,心不必靜而自靜,不必清而自清,散亂則免也,故名謂禪定也。
白陽天柱
有一天,六祖的弟子婺(wu)州(治所在今浙江金華)玄策禪師游方來到河朔,順便拜訪了智隍禪師。他發現智隍禪師並不象他自認為的那樣已經得了正受,於是便有意點撥他說:「汝在此作什麼?」
智隍禪師道:「入定。」
玄策禪師問道:「汝言入定,有心入邪?無心入邪?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類,皆應得定,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之流,亦合得定。」
智隍禪師道:「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玄策禪師道:「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智隍禪師被駁得啞口無言,良久才問:「師嗣阿誰(請問你拜誰為師)?」
玄策禪師道:「我師曹溪六祖。」
智隍禪師問:「六祖以何為禪定?」
玄策禪師道:「我師所說:‘無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智隍禪師聞言,於是南下曹溪,禮請六祖為他解決心中的疑團。
六祖問:「仁者何來?」
智隍禪師於是把他與玄策禪師相遇的因緣詳細地告訴了六祖。六祖對智隍禪師不遠千里前來求法,心生憫念,於是開示道:「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智隍禪師一聽,言下大悟。心中二十年禪修所得的種種知見和心得,一下了全被掃空了。
智隍禪師開悟的那天晚上,河北一帶的人還聽到空中有個聲音說:「隍禪師今日得道。」智隍禪師悟道後不久又重新回到了河北,在那裡大開法化,一直到他入寂。
「斷除妄想徒增病,趨向真如即是邪。」
※ ※ ※
自性之生發智慧,方可以進入禪定,禪定是梵語,禪那平常在修持之當中,所謂度散亂也。
在佛法當中,本無禪定之可言,因之有散亂,故有禪定之名也。
一般之謂禪定者,住心不動,萬念不起,謂之禪定。非也,修道之事,若是住心不動,萬念不起,有如煉性如灰,此非禪定。
禪乃是佛之心要,心若不起,是斷滅之法,斷佛種性,頑空也。
佛法以禪定之言,是有禪機之妙哉,道本不可言,非言不能顯,又出言則差矣。佛故以波羅蜜拈花以示眾而眾皆默然不知,摩訶迦葉知佛之禪機而破顏微笑,他悟道,是佛的禪機耳。
故禪有死禪活禪之分,凡夫之禪,死禪也,佛之無上禪,不在相中,如如之中,自有妙機之在也。
故禪定是極其自然的行為,心不必靜而自靜,不必清而自清,散亂則免也,故名謂禪定也。
白陽天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