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黃帝閒居

 

  話說黃帝連日來為政事勞累不堪,面色憔悴,心情迷亂。於是,他決定閒居一段時間。


  一天,他正在睡午覺,突然夢見自己游到了一個國家。那國家沒有君主和官吏,一切都聽任自然。老百姓也都無欲無求,自然而然。他們不知道迷戀生存,也不道道厭惡死亡,所以沒有一個短命早死的。他們不知道偏愛自己,也不知道疏遠別人,所以不歡喜也不憎恨。他們更不知違背自己的意願去迎合別人,不知蠅營狗苟地追求私利,因此沒有利益和禍害。


  那國家的人民不知道什麼叫畏懼,投進水裏,他們不會淹死;跳進火裏,他們不會燒傷;甚至連刀砍和鞭打,也不會讓他們感到疼痛。他們可以升到半空中,就好像腳踏實地一樣自在;睡在空中,就好像睡在床鋪上一樣舒服。他們的視綫不會被雲霧遮擋,聽覺不會被雷電所擾亂,心境更不會被喜好所迷惑,連山谷都休想絆住他們的腳步。


  黃帝夢醒後,怡然自得,召見他的大臣說:「我閑居了三個月,清心寡欲,思考調養身體,治理天下的道理,但一直沒有想通。直到做了這個夢才悟到真諦。現在我已經知道,最高深的道理是不能依常理去探求的。我領會了!我獲得了真理!但我沒辦法告訴你們!」


 ※ ※


  所謂「悟」,由最淺顯而言,即是開智慧。


  若由另一個角度而言,稚齡兒童天真懵懂,可謂純真無邪,但是亦為頑皮迷昧;正如眾生在人生歷程中前程迷茫,未知歸宿何方。


  但稚子上學之後,日日學習、年年成長,乃至成熟,對許多事物已能洞悉明瞭,此一現象,在某種程度即是「悟」,因為知道人生方向,知道自己要什麼,自己該如何努力。


  在修道、修行領域中,許多教門解釋「悟者」,即是證性成真、即是成就者。所以,悟者與稚子成長乃至成熟之現象、或曰境界,某種程度是非常相似;故吾以「悟者」,是以「開智慧」為開宗明義作論述。


  云何開智慧即是悟者?我人之所以沉淪——不論是輪迴或是追求名利,及世間色相等等,即是未開智慧:不知所執者,悉皆為假!


  所謂「滄海桑田」,世事變化無常,未有事物恆久不滅,因此是為假。富貴榮華,亦如過眼雲煙,孰能永遠持有?人間情愛:色相、光陰歲月摧殘;色相衰朽、情愛褪淡,何能長久?但只因執于當下,所以理智盡失、智慧蒙蔽,因而沉淪。


  只有少數開智慧者,勘透諸此假象,因而一旦掃清前途塵沙瀰漫,而後眼前即是康莊大道!願勉諸家修者道子仔細研閱,早日悟證!


拱衡雜誌第351-述論:悟

奉承獻媚之人

 

  漢文帝時,有個人名叫鄧通,撐船為生。後來時來運轉,得到漢文帝劉恒的寵信,官至上大夫。


  原來,漢文帝曾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往天上飛,可怎麼也飛不上去。這時,來了一個戴黃帽兒的年輕人,從後面一推,就把他推上去了。一覺醒來之後,他就到處找夢中推他上天的那個年輕人。


  一天,他看見了鄧通,覺得與夢中的人一模一樣,心裡非常喜歡,安排在身邊,委以重任。


  鄧通無才無德,只會奉承漢文帝,極盡獻媚之事。


  有一天,漢文帝派一個相士給鄧通相面,相士說他將來要貧餓而死。


  漢文帝想:我以帝王之尊,還不能改變人的命運嗎?於是,就把蜀山的銅礦賜給鄧通,叫他自鑄銅錢。一時,「鄧氏錢」流行天下。


  漢文帝背上生了瘡,膿血流個不停。鄧通便天天進宮為他吸吮膿血。


  一次,太子劉啟來問候病情。漢文帝說:「我的瘡流膿流血,你來幫我吮一下吧,這樣我會舒服一些……」


  太子見瘡口膿血模糊,腥臭難聞,只得硬著頭皮吸吮了一口。鄧通卻高高興興地接著吸吮起來,臉上露出諂媚的笑。太子對他的媚態十分討厭,從此忌恨在心。


  文帝死後,太子繼位,即漢景帝。鄧通頓時失去了靠山,官職被免掉,回家閒居。不久,有人告發他私自鑄錢。景帝派御史查辦,沒收了他的家產。鄧通頃刻間變成了窮光蛋,連一個錢也沒有了,吃飯、穿衣都要靠別人救濟。


  後來,他真的貧餓而死。(《史記.佞幸列傳》、《漢書.鄧通傳》、《歷史感應統紀》)

2023年3月4日 星期六

我問「禪定」

 

蓮生/文


  我問瑤池金母:


  「如何修持禪定?」


  瑤池金母答:


  「智慧。」


  我問:


  「如何修持智慧?」


  瑤池金母答:


  「禪定。」


  我這一下問傻了?問了等於沒問。


  我問:


  「這二者如何修持?」


  瑤池金母答:


  「盧師尊!你現在講的『道果』,裏面全是智慧與禪定。」


  我懇請瑤池金母賜下口訣。


  瑤池金母說:


  專一而坐達到「鬆」。


  離戲而坐達到「清」。


  一味而坐達到「明」。


  無修而坐達到「澄」。


  瑤池金母說:


  「鬆、清、明、澄是四大口訣。」


  我個人的禪定體驗,正是如此,心無芥蒂,寬坦安然,通圓透明,自然澄明透亮,於是智慧自生。


  瑤池金母教我:


  「把自身從世俗世界解脫出來,身心融入自然而消失掉。個體不見了,產生了晶亮透明愉悅。」


  瑤池金母說:


  「密教與本尊合一,就是互融,不是二,而是一。你不見了,本尊不見了,只剩下熔製成一,或合一成零。」


  瑤池金母說:


  「這是物我兩忘。」


  我問:


  「是忘卻嗎?」


  瑤池金母答:


  「是。」


  我記得有一首詩偈是這樣的:


  心住一處禪定時,

  分別意念盡消除,

  此乃寂止初入門,

  緣此念知作深禪,

  豁亮透明如燈照,

  瑩澈清澄如鮮花,

  恰似仰視明淨天,

  了悟空性清又明。

  明淨透亮無分別,

  寬為寂止真體驗。


  讀了這首詩偈,我說我明白了:


  「什麼是有我。什麼是無我。」


  苦。


  空。


  無常。


  無我。


  「無我是禪定最大的口訣,無我就能融入,無我即合一,無我是零,無我是忘卻,無我是大智慧。」


  瑤池金母說:


  「盧師尊!成了!」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再進一步。


  萬古長青,生生不息。


  盧師尊這一生走的這條路,全是依據「瑤池金母」的教誨。


盧勝彥文集第281冊《天下第一靈》我問「禪定」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直臣汲黯

  《史記。汲黯列傳》記載:有一次武帝召集一群文學儒者,說及要如何施行仁義之事,汲黯在一旁說:「陛下心裡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義,怎麼能真正仿效唐堯虞舜的政績呢!」


  皇上臉色一變就罷朝了。公郷大臣都為汲黯擔心不已。退朝後武帝對身邊近臣說:「太過分了,汲黯真是太愚直了!」


  群臣中有人責怪汲黯太莽撞,汲黯說:「天子設置百官這些輔佐之臣,難道只是要他們阿諛奉承,反陷君主於違背正道的處境嗎?」


  武帝雖然不悅,終沒有怪罪汲黯。


  大將軍衛青入宮,武帝曾蹲坐床側接見他;丞相公孫弘有事求見,武帝有時連帽子也不戴;汲黯進見,武帝不戴好帽子就不會見他。


  一次,武帝坐在威嚴的武帳中辦公,恰好汲黯前來啟奏公事,遠遠望見汲黯,武帝就突然想起自己沒戴帽子,趕緊躲避到帳內,委派侍臣代為批准汲黯的奏議,然後再請他退去。皇帝對汲黯的尊敬禮遇竟到了這種程度。


學道守戒

  參閱《瀟湘錄》的記載。


  台山的和尚法志出遊,走到淮陰,遇到一個漁夫禮貌地堅持邀請他去作客。


  法志跟著漁夫來到一間草屋之中,對他很尊敬,安排的飯菜很講究。


  法志覺得很奇怪,便問漁夫說:「你以捕魚作為職業,本來是殺生的人。為什麼看見和尚這麼恭敬呢?」


  漁夫回答說:「我從前在會稽山上遇見過雲遠上人為眾人講述佛法,曾經跟著聽過一段時間,領悟到佛家教義的神聖高深。從那以後,看見和尚就高興得不得了。」


  法志覺得更加奇怪,苦勸漁夫改換職業,漁夫說:「我雖然聽到了好的道理,卻留戀這個打漁的職業,也就好比和尚是僧人,都不能嚴格地遵守戒律,罪過是一樣的;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和尚聽後,慚愧地準備離開,再回頭看時,發現漁夫變成一隻大黿,慢慢走進淮水,那間草屋也消失了。


 ※ ※


  學道之人,必須守戒,若不守戒,無以道成。人一生之年均以情欲用事,習染已久,一旦改過,求得清淨,並非易事。況且紅塵滾滾,迷障重重,非立定決心無以為功也。


  欲求清淨,首以守戒為先,淨修三業,三業者何?身、口、意業是也。不殺、不盜、不淫,是淨修身業;無妄言、無綺語、無兩舌、無惡口,是淨修口業;除貪、除嗔、除癡、除邪念,是淨修意業也。而四勿-視、聽、言、動,是守戒之至也。克伐怨欲,是無憲之不行,乃守戒之初也。君子有三戒,蓋謂常守慎獨之心,一生不為血氣所使。又君子有九思,蓋謂君子之心常惺惺,不守戒而無所不戒,宜攝心為戒,戒而後能定,由定而生慧。淨修三業是禪門之戒,四勿與九思為儒之戒,學道之人不得不刻刻遵行,已到家之人,不得不樁樁掃卻。


  學道之下手工夫在於守戒,戒不守則品德乖張,學道之患也。若能虛心置腹,以戒律而修,則可業消斷絕,神氣歸根而入道矣。


回心思道-第四十章 學道守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