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誰是大智士?

蓮生/文

  世尊在因地時,布髮掩泥,獻花於燃燈佛。

  燃燈見布髮處,遂約退眾,乃指地曰:「此一地方,宜建一梵剎。」

  時眾中有一「賢于長者」,持標於指處插曰:「建梵剎竟。」

  時諸天散花,贊曰:「庶子有大智矣!」

  此段文字,簡說如下:

  世尊在過去世中,將頭髮布地,獻花給燃燈佛。

  燃燈指布髮處說:「宜建塔寺。」

  「賢于長者」持一塔寺象徵物,插在布髮處,說:「塔寺已建成。」

  諸天散花讚揚:

  「這位是大智士!」

  大家看了這段文字,會不會覺得莫名其妙?建梵剎,要花費「人力」、「物力」、「財力」,需要時間才可建成。

  豈有持一標誌,在「布髮」處,一插,就說:「梵剎已建成。」

  而諸天還散花,還讚嘆,豈不怪哉!

  這在世俗人的眼中,會說:

  「俏也!」(精神病患)

  而在我的眼中,會說:

  「大智士!」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如果當時我在場,當「賢于長者」持標要插該處時,我橫身擋住他,不讓他插。

  我只是從地上取一粒沙,置於布髮處,說「建梵剎竟。」

  諸天散花,同樣讚嘆我「盧勝彥」是大智士也!

  我也可以不取一粒沙,置於布髮處,我更方便的是,拔了我身上的一根腳毛,將毛置於布髮處,不但諸天讚嘆,連燃燈如來,也會大叫:「盧勝彥,你將來成佛,就叫華光自在佛,是智慧第一的華光自在佛。」

  大乘佛教智慧第一是「文殊師利菩薩」。

  小乘佛教智慧第一是「舍利弗」尊者。

  金剛乘佛教智慧第一是「盧勝彥」聖尊。

  嘿!嘿!哩!

  我提示大家。

  無上的佛法,是精神領域的運行,任何物質世界的有形,是完全無法相比擬的。

  地球上縱然建立了無數的梵剎,無數的塔寺,無數的壇城,人們把它視為功德,而在如來的眼中,是一粒沙。

  如果我們把思維的觸角再向前伸延,你不得不承認,整個地球只是宇宙當中的:

  「一粒沙!」

  當我們擁有空前的物質享受時,你可以想像自己像一隻蝗蟲,飛入了玉米田之中,大啃特啃「番麥」。

  當我們住進了豪宅,你可以想一想,你不過是住進了一粒沙中的一點,或許連一點也無。

  智者說:

  「所謂功德,是一粒沙,彈入一座山。」

  「所謂功德,是拔一根毛,插在泥上。」

  「所謂功德,是沒有功德,才叫功德。」

  如果你想看一看「功德」,我帶你去看西藏阿里札達的消失的古格王朝。

  還有突然間不見,中南美的馬雅文明古塔。

  還有義大利的龐貝古城。

  它們都是在功鼎盛的文明時期,突然之間,就滅寂了的。

  我現在問大家:

  「功德是什麼?」大家試參看看!

盧勝彥文集184冊《給你點上心燈》誰是大智士?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暗室慎獨

  褚彥回,南北朝時期人,是宋朝太常褚裕之的孫子。褚彥回自小便能處變不驚,胸懷大度,注重禮儀法度和德行修養,官至司空、驃騎將軍。

  褚彥回娶了宋文帝之女南郡公主為妻,拜為駙馬都尉,後遷任秘書丞。

  景和年間,山陰公主放任淫逸,她看到褚彥回後很喜歡,便告訴皇帝。皇帝將褚彥回召入內宮住了十天,公主晚上總來見他,一再逼迫,而褚彥回總是正襟而立,從天黑一直站到天亮,絲毫不為動心。

  公主對他說:「您的鬍鬚像戟一樣,為甚麼沒有男人的情意?」

  褚彥回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怎敢自惹禍端?」

  宋明帝即位後,非常信任和依賴褚彥回,遷任其為吏部尚書。有人求官,在袖子裏秘密藏帶了一個金餅,請求同褚彥回單獨談事,然後拿出金餅說:「沒有人知道。」

  褚彥回說:「你自然就能得到官位,不需要靠這個東西。如果一定要給,我不得不向上面報告。」

  那人非常害怕,收起金餅走了。褚彥回後來向人說起這件事,但始終沒有洩露這人的名字。

  明帝病危時將後事託付給褚彥回,並在遺詔中任其為中書令、護軍將軍,讓其輔佐幼主。高帝即位後,也非常禮遇和重用他。元徽三年,褚彥回進爵位為侯,服喪期滿,被改授為中書監、侍中。

  當時淮水已屬北朝的領地,所以南方便吃不到淮水中的鰒魚,偶爾有人輾轉得到幾條,一條能賣幾千錢。有一次,有人送給褚彥回三十條鰒魚作為禮物,褚彥回雖然身居高位,但仍十分貧窮,有個門客建議把這些鰒魚賣了,說可以賺到十萬錢。

  褚彥回臉上變色道:「我認為這是食物,不是財物,並且不知道它能賣錢,所以才接受的。雖然貧儉,但怎麼可以賣掉禮物來賺錢呢?」

  他將這些魚都分給親人和朋友吃,沒幾天就吃完了。

  褚彥回在四十八歲那年,年初便重病臥床,褚彥回知道自己壽命將盡,上表請求退位。武帝不准許,又加授其為司空、驃騎將軍。

  不久,褚彥回就去世了,這位官位顯赫的重臣去世後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欠債幾十萬,皇帝下詔賜贈棺木。

  雖然沒有人知道和看見,但面對女色及不義之財,褚彥回卻能夠堅守道義和節操,拒色輕利,這就屬於我們神傳文化中所講的「暗室慎獨」。越是沒人知道越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也越能體現自己修德修身的功力是否紮實。

  其實,上天在洞察一切,人的所謂「暗室」欺瞞不了神佛之「法眼」,只是自己損德、造業、折福罷了!

※ ※ ※

  謹者,為求勤學之謂也。謹之於勤學者,為進道入德之方,勿敢一時之惰,時謹而不怠,學如猶不及之虞,此謹之於學。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之目的,在於正言明理,宣道渡眾,以悟至精至妙之道理,不為邪說所蠱惑。故學之謹者,擇正而言,擇善而行也。

  謹者,篤敬之謂也。謹篤而敬其事,為君子處世行道之本也。夫道本立而道生,道也者,路也,明心見性之路也。心之明也,無所縱欲,湛然清靜,此謂謹之於斯心者也。君子修身養性,心之在謹,是為收斂放肆之心。清心寡欲,寡欲而后清靜其心,則過患者,鮮矣。故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此之謂也。

  謹者,慎獨也。心之動,行之謹,慎獨存誠,仰不愧,俯不怍,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光明正大,現隱顯微,皆合乎謹。故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賭,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之功夫,貴乎省察研幾,去惡存善。曾文正曰:「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慊,中庸之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即孟子之所謂自反而縮,所謂仰不愧俯不怍,所謂心莫善於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之時!」

佛說仁義禮智信-第五節 謹

純金佛像

  在泰國,有一尊十尺半高、兩噸半重的純金佛像。在一九五七年以前,這尊佛像本是泥塑的。

  當時,政府計畫開路,佛像正好擋在路中央,不得已,只好移動佛像,另換一個安奉的地方。

  那天,下著大雨。移動時,佛像上出現裂痕,工人們只好暫停,等雨停後再搬移。到了半夜,寺裡住持不放心,打著手電筒去察看佛像是否安全。

  當手電筒照到佛像頂部時,出現了奇怪的事:在佛像裂縫處,出現了閃閃的金子般的反光,於是輕輕撥開泥塊,原來,這是一座純金的佛像。這樣大的一尊純金佛像,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他們經過研究,據說是以前緬甸攻打暹羅(今泰國)時,廟裡的僧侶,恐怕純金佛像被搶走,就塑上泥土,以遮人耳目。

  後來,僧侶們一個個離世,沒有人知道這個秘密。直到一九五七年才被發現。

  這個故事可作一個比喻:我們每個人的心——內在本性(真如、佛性),本就同黃金一般純淨,沒有一絲雜質。

  但在五欲六塵的侵蝕下,卻像泥土一樣,被層層染汙,蒙上了厚厚的一層,包裹起來了。

  只要下決心敲去泥土,消除污染,純金的自性(佛性,智慧),自然會顯露出來。

  心,本是清淨心,本是智慧心,這是「本有」,「本然」。六祖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或者,「自心本清淨,何處有塵埃?」)這不正是禪宗所常說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嗎?

※ ※ ※

  人之性,本圓滿澄光無邊,只因受世凡之塵染,漸失其光芒性,受到功利、名氣之薰染,本性失去了光輝,黯然失色,更因而墜於黑暗痛苦之深淵。

  性乃人之本根,是靈之厚源,失性則無靈,性暗晦則靈失光,則人生暗無天日,只在罪孽中奔逐,失去了人生的真諦,枉費為人之本要,這是不值得的。

  惟能從「善」著手,清除心中之「障礙」,拋開世俗之塵擾,無任何之罣礙,那自性自可燃放出其光輝,且可四射,普及於眾生。盼世人能悟知此理,勉而行之,自可成證道果。

禪化闡道篇第三輯-光輝己性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一生慳吝,所求違願

濟公活佛 降

詩曰:遙遠山村油點燈 昏黃四壁度平生
   身居困境貧如洗 果報原來不減增

聖示:不論在家或出家修行,沒有福報都會很苦,尤其是許多在家修行者,一旦接觸修行,就覺得工作、家庭都可以不要,認為家庭是累贅,上班沒意義,若是以此心態修行,必然世俗福報與修行難以兼顧,要想有所大成就,則難矣。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徒兒觀世間有人自稱為佛,或稱自己是佛菩薩轉世,此是否有不如法的地方?

濟佛曰:依佛法而言,每一大劫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個中劫有二十小劫,現今娑婆世界為住劫(中劫)之第九小劫,因釋迦摩尼佛曾發願要在五濁惡世中成佛,而一世界只有一佛,釋迦摩尼佛授記的未來佛是彌勒佛,故若現有自稱自己為佛者,實乃打大妄語也。就以觀音、普賢、文殊等菩薩而言,其久遠劫早已成佛,但卻以菩薩稱號而非以佛稱號助釋迦牟尼佛廣度眾生,即是一世界無二佛之道理。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也皆常以凡夫自居,斷無說我是佛,是菩薩者,因為若是身分一揭露,即須立刻入滅。故《楞嚴經》云:「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即是明證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依恩師所言,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絕對不會揭露身分,身分一揭露,須立刻入滅,若身分揭露仍四處吸金,就是招搖撞騙,而非諸佛菩薩應現吧!

濟佛曰:然也。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偏鄉。)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看到一對年約四、五十歲的男女,和二位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正在小麥農地上,好像正在休息,叩問恩師,今日是要訪談他們嗎?

濟佛曰:然也,待為師將男主人之元靈調出,你訪問他為何會一生窮困,請他說明以做為世人之警惕。

(此時濟佛以佛扇一搧,男子昏昏欲睡,元靈隨即被調出。)

王生曰:大菩薩你好,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我看你剛剛工作勞累,好不容易休息片刻,而從你歷經風霜的外相來看,似乎過得不太好,恩師說您一生窮困,不知是何因由造成,可否簡略說明,作為著書案例,積一些功德。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我其實是一位偏鄉代課老師,和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家中有四畝薄山地田,田裡種有小麥和玉米,雖然收成不佳,卻是家庭賴以度日的基礎。因為代課老師薪水微薄,要讓一家溫飽、小孩上學讀書,可說經濟非常拮据。我一生獻身鄉村教育,桃李無數,但也清貧一生,尤其前年我大女兒上大學後,學費和生活費更壓得我夫妻倆喘不過氣。我常想,我一生不偷不搶,教育學童,為什麼依然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剛剛經濟公活佛點化後,我才知道是業力之關。因為我前生是一位吝嗇貪財之人,即使家中府庫充盈,卻仍覺得不夠多,因此為了聚斂財產,我攀附權貴、苛刻下人,無所不用其極地積聚財富,只要有觸及我一點利益之事,皆避之唯恐不及,舉凡對地方公益或貧困、乞討者,都拒他們於千里之外,甚至臨命終時,仍不甘心一生的錢財無法帶走,因此今生轉世為人,受前世吝嗇不肯施捨之惡,而遭受所求違願之報。

濟佛曰:修財布施得財富之果報,吝財不捨得貧窮之果報,正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世間有許多聰明之人,卻窮困潦倒,即是有修法布施,卻不修財布施,而造成一生物質生活貧乏,希世人能明悟果報之原理,三施並行,未來才不會後悔也。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男子之元靈又重返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因緣與果報-第三十章 一生慳吝 所求違願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最大的福份

蓮生/文

  想一想自己隱居閉關於「葉子湖」,真是天大的福份。尤其知曉自己的大事因緣,知曉如來的正法,看見天上界的自家寶藏,我這天上華屋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

  我大悟之後,再看看「富比世」雜誌的刊載,世界第一富豪「比爾‧蓋滋」,再看看全世界鉅富的排名,全世界的百名鉅富,我出生地的十大鉅富,例如蔡家、王家、張家、辜家、林家……等等。

  哈哈哈,大笑一陣,我不想說什麼。

  因為就算是「比爾‧蓋滋」的財富,也比不上天上界的一棵樹,一粒果,一朵花,一株小草。

  人間糟糠。(男女)

  人間垃圾。(名位)

  人間塵埃。(錢財)

  我這最大的福份,不是人間有的,不是向外覓求的,是識自「本心三昧」,不由知覺,我踴躍快樂。天上的華屋,世上豈有?在無遮障的華屋之中,全是七珍八寶,無塵無垢,圓明光透,妙香覆蓋,侍者千萬,我是「大福金剛」啊!

  你要尋覓最大的福份。

  只有隨我修行去。

  詩:

  實在是無法形容

  任你擁有整個的地球

  或是救世主

  最大的福份

  竟然是不必向外覓求

  你本來就自己有

  只要用手纖細的碰觸

  一切就變成魔術棒般

  石頭變金球

  想什麼就有什麼

  想不到的是

  就連歲月也會倒流

盧勝彥文集172冊《隨風的腳步走》最大的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