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個智者正漫步山溪間,忽見一少年站立山崖,似欲跳崖狀。
智者忽然拍掌大笑。
少年莫名其妙回頭問道:「我痛苦已極,你鼓掌大笑。請問老翁,什麼事惹你如此高興?」
智者說:「我在此山已經二十年了,不曾見過鬼,今天總算見到鬼了,所以撫掌大笑。」
「鬼?你說誰是鬼?」少年問
「你呀!你不正是個膽小鬼嗎?」智者說
「我是膽小鬼?」少年憤然,「為了我的所愛,我敢於捨棄生命,怎麼能說我是膽小呢?」
「是呀,你在人生難題面前,選擇的是放棄生命,不敢以應有的態度,面對人生。世界上,為死最易,雙目一閉,一了白了。而活著,尤其是有意義地活著最難。你棄難而擇易,不是膽小鬼又是什麼?」
少年說:「可是活著,我太煩惱。」
智者說:「隨緣自適,煩惱即去。」
「何為緣?」
「世間萬事萬物有相遇、相隨、相識、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
「何為隨緣?」
「有緣即往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你是說無欲無求,超塵脫世?」
「人生豈能無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苦樂隨緣,得失隨緣而已,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穫,哪裡還有煩惱可言?」
「您是說全力付出,不求回報。」
「正的,正如種樹時盡心盡力,施肥澆水、毫不懈怠,至於收穫成果多少,則是緣了。」
「唉!隨緣的境界,雖然美妙無比,可是做到卻很難。」少年感嘆道。
老人笑道:「還是做膽小鬼最易呀!」
智者說完,撫掌大笑而去,少年則滿面羞愧,尋路而去。
※ ※ ※
世人營營役役,為住忙,為衣忙,為食忙,你爭我奪,不惜以生命去換取身外之虛榮;甚至衣食住都有了,又嫌未能登峰造極,想日益求精,終日去做物慾之奴隸,何其可憐!
因此,得過且過,隨遇而安,就可消除許多煩惱。娑婆世界,脆如玻璃,今日不知明日事,更何苦自尋煩惱?生活雖較苦,亦不可斤斤求美滿,隨遇而安,煩惱自除矣。
雨華再集 隨遇而安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三張餅四人分
對他來説,那場災難發生得不僅僅是突然。他不是礦工,只是一名剛剛畢業分配到礦務局的大學生,去那家小煤礦體驗生活時,遭遇了礦井幾十年來的第一次塌方──巷道因塌方被堵塞。雖沒有將人埋進去,但靠自己的力量出去,已經不可能。
驚魂未定,明白眼前的處境後,好像已經看到了死亡,他蹲在地上絕望地大哭起來。一同被堵在井下的,還有其他三個礦工,其中兩個都是四十來歲的年紀,他們是連襟,是親戚。另外一個,年輕一些,也應該有三十多歲了,姓陳,和連襟中的哥哥何師傅剛剛打過一架。
三個礦工雖然同樣驚慌,但畢竟有多年井下作業的經驗,並沒有表現出像他那樣的絕望。
他終於哭得沒有力氣了,癱坐在地上。從頭到尾,沒有人勸他,礦工好像都有著冷硬的脾性,像他們挖出的煤炭。只在他的嗓子完全哭啞了的時候,小陳把水壺遞給了他,説,喝口水吧。
他幾乎是機械地把水壺接了過來。剛遞到唇邊喝了一口,就被何師傅一把奪了過去,説,夠了。
小陳劈手去奪水,瞪何師傅,我的水,不用你管。這樣的境況下,小陳沒有忽略掉兩個人剛結的怨。
何師傅的手很緊,水沒有被奪回去,他只是狠狠地瞪小陳,從現在起,沒有你的我的,這是大家的水,懂嗎?
那一刻起,時間開始變得漫長。他隨身帶的水早已經喝完了,沒有帶任何糧食,塌方前,他已經決定上去吃午飯了。那三個礦工帶著午飯,並不豐盛,不過是三張油餅和一些菜。他不知道他們會怎樣分配那三張餅,水已經被何師傅收集到了一處,命令般地説,不到最後關頭,水不能動。他看著那三張餅,因為饑餓,他的絕望有了更加實質的內容。好半天,連襟中的弟弟悶悶地説,有什麼好分的,誰帶來的屬於誰,哥,咱們都有一大家子人呢。
他別過臉去,他能説什麼呢?又是半天,也沒有人説話,他知道,他們心裏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只是個陌生人,是他自己闖入了這場災難,下井前,何師傅還説他們這些大學生純粹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對他很是不屑。
何師傅卻説話了,説得很慢,卻極有分量,不行!必須分成四份,何師傅把餅拿過去,掏出隨身帶的一把小刀,説,我把餅分了。
所有的目光都投到那三張餅上,包括他。他們看著何師傅把三張餅疊在一起,放在他的腿上,然後用刀子均勻地切割成了十二份,很小很小的十二份。再將重疊的十二份,散成三十六份。一份,只有很小很小的一塊,比指頭大不了多少。
何師傅説,這三十六塊餅,剛好,每個人九塊,每天每人分三塊,可以堅持三天,從現在起,誰都不要説話不要動,保持體力。餅放在我這裡,該吃飯的時候我來分給你們。
又是沉默,半天,另外兩個礦工點了點頭。他已經乾涸的眼睛,再度潮濕了。
三個半壺水,三十六份小得不能再小的餅,維持著漫長的等待。一分鐘、一小時、一天……第三天的黃昏,他們得救了,就在被救出去的半小時前,何師傅不顧另外兩個人的反對,將自己最後剩餘的3塊餅遞到了他嘴裏,乾裂的唇擠出一個笑容,説,你是大學生,你活著比我更有用。
何師傅在説完那句話後,就昏了過去……
事情已經過去五年了,現在,他是一家煤礦負責安全的領導,也常常有在校或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像當年的他,去礦井體驗生活。每次,他都會對他們講一個故事,講三張餅分給四個人的一種分配方法,他説,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分配法,不僅偉大,還需要一顆善良博愛的心。
驚魂未定,明白眼前的處境後,好像已經看到了死亡,他蹲在地上絕望地大哭起來。一同被堵在井下的,還有其他三個礦工,其中兩個都是四十來歲的年紀,他們是連襟,是親戚。另外一個,年輕一些,也應該有三十多歲了,姓陳,和連襟中的哥哥何師傅剛剛打過一架。
三個礦工雖然同樣驚慌,但畢竟有多年井下作業的經驗,並沒有表現出像他那樣的絕望。
他終於哭得沒有力氣了,癱坐在地上。從頭到尾,沒有人勸他,礦工好像都有著冷硬的脾性,像他們挖出的煤炭。只在他的嗓子完全哭啞了的時候,小陳把水壺遞給了他,説,喝口水吧。
他幾乎是機械地把水壺接了過來。剛遞到唇邊喝了一口,就被何師傅一把奪了過去,説,夠了。
小陳劈手去奪水,瞪何師傅,我的水,不用你管。這樣的境況下,小陳沒有忽略掉兩個人剛結的怨。
何師傅的手很緊,水沒有被奪回去,他只是狠狠地瞪小陳,從現在起,沒有你的我的,這是大家的水,懂嗎?
那一刻起,時間開始變得漫長。他隨身帶的水早已經喝完了,沒有帶任何糧食,塌方前,他已經決定上去吃午飯了。那三個礦工帶著午飯,並不豐盛,不過是三張油餅和一些菜。他不知道他們會怎樣分配那三張餅,水已經被何師傅收集到了一處,命令般地説,不到最後關頭,水不能動。他看著那三張餅,因為饑餓,他的絕望有了更加實質的內容。好半天,連襟中的弟弟悶悶地説,有什麼好分的,誰帶來的屬於誰,哥,咱們都有一大家子人呢。
他別過臉去,他能説什麼呢?又是半天,也沒有人説話,他知道,他們心裏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只是個陌生人,是他自己闖入了這場災難,下井前,何師傅還説他們這些大學生純粹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對他很是不屑。
何師傅卻説話了,説得很慢,卻極有分量,不行!必須分成四份,何師傅把餅拿過去,掏出隨身帶的一把小刀,説,我把餅分了。
所有的目光都投到那三張餅上,包括他。他們看著何師傅把三張餅疊在一起,放在他的腿上,然後用刀子均勻地切割成了十二份,很小很小的十二份。再將重疊的十二份,散成三十六份。一份,只有很小很小的一塊,比指頭大不了多少。
何師傅説,這三十六塊餅,剛好,每個人九塊,每天每人分三塊,可以堅持三天,從現在起,誰都不要説話不要動,保持體力。餅放在我這裡,該吃飯的時候我來分給你們。
又是沉默,半天,另外兩個礦工點了點頭。他已經乾涸的眼睛,再度潮濕了。
三個半壺水,三十六份小得不能再小的餅,維持著漫長的等待。一分鐘、一小時、一天……第三天的黃昏,他們得救了,就在被救出去的半小時前,何師傅不顧另外兩個人的反對,將自己最後剩餘的3塊餅遞到了他嘴裏,乾裂的唇擠出一個笑容,説,你是大學生,你活著比我更有用。
何師傅在説完那句話後,就昏了過去……
事情已經過去五年了,現在,他是一家煤礦負責安全的領導,也常常有在校或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像當年的他,去礦井體驗生活。每次,他都會對他們講一個故事,講三張餅分給四個人的一種分配方法,他説,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分配法,不僅偉大,還需要一顆善良博愛的心。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覺受光明的口訣
蓮生/文
一般上師教導「光明」出現,有一種是生活中,極短暫的閃光,這種「光明」很難去確認,也很難去掌握,但可以去意會。
前念已滅,後念未生──在此間,偶現明體。
嬰兒時──由於未受妄念干擾,常見光明。
大樂時──光明突然一閃。
打噴嚏時──念頭中斷,光明一閃。
打呵欠時──意念中斷,光明一閃。
昏睡中──深眠時,光明一閃。
臨死時──中陰出現,光明一閃。
被打昏時──念一止,光明一閃。
受大驚嚇──意識暫停,光明一閃。
以上的光明出現,有的是無意義,有的是認不出,很難把握。
我們(瑜伽士)是在:
無修。
無整。
無治。
無亂。
在禪修中,出現的長久光明中,才真正覺受到明體光明的出現。
我的覺受光明經歷中,其重要口訣是:
思緒紊亂時,讓其平靜。
思緒平靜時,讓其穩定。
思緒穩定時,讓其寬廣。
在寬廣中,出生光明。
(在這個口訣中,有點像對治的味道,其實不用對治,只是你自己要確認,紊亂也是心,平靜也是心,穩定也是心,寬廣也是心,光明也是心,既是明的,也是空的。)
要知道,一切念頭的來來去去,都是自行生起,也一樣自行消融。
我比喻:
海是佛性。
浪是妄念。
浪起浪落。
總歸佛性的海。
二者無差別。
我比喻:
溪水長流。
如同妄念長流。
要直要曲隨意而去。
只要確認是本然狀態。
曲直無差別。
瑜伽士只要能安住在法爾本然的狀態,就可以在究竟之中得到了悟,得到了光明。
所謂的雲、霧、靄,雖然出生在虛空之中,也會消融在虛空之中。
只要確認這一點,你就無所掛礙了。
如此,清新、無縛、自然,光明自然呈現。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無修、無整、無散亂,一切安住本然。
明明了了。
念頭生時,不理會它,不跟隨它,不管生起什麼念頭,都會自然消融。
這就是光明世界。
無所做,無所住。
無所思,無所造。
無判別,無專注。
光明自生。
宜確認之!
盧勝彥文集240冊《打開寶庫之門》覺受光明的口訣
一般上師教導「光明」出現,有一種是生活中,極短暫的閃光,這種「光明」很難去確認,也很難去掌握,但可以去意會。
前念已滅,後念未生──在此間,偶現明體。
嬰兒時──由於未受妄念干擾,常見光明。
大樂時──光明突然一閃。
打噴嚏時──念頭中斷,光明一閃。
打呵欠時──意念中斷,光明一閃。
昏睡中──深眠時,光明一閃。
臨死時──中陰出現,光明一閃。
被打昏時──念一止,光明一閃。
受大驚嚇──意識暫停,光明一閃。
以上的光明出現,有的是無意義,有的是認不出,很難把握。
我們(瑜伽士)是在:
無修。
無整。
無治。
無亂。
在禪修中,出現的長久光明中,才真正覺受到明體光明的出現。
我的覺受光明經歷中,其重要口訣是:
思緒紊亂時,讓其平靜。
思緒平靜時,讓其穩定。
思緒穩定時,讓其寬廣。
在寬廣中,出生光明。
(在這個口訣中,有點像對治的味道,其實不用對治,只是你自己要確認,紊亂也是心,平靜也是心,穩定也是心,寬廣也是心,光明也是心,既是明的,也是空的。)
要知道,一切念頭的來來去去,都是自行生起,也一樣自行消融。
我比喻:
海是佛性。
浪是妄念。
浪起浪落。
總歸佛性的海。
二者無差別。
我比喻:
溪水長流。
如同妄念長流。
要直要曲隨意而去。
只要確認是本然狀態。
曲直無差別。
瑜伽士只要能安住在法爾本然的狀態,就可以在究竟之中得到了悟,得到了光明。
所謂的雲、霧、靄,雖然出生在虛空之中,也會消融在虛空之中。
只要確認這一點,你就無所掛礙了。
如此,清新、無縛、自然,光明自然呈現。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無修、無整、無散亂,一切安住本然。
明明了了。
念頭生時,不理會它,不跟隨它,不管生起什麼念頭,都會自然消融。
這就是光明世界。
無所做,無所住。
無所思,無所造。
無判別,無專注。
光明自生。
宜確認之!
盧勝彥文集240冊《打開寶庫之門》覺受光明的口訣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修行修心.趨吉避凶
無極皇母大天尊 登台
聖示:古經云:「命由己做,福田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功德有回天之力,陰騭可奪定數之功。所以,孟子曰:「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所謂:「吉凶禍福是天主張,毀謗稱譽是人主張,立身行道是我主張。」是故,立命者,去惡命,造好命。因此,既然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皆由天做主,皇兒就不必在裡面多費神、耗光陰;可是立身行道、廣渡群倫是由自己做主,就要好好的把握,積極的開創,這才是真立命也。
陳生:恭向《無極皇母大天尊》恩師頂禮十二叩首!
皇母:皇兒免禮!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人生在世間,難免都會受到命運的安排、業力的牽引、因果的糾纏;所以,氣數、命運卻是有的。古今中外,不但有書說的詳細,亦有人研究的透徹,中國的易經,經由四聖所著,除了闡述真理之根源以外,在應用上,有吉凶之原因和趨善避惡、趨吉避凶的方法。
吉凶禍福之由來,必有徵兆,上天慈憫,讓人了解其起因,使能提防準備,甚至改變之。袁了凡先生之教子四訓,對於知命、立命亦說的非常詳細,以他本身的經歷,做為最確鑿的印證。
皇母:皇兒當知命運是由自己所造,即自做自受,佛家謂:「眾生無非是業的延續」,一切眾生都得承受過去諸世所傳與的無形遺產,每一個人都是自己造業的繼承者,就是因為有業力的因素,所以形成低賤和富貴的分別。
然而命運又分為兩種,一是隱形的命運,一是顯形的命運。隱形的命運,肉眼雖看不見,但它左右影響人的一生之力甚巨。有人說:「我前世不知做了什麼孽,今生要這樣活受罪。」這是前世做、今世報。顯形的命運是現做現報,肉眼看得到的,比如:因言語衝突而起殘殺,因意見不和而起打鬥,做壞事被關起來,做好事被擁戴等都是。
因此,知命者不怨天、不尤人,遇到困難的事情都要能心平氣和去應付,不會有厭惡的心情。所謂:「欲無後悔先修己,各有前因莫羨人。」
陳生:子輿和子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陣子,一連下了數十天的大雨,子輿就想,子桑是個窮光蛋,下了這麼多天的雨,一定沒有東西吃,人必定餓壞了。於是就準備一些飯菜,送去給子桑吃。
到了子桑家門口,卻聽見他彈琴唱歌,那聲音若歌若哭的:「是父親!還是母親!是天!是人!」也許已經餓壞了,歌聲都走了調,而且顯得聲疲氣喘的,如此的反覆著。
子輿邁步進去,問說:「你窮唱什麼父母呀!天呀!人呀的!是怎麼一回事啊!」
子桑答道:「我一直想,到底是誰使我陷入這麼困窘的生活!可是偏偏就想不透,父母不會為了我的窮苦而高興,說到造物者,該是公平無私的了,也不可能在窮苦上猛打我的主意。到底是誰使我落到如此地步!我就是想不透,左想右想,總算悟到了!這是自然的命運,我只有知命所為,順之而已。」
如何消災?如何延壽?如何改變命運?《寶德教育基金會》召開:「專書研習班」於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主講者以《了凡四訓》為主題,帶領大家勤學,並要有願力,希望大家在進德修業中要有所覺悟。
皇母:皇兒心中所想、口中所說、身上所做的惡事,積存到某種程度,自然發作的業力障礙,謂之「業障」。輕者諸事不順,重者臥病在床,其消除方式,便是接受現報,坦承自己的病業,是自作自受,不要怨天尤人,立刻覺悟,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仁義禮智信,並遠離貪嗔痴慢疑,積極行善積德,虔誠懺悔,發一個廣大的心願。也就是:修行從改心做起。
陳生:改變命運的方法是靠轉變,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大家都知道,種善因,得善果,可是如果業報沒有轉過來,就容易怨天尤人,怪佛菩薩不靈,怪神明沒有護佑;因此,必須虛心檢討它的原因。
《寶德雜誌》刊載「俞淨意遇灶神記」,請大家研究參考。行善不只是做表面的功夫,除了口善、身善,更重要的是心善、意善。
皇母:修行要從根本修起,根本是心、是念頭,只要皇兒的心善、念頭善,沒有轉不過來的業報,也沒有化解不開的災難。就像一棵大樹,心是根,念頭是本,身是枝,口是葉,你在枝葉上修行,而根本都爛掉了,還是沒有救;於是,要把根本救過來,枝葉就不難轉變,盼皇兒謹記在心也。
皇兒快把心靜下來!〈此時,示現景象:《皇母大天尊》走下鑾駕,一一為在場修子灌頂加持。〉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無極皇母大天尊》恩師慈悲!恭送《無極皇母大天尊》恩師聖駕十二叩首!
寶德雜誌-180期-修行修心.趨吉避凶【一】
聖示:古經云:「命由己做,福田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功德有回天之力,陰騭可奪定數之功。所以,孟子曰:「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所謂:「吉凶禍福是天主張,毀謗稱譽是人主張,立身行道是我主張。」是故,立命者,去惡命,造好命。因此,既然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皆由天做主,皇兒就不必在裡面多費神、耗光陰;可是立身行道、廣渡群倫是由自己做主,就要好好的把握,積極的開創,這才是真立命也。
陳生:恭向《無極皇母大天尊》恩師頂禮十二叩首!
皇母:皇兒免禮!
陳生:謝謝恩師慈悲!人生在世間,難免都會受到命運的安排、業力的牽引、因果的糾纏;所以,氣數、命運卻是有的。古今中外,不但有書說的詳細,亦有人研究的透徹,中國的易經,經由四聖所著,除了闡述真理之根源以外,在應用上,有吉凶之原因和趨善避惡、趨吉避凶的方法。
吉凶禍福之由來,必有徵兆,上天慈憫,讓人了解其起因,使能提防準備,甚至改變之。袁了凡先生之教子四訓,對於知命、立命亦說的非常詳細,以他本身的經歷,做為最確鑿的印證。
皇母:皇兒當知命運是由自己所造,即自做自受,佛家謂:「眾生無非是業的延續」,一切眾生都得承受過去諸世所傳與的無形遺產,每一個人都是自己造業的繼承者,就是因為有業力的因素,所以形成低賤和富貴的分別。
然而命運又分為兩種,一是隱形的命運,一是顯形的命運。隱形的命運,肉眼雖看不見,但它左右影響人的一生之力甚巨。有人說:「我前世不知做了什麼孽,今生要這樣活受罪。」這是前世做、今世報。顯形的命運是現做現報,肉眼看得到的,比如:因言語衝突而起殘殺,因意見不和而起打鬥,做壞事被關起來,做好事被擁戴等都是。
因此,知命者不怨天、不尤人,遇到困難的事情都要能心平氣和去應付,不會有厭惡的心情。所謂:「欲無後悔先修己,各有前因莫羨人。」
陳生:子輿和子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陣子,一連下了數十天的大雨,子輿就想,子桑是個窮光蛋,下了這麼多天的雨,一定沒有東西吃,人必定餓壞了。於是就準備一些飯菜,送去給子桑吃。
到了子桑家門口,卻聽見他彈琴唱歌,那聲音若歌若哭的:「是父親!還是母親!是天!是人!」也許已經餓壞了,歌聲都走了調,而且顯得聲疲氣喘的,如此的反覆著。
子輿邁步進去,問說:「你窮唱什麼父母呀!天呀!人呀的!是怎麼一回事啊!」
子桑答道:「我一直想,到底是誰使我陷入這麼困窘的生活!可是偏偏就想不透,父母不會為了我的窮苦而高興,說到造物者,該是公平無私的了,也不可能在窮苦上猛打我的主意。到底是誰使我落到如此地步!我就是想不透,左想右想,總算悟到了!這是自然的命運,我只有知命所為,順之而已。」
如何消災?如何延壽?如何改變命運?《寶德教育基金會》召開:「專書研習班」於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主講者以《了凡四訓》為主題,帶領大家勤學,並要有願力,希望大家在進德修業中要有所覺悟。
皇母:皇兒心中所想、口中所說、身上所做的惡事,積存到某種程度,自然發作的業力障礙,謂之「業障」。輕者諸事不順,重者臥病在床,其消除方式,便是接受現報,坦承自己的病業,是自作自受,不要怨天尤人,立刻覺悟,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仁義禮智信,並遠離貪嗔痴慢疑,積極行善積德,虔誠懺悔,發一個廣大的心願。也就是:修行從改心做起。
陳生:改變命運的方法是靠轉變,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大家都知道,種善因,得善果,可是如果業報沒有轉過來,就容易怨天尤人,怪佛菩薩不靈,怪神明沒有護佑;因此,必須虛心檢討它的原因。
《寶德雜誌》刊載「俞淨意遇灶神記」,請大家研究參考。行善不只是做表面的功夫,除了口善、身善,更重要的是心善、意善。
皇母:修行要從根本修起,根本是心、是念頭,只要皇兒的心善、念頭善,沒有轉不過來的業報,也沒有化解不開的災難。就像一棵大樹,心是根,念頭是本,身是枝,口是葉,你在枝葉上修行,而根本都爛掉了,還是沒有救;於是,要把根本救過來,枝葉就不難轉變,盼皇兒謹記在心也。
皇兒快把心靜下來!〈此時,示現景象:《皇母大天尊》走下鑾駕,一一為在場修子灌頂加持。〉可。停筆。吾退!
陳生:謝謝《無極皇母大天尊》恩師慈悲!恭送《無極皇母大天尊》恩師聖駕十二叩首!
寶德雜誌-180期-修行修心.趨吉避凶【一】
中道法
第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北天竺國人。他智慧敏明,學識淵博,傳化引導無數人眾。
闍夜多後來閱城,敷陳傳揚頓教。當地有學法之眾人,惟知崇尚論辯之術。其中為首者,名叫婆修盤頭。盤頭虔行苦行,時常一天只吃一頓,夜間不睡,六時虔誠禮拜佛陀,清淨無欲,為眾人所信服皈依。
闍尊者準備引度他,就先問他的徒眾道:「這偏行頭陀能修習梵行,難道能夠由此獲得佛道正果嗎?」
眾答:「我等師傅精進不怠,為什麼不能夠?」
尊者說道:「你們師傳所修行者與正道相距甚遠啊。設想苦行而經歷於塵劫,如此論說都是起虛妄之本啊。」
眾人責問道:「尊者你心中蘊藏有什麼德行而來譏等師傳?」
闍夜多尊者回答道:「我不刻意求道,但亦不會顛倒因果。我不禮拜佛像,但亦不會言行輕視。我不修習長坐苦行,但亦不會鬆懈怠慢。我不修行一日一食之法,但亦不會在不是飲食之時雜食。我並非滿足,但亦不會妄生貪欲。我心中無所希求,所以稱之為道。」
當時徧行頭陀聽完,即激發了無漏之智,歡喜讚歎。闍夜多尊者又對那些徒眾說:「能領會我說的話嗎?我所以這麼說話的緣故,是因為他求道太過迫切了。因為琴弦張得太緊,就會繃斷,因此我不贊成這一做法。我將令他居住在安樂地,而進入於佛陀之教法中。」
尊者復又告訴徧行說:「我剛才在眾人面前抑制摧折仁者,你不會內心惱怒吧?」
徧行回答說:「回憶起在七劫以前出生於安樂園,拜智者月淨為師,他預告我不久就當證得斯陀含果。當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因為年老的緣故,就拄著拐杖去禮拜謁見。
但我師卻叱責我道:『尊重其子而輕慢其父,你真是鄙陋啊!』
當時我認為自己沒有過失,就請求師傅指示。師傅便說:『你禮拜大光明菩薩,卻將拐杖倚靠在壁畫佛像的面門之上,你將因為這一過錯,而失去將要證得的二果。』
我自反省自身悔悟過失以來,聞諸般惡言,都如風拂面、如響入耳一樣坦然接受,何況今天聆聽尊者所言,就如同獲得飲下至美無上的甘露,我怎麼會反而產生煩惱怨恨啊!我惟願尊者發大慈悲之心,以妙道垂示教誨。」
尊者說:「你培植諸般若已久,應當繼承我之法宗。你聽我說偈語:『言語之下理當無生,而同於法界之性。若能作如是之解,便能通達事理之境。』」
闍夜多尊者付傳正法完畢,未離開座位,便奄然歸入寂滅之境。火化後,徒眾收拾舍利建塔供奉。此年為東漢明帝十七年歲在甲戌。
※ ※ ※
佛法遍佈宇宙,一草一花,都包涵佛法。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只要心領神會,到處都可悟得佛法。
我們學佛,首重深明虛幻。能夠了解世上一切都是幻影心魔所形成,何必求得?而且所謂有,乃是轉眼之幻影,到頭來終歸無有。因此,有有無無,無須計較。如果一執實有,定必陷入不拔地獄。
怎樣去消除執有之見?有賴三科法門之運用。
三科法門
何謂三科?三科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合稱三科。
(一)五陰─色、受、想、行、識。又名五蘊。
(二)十二入─色、聲、香、味、觸、法(外六塵);及眼、耳、鼻、舌、身、意(內六根)。又名十二處。
(三)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合為十八界。
何謂三科法門?說佛法不執著兩邊,以現象界之三十六對為入門。勿著空,勿執有,並破除法相,走中道。
三十六對
現象界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故似是而非,全屬幻影。不作中道之分釋,很難令人明白宇宙間事事物物之實相。
所謂三十六對是:
(一)有情世間(世間之自然現象)五對:
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
(二)法相語言(客觀事物存在之形式)十二對:法與語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
(三)自性起用(真實人心之活動)十九對:
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
自性
學佛要尋回自性,自性就是為你鋪好三科法門之主要工具。自性是現象界所依,等於泥土為各種瓦器所依。沒有泥土,則沒有瓦器。三科中沒有自性,則宇宙間就沒有法相。
自性不虛,能靜能動。動即不能自制;靜則不執不顛,自生妙用。要達到妙用之地步,則要用中道法。
中道法
中道法為解除煩惱之最有效辦法。例如:貧與富是相反的一對,如果你在貧困時,可以拿富字來對。我現在雖窮,如果富有又怎麼樣?也不外兩餐一宿。我現在亦可辦到,何必再費力追求!如此一來,心自然平,自除苦惱。
又光與暗亦是相反的一對,人人羡光而厭暗。若處暗時,不必生厭。因為光來自然暗去。想辦法求光,自然可以去暗。然則雖處暗境,又何足生厭。如此自然心平,何來煩惱?
中道法是語語作雙,盡除兩邊邪見。中道不是將兩邊之意見折中,中道是將相反兩邊之偏見邪見消解,超越兩邊,升高一層面,而透視事物之實相。所謂出六門不留形影,入六根拔起妄念。與人說話,外於相而離相,內於空而離空,不執著,不顛倒,如此便可悟得中道之妙用也。
雨華四集-中道 (三科法門 三十六對 自性 中道法)
闍夜多後來閱城,敷陳傳揚頓教。當地有學法之眾人,惟知崇尚論辯之術。其中為首者,名叫婆修盤頭。盤頭虔行苦行,時常一天只吃一頓,夜間不睡,六時虔誠禮拜佛陀,清淨無欲,為眾人所信服皈依。
闍尊者準備引度他,就先問他的徒眾道:「這偏行頭陀能修習梵行,難道能夠由此獲得佛道正果嗎?」
眾答:「我等師傅精進不怠,為什麼不能夠?」
尊者說道:「你們師傳所修行者與正道相距甚遠啊。設想苦行而經歷於塵劫,如此論說都是起虛妄之本啊。」
眾人責問道:「尊者你心中蘊藏有什麼德行而來譏等師傳?」
闍夜多尊者回答道:「我不刻意求道,但亦不會顛倒因果。我不禮拜佛像,但亦不會言行輕視。我不修習長坐苦行,但亦不會鬆懈怠慢。我不修行一日一食之法,但亦不會在不是飲食之時雜食。我並非滿足,但亦不會妄生貪欲。我心中無所希求,所以稱之為道。」
當時徧行頭陀聽完,即激發了無漏之智,歡喜讚歎。闍夜多尊者又對那些徒眾說:「能領會我說的話嗎?我所以這麼說話的緣故,是因為他求道太過迫切了。因為琴弦張得太緊,就會繃斷,因此我不贊成這一做法。我將令他居住在安樂地,而進入於佛陀之教法中。」
尊者復又告訴徧行說:「我剛才在眾人面前抑制摧折仁者,你不會內心惱怒吧?」
徧行回答說:「回憶起在七劫以前出生於安樂園,拜智者月淨為師,他預告我不久就當證得斯陀含果。當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因為年老的緣故,就拄著拐杖去禮拜謁見。
但我師卻叱責我道:『尊重其子而輕慢其父,你真是鄙陋啊!』
當時我認為自己沒有過失,就請求師傅指示。師傅便說:『你禮拜大光明菩薩,卻將拐杖倚靠在壁畫佛像的面門之上,你將因為這一過錯,而失去將要證得的二果。』
我自反省自身悔悟過失以來,聞諸般惡言,都如風拂面、如響入耳一樣坦然接受,何況今天聆聽尊者所言,就如同獲得飲下至美無上的甘露,我怎麼會反而產生煩惱怨恨啊!我惟願尊者發大慈悲之心,以妙道垂示教誨。」
尊者說:「你培植諸般若已久,應當繼承我之法宗。你聽我說偈語:『言語之下理當無生,而同於法界之性。若能作如是之解,便能通達事理之境。』」
闍夜多尊者付傳正法完畢,未離開座位,便奄然歸入寂滅之境。火化後,徒眾收拾舍利建塔供奉。此年為東漢明帝十七年歲在甲戌。
※ ※ ※
佛法遍佈宇宙,一草一花,都包涵佛法。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只要心領神會,到處都可悟得佛法。
我們學佛,首重深明虛幻。能夠了解世上一切都是幻影心魔所形成,何必求得?而且所謂有,乃是轉眼之幻影,到頭來終歸無有。因此,有有無無,無須計較。如果一執實有,定必陷入不拔地獄。
怎樣去消除執有之見?有賴三科法門之運用。
三科法門
何謂三科?三科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合稱三科。
(一)五陰─色、受、想、行、識。又名五蘊。
(二)十二入─色、聲、香、味、觸、法(外六塵);及眼、耳、鼻、舌、身、意(內六根)。又名十二處。
(三)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合為十八界。
何謂三科法門?說佛法不執著兩邊,以現象界之三十六對為入門。勿著空,勿執有,並破除法相,走中道。
三十六對
現象界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故似是而非,全屬幻影。不作中道之分釋,很難令人明白宇宙間事事物物之實相。
所謂三十六對是:
(一)有情世間(世間之自然現象)五對:
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
(二)法相語言(客觀事物存在之形式)十二對:法與語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
(三)自性起用(真實人心之活動)十九對:
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
自性
學佛要尋回自性,自性就是為你鋪好三科法門之主要工具。自性是現象界所依,等於泥土為各種瓦器所依。沒有泥土,則沒有瓦器。三科中沒有自性,則宇宙間就沒有法相。
自性不虛,能靜能動。動即不能自制;靜則不執不顛,自生妙用。要達到妙用之地步,則要用中道法。
中道法
中道法為解除煩惱之最有效辦法。例如:貧與富是相反的一對,如果你在貧困時,可以拿富字來對。我現在雖窮,如果富有又怎麼樣?也不外兩餐一宿。我現在亦可辦到,何必再費力追求!如此一來,心自然平,自除苦惱。
又光與暗亦是相反的一對,人人羡光而厭暗。若處暗時,不必生厭。因為光來自然暗去。想辦法求光,自然可以去暗。然則雖處暗境,又何足生厭。如此自然心平,何來煩惱?
中道法是語語作雙,盡除兩邊邪見。中道不是將兩邊之意見折中,中道是將相反兩邊之偏見邪見消解,超越兩邊,升高一層面,而透視事物之實相。所謂出六門不留形影,入六根拔起妄念。與人說話,外於相而離相,內於空而離空,不執著,不顛倒,如此便可悟得中道之妙用也。
雨華四集-中道 (三科法門 三十六對 自性 中道法)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