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順天而行

 

《張藝百忍集》


   
公藝的夫人陳氏,每次看到公藝對待人過於寬厚,所耗費用很大,於是心生厭煩。


  有一天,對公藝:「夫君您要立志圖強,不可過於懦弱,又招惹他人欺侮。要以勤儉持家,才不致於失敗。夫君想要出人頭地,為何又是忍讓,又不節儉,這是如何見地呢?」


  公藝:「賢妻所的欠明大道理,俗語:『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賢妻你要順從人呢?還是要順從天呢?」


  陳氏:「妾不知夫君所的含意。」


  公藝:「所謂順從人,難免要依世俗的人作奸犯科,仗勢欺人,沽名釣譽,暗中招致失敗,近報在己身,遠報在子孫,這有什麼好處?我正想當受到別人欺侮時,暗中將招來福緣,所以想到人人都是由天地所生,都是上天的子民,應當體念上天好生之德,以求得上天的眷顧,不爭強,不倚勢,多忍讓,勤積德這不就是受辛苦而成大器的道理嗎


  至於節儉,也要看情況。妳們身為婦女,為人比較容易,也須要遵循三從四德,所謂三從,就是從父、從夫、從子;所謂四德,就是婦德、婦言、婦工、婦容。凡是女流之輩,只要賢良就可以了。


  身為男人,難易都要處理得當,要學習溫良恭儉讓等五德,以及視聽言動等四箴,積德行仁,在持家處事時,是貧窮小人家,以勤儉為可貴;是富貴家庭,更不可草率,應當施捨卻不施捨,上天就不再給予;應當積蓄而不積蓄,一生一世會貧窮,所以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有道理的,怎麼可以不推行節儉以致富的道理呢?」


  陳氏:「沒有夫君的明,妾不知道這些道理。」


  這是張公藝「和樂訓妻,以招福緣」,為第五十五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


  文明為聖哲,德配女中賢;


  立談垂世則,留與後人傳。


※ ※ ※


  程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是上天給與人的氣稟,叫做本性,依照本性去做事的品德,叫做正道。修習正道推行的法則,叫做教化。人人皆順天行事,負起教化後人之責,其所奉天命不同,所負任務也不一樣。但世人若拂逆了人命行事,則會招致不測之殃,此之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是也。


  世人只要順天而行,必可獲得善果,理天在望,如逆天而作昭彰,入地獄受苦刑有份,俗云:「聽天由命,富貴在天」,亦即是:人人遵天命而行,何患道之不成也。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真的記不得了

真的記不得了


蓮生/文


  最近我很容易「遺忘」。


  如果依照世俗人的法,是得到了「失憶症」或是「失智症」。


  例如:


  每天早餐後。


  我總要問:


  「我的維他命吃了也未?」


  蓮香上師答:


  「你自己想一想。」


  我


  「真的記不得了!」


  蓮香上師教我:


  「用一張紙,上面寫著『吃過了』、『未吃』,凡是吃過了,便順手翻轉成『吃過了』,如此就成。」


  但,我反問:


  「就算是吃過了,但,忘了翻轉紙牌,怎麼辦?」


  蓮香上師:


  「……。」


  又:


  我常常想到了房間,欲拿一件東西,但,爬了樓梯,到了房間。


  怔了一怔,到底要拿什麼?


  真的記不得了。


  我只好又下樓。


  兩手空空。



  由於「善忘」。


  所以過去的事,過去的人,過去去過的地方,過去發生的榮辱,幾乎不存在腦海之中,反而變成了腦袋空空,一絲不掛。


  我覺得這樣也好。


  反正一上床,就睡得很好,一夜無夢。


  我幾乎沒有情緒,也不容易「激動」或是「激怒」,因為很容易忘了。


  自已做的善業,記不起。


  自已做的惡業,記不起。


  左手做的,右手不知道。


  結怨記不得了,因此沒有「怨」的念頭。


  別人的毀謗,全忘了!


  我根本不會報復,因為全忘了,報復什麼?


  現在我有一點危機--


  一、法時,忘掉人、事、地、物。


  二、寫作時,忘掉要寫的字,很多字寫不出來了。


  (前者,要問同門)


  (後者,要問蓮香上師)


  這天下,我變成純白(白痴),什麼都忘了,還有什麼心機?


  詩:


  時光也許已近末

  思惟變老

  雲輕

  柳細

  弱弱弱弱

  每天如醉

  失魂也落魄

  春天的花燦爛如火

  冬天的花落

  寵辱皆忘失

  一切全過去了

  韶華仍然是在的

  只是明年依舊


盧勝文集244冊《心的悸動》真的記不得了

2023年6月3日 星期六

虛容道德省思

 

  王安期擔任東海郡太守時,一天晚上,他手下的官吏,抓著一名違犯宵禁令的人。

 

  官吏問:「抓到了一個犯禁的人,該怎樣懲治?」

 

  王安期太守問那個犯禁的人:「你是從甚麼地方來的?」

 

  犯禁的人回答:「我去老師家聽課,不知不覺,竟回來晚了。」

 

  王安期對手下的官吏:「制裁一個讀書的學生,以維護禁令、樹立威名,恐怕不是達到地方大治的根本。」

 

  於是專門派了一個人,護送那個學生當夜回到家中。

 

  有一次,他的手下有一個小官員了池塘裡的幾條魚,按理違法,被人告了上去。

 

  王安期知道後,抓抓後腦勺:「以前周文王的獵場都是能允許百姓自由出入的,在池塘裡撈幾條魚又算得了什麼呢!」

 

  罷,當場放了魚的人。

 

  

 

  今之社會之所以會那麼紊亂,那麼不穩定,主在於世人之包容量不所導致,多因心狹窄,不能虛容,至而使得私欲加深,社會就因而不協調,不和諧矣。

 

  所謂「虛」,始有空、始能容,則一切就可和順。又有容乃大,方能使得本性發揮其德。試看宇宙萬物,唯太空之虛,始能容納萬物,如果不虛而實,則無以納容也。又如世人能培虛容之德,更可藉以存性成德,且能促進社會之祥和,否則亦只見私利、私欲之爭,無以互容矣。

 

  今日提此題綱,即是要世人能明道理外,更能培養此德,予以自勉。

 

社會道德省思-第三十八章 虛容道德省思

 

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

杭州文喜

 

  杭州文喜禪師,嘉禾蓹兒人也,姓朱氏,七歲出家,唐開成二年趙郡具戒。


  咸通三年,至洪州觀音院見仰山,言下頓了心契,仰山令典常住。


  七年旋浙右,止千頃山築室而居。會巢寇之亂,避地湖州,住仁王院。光啟三年,錢王請住龍泉廨署,今慈光院。


  僧問:「如何是涅槃相。」


  師曰:「香煙盡處驗。」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喚院主來。這師僧患顛。」


  問:「如何是自己。」


  師默然。


  僧罔措再問。


  師曰:「青天矇昧不向月邊飛。」


 ※ ※


  性者乃是人之心是也,然自生於後天,本心是圓明純淨的,是赤祼祼無任何之塵染,所以所賜致之本靈是澄圓潔淨的,光潔無瑕的來到了世間,意指要世人無任何之瑕疵來面對生活的一切,故其所含藏的意義是深遠的。


  但是世人往往背先天之道而行,不但不能體悟到此理之真諦,反而不愛惜自己而塵染,同時愈陷愈深,無法自拔,實在令人惋惜痛心。


  性當求其清,求其明,才能返回原體之光明,也就是才能求得本靈之光明,藉此等清明之己性,宏揚道德,發揚仁慈之心與濟化這個混亂的世界,才是真正光靈自己的方法,所以當知己心己性之光明是非常重要的。


  莫言事之不能為,當知事者在於人之為與不為耳。先鍊己之性於善、於博、於仁、於慈,久久含性,就可藉以歷鍊而爐火純青矣。道在人為,非人在為道所棄,盼能思悟勉之。


皇母慈音第二輯-清明本性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

 

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


陳生:學生恭向菩薩恩師頂禮五叩首!


菩薩:賢生免禮!


陳生:佛陀在無量劫前,曾經是孔雀王。

     

有一天,孔雀王連同其子民,被國王佈下的大網所捕,送進牢籠,等著被宰食。國王要把牠們養肥,每天餵養豐富的食物。每一隻孔雀都毫無警覺,拼命的吃,大享口腹之福。

     

孔雀王對牠們說:「你們不該貪婪於口腹之慾,國王養肥了你們,就是要予以宰烹。給這麼多好的東西,就是要吃你們的肉。所以,要少吃、要節食、不可貪婪於享受口腹之福。」

     

孔雀王苦口婆心的勸導,肯聽從的孔雀寥寥無幾。但孔雀王和幾隻孔雀堅持節食,牠們吃得極少,僅夠維持生命而已。

     

有一天,孔雀王知道自己和幾隻堅持節食的孔雀,已經瘦到一定的程度了,便從牢籠的間隙擠身出來,得到自由,飛回去自己的老家。

     

臨行之前,孔雀王還叮嚀其餘的孔雀:「記得!簡單的節食,就可以從牢籠中解脫出來。要不被物慾所迷,不被物慾所牽,要簡單才能解脫。」


菩薩:人被物慾所牽,就等於被羅網所繫,執迷於名利和野心,就無異入自己於牢籠。


陳生:謝謝菩薩慈言!世人追求名利,以貪多務得,勾心鬥角,逞強鬥勝,表示自己有成就、有能耐。事實上,貪執之心是痛苦和墮落的根源。


菩薩:然也。欲望是推動世人向上的源頭,也是主宰世人墮落的源頭。恬淡不是不精進,恬淡是自奉簡約,而心胸寬敞。


只要有欲望和野心,就會催促著你們想要佔有更多的名利。世人一旦陷入野心的溝壑,就爬不出來,成為物慾的囚徒,失去開放自由的心情,即使你們擁有許多名望也一樣快樂不起來。


陳生:但是人們只要想到擁有,無論是名是利,總是多多益善。


菩薩:哈!…。事實上,野心愈大,失去的自由也愈多。慾望多者,快樂減少;野心大者,必陷入牢籠而不得解脫。


陳生:嗯!學生感同身受。


有一隻章魚在大海裡,原本自由自在的游行,尋找食物,既可欣賞海底世界的景緻,又能享受生命的豐富情趣。但牠卻找了個珊瑚礁,伸出八隻強大的手臂,牢牢地攀住珊瑚礁,然後動彈不得,大聲吶喊著自己陷入絕境,…。


菩薩:哈!…。汝認為呢?


陳生:我是覺得繫住章魚的應該是牠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的枝葉。


菩薩:哈!切記!切記!諸子要學會不自縛呀!


你們的心很容易被種種煩惱和物慾關鎖綑綁,但都是自己把自己關進去的,是自投羅網的結果。


陳生:喔喔!是呀!不過,人活著都會有煩惱,但有很多的煩惱是自己繫上去的,不是本來就有的;而且我們很容易作繭自縛,執著在自己主觀的經驗,而不肯接受新的事物。


菩薩:所以,把自己困在情緒的死胡同裡,每天愁眉不展,自討苦吃。執著於貪婪和自我中心,是魔在牽引,執著在佛法而失去智慧,是法在牽引,佛的真心教誡是不被魔牽、不被法牽的。


陳生:現代人,崇尚自由,卻易生放縱;喜愛自主,卻疏於顧慮別人;熱衷於價值中立,則又陷於徬徨迷失。所以,不受人惑,始得解脫,不與物拘,灑脫自在。


菩薩:唐朝有位僧人問智門光祚禪師說:「蓮花未出水時,如何?」

     

智門禪師說:「蓮花。」


僧人又問:「出水後,如何?」


智門禪師說:「荷葉。」


蓮花意味著一顆清醒聰慧的心,未出水時,比喻這顆心不被物慾成見所牽,還是一顆功能完好的心,所以說它是蓮花。當它浮出水來,朝向花花世界伸展出去時,它就不再是清醒的心,不再是蓮花了。


因此,人的心是很容易被牽引的,而且在被牽引迷失時,還以為自己很對。就像發脾氣罵人,總覺得錯在別人;處處與人計較者,卻以為別人小氣;被牽引就產生執著,就像魚兒上鉤一樣失去自由。


陳生: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非大丈夫不能有此度量。古人說:「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意思是在千仞高的山崗上抖衣,在奔流萬里的河水中洗腳,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志,非大丈夫不能有此氣節。所以,我們應該用平心經營自己,用純淨穿梭天地。


菩薩:然也。要當一個標竿模範不簡單,要多學習,趁年輕時好好的闖一番,不要等到年紀大了,那時候就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光一轉眼就過去了,所謂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今方少時,理應展翅飛。


陳生:謝謝菩薩慈悲!恭送菩薩聖駕五叩首!


寶德雜誌第187-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