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 星期五

聞雷泣墓的王裒

 

  魏國有一位王裒,事奉母親非常孝順。他母親生前生性十分 膽小,只要聽到打雷聲,便非常恐懼害怕,而每次只要有這種情 況,王裒就會趕快走到母親身邊為她壯膽。


  後來他母親過逝後,埋葬在山林的寂靜處,每次遇到刮風下雨,只要他一聽到雷聲震耳,便立刻奔跑到母親墓前跪拜,並哭 泣:「孩兒在此,母親您千萬不要害怕!」


  王裒這顆事死如事生的愛母真心,真的愧煞後世許多的不孝子啊!


※ ※ ※


  古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觀來近日天不飄雨,唯人祭掃祖墳又有幾人淚心思親乎?


  嘆哉!世道茫茫,人早已迷失自我,已不知自己來於何處也!今子能立於人世,當思乃乃祖德之蔭,方有今時之爾也!唯,今之人已不思及祖宗之重要,不思有今日之佳績乃祖德之賜,現今之人只知入廟拜神,卻不知敬祖拜祖,豈不可憐哉!


  觀於清明前祭掃祖墳,唯亦有多數墳塋荒草漫漫,不見子孫來祭,實可嘆也!古云:能慎終追遠,民德必可歸厚。唯,今之世道紛亂,道德淪喪,何因乎?皆因人之不思效法祖先厥勞,不效祖先開疆闢土之辛勤耕耘也!今人只知坐享其成而不知法祖而動,致使道德淪喪、古風不存,甚為可嘆矣!


  今因清明節將至,登言以論,拜神先應敬祖,不知敬祖,何用拜神也!孔夫子云:「吾不親與,如不祭也!」故盼子兒時逢清明,當親與致祭,緬懷祖德,起而效法,方可揚振宗風,以教兒孫也。盼明此論,當知敬如在,祭如在之理!


悟道箴言-緬懷祖德,力揚宗風


2024年4月4日 星期四

永久居所

 

  有一天,敦珠仁波切帶著夫人坐車通過法國,一路上讚歎著旖旎的間風光。


  他們經過粉刷豔麗和繁花爭妍的大墳場,敦珠仁波切的夫人:「仁波切!看,西方每一樣東西都這麼整齊乾淨,甚至連他們擺放屍體的地方都一塵不染。在東方,即使是人住的房子都沒有這裡這麼乾淨啊!」


  「啊,是的!」他:「一點也不錯。這是多麼文明的國家啊!他們蓋了這麼棒的房子給屍體住,但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們也蓋了這麼棒的房子給活屍體住了!」


※ ※ ※


  人有二體,一為可朽之肉體,二為永恒不滅之靈,肉體可朽可腐,無用珍惜之但靈體則不同,其不可凋,不可謝,永遠常存,其存在何方,實乃人應關注之事。


  欲往西方極樂仙境,得藉由肉身之修鍊,何謂肉身修鍊?尅制肉身一切之思念,此謂肉身之修鍊。肉身乃屬塵土化,自然戀棧世中物,世中物是何物,乃是金銀錢財名與利,衣服居屋色與酒,屬於世俗享樂,能使肉體得一時之樂者,全稱為世中物。若問怎可以除卻肉身對世中物之繫念,先要明察人肉身乃幻身,一旦死亡化塵埃,無肉身再存在,那用珍養此肉體,肉體本是虛幻化,不用珍惜它。


  一切世中物,只是供養幻體而設立,人應取其養活虛幻體,但切勿貪多害自己,衣食住行天所賜,天自按各人之需要,按時供給,不用人憂半點。若論富貴者,幻身一樣遭死亡,在世飽享山珍和海錯,死後幻身一樣化塵土,富者窮者皆一樣,幻身不得保留時。故此人在世,衣食何用憂貴賤,貴衣護身也是同樣死,賤衣裹體一樣化為無,故若明此不用掛衣食,衣食貴賤同樣披此幻身,一餐好時感上天,一餐差時莫怨天,好壞也是一餐,一餐一餐養百年,待到百年時光轉,不用一餐一餐添,因到那時肉體已不在,何用食飯去養之?


  衣服護體只選其功用,冬時暖身樂怡怡,夏時清涼感快樂,兩袖清風,快樂似神仙。不用奇裝異服把身裝,不用華貴衣服披身上,華衣粗衣同一樣,功用相同護身旁,不用肌膚受霜凍,不用幻身炙如燙,然兩者同一功用處,何用貴服披身上,粗衣麻布樂心田。衣食然只用取其微,不用金錢大多來購買,無金錢累,便可息心不去思錢財,然不思錢財物,便不會違背良心作惡行,惡行之所以大行其道者,乃因人戀奢華物,欲購無錢把金搶,放下屠刀便是善心腸,一切惡行惡念源於此,酒色財氣名利累人時,眾人出此網羅,便可修成佛身觀菩提。


  衣食居屋,居屋乃是人居屋,千尺大屋人居,只佔數尺之位置,故此屋子何需那麼大,何用金銀大花佈置之?只求人安樂,借宿一宵在其中,只求心平靜,借居屋中過日辰。然屋子是此用,何用心思掛慮於屋中,且將金錢施與貧窮者,立點功勞為己身,且把裝飾屋中奢華物,捐與街上路邊窮,到時魂歸天國時,善果善德為君購得天上一居屋。此屋乃是永久地,永久居住君靈體,快樂逍遙無邊境,浩浩蕩蕩過永恆。


  是容易做則難,人人皆曉出名利網,立地便成仙佛身,但之已難,做更難,亦無從下手,不知所措。如欲出金錢名利綱,唸佛敲經功佔先,一句佛號萬佛應,萬佛齊來靜心田,心田得靜佛性現。得知幻身不欲珍惜之。知幻身之微賤,便知一切衣食乃為無,無衣食念,那用做個守財奴?財為主時人為僕,此事最堪憐,人應為財之主,支配金錢為效勞,一分善功一寸果,善果積蓄他朝數,他朝死時魂離體,善果高積佛位高。若無善果在,金錢只為幻身花,斯時便無德果伴,不下地獄也下酆都,因錢財為盜下獄牢。故此多唸佛,佛來醒心竅,莫使錢閉眼,錯誤獄中行。人人須謹慎,錢財閃耀眼,眼為其吸引,乃至迷路途,時被其帶引,誤失足其中。初時不醒覺,漸深陷泥中,到時不自拔,靈體失其踪,皆因錢財累,靈魂下陰曹。


  故此人須防,日防夜又防,防此大惡財,笑裏暗藏刀,錢財是也。錢財乃是魔之物,魔用其誘人失前途,前途乃是光明路,人若戀錢目變瞎,黑路行走也不知。故此佛來助,使人分清路行走,時時醒悟莫把錢來貪,因錢乃是殺人刀,此刀不殺虛幻之肉體,專殺無形靈體,使其下陰曹。故此唸佛功佔先,因佛如明燈照路途,使人莫被金錢誤,個個得道返天曹


2024年4月3日 星期三

魯哀公問孔子

 

  魯哀公有一次問孔子:「以前,舜王是戴什麼樣的帽子呢?」


  孔子沒有馬上回答,哀公便問道:「寡人向您請教,為何您不話呢?」


  孔子作禮答道:「因為君上提的問題,並不是將大的方面放前面,所以臣正考慮如何回答。」


  哀公聽了奇怪,問道:「那大的方面是什麼呢?」


  孔子:「舜帝在做君王的時候,其政愛惜生民,不忍刑戮殺害。在任命官吏上,選舉賢能。他的德行猶如天之高,地之厚,而又寧靜謙虛;教化如四時,使萬物生長。所以四海接受舜帝的教化,即使傳至邊遠的少數民族也暢行無阻。


  於是,鳳凰和麒麟此類瑞獸出現在境,連鳥獸也馴服於他的威德。沒有別的原因,就因他好生啊!君上捨掉這些大的方面,卻只問舜王戴什麼帽子,臣因此纔沒能及時回答。」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


  孔子不對。


  公曰:「寡人有問於子,而子無言,何也?」


  對曰:「以君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為對。」


  公曰:「其大何乎?」


  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化若四時而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於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無他也,好生故也。君捨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


——《孔子家語•好生第十》


2024年4月2日 星期二

因果輪迴故事

 

蓮生/文


  我告訴達摩祖師:


  我有一位弟子「蓮花士政」(假名)。


  被派到沙烏地阿拉伯工作。


  工作到尾聲,蓮花士政開車,在一條夜間沙漠的大道上,無意間撞死一名小孩童。


  蓮花士政驚恐!


  他逃離現場,心中忐忑不安。


  後來,他回到自己的國家,但,那一段在暗黑的道路上,撞死一名孩童的陰影,揮之不去。


  不久。


  妻子有身孕,生下一名小孩。


  這小孩的髮型及鼻子,很像一名沙烏地阿拉伯的孩童。


  另外,孩童軟骨,天生殘障。


  「蓮花士政」來告訴我這件事,這等事,如何解決才好?


  我問達摩祖師:


  「此事如何辦?」


  達摩祖師沒有馬上回答我,反而告訴我一個因果故事:


  阿羅漢迦旃延,出去乞食時。


  看見一個人抱養兒子坐在膝蓋上。這個人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一條魚。


  一邊對著想來吃骨頭及碎肉的母狗擲石頭。


  母狗聞香接近。


  那人一擲石頭,母狗就跳開。


  迦旃延以天眼觀察:


  魚是此人生父的轉世。


  母狗是生母的轉世。


  那小孩是前世的仇家轉世。是仇家來討報應的。


  因此,迦旃延嘆道:


  食父親肉。


  驅逐親生母。


  腿上逗弄兒。


  前世大仇敵。


  妻夫之骨。


  觀此輪迴戲。


  令我啼笑非。


  達摩祖師問我:


  「如此狀況,你怎麼辦?」


  我答:


  「我是看透了輪迴的人,因此,我生起了出離心。」


  我


  蓮花士政,要懺悔己過,嚴格的自我檢視,應當趁著此時修學佛法,以便達到解


  不斷的觀修無常,就是供養諸佛。


  不斷的觀修無常,就是被諸佛從痛苦中拯救出來。


  不斷的觀修無常,就是被諸佛所指引。


  不斷的觀修無常,就是被諸佛所加持。


  又:


  輪迴處處可見,


  萬事萬物都在輪迴之中,


  祈請上師本尊教導,


  加持一切迷失眾生。


  願我們真正領悟輪迴。


  生起了修持佛法的心。


  達摩祖師


  捨去放下妄念。


  凡聖均同。


  寂然無為達到至極。


  觀破,放下,自在。


  共入大樂洲。


盧勝文集第282集《遇見達摩祖師》因果輪迴故事


2024年4月1日 星期一

巧智不足,拙艱有餘

 

  文采橫溢、容美貌俊的潘岳,除了對妻子的深情讓人感動外,他對母親的至孝還名列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記載潘岳「棄官奉親」的故事:「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食母,復元歡樂享天年。」潘岳因為母病而辭去官職,陪母回家養病。就在這段賦閑、清靜的期間,潘岳寫下了〈閑居賦〉,對自己的半百人生進行了一番回顧與反省。


  反省了半天,潘岳得出的結論是自己精明不足、駑鈍有餘(「何巧智之不足,而拙艱之有餘也」)潘岳讀到書籍記載司馬安很會做官,才跳了四次槽就做到了九卿。反觀自己,都已經年過半百了,還在六七品的小官上徘徊,由此可證明自己的拙艱。


  雖是「棄官奉親」,回歸野閑居,但是潘岳心裡縈繞不去的仍是紅塵俗世的種種。後來事實也證明,當潘岳找出自己仕途失敗的原因是「拙」之後,他決定棄「拙」取「巧」。


  這個「巧」指的是「賈謐」,賈謐是賈后外甥,因賈后當權而得勢,附庸風雅召集了一幫騷人墨客,稱為「二十四友」,潘岳也是其中之一。據《晉書》記載,潘岳為了討好逢迎賈謐,每每守候在賈謐行經的大路上,遠遠地看到高車駟馬揚起漫天塵土時,馬上低首垂目、長拜不起。這個「拜路塵」作為,為潘岳烙下了揮之不去的點,元代詩人元好問就曾批評:「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認為潘岳文品與人品嚴重不一致。


  悲哀的是,「拜路塵」若能讓潘岳如願以償升官顯達,也就罷了;但事實上拜路塵的下場卻是,賈謐集團台,潘岳被判誅三族,連累母親遭到殺害。當潘岳赴刑場時,留下一句遺言:「負阿母!」(我對不起母親。)不勝欷噓地結束了他「守拙不成,取巧也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