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在無量劫前,觀世音菩薩早己成佛,但為了度盡世間一切眾生,故乘願再來。眾所周知的世尊--釋迦牟尼佛和現在數不清的諸佛菩薩們,過去曾經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弟子、學生。

  經過若干劫的救度後,觀世音菩薩在衪的普陀洛迦山淨土上,觀視六道輪迴中的眾生,發現未度的生命仍然無窮無盡,他們恆久地受種種痛苦的折磨,經歷無數次之生生死死,周轉不停。

  故此,觀世音菩薩又再發心:「我當度盡一切眾生,若我退心,當令我身裂為千片!」然後又繼續度眾之事業。

  據說,衪首先下降到地獄道,然後逐漸上升到餓鬼道,隔了一段不可思量長時間後,衪又再觀視六道苦海眾生,發現眾生數目仍未減少,痛苦也絲毫不見息滅,於是菩薩又再繼續度苦之工作。

  如是者,三次觀視而發現自己的付出似乎不太見到成效,雖然衪長久以來從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救出無數無量的眾生,卻仍然有無數的眾生再次犯錯、造惡而墮入地獄……,衪內心十分悲慟。

  觀世音菩薩發心解救眾生的決心,開始動搖減退,衪的頭、身、手、足便在那一剎那間裂成千片,如同千葉蓮花一般,一瓣一瓣的破碎。

  這時,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及觀世音菩薩的上師--阿彌陀佛,即化現在衪面前,向觀世音菩薩開示:

  誓願是三昧耶!

  救度是永無止盡!

  慈悲不是一時!

  修行是繼續實踐!

  同時,阿彌陀佛宣說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陀羅尼咒,這咒一宣說,觀世音菩薩得到真言,即刻變化成千手千眼,破碎為十片的頭,變化為十個頭顱:有面露微笑的慈悲相,有現忿怒的降魔相……在十面的頂上再化現出一面阿彌陀佛之面容,作為引導加持的表義。

  這樣,觀世音菩薩就有十一個頭和一千隻手,每隻手掌上都有一眼睛,象徵智慧和善巧的結合,乃是真慈悲的標記,這個法相比以前更燦爛、亮麗和威武有力,可度化更多眾生。

  觀世音菩薩得了大智慧,便永不退轉,當下更發了誓願:「我當度盡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未證悟前,我誓不成佛!」

  這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緣起的由來。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從兩首詞看「人生」

蓮生/文

  蘇東坡的「行香子.述懷」

  清夜無塵,

  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休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

  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

  作個閑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蘇東坡的「臨江仙.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這兩首詞,是蘇東坡寫的,我欣賞的原因是,在蘇東坡多災多難的一生之中,高位時,任大學士,皇帝的侍讀(老師)。被貶時,遠至嶺南與海南島。蘇東坡對人生,亦有醒悟之境。

  第一首的︰

  隙中駒──出自《莊子》的<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

  石中火──打火石發出的火星,一瞬即逝。人生苦短。

  夢中身──人生短暫,如虛幻之像。

  這如同《金剛經》的︰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在第二首詞中,我欣賞「長恨此身非我有」。

  此句出自︰

  大舜問丞︰「道可得而有乎?」

  丞答︰「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大舜說︰「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丞答︰「是天地委形也。」

  (丞是大舜的老師)

  我個人覺得,蘇東坡的一生,是有莊子的思想在其中。

  例如︰

  身外倘來都似夢。

  醉裡無何即是鄉。

  這「無何有」,在《莊子》<逍遙遊>之中,「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

  《莊子》<列御寇>︰「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

  我最欣賞︰

  「無何有」三字,我說,「無何有」是近道也。人生是何?

  我答︰「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我答︰「無何有。」

  莊子的一句「無何有」真是妙哉!道在其中也,佛性在其中也,悟也未?

《不可說之說》從兩首詞看「人生」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拋棄髮妻致病殃

濟公活佛  降

詩曰:觀聞世境起塵煙。淘浪狂風業掀天。
   哀憫娑婆難出苦。指陳因果化紅蓮。

聖示:年復年、日復日,時光似箭梭。臘月又將至。甲申年已行至歲暮,一轉眼已是鶴髮之齡。世人若不及時把握此身修,更待何時能逍遙遊?

萬般皆是空,唯有修行真。世人百年歸空帶走的也只有一身功或業,希世人勿再蹉跎寶貴光陰。可!文筆靈體出竅。

文筆:徒兒叩見恩師聖安!

濟佛:文筆快上蓮台……。今夜探訪之目的已到達了!文筆可下蓮台。

(此時蓮台停駐於一平房之前,屋子甚為簡陋,入內一探,客廳坐著一位年約四十多歲之男子。)

文筆:恩師!請問此男子是否為今夜探訪之對象?

濟佛:然也!此男子近年來遭逢甚多變故,身上之病業亦不間斷。三十八歲時已罹患肝癌,而後幾年之中亦患有賢臟之疾病。隨後又罹患糖尿病,導至全身浮腫;且屋漏偏逢連夜雨,其之腳部因氣血循環失調,導至患有腳氣,寸步難行。

文筆:恩師!其是何因果所致呢?

濟佛:其之因果須回溯至十年前,因業務所需須伴隨客戶至酒店應酬。因長期涉足酒店,故與其中一名歡場女子發生情愫。交往年餘,此男子便隱滿髮妻,在外與此女子同居。此男子雖日日晚歸,但總以應酬為藉口搪塞髮妻,其妻亦深信不疑,於是此男子便腳踏兩條船有二年餘。

此時其妻不幸身罹患俗稱富貴病之糖尿病,身體逐漸虛弱。亦因長期服用藥物,導至身材變形,嬌容不再。其妻亦因如此,所以依賴心越重,向其先生要求每日早回。男子心繫家外之嬌娃,又見髮妻宛如邋遢之黃臉婆,甚感厭煩。於是心生一計,連哄帶騙將妻子送回娘家,美其言至鄉下養病,有益身體之康復。其妻亦信任先生,故獨自回娘家養病,此時男子已是無所顧慮,便將紅粉接至豪宅同居。

其妻回鄉甚久,未見丈夫前來探病,電話連繫亦覺搪塞,深感有異,便搭車回家一探究竟。一入家門,發現先生竟將女子接回家中居住。當下悲恨交加,要求先生離開此女。熟知其先生以此女已懷有身孕為由不能棄之,髮妻當下宛如晴天霹靂,痛苦難掩,因自己結婚多年一直無能受孕,心中對先生有愧,故面對先生之要求亦無能反駁。孰知先生反而要求髮妻能簽立離婚同意書成全他們,髮妻見大勢已去,只能黯然答應。隨後未多久,此紅粉便以女主人之身分入居豪宅及介入公司之業務。

但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報應現前,因出生之孩兒檢測血型竟不合於父母之血型,此男子深感有異,遂要求DNA之檢查。孰料答案否定,男子再三逼問妻子後,才知原來妻子與另一男子早有親密關係。

男子悲恨交加,後悔與前妻離婚,此女子已知無有轉機,翌日將公司之所有款項全部攜走,導至公司連連跳票。男子悲憤無奈之餘只好宣佈破產,連帶豪宅亦變賣,頓時窮苦潦倒,只好回老家居住。

再言前之髮妻,因遭逢先生外遇之刺激,身心創傷甚深,未過二年便因病含恨而終,臨終前誓言不放過負心漢。一縷幽魂歸至地府伸控其之怨恨,經對照屬實,准予領旨討報其前夫之身體,讓其倍嚐病體之折磨。

其前夫近年來病業現前,因身患多重病症,亦無能上班賺錢,僅靠社會之資源維生。

文筆:其妻處境甚為可憐,為人丈夫功成名就時,切勿背棄糟糠妻,因再大的成就亦彌補不了家庭的破碎,希世人見其下場能作為借鏡。

因果牽纏實証篇-第卅七回:拋棄髮妻致病殃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無心是道

  司空本淨禪師隱居於安徽的司空山修行,當時唐玄宗派遣中使楊光庭到山裡採集長生不老的長春藤,無意間來到禪師所居的道場。

  中使楊光庭就向司空本淨禪師參問:「弟子慕道已久,請問如何了脫生死?」

  司空本淨禪師答:「中使是從京城而來的,京城是帝王所在之地,原本就有許多的高僧禪者,可以解答中使您的疑問。貧道住在這依山傍水的山林裡,每天無所用心,中使何必捨近求遠呢?」

  楊光庭聽了,立刻又禮拜禪師。

  司空本淨禪師就說:「中使莫再禮拜!您到底是要求佛,還是要問道?如果是求佛的話,即心是佛;若是問道的話,無心是道。」

  楊光庭馬上問說:「何謂即心是佛?」

  司空本淨禪師說:「佛性因心而悟入,心以佛性才彰顯;如果能了悟無心的話,連佛性亦無。」

  楊光庭問說:「那麼,無心是道又是什麼意思呢?」

  司空本淨禪師答說:「道本就是無心,無心名道。若能夠了悟無心的話,無心就是道。」

※ ※ ※

  夫希聖希賢,學佛學仙,心必主於誠、敬、靜,然後可得其真矣。心機定靜,窮盡性理,完於人,合於天,天人合一,性命歸元,無罣無礙,不生不滅。

  安禪者,萬象皆空,定靜者,一念俱無,空無所空,無無亦無。凡有為之道,如露亦如電,如夢亦如幻。欲求大道,須入無為,觀心無心,則無內情,觀身無身,則無外境,情境俱忘,是為「真道」,所以:「常清常靜,自可得悟。」

  動靜之間,必思慎獨,以靜制動,而無外境之煩及內情之擾,身心常靜,懷抱誠敬,道德存於心間,陰陽同參,法天象地,可見真如本性,真道永固,清靜無為矣。

清、靜得、思省-第二章 大道無為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積財不如積德

蓮生/文

  我們看一看這世間的人,世間的人以什麼為重。

  答案很簡單,「錢財」乃看得最重。

  覺得好笑的是,世界第一富豪「比爾蓋茨」,就在美國華州雷門市。我們西雅圖雷藏寺的上方,走路就可以到,幾分鐘而已。但世人只看見「比爾蓋茨」,沒有看見雷藏寺。

  人的五欲(財、色、名、食、睡)。

  財仍然是第一。

  今天,我對世人說,並非我不重財,但,還有比財更重的,那就是功德的「德」字。

  財聚了,必有散日,就算你不散,下一代,下下一代,也會散。

  財聚了,必有禍事,人見財起貪,爭奪錢財,就生出慘痛的災禍。

  財聚了,必有孽事,想享福,一妻一妾不夠,就造了孽事。

  財聚了,必有奢事,豪宅名車,奢侈浪費,驕傲我慢,惡習性也。

  財聚了,必不修行,只知享樂,靈根漸失,視修行是苦差也。

  ………………。

  真正的行者,積德重於積財。我告訴大家:

  人死之後,唯有「業」隨身,財不隨身。

  以財濟人,是財施,有福德。有福德之人,才當得起財主,佈施是因緣福報。

  如果無德,赤貧者多,聚財也會散盡。

  行者論財,溫飽便足,勿太享福,太享福,德不足,必有禍。

  修行人宜積德重於積財,世人也應該明白,積德才會有福報的道理啊!

  寫一小詩:

  世上不見永不殞落的財主

  但是盲目的雙手緊緊抓住不放

  無助的靈魂

  只有墮入一片的陰暗

  奉勸愚癡的世人

  如果希望上天賜下福報

  記得先要消業障

《孤獨的傾訴》積財不如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