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生/文
曾經有人問我:「盧師尊,你真實告訴我們,你有過自殺的念頭嗎?」
我回答:「有。」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曾經自殺過一次。」
「嚇!」大家全大吃一驚。
我又坦白的告訴大家:「家弟盧昭蓉,就是喝下氫酸鉀,自殺身亡的。」
眾人一聽,全部怔懾住了。
我說:
根據名心理學家分析,人類有自殺傾向的人,佔的比例不是少數。有輕生念頭產生的人,那更是比比皆是。
還好,一般輕生的念頭一產生,馬上被理智一下子給打消了,否則那還得了,人類幾乎全自殺光了。
我最近寫了好幾篇文章,奉勸世人,不要有輕生的念頭,不可自殺。
我是通靈人,知道自殺之靈,其苦數倍於其他之靈,自殺死後,很難超生,罪業更重。那是殺生重罪,五戒第一條。
就算自殺之靈,業障消除,轉世為人,也是「聾啞眼盲」殘障之人,或腦,或手,或腳,殘缺不全,生活在世間,痛苦倍甚!
大凡自殺而死,實無法嬴得世人的同情!
說不定令那些欲除掉你的人,更撫手稱快。親者痛,仇者快,有何益哉?你死掉是白死的。
「走投無路,怎麼辦?」
我說:「尋找『當下』的快樂吧!人生之路要高高興興去走完。」
「被差辱,壓力大,很痛苦,怎麼辦?」
我說:「佛陀教我們,忍辱波羅蜜,忍過了,就可以到達彼岸。」
我現在想,只要不死,快樂和幸福還是會來。但一死了,就連希望都沒有。所以,還是勿輕生才是。
盧勝彥文集158冊《孤燈下的思維》輕生的念頭
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常思退步,終得安閒
甘受人欺,有子自然大發;常思退步,一身終得安閒。
白話:
甘心忍受欺辱,逆來順受的人,後代一定發達;常退一步為他人著想,知足常樂者,必然一生過得安閒自在。
說明: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更精確地說,人生會有許多逆境乃是必然,所以,每個人要學習的,不是如何逃避逆境,而是如何處理逆境,轉化逆境。
對一般凡夫而言,他們所尊崇的,不外乎是富貴壽善;所樂意者,不外乎是身得安逸,口得厚味,形得美服,目得好色,耳得悅聲。若得不到時,則大憂以懼,因此患得患失,「與憂俱生,久憂不死」,真是何苦呢?
清朝大學士張英回覆的家信:「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即是以淡泊致遠、少與人爭作為處世哲學,其子張廷玉後來成為三朝老臣,就是甘受人欺,有子自然大發最佳例證。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人生中的遭遇,如果能退一步、換個角度來思考,就可以多出一些迴轉的時間和空間,讓自己可以更理智判斷,達到海闊天空的心境。
例如昔時清河人胡常與汝南人翟方進,二人常在一起研讀經書。後來胡常雖然先當了官,但聲譽卻遠不如翟方進,胡常因此心生嫉妒,當與別人有所議論時,總是藉機貶損翟方進,以抬舉自己。
翟方進聽到這些傳聞之後,不但沒有爭辯,反而想出了一個退讓的方法。即每當胡常召集門生、講解經書時,翟方進就主動派自己的門生到胡常那裏去請教疑難問題,並且虛心專注學習,註記重點。
過了一段時間,胡常終於明白這是翟方進有意推崇自己,於是內心十分不安,以後在官場上就不再貶損而是讚揚翟方進,翟方進的退讓智慧也使他與胡常化敵為友。
人間的智慧 - 第卅二章 甘受人欺,有子自然大發;常思退步,一身終得安閒。
白話:
甘心忍受欺辱,逆來順受的人,後代一定發達;常退一步為他人著想,知足常樂者,必然一生過得安閒自在。
說明: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更精確地說,人生會有許多逆境乃是必然,所以,每個人要學習的,不是如何逃避逆境,而是如何處理逆境,轉化逆境。
對一般凡夫而言,他們所尊崇的,不外乎是富貴壽善;所樂意者,不外乎是身得安逸,口得厚味,形得美服,目得好色,耳得悅聲。若得不到時,則大憂以懼,因此患得患失,「與憂俱生,久憂不死」,真是何苦呢?
清朝大學士張英回覆的家信:「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即是以淡泊致遠、少與人爭作為處世哲學,其子張廷玉後來成為三朝老臣,就是甘受人欺,有子自然大發最佳例證。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人生中的遭遇,如果能退一步、換個角度來思考,就可以多出一些迴轉的時間和空間,讓自己可以更理智判斷,達到海闊天空的心境。
例如昔時清河人胡常與汝南人翟方進,二人常在一起研讀經書。後來胡常雖然先當了官,但聲譽卻遠不如翟方進,胡常因此心生嫉妒,當與別人有所議論時,總是藉機貶損翟方進,以抬舉自己。
翟方進聽到這些傳聞之後,不但沒有爭辯,反而想出了一個退讓的方法。即每當胡常召集門生、講解經書時,翟方進就主動派自己的門生到胡常那裏去請教疑難問題,並且虛心專注學習,註記重點。
過了一段時間,胡常終於明白這是翟方進有意推崇自己,於是內心十分不安,以後在官場上就不再貶損而是讚揚翟方進,翟方進的退讓智慧也使他與胡常化敵為友。
人間的智慧 - 第卅二章 甘受人欺,有子自然大發;常思退步,一身終得安閒。
2019年7月2日 星期二
隨緣應世
珍子是日本人,她們家世代采珠,她有一顆珍珠是她母親在她離開日本赴美求學時給她的。
在她離家前,她母親鄭重地把她叫到一旁,給她這顆珍珠,告訴她說:
當女工把沙子放進蚌的殼內時,蚌覺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無力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抱怨,讓自己的日子很不好過,另一個是想辦法把這粒沙子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處。於是蚌開始把它的精力營養分一部分去把沙子包起來。
當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時,蚌就覺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異物了。沙子裹上的蚌成分越多,蚌越把它當作自己,就越能心平氣和地和沙子相處。
母親啟發她道:蚌並沒有大腦,它是無脊椎動物,在演化的層次上很低,但是連一個沒有大腦的低等動物都知道要想辦法去適應一個自己無法改變的環境,把一個令自己不愉快的異己,轉變為可以忍受的自己的一部分,人的智能怎麼會連蚌都不如呢?
尼布爾有一句有名的祈禱詞說:上帝,請賜給我們胸襟和雅量,讓我們平心靜氣地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請賜給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智能,去區分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 ※ ※
隨緣就是隨環境順其勢而行,不與之違逆。如山林翠竹,虛心俯順風勢而不與風逆,風過之後才回復原態,因而風雖烈而竹仍可不摧也。
有人懷疑,他人叫你犯罪違規,亦要隨緣耶?總之任何事,非出自本心,而又不為名利所關者,亦不妨隨緣心默,此又何妨?不滿現實不能隨綠,就是佛法之絆足石。故對事對法,不能固執,一有執著,便失活力,難以精進也。
任何事情都能順其自然發展,不能勉强,這是佛家思想;任何事情都需遵守規律、本分去做,不能妄貪身外之事,這是儒家思想。「隨緣」和「素位」四個字可以說是為人處世的秘訣,如同渡過大海的浮囊。
在她離家前,她母親鄭重地把她叫到一旁,給她這顆珍珠,告訴她說:
當女工把沙子放進蚌的殼內時,蚌覺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無力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抱怨,讓自己的日子很不好過,另一個是想辦法把這粒沙子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處。於是蚌開始把它的精力營養分一部分去把沙子包起來。
當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時,蚌就覺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異物了。沙子裹上的蚌成分越多,蚌越把它當作自己,就越能心平氣和地和沙子相處。
母親啟發她道:蚌並沒有大腦,它是無脊椎動物,在演化的層次上很低,但是連一個沒有大腦的低等動物都知道要想辦法去適應一個自己無法改變的環境,把一個令自己不愉快的異己,轉變為可以忍受的自己的一部分,人的智能怎麼會連蚌都不如呢?
尼布爾有一句有名的祈禱詞說:上帝,請賜給我們胸襟和雅量,讓我們平心靜氣地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請賜給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智能,去區分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 ※ ※
隨緣就是隨環境順其勢而行,不與之違逆。如山林翠竹,虛心俯順風勢而不與風逆,風過之後才回復原態,因而風雖烈而竹仍可不摧也。
有人懷疑,他人叫你犯罪違規,亦要隨緣耶?總之任何事,非出自本心,而又不為名利所關者,亦不妨隨緣心默,此又何妨?不滿現實不能隨綠,就是佛法之絆足石。故對事對法,不能固執,一有執著,便失活力,難以精進也。
任何事情都能順其自然發展,不能勉强,這是佛家思想;任何事情都需遵守規律、本分去做,不能妄貪身外之事,這是儒家思想。「隨緣」和「素位」四個字可以說是為人處世的秘訣,如同渡過大海的浮囊。
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
我常自教兒
謝安是東晉著名的宰相,最大功績在於抵禦北方外族前秦苻堅大軍南下,讓中國免於「被髮左衽」。
然而或許忙於政治,使謝安對子女的教育沒有那麼盡心盡力。
他的妻子有一天正在教導子女的時候,看到謝安又閒閒地晃來晃去,就忍不住質問他:「怎麼從不見你教小孩呢?」
妻子的詢問或許帶點抱怨,可是謝安直接回答:「我每天做的事就是在教小孩!」
妻子無以言對,只能認命地摸摸鼻子繼續教誨小朋友了。
※ ※ ※
觀現今紅塵世間,庸庸碌碌,終日為三餐奔波勞苦,有時候就連自己在做些什麼都不清楚。若問人生在世究竟為的是什麼?或許有人會說為了三餐的溫飽,或許有人會言道為的是金錢與名利,這樣的人真的是不知曉生活在人世間的目的與理想!
人生在世,不單單只是為了求三餐的溫飽與名利權勢而已,人活著乃在於學習更多的知識學問,以及人際間的相互合作,共同創造出和諧且進步的社會,這才是人生的目的。
而身為家庭的一份子,尤其是為人尊長的須要對家中的兒女做好家庭教育,盡好長輩該有的本份,使其成為一個富有學問與知識的好青年,切不可因忙於工作或者因發展自己的事業而疏忽了兒女。若因一時的疏忽而造成兒女的生活不正常,交友無擇選之能力,那麼日後恐將會淪為社會的一個不良份子,所以對兒女的調教不得不慎也;所謂「養不教,父之過」,其理即在於此。
故而,做好健全且有規劃的分層家庭教育乃有其必要性,當兒女的年齡達到另一個層次的時候,便開始對其實施不同之教育,使其能真正的吸收而消化成為自身的知識,也才能在日後面臨不同的考驗與抉擇時,能適當的處理,這才算是有了好的家庭教育。
世風集錄-家庭篇:第八章 教養
然而或許忙於政治,使謝安對子女的教育沒有那麼盡心盡力。
他的妻子有一天正在教導子女的時候,看到謝安又閒閒地晃來晃去,就忍不住質問他:「怎麼從不見你教小孩呢?」
妻子的詢問或許帶點抱怨,可是謝安直接回答:「我每天做的事就是在教小孩!」
妻子無以言對,只能認命地摸摸鼻子繼續教誨小朋友了。
※ ※ ※
觀現今紅塵世間,庸庸碌碌,終日為三餐奔波勞苦,有時候就連自己在做些什麼都不清楚。若問人生在世究竟為的是什麼?或許有人會說為了三餐的溫飽,或許有人會言道為的是金錢與名利,這樣的人真的是不知曉生活在人世間的目的與理想!
人生在世,不單單只是為了求三餐的溫飽與名利權勢而已,人活著乃在於學習更多的知識學問,以及人際間的相互合作,共同創造出和諧且進步的社會,這才是人生的目的。
而身為家庭的一份子,尤其是為人尊長的須要對家中的兒女做好家庭教育,盡好長輩該有的本份,使其成為一個富有學問與知識的好青年,切不可因忙於工作或者因發展自己的事業而疏忽了兒女。若因一時的疏忽而造成兒女的生活不正常,交友無擇選之能力,那麼日後恐將會淪為社會的一個不良份子,所以對兒女的調教不得不慎也;所謂「養不教,父之過」,其理即在於此。
故而,做好健全且有規劃的分層家庭教育乃有其必要性,當兒女的年齡達到另一個層次的時候,便開始對其實施不同之教育,使其能真正的吸收而消化成為自身的知識,也才能在日後面臨不同的考驗與抉擇時,能適當的處理,這才算是有了好的家庭教育。
世風集錄-家庭篇:第八章 教養
不增不減度眾生
蓮生/文
不增不減度眾生
我先舉一例子:
往昔。
觀世音菩薩發大誓願度眾生。
經過了無數歲月。
菩薩非常的歡喜,便想知道到底度了多少的眾生?菩薩自己算記。
但,觀世音菩薩發覺:
眾生一個也沒有少。
眾生一個也沒有增。
事實證明,菩薩多年的努力,多年的苦口婆心,多年的慈悲應化,全是白費功夫。
觀世音菩薩大駭。
於是:
毀了自己的誓言,不再度眾生了!
觀世音菩薩,因為毀了誓言,頭破三分,腦分八瓣,身子全碎裂。
阿彌陀佛知道此事,便很快的趕來救他,因為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弟子。
阿彌陀佛將所有碎裂的身子,從新組合在一起,吹了一口氣。
觀世音菩薩復活了!
變化成「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
以上,這個例子,請大家三思。
有人問盧師尊:
「盧師尊!您是不是在度眾生?」
我答:
「是!」
人問:
「度了多少?」
我答:
「沒有。」
人問:
「既然沒有,又如何是度眾生?」
我答:
「因為沒有,沒有眾生得度,這才叫度眾生!」
人問:
「不明白!」
我答:
「叫明白的人,來聽!」
●
人問:
「地藏王菩薩度眾生,誓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否?」
我答:
「是。」
人問:
「地獄會空否?」
我答:
「不空。」
人問:
「地獄不空,那地藏王菩薩,豈不能成佛?」
我答:
「成!」
人問:
「那是很矛盾耶!」
我答:
「叫明白的人,來聽!」
人問:
「什麼是明白的人?」
我答:
「開悟的人。」
●
我在這篇文字中,已教導大家,什麼是開悟?開悟是什麼?
以幻度幻,不增不減。
盧勝彥文集254《至尊的開悟》不增不減度眾生
不增不減度眾生
我先舉一例子:
往昔。
觀世音菩薩發大誓願度眾生。
經過了無數歲月。
菩薩非常的歡喜,便想知道到底度了多少的眾生?菩薩自己算記。
但,觀世音菩薩發覺:
眾生一個也沒有少。
眾生一個也沒有增。
事實證明,菩薩多年的努力,多年的苦口婆心,多年的慈悲應化,全是白費功夫。
觀世音菩薩大駭。
於是:
毀了自己的誓言,不再度眾生了!
觀世音菩薩,因為毀了誓言,頭破三分,腦分八瓣,身子全碎裂。
阿彌陀佛知道此事,便很快的趕來救他,因為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弟子。
阿彌陀佛將所有碎裂的身子,從新組合在一起,吹了一口氣。
觀世音菩薩復活了!
變化成「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
以上,這個例子,請大家三思。
有人問盧師尊:
「盧師尊!您是不是在度眾生?」
我答:
「是!」
人問:
「度了多少?」
我答:
「沒有。」
人問:
「既然沒有,又如何是度眾生?」
我答:
「因為沒有,沒有眾生得度,這才叫度眾生!」
人問:
「不明白!」
我答:
「叫明白的人,來聽!」
●
人問:
「地藏王菩薩度眾生,誓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否?」
我答:
「是。」
人問:
「地獄會空否?」
我答:
「不空。」
人問:
「地獄不空,那地藏王菩薩,豈不能成佛?」
我答:
「成!」
人問:
「那是很矛盾耶!」
我答:
「叫明白的人,來聽!」
人問:
「什麼是明白的人?」
我答:
「開悟的人。」
●
我在這篇文字中,已教導大家,什麼是開悟?開悟是什麼?
以幻度幻,不增不減。
盧勝彥文集254《至尊的開悟》不增不減度眾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