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我能為你做什麼
從前,有五兄弟姊妹都是孤兒。
有一天,國王說要收養他們,村子裡的人知道了都很為他們高興,對他們說:「你們定要為國王預備點什麼,總不能兩手空空地去見他吧!」
那五兄弟姊妹聽了覺得很對。
很會雕刻的大哥便埋首苦幹,要為國王作個最好的雕像;很會畫畫的二姊預備畫具,要為國王畫幅最美的圖畫;很有智慧的三哥努力讀書,要在國王前作個智者;擁有甜美聲線的四姊亦勤練歌,要在國王前獻上最好聽的歌。
五妹她沒有什麼藝術天份,亦不懂得多少個字,她只懂為過路的旅客照顧馬匹,又或是慰問和關心旅客他們的旅程,和他們談談天。
她覺得她也需要如兄姊一樣,要為國王作些什麼,於是她去找他們,希望他們能教她一點東西,但每一次也令她失望,因為哥哥姐姐全都為著不同的預備而忙得不願與她說話,五妹只有繼續自己的生活。
有一天,一個旅客經過這條村子。
五妹看見他,便如常上前,為他照顧馬匹,又如常和他談天。
原來這是一個由遠方來的旅客,是來找人的。
「你辦完事還會來嗎?」五妹問他。「你再來,讓我再為你照顧馬匹吧!」談了很久之後,這旅客便走了。
過了一段日子,這旅客再次回來。
「找到要找的人嗎?」五妹問。
旅客答:「我要找的人,第一個把自己關在屋內,好處在趕著做什麼,不肯見任何人。第二個在山上繪畫,山下的村民說她不願與人傾談,怕會趕走她的靈感。第三個人找也找不到,村民說他搬到了大城市,去追求更多學問。第四個,在遠處已聽見她美麗的歌聲,但她身邊有太多人圍著,我根本沒機會與她傾談。」
「難道你就是國王?」五妹驚訝地問。「我還以為國王只會在皇宮內辦事,不會出宮的!」
國王笑著說:「對,我會在皇宮內辦事;但我也想知我的人民在作什麼,我也想和他們傾談呀!」
「那,你會收養我嗎?」五妹問。「我什麼也不會,但你會愛我嗎?」
「當然會。」國王答。「因為你是一個肯花時間,用心去與我相交的人。」
※ ※ ※
人生在世,無非是做好人與人之間的應對進退之事,面對生活上的每一個人事物,應該盡心的運用在待人接物方面,以真誠之心用心付出。在不可預知的人生旅程裡,唯一能做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合作,每一個人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彼此互相協助,讓許多事情都可以盡快的完成,並且力圖完善。
仁者秉以慈悲的心志,去對待周遭的種種人事物,務必使人盡其才、物盡其能、地盡其利,善用有限資源使之發揮到最大的效益。隨時注意人群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去善待每一個需要自己幫助的人,將慈悲大愛散發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用仁慈的心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秉持公益之精神善待每一個事物;如此一來,便可營造人我互助的愉悅,達到人群樂於互助的喜悅。
但願仁人君子們,平時宜在生活上養成樂於助人的精神,一旦每一個人都因助人而法喜,那麼社會上的所有人群必然不再有遺憾也。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故宮的悲情
蓮生/文
對於「故宮」(紫禁城),我寫下幾句,我寫下的,和平常人看到的不一樣──
看紫禁城,原是觀賞舊有的皇宮
這是一樁樂事,但也是悲情
密密遮掩的皇城,誰能露臉
看不到明清皇帝的臉
也看不到皇親國戚的臉
一城的屋簷接屋簷
一件悲情連接一件悲情
我有話要講
崇禎呢
珍妃
還有溥儀
只剩下空曠的「櫛比鱗次」
懸上清清楚楚的孤城之月 。……
當我走在「故宮」的時候,感慨是非常多的,這座歷史上遺下來的皇城,其故事是述說不盡的,這裡面當然是宏偉的,壯闊的,令人澎湃感動的,自己個人也被故宮的氣勢,在虛擬實境之中所陶醉。
然而,皇城之中,想想更激烈地宮庭之爭,各種尖刻、惡毒、下流的手法,無所不用其極地企圖摧毀對手的鬥爭,這裡面有說謊者、小偷、騙子、強盜。…
但是,歷史的洪流之下──
皇帝。
文武百官。
皇親國戚。
皇后妃子。
在太乏味、平淡無奇,或是高昂的情節,全部走入神奇效果的「人生苦短」的無常之中。
遺下了「五光十色」的歷史故事,過去的皇城,人聲鼎沸,久久不散。
現在的「故宮」,也一樣人聲鼎沸,久久不散,這是「故宮」的悲情。
我在幽冥境界,曾經遇到崇禎皇帝,我問他一個很傻很傻的問題。
「你為何自盡?」
「我痛苦已極!」
「再怎麼痛苦,也要有意義的活著。」我說。
「只剩下兩條路。」
「那兩條?」
「自殺或被殺。」
「你選擇──」
「自盡略莊嚴些!」崇禎皇帝說:「我不是膽小,我不是害怕,我不是煩惱,我是命運,是帝王痛苦的命運,在命運來臨時,我選擇莊嚴的放棄人生。」
我聽了,內心凜然。
在幽冥境界,我又遇到一個自殺的小老百姓。
我也問他:「你為何自盡?」
答:「活著太煩惱。」
「煩惱什麼?」
「錢!」
「錢賺了就有啊!」我說。
「我欠的錢,不是可以賺得還的。債主臨門,追債者逼迫,這難題面前,只有選擇放棄人生,此時唯死最易,雙目一閉,一了百了,而活著,太難了。」
我聽了茫然。
我喃喃的自語:「難道沒有第二條路嗎?」
他反問:「還有什麼路?」
我一時答不出來。
最近我研究自殺的問題,發覺到一種事實是無法逃避的,我以前覺得自殺者大半是愚蠢者,或是莫名其妙,或是迷迷糊糊,事實上,並不是完全這樣。
比如:崇禎皇帝。
我問大家: 「如果你是崇禎,你會如何?」
不自盡也難。
反而自盡容易。
棄難而擇易,人之常情。
當然,反對自殺的人會說「活著真好」、「活著還有希望」。但,崇禎皇帝的立場是,兵臨城下,親人盡喪,文武百官,降的降,死的死,走投無路。
活著會真好嗎?
活著還有希望嗎?
在這種狀況下,我試著替崇禎皇帝解套:
我會撫掌大笑:「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這世間萬事萬物,皆是因緣註定的,崇禎皇帝十六歲登基,也曾力圖振作。
可惜國力已衰,積弊太深,欲振乏力,崇禎該做的已做了,明朝到了他的手,這是國家的運數,他個人則是後悔生在帝王家,但,生在帝王家,走到這一步,也是運數使然,要恨誰,誰也不能恨,佛教講的,一飲一啄皆有定數,既然是定數,不如撫掌大笑。
佛教講隨緣,這就是隨緣。
一個人要死的時候,心情平靜也難,然而,一個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人生的人,再以「出世」的態度,對世事無欲無求的話,的確是可以超塵脫世的,是可以苦樂隨緣的,是可以得失隨緣的。隨緣的境界,美妙無比啊!
此時──
一心自盡,大笑一聲!
一心被殺,哈哈大笑!
這就是隨緣境界的相遇、相適、相隨、相樂。
緣的問題,絕對難以想像。
因果的問題,絕對難以想像。
誰都知道命運是「無常」的,往往在每一個人達到人生最高峰的時候,噩運就悄悄的降臨了,福就是禍,禍就是福,福禍是相依的。
災禍產生的時候,咬緊牙根吧!含著淚水吧!試著去拔除背上的匕首,試著去走過死蔭幽谷,試著去浴火重生,試著去脫離恐懼怖畏。
國亡、家破、名喪、財盡。……
人生的希望全部被挫敗活埋的時候,一個開悟的人要如此想,這是上天所註定的運數,自己個人的運數,正是要走到如此的地步,才能有寓意,才能有深意,才能警惕世人,當一切努力徒勞無功,全部化為灰燼,掉入甚深的泥淖,這時才真正領悟──
平心靜氣的接受「無常」。
人生的必然「無我」。
恍惚、恍惚、有與無、得與失一樣,是「涅槃」。
當我從「故宮」走過──
我也想起一位高僧的悲情。
這位高僧得道了,他有「自在神通」,能參透「五蘊山」,渡過「生死河」,自己的一切業拘不得自己的法身。
這法身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不來不去,無是無非。……
高僧觀察,自己的因緣之中,尚有一「殺業」未了。
於是,高僧惜別自己的弟子們!
高僧離開自己的寺院!
高僧交代一切,不帶侍者!
他走到另外遙遠的一個城市,他在那個城市,被一名陌生的無賴所殺!
業緣全部了也!
「被殺」可以微笑接受!
我恍惚明白,崇禎皇帝自盡所帶來的深意!我恍惚明白,高僧被殺的心甘情願!
盧勝彥文集第147冊《不要把心弄丟了》故宮的悲情
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不義而彊,其斃必速
楚國的公子在鄭國舉行盟會,在儀式當天,公子圍以國君的規格來偑戴自己的服飾,他的身旁還有兩個衛士拿著戈站在身旁,這也是君主才能使用的禮儀,而不是身為楚國令尹的他該有的行為,因此引起了各國與會臣子的議論。
公子圍的跋扈不只如此。在宴請趙武時,他還賦《詩經。大雅。大明》的「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歌頌周文王明亮的光輝照耀天下四方,聲勢之顯赫達於天上,儼然以文王自比。
身為晉國代表的趙武聽出了這層意思,委婉地還以顏色,賦《詩經。小雅。小宛》的「各敬爾儀,天命不及」(各自要審慎敬重威儀,天命是一去不再來的),要公子圍好自為之,若不恭敬地對待禮儀,天命可是會一去不復返的。
宴會結束後,趙武詢問叔向的意見:「公子圍自以為是王了,你怎麼看言件事?」
叔向回答:「現在的楚王很弱小,令尹卻很強大,差不多是楚王到了被取代之的候。但即使令尹可以成為王,也不會有太好的結果。」叔向進一步解釋,令伊的確很強,當上楚王後,將會有很多諸侯歸順。
然而以他的個性來看,一旦得到諸侯的歸附,令尹只會更加驕傲、為所欲為,仗著自己強大而去欺負弱小,這種強大不合乎道義。
另外,令伊靠著不義奪取到了王位,他必然會以不義的態度來治理國家,既然是以不義為常道,國家怎會長治久安?如此一來,令伊又怎會不自取滅亡呢?
後來,公子圍發動政變,如願繼位為楚靈王,但也因為貪婪、殘暴,樹敵極多。
昭公十三年,當楚靈王在城外飲酒作樂時,他的兒子被叛亂的人所殺害,原本跟隨他的臣子、軍隊也紛紛離開他,可謂「眾叛親離」。
不久,他便在唯一收留他的臣子申亥家中上吊自殺。這也應驗了「不義而彊,其斃必速」這句話。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尊號造罪
有一天,燕王、趙王帶著隨行人員一同去拜訪趙州從諗禪師。雙方一到趙州禪師的寺院,燕趙二王的侍從就暗示趙州禪師,要禪師為二王說法。
趙州禪師見他們到了寺院還官氣十足,淡淡地說:「大王的左右太多,要老僧如何說法呢?」
燕趙二王聽了,趕緊請身邊的侍從們全部退下,獨留他們兩人在法堂。
這時,趙州禪師身邊的侍者文遠沙彌隨即開口,禮貌地說:「大王,禪師的意思不是指這個『左右』。」
燕趙二王面面相覷,問說:「那麼,禪師是指那個『左右』呢?」
文遠沙彌機靈地說:「大王尊諱多,所以禪師不方便說法。」
燕王聽了當下會意,哈哈一笑說:「我們現在既然站在禪師的面前,就已經除去名諱了,請禪師安心說法,不需要有任何的顧忌。」
趙州禪師這時才點點頭,開口說:「大王尊諱多,你們應該知道,這要許多抬舉的人,他們很辛苦哦!再說,大王的尊號多,這許多從貪瞋癡而來的尊榮,你知道造業又何其多啊!不若我佛如來,不必什麼尊號,人人心中有佛,那是何等逍遙自在啊!」
燕、趙二王聽了趙州禪師以名諱和佛號為喻,心中豁然開朗,頻頻點頭表示認同。
有謂「一將成名萬骨枯」,所以一個功名富貴的成就,這要多少人的辛苦、血汗,才能把自己抬出一個稱號。富人一夕酒,窮人半年糧,這些功名富貴都是負擔在窮苦的人身上;尊號,看穿了,它裡面埋伏了多少的業障啊!能可以把佛號擺在心中,清淨、自在、平等,那才是真正的尊號哦!
※ ※ ※
所謂:「尊人者,人恆尊之。」又其實尊人時,還得先尊自己才行,己之不尊,則在性、行上則難以正道,己之不能正道,何以尊人乎?所以說,尊人還得先尊自己才行。
然而世人往往不步正途,不修己身本性,這就是不尊重自己的事實,如此一來亦等於敗德亂行,毀了自己,也毀及祖先,更是大逆不孝之人也。
所以一個人首重於尊己養性,那不但可以正己,亦可光耀先祖門楣,亦屬純正道善之人也,所以世人尤當以此為勉自己,不可任其沉墜自己,否則你就是後代的罪人,亦是社會的敗類也。
禪化闡道篇第二輯-尊身養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