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人問:
「什麼是初禪?」
盧師尊答:
「初禪有粗住及細住,重點是安坐、端身、攝心,氣息調和。初禪的覺受,如我的實修經驗,這些全是初禪之相也,被稱為八觸十功德。」
人問:
「什麼是二禪?」
盧師尊答:
「二禪已無八觸十功德,深信勝實之功德,有喜、有樂、輕安、一心。」
人問:
「什麼是三禪?」
盧師尊答:
「已能捨非及捨受,已能無染,只有意識之樂,心已寂然。」
人問:
「什麼是四禪?」
盧師尊答:
「離開了三禪之樂受,得無苦亦無樂。長養自己的功德,心如清水。」
人問:
「聽說有五禪是嗎?」
盧師尊答:
「已無自我,無生。」
人問:
「聽說四禪各有天相匹配是嗎?初禪在何天?」
盧師尊答: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共三天。」
人問:
「二禪在何天?」
盧師尊答:
「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人問:
「三禪在什麼天?」
盧師尊答:
「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
人問:
「四禪在什麼天?」
盧師尊答:
「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想天。」
人問:
「五禪在什麼天?」
盧師尊答:
「已不在二十八天。」
人問:
「為什麼有人說,四禪八定,請釋之?」
盧師尊答:
「四禪者,是色界的四禪。八定者,色界的四禪再加上無色界的四禪,合稱八定,無色界的四禪是識無邊、空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
人問:
「為什麼有人修到四禪,還會下三途惡道之中?」
盧師尊答:
「因到了四禪,不求五禪,自己認為已無人能勝,生傲慢心,稱無涅槃,便生邪見,一有邪見,地獄現前,便墮落到三惡道之中。」
人問:
「五禪到底是什麼?」
盧師尊答:「無生。」
盧勝彥文集261《定中之定》我解釋四禪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患難中能守
陳希夷仙翁 降
詩曰:繁花易盡化煙塵,茅舍蕭蕭霧影沈。
莫道凝寒多苦意,人生福祉是輕貧。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五章 患難中能守者,若讀書,可作朝廷柱石之臣;安樂中若忘者,縱低才,豈非金榜青雲之客。
白話:
艱苦患難的時候還能夠堅持道德操守、不隨波逐流的人,如果讀書,走仕途之路,一定是國家的柱石之臣。
身在富貴,而不沉溺於安樂,有憂患意識的人,這種人縱然才學比較低,未必就不能夠金榜題名、青雲直上,成為國之良才。
說明:
「貧而無怨」和「富而不驕」是人生中最難以突破的兩種境遇,因此,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還能堅持自己的操守,不隨波逐流,不改變自己的意志之人,就絕非泛泛之輩。
例如,後漢三賢之一的大思想家王充,他年少時家境貧困。其他孩子喜歡惡作劇,王充卻不喜歡戲弄他人。當其他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去玩捉迷藏、騎馬打仗,或是到野外爬樹、掩雀捕蟬……,王充卻是努力讀書寫字,而不是跟著大家戲耍貪玩。
王充平日除了學習儒家經典《論語》、《尚書》,每日諷讀千字外,同時,又不斷修養自己的品德。後來,雖有機會去京師進入太學讀書,但因王充家貧無書,故而常遊逛洛陽市肆,靠著過目不忘的能力,博覽群書,因而精通百家之言論。
王充由於看到民間言談充斥著迷信忌諱,世傳儒書有許多荒謬之處,因此以道家的天道觀為立論宗旨,主張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並以事實驗證言論,講求理性邏輯思辨的檢驗方法,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寫出了名垂千古的《論衡》一書。
又世之人都冀求安樂,然而安樂往往是經過許多艱辛困難,才能獲得。所以,有的人取得安樂後,便忘卻以往的艱辛,也忘記了往昔跟他一起打拼的人,甚至,一腳踢開當初共患難的人。如此之人,縱使他得到一時之名利,但也不會維持太久,也難有大出息之日。
而「安樂中若忘」是指不耽於安樂,隨時存有憂患意識,這樣的人,即使才學低一些,人木訥老實一點,也照樣是國家的人才,未必就不能夠金榜題名,青雲直上。為什麼呢?因為能夠擔當重責大任的人物,都是具有遠見、胸懷大志者,如果又能不被富貴所迷,這就是國家所需的人才。
詩曰:繁花易盡化煙塵,茅舍蕭蕭霧影沈。
莫道凝寒多苦意,人生福祉是輕貧。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五章 患難中能守者,若讀書,可作朝廷柱石之臣;安樂中若忘者,縱低才,豈非金榜青雲之客。
白話:
艱苦患難的時候還能夠堅持道德操守、不隨波逐流的人,如果讀書,走仕途之路,一定是國家的柱石之臣。
身在富貴,而不沉溺於安樂,有憂患意識的人,這種人縱然才學比較低,未必就不能夠金榜題名、青雲直上,成為國之良才。
說明:
「貧而無怨」和「富而不驕」是人生中最難以突破的兩種境遇,因此,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還能堅持自己的操守,不隨波逐流,不改變自己的意志之人,就絕非泛泛之輩。
例如,後漢三賢之一的大思想家王充,他年少時家境貧困。其他孩子喜歡惡作劇,王充卻不喜歡戲弄他人。當其他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去玩捉迷藏、騎馬打仗,或是到野外爬樹、掩雀捕蟬……,王充卻是努力讀書寫字,而不是跟著大家戲耍貪玩。
王充平日除了學習儒家經典《論語》、《尚書》,每日諷讀千字外,同時,又不斷修養自己的品德。後來,雖有機會去京師進入太學讀書,但因王充家貧無書,故而常遊逛洛陽市肆,靠著過目不忘的能力,博覽群書,因而精通百家之言論。
王充由於看到民間言談充斥著迷信忌諱,世傳儒書有許多荒謬之處,因此以道家的天道觀為立論宗旨,主張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並以事實驗證言論,講求理性邏輯思辨的檢驗方法,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寫出了名垂千古的《論衡》一書。
又世之人都冀求安樂,然而安樂往往是經過許多艱辛困難,才能獲得。所以,有的人取得安樂後,便忘卻以往的艱辛,也忘記了往昔跟他一起打拼的人,甚至,一腳踢開當初共患難的人。如此之人,縱使他得到一時之名利,但也不會維持太久,也難有大出息之日。
而「安樂中若忘」是指不耽於安樂,隨時存有憂患意識,這樣的人,即使才學低一些,人木訥老實一點,也照樣是國家的人才,未必就不能夠金榜題名,青雲直上。為什麼呢?因為能夠擔當重責大任的人物,都是具有遠見、胸懷大志者,如果又能不被富貴所迷,這就是國家所需的人才。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四諦法
有一個人在窮途末路時,偷了出家人的一襲僧衣,想冒充出家和尚到處化緣。
一開始化緣的第一家是一對孤苦無依的老夫婦,正在為生計而牛衣對泣,突然看到有一位和尚站門口,趕緊請他進來坐,而誠懇的邀請和尚開示。
因為假和尚根本沒有唸過佛經,那懂得什麼說法開示?然而老夫婦一再的懇求,急得假和尚滿頭大汗的冒出一句「苦啊!」其實是在為自己的處境叫苦。
沒想到老夫婦忙接道:「對!對!對!人生真的很苦惱啊!」
假和尚想到要騙一口飯吃竟也這麼不容易,不覺嘆了一口氣道「難啊!」
老夫婦聽了「噗通」一聲跪下來,雙手合掌說:「師父!您真是活菩薩!您說得對!『人生真是又苦又難啊!』」
※ ※ ※
佛祖最初度人,就是用四諦法。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就是四諦。
苦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之外,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等共為八苦。(五陰熾就是精力過剩,終日苦思,火氣衝天,無所發洩。)為人知苦,就可以決心去了生死。
集諦:苦之來源,必有集起原因,故名集諦。苦是迷的果,集是迷的因。前生所作所為,今生要償報,前世之惑和業就是造成今世苦果之原因。欲了苦果,須斷我想及貪瞋痴種種煩惱所招集的苦因。
滅諦:滅就是消滅。消滅今生所受各苦,許多人以為一死便可了事。殊不知今生雖死,眼前的苦可以暫時免受,但來世又要輪迴,又要繼續受苦,豈不是多此一舉?因此要了生死,才是徹底辦法,才可以滅苦,所以滅是悟的果。
道諦:如何能滅苦?就要憑道諦,道是通達涅槃之道,亦即佛法。從佛所說,依佛所行,聞佛所敬,不苟不懈,此謂道諦。因此道是悟的因。
四諦的要義,就是世間一切苦,不是註定,而是基於業因。人生苦痛的根源,因我想及貪瞋痴三毒而作業生煩惱。所以欲除苦痛,不得不斷煩惱,為斷煩惱,不得不修道,此乃佛學之基本修行教法也。
雨華再集 -51-四諦法
一開始化緣的第一家是一對孤苦無依的老夫婦,正在為生計而牛衣對泣,突然看到有一位和尚站門口,趕緊請他進來坐,而誠懇的邀請和尚開示。
因為假和尚根本沒有唸過佛經,那懂得什麼說法開示?然而老夫婦一再的懇求,急得假和尚滿頭大汗的冒出一句「苦啊!」其實是在為自己的處境叫苦。
沒想到老夫婦忙接道:「對!對!對!人生真的很苦惱啊!」
假和尚想到要騙一口飯吃竟也這麼不容易,不覺嘆了一口氣道「難啊!」
老夫婦聽了「噗通」一聲跪下來,雙手合掌說:「師父!您真是活菩薩!您說得對!『人生真是又苦又難啊!』」
※ ※ ※
佛祖最初度人,就是用四諦法。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就是四諦。
苦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之外,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等共為八苦。(五陰熾就是精力過剩,終日苦思,火氣衝天,無所發洩。)為人知苦,就可以決心去了生死。
集諦:苦之來源,必有集起原因,故名集諦。苦是迷的果,集是迷的因。前生所作所為,今生要償報,前世之惑和業就是造成今世苦果之原因。欲了苦果,須斷我想及貪瞋痴種種煩惱所招集的苦因。
滅諦:滅就是消滅。消滅今生所受各苦,許多人以為一死便可了事。殊不知今生雖死,眼前的苦可以暫時免受,但來世又要輪迴,又要繼續受苦,豈不是多此一舉?因此要了生死,才是徹底辦法,才可以滅苦,所以滅是悟的果。
道諦:如何能滅苦?就要憑道諦,道是通達涅槃之道,亦即佛法。從佛所說,依佛所行,聞佛所敬,不苟不懈,此謂道諦。因此道是悟的因。
四諦的要義,就是世間一切苦,不是註定,而是基於業因。人生苦痛的根源,因我想及貪瞋痴三毒而作業生煩惱。所以欲除苦痛,不得不斷煩惱,為斷煩惱,不得不修道,此乃佛學之基本修行教法也。
雨華再集 -51-四諦法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刻苦習慣
有一天,一頭豬跑到馬廄裏去看望他的好朋友老馬,並準備留在那裏過夜。
夜深了,該睡覺了,豬鑽進了一個草堆,躺的舒舒服服的。
但是,過了好久,馬還是站在那兒不動。
豬問馬:「為什麼還不睡覺?」
馬回答說:「他這樣站著就算已經開始睡覺了」。
豬覺的很奇怪,就說:「站著怎麼能睡覺呢,這樣一點也不安逸的」。
馬回答說:「安逸,這是你的習慣。作為馬,我們習慣的就是奔馳。所以,就是在睡覺的時候,我們也隨時準備奔馳。」
肯吃苦、個性堅毅往往是成功的要件之一,而沉湎於安逸、苟且之人卻已漸漸遠離成功而不自知。
※ ※ ※
心理學曾有一項研究,認為一個習慣的形成,至少必須重複二十一次。同樣的,若要創造一個新習慣來取代舊習慣,除非有強大的自覺與毅力,否則仍要靠自我要求才能有所改善。
剛開始時,或許有點痛苦,像是早起或運動等習慣的養成。然而一次、兩次、三次到二十一次或更多時,我們會開始享受一個嶄新的自己。習慣是好的,它讓我們省時有效率,但我們不應讓習慣造成我們保守、封閉、不求進步、不肯創新,形成抗拒改革的「逆變」心理。
南丁格爾曾說:「成功的人通常都保有失敗者不喜歡的習慣,因為他們願意做自己並不十分樂意做的事,以獲得成功的果實。然而失敗者卻只願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最後只能接受令人不甚滿意的結果。」
成功‧來自重複做簡單的事情。
從陌生到熟悉,從改變到適應,本不是一件易事,但也不是艱難的事。只要再試一下,多做幾次,懂得虛心檢討,懂得自我調適,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痛苦只是短暫的,凡事只要養成習慣就好了。
人都是在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鐘開始懈怠。
夜深了,該睡覺了,豬鑽進了一個草堆,躺的舒舒服服的。
但是,過了好久,馬還是站在那兒不動。
豬問馬:「為什麼還不睡覺?」
馬回答說:「他這樣站著就算已經開始睡覺了」。
豬覺的很奇怪,就說:「站著怎麼能睡覺呢,這樣一點也不安逸的」。
馬回答說:「安逸,這是你的習慣。作為馬,我們習慣的就是奔馳。所以,就是在睡覺的時候,我們也隨時準備奔馳。」
肯吃苦、個性堅毅往往是成功的要件之一,而沉湎於安逸、苟且之人卻已漸漸遠離成功而不自知。
※ ※ ※
心理學曾有一項研究,認為一個習慣的形成,至少必須重複二十一次。同樣的,若要創造一個新習慣來取代舊習慣,除非有強大的自覺與毅力,否則仍要靠自我要求才能有所改善。
剛開始時,或許有點痛苦,像是早起或運動等習慣的養成。然而一次、兩次、三次到二十一次或更多時,我們會開始享受一個嶄新的自己。習慣是好的,它讓我們省時有效率,但我們不應讓習慣造成我們保守、封閉、不求進步、不肯創新,形成抗拒改革的「逆變」心理。
南丁格爾曾說:「成功的人通常都保有失敗者不喜歡的習慣,因為他們願意做自己並不十分樂意做的事,以獲得成功的果實。然而失敗者卻只願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最後只能接受令人不甚滿意的結果。」
成功‧來自重複做簡單的事情。
從陌生到熟悉,從改變到適應,本不是一件易事,但也不是艱難的事。只要再試一下,多做幾次,懂得虛心檢討,懂得自我調適,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痛苦只是短暫的,凡事只要養成習慣就好了。
人都是在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鐘開始懈怠。
出生為的是什麼
蓮生/文
人問:
「我生人世,是為什麼?」
我答:
「吃飯睡覺。」
問:
「父母未生我之前,我在何處?」
答:
「生前無處所。」
問:
「生後呢?」
答:
「生後便是非。」
問:
「這其中有何意義?」
答:
「佛出世間。」
問:
「如果連佛也不識如何?」
答:
「一條泥鰍。」
問:
「在人間工作賺錢又如何?」
答:
「土牛耕石田。」
問:
「娶妻生子又如何?」
答:
「做牛做馬去!」
問:
「讀書又如何?」
答:
「混個飯吃吃!」
問:
「不只混飯,當大官呢?」
答:
「換一個大碗公!」
問:
「人說,樹死留皮,人死留名?」
答:
「刻個墓碑作紀念。」
問:
「據盧師尊所說,人生什麼意義都沒有了?」
答:
「說有也有,說沒有也沒有。」
問:
「不懂?」
答:
「有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無者,一場閙劇而已。」
問:
「想有者,欲何處找明師?」
答:
「目前,盧師尊而已!」
問:
「盧師尊!你貢高我慢。」
答:
「我貢高我慢,但,卻能令人豁然開悟。」
問:
「是真的嗎?」
答:
「我非瓦礫,是真金也。」
(我說人生事,大只如此,諸聖弟子,尚有何話可說)
盧勝彥文集267《靈光隱隱》出生為的是什麼
人問:
「我生人世,是為什麼?」
我答:
「吃飯睡覺。」
問:
「父母未生我之前,我在何處?」
答:
「生前無處所。」
問:
「生後呢?」
答:
「生後便是非。」
問:
「這其中有何意義?」
答:
「佛出世間。」
問:
「如果連佛也不識如何?」
答:
「一條泥鰍。」
問:
「在人間工作賺錢又如何?」
答:
「土牛耕石田。」
問:
「娶妻生子又如何?」
答:
「做牛做馬去!」
問:
「讀書又如何?」
答:
「混個飯吃吃!」
問:
「不只混飯,當大官呢?」
答:
「換一個大碗公!」
問:
「人說,樹死留皮,人死留名?」
答:
「刻個墓碑作紀念。」
問:
「據盧師尊所說,人生什麼意義都沒有了?」
答:
「說有也有,說沒有也沒有。」
問:
「不懂?」
答:
「有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無者,一場閙劇而已。」
問:
「想有者,欲何處找明師?」
答:
「目前,盧師尊而已!」
問:
「盧師尊!你貢高我慢。」
答:
「我貢高我慢,但,卻能令人豁然開悟。」
問:
「是真的嗎?」
答:
「我非瓦礫,是真金也。」
(我說人生事,大只如此,諸聖弟子,尚有何話可說)
盧勝彥文集267《靈光隱隱》出生為的是什麼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