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在《閱微草堂筆記》卷四中記錄著河北省獻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天,史某從外面回家,見村中有一家夫婦、母三人正在相擁而泣。他便上去詢問緣由。

  這家人的鄰居告訴他:「是因為欠下了豪強的債,豪強催逼還債,不得已只好把妻子賣給人家抵債。因為夫婦倆感情很好,加上小孩子還沒有斷奶,更加使人可憐,所以十分悲痛。」

  史某就問欠了多少錢,那個村民回答說:「欠了三十兩銀子。」

  又問:「你的妻子賣了多少錢?」

  答曰:「五十兩銀子,給人家作小妾。」

  「還可以贖回來嗎?」

  村民說:「賣身契已經寫好了,但錢還沒有付,當然可以贖回。」

  史某聽罷,沒有片刻猶豫,拿出七十兩銀子給了村民,說:「三十兩還債,四十兩用來謀生,不要再賣你的妻子了。」

  村民夫婦倆感激涕零,堅決要殺雞做菜,款待史某。酒酣之時,丈夫抱著孩子出門,並以眼神示意妻子,為報答史某大恩,讓她以身作為報償。妻子會意,便向史某表達其意。

  史某正色說:「史某半世為盜,半世為捕役,殺人不眨眼。但如果乘人之危汙辱良家婦女,我是絕對不會幹的!」說罷他掉頭就走了。

  半個月後,史某所居的村子突然夜間起火,當時正是秋天收穫的季節,家家屋上屋下都堆滿了柴草。很快,許多茅草屋、秸稈被大火吞噬,其中也包括史家。

  大火之勢之猛,把史某一家人困在屋裡,沒有辦法逃脫,他只好與妻兒在家中閉目靜坐等死。

  恍惚間,他突然聽見屋頂上有人喊:「東嶽王有令,史某一家被豁免!」

  話音剛落,屋後的牆壁突然莫名崩塌,史某領著妻子,抱著孩子,迅速從火海中逃了出去,簡直就像插上翅膀一樣。

  大火熄滅後,村中著火的人家共有九人被燒死。鄰居們向史某致意說:「前些日子還笑話你傻!沒想到七十兩銀子可以贖回三條命。」

※ ※ ※

  福與禍的招來是由善惡的造作形成,人生短短數十年歲月,經歷種種福份之得、災禍之受都是避不了造的因、受的果。

  很多未經開悟凡眾,常在未逢任何災厄臨身時,只知享受現有福報,難予造功彌福,一有災厄相應於身時,往往一直講著我又沒有做什麼壞事,為何會這麼倒楣。此種心態與心念,都是沒有開悟、沒有去了解因果、沒有徹悟,使致怨心直起,倘若世人能夠了解這身是業報身,自然能了解福禍都是由自身造作而來,了解以後,就必需積極造功立德,修善止惡。在心念上需無惡念、邪念,就連身行也需端正無任何惡行舉止,如此一來福報就因自己植造的善因,自然相繫相應。

  善者造福諸事亨通,念邪惡行者諸劫惡相應難脫諸苦,世人常有所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人必有其殃」,又云:「人死留名、虎死留皮」,在在的告訴世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莫於塵境短短數十載光陰毫無意義過日子,宜早持善修身,以留下完美的一生。

慈聖雜誌-第四十八期

道姑煮齋

大勢至菩薩 降

詩曰:嫉恨心水深火熱,成人美海闊天空;

   修行者度人捨己,無嗔怒勞心費力。

聖示:修行者要去除「比較」之心,一旦能「見人善則思齊,見人不善則改之」,則修行臻於上境;反之,若常見不得別人好,希望別人過得比自己差,此種嫉妒之心則離「道」日遠,終難達成 母娘交付之任務,更因嫉恨之心而被打入畜牲道或地府受苦,永無解脫之日也。吾今夜便以「嫉妒心擾道巨也」為題,與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共勉之。

  「嫉妒心擾道巨也」

  在明朝末年,某一道觀中,有兩個認真修行的道姑,她們原是一對俗世的手帕交好姐妹,因對俗世已無眷戀,相約向道而修,找了一位道行高深的師父,準備努力修行,解脫生死。

  有一天,甲道姑煮了一道美味的素齋供養師父,師父讚不絕口,希望甲道姑能發揮廚藝,多以美味的素齋廣度眾生。乙道姑聽了師父讚美甲道姑的話後,心裡頗不是滋味,便趁大家不注意時,偷偷研究素齋的做法,想要煮出一些新口味,讓師父大吃一驚。

  別的道姑想要試吃看看,乙道姑一概拒絕,推說是師父要吃的,其他人不能碰。大家都不知她葫蘆裡賣什麼藥,久了也不理她。乙道姑看到甲道姑每次烹煮食物時都會請別人嚐嚐,給些意見,但乙道姑怕自己研究的袐方被別人知道,所以皆暗地處理。研究了半個多月,乙道姑將自己的作品交給師父「鑑定」一番,師父只吃了一口,便要乙道姑拿給其他人吃。乙道姑端著菜給他人一一品嚐,大家除了道謝外,完全沒有任何讚美的話,她心裡非常不高興,只有甲道姑高興的讚美她。乙道姑百思不得其解,為何自己的努力沒有人肯定,只有最討厭的甲道姑讚美她呢?

  第二天師父叫甲、乙兩道姑到內堂說話。師父問甲道姑:「妳為什麼想要煮素齋?」甲道姑回答:「想要讓大家吃到好吃的素齋,遠離葷食的誘惑。」師父又問乙道姑:「你為什麼努力研究素齋?」乙道姑:「想煮好吃的料理給師父嚐嚐。」

  師父看著乙道姑說:「你平時對料理素齋並無多大興趣,只因看到甲道姑受到他人之肯定,因嫉妒心想與其一較長短,是不是呢?」乙道姑聽到師父說中她的想法,心中大感慚愧,立刻跪地請師父責罰。

  師父慈悲地說:「妳如果對烹煮素食有興趣,就該好好研究素食,並以素齋救度眾生;當你研究時,要能與他人分享不要藏私,找出眾人喜歡的素齋口味,不要只為討好師父而做,否則我一人的口味並不代表眾人,如何度眾呢?」乙道姑聽了師父的話,暗自流淚懺悔。

  這時,師父又說:「度眾需要集合眾人之力,你的專長在於能對眾人耐心關懷,說些利他之愛語,使頹喪的善信門得到再生的力量,應多看看自己的優點,善用自己的長處,與甲道姑及其他師兄弟好好合作,才能完成上天交付的使命,你能了解嗎?」

  聽了師父的勸告,乙道姑心中因嫉妒招引而來的烏雲,頓時煙消雲散,從此發憤努力精進修行,以不負上天及師父的期望-好好度眾。只要在眾人面前,她都讚嘆他人的優點,私下反省自己有無做錯之處,所以全道觀的師兄弟都愈發尊重她,很多善信也因她的鼓勵而法喜充滿,有信心面對人生的磨難,最後此道觀之道姑多能證得道姑之果位,乙道姑更證得元君之果位。

  吾以上述實例勸勉諸賢生及眾善信大德,多樂見他人之美,常反省己之過失,必能度人無數;反之,若因嫉恨之心而中傷他人,不但阻礙他人之修行,破和合僧者墮阿鼻大地獄有份也,細思悟之。可,吾退。

全真月刊112期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無常總在左右

  有一天,佛陀和阿難尊者在前往娑掃國城托缽的途中,看見一行人因車子壞了,滿臉憂愁地坐在路旁。

  佛陀即開示:「乘車時若捨離平坦的正道,而走在偏斜的路上,會導致車輪損壞。遠離正法亦是如此,若起惡念、行惡行亦會感愁憂、禍患,且要忍受生死輪回之苦。」

  佛陀開示完,即入城托缽。當時,娑掃國城中有一位一百二十歲的梵志與一名年僅七歲的長者子往生,兩家人同時送喪,舉著五彩的幡旗,婦女、小孩們全都披頭散髮,親戚們啼哭悲泣,場面哀痛不已。

  佛陀回到精舍後,藉由這個因緣,為比丘們開示:「人生短暫,活不到百年就死亡了,縱使壽命有超過百年之人,最後也難逃一死。因為想要保有一切,所以心懷恐懼。對於事物的貪愛心,源自於錯認一切都是恆常不變,殊不知無常總在左右。死亡猶如大海,一切都因之漂蕩、動搖,世間人誤以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應當以智慧心觀察真理,勿貪愛這個虛妄不實的我。」

  「世間的快樂就像夢境一般,醒來後還能看見什麼?貪戀世間種種的人事物也是如此,當神識變滅時,還存在些什麼?曾經歷過的一切都已逝去,無論善惡已不複見。一切皆會捨離這個世間,唯有過去的聲名仍會存在。人們因為過於悲傷轉為憎恨,卻又念念不捨,貪執愛戀。若能捨離愛著,就可遠離恐怖,到達安詳自在之處。」

  「比丘們莫起妄念,欲望會敗壞名聲,你們要時時觀照身口意三業。今為大眾開示無住的道理,應當依此修行,捨離愛憎、悲憂;當如蓮花般清淨無染,不執著也不希求,不聽聞偏邪之事,也無需從中求得解脫,沒有染汙之念,又怎會有貪著之心?當如蓮花般不著相,在污水中生長著,也無需離開污水。應如是修行,聞如未聞,修而無修。」

  比丘們聞佛開示後,皆歡喜奉行。

  出自《佛說義足經·卷上》

※ ※ ※

  人之老去不過數十載,與天上之日明星辰比起來,連一道閃光都比不上。無奈世間凡夫,隨著時間一日一日過去,飽食終日不知何為,每日渾渾噩噩,虛度時光於吃喝玩樂之上,從來不知要改造自己前程。

  更有一些眾生,以為自己可以建功立業,終日在名與利當中打轉,每日庸庸碌碌早出晚歸,不知修身學道。待有朝一日無常臨催,任憑家財萬貫,萬般成就盡皆成空,至此方嘆徒勞無功,始惱生前不知修身養性、造善培德,已是太遲。人生只是一場夢,一場好長好長的夢而已,待醒來時,已轉換另一個空間,無常來時,你又能帶走多少呢?人生一切事務僅是借看借用而已,那一個是你的?那一些又是你所能長久保存呢?

  故世人當及時醒悟,借假修真,莫再虛度時光於世俗事務的追求上,此一秒下一秒是否無常來到都不知,等不到白頭就失去可貴的生命,待下輩子再來一次了。當每日規劃有意義的修行功課,誦經、念佛、反躬自省己過;在工作中度化他人,利用假日到佛堂、道場行無畏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度化罪苦眾生、與其結善緣,使其有解脫之機,凡此種種才可稱為一個踏實修行的在家眾,如此則回天有望矣!

全然無交涉

蓮生/文

  有僧人提問:

  「盧師尊,在以往,高僧大德都有所謂的家風,請問盧師尊,你的家風是什麼?」

  我說:

  「我的家風是,全然無交涉。」

  廣欽老和尚圓寂時,說「無來,無去,無代誌。」

  我的上師吐登達吉說:「清淨」。

  將來我圓寂,我會說「無交涉」。

  哈哈哈,這無交涉,真是好耶,萬歲,萬歲,沒有比這無交涉更妙的了。

  請問聖弟子:

  「如何是無交涉?」



  報恩禪寺的淨慧禪師。

  僧人問:

  「如何是一真之地?」

  淨慧禪師答:

  「地則無一真。」

  (淨慧禪師的一句「地則無一真」,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大家仔細意會,一真之地可有?二十八天可有?西方淨土可有?如果你明心見性了,你就明白,無有一真之地了)

  僧人又問:

  「如何頂天立地?」

  淨慧禪師答:

  「全然無交涉。」

  (這一句「全然無交涉」是開悟之語也。毫不囉哩囉嗦,非關一切事物,可見淨慧禪師的高明,五個字:「全然無交涉」。三個字「無交涉」。老天爺,這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大悟、中悟、小悟的精華,震天地而爍古今也)

  僧人問:

  「如何是古佛?」

  淨慧禪師答:

  「無嫌疑。」

  (我說,無嫌疑,另有深意,聖弟子可明白?)

  僧人問:

  「十二時中如何行履?」

  淨慧禪師答:

  「步步蹋著。」

  (我說,實踐是也)

  僧人問:

  「古鏡未開,如何顯照?」

  淨慧禪師答:

  「何必再三。」

  (我說,既然已經答了「全然無交涉」,這古鏡開與未開,能顯照,不能顯照,也就無關係了,因此淨慧禪師答,何必再三呢?)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

  在深深的睡眠之中──

  你去了哪裡?

  恩怨情仇去了哪裡?

  日出。

  日落。

  唐朝的,宋朝的詞,元朝的曲。

  我明白:

  全然無交涉。

《海灘上的腳印》全然無交涉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最亮的蠟燭

  深夜,寺裡一人一佛,佛坐人站。

  人:「聖明的佛,我是一個已婚之人,我現在狂熱地愛上了另一個女人,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

  佛:「你能確認你現在愛上的這個女人就是你生命裡唯一的最後一個女人嗎?」

  人:「是的。」

  佛:「你離婚,然後娶她。」

  人:「可是我現在的妻子溫柔,善良,賢慧,我這樣做是否有一點殘忍,有一點不道德?」

  佛:「在婚姻中沒有愛才是殘忍和不道德的,你現在愛上了別人已不愛她了,你這樣做是正確的。」

  人:「可是我妻子很愛我,真的很愛我。」

  佛:「那她就是幸福的。」

  人:「我要與她離婚後另娶她人,她應該是很痛苦的又怎么會是幸福的呢?」

  佛:「在婚姻裡她還擁有她對你的愛,而你在婚姻中已失去對她的愛,因為你愛上了別人,正謂擁有的就是幸福的,失去的才是痛苦的,所以痛苦的人是你。」

  人:「可是我要和她離婚後另娶她人,應該是她失去了我,她應該才是痛苦的。」

  佛:「你錯了,你只是她婚姻中真愛的一個具體,當你這個具體不存在的時候,她的真愛會延續到另一個具體,因為她在婚姻中的真愛從沒有失去過。所以她才是幸福的而你才是痛苦的。」

  人:「她說過今生只愛我一個,她不會愛上別人的。」

  佛:「這樣的話你也說過嗎?」

  人:「我…我……我………」

  佛:「你現在看你面前香爐裡的三根蠟燭,那根最亮。」

  人:「我真的不知道,好象都是一樣的亮。」

  佛:「這三根蠟燭就好比是三個女人,其中一根就是你現在所愛的那個女人,芸芸眾生,女人何止千百萬萬,你連這三根蠟燭那根最亮都不知道,都不能把你現在愛的人找出來,你為什麼又能確定你現在愛的這個女人就是你生命裡唯一的最後一個女人呢?」

  人:「我…我……我………」

  佛:「你現在拿一根蠟燭放在你的眼前,用心看看那根最亮。」

  人:「當然是眼前的這根最亮。」

  佛:「你現在把它放回原處,再看看那根最亮。」

  人:「我真的還是看不出那根最亮。」

  佛:「其實你剛拿的那根蠟燭就是好比是你現在愛的那個最後的女人,所謂愛由心生,當你感覺你愛她時,你用心去看就覺的它最亮,當你把它放回原處,你卻找不到最亮的一點感覺,你這種所謂的最後的唯一的愛只是鏡花水月,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

  人:「哦,我懂了,你並不是要我與我的妻子離婚,你是在點化我。」

  佛:「看破不說破,你去吧。」

  人:「我現在真的知道我愛的是誰了,她就是我現在的妻子。」

  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 ※

  你我曾經深愛過的某人,無非也就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只是愛由心生,自以為他/她會是今生最愛,當你感覺你愛她,你用心去愛就覺的他/她最珍貴,當萬物歸原,生命仍然繼續,他/她無非也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過客。

  我們根本無法確定哪一個才是今生最愛,如果不懂得去珍惜,你身邊這個愛你的/你愛的人,在某一天,也會成為你身邊的過客。

  找一個你愛的人不容易,找一個愛你的人也不容易。如果無法確定哪一個才是你最愛的人,何不在自己成為別人的愛人的時候珍惜這份感情?愛由心生,你告訴自己是愛他/她的,自然就可以愛上他/她。

  如果你愛的人不愛你,也請記得:「愛由心生。是你太過於把目光集中在他/她身上了,試著放開視線焦點,你會發現光亮的蠟燭到處都有。

  愛與不愛,無非也就是在一念之間。

  過去的事情過去的愛情,就讓它過去吧,那只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珠,只是漫漫蒼弩中的一粒微塵。沒有那些過去,也不會造就現在的你我。

  珍惜當前,永遠勝於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