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活佛降
詩曰:貪贓受賄氣昂揚 倚勢挾權又騁強
烜赫一時難永久 豪宅巨府轉荒涼
聖示:吾今日降著「因緣與果報」
第十章 貪錢索賄 命短受報
聖示:貪得之人身富而心貧,知足之人身貧而心富,居高之人形逸而神勞,處下之人形勞而神逸,故一個人若能改變自己的心態去適應環境,則當生活簡單之後,心境就會趨於簡單,心境簡單之後,生命即可隨時皆處於富足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唸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徒兒觀世間人都希望擁有萬貫之家財,此種觀念根深蒂固,已難撼動,故可否請恩師針對此點給世人一些提醒。
濟佛曰:此問吾先下個結論令世人能更明白些:一、富裕是某些報應的開端,二、富裕是某些福報的結果。先說明富裕是某些報應的開端之道理,一般人會在極好或極壞的環境下,顯現出自己的本心,故有些冤親債主為了要毀掉討報對象,於是會暗中助他們獲得不少財富,令其慾望跟著擴大,而其目的就是要他們墮落,要讓他們累積更多的惡業,也由於這些財富本就不屬於討報對象,因此最終財富會在吃喝嫖賭中,分毫不差的敗光,而且摔得更慘重,然後陷於萬劫不復之地。
因為大多數人對於金錢的渴求是無止境的,故升官發財或嫁入豪門,不能只看表面風光,還要看其背後之結果,方能定論。
至於富裕是某些福報的結果,世之人多有其概念,吾在此就不再贅述。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本來「錢」乃是中性物質,能造善也能造惡,其作用皆在人的一念之間,因此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心存善念,則富裕就會是助力,而不是毀敗。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殯儀館。)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進入殯儀館內,雖然陽光微露,但卻氣氛肅穆,隨著恩師進入一間靈堂,靈堂內有一靈光黯淡之男魂,面容哀戚,眼神憂鬱,見到恩師佛光盈溢,一時不知所措。
濟佛曰:生死有命,富貴由天,你今日已魂歸陰界,且是提早歸陰,此乃因你在生時所行之惡事而得之果報,故你若能簡要說出過程以參助聖書,則可抵減你些微之業也。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我生前在政府機關任職,平日喜歡舞文弄墨,本來是一個奉公守法的公務員,但隨著權力過度膨脹之後,就開始失去做人的道德,貪污受賄,我生前乘職務之便,收受、索取賄賂,先後七十三次收受二十一人的賄賂,撈取錢財賄賂約二千多萬元。為了怕劣跡敗露影響仕途,因此我行事低調,佯裝貧窮,開一般的車,住的房子也很普通,外人都未發覺真相,還以為我雖握實權,卻清正廉明,所以未曾懷疑過我。
我計畫錢財撈夠,賺個盆滿缽盈之後,就閃人去職,以安享退休生活,然而人可逃過陽間法網,卻難逃疏而不漏的天網,數日前我因心臟血管堵塞而死,年僅四十八歲,真是報應啊!
濟佛曰:因為再讓你貪下去,會有無辜的百姓連累受害,故上天提前收回你的性命,以懲效尤。近日你就會被勾至肉山地獄中受刑,再轉生為人後,當受貧窮苦楚、多求恆難順意之報應,此乃自作者必自受之理,怨不得他人也。
(濟佛開示完後,即帶領王生逕往隔壁之靈堂,靈堂內有一男魂正在長噓短歎,見濟公活佛降臨,隨即磕頭不已。)
濟佛曰:他乃是今日欲訪談的第二個案例,徒兒可問問他,以明白緣由。
王生曰:先生您好,叨擾了!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領我奉旨訪遊著書勸化世人,所以我們有緣相遇,我看您身高一百八十,相貌堂堂,不知怎麼會如此英年早逝呢?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我是一個非常傲氣的人,雖然我在公司是從基層幹部做起,但當我晉升業務經理之後,我對身邊的人就多數都看不起,而對部屬更是要求嚴苛,可說是「為達目標,可以不擇手段」,平常我則喜歡說大話,喜歡壓過他人,或嘲笑別人,也很沒有公德心,去年我剛從公司經理職務上提前退休,準備好好享受退休生活,沒想到昨日卻因心肌梗塞而亡,我今年才五十三歲,不應該這麼早死啊!
濟佛曰:你靠口才辨給,話鋒能隨機應變,而四處傲氣壓人,又喜嘲笑他人,對他人之傷害,難以言喻,可謂損德損福,雖然早日歸陰,但可因此少造口業,亦非壞事也。
(男子靜默無語。)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因緣與果報-第十章 貪錢索賄 命短受報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殺蟲蟻可否
蓮生/文
據佛陀制定的戒律來說,殺「蟲蟻」仍然是不可以的,就算是「異類旁生」也不可行。
於我們行者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最易犯的是殺生戒,仍是對於「蟲蟻之類」的旁生動物。
但大家記住,殺生仍以「心」為主,無意殺者,不犯重罪,意外的殺生,也是無犯,如果痴狂心亂,不由自主的殺生,也是無犯。
打掃洗塵,無意殺生,卻有蟲蟻被誤殺,蜘蛛為誤殺,有犯否?答:無犯。
在〈十誦律.卷十一〉,釋迦牟尼佛曾親自為僧伽的床褥除臭蟲,又〈十誦律.卷三十七〉,沐浴的地方,濕潮易生蟲,佛陀也說:「應蕩除令淨才是。」
我無心滅蟲蟻,但不得不,是可以減罪的,不算是重罪。
修阿羅漢,有句:
初果耕地。
蟲離四寸。
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尤其現代人用農藥殺蟲,不殺生者,幾希?
我個人覺得,我隱居閉關的地方,蟲、蚊、蟻甚多,不殺,我身心受苦,要殺,犯了殺生戒。唯一最好的方法,是保持乾淨清潔,先令蟲、蚊、蟻不生,若生,想辦法驅而不殺,一切驅也不走,才用佛陀說的:「應蕩除令淨才是。」
戒的持犯,全在於心──
先唸往生咒。
往生淨土,超生出苦,南無阿彌陀佛。若以慈悲心真實超度,使蟲、蚊、蟻真實得益,也不算是殺生。
一句話,一切以「心」為主。
盧勝彥文集175冊《天涯一遊僧》殺蟲蟻可否
據佛陀制定的戒律來說,殺「蟲蟻」仍然是不可以的,就算是「異類旁生」也不可行。
於我們行者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最易犯的是殺生戒,仍是對於「蟲蟻之類」的旁生動物。
但大家記住,殺生仍以「心」為主,無意殺者,不犯重罪,意外的殺生,也是無犯,如果痴狂心亂,不由自主的殺生,也是無犯。
打掃洗塵,無意殺生,卻有蟲蟻被誤殺,蜘蛛為誤殺,有犯否?答:無犯。
在〈十誦律.卷十一〉,釋迦牟尼佛曾親自為僧伽的床褥除臭蟲,又〈十誦律.卷三十七〉,沐浴的地方,濕潮易生蟲,佛陀也說:「應蕩除令淨才是。」
我無心滅蟲蟻,但不得不,是可以減罪的,不算是重罪。
修阿羅漢,有句:
初果耕地。
蟲離四寸。
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尤其現代人用農藥殺蟲,不殺生者,幾希?
我個人覺得,我隱居閉關的地方,蟲、蚊、蟻甚多,不殺,我身心受苦,要殺,犯了殺生戒。唯一最好的方法,是保持乾淨清潔,先令蟲、蚊、蟻不生,若生,想辦法驅而不殺,一切驅也不走,才用佛陀說的:「應蕩除令淨才是。」
戒的持犯,全在於心──
先唸往生咒。
往生淨土,超生出苦,南無阿彌陀佛。若以慈悲心真實超度,使蟲、蚊、蟻真實得益,也不算是殺生。
一句話,一切以「心」為主。
盧勝彥文集175冊《天涯一遊僧》殺蟲蟻可否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人生在世的八大天機
文/南懷瑾
一、付出越多收穫越多
這是宇宙正負能量之和為零法則導致的鐵律,同理,收穫越多,福分就會越少。
二、心靈越醜痛苦越多
這是宇宙因果機制的反映,意思是說,若某個人一生煩惱多、痛苦多,就證明此人心靈醜陋。
三、結構越美相貌越美
這是道的體、相、用原理的表現,生命的結構越完美,其外部表象越美好,生命的結構缺陷越多,相貌越醜陋。
四、話語越多傷害越重
除神佛聖賢外,人,說話越多(包括寫文章),對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傷害越重,這就像一個管理不善的企業或一台精度不高的機器,生產的量越大,精品越少,次品廢品越多。被人厭煩,是因為自己話語太多。
五、心靈越美未來越美
這是吸引力法則的反映,心靈越美好的人起心動念和說話做事總是站在積極、正面、樂觀、光明這一面,所以他吸引的都是美好的事物,而心靈越醜陋的人總是站在消極、負面、悲觀、黑暗這一面,所以,麻煩、不幸、痛苦、禍患總與他相伴。
六、擁有越多煩惱越多
這是宇宙對稱平衡機制的反映,老虎的背上不能長翅膀,擁有的越多越不能讓你得到幸福,太極原理告訴我們,矛盾是對立統一體,一事物必定有它的對立面如影隨形。
七、我執越強離道越遠
總認為自己正確的人,是離道最遠的人。越是執著於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的人,越是不明白道理的人。越是與人爭辯的人,越是頭腦不清醒的人。
八、越走捷徑路途越遠
這是由道的公正性決定的,任何一個生命,決不能讓你憑空而得什麼,必須嚴格按照道的運行機制進行,任何違背道的運行機制的,必然會受到製約甚至懲罰,越想走捷徑,越遠離目標,很容易犯下極大錯誤。
一、付出越多收穫越多
這是宇宙正負能量之和為零法則導致的鐵律,同理,收穫越多,福分就會越少。
二、心靈越醜痛苦越多
這是宇宙因果機制的反映,意思是說,若某個人一生煩惱多、痛苦多,就證明此人心靈醜陋。
三、結構越美相貌越美
這是道的體、相、用原理的表現,生命的結構越完美,其外部表象越美好,生命的結構缺陷越多,相貌越醜陋。
四、話語越多傷害越重
除神佛聖賢外,人,說話越多(包括寫文章),對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傷害越重,這就像一個管理不善的企業或一台精度不高的機器,生產的量越大,精品越少,次品廢品越多。被人厭煩,是因為自己話語太多。
五、心靈越美未來越美
這是吸引力法則的反映,心靈越美好的人起心動念和說話做事總是站在積極、正面、樂觀、光明這一面,所以他吸引的都是美好的事物,而心靈越醜陋的人總是站在消極、負面、悲觀、黑暗這一面,所以,麻煩、不幸、痛苦、禍患總與他相伴。
六、擁有越多煩惱越多
這是宇宙對稱平衡機制的反映,老虎的背上不能長翅膀,擁有的越多越不能讓你得到幸福,太極原理告訴我們,矛盾是對立統一體,一事物必定有它的對立面如影隨形。
七、我執越強離道越遠
總認為自己正確的人,是離道最遠的人。越是執著於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的人,越是不明白道理的人。越是與人爭辯的人,越是頭腦不清醒的人。
八、越走捷徑路途越遠
這是由道的公正性決定的,任何一個生命,決不能讓你憑空而得什麼,必須嚴格按照道的運行機制進行,任何違背道的運行機制的,必然會受到製約甚至懲罰,越想走捷徑,越遠離目標,很容易犯下極大錯誤。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躺著的禪修
在沙力布劄地方有一個人,他有一個兒子非常的肥胖,日常生活的四種行動他都只能躺著來作。
父母親人都不知道如何處理才合適,就乾脆把他抬到屍陀林中放著。他躺在屍陀林中時,有一個瑜伽士經過這裡看到他,生起了慈悲之心,就到城市中帶著飲食來餵他。
瑜伽士看見他連吃東西都不起身,就問他:「難道你連吃東西時都不起來,那麼你怎麼能夠處理世間的事情呢?」
他回答:「就是因為我什麼都不能作,父母才把我拋棄的。」
瑜伽士又問他:「那麼你在躺著時,可以來禪修佛法嗎?」
他回答:「當然可以,但是誰要教我佛法?」
禪伽士說:「我教你。」
說完就給了他喜金剛的灌頂,以及基礎圓滿次第的教授:「觀想在頭頂頂穴上小小的一顆明點般的白芥子,將三千大千世界都觀修在其中。」
他又問:「那會有什麼樣的徵兆產生?」
瑜伽士回答:「如果你依照此來禪修,自然會知道。」
他依照這樣來觀修,專注在白芥子和三千大千世界中,二者融入於空性中,心中生起了空性大手印的了悟。
這樣禪修了九年,得到了大手印的證悟。在利益了無量眾生後,即身前往卡雀空行淨土。
※ ※ ※
觀臥姿
躺下之前,先觀察你正在改變的姿勢(如站→坐→斜躺→臥),正確的內觀是觀察每個動作,姿勢只是一種自然緣起的現象,是我們給予它們種種的名稱,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我」在睡覺或躺著,所以不能有「我」躺下之意念,因為這是「我執」的顯現。
你可以覺知躺下時的步驟,如:傾斜、接觸、躺下,這是躺下的簡易過程。完全躺下後,你可以觀察呼吸,覺知呼吸的生滅、無常,覺知受、想、行和識的生起,觀察五蘊的無常。
而在睡醒之時,不要立刻起身,先覺知自己正在醒來,然後細微的觀察:躺→撐→斜起→坐→站立,接下來再觀察行走及其他的動作。
在日常生活中與禪修時,皆可培養正念。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予以適當的覺知即可,毋需將動作刻意放慢;在靜心禪修時,則可以嚴格地觀照所做的每個動作。
在家修行法要-第廿一節 行動中的禪修(三)
父母親人都不知道如何處理才合適,就乾脆把他抬到屍陀林中放著。他躺在屍陀林中時,有一個瑜伽士經過這裡看到他,生起了慈悲之心,就到城市中帶著飲食來餵他。
瑜伽士看見他連吃東西都不起身,就問他:「難道你連吃東西時都不起來,那麼你怎麼能夠處理世間的事情呢?」
他回答:「就是因為我什麼都不能作,父母才把我拋棄的。」
瑜伽士又問他:「那麼你在躺著時,可以來禪修佛法嗎?」
他回答:「當然可以,但是誰要教我佛法?」
禪伽士說:「我教你。」
說完就給了他喜金剛的灌頂,以及基礎圓滿次第的教授:「觀想在頭頂頂穴上小小的一顆明點般的白芥子,將三千大千世界都觀修在其中。」
他又問:「那會有什麼樣的徵兆產生?」
瑜伽士回答:「如果你依照此來禪修,自然會知道。」
他依照這樣來觀修,專注在白芥子和三千大千世界中,二者融入於空性中,心中生起了空性大手印的了悟。
這樣禪修了九年,得到了大手印的證悟。在利益了無量眾生後,即身前往卡雀空行淨土。
※ ※ ※
觀臥姿
躺下之前,先觀察你正在改變的姿勢(如站→坐→斜躺→臥),正確的內觀是觀察每個動作,姿勢只是一種自然緣起的現象,是我們給予它們種種的名稱,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我」在睡覺或躺著,所以不能有「我」躺下之意念,因為這是「我執」的顯現。
你可以覺知躺下時的步驟,如:傾斜、接觸、躺下,這是躺下的簡易過程。完全躺下後,你可以觀察呼吸,覺知呼吸的生滅、無常,覺知受、想、行和識的生起,觀察五蘊的無常。
而在睡醒之時,不要立刻起身,先覺知自己正在醒來,然後細微的觀察:躺→撐→斜起→坐→站立,接下來再觀察行走及其他的動作。
在日常生活中與禪修時,皆可培養正念。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予以適當的覺知即可,毋需將動作刻意放慢;在靜心禪修時,則可以嚴格地觀照所做的每個動作。
在家修行法要-第廿一節 行動中的禪修(三)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劉璡束帶
南北朝時期的劉璡,字子敬,在泰豫年間(西元472年)曾經當過明帝的挽郎,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君子。他學識淵博,為人恭敬謹慎、剛方正直,與哥哥劉瓛都深為當世人所尊重。
有一天晚上,劉瓛突然想到,有一件事情要跟弟弟作交代,於是就在隔壁叫著弟弟的名字。
話音剛落,劉璡那邊馬上傳來了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他滿以為弟弟很快就會回應,可是左等右等,卻沒有等到他的回復,令人感到特別地奇怪。過了好一陣子,才傳來了弟弟那畢恭畢敬的聲音:「哥哥,您有什麼事情嗎?」
哥哥感到十分訝異,於是就責問他說:「我已經等了好久了,你怎麼到現在才回答?」
劉璡深表歉意地說:「因為我的腰帶還沒有系好,穿得這麼隨便,就回您的話,是多麼失禮的事情啊。所以我才耽誤了這麼長的時間,實在是對不起。」
原來,劉璡已經換好睡衣,躺在了床上。他一聽到哥哥在叫他,就趕緊下了床,把白天穿的正式的衣服拿出來,迅速穿上,束好腰帶,全身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齊齊,並畢恭畢敬地站好了之後,才回應他。
在中國古老的《禮記•曲禮》中開端雲:「曲禮日,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指哪怕是任何微小的細節,都不忘恭敬謹慎的態度。所以聽到哥哥呼喚的時候,為什麼劉璡他不先回應,然後再出來呢?因為他一心想到的就是,人一定要恭敬。
我們想想,親生兄弟並不是關係疏遠的人,臥室也不是會客的正廳,夜晚睡眠時間,更不是進退禮節需要十分周全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不想太過於拘束,所以自然而然地言語行為也會變得任意隨便。
可是劉璡並不這樣認為,他覺得自己連腰帶都沒有束好,全身也沒有打理好,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就回復哥哥呢?那是多沒禮貌的事情啊。夜半時分,沒有穿戴整齊,就連回應一聲都不敢了。連小事都如此地謹小慎微,當他身臨大節的時候,不就更是毫不苟且了嗎?想必一定更為謙恭審慎、誠惶誠恐了。從這件事中也得以看出,他對哥哥是多麼地敬重,兄弟二人的友愛之情,又是多麼地深厚。
嚴于律已的劉璡,在品行學問、道德涵養上,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文惠太子久仰其盛名,禮敬有加地把他請到東宮任職。劉璡不負眾望,他忠心耿耿,兢兢業業,成為了一代名臣。
我們冷靜想想,任何事情,都是從微細的小事累積而成的。三國劉備曾經說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許多不好的習慣,也都是從小小的動作、小小的過失開始,進而累積到很大的錯誤,以至於到最後難以修正。所以劉璡深值我們效法的,正是他那一舉手、一投足,都守於義、合於禮,充滿了真誠恭敬的嚴謹之風。
「劉璡束帶」的故事啟發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君子都不失其恭敬之心。一個人如果具備了真誠恭敬,並且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才能夠「德日進,過日少」,我們在道德品行上,才真正得以日新又新。
※ ※ ※
禮者,乃理也。為人當有禮,對長輩恭敬,對同輩謙讓,對弟妹晚輩亦有適度的行為對應禮節,敬老尊賢此亦是為人應有之禮儀。
自古於今,禮儀是漢民族之美德,但因社會變遷,此一美德已如日落西山之漸消漸沉,至今世人已少講究克己復禮,因而社會日漸混亂。
故為人當時時保有和藹容顏,適宜的應對,則行為不失禮。對上恭敬,對同儕尊重,對下呵護,合宜之對待,即是禮也;虔誠的心意,真實的態度,此即為禮之內涵也。
有一天晚上,劉瓛突然想到,有一件事情要跟弟弟作交代,於是就在隔壁叫著弟弟的名字。
話音剛落,劉璡那邊馬上傳來了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他滿以為弟弟很快就會回應,可是左等右等,卻沒有等到他的回復,令人感到特別地奇怪。過了好一陣子,才傳來了弟弟那畢恭畢敬的聲音:「哥哥,您有什麼事情嗎?」
哥哥感到十分訝異,於是就責問他說:「我已經等了好久了,你怎麼到現在才回答?」
劉璡深表歉意地說:「因為我的腰帶還沒有系好,穿得這麼隨便,就回您的話,是多麼失禮的事情啊。所以我才耽誤了這麼長的時間,實在是對不起。」
原來,劉璡已經換好睡衣,躺在了床上。他一聽到哥哥在叫他,就趕緊下了床,把白天穿的正式的衣服拿出來,迅速穿上,束好腰帶,全身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齊齊,並畢恭畢敬地站好了之後,才回應他。
在中國古老的《禮記•曲禮》中開端雲:「曲禮日,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指哪怕是任何微小的細節,都不忘恭敬謹慎的態度。所以聽到哥哥呼喚的時候,為什麼劉璡他不先回應,然後再出來呢?因為他一心想到的就是,人一定要恭敬。
我們想想,親生兄弟並不是關係疏遠的人,臥室也不是會客的正廳,夜晚睡眠時間,更不是進退禮節需要十分周全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不想太過於拘束,所以自然而然地言語行為也會變得任意隨便。
可是劉璡並不這樣認為,他覺得自己連腰帶都沒有束好,全身也沒有打理好,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就回復哥哥呢?那是多沒禮貌的事情啊。夜半時分,沒有穿戴整齊,就連回應一聲都不敢了。連小事都如此地謹小慎微,當他身臨大節的時候,不就更是毫不苟且了嗎?想必一定更為謙恭審慎、誠惶誠恐了。從這件事中也得以看出,他對哥哥是多麼地敬重,兄弟二人的友愛之情,又是多麼地深厚。
嚴于律已的劉璡,在品行學問、道德涵養上,都是出類拔萃的人物。文惠太子久仰其盛名,禮敬有加地把他請到東宮任職。劉璡不負眾望,他忠心耿耿,兢兢業業,成為了一代名臣。
我們冷靜想想,任何事情,都是從微細的小事累積而成的。三國劉備曾經說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許多不好的習慣,也都是從小小的動作、小小的過失開始,進而累積到很大的錯誤,以至於到最後難以修正。所以劉璡深值我們效法的,正是他那一舉手、一投足,都守於義、合於禮,充滿了真誠恭敬的嚴謹之風。
「劉璡束帶」的故事啟發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君子都不失其恭敬之心。一個人如果具備了真誠恭敬,並且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才能夠「德日進,過日少」,我們在道德品行上,才真正得以日新又新。
※ ※ ※
禮者,乃理也。為人當有禮,對長輩恭敬,對同輩謙讓,對弟妹晚輩亦有適度的行為對應禮節,敬老尊賢此亦是為人應有之禮儀。
自古於今,禮儀是漢民族之美德,但因社會變遷,此一美德已如日落西山之漸消漸沉,至今世人已少講究克己復禮,因而社會日漸混亂。
故為人當時時保有和藹容顏,適宜的應對,則行為不失禮。對上恭敬,對同儕尊重,對下呵護,合宜之對待,即是禮也;虔誠的心意,真實的態度,此即為禮之內涵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