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圭禪師是一位廣受尊崇的禪宗大師,每逢他主持禪七之時,分散在各地的學生都會趕去參加。
有一次,在這樣的靜修會中,一名學生行竊,當場被捉。眾人向盤圭報告此事,並要求把行竊的人逐出。但是盤圭並未理會。
不久,那個學生惡習難改,再次偷竊,又被抓住。眾人再度請求盤圭懲治他。但盤圭依舊不予發落,把事按下。
這使得其他學生頗為不服,他們聯合上了一紙陳情書,表示:這回若不將竊賊開除,他們就集體離開。
盤圭讀了陳情書,把學生們全部招來,對他們說:「你們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只要你們高興,到什麼地方去學都可以;但這位兄弟連是非都還分不清楚,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他?我要把他留在這裡,即使你們全部離開。」
熱淚從那位偷竊者眼中湧出,洗滌了他的心靈,從此,偷竊的衝動煙消雲散。(《一味禪》)
※ ※ ※
修行非止於成就自己,非只為自己慧命著想而已,要行菩薩大慈悲願,自渡渡人漸由修行來影響別人,引進別人也能修行成就圓滿慧命,這才是修行。
再則要明白渡一個好人只救一個人、渡一個壞人卻能救無數的好人,故修行人不能只顧渡善良好人,那些一時迷茫作錯事或心思偏差等等惡人,皆更需要渡。
諸佛菩薩對眾生乃平等心,一切眾生皆隨順因緣的成熟渡化。學習佛菩薩平等心、慈悲,就必需視一切眾生平等,用各種善巧方便來指引教育,如此自能將這人間化為淨土。眾生都有機緣修行,回歸原位,不再墮落紅塵業海。
慈聖雜誌一四六期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來俊臣網羅無辜
來俊臣,唐朝萬年(陝西臨潼)人,官任御史中丞。
武后臨朝時,猜忌天下人圖謀反叛,便設銅匭,令人檢舉告密,並寵用來俊臣,審理告密案件。
來俊臣天性殘忍,迎合武后意旨,每推審一人,必定逼誘供出數十上百人,輾轉牽連,造成冤獄,以逞其能,邀功請賞。又私自召集無賴數百人,專行告密,作羅織經,網羅無辜,織成謀反罪狀,嚴刑拷問,屈打成招,種種酷刑,慘不忍睹。
犯人見那刑具便已魂飛魄散,因此往往隨口誣供。由他所經辦的案件,前後誅殺一千多族,天下百姓人心惶惶。
來俊臣權欲膨脹,蓄意謀反,欲將滿朝權貴次第害死,不久罪行暴露,被斬於市。眾人爭相抉其目、摘其肝、割其肉、馬踏其骨,頃刻間了無剩餘,「家屬籍沒」。人們都互相慶賀說:「從今以後可以安枕無憂了。」(《新唐書.酷吏傳》、《歷史感應統紀》)
※ ※ ※
世人在人生過程中最容易造作惡業者,即屬手中握權柄之人。
莫看他在世司權握柄、呼風喚雨,一旦三寸氣斷,魂歸冥府之際,難逃陰司冥律之制裁。然則絕大多數有權勢之人,其聰明才智必定超越常人,而其身處陰森冥獄之間,更是一口推翻自己在世所造惡業。但冥府「孽鏡台」卻是秋毫可鑒、無所遁藏。故寶鈔有載「孽鏡台前無好人」。冥府一殿正是職司孽鏡台,不論善惡罪魂要定其功過,必先由孽鏡台顯像,庶幾無可推託。由此,一殿定其功過善惡,善者升天;惡者論其罪業分發各殿審判。
但是,冥律雖嚴,罰在身後,不免令眾生有「善者未得福報,惡者未得禍報」,而心生不平。故 關皇掌玉帝之尊,令改因果為現世報,以期平息隔世果報之不平。
一殿承命,乃以孽鏡台所記錄陽世人造作惡業,簽註罰則,立呈有司,侍機即報。因而先列出手握權柄之人,所易造惡業,罰損折耗福祿壽報之條例,以警世人。陽法評判世人犯罪,首重動機;次重損害程度;三則視其有悔改之心與否。
冥陽同例,凡有所權柄之人,起心動念為私慾者,立即削其一福;若其行為造成損害他人,以受害者多寡,可以削其至百福;更甚者,可以折其陽壽。若犯意者,能有悔悟並進行補救,則可撤銷其耗福損祿之報。若已顯報者,可賜其一次貴人善緣之機,稍助其所損耗之福祿。但其先決條件,是其人確切誠懺,並有實質補救自己所造成之為害他人事件。
玉律規箴 一、握權
武后臨朝時,猜忌天下人圖謀反叛,便設銅匭,令人檢舉告密,並寵用來俊臣,審理告密案件。
來俊臣天性殘忍,迎合武后意旨,每推審一人,必定逼誘供出數十上百人,輾轉牽連,造成冤獄,以逞其能,邀功請賞。又私自召集無賴數百人,專行告密,作羅織經,網羅無辜,織成謀反罪狀,嚴刑拷問,屈打成招,種種酷刑,慘不忍睹。
犯人見那刑具便已魂飛魄散,因此往往隨口誣供。由他所經辦的案件,前後誅殺一千多族,天下百姓人心惶惶。
來俊臣權欲膨脹,蓄意謀反,欲將滿朝權貴次第害死,不久罪行暴露,被斬於市。眾人爭相抉其目、摘其肝、割其肉、馬踏其骨,頃刻間了無剩餘,「家屬籍沒」。人們都互相慶賀說:「從今以後可以安枕無憂了。」(《新唐書.酷吏傳》、《歷史感應統紀》)
※ ※ ※
世人在人生過程中最容易造作惡業者,即屬手中握權柄之人。
莫看他在世司權握柄、呼風喚雨,一旦三寸氣斷,魂歸冥府之際,難逃陰司冥律之制裁。然則絕大多數有權勢之人,其聰明才智必定超越常人,而其身處陰森冥獄之間,更是一口推翻自己在世所造惡業。但冥府「孽鏡台」卻是秋毫可鑒、無所遁藏。故寶鈔有載「孽鏡台前無好人」。冥府一殿正是職司孽鏡台,不論善惡罪魂要定其功過,必先由孽鏡台顯像,庶幾無可推託。由此,一殿定其功過善惡,善者升天;惡者論其罪業分發各殿審判。
但是,冥律雖嚴,罰在身後,不免令眾生有「善者未得福報,惡者未得禍報」,而心生不平。故 關皇掌玉帝之尊,令改因果為現世報,以期平息隔世果報之不平。
一殿承命,乃以孽鏡台所記錄陽世人造作惡業,簽註罰則,立呈有司,侍機即報。因而先列出手握權柄之人,所易造惡業,罰損折耗福祿壽報之條例,以警世人。陽法評判世人犯罪,首重動機;次重損害程度;三則視其有悔改之心與否。
冥陽同例,凡有所權柄之人,起心動念為私慾者,立即削其一福;若其行為造成損害他人,以受害者多寡,可以削其至百福;更甚者,可以折其陽壽。若犯意者,能有悔悟並進行補救,則可撤銷其耗福損祿之報。若已顯報者,可賜其一次貴人善緣之機,稍助其所損耗之福祿。但其先決條件,是其人確切誠懺,並有實質補救自己所造成之為害他人事件。
玉律規箴 一、握權
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無念無心
蓮生/文
在大乘佛教,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
在小乘佛教,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
文殊菩薩的智慧在何?
佛將涅槃時。
文殊菩薩說:
「請佛住世,請轉法輪。」
佛答:
「我有轉法輪嗎?」
文殊菩薩一聽,便悟。
文殊菩薩一句話都不說,這就是文殊菩薩的大智慧所在。
試問,諸善信:
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慧是何?
又:
舍利弗尊者的智慧第一是何?
佛在舍利弗尊者崖洞。
舍利弗說:
「將一切妄念掃除,就變成無念。」
佛答:
「如何是掃除?」
舍利弗尊者一聽,便悟。
舍利弗尊者一句話都不說,這就是舍利弗的大智慧所在。
試問,諸善信:
舍利弗尊者的大智慧是何?
又:
我傳授文殊篋劍的觀想後,繼續講解《六祖壇經》。
六祖講的很清楚,在所有環境之中,你的心完全不受汙染,這就是無念。
一般人的無念,是以為自己打坐禪定,把所有妄念慢慢沒有了,變成沒有念頭,這是一種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你自己不受所有念頭影響,這才是無念。
不要以為無念是腦袋「空空」。
不要以為無念是腦袋「一絲不掛」。
不要以為無念是腦袋「關閉」。
不要以為無念是腦袋「白痴」。
而是在所有環境中,不受環境的影響。
一心不亂。
很多人以為,入定於空性,妄念全沒有了,就證明佛性了。
不對,等一下出定,念頭又來,又受念頭影響。
佛說:
入定無念。
一切清明。
一心不亂。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
「心安就是平安!」
問題是:
「如何心安?」
我答:
「無心。心才能安!」
無心就是無生。
點到此就止,再說下去,就全盤托出了!
盧勝彥文集248《天垂異象》文殊菩薩的大智慧
在大乘佛教,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
在小乘佛教,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
文殊菩薩的智慧在何?
佛將涅槃時。
文殊菩薩說:
「請佛住世,請轉法輪。」
佛答:
「我有轉法輪嗎?」
文殊菩薩一聽,便悟。
文殊菩薩一句話都不說,這就是文殊菩薩的大智慧所在。
試問,諸善信:
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慧是何?
又:
舍利弗尊者的智慧第一是何?
佛在舍利弗尊者崖洞。
舍利弗說:
「將一切妄念掃除,就變成無念。」
佛答:
「如何是掃除?」
舍利弗尊者一聽,便悟。
舍利弗尊者一句話都不說,這就是舍利弗的大智慧所在。
試問,諸善信:
舍利弗尊者的大智慧是何?
又:
我傳授文殊篋劍的觀想後,繼續講解《六祖壇經》。
六祖講的很清楚,在所有環境之中,你的心完全不受汙染,這就是無念。
一般人的無念,是以為自己打坐禪定,把所有妄念慢慢沒有了,變成沒有念頭,這是一種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你自己不受所有念頭影響,這才是無念。
不要以為無念是腦袋「空空」。
不要以為無念是腦袋「一絲不掛」。
不要以為無念是腦袋「關閉」。
不要以為無念是腦袋「白痴」。
而是在所有環境中,不受環境的影響。
一心不亂。
很多人以為,入定於空性,妄念全沒有了,就證明佛性了。
不對,等一下出定,念頭又來,又受念頭影響。
佛說:
入定無念。
一切清明。
一心不亂。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
「心安就是平安!」
問題是:
「如何心安?」
我答:
「無心。心才能安!」
無心就是無生。
點到此就止,再說下去,就全盤托出了!
盧勝彥文集248《天垂異象》文殊菩薩的大智慧
毒樹果實理論
在法律的審判中,有所謂的「毒樹果實理論」。它的核心內容在於:違法直接取得的證據為毒樹,基於違法取得的證據再以合法手段間接取得的其他證據,則如同從毒樹長出來的毒果,也不得使用。
「毒樹果實理論」的應用有一個知名的案例——辛普森殺妻案。
辛普林是美國知名的足球明星,他的前妻在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二日深夜被殺。案件發生之後,曾有毆妻記錄的辛普森成為最有可能的嫌疑犯。警方搜索辛普森的家中,發現辛普森的後門停著一輛染血的車輛,家中也搜出了一只沾滿血跡的手套。
眾多的證據指向辛普森就是殺妻的兇手,但是當一九九四年十月三日,審判的結果出來,陪審團認定證據不足,辛普森被判無罪。
其實辛普森殺妻的相關證據原本是相當多,但因為偵查人員取得證據的手段不合法,導致這些證據都不被接納。事後,有人調查,發現七成的美國人認為辛普森有罪,但是他們卻都認為裁決是合理的,原因就在於「毒樹果實理論」。
「毒樹果實理倫」是為了避免司法人員採取違法的手段偵辦案件,所以對於非法取得的證據,無論真實與否,一概不予接納。
採行這個理論,可能會使某些真兇逍遙法外,但為了保障法律制度本身,美國人選擇支持這種方法。
在傳統的公案小說裡,往往會寫到頑劣的犯人在大刑伺候下坦白招認罪行。看到此處,讀者固然大快人心,但是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屈打成招的人。
司法人員無論是使用暴力或欺騙的手段,或許可以使正義一時得到伸張。但是,制度一旦被破壞,將會有更多人可能無辜受害,屆時正義反而會遭到嚴重傷害。
「毒樹果實理論」的應用有一個知名的案例——辛普森殺妻案。
辛普林是美國知名的足球明星,他的前妻在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二日深夜被殺。案件發生之後,曾有毆妻記錄的辛普森成為最有可能的嫌疑犯。警方搜索辛普森的家中,發現辛普森的後門停著一輛染血的車輛,家中也搜出了一只沾滿血跡的手套。
眾多的證據指向辛普森就是殺妻的兇手,但是當一九九四年十月三日,審判的結果出來,陪審團認定證據不足,辛普森被判無罪。
其實辛普森殺妻的相關證據原本是相當多,但因為偵查人員取得證據的手段不合法,導致這些證據都不被接納。事後,有人調查,發現七成的美國人認為辛普森有罪,但是他們卻都認為裁決是合理的,原因就在於「毒樹果實理論」。
「毒樹果實理倫」是為了避免司法人員採取違法的手段偵辦案件,所以對於非法取得的證據,無論真實與否,一概不予接納。
採行這個理論,可能會使某些真兇逍遙法外,但為了保障法律制度本身,美國人選擇支持這種方法。
在傳統的公案小說裡,往往會寫到頑劣的犯人在大刑伺候下坦白招認罪行。看到此處,讀者固然大快人心,但是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屈打成招的人。
司法人員無論是使用暴力或欺騙的手段,或許可以使正義一時得到伸張。但是,制度一旦被破壞,將會有更多人可能無辜受害,屆時正義反而會遭到嚴重傷害。
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愛惜物命
有一年正值二月天,公藝外出巡視田地,看見近鄰楊某的秧田缺水,有無數的蝦子在田裡快被曬死了。
公藝慨嘆地說:「古人曾有編竹橋渡螞蟻,活命數萬的故事,我現在建橋已經來不及了,不如用一些方法來幫助蝦子。」
於是就拿著箕籃下田撈蝦子放生河中,恰巧楊家兒子看到了,便罵公藝踩他家的秧田,公藝卻置之不理。
楊某上前看見公藝撈蝦正要放入河中,便問公藝說:「為何要愛惜蝦命呢?」
公藝說:「蝦命雖然微小,上天有好生之德。我看到這蝦子被曬渴急於覓水,所以將其撈起放於河中。」
楊某說:「先生的行為,真是愛惜物命。」
公藝說:「耕種的人,更應該愛惜物命。」
楊某說:「希望聽先生詳細說明。」
公藝說:「看到禽獸不去傷害,是心的能惜;看到蛇不打,是手的能惜;看到螞蟻不踐踏,是足的能惜;看到鵲鳥不捕捉,是眼睛的能惜;看到魚鰍蝦蟹螺螄,凡是水族出生的物命不捕捉,是全體的能惜。至於耕種的人,由於不小心而誤傷物命,上天雖然不特加責備,也是世人不能盡愛惜的責作。」
楊某說:「能惜物命,有什麼好處呢?」
公藝說:「能愛惜物命,是全獲天地的恩德,隨時能獲得上天的賜予。要如文昌帝君所說:『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又說:『禽魚宜放,勿囚時日,宜惜勿怠。』又《感應篇》說:『無故不殺龜打蛇。』這正是所謂全惜物命。」
楊某說:「感謝張先生的教導,我這一生能幸知愛惜物命。」
這是張公藝「愛惜物命,感動仁心」,為第七十三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善體天心意,常將物應憐;到頭終獲報,遲早得周全。
《張公藝百忍集》七三、愛惜物命 感動仁心
※ ※ ※
人有一念之仁慈,可造就無限之後福。此理如非己身經歷者,難以體會其中之真義。
一個人如常存仁慈之心念,其心地就漸趨向光明,其己身之靈性也會因而昇華,這些都是修靈最根本之基礎,也就是積存福祿之所在,世人因無法見悟,不但忽略,而且背道而馳,故而無功,反造罪業,其因在此也。
希世人能悟明此理,心念常存於仁慈之中,就可因而致福矣。
公藝慨嘆地說:「古人曾有編竹橋渡螞蟻,活命數萬的故事,我現在建橋已經來不及了,不如用一些方法來幫助蝦子。」
於是就拿著箕籃下田撈蝦子放生河中,恰巧楊家兒子看到了,便罵公藝踩他家的秧田,公藝卻置之不理。
楊某上前看見公藝撈蝦正要放入河中,便問公藝說:「為何要愛惜蝦命呢?」
公藝說:「蝦命雖然微小,上天有好生之德。我看到這蝦子被曬渴急於覓水,所以將其撈起放於河中。」
楊某說:「先生的行為,真是愛惜物命。」
公藝說:「耕種的人,更應該愛惜物命。」
楊某說:「希望聽先生詳細說明。」
公藝說:「看到禽獸不去傷害,是心的能惜;看到蛇不打,是手的能惜;看到螞蟻不踐踏,是足的能惜;看到鵲鳥不捕捉,是眼睛的能惜;看到魚鰍蝦蟹螺螄,凡是水族出生的物命不捕捉,是全體的能惜。至於耕種的人,由於不小心而誤傷物命,上天雖然不特加責備,也是世人不能盡愛惜的責作。」
楊某說:「能惜物命,有什麼好處呢?」
公藝說:「能愛惜物命,是全獲天地的恩德,隨時能獲得上天的賜予。要如文昌帝君所說:『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又說:『禽魚宜放,勿囚時日,宜惜勿怠。』又《感應篇》說:『無故不殺龜打蛇。』這正是所謂全惜物命。」
楊某說:「感謝張先生的教導,我這一生能幸知愛惜物命。」
這是張公藝「愛惜物命,感動仁心」,為第七十三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善體天心意,常將物應憐;到頭終獲報,遲早得周全。
《張公藝百忍集》七三、愛惜物命 感動仁心
※ ※ ※
人有一念之仁慈,可造就無限之後福。此理如非己身經歷者,難以體會其中之真義。
一個人如常存仁慈之心念,其心地就漸趨向光明,其己身之靈性也會因而昇華,這些都是修靈最根本之基礎,也就是積存福祿之所在,世人因無法見悟,不但忽略,而且背道而馳,故而無功,反造罪業,其因在此也。
希世人能悟明此理,心念常存於仁慈之中,就可因而致福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