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 星期日

崇德消劫

  世人當知時存心善,必獲吉神之時加保佑,一點都不差言也。


  在安徽巢縣有焦裕民者,世代務農,為人慈善存心,遇人有難必定伸出援手,不推諉。然巢縣縣民則姦淫盜、風氣不良,上天以整年乾旱以資警示,當地民眾從不醒悟,變本加劇,為所欲為,又罵天罵地!觸怒玉帝,命雷雨部將該巢縣地區化為大湖之災難,予以懲戒。此事為呂仙祖聞悉,奏玉帝,暫緩十日,讓他能下凡探究清楚,以免傷害無辜,上天有好生之德,玉帝允之。


  呂仙祖化為一乞丐,到當地乞討,經十日無有一憐憫者,到了焦裕民家討乞.焦者夫婦即送菜飯給之。呂仙祖默默接受而去,過幾天這位乞丐又到焦裕民家附近,欲自縊。裕民見之前往阻止,詳問其故,乞丐曰:因家住山東到此乞討,又無法生活,死了算了。裕民心慈不忍乞丐就此了卻一生,就將平日積蓄的二十兩銀子,悉數給了乞丐,乞丐因此獲得重生。


  待呂仙祖回稟上天!依原命進行毀縣,在將變成大湖的前一天,呂仙祖現身到焦裕民家,將二十兩銀子放在桌上,並告訴裕民家人趕快逃離,可免受難。裕民全家因而趕快逃離,避免了一場災難。巢縣受到災難,死傷無數,待裕民再回時,將呂仙祖之事告知全鄉鄉民!使得民風從此改善。這也是神仙度人的實例,世人莫斯言是偽,當每每存心善良,自有天佑也。


※ ※ ※


  崇德即是使德積而高之謂也。心存天理,為人處世以忠信為主,行為正道,見善從之,見義就之,那德即可積也。


  現今世道澆漓,人心不古,漸失本來之善性,逐於欲海之中,所作所為,背道失德,致使社會趨於黑暗,正義難伸,這就是因為不能崇德所導致者也。如欲挽轉風,惟有喚醒崇德之意念,固其本而復其性,使之正善,那社會才會光明,始能盡善美也。


  人心始如太虛,本無情欲,受到塵染所惑,而逐出七情六欲,以亂其性,以貪其心,使之不能抱中守一,歸於原樸,更因而不知天命,不明其理,失卻天性而行邪徑,種種之罪孽由而生之,這股之烏煙瘴氣沖上雲霄,凝結而致成浩劫。


  然浩劫雖由天而降,事實乃由人之自行所造之者,如一個國家不能行仁道、施仁政,到處你爭我奪,致使國與國之間生戰爭,這即是刀兵劫形成之因。又一個人也是一樣,不存仁心,濫殺無辜生靈,且心地凶惡,無一點之慈仁,為非作歹,或因而天降其禍,或致各種之劫難使之承受,這都是因世人自然之不能行大道所導致而來的。


  故如欲消浩劫,惟有人人能知崇德以護身,遵崇三綱五常,不違心志,人人如此,則浩劫自消,天下可祥和大同矣。


皇母慈音第三輯-崇德消劫


2023年8月5日 星期六

無名氏的善款

 

蓮生/文


  一則笑話:


 
  功德會:


 
  「感謝您這位大善士慨允捐獻一千萬的救助災難的善款。」


 
  善心人士:


 
  「人溺己溺,人飢己飢,這是應該的。」


 
  功德會:


 
  「請教貴姓大名?」


 
  善心人士:


 
  「就寫無名氏捐款即可。」


 
  功德會:


 
  「您要怎麼捐法?」


 
  善心人士:


 
  「你看,支票我早就開好了!」


 
  功德會:


 
  「對不起!您忘了簽名。」


 
  善心人士:


 
  「不是講過了嗎?我是無名氏,那還簽什麼名。」


 
  功德會:


 
  「……。」


 
  哈!哈!哈!


 
  盧師尊以為,這一則笑話是有法味的,如果你明白「三輪體空」的話:


 
  無捐款人。


 
  無捐獻之金錢。


 
  無受捐獻的人。


 
  這是「三輪體空」。


 
  (事實上,是有捐款人,有捐款的金錢,有受捐獻的人。只是捐款人是無名氏,把錢一捐就忘了,也不知捐獻給誰,這樣的捐善款,才是「三輪體空」。)


 
  「無名氏」這三個字非常重要。


 
  有僧人問我:


 
  「你叫盧勝是嗎?


 
  我答: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小小一個臺灣,有十六個盧勝呢!」


 
  僧人問:


 
  「那我們應叫你什麼?」


 
  我答:


 
  「無名氏最好。」


 
  僧人問:


 
  「為什麼?」


 
  我答:


 
  「在我之前,是無名氏。我有了之後,人們給我的是一個假名。我走了之後,我仍然是無名氏。所以無名氏最好。」


 
  襄州,石門,紹遠禪師。


 
  僧人問?


 
  「如何是西來意?」


 
  紹遠禪師答:


 
  「布袋盛烏龜。」


 
  僧人問:


 
  「如何是石門境?」


 
  紹遠禪師答:


 
  「孤峰對鳳嶺。」


 
  僧人問:


 
  「如何是境中人?」


 
  紹遠禪師答:


 
  「巖中殘雪,處處分輝。」


 
  (盧師尊提示,僧人所問,紹遠所答,全在一個「無名」。有人以為所問非所答,隨口應對而已。其實禪師意有所指,要問的人去體會,這一切一切現實的器世界,原來是無名,原來是化境。)


盧勝文集第232冊《笑話中的禪機》無名氏的善款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犧牲他人,但求自保

 

  浙江省杭州市有一富翁,家中房屋很廣大。一九二六年的春天,富翁的鄰居失火,前門已為火焰阻斷出路,後屋靠著翁家的牆。


  鄰居全家呼救,聲極悲慘,當時富翁的子女,都想開側門,拯救鄰居全家的性命,可是富翁力加阻止:「現在我家的牆阻擋了火,不會延燒到我家中來,倘若開門,那麼火焰將乘隙射入,我家也要遭到火焚。」因此大家就坐視不救。


  過了一會兒,再也聽不到呼救聲,這時鄰居全家七人,都已葬身火窟。


  就在這年夏天,富翁失足跌斃,他的子女都夢見父親,很悲慘的:「我因為見死不救,冥司罰我投豬,臨安某村趙阿保家中的母豬,了七隻小豬,其中確有一隻跛足的,就是我。」


  他的兒子按址尋到趙家,主人趙阿保:「昨天母豬了七隻小豬,其中一隻跛足的。」趙家就把那只跛足的小豬,送給富翁的兒子,帶回養育。


  這事是富翁的朋友出來的,為了保持富翁的名譽,隱其姓名。(取材自因果錄)


※ ※ ※


  在《玉皇育德真經》提及:「慳吝成性,獲諸不具」,一個人若是心慳吝,必然吝於布施修福造善,縱然有人正陷入急難中,或有人正急需救助,並且已經上門求助了,慳吝者仍將無動於衷,像這樣的吝於修善造福的人,長期下來當然無法結下任何的善德。


  平時心性慳貪或吝於幫助他人之人,有朝一日,正當自己真正有需要他人幫助之時,亦必然遇到同樣的情形,求助無門。眾生迷愚,只知道貪圖感官享受,雖然大部份時間於生活享受上不必要每一樣都差人家一等,但亦不該貪婪慳吝。通常喜歡享受的人,對於幫助別人都是感到無益的,並且根本是毫無意願的,任憑有人勸欲使其稍做微薄植福造善,乃是了不可得的,因為慳吝的緣故。


  因此,在世間上,根本未曾有任何善因存在,不但與眾人缺乏善因,就連在社會上亦甚少有貢獻;只要等待因緣際會之時,必會造成此等人處於「諸資不具」的環境中生活。


  在吾門之中,便有某些善士處於「諸資不具」的狀態下生活著,雖然有時想要施行一些善德,卻礙於資源短缺,自己已經自顧乏力了,何況想要進一步助益他人,根本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甚至有生活條件不佳,或因缺乏水源,或因缺少電源,乃至謀事經常不能順遂者,凡此種種,皆乃夙世以來植善未深,造福不廣,能得三餐溫飽已是不容易。


  此外,有些眾生憑著往昔植善造福的緣故,如今小有資具方便;若未能繼續植善造福以利樂群生,則一朝福盡,亦將落入「諸資不具」的困境中。


  奉勸大眾,此時一切資源方便者,趕緊勤於植善造福,利人益己;本身已諸不具足者,更該勉勵自己量力偶做諸善、造諸功德,方有昇華進化之日也。


寶德雜誌第167-述論:慳吝成性,獲諸不具



聽不來,想不得

 

  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的激勵下,到世界各地參訪,拜謁善知識,他經歷五十三參後,終於功德圓滿,大徹大悟了。


  其中,他在拜會妙月長者時,他曾經問道:「自我的實現,是否可由聽聞他人的談論般若波羅密而得?」


  般若:即大智慧;波羅密:即彼岸。意思是,由智慧實現自我,然後得到解


  妙月長者:「不能,因為般若波羅密,是親自悟入一切事物的真理真如。」


  善財童子不解地問:「知識,豈不是由聽聞而來?對事物的認識,豈不也是由思考與推理而來?自我的實現為何不能由聽聞知識、思考認識而來?」


  妙月長者耐心解釋:「並非如此,二者都是一樣的。自我實現,永遠不能僅從思考而來。我用一個比來向你明,在一片廣袤的沙漠中,沒有泉、沒有井,沒有河流。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一個旅行者從東西向東穿行沙漠。


  途中,他遇到一個從東面而來的人,就:『我及其乾渴,請您告訴我,何處可以找到泉水於陰涼,讓我能解渴、沐浴,將體力恢復過來?』


  從東而來的人告訴他:『再向東走,路會分成兩叉,一左一右。你走右邊一條,再繼續往前,一定會找到泉水與陰涼。』


  你想,這位旅客是否因為聽到了關於泉水於陰涼的話,他的焦渴是否就能得到解除呢?」


  善財童子:「不,並非如此。因為只有當他按著過來人的指示,真正到達泉水之處,喝飲它,並在其中沐浴,他才能解除渴熱,身體從而得到恢復。」


  妙月長者:「小夥子,禪者生活也是這樣,僅是學習、思考與做知識性的瞭解,永遠不會實現任何真理。小夥子,在我所舉的例子中,沙漠即是生死;從西而東者,即是一切眾生;熱是一切混亂的環境,渴是心的貪欲;從東而來者,是佛菩薩,他是開悟的覺者,住於大智慧之中,而能透視到一切真諦,他所告訴我們的,都是他自己已經親自實踐過的;飲清泉、解渴、除熱,意思是指自己親身實現真理。」


  「再者,小夥子,我要另一個比,假如佛陀在世間再留一劫,用一切精確言詞,用盡一切比描述,讓眾人得知甘露的美味與種種妙處。你想,世間眾生,是否因聽聞了佛甘露的美好,就能親身體驗到它的美妙嗎?」


  善財童子:「不,不能,甘露的滋味,只有親口品嘗才能知道。」


  最後,妙月長者:「因此,僅僅聽聞與思考,永遠不能使我們認知般若波羅密的智性。」

2023年8月1日 星期二

棟折榱崩

 

  有則成語叫做「棟折榱崩」。棟,指中國式樓房的正梁,是全屋安危之所繫。榱(音摧),屋椽。崩,塌下、倒塌。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意謂人要適材而用,方能有所建樹,否則易壞大局,甚至導致國家傾覆。


  故事是這樣的:春秋時鄭國大夫子(公孫僑,字子)博學多聞,又有遠見;當時晉楚兩國爭霸,鄭國處兩大之間,子憑著才幹治理國家,使得人民安居樂業。


  有次執政大夫子皮想派遣一位年輕人去管理一處要地,子表示反對:「那個地方太重要了,而這人那樣年輕,又沒有行政經驗,恐不能勝任。」


  子皮卻:「他年輕忠厚,又很聽話,我很喜歡他,所以才叫他去管理這地方。」


  子繼續道:「他一上任,勢必就得面對很多重要事件,而且都得立刻處理,他能處理得了嗎?」


  子皮有點不高興:「誰都不是生來就有能力處理大小事情!讓他練習、練習,慢慢就能處理了呀。」


  子覺得不能不據理力爭,就再告訴子皮:「您為了喜歡一個人,就輕率地叫他去治理政事,等於命一個不懂用刀的人去割肉,肉沒切成,反而會讓他自己受傷。您在鄭國,地位等於屋梁,萬一梁斷,連椽木都跟著倒塌,我也會被壓在底下,怎麼能不直言相勸?」


  子又舉例:「假使有匹錦緞,您會把它交給一位從未裁過衣的人去練習嗎?」


  子皮:「那當然不會!」


  子接著:「對啦!現在國家重要的職務、重要的地方,是我們身家性命的庇蔭,您卻要讓人當作錦緞去做練習嗎?這些難道不比一匹錦緞更貴重嗎?」


  子皮終於接受子的勸告。這就是鄭大夫子的超人之處,歷史至今仍褒獎之。


  處理公眾事物,如果沒有實際能力與經驗,是不能輕易被賦予重任的。因為那關乎整體的成敗,而非僅一己之利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