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歷九年,三十六歲的憨山德清己經是名滿天下的著名禪師了。那年,當朝皇太后遣官到五台山,詔令德清主持佛事,為万歷皇帝祈求皇儲。
原來,万歷皇帝大婚已經三年,卻無皇子降生。皇儲,乃立國之根本,事關朱家天下的傳承,難怪太后著急呢。
德清與李太后交誼多年,不敢怠慢,將數千人的大法會安排得井井有條。說來也神奇,自從德清主持了七晝夜的水陸大法會之後的第二年,從京城傳來喜訊:皇長子平安降生了。一時間,德清被朝廷內外傳說得神乎其神……
李太后為了奬賞祈皇儲有功的憨山德清,特派專使赴五台邀請他入宮。然而特使尋訪遍了五台山的一百零八座寺院,哪裏有他的踪影。
原來,為了躲避紛沓而來,不勝其煩的應酬,憨山大師早已悄然離開五台,來到山東嶗山,在山南最偏僻的地方搭了一間茅屋隱居下來……
特使一路追踪來到嶗山,轉告了太后的盛情。憨山大師不願意過多介入世間俗務,婉言謝絕。
當李太后得知憨山大師住處簡陋,只有茅屋數間,憐憫得落下了眼淚。她要求万歷皇帝再派特使到嶗山,賜給憨山黃金三千兩修建寺院。
憨山拒絕接受這份天大的恩賜,他說:「我有茅屋一間,足可遮風避雨。而現在山東正在鬧飢荒,每天有大批飢民餓死。古人有矯旨賑災的先例,我們何不以此重金救濟災民?這樣可以廣布皇上的仁慈美德。
於是,憨山與特使便以皇帝的名義,用這批修建寺院的黃金賑濟了災民。
※ ※ ※
祥雲德雨,芸蒼稱慶,急雨罡風,災黎悲劫,事無常序,人無恆情,變遷世涼俗炎,豈今而然,自古有之。至今世風頹喪,而道德之沉淪,孰能抉挽,惟存道義相救,庶起迷人之覺。
今而高倡入雲,為興道而同心作善,誠可喜也,羣生道心,從慈悲以發善,如值醮超勝會,更宜爭功立德,以圖善蔭繁茂。子孫榮昌,有賴於德功高聳,毋以金錢作命,死守銅山,豈不聞前賢之訓,財雖潤屋,亦為招禍之由,德可潤身,終獲長慶之福,兩者揮求,當以德而先重,財應輕之。
雖云世間萬事,非財不行,而我道之推宣,憑德義道訓而化俗,何需財之太大。舌能妙燦,自可生花,囊若深深,定有善餘之寶,何妨作善積德,共舉醮超普薦,仙佛以道法為寶,世徒以血汗而酬,各獻所能,三界濟和共沾。
寶貴金錢光陰,雖然為世重之物,但金錢能缺,光陰易逝,朝夕常變,何及道之永恆,得道長生,何不重哉。世人猛覺,自今力求,齊向善道舉步,同收菩提佳果,勉之勉之。
鐘道聖訓-金錢雖重德更貴
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人生終點
在英國倫敦,一位名叫斯爾曼的殘疾青年,他的一條腿患上了慢性肌肉萎縮症,走起路來都很困難,可他憑著堅強的毅力和信念,創造了一次又一次令人矚目的壯舉:
十九歲時,他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二十一歲時,他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二十二歲時,他登上了乞力馬扎羅山。
二十八歲前,他登上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
然而,就在他二十八歲這年的秋天,他卻突然在寓所裡自殺了。
功成名就的他,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呢?
有記者了解到,在他十一歲時,他的父母在攀登乞力馬扎羅山時不幸遭遇雪崩雙雙遇難。父母臨行前,留給了年幼的斯爾曼一份遺囑,希望他能像父母一樣,一座接一座地登上世界著名的高山。
年幼的斯爾曼把父母的遺囑作為他人生奮鬥的目標,當他全部實現這些目標的時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奈和絕望。
在自殺現場,人們看到了斯爾曼留下的痛苦遺言:「這些年來,作為一個殘疾人創造了那麼多征服世界著名高山的壯舉,那都是父母的遺囑給了我生命的一種信念。如今,當我攀登了那些高山之後,我感到無事可做了……」
斯爾曼因失去人生的目標,而失去了人生的全部。
我想,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不斷實現人生的目標,更在於不斷提升人生的目標。
※ ※ ※
目標者,行事之方向,若無目標方向,總難勇往邁進,尤其人之心志更是如此。一旦迷失了方向,這好比汪洋中一條船,沒有人掌舵一樣,在茫茫無著之中漂浮不定,無法達到目的地,故當知目標對人生甚為重要。
人最害怕的就是迷失了自己而不自知,迷茫不知所為何事,生活漫無目的,內心隨著日子一日復一日。因為自身無法落實,人生缺乏了依歸,所以茫然、焦躁、鬱悶、失意、矛盾、寂寞,充滿自己的內心世界。生活欠缺生氣與活力,導致懵懂一生,不知何去何從,把光輝燦爛的人生給抹煞了,變成行屍走肉般的活著,多沒意義。
世人當知,不管在生活的任何一個基點都得落實,才能顯現出其實質性,也可因而有所成就。光輝的人生,其實是由自己決定的,蓋人生命之價值高低,完全視己身對目標之實踐、之奮鬥而定。是以,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事先確定中心目的,把握方向,朝著既定目標,努力不懈,奮發向前,勇往邁進,始可在人生旅程上得到好的成果。
十九歲時,他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二十一歲時,他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二十二歲時,他登上了乞力馬扎羅山。
二十八歲前,他登上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
然而,就在他二十八歲這年的秋天,他卻突然在寓所裡自殺了。
功成名就的他,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呢?
有記者了解到,在他十一歲時,他的父母在攀登乞力馬扎羅山時不幸遭遇雪崩雙雙遇難。父母臨行前,留給了年幼的斯爾曼一份遺囑,希望他能像父母一樣,一座接一座地登上世界著名的高山。
年幼的斯爾曼把父母的遺囑作為他人生奮鬥的目標,當他全部實現這些目標的時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奈和絕望。
在自殺現場,人們看到了斯爾曼留下的痛苦遺言:「這些年來,作為一個殘疾人創造了那麼多征服世界著名高山的壯舉,那都是父母的遺囑給了我生命的一種信念。如今,當我攀登了那些高山之後,我感到無事可做了……」
斯爾曼因失去人生的目標,而失去了人生的全部。
我想,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不斷實現人生的目標,更在於不斷提升人生的目標。
※ ※ ※
目標者,行事之方向,若無目標方向,總難勇往邁進,尤其人之心志更是如此。一旦迷失了方向,這好比汪洋中一條船,沒有人掌舵一樣,在茫茫無著之中漂浮不定,無法達到目的地,故當知目標對人生甚為重要。
人最害怕的就是迷失了自己而不自知,迷茫不知所為何事,生活漫無目的,內心隨著日子一日復一日。因為自身無法落實,人生缺乏了依歸,所以茫然、焦躁、鬱悶、失意、矛盾、寂寞,充滿自己的內心世界。生活欠缺生氣與活力,導致懵懂一生,不知何去何從,把光輝燦爛的人生給抹煞了,變成行屍走肉般的活著,多沒意義。
世人當知,不管在生活的任何一個基點都得落實,才能顯現出其實質性,也可因而有所成就。光輝的人生,其實是由自己決定的,蓋人生命之價值高低,完全視己身對目標之實踐、之奮鬥而定。是以,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事先確定中心目的,把握方向,朝著既定目標,努力不懈,奮發向前,勇往邁進,始可在人生旅程上得到好的成果。
何處不震裂
蓮生/文
我讀大學時,有讀過「地質學」。從地球形成以來,已有七次以上的「天翻地覆」,也就是「造山運動」,海變成高山,高山變成海,多少桑田滄海之變,均在歲月洪流之中。
人活在地球,可算是滄海一粟了,時間實在太短了,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佛經提到大三災:
第一大火災--七個日輪,同時並出,焚燒此世界,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的初禪天。
第二大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的第二禪天,為水所淹沒者。
第三大風災--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界第三禪天,一切物質,為風所吹散。
這大火、大水、大風,並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共有六十四大劫。
另外:
這個地球,何處不地震?一會兒台灣九二一,一會兒中國汶川、一會兒日本阪神、一會兒伊朗、一會兒美國。……
全球五大洲,何處不震裂?
佛經提到六種震動:
動、起、涌、震、吼、覺。
動、涌、震、擊、吼、爆。
《梵天經》曰,六種震動,有七因:
一、驚怖諸魔。
二、令眾生不起散心。
三、令放逸者覺悟。
四、令念佛法僧。
五、令眾生修行。
六、六成就者得解脫。
七、令隨順回正義。
《智度論》曰:
「六種震動,欲令眾生知一切皆空及無常故。復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塵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眾生見佛神力,敬心柔轉,然後說法,是故六大震動。」
盧勝彥文集211冊《一支箭射向蒼天》什麼處不震裂
我讀大學時,有讀過「地質學」。從地球形成以來,已有七次以上的「天翻地覆」,也就是「造山運動」,海變成高山,高山變成海,多少桑田滄海之變,均在歲月洪流之中。
人活在地球,可算是滄海一粟了,時間實在太短了,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佛經提到大三災:
第一大火災--七個日輪,同時並出,焚燒此世界,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的初禪天。
第二大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的第二禪天,為水所淹沒者。
第三大風災--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界第三禪天,一切物質,為風所吹散。
這大火、大水、大風,並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共有六十四大劫。
另外:
這個地球,何處不地震?一會兒台灣九二一,一會兒中國汶川、一會兒日本阪神、一會兒伊朗、一會兒美國。……
全球五大洲,何處不震裂?
佛經提到六種震動:
動、起、涌、震、吼、覺。
動、涌、震、擊、吼、爆。
《梵天經》曰,六種震動,有七因:
一、驚怖諸魔。
二、令眾生不起散心。
三、令放逸者覺悟。
四、令念佛法僧。
五、令眾生修行。
六、六成就者得解脫。
七、令隨順回正義。
《智度論》曰:
「六種震動,欲令眾生知一切皆空及無常故。復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塵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眾生見佛神力,敬心柔轉,然後說法,是故六大震動。」
盧勝彥文集211冊《一支箭射向蒼天》什麼處不震裂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天災頻傳
瑤池金母 降
詩曰:天災頻傳生靈悲。福禍消長此中歇。
速斷塵因重生啟。大道不遠惟心協。
聖示:天災頻傳,人世福禍各有其消長。有福者未受其害反蒙其益;無福者受諸災劫之禍,有者重新做起,有者一蹶不振,惟在禍福之增減。而生靈之創即非此禍福即可蓋之!有者軀亡、有者窩毀,非是短期即可復原,此亦為世中災劫輪迴之契機始成今時之象。緯筆靈起。
緯筆:叩見師尊聖安!
金母:免禮!吾等出發吧!
(星月朗空往南而行)
金母:前快到了!
緯筆:前方茫茫一片,看不到什麼!
金母:生靈受劫、大地受創,悲怨之氣漫於此中故無以見之。
緯筆:是否因此次之風災而有如此之象,日後之影響會如何?
金母:本次災劫處處皆有生靈受災,於人而言雖未有生死之劫卻有福禍之消長,至於人道之氣運因仍有善氣之存在,故未有較大之災厄,有者財物之損、有者身心之創、但皆未若生靈之悲淒!此次河族受創亦重,於輪迴之道上,亦契其宿世之業早脫,亦得早日重生以接新機;而於人道中倘天地之正氣高於此悲怨之氣即未有其後續之災劫,倘此混濁之氣未消,衍生而來將是另一災劫之啟。
緯筆:此關輪迴之機又何述之?
金母:於惡道中受諸刑罰,有者轉世數載,有者輪迴數世,早脫其劫亦早重生。於人道中生成,年歲至長六、七十歲始終其一生,福薄者亦三、四十歲。生靈終究不同,有者一世輪迴僅數日、更多至三、四年皆需受諸劫磨始得脫此惡道之輪迴,其福亦較人道中為薄,故一受天災之創即入輪迴之途,受一劫總有其悲怨之氣,其因在此。
緯筆:若此一南部之災劫是否會衍生下一災劫之起?
金母:非是今日即可定論之,天運有數,注意傳染病滋生,惟有大家之善願力即可減低此中之傷害。今時已晚,吾等回宮吧!可,緯筆靈入,著書至此,吾退。
善惡采風錄
詩曰:天災頻傳生靈悲。福禍消長此中歇。
速斷塵因重生啟。大道不遠惟心協。
聖示:天災頻傳,人世福禍各有其消長。有福者未受其害反蒙其益;無福者受諸災劫之禍,有者重新做起,有者一蹶不振,惟在禍福之增減。而生靈之創即非此禍福即可蓋之!有者軀亡、有者窩毀,非是短期即可復原,此亦為世中災劫輪迴之契機始成今時之象。緯筆靈起。
緯筆:叩見師尊聖安!
金母:免禮!吾等出發吧!
(星月朗空往南而行)
金母:前快到了!
緯筆:前方茫茫一片,看不到什麼!
金母:生靈受劫、大地受創,悲怨之氣漫於此中故無以見之。
緯筆:是否因此次之風災而有如此之象,日後之影響會如何?
金母:本次災劫處處皆有生靈受災,於人而言雖未有生死之劫卻有福禍之消長,至於人道之氣運因仍有善氣之存在,故未有較大之災厄,有者財物之損、有者身心之創、但皆未若生靈之悲淒!此次河族受創亦重,於輪迴之道上,亦契其宿世之業早脫,亦得早日重生以接新機;而於人道中倘天地之正氣高於此悲怨之氣即未有其後續之災劫,倘此混濁之氣未消,衍生而來將是另一災劫之啟。
緯筆:此關輪迴之機又何述之?
金母:於惡道中受諸刑罰,有者轉世數載,有者輪迴數世,早脫其劫亦早重生。於人道中生成,年歲至長六、七十歲始終其一生,福薄者亦三、四十歲。生靈終究不同,有者一世輪迴僅數日、更多至三、四年皆需受諸劫磨始得脫此惡道之輪迴,其福亦較人道中為薄,故一受天災之創即入輪迴之途,受一劫總有其悲怨之氣,其因在此。
緯筆:若此一南部之災劫是否會衍生下一災劫之起?
金母:非是今日即可定論之,天運有數,注意傳染病滋生,惟有大家之善願力即可減低此中之傷害。今時已晚,吾等回宮吧!可,緯筆靈入,著書至此,吾退。
善惡采風錄
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生死隨緣
有一位保福從展禪師,他在即將辭世示寂之時,向門下的弟子們說:「我近來氣力不繼,想來大概世緣時限已經快要到了。」
弟子們聞言大驚,紛紛安慰師父說:「師父的法體仍很健康!弟子們仍然需要師父的指導!請求師父常住世間,為眾生說法,千萬不能這麼早就辭世啊!」
其中有一位弟子走上前,問說:「老師,假如人生的期限已至,是去好呢?還是留好呢?」
保福禪師以非常安詳的風度,非常親切的口吻反問這位弟子:「那你說怎麼樣才好呢?」
這個弟子毫不考慮的回答:「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隨緣,由它去吧!」
保福禪師哈哈一笑,說:「我心裡要講的話,不知什麼時候被你偷聽去了。」
話才說完,保福禪師便結跏趺坐,安然示寂。
說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來,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體兩面,生死循環,本是自然之理。
宗衍禪師曾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
芙蓉道楷禪師示寂時更說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禪者的生死,有先祭而滅,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總之,生不貪求,死不畏懼,禪者視生死均為解脫。
※ ※ ※
天有陰晴,月有圓缺,人有旺衰。此乃遷移流轉的循環。故出家人根本不以為意。不似凡俗人之藉雨興悲,花落神傷。
須知如果人生一直無波無浪,試想怎會精進?見過逆境才知順境之甜,經過甜才會避逆。
學佛者,必先看輕順逆,任何環境都能處之泰然。一心修持,定可有成就也。
雨華三集-23 晴雨
弟子們聞言大驚,紛紛安慰師父說:「師父的法體仍很健康!弟子們仍然需要師父的指導!請求師父常住世間,為眾生說法,千萬不能這麼早就辭世啊!」
其中有一位弟子走上前,問說:「老師,假如人生的期限已至,是去好呢?還是留好呢?」
保福禪師以非常安詳的風度,非常親切的口吻反問這位弟子:「那你說怎麼樣才好呢?」
這個弟子毫不考慮的回答:「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隨緣,由它去吧!」
保福禪師哈哈一笑,說:「我心裡要講的話,不知什麼時候被你偷聽去了。」
話才說完,保福禪師便結跏趺坐,安然示寂。
說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來,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體兩面,生死循環,本是自然之理。
宗衍禪師曾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
芙蓉道楷禪師示寂時更說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禪者的生死,有先祭而滅,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總之,生不貪求,死不畏懼,禪者視生死均為解脫。
※ ※ ※
天有陰晴,月有圓缺,人有旺衰。此乃遷移流轉的循環。故出家人根本不以為意。不似凡俗人之藉雨興悲,花落神傷。
須知如果人生一直無波無浪,試想怎會精進?見過逆境才知順境之甜,經過甜才會避逆。
學佛者,必先看輕順逆,任何環境都能處之泰然。一心修持,定可有成就也。
雨華三集-23 晴雨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