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5日 星期日

富貴的因果

院尊:今夜帶領宣筆邱生原章遊訪。賜符化飲,靈體出竅。

邱生:學生參見《院尊》聖安!


院尊:賢生免禮!速隨  吾身後出遊。


邱生:〈師生二人共乘蓮台,瞬間蓮台昇空,飛行一段路程,乃飄飄然降落在一座豪宅當中。從外觀看來,這戶人家應該是非常懂得享受的人家,在外庭鋪滿草皮,並且種植有數棵柏樹及一些奇特花卉,整體看起來有些古典味道,住宅內更是大部份的古色古香擺設,顯露出一股藝術風情在裡頭,牆上掛有字畫,更具書香氣息。而中堂更是由木材設計成小盆景架與茶壺座,真是高貴幽雅。〉


《院尊》啊!怎麼到別人家裡,就只光看這些東西嗎?


院尊:當然不是如此簡單而已。


邱生:那麼,究竟來此,還有何用意呢?


院尊:賢生啊!汝仔細想一下,這戶人家的牆上及地上這些物品,到底值多少錢呢?


邱生:依學生估計,光是用來招待客人用的這張樹頭做的桌椅,也有二、三十萬元的價值,連這座放盆卉的架子少說也得十數萬元不等,這是一種高級的享受。


院尊:是的。這確實是非常高級的享受,而這戶人家卻只是用那如土一般的力量,便將之購置完全了。


邱生:怎麼有如此簡易的事,光是這一座木頭桌椅,學生得累積不少年的時間,才有這番機會來購買完成的,居然有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易的來擁有它,真是富裕的人家呀!


院尊:是啊!生活用品應有盡有,想要的東西,隨心所欲便能輕易取得,而毫不困難,確實是只有富裕人家才能有此方便的。但汝可知道「富」的前因是什麼?


邱生:「佈施造善」是前因,還有什麼呢?


院尊:佈施造善,確實是可以讓一個人於未來世獲得富裕生活的首要條件,還有能捨珍愛物品轉送有緣人,甚至用於拯濟為眾生紓解困難。另外,則是佈施正法,無論是任何宗教,只要是依奉正法、行持正法,並且弘揚正法理諦的道場,能助使法輪常轉,更能讓自身於未來世中獲得富足生活。


邱生:原來「佈施」能有如此大妙益,看來有許多人在過去生中甚少造善植福,所以現在過的生活都僅差堪其溫飽而已。


院尊:是的。造少善、獲少福,但是能讓生活溫飽,卻已屬於不容易,此時還有更多眾生尚處於三餐不繼及三日一小餓、五日一大餓的困苦生活;因此,想要轉貧困為小康、轉小康為中康、富足者,理當更用心思量「佈施濟困之造福」,乃至襄助正法之永轉不朽,以讓自身福德與日俱增,使自身福慧日日增長。


邱生:依《院尊》所言,修福造善真是不可怠慢,每每在外碰到有造福的機會,應該「喜捨」身上一些錢財以助貧脫困,甚至幫助托缽者能得無後顧之憂,畢竟有些行者時常深居修行,偶而才出門化緣,自己除了在廟裡用於燒香拜拜的錢財之外,亦可當成是買另一束花供佛菩薩,當下捨給那位修行者,也好與未來佛菩薩結下一段善緣及法緣。


院尊:賢生說的妙,但是時下眾生面對一些修行者,或許尚知喜捨些身外物,對於有些困苦人家求助或販賣物品,反而捨不下身外物。汝可有其它看法?


邱生:依學生所知,現代人包括有在修行的人,確實對於一些化緣的行者樂意植福結緣,但對貧困的弱勢人家卻捨不得。若是每一個人的身上隨時都能準備些小額的硬幣,雖然在自己看起來不過只是小小的十元,或許能讓眼前的貧苦人家吃上一碗飯,而飽足活命,點滴造作,次次植福,便能深耕福田。


院尊:如此甚妙!一來不會感覺到捨不得,二來花小財而結大因緣,甚好、甚妙!但若能在喜捨的當下,更以「恭敬的心量」去喜捨手中的每一分錢,便能結造無量的福德。若用雜心以捨財助貧,所獲得利益回報只是一般,尚要造植更多善德,才能夠達到深耕福田的境界。


邱生:學生明白了。「佈施」給修行者或困苦人家,都要秉持恭敬的心情去喜捨,才能有大福德因緣。


院尊:很好,果然體悟不少,但願能從此讓天地之間,有更進一步的祥和氣息與人間溫馨。


因果形成之業報因暨命格之果報-第卅一章  富貴的因果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外相分別

  從前,有座不起眼的小廟,裡面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徒弟。這天,來了一個達官貴人,為小廟捐了很多財物,老和尚和小徒弟用最好的飯菜款待了他。

  過了幾天,一個衣衫襤褸的書生暈倒在廟門口,老和尚將他扶進廟裡,好茶好飯地招待他。


  小徒弟想:達官貴人為廟裡捐了那麼多的財物,自然有資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齋飯;一個不知哪兒來的「叫花子」,師父還如此厚待他,難道師父老糊塗了?


  老和尚看出了小徒弟的想法後,將一個泥塑的菩薩放在廟堂正中,小徒弟每天都很認真地給菩薩上香,對著菩薩叩頭,虔誠地念經。


  一個月後,老和尚將泥菩薩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廟堂當中。小徒弟嚇了一跳,幾天都沒去上香。


  老和尚問:「怎麼不去上香了?」


  「師父,那菩薩變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再次削琢,一尊菩薩又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著師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頭上敲了一下,自顧念經,不再理他。這一敲打,使小徒弟頓悟過來。


  他說:「師父,我明白了。其實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這團泥,都是一樣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像而已。而我之所以對前面的達官貴人謙恭,對書生無禮,都是因為被其表像所迷惑啊。」老和尚笑了。


  其實,認識那平平淡淡卻奇妙得可以捏塑出無盡形像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所在。


※ ※ ※


  繁華世間萬變諸相最易迷誘、迷惑人心,世間人亦皆用凡眼看這世間,故甚易受到萬般牽引墮落諸相迷障當中,身心靈無法得到一絲寧靜安逸,從各種形相世人都總認為是真,因此才無以放下執著,從眼見心想都無法不落其障,那身心如何可得自在。


  萬般都在緣生緣滅中循環著,此如不用真實慧性,達悟智珠來洞悉了悟,是無法終止一切萬相的誘惑,是以真心用於參悟,真性用於覺悟,能參自可覺,能覺自可了脫。


慈聖雜誌-第170期

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

活力人生

  有個老人一生十分坎坷,年輕時,由於戰亂他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一條腿也在一次空襲中被炸斷了;中年時,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不就,和他相依為命的兒子又再一次車禍中喪生了。

  可是,在別人的印象之中,老人一直爽朗而又隨和。有一次某個人終於鼓足勇氣冒昧地問他:您經受了那麼多的苦難和不幸,可是為什麼看不出一點兒傷感?


  老人默默地看了此人很久,然後,將一片樹葉舉到那個人的眼前。


  你瞧,它像什麼?


  那是一片黃中透着的葉子。那個人想,這是白楊樹葉,可是,它到底像什麼呢?


  你能說它不像一顆心嗎?或者說就是一顆心?


  那個人仔細一看,還真的十分像心臟的形狀,心不禁輕輕一顫。


  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什麼?


  老人將樹葉更近地向那個人湊去。那個人清楚地看到了,樹葉上面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孔洞。


  老人收回樹葉,放到了掌中,用那厚重的聲音緩緩地說:它在春風中綻出,陽光中長大。從冰雪消融到寒冷的深秋,它走過了自己的一生。在這期間,它經受了蟲咬石擊,以致千瘡百孔,可是它並沒有凋零。它之所以得以享盡天年,完全是因為它熱愛陽光、泥土、雨露,它熱愛自己的生命!


  相比之下,那些打擊又算得了什麼呢?


※ ※ ※


  人生在世,最主要是做事能認真,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活力充沛,有活力的人,人生才有光明,有活力之人,人生才會精彩。


  大家希望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能擁有無比的活力,就得增養朝氣,一個人的朝氣,來自於每一天的法喜充滿程度,眾生的心原本是應該很自在,並且很法喜充滿的,因為每一天一大早起床便是一個全新的日子,昨日的種種將隨著一夜的沉靜而洗滌掉。在許多地方可以看到人們互相問候早安,除了進入一些百貨公司時,能夠讓眾生感受到備受尊榮的氣氛外,於登山步道的運動者,經常可以看見彼此不認識,卻能夠彼此互道早安,每一次只要獲得他人的問候,自己的心裡乃是會感受到無比的愉悅;因此,本身只要可以適時的給予他人一句招呼的話語,亦將使他人不斷的獲得法喜充滿,人人朝氣必定提振不少。


  近期寒凍之氣,襲擾著世間,眾生居家雖然門窗緊閉,卻依然深深的感受到寒氣逼人,似乎快熄滅眾人的活力,此時熱能量的補充是非常重要的,或飲一杯熱騰騰的茶水,以增加身體的舒服感,沖上一杯花果茶或咖啡,更可令大家補充活力,並增長喜悅。此外,在保暖衣物都已齊備,尚且凍意未退之際,讓身體慢跑起來,只需要慢跑一分鐘以上,就可以促使身體的熱量,由體內散發出來,當身軀的熱能足夠,活力便能湧現,朝氣也就隨之而來,眾生有了朝氣,做起任何事情,其精神便加倍,而效率亦能增長不少。


  但願每一個人都能勤於運動,來促進活力,常保持良好之體力,以提振朝氣;說一句有朝氣的話語向他人問候,以促進社會和諧,增進人際良好善緣也。


寶德雜誌131期-述論:活力與人生

朝生暮死

蓮生/文

  在「葉子湖」隱居閉關,每晚我均做「死想觀」。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我活在這世上,已無他想,只剩下「死想」。大家不要以為我太消極,太悲觀,怎剩下「死想」?


  事實上,在這世上,天天有人出生,天天有人死亡。長壽一點百多歲,短壽一點的,幾十年,夭折的也不少。人的一生一世,長壽短壽不一,但,你不覺得嗎?一轉眼就過去了。你自己想一想,是不是?


  我是學佛人,以兜率天的天人來看人間,兜率天的一天,就是人間三百年,我們哪一個人活了三百歲的?


  所以佛看人間,是朝生暮死。


  人生確實苦短,人很快就要走了,哈哈哈!有什麼好爭執的,簡直笑破我的肚皮。無知短見的人太多。


  普賢菩薩的警策偈,常記我心:


  是日已過。


  命亦隨滅。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每晚我睡前,先自覺自己死了,四大分散,先地大分散,再水大分散,接著火大分散,用火把自己燒成灰,最後用風大分散,把灰燼吹向虛空之中,完全空無所有。


  只剩下光。


  只剩下神識。(中陰)


  肉身全死了,那只是一個人生暫時的房子,我只認取這本來的佛性,其他的全拋棄了。中陰進入光明中。


  我稱這叫「半死三昧」。


  為什麼我要做「死想」,因為我知道不做「死想」,生死難了,有一點點牽掛,就會「六道輪迴」,生死可怖,苦果連連,聰明的人,見微知著,因緣牽纏,豈有了時,我看眾生執著,爭來爭去,鬥來鬥去,不知發心修行,為使更多人得解脫道,便自己先力行「死想觀」,不要妄想執著。


  往生淨土。


  超生出苦。


  南摩阿彌陀佛。(嗡阿彌爹哇。些)


盧勝彥文集167冊《靜聽心中的絮語》每晚之死想觀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夢想的價值

  2002年11月28日,感恩節前3天,芝加哥一位名叫賽尼‧史密斯的中年男子身當地法院遞交了一份訴狀,要求贖回自己去埃及旅行的權利。這樣的訴求在美國社會,應該說十分普通。然而,該案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起案子的案情十分簡單,它發生在四十年前,當時賽尼‧史密斯六歲,在威靈頓讀一年級。有一天,品行老師瑪麗‧安小姐讓他們各說出一個自己的夢想,全班二十四名同學都非常踴躍,尤其是賽尼,他一口氣說出兩個:一個是擁有自己的一頭小母牛,另一個是去埃及旅行一次。


  可是當瑪麗‧安小姐問到一名叫傑米的男孩時,不知為什麽他竟然一下子沒了夢想。為了讓傑米也擁有夢想,她建議傑米向同學購買一個。


  於是在瑪麗。安小姐的見證下,傑米就用三美分向擁有兩個夢想的賽尼買了一個。由於賽尼當時太想有一頭小牛了,他就讓出第二個夢想——去埃及去旅行。


  四十年過去了,賽尼‧史密斯已人到中年,並且在商界小有成就。四十年來,也去過很多地方——瑞典、丹麥、希臘、沙特、中國,日本……然而他從來沒有涉足過埃及。難道他沒想過去埃及嗎?


  他說,從他賣掉去埃及的夢想之後,他就從來沒忘記過這個夢想。然而,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和一個誠信的商人,他不能去埃及,因為他把這一行為連同那個夢想一起賣掉了。


  2002年感恩節前夕,他和妻子打算到非洲旅行一次,在設計旅行路線時,妻子把埃及的金字塔作為其中的一個觀光項目。


  賽尼‧史密斯決定贖回那個夢想,因為他覺得只有那樣,他才能坦然地踏上那片土地。


  賽尼‧史密斯沒有能贖回那個夢想,因為經聯邦法院審定,那個夢想價值三千萬美元,賽尼‧史密斯要贖回去,就必須傾家蕩產。


  傑米的答辯狀中是這樣說的:在我接到史密斯先生的律師送達的副本時,我正在打點行裝,準備全家一起去埃及。這好像是我一口回絕史密斯先生要求贖回那個夢想的理由。


  其實,真正的理由不是我們正準備去埃及,而是這個夢想的價值。


  小時候我是個窮孩子。窮到我不敢有自己的夢想。然而,自從我在瑪麗小姐的鼓勵下,用3美分從史密斯先生那兒購買了一個夢想之後,我徹底心跡了,變得富有了。我不再散漫,我的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我之所以能考上華盛頓大學,我想完全利益於這個夢想。因為我想去埃及。


  我之所以能認識我美麗賢惠的妻子,也是得益於這個夢想。


  她是一個對埃及著迷的人。如果我不是購買了那個夢想,我們絕不會在圖書館裏相遇,更不會有一段浪漫迷人的戀愛。


  我的兒子現在在斯坦福大學讀書,我想也是得益於這個夢想。因為從小我就告訴他:「我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去埃及。如果你能獲得好的成績,我就帶你去那個美麗的地方。」我想他是在埃及的召喚下,走入斯坦福大學的。


  現在,我在芝加哥擁有六家超市,總價值二千五萬美元左右。我想,如果我沒有那個去埃及旅行的夢想,我是絕對不會擁有這些財富的。


  尊敬的法官,我想假如這個夢想是你們的,你們一定會認為這個夢想已融入你們的生命之中,已經和你們的生活、你們的命運緊密相連,密不可分;一定會認為,這個夢想就是你們的無價之寶。


  贖回一個被三美分賣掉的夢想,要花三千萬美元,在我們看來,也許沒有必要,或者說根本就不值得。然而,據《芝加哥電訊報》報道,前不久,賽尼‧史密斯已經上訴到聯邦法院,說哪怕花三億,把官司打到自己的曾孫那一代,也贖回自己兒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