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何者為重

   賀知章住在西京宣平坊。他家對門有一個小板門,他經常看見一老人騎驢出入其間。如此過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面色和衣服卻依然如故,毫無變化,也不見他有家屬。



  詢問巷中的鄰里們,都說他是西市賣穿錢繩索的王老,別無其它的職業。再深入觀察,發現他是非凡的人。賀知章就經常在閒暇的日子裡去拜訪老人。


  老人很恭敬謹慎地迎接他,老人身邊僅有一個使喚童子。賀知章就問他的職業,老人很隨意地回答了他。由於他們之間往來的增多,漸漸地更加禮敬,言談也逐漸深入起來。


  老人說了他擅長修道煉丹之術,賀知章平素尊信修道,所以願意拜老人為師。後來賀知章和夫人持一顆明珠,說是在家鄉時得此珠,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獻給老人,請求老人給他講授道法。


  老人接過明珠之後就把它交給了童子,讓他上市場去買餅。童子用明珠換了三十多個胡餅,並用餅來延請賀知章。


  賀知章心想,寶珠是特意送給老人的,可老人卻如此輕用,心裏非常不愉快。


  老人說:「道法只可以心得,怎麼能去力爭呢?吝惜財物之心不去,是不可能得道的。應當到深山窮谷之中,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去修行,生活在市朝中是難以得到的。」


  賀知章聽了頗有所悟,他拜謝了老人就離去了。過了幾天,不見了老人的蹤跡。賀知章於是請求辭去官職,入道還鄉


# # #


  世人往往只想在名、利、欲望上求如意,卻淡忘了本身、本性、本靈之暢達,致而形成外相虛無之順意,缺乏了真正靈神之安適,無以適得其所,致使世態悲哀瀰漫,無以了時。


  是以人不一定要在身外之物上求如意,因身外物皆是假相,假相之如意是難以長遠的,惟有向內求己,得到性靈真正的愉如,那才有實質的快樂也。


  今之世人總是在相反的途徑上發展,因而到頭一無所有,空手枉度一生,這又是多麼令人痛惜之事。盼世人能知始末,何者為重?何者為輕?識得輕重緩急而行,必可獲益無窮也,悟勉之。


禪化闡道篇第四輯 - 如意己志

2020年9月6日 星期日

司法獨立

   維護司法權的獨立行使,這似乎是一個無需論證的命題。在不少思想家的經典論述中,司法獨立被視為司法權在現代憲政體制下所賴以存在的基石。孟德斯鳩曾就此警告道:



  如果司法權不與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與立法權合而為一,則將是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與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


  拉德布魯赫尤其強調司法獨立於行政的重要性:


  司法的任務是通過其判決確定是非曲直,判決為一種「認識」,不容許在是非曲直真假上用命令插手干預。


  司法獨立之所以得到較多的強調,是因為司法機構在進行司法裁判活動時,極容易受到其他國家機構的干預,同時也是因為法官很難擺脫外部對其職業所施加的影響和控制。按照美國政治家漢密爾頓的觀點:


  行政部門不僅具有榮譽、地位的分配權,而且執掌社會的武力。立法機關不僅掌握財權,且制定公民權利義務的准則。與此相反,司法部既無軍權、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的力量與財富,不能采取任何主動的行動。故可正確斷言:司法部門既無強制、又無意志,而只有判斷;而且為實施其判斷亦需借助於行政部門的力量。


  漢密爾的結論是:


  司法機關為分立的三權中最弱的一個,與其他二者不可比擬。司法部門絕對無從成功地反對其他兩個部門;故應要求使它能以自保,免受其他兩方面的侵犯。


  另一方面,法官在任職期間和薪俸等方面一旦不能得到適當的保證,他所行使的司法權就有可能操縱在控制者之手。在漢密爾頓看來,「短期任職的法官,不論如何任命或由誰任命,均將在一些方面使其獨立精神受到影響。」因為「如任命權在行政,或者立法機關,則使法官有俯首聽命於擁有任命權的某一部門的危險」;「如由雙方任命,則可產生不願觸犯任何一方的情緒」;「如由人民選舉法官,或由人民選出的傳門選舉人任命,則可產生過於遷就民意,影響其唯以憲法與法律的規定為准則、執法不阿的態度」。與此同時,如果法官的薪俸被控制在立法、行政或者其他機構手裏,司法獨立也將遭受嚴重威協。這是因為:


  就人類天性之一般情況而言,對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權,等於對其意志有控制權。


  可以說,法官的薪俸固定與任職固定被視為維護法官獨立的兩項制度保証。


《看得見的正義》

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寫給一位悲傷的人

蓮生/文


  有一個人,常來西雅圖雷藏寺,他一直很高興的來聽法、學佛。


  隔了一陣子,這個人不再出現於雷藏寺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在某一場合,我遇見了他。


  我問:


  「很久,很久,沒有看見你來雷藏寺了?」


  他答:


  「悲傷!」


  我問:


  「悲從何來?傷在何處?」


  他答:


  「悲從不平來,傷在心坎處。」


  我說:


  「悲傷及快樂,都是一種覺受,人與人相處,不是悲傷就是快樂,這是矛盾的,是兩極,但卻是同一根源。」


  快樂就來雷藏寺。


  悲傷就離開雷藏寺。


  然而,你一定會驚訝,那是同一根源的。如同愛、恨、情、仇一樣,都是同一根源,只是一直相互的變化。


  我們學佛是為了成佛,或到佛國淨土,與快樂及悲傷亳無瓜葛,不能因「悲傷」而失去了寶藏。


  認真的說:


  快樂是膚淺的。


  悲傷是膚淺的。


  只有了生死,明心見性,才是有深度的,才是人生的價值。


  不能因「小」失「大」矣!


  我說:


  快樂是膚淺、表面化、沒有深度。


  悲傷是膚淺、表面化、沒有深度。


  快樂往往是喧鬧的。


  悲傷往往是自閉的。


  我們學佛的,不應隨著感覺走,而是要平撫「它」。


  所謂:


  「心地無惡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痴自性慧。」


  詩:


  賓是賓

  主是主

  認清什麼是價值


  樂是樂

  悲是悲

  不能隨它去亂舞


  植下佛樹

  風來

  雨來

  只是輕輕的低訴


  呷呷!

  雨雨!


  人生就是修行的道場,一心不亂,不能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盧勝彥文集230冊《又一番雨過》寫給一位悲傷的人

2020年9月3日 星期四

子路治蒲

   在孔門弟子中,子路是擅長於政治。當時衛國的蒲邑是個很難治理的地方,子路受衛國國君之邀前法治理。



  歷經三年後,有一次孔子帶了幾個弟子來探望子路,才剛走進境內,孔子便稱讚說:「子路做得好啊!他藉由恭敬之心而達到了誠信。」


  進到城中,孔子又稱讚說:「子路做得好啊!他藉由忠信之法而做到寬厚。」


  當一行人進入子路的官衙時,孔子不由得再次稱讚說:「子路做得好啊!他藉由明察來做各種判斷。」


  隨行的子貢覺得很奇怪,於是問:「老師您都還沒見到子路,也沒聽子路說如何治理政事,怎麼就誇奬了他三次呢?」


  孔子回答說:「我已經看到他的政績啊!一走進境內,看到耕地都整理好,溝渠也都挖好了,可見子路已經事先下了工夫,在百姓心中是恭敬又有威信,百姓才會盡力去做這些事。


  走到城中時,我看到百姓的房屋、圍牆堅固完整、樹木茂盛,可見子路的政令忠信而寬厚,所以百姓的做事態度不苟且也不馬虎,因此治安良好。


  當我進入官衙時,看到子路的手下相當服從命令,辦事有效率,可見子路對每件事都能事先明察並做出正確判斷,政令不會擾民。所以我才會連續稱讚他三次啊!」


  孔子雖然沒見到子路,沒聽到子路解說治理的方法,光是觀察就可以知道子路是用「恭敬忠信」來處理政事。而子路來到蒲邑後先做的興水利、重農耕、明察,正是事先計畫謀略好,政令推行起來自然順暢的最佳證明。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治世之道

  軒轅氏黃帝一心寄寓玄道,特地到荥陽密縣的具茨山拜訪大隗。同行的有:駕車的方明,陪在車右的昌寓,先頭引馬的張若、習朋,隨從車後的昆門、滑稽。


  不想到了泰隗山以南的襄城郊野,七個人都迷失方向,不辨去路。這時正好有個牧馬的童子走來,於是黃帝就上前問道:「請問,你知道具茨山在哪裏?」


  「知道。」


  「再請問,你知道大隗嗎?他住在哪兒?」


  「是的,我也知道。」


  黃帝暗暗稱奇,心中思忖:「這個童子真了不起,不但知道具茨山的所在,而且還知道大隗的居處,想必是同大隗有交往的非凡之輩,何不先聽聽他對治理天下的辦法呢?」


  童子見黃帝問天下的治理之道,就回答說:「擁有天下和治理天下的人就你我現在這樣,各人相安地治理其身,不爲有爲所役使。無爲則無物,無物則無事,無事則民自化,哪裏還需求什麽法兒呢?


  想當初,我在少年時期,曾經周遊天地六合之內的喧囂塵世,染有目眩迷亂的病症,沒法兒體驗真道。後來有位長者教我:‘你應乘坐日新變化的車子,晝作夜息地邀遊六合之外,逍遙於襄陽的郊野,病就會痊愈,’


  我遵囑照做,不只健康恢複,而且還能像今天這樣的心遊於物外,浪迹四方。我想理國和治身的道理差不多,不必再需我詳說了。」


  黃帝似悟出一些道道,感歎地說:「如此看來,治理天下實在不是你我之輩的事,即使這樣,我還要冒昧地問,治理天下由民自得自化的道究竟在什麽地方?」


  童子聞言沈默不語。


  黃帝再問,童子才說:「治理天下的是牧養蒼生,此非聖人所務。你一而再地問,那我告訴你就如牧養馬匹一樣,除去其中的害馬。害馬,是該馬不守本分,超出了本分方始爲害。治理的人首要在於治理其身,治理其身莫不先於守分,守分便能順從自然無爲而化。不然的話,就和不守本分的馬一樣,成爲害群之馬。」


  治身的要務是遵循生命生養成長的規律。在養生的實踐活動中,養生者嚴肅認真地探索生命與事物的發展規律,並因此嚴格遵循,便是順應自然之道。


※ ※ ※


  夫,道者,徑也,即世人共屐之道也。然古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至孔子而孟子,一貫相承,君臣體制之道,則治國輔世,養民安邦之道。所以社稷相安有序,而行禮樂,欣欣向榮,民安物簞,乃有道之君之為也。此曰:治世養民保國之道。


  老莊之清淨無為法,本自然之道,求養生脫俗,無爭無鬥,達返本還元,至童真之樸。超塵脫俗,求個人之道,而後應化,濟世度眾,依付天道,而佛亦然。


  但世人言道,怵目驚心,即三歲孩童亦有道,甚至窃盜亦自謂有道。故依世情說道,即各執己是立道。所以世上人人談道,道道有理,條條是據,但此道非世道,亦人道,只是一己之道。故愚者不能辨之,亦附之其道。所以以世人求理學道,若不徹至靈玄奧,而窺其全貌,似坐井觀天,或管規窺天,即只知其一不知全貌,亦謂己愚說理虛。又有愚者附之,即成眾非,至此眾非,亦己為是,所以孔孟亦遭徹職。


  今世上眾生愚而自逞賢,理不學不知其義,所以持己之是,而斷是非,判善惡,自取其亡,尚沾沾自喜,自謂己賢。爾等眾生不信,可靜思而提一事,推敲推演而下,終求其證驗無疑。


警世箴言-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