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婦人前不久得知自己是私生子,別人都對她指指點點,為此她整日煩惱不已。無論她走到哪裡,這種煩惱都如影隨形,不斷地折磨著她。
有一天,婦人實在忍受不了了,便想投水自盡,一死了之。可是,婦人剛剛跳入河中,就被人救了起來。當聽完婦人的不幸遭遇時,那個救她的人勸她進入佛門,尋求解脫。
於是,這位婦人拜訪一位禪師,對其敘述自己的不幸。禪師在聽完婦人的敘述之後,只是讓她靜默打坐,別無所示。
婦人打坐了三天,非但煩惱沒除,羞恥之心反倒更加強烈了。婦人氣憤不過,跑到禪師面前,想將他臭駡一頓。
「你是想罵我,是嗎?只要你再稍坐一刻,就不會有這樣的念頭了。」
禪師的未卜先知,讓她既吃驚又心生敬意,於是她依照禪師的教示,繼續打坐。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禪師輕聲問道「在你尚未成為一個私生子之前,你是誰?」
婦人腦子裡的某根弦仿佛突然被撥動了一下,她窘得雙手捂著臉,隨後更是嚎啕大哭起來:「我就是我啊!我就是我啊!」
我們不要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說,只要守住自我、守住本性,就能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就能夠活得精彩活得自在。因為,我們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睛裡。
※ ※ ※
世人每稱自己為我,其實「我」,只是一個代名詞,是一個假設之實體而已。人是風火水土四合而成,科學家則謂由無數個細胞組合而成。總而言之,是靠客觀環境配合而始得生存。莫說人命不可操縱,沒有水飲,就已經不能生活;沒有空氣,亦不能生存。是以所謂我,其實一點不是有我,簡直是無我。我不能操縱我,我又如何有哉?!
客觀環境可以改變我的一切,無環境不有意念,無意念就不有我之存在。故佛經有云:「因念故有我」。所謂念,就是從環境現象所影響,而形成了我之自尊。其實我是不能單獨生存,何尊之有?因此,我只能稱之為假我。
惟有自性,始是自己所有,不依靠任何環境可以獨立存在。我始終是肉體,必有返本還原之一日,所謂返璞歸真,璞就是真我,璞散則成器,器就是假我。譬如寫人,變了寫子機器,唱戲的伶人變了唱歌機器,做生意的商人變了打算盤機器。人既器化了,便離開了真我。此時也,變成為生活的工具。我之筋骨,我之意識,都不是為我而用,完全為了生活而用,完全變成了被動。心雖不願做,被迫也要幹出來;心雖欲做之事,亦被迫不能。如此人生,真我何去?
是以人生價值,人命意義,最緊要就是減少些被動,多做些自己心願做的事,打破了被迫,而主動的去做願做之事。如此,真我漸見,一切都是真實的人生,而不是為生活的機器人。
雨華再集-20 我
多子多孫為何因?前世開籠放鳥人。
經文明白告訴世人,凡今生能有健康長壽、子孫滿堂者,前世必是愛護生命、尊重生命之人。現今能有五代同堂和樂融融的家庭少之又少,然能有福壽俱足,子孫相依身邊,必是造深放生護生之慈悲功德,何故如此說?放生延增福壽是確實,因心發慈悲救助正面臨災劫生靈脫離劫難,此功德乃延其生靈生命。使生靈有延續子孫之不斷,故相對功德自延添自己福壽多子多孫。
實例闡述:台南地區有一老翁姓名張○財,今年歲數已九十有四,育有三子二女,直至現在子女都與其共住,子孫加起來已有三十七人五代同堂,身體尚健康。張氏今生能有此福氣長壽,端因前世時造放生之功德。
張氏前世為湖北人氏,為採藥草販賣營生之人,然常在山林採藥,見有設阱捕捉受創生靈都心生不忍,發慈悲心將生靈帶回醫治,待生靈恢復再將其帶至較偏僻地方放生。更常見街上有人提著鳥籠喊價,見狀都會買下,將受劫生靈鳥類帶到偏僻山林放生,期間受到張氏所放生生靈不計其數,生靈受到慈悲放生,在無害森林生存續延後代至今已百餘年,不論任何受恩放生生靈,能夠繼續生存延傳代代一百九十七年,此之延續當都是張氏所恩賜,才能避劫生生不息,是以張氏今生福壽俱足子孫滿堂就是前因造作,今生得此善果。
三世因果傳記-經章十四:「多子多孫為何因?前世開籠放鳥人。」
蓮生/文
我最近體驗較深的是:
「長壽者一定要健康,否則,人老了,老和病魔纏鬥,苦都苦死了,長壽沒什麼意思!」
我研討「長壽健康」之道,覺得要做到下列幾點:
一、動──一定要「運動」。走路甩手最方便,不一定要激烈運動,視自己的狀況而定,運動時間宜分開,不過勞,也不過久,注意這四個字:「養身以動」。
二、睡──睡眠宜正常,良好的睡眠,就是精神肉體疲勞的恢復,身體正常的運作,一定要睡得好,睡得香又甜,精神會飽滿,無煩無惱,就健康。
三、吃──要吃有營養的食物,酸性食物、鹼性食物要「平衡」,記得,油、糖、鹽少吃,吃淡一點,消化不好的東西少吃,血壓正常、血糖正常,一切正常,不可偏食。
四、放──名利要放得開,一切煩惱不放心上,困擾原是執著自我纏縛,學佛的人,要懂得這一點。不要太固執己見,名車、豪宅、金銀珠寶、財利、名位,如果還放不下,要快樂就困難了,注意:「心理與生理,二者均重要。」
五、工──我的意思是「工作」。找有意義的工作來做,例如當志工、教學、寫作、繪畫、音樂、佛學講座、修法、經行、禪定。等等這樣的生命才有創造力,也才有人生的目標,行者此時此刻,要一心修「往生法」了。
六、樂──要樂觀的過日子,不要悲觀。要自己結交朋友,打開心胸,不可自閉,閉了自己的心,會憂悒,會苦悶,會孤寂,想辦法打開自己生活的空間,要開開心心的過著健康長壽的晚年。
七、慈──我曾說過,年輕時英俊美麗,年紀大了,要慈悲莊嚴。給人快樂,拔除他人的痛苦,行善事深生歡喜心,捨之而不執著,怨親平等,不起愛憎。這就是佛教的「四無量心」。
八、學──學就是「學佛」。年紀大了修法不一定要太長,修念佛持咒,心咒「四字佛號」均可,愈簡單,愈自然,愈好,修往生淨土,就愈接近佛,佛性自顯,心光發露,煩惱自然就不見了,智慧就增長了。
老行者,心情開朗,健康又長壽。
又可往生,人生如此,又求什麼?
盧勝彥文集164《一日一小語》長壽與健康
本院關聖帝君 登台
詩曰:心愍眾生殺業重。相殺相食互轉逢。
鼓勵茹素減殺業。低價供應有奇功。
聖示:五濁惡世刀兵不斷,刀兵劫起受苦最深的還是百姓,因刀兵戰亂而起,以致人民流離失所,推究其因,皆為眾生殺業所感,因此古德有云:「欲免世上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誠為警世良言,至盼上根者立斷之,中下根者漸斷之也。可,智筆靈出。
智筆:參叩恩師聖安!
關帝:免禮!準備隨為師靈遊吧!
(與師步出院外,登上蓮台升空往北而馳…)
智筆:恩師之開示希望能讓世人學習茹素,以漸減我人之殺業也!恩師,茹素到底是否有功德呢?學生聽人說:「你不吃牠,將來他自不吃你。」茹素有何功德呢?
關帝:若發願茹素,則吃一餐素食上天則錄記三大功,此功德屬於「持茹素戒」的功德,若無發願,只因平日油膩太多,不想再吃魚肉想清清腸胃,則無功德,雖無功德,但亦有減少與物靈糾纏與業障之累積也,今日你吃牠則必須撥轉你的功德來超渡牠,方能免去物靈之糾纏也。目的地已到,賢生準備下蓮台(只見蓮台停於一素食館之前,此地福神已在等候之…。)智筆快向福神請安。
智筆:學生參叩福神恩師道安!
福神:免禮!小神向關帝請安!
關帝:道友太客氣了,今夜皇命在身尚請道友全力助之,以增寶書光彩。
福神:小神自當全力助之,智筆儘可提問。
智筆:蓮台停於此處,莫非今夜之例證是這間素食館?
福神:賢生真聰明。
智筆:素食館很普遍,為何會選此間素食館為本書之例證呢?
福神:乃因這間素食館之老闆有慈悲心,憐憫世人殺業重,而吃素之人吃素亦不方便,且有些素食館價格亦偏高,因此為鼓勵世人茹素而開設此間素食館,且價錢為新台幣伍拾元整,並且任你吃到飽。
智筆:真是一位具有慈悲心的菩薩,弟子茹素二十多年,常覺得茹素所花的餐費常會比他人吃葷的要高,在金錢的考量下一般人比較不會選擇素食。
福神:乃因大都以賺錢為出發點,並非以鼓勵世人茹素以減輕世人之殺業也。
智筆:那不知這間素食館的老闆會有什麼功德呢?
福神:因開設達三十年之久,故已錄記增添人生福祿總量百分之十五,延壽十年,削減累世冥司註籍之業力四成。
關帝:利益眾生,自然能得上天之賞賜,正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之意也。今時已晚,吾等就此辭別,智筆向福神辭駕之。
智筆:學生向福神恩師拜別。
福神:既然如此,那就不再挽留,恭送賢師徒。
關帝:可,請留步,吾等回院…,院已到,智筆靈入,著書至此。可,吾退。
智筆:恭送恩師聖駕。
言行功過錄-第十回 戒殺茹素免刀兵
有個得道高僧,自小離開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來,他每天青燈黃卷,早誦晚唱,晨鐘暮鼓,自感沾山水之靈氣,吸佛道之精華,已經六根清淨,六塵不染,了卻一切塵緣。
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時間,使得圓心寺香客不斷,來參禪解悟的人也絡繹不絕。
一天,寺裡來了一個青年,想了卻塵緣,皈依佛門,在這裡尋一份清淨,找一方淨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說:「師傅,請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拿出一個早已蒙塵的銅鏡,遞給青年,說:「佛門淨地,纖塵不染。這面鏡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淨,就請你再來。」
青年拿起銅鏡跪別而去。回到家,淨了身,燃了香,心無雜念,虔誠地拿起銅鏡擦了起來。上面的浮塵輕輕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幾個黑色的印痕卻怎麼也擦不掉。
於是,青年拿出一塊磨石,打磨起來。就這樣,青年起早貪黑打磨了半個月,銅鏡終於光亮照人。
青年高興地拿著銅鏡又來見高僧。
高僧看了看,微笑說:「鏡子如果蒙上了灰塵,照出的世界就會一片灰暗,一旦把表面的塵埃擦去之後,鏡中所照的世界就會明亮清晰。經上曰:心淨國土淨,我們的心就像一面鏡子,要是我們能把心中的灰塵除去,所見的世界便是淨土,又何必另外去尋覓?」
青年聽後,茅塞頓開,從此便努力從心性上用功。
※ ※ ※
人之性本良、本善,只因後天塵染,逐漸將此良善之本性給遮蒙了,本來清淨純良之性,使之越成晦暗,失去了光明。
人本之性雖受塵蒙,但如能設法煉性、少欲,逐次的將此塵垢抹拭,自可使之清明,但世人往往不去理會,就讓己心沉淪,不願設法去除,當然只有跟隨著沉淪也。
激發本身秉賦之善性,讓成不受世間一切之影響,如此之人生才有意義。故言激發潛性,就是要世人莫忘本身原本秉有之善性外,還得經常注意去激發,並發揚光大之,盼齊思悟之。
禪化闡道篇第一輯-激發潛性